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分类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知识总结
1、 简单的分类 (1)氧化物 (2)酸 (3)碱 (4)盐
2、分散系的分类 分散系概念:把一种 (或多种 ) 物质分散在另一种 ( 或多种 ) 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1)分类
①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固、液)来分,有 9 种类型 ②按分散质粒子大小来分,有 3 种类型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分散系
分散质粒子大小
主要特征
举例
分散质能否透过滤 纸
溶液 胶体
小于 1nm 1~100nm 之间
均一、稳定、透明
氯化钠溶液
能 能
均一、较稳定、透 Fe(OH)3 明 (胶体)
浊液
大于 100nm
不均一、不稳定、 泥水、油水 不透明

注意:a. 分散系间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b. 溶液是一种稳定的分散系,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 胶体的稳定性介于两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定系。 2、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Fe(OH)3 胶体中那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 向而分散传播)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溶液不能产 生丁达尔效应。 注意:①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并不是胶体离子本身发光。
②丁达尔现象是区别溶液和胶体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
1.下列物质中,属于无色分散系的是( A.60 度的白酒 C.水
) B.Fe(OH)3 沉淀 D.CuSO4 溶液
2.著名歌手那英在歌中唱道“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下列有关雾的说法中正确 的是( )
A.雾是溶液,能永久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B.雾是胶体,一段时间内能稳定存在 C.雾是乳浊液,不能稳定存在 D.雾是悬浊液,在空气中能沉降 3、 关于胶体和溶液的区别,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溶液呈电中性,胶体带有电荷 B. 溶液中溶质微粒不能通过半透膜,胶体中分散质微粒能通过半透膜 C. 溶液中通过一束光线没有特殊现象,胶体中通过一束光线会出现明显的光带 D. 溶液稳定,放置后不会生成沉淀,胶体不稳定,放置后会生成沉淀 (2)电泳现象 )

实验步骤
在盛有红褐色 Fe(OH)3 胶体的 U 型管的两个管口处各插入一个电极,通直 流电。
实验现象 解释及结论
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由于 Fe(OH)3 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在电流作用下向阴极移动
注意:①电泳现象表明胶体粒子带电荷,而整个胶体分散系是呈电中性的。
②胶体粒子带电,是胶体稳定存在的重要原因。 ③由于带电的离子如 MnO4 在通电时也能发生定向移动,故不能用电泳现象来区
-
别溶液与胶体。 胶体粒子带电规律 : 正电荷:金属氧化物 氢氧化物负电荷:非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如 Ag2S)、酸 1、下列有关 Fe(OH)3 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渗析法鉴别 Fe(OH)3 胶体和 FeCl3 溶液,用丁达尔效应分离 Fe(OH)3 胶体 和 FeCl3 溶液 B.Fe(OH)3 胶体的胶粒带负电荷,在通电的情况下胶粒向直流电源的正极移动, 这种现象称为电泳 C.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滴加饱和 FeCl3 溶液,至液体呈透明的红褐色时即得 到 Fe(OH)3 胶体 D.向沸腾的 NaOH 稀溶液中边滴加 FeCl3 饱和溶液,边用玻璃棒搅动,然后继 续煮沸,制备 Fe(OH)3 胶体 3、分散系的稳定性 (1)溶液是最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溶质)对于分散剂(溶剂)而言是可溶性的。溶质 以分子、原子或离子(直径<1nm)的形式自发的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一、稳定的

混合物 (2)浊液是最不稳定的分散系 这是因为这类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对于分散剂而言是不可溶的。 分散质以固体小颗 粒或小液滴(直径>100nm)的形式分散在分散剂中,形成的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 合物,时间稍长以后,分散质颗粒就会相互聚集在一起与分散剂分离。 (3)胶体是介稳性的分散系 胶体之所以具有介稳性, 主要是因为胶体粒子可以通过吸附而带电荷。同种胶体 粒子的电性相同,在通常状况下,他们之间的相互排斥,同时因布朗运动使得他 们不容易聚集成质量较大的颗粒而沉降。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利用半透膜可除去淀粉溶液中的少量 NaCl C.Fe(OH)3 胶体带正电荷 D.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一般在 10-9~10-7m 之间,因此纳米材料属于胶体 2、关于胶体的性质与应用,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器除去空气或工厂废气中的飘尘是利用胶体粒子的带电性而加以除 去 B.医学上的血液透析原理同胶体的渗析类似,透析膜同半透膜类似 C.从颜色上无法区别 FeCl3 溶液和 Fe(OH)3 胶体 D.由于胶粒之间的排斥作用,胶粒不易聚集成大的颗粒,所以胶体的性质相对 比较稳定 3.有关分散系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②任何物质在水中溶
①悬浊液的分散质可用过滤的方法从分散剂中分离出来

解时都有一定的溶解度
③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大一
些 ④分散质粒子大小为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分散系是胶体 A.①④ C.②③ 4、分类方法标准的选择 (1)化学反应的分类
①以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为标准来分:
B.①② D.③④
化合反应:A+B= AB 分解反应:AB=A + 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 ==AD+CB
②以得氧和失氧的标准来分:
氧化还原反 非氧化还原反应 (2)材料的分类
①以材料组成为标准来分:
(1)金属材料(如合金)(2)无机非金属材料(如陶瓷) (3)有机高分子材料(如 ABS 工程塑料)
②以材料的功能为标准来分:
高功能材料(如超导)结构材料(如耐高温)信息材料(如液晶) 5、胶体的聚沉 (1)概念: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溶液时,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 体粒子所带的电荷, 是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 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 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2)聚沉方法

①加入电解质:
在胶体中加入电解质, 增加了胶体中离子的浓度,而给带电荷的胶体粒子创造了 吸引相反电荷离子的有利条件, 从而减少或中和原来胶粒所带电荷。再加上粒子 在不停地做布朗运动,就可以聚集起来,迅速沉降。
②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若两种胶体的胶粒带有相反的电荷,相遇时就会互相中和电荷,从而聚集成大颗 粒而沉降。 胶体粒子带电规律:金属氧化物、氢氧化物常带正电;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 物常带负电。

加热
能量升高,胶粒运动加剧,它们之间的碰撞机会增多,导致胶粒凝聚。 1. (双选)某胶体遇盐卤(MgCl2· 6H2O)或石膏易发生聚沉,而与食盐水或 Na2SO4 溶液相遇聚沉的效果就差一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胶体中胶体粒子大小约为 10-9~10-7cm B. 该胶体粒子带正电 C. 该胶体遇 BaCl2 溶液或 Fe(OH)3 胶体可发生聚沉 D. Na+使此胶体聚沉的效果不如 Ca2+、Mg2+ 2、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A. 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 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 一束光线照射蛋白质溶液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束光亮的通路 D. 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 )

3、 将某溶液逐滴加入 Fe(OH)3 胶体内, 开始生成沉淀, 继续滴加时沉淀又溶解, 该溶液是( )
A. 2 mol· L-1 NaOH 溶液 B. 2 mol· L-1 H2SO4 溶液 C. 2 mol· L-1 MgSO4 溶液 D. FeCl3 溶液
随堂练习:
1.“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 1~100 nm 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 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⑤ C.②③④D.①③④⑥ 2、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布朗运动是胶体微粒特有的运动方式,可以据此把胶体、溶液和悬浊液 区别开来 B. 光线透过胶体时,胶体发生丁达尔效应 C. 用渗析的方法净化胶体时,使用的半透膜只能让较小的分子、离子通过 D. 胶体微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且同种胶体微粒 吸附同种电荷 3.下列家庭小实验不能制得溶液的是( )

4、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渗 析、加热分解等。填出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的正确方法。 (1)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 CaCO3 颗粒,可采用________的方 法将其除去。 (2)实验室中制取的 Fe(OH)3 胶体中常常含有杂质 Cl-,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将 其除去。 (3)除去乙醇中溶解的微量食盐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 (4)粗盐中含有不溶性的泥沙、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及一些硫酸盐,可采用 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法将这些杂质除去。 (5)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采用________的方法。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非电解质及电离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概念 1、电解质: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水溶液里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导电,不能是 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导电。 3、某些难溶于水的化合物。如 BaSO4、AgCl 等,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 出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是电解质。

4、能够导电的物质不一定全是电解质。例如 Fe、Ag 等金属。 5、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是电解质;大多数有机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为非电解质。 3、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分类标准:按电解质在水溶液里电离程度大小) (1)定义: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强酸、强碱、 大多数盐、部分金属氧化物为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为离子的电解质。(弱酸、弱碱、极少数 盐、水等为弱电解质。) (2)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能否完全电离,即电离程度不同。 1、电解质的导电性 (1)导电原因:电解质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2)影响因素: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所带电荷越多,导电性越强。 【归纳总结】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本质区别。 电解质 定 义 本身能电离成离子的化合 物 大多数酸、碱、盐 物,水等 本身不能电离成离子 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 大部分的有机化合物,非 金属氧化物、氢化物 非电解质
判断标准
物质种类

混合物
如盐酸(HCl 与 H2O 的混合物)等, 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单质 如铜或硫等金属或非金属单质, 即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非电解 质
一般大多数有机物,如乙醇、苯。非金属氧化物
强酸:HCl、HNO3、H2SO4、HI、HBr、HClO4 化 纯净物 合 物 电解质 强电 解质 强碱:可溶性碱 NaOH、KOH、Ba(OH)2 等 大多数盐: NaCl、K2SO4、CaCO3、AgCl、BaSO4 等 部分金属氧化物:Na2O、CaO、CuO、Fe2O3 等 弱酸:HF、HClO、CH3COOH、H2CO3、H2SO3、H2S 等 弱电 弱碱:NH3·H2O、Fe(OH)3、Al(OH)3、Cu(OH)2 等 解质 水、极少数盐:HgCl2、Hg2Cl2、Pb(Ac)2 等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②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①将硫酸钡放入水中不能导电, 所以硫酸钡是非电解质 氨水能导电,所以氨水是电解质
③固态 HCl 不导电,熔融态的 HCl 可以导电 ⑤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能导
④NaHSO4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有氢离子, 所以是酸 电. 非电解质放在水中一定不导电。 A.①④ B.①④⑤ C.①②③④ ②NH4HCO3
D.①②③④⑤ ③NaOH ④铜 ⑤CO2 ⑥H2O ⑦BaSO4
2、有下列物质:①HNO3 ⑧酒精 ⑨NaCl 溶液
⑩液汞其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弱电
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 既不属于电解质也不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 电解质的电离

1、概念: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离子的过程。 2、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 电离方程式概念:用化学式和离子符号表示电离过程的式子,称为电离方程式, 表示物质溶于水时电离成离子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电离方程式的注意要点: 1、原子与电荷必须要守恒 2、原子团不能拆开写 3、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在书写成离子时为可化为最简。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本质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 H+ 的化合物。 OH-的化合物。
(3) 盐: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NH4+也可) 和 酸(式)根离子 的化合物。 有关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总结: 步骤:“写、拆、删、查”。 “写”化学方程式,必须根据实验事实; “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其在溶液中的主要存在形态出现;如易溶于水且易电 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气体、单质、氧化物、水(难电 离物质)、沉淀等。 “删”两边相同的离子, “查”两边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3.下列电离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
- H2SO4=2H++SO2 B. 4
)
NH4NO3 =NH4++NO3-

- C. Na2CO3 =Na2++CO2 3
D.
Ba(OH)2=Ba2++2OH-
【牛刀小试】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碳酸钠溶液与硝酸溶液反应 (3)碳酸钠溶液与硫酸溶液反应 (4)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基本概念 (1)概念认识的发展阶段 例:
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 还原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 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 :
总结: 氧化还原的本质: 有电子转移 (得失或偏移) 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有关元素化合价的知识

1、单质的化合价为 0 2、金属全部为正价 3、非金属既显正价,又显负价。 H:+1 O:-2 F:-1 S:+4 C:+2,+4
4、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 0。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的关系
(2)基本概念 ①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 ②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③氧化产物:还原剂失去电子被氧化得到的生成物。 ④还原产物: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得到的生成物。 二、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 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硫酸、硝酸、KMnO4、FeCl3 等。 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 Al、Zn、Fe 及 C、H2、CO 等。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1)箭号由反应物中某种元素引出,箭头指向生成物中的同种元素。 (2)线桥跨过等号。 (3)在线桥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总数。

例: 2、单线桥法 (1)箭号由失电子元素引出,指向得电子元素。 (2)线桥不跨过等号(在反应的一边) (3)在线桥上方标出电子转移总数,不需说明“得到”或“失去”。
例: 价态利用规律:同种元素不同价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高到高,低到低 (不交叉原则)最多归中,不能交叉。
(3)
是氧化还原反应。
(4) 例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SO2 具有还原性,故可作漂白剂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B.Na 的金属活性比 Mg 强,故可用 Na 与 MgCl2 溶液反应制 Mg C.浓硝酸中的 HNO3 见光会分解,故有时在实验室看到的浓硝酸呈黄色 D.Fe 在 Cl2 中燃烧生成 FeCl3,故在与其它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的 Fe 也显 +3 价 例 2、已知 KH 和 H2O 反应生成 H2 和 KOH,反应中 1 molKH( A.失去 1 mol 电子 A)
B.得到 1 mol 电子

C.失去 2 mol 电子 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H2O C.2H2O2 2H2O+O2↑ )
D.没有电子得失
B.CaO+H2O=Ca(OH)2 D.CaCO3 CaO+CO2↑ )
2、下列各组物质发生的反应,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H2S+SO2=3S+2H2O C.4NH3+5O 24NO+6H2O B.2NO+O2=2NO2 D.SO2+H2O=H2SO3 )
3、下列反应表示二氧化硫被还原的是( A.SO2+2H2O+Cl2=H2SO4+2HCl H2O C.2H2S+SO2=3S+2H2O
B .SO2+2NaOH=Na2SO3+
D.SO2+PbO2=PbSO4
4、 在氧化还原反应 3S+6KOH=K2SO3+2K2S+3H2O 中,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 质量之比为 A. 1∶2 B. 2∶1 2 5、下列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C. 1∶1 D. 3∶
A.
B.
C. 二、填空题
D.

6 、在 Cu + 2H2SO4 (浓)
CuSO4 + SO2 ↑+ 2H2O 反应中,氧化剂是
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 是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电子转移的总 数是__________。 答案: H2SO4;Cu;Cu ; S;CuSO4; SO2;2e-
7、(1)在反应 2KClO3=2KCl+3O2↑中,电子转移总数是__________,氧 化 剂 __________ , 还 原 剂 是 __________ , 在 反 应 中 若 生 成 7.45gKCl 时 有 __________g 还原剂被氧化。 ( 2 )在反应 2H2S + SO2=3S + 2H2O 中,氧化剂是 __________ ,还原剂是 __________,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质量比为__________。 一、物质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强弱判断 氧化性: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失电子的能力。 1、依据元素化合价判断 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如 S2-、I-、Br-、Cl-等。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如浓 H2SO4、HNO3 等。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SO2 等。 (讲)物质一般含有多种元素,其性质是这些元素性质的综合体现,如: 例:HCl(aq)具有哪些性质?(氧化性、还原性、酸性) 2、依据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已知:2KBr+Cl2=2KCl+Br2,2KI+Br2=2KBr+I2,试判断:2KCl+I2=2KI +Cl2 能否进行? 解:氧化性:Cl2>Br2>I2,所以反应不能进行。 3、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讲)金属在反应中作还原剂,金属活动性与其对应单质的还原性一致,金 属越活泼,对应金属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如何呢? 金属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失电子,则其得到的阳离子越稳定,越难得到电子 重新变成金属原子,即阳离子的氧化性越弱。 4、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例:16HCl(浓)+2KMnO4=2KCl+2MnCl2+8H2O+5Cl2↑ 4HCl(浓)+MnO2 4HCl(浓)+O2 MnCl2+2H2O+Cl2↑ 2H2O+2Cl2↑
判断 KMnO4、MnO2、O2 的氧化性强弱顺序? 解:氧化性:KMnO4>MnO2>O2。 (讲)不同的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 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价态利用规律(不交叉原则)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相遇时,若无中间价态时,则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若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则价态变化不能交叉。

例:CaH2 + 2H2O = Ca(OH)2 + 2H2↑ (归中反应) 2Na2O2+ 2H2O = 4NaOH + O2↑ (歧化反应) 2、电子得失守恒规律(化合价升降守恒规律) 还原剂失电子总数=氧化剂得电子总数 化合价升高的总价数=化合价降低的总价数 例:已知 M2O7x-+3S2-+14H+=2M3++3S↓+7H2O,则 M2O7x-中 M 的化 合价为__________。 答案:+6 。 3、反应先后规律 一般来说,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越容易发生反应。 例:
Fe+CuSO4=Cu+FeSO4(先) Fe+H2SO4=FeSO4+H2↑(后) 氧化性:Cu2+>H+ 所以少量 Fe 粉加入时,无气泡产生。 4、性质强弱规律(以强制弱) (讲) 氧化还原反应的条件是: 氧化性强的物质, 可以制得氧化性弱的物质; 还原性强的物质,可以制得还原性弱的物质。 例 1、(全国卷)R、X、Y 和 Z 是四种元素,它们常见化合价均为+2,且 X2+与

单质 R 不反应;X2++Z
X+Z2+;Y+Z2+ )
Y2++Z。这四种离子被还原成 0
价时表现的氧化性大小符合( A.R2+>X2+>Z2+>Y2+ C.Y2+>Z2+>R2+>X2+ 解析:
B.X2+>R2+>X2+>Z2+ D.Z2+>X2+>R2+>Y2+
此题主要是考查由化学方程式比较氧化性大小关系。由 X2++Z 可知,氧化性:X2 >Z2 ;由 Y+Z2
+ + + + + +
X+Z2+
Y2 +Z 可知,氧化性 Z2 >Y2 。又由 R 故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
与 X2+反应可知,氧化性 R2+>X2+。 为:R2+>X2+>Z2+>Y2+。 答案:A
例 2、(上海卷)根据下列反应判断有关物质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H2SO3+I2+H2O 3FeCl2+4HNO3 2HI+H2SO4 2FeCl3+2HI

2FeCl2+2HCl+I2
2FeCl3+NO↑+2H2O+Fe(NO3)3 B.I->Fe2+>H2SO3>NO D.NO>Fe2 >H2SO3>I
+ -
A.H2SO3>I->Fe2+>NO C.Fe2 >I >H2SO3>NO
+ -
解析:

由第一个方程式得还原性:H2SO3>I-,由第二个方程式得还原性:I
>Fe2+,由第三个方程式得:Fe2+>NO,故选 A。
答案:A 2、用下列方法均可以制得氧气
①2KClO3
2KCl+3O2↑


④ )
若要制得相同质量的氧气,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之比为(

A.3∶2∶1∶4 2∶1∶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1∶1∶1∶1
C.2∶1∶2∶2
D.1∶
) B.H2O 既可作氧化剂,又可
A.H+的氧化性比 Cu2+强 作还原剂 C.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是还原剂 4、下列类型的反应,一定发生电子转移的是(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D.Fe 只能作还原剂 ) D.复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5 、已知氯酸钠( NaClO3 )与盐酸反应产生氯气,其化学方程式为 NaClO3 + 6HCl=NaCl+3Cl2↑+3H2O,则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质量比是( A.6∶1 B.5∶1 C.3∶1 D.2∶1 )
6、在一定条件下,氯酸钾与碘按下式发生反应:2KClO3+I2=2KIO3+Cl2。下列 相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置换反应 C.氧化性:I2>Cl2 ) B.还原性:I2>Cl2 D.氧化性:KClO3>KIO3
7、已知:X2、Y2、Z2、W2 四种物质的氧化能力 W2>Z2>X2>Y2,下列氧化还 原反应能发生的是( ) B.2NaX+Z2=2NaZ+X2 D.2NaZ+X2=2NaX+Z2
A.2NaW+Z2=2NaZ+W2 C.2NaY+W2=2NaW+Y2
11、 (1)在反应
中电子转移的总数是__________,氧
化产物是__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__,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 是__________。 (2)在反应 3Cu+8HNO3=3Cu(NO3)2+2NO↑+4H2O 中,当有 64gCu 被氧化时有

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一、指数函数 (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1.根式的概念:一般地,如果a x n =,那么x 叫做a 的n 次方根,其中n >1,且n ∈N *. ◆ 负数没有偶次方根;0的任何次方根都是0,记作00=n 。 当n 是奇数时,a a n n =,当n 是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 正数的分数指数幂的意义,规定: ) 1,,,0(*>∈>=n N n m a a a n m n m , )1,,,0(1 1*>∈>= = - n N n m a a a a n m n m n m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r a ·s r r a a += ),,0(R s r a ∈>; (2)rs s r a a =)( ),,0(R s r a ∈>; (3)s r r a a ab =)( ),,0(R s r a ∈>. (二)指数函数及其性质 1、指数函数的概念:一般地,函数)1,0(≠>=a a a y x 且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为R . 注意:指数函数的底数的取值范围,底数不能是负数、零和1.

注意:利用函数的单调性,结合图象还可以看出: (1)在[a ,b]上,)1a 0a (a )x (f x ≠>=且值域是)]b (f ),a (f [或 )]a (f ),b (f [; (2)若0x ≠,则1)x (f ≠;)x (f 取遍所有正数当且仅当R x ∈; (3)对于指数函数)1a 0a (a )x (f x ≠>=且,总有a )1(f =; 二、对数函数 (一)对数 1.对数的概念:一般地,如果N a x =)1,0(≠>a a ,那么数x 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N x a log =(a — 底数,N — 真数,N a log — 对数式) 说明:○1 注意底数的限制0>a ,且1≠a ; ○ 2 x N N a a x =?=log ; ○ 3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两个重要对数: ○ 1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N lg ; ○ 2 自然对数:以无理数 71828.2=e 为底的对数的对数N ln . 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幂值 真数 (二)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0>a ,且1≠a ,0>M ,0>N ,那么: ○ 1 M a (log ·=)N M a log +N a log ; ○ 2 =N M a log M a log -N a log ; ○ 3 n a M log n =M a log )(R n ∈.

人教版数学必修2知识点

第一章 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2)棱锥: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3)棱台: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4)圆柱: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5)圆锥: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6)圆台: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7)球体: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2.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1)侧面积公式: ① 直棱柱S ch =(c 为底面周长,h 为高) ② 正棱锥' 12S ch = (c 为底面周长,'h 为斜高) ③ 正棱台'121 ()2 S c c h =+(12c c 、分别为上下底面的周长,'h 为斜高) ④ 圆柱2S rh π=(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S rl π=(r 为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⑥ 圆台12()S r r l π=+(12r r 、分别为上下底面半径,l 为母线长) (2)体积公式: ① 棱柱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② 棱锥1 3 V Sh =(S 为底面积,h 为高) ③ 棱台121 ()3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④ 圆柱2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⑤ 圆锥211 33V Sh r h π==(S 为底面积,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⑥ 圆台121 ()3V S S h =+(12S S 、分别为上下底面积,h 为高) (3)球: 24S R π= ②球的体积公式:34 3 V R π= (R 表示球的半径) ③球的任意截面的圆心与球心的连线垂直截面,若设球的半径为R ,截面圆的半径是r ,截面圆的圆心与球心的连线长为d ,则:222d R r =-。 3.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①正视图(从前向后); ②侧视图(从左向右); ③俯视图(从上向下). 4.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 '''045x o y ∠= ; ②原来与x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 平行且长度不变; ③原来与y 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 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探究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专题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从静止开始下落,并只受重力作用的运动。 2.规律:初速为0的匀加速运动,位移公式:22 1gt h =,速度公式:v=gt 3.两个重要比值:相等时间内的位移比1:3:5……,相等位移上的时间比(:1).....23(:)12-- 专题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以下公式全是适用于匀变速运动)常用的匀变速运动的公式:○ 1v t =v 0+at ○2x=v 0t+at 2 /2 ○ 3v t 2-v 02=2ax ○42/02 t t v v v v =+=-x=(v 0+v t )t/2 ○52aT x =?(一定是连续相等的时间内) (1).上述各量中除t 外其余均矢量,在运用时一般选择取v 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该量与v 0的方向相同则取为正值,反之为负。对已知量代入公式时要带上正负号,对未知量一般假设为正,若结果是正值,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同,反之则表示与V 0方向相反。 另外,在规定v 0方向为正的前提下,若a 为正值,表示物体作加速运动,若a 为负值,则表示物体作减速运动;若v 为正值,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若v 为负值,表示物体沿反向运动;若s 为正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的前方,若S 为负值,表示物体位于出发点之后。 (2).注意:以上各式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有往返的情况,对匀变速曲线运动和变加速运动均不成立。 专题三.汽车做匀变速运动,追赶及相遇问题 (1)追及 追和被追的两者的速度相等常是能追上、追不上、二者距离有极值的临界条件. 如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从不同地点出发同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时,若二者速度相等了,还没有追上,则永远追不上,此时二者间有最小距离; 若二者相遇时(追上了),追者速度等于被追者的速度,则恰能追上,也是二者避免碰撞的临界条件; 若二者相遇时追者速度仍大于被追者的速度,则被追者还有一次追上追者的机会,其间速度相等时二者的距离有一个较大值. 再如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一地点出发同向匀速运动的物体时,当二者速度相等时二者有最大距离,位移相等即追上. (2)相遇 同向运动的两物体追及即相遇,分析同(1). 相向运动(两物体对着运动)的物体,当各自发生的位移的绝对值的和等于开始时两物体间的距离时即相遇.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一、化学实验安全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 粗盐的提纯 注意事项:(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1)蒸馏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 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 仪器: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弃去开始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 烧杯 步骤: 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 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 左手握住活塞部分, 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 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 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 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 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三.离子检验 四.除杂 1.原则: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学点归纳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1、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能量是守恒的; 3、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放出热量 E(反应物的总能量)<E(生成物的总能量)化学反应吸收热量 二、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三、中和热的测定 四、能量的分类 典例剖析 【例1】下列有关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凡是伴有能量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B.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C.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一定不等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D.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总是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解析:在化学变化中,既有物质的变化,又有能量的变化;但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NaOH固体溶于水中放出热量,NH4NO3晶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核反应的能量变化等。在确定的化学反应中,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放出热量;当E (反应物总) <E (生成物总)时,反应吸收热量。B、C正确,A、D错误。 【例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与反应后相比较,肯定不变的是( ) ①元素的种类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原子数目 ⑤反应前物质的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物质的质量总和⑥如果在水溶液中反应,则反应前与反应后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⑦反应前反应物的总能量与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能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⑤⑥ C. ①②④⑤ D. ②③⑤⑥

答案: C 解析: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①②④⑤正确,但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分子数会变化,且一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例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有能量变化 B.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都变现为热量的变化 C.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D.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解析: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变现为热量的变化,也可变现为光能、动能等能量形成,B是错误的;A从能量变化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正确;C、D都是关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正确描述,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多余的能量以热能释放出来就是放热反应,当反应物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总能量,所差能量通过吸收热量来完成,表现为吸热反应。 答案: B 【例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化学反应中,随着物质的变化,既有化学键的断裂,又有化学键的形成,还有化学能的变化 B.化学反应过程中是放出热量还有吸收热量,取决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化学反应,则该反应进行后一定是吸收热量的 D.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其稳定性越大,反应越难以发生;物质具有的能量越高,其稳定性越小,反应越容易发生 答案: C 解析: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反应后不一定是吸收能量的,如碳在空气中燃烧时需要加热才能进行,但反应后放出大量的热量。ABD都是正确的。 【例5】已知反应X+Y=M+N为吸热反应,关于这个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B.因为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一定要加热反应才能进行 C.破坏反应物中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D.X、Y的总能量一定低于M、N的总能量 解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则X、Y总能量一定小于M、N的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第1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的概念: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天地万物的总称。 宇宙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的物质世界。 2、宇宙中的天体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恒星——明亮发光,发热;相对静止。例如,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轮廓模糊,云雾状外貌。由气体和尘埃组成,其主要成分是氢。 ?行星——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的、近似球状的天体。质量比恒星小,本身不 发光,靠反射恒星的光而发亮。例如地球是目前人们发现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例如月球(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流星体——尘粒和固体小块 ?彗星——扁长轨道,拖着长尾的彗星。围绕太阳公转的哈雷彗星(周期76年) ?星际物质——气体和尘埃 3、天体的类型: 自然天体——主要为恒星和星云等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天空实验室等。 宇宙中的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太阳系模型图 1、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 是: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 星。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火星之间;木星是体积和质量最大的行星;地球是密度最大的行星。 2、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3、太阳系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4、表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 1、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2、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条件是:a光照条件稳定,生命从低级各高级的演化没有中断。 b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互不干扰。 (2)地球的物质条件是:a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b体积、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c地球上有液体水:海洋、液态水的形成。 第一章第2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2 知识点总结(全)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2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3、一个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增长速度常见人口问题影响人口政策典型国家举例 发达国家缓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鼓励生育和移民俄罗斯、德国、日本 发展中国家快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困难,环境压力大计划生育中国、印度、巴基斯坦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特点 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和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4、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5、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一.化学键与能量变化关系 关系: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从微观来看,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H2O(g) CO(g)

注:反应条件与吸放热无关。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④闭合回路“成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离子不上岸,电子不下水” 外电路:负极——导线——正极 内电路:盐桥中阴离子移向负极的电解质溶液,盐桥中阳离子移向正极的电解质溶液。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 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的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则由负极经外电路流向原电池的正极。 ⑤据内电路离子的迁移方向:阳离子流向原电池正极,阴离子流向原电池负极。 “正正负负” ⑥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负氧化,正还原” 负极:失电子,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正极:得电子,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现象是常伴随金属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 (i)原电池反应所依托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负极反应是氧化反应,正极反应是还原反应。因此书写电极反应的方法归纳如下:

必修一第二章要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第二章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气温高低 1.影响某地气温高低的因素及分析方法 (1)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分析纬度位置、太阳高度。 (2)大气自身条件(天气状况、大气透明度、大气密度)——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3)下垫面(海陆差异、洋流、地形、地面反射率等)——大气的直接热源,影响热量的吸收和再分配。 (4)人类活动——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2.分析影响某地昼夜温差的因素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②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③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1)日变化:一天中,若无明显天气过程的干扰,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当地地方时14∶00左右。 (2)气温的日较差: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地;低纬度>高纬度;晴天>阴天。 (3)年变化:气温在一年中的最高、最低值并不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以北半球为例,大陆性气候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海洋性气候最热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 二、降水的类型与降水的世界分布 1.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1)充足的水汽;(2)凝结核;(3)上升动力使水汽达到过饱和(根据上升动力不同分为: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气旋雨(台风雨是气旋雨典型类型)等类型) (1)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对流雨为主 (2)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为主——降水少(大陆东岸例外) (3)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副极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 (4)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5)其它成因分析:气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如西风带)——多雨;气流由高纬流向低纬(如信风、极地东风)——少雨。气流从海洋吹来(迎岸风)——多雨;气流从大陆吹来——少雨。暖湿气流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暖流经过——多雨;寒流经过——少雨。干旱地区高山相对降水较多,形成”雨岛”,干旱地区的盆地内部降水较少 三、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 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集合的概念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 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 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 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 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 (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 它有2 2n -非空真子集. (8)交集、并集、补集

【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名称 记号 意义 性质 示意图 交集 A B {|,x x A ∈且 }x B ∈ (1) A A A = (2)A ?=? (3)A B A ? A B B ? B A 并集 A B {|,x x A ∈或 }x B ∈ (1)A A A = (2)A A ?= (3)A B A ? A B B ? B A 补集 U A {|,}x x U x A ∈?且 1()U A A =? 2()U A A U = 【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不等式 解集 ||(0)x a a <> {|}x a x a -<< ||(0)x a a >> |x x a <-或}x a > ||,||(0)ax b c ax b c c +<+>> 把 ax b +看成一个整体,化成 ||x a <, ||(0)x a a >>型不等式来求解 (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判别式 24b ac ?=- 0?> 0?= 0?< 二次函数 2(0) y ax bx c a =++>的图象 O 一元二次方程 20(0) ax bx c a ++=>的根 21,242b b ac x a -±-= (其中1 2)x x < 122b x x a ==- 无实根 20(0) ax bx c a ++>>的解集 1{|x x x <或2}x x > {|x }2b x a ≠- R ()()()U U U A B A B =()()() U U U A B A B =

数学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小结及典型习题

第二章 点线面位置关系总复习 1、(1 (2)点与平面的关系:点A 在平面内,记作;点不在平面α内,记作A α? 点与直线的关系:点A 的直线l 上,记作:A ∈l ;点A 在直线l 外,记作A ?l ; 直线与平面的关系:直线l 在平面α内,记作l ?α;直线l 不在平面α内,记作l ?α。 2、四个公理与等角定理: (1 符号表示为 A ∈L B ∈ L ? L α A ∈α B ∈α 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只要找到直线的两点在平面内,则直线在平面内) (2 符号表示为:A 、B 、C 三点不共线 => 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 使A ∈α、B ∈α、C ∈α。 公理2的三个推论:(1):经过一条直线和这条直线外的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2):经过两条相交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3):经过两条平行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公理3说明: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只要有公共点,那么它们必定交于一条过该公共点的直线,公理(4a ∥b c ∥b 强调:公理4实质上是说平行具有传递性,在平面、空间这个性质都适用。 公理4作用:判断空间两条直线平行的依据。(表明空间中平行于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都互相平行) (53、(1)证明共面问题: 方法1是先证明由某些元素确定一个平面,在证明其余元素也在这个平面内。 方法2是先证明分别由不同元素确定若干个平面,再证明这些平面重合。 (2)证明三点共线问题的方法:先确定其中两点在某两个平面的交线上,再证明第三点是这两个平面的公共点,则第三个点在必然在这两个平面的交线上。 (3)证明三线共点问题的方法:先证明其中两条直线交于一点,再证明第三条直线也经过这个点。 (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① 异面直线定义: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 ② 异面直线性质:既不平行,又不相交。 L A · α C · B · A · α ?a ∥c

必修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三层完全解读 1知识.能力聚焦 1.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可以将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划分 按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地及特殊功能区等。 [图表解读] 图2.1 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这是一幅说明城市有哪些功能分区的示意图。根据图中所示的四幅小图可以看出左上图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公司为主,应为北京的文化和高科技区;左下图有众多的居民小区,是住宅区;右上图是著名的王府井大街,是北京最著名的商业街,它及其周围地区应为商业区;右下图为新兴工业区。 图2.2 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 香港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居民收入差别很大,反映在住宅上也就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的外缘,房屋面积较大,具有独立的庭院,环境优美,并配有相应的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方便生活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区房屋面积狭小,拥挤密集,往往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图2.3 纽约的CBD-曼哈顿 ①主要功能:

②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a.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c.建筑物高大稠密; d.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图2.4 常州市工业分布状况 常州是江苏省南部的重要工业城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水陆交通。其工业区的规划建设充分地考虑到其交通条件。 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①城市地域结构 [温馨提示]——城市地域结构不同于城市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构是指在经济、社会、历史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而城市功能分区是指城市中各种经济活动之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高度集聚所形成的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行政区、文化区。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区位条件有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②历史文化;③种族宗教;④建筑设计等。 [图表解读] 图2.7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 城市中不同功能的活动都要占用城市的土地,但活动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同(如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高级住宅区多位于城市外缘等)。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城市土地的供应有限,条件好的地点需求量大,地租也高。在竞争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简称付租能力),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活动才可以得到这一土地。所以说,城市的功能用地类型取决于付出租金的多少。 图2.8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举例 ①收入是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 ②知名度对于住宅区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③种族因素对住宅区分化的影响也很大; ④城市已有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以及早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区的影响。 [案例分析1] 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点通传奇专用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2.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沿着一条直线,且不变的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图象是一条. 分类:(1)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匀加速直线运动. (2)速度随着时间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1.速度公式: 2.对公式的理解: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t时间内;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就可以得到t时刻物体的. 一、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认识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加速度a恒定不变; (2)v 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2.分类 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大,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加速度a与速度v同向. 二、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公式v=v0+at中各量的物理意义 v0是开始计时时的瞬时速度,称为初速度;v是经时间t后的瞬时速度,称为末速度;at是在时间t内的速度变化量,即Δv=at. 2.公式的适用条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3.注意公式的矢量性 公式中的v0、v、a均为矢量,应用公式解题时,一般取v0的方向为正方向,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a取正值;若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a取负值. 4.特殊情况 (1)当v0=0时,v=at,即v∝t(由静止开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当a=0时,v=v0(匀速直线运动). 针对训练质点在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222所示,若在A点时的速度是5 m/s,经过3 s 到达B点时的速度是14 m/s,若再经4 s到达C点,则在C点时的速度多大? 答案26 m/s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1.一辆以12 m/s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5 s末的速度为() A.8 m/s B.14 m/s C.0 D.32 m/s 答案 C 2.火车机车原来的速度是36 km/h,在一段下坡路上加速度为0.2 m/s2.机车行驶到下坡末端,速度增加到54 km/h.求机车通过这段下坡路所用的时间. 答案25 s 12.卡车原来以10 m/s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因为路口出现红灯,司机从较远的地方立即开始刹车,使卡车匀减速前进.当车减速到2 m/s时,交通灯恰好转为绿灯,司机当即放开刹车,并且只用了减速过程一半的时间卡车就加速到原来的速度.从刹车开始到恢复原速的过程用了12 s.求: (1)卡车在减速与加速过程中的加速度; (2)开始刹车后2 s末及10 s末的瞬时速度. 12、(1)-1 m/s2 2 m/s2(2)8 m/s 6 m/s 2.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一、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x=v t,在速度图象中,位移在数值上等于v t图象与对应的时间轴所围的矩形面积.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 1.由v t图象求位移: (1)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232甲所示,把物体的运动分成几个小段,如图乙,每段位移≈每段起始时刻速度×每段时间=对应矩形面积.所以整个过程的位移≈各个小矩形.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化学必修2第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第一节 1.元素周期表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2.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一个纵行 3.按照原子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5.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 6.元素周期表7个横行叫周期,每周期电子层数相同,左→右原子序数依次递增。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7.第一(2)、二(8)、三(8)周期为短周期,其他周期为长周期 8.周期表有18个纵行.8、9、10叫第Ⅷ族,第ⅠA族(除H):碱金属元素,第ⅦA族:卤族元素,0族:稀有气体元素 9.碱金属元素与氧气、水的反应 4Li+O2=加热2Li2O 2Na+O2=加热Na2O2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10.碱金属元素除铯外,成银白色,比较柔软,有延展性,密度小(上→下↗),熔点低(上→下↘),导热、电性好 11.卤族元素由F2→I2颜色越来越深,密度逐渐增大,熔、沸点逐渐增高

12.卤族元素与氢气的反应 H2+F2=2HF H2+Cl2=光照或点燃2HCl H2+Br2=加热2HBr H2+I2≈加热2HI 13.从F2到I2氧化性逐渐减弱,与H2的反应程度越来越不剧烈JIU,氢化物越来越不稳定 14.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相对原子质量 15.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中子的原子叫核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16.氕质子数1中子数0,氘质子数1中子数1,氚质子数1中子数2;它们的一氧化物分别为水、重水、超重水 §第二节 1.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从内到外的电子层,离核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低,远的高 2.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同一主族金属性↑,非金属性↓ 3.元素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之和为8 4.镁与水反应: 2Mg+2H2O=2Mg(OH)2↓+H2↑ 5.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实质是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

高中生物 人教版必修二 第二章 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 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meiosis)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 减数第一次分裂(有同源染色体..... ) (1)间期:染色体复制(实质为DNA 复制,出现姐妹染色 单体),成为初级精母细胞。 (2)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 (3)中期:每对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 (4)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5)末期:细胞质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 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数、姐妹染色单体数、DNA 数都减半) ◆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不再复制........ ) (1)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2)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整齐排列在赤道板上。 (3)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染色体暂时数加倍) (4)末期:细胞质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为四个精细胞(2种)。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1个四分体=1对同源染色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 4、交叉互换: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交叉互换。 5、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7、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1)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2)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优化设计P15) 五、受精作用的过程(课本P 25) 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 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形成 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 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 配子遗传给后代。(课本P 30)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分裂 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合。 (课本P 30)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研究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

新知归纳: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 (平均速度位移关系) ^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 s) 是一恒量,即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s2或g=10m/s2 ●公式:

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的生物形成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而细胞连续分裂,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 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l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和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形成。 (四分体中的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1个四分 体= 对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体= 个着丝粒= 条染色单体)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在减数分裂I和II之间的间期很短,不进行DNA的合成,有些生物没有间期,而由末期I直接转为前期II。)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上。无同源染色体 后期: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巢 减数第 一次分 裂(减I) 减数第 二次分 裂(减II)

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和的合成,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 原细胞的两倍)。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形成。 (四分体中的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1个四分 体= 对同源染色体= 条染色体= 个着丝粒= 条染色单体)中期: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期:,。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和 (在减数分裂I和II之间的间期很短,不进行DNA的合成,有些生物没有间期,而由末期I直接转为前期II。)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中期:每条染色体的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上。无同源染色体 后期: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分裂时期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 【补充】:有丝分裂的过程图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精子的形成卵细胞的形成 不 同 点 形成部位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卵巢 过程变形期变形期 子细胞数一个细胞形成4个一个细胞形成1个和3个 相同点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一条来自。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减数第二次分裂(减II)比较项目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2N 2N 2N N N N N 2N N DNA数2N 4N 4N 4N 4N 2N 2N 2N 2N N 染色单体数0 4N 4N 4N 4N 2N 2N 2N 0 0 减数第 一次分 裂(减I) 减数第 二次分 裂(减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