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7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7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7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7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主讲人:

李建群 6月9日)

央视国际 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 2006年06月13日 17:04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

毕沙罗冬天农村的风景油画 1877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印象派的风景,毕沙罗的风景。他的特点就是他比较有包容性,不像莫奈那么激进,他可以说是印象派比较温和的。他主要的特点是风景。

毕沙罗拿树枝的农家女油画 1881

他也表现了农家女,他也通过视网膜可以看到非常生动鲜活的形象和画面。

毕沙罗蒙马特夜景油画 1897

刚才我们说到摄影术对印象派的艺术有影响,摄影术的取景构图影响了画家的构图,所以我们在蒙马特的夜景完全像是一个照相机照下来的画面。

毕沙罗蒙马特街景油画 1881

这是蒙马特白天的一个街景,这个构图非常像一个照片的构图。

毕沙罗林中浴者油画 1895

这个是画林中的浴者,类似的这种题材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间很少见到,但是画家也意把人放在绿树林中,模特是白皮肤,她的白皮肤反映出了环境色,所以人体是绿的。

毕沙罗雾中的巴黎歌剧院大街油画 1897

毕沙罗晴天的歌剧院大街油画 1897

这是他画的一些街景,这个是雾中的巴黎歌剧院大街,不同的色调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个是晴天的巴黎歌剧院,颜色完全不一样了。

第7/15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法国后印象

一、后印象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一.后印象派(可调节的现实)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 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发展过程 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 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 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 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 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日本的浮世绘版画融合在他个人气质中的产物,是东西方绘画合流的结果。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 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 从严格意义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 更没有什幺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后来的美术史家们发现他们既有与印象主义联系又不同于印象主义,便称他们为“后印象主义者”。 代表人物和风格 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及 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塞尚注重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对立体主义、构成主义形成等 有较大促进作用。 凡高追求线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以及画面的装饰性,这直接启发了野兽主义、表现 主义等流派。 高更则专注于艺术表现的原始性和象征性,给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以重 要影响。 二、后印象主义作品 保罗.塞尚(PaulCezanne,1839-1906) 法国著名画家,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将,从19世纪末便被推崇为“新艺术之父”,作为现代艺术的先驱,西方现代画家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或“现代绘画之父”。他对物体体积感的追求和表现,为“立体派”开启了思路;塞尚重视色彩视觉的真实性,其“客观地”观察自然色

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的区别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具有鲜明的理论主张和美学特征。 首先,提出艺术“不是现实,而是精神”、“是表现,不是再现”的口号。表现主义作家注重对世界主观感受的表现,特别强调内部视野,极力主张表现内在体验和心灵激情,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单纯模仿和拍照式的对外部世界的客观再现。 表现主义拒绝浮面的和虚假的真实,要求表现比日常视觉所见到的更多的真实。 塞尚曾赞叹马奈:“仅仅是一只眼睛—但那是多么有力的眼睛啊!”因为当时人们认为,画家在眼睛一瞥的瞬间,摄下了最为真切的感官印象,这种未经心灵过滤和玷污的印象,就是最真实的存在。但表现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则告诫:“闭上你的眼睛!”因为只有闭上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才能把心灵暗箱中的东西暴露在白天的阳光之下。他们认为,明眼所见的只是表面现象、子虚乌有的东西,只有刺激、震荡了心灵世界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 因此,表现主义艺术家激烈反对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的美学原则,主张突破外部的物理表象,表现内部的精神实质;主张突破纯客观的描摹,转向主观情感的表现。 在1906年的慕尼黑新美术家协会的宣言中,他们初步阐述了自己的艺术观点:“一个艺术家除了对外界自然有自己的印象外,更要不断去积累内心世界的感受。”后来,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画家是创造者,他已经不把模仿自然现象当作自己的目的,他思考并且应该追求自己内心世界的表现。”内心世界成为表现主义者关注的对象,甚至“线条和形式的涵义对我们来说存在于它对我们展示的生活意义之中。它只有通过我们充满省略的情感,才会容涵它的美,我们以某种神幻奥妙的方式向它注入这种情感”。(沃林格《抽象与移情作用》)表现主义将挖掘内心感受、表现主观激情作为创作的主旨,他们的作品往往渗透着一种充满不安、矛盾、孤独和恐惧的感受,突出地表现对战争茫然无措和惊恐不安的心情。他们声称:“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人的心和一切事物紧密相连,人的心和世界一样,都是在相同的节拍中跳动。为此,就要求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画像。这种画像和那种靠经验而能把握的自然主义者的图像毫无共同之处,和印象派那种割裂的狭小范围也毫无共同之处,这一意象必定是单纯的、真实的,因而也是美的。”(卡·埃德施密特《论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主义》)这种不再复制而是创造的崭新的世界画像,就是不再重现客观意象,而是显示人类心灵深处对外部世界的一种主观感受,纤细入微地表现人类不安的躁动和复杂的心绪。认为艺术家就是受内心需要驱遣的创造者,他们要表现的仅仅是个人的主观激情。康定斯基说,艺术家“睁大的双眼应该紧紧盯住自己的内心生活,他的耳朵应该常常倾听自己内心需要的声音……艺术家不仅应当以他的目的所必需的任何方式来处理形式,而且他必需这样做”。他还认为:“美是从内心需求中产生出来的,美是那种内心的美”。(参见R·S·弗内斯《表现主义》)表现主义注重的是通过文字的媒介讲述出来的某种内心真实,作品内容愈来愈与客观对象脱离而作为情感心绪的宣泄。卡夫卡的《变形记》以人

论后印象主义的特征及对现代美术的影12

论后印象主义的特征及对现代美术的影响 摘要: 后印象主义画派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法国,他们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的组织,也没有相关的宣言,只是后来的艺术家和艺术评论家为了给他们这群曾忠实于印象主义又反叛于印象主义的画家一个统一的称呼才诞生了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开辟了绘画语言的新天地,他们用新的技巧展示了客观世界和人们主观世界的丰富性和联系性,拓展了人民的审美领域更为艺术家发挥个性提供了可能,是现代绘画这曲交响乐绚丽的前奏。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特征影响 19世纪的欧洲美术史,对法国似乎有着特别浓厚的感情。浪漫主义余韵尤存,现实主义尚在流行,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已接踵而至。 如同文学一样,19世纪欧洲美术同样具有双重性:与传统风格相联系的一面和追求标新立异革新的一面。在文学中出现了“自然主义”的思潮和某些“颓废”迹象。从而使文艺复新以来确立的关于文艺作品的基本风格以及用艺术的想象来真实地反映自然的信念,受到了质疑和否定,这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自由。就这样,后印象主义绘画在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应运而生。在后印象主义存在的20年里(1880——1990),产生了塞尚、凡高、高更和劳特累克这几位艺术大家,他们开启了20世纪绘画艺术的大门并深刻影响了现代艺术。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衷主观表现与个性语言的探索。 在印象主义后期,曾是印象主义的发起者塞尚和参与者凡高、高更等一些青年艺术家,渐渐不满意印象派固有的表现方法,即单纯地模仿客观世界和醉心捕捉瞬间即逝的色与光,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的概念,重视作者的主观与个性,注意在作品中表现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与形式的表现力。“‘绘画不意味盲目地去复制现实’而是‘把自己的感觉译成特有的语言,给予再现的自然以新的意义’,追求‘一种牢固的、经久的、博物馆的艺术,’”塞尚对后印象主义美术的观念如是说。他还主张绘画应该摆脱文学化和情节性的存在状态,突出绘画自身的语言表现力和物象本身的美感,这无疑是对传统美术的精神表现和写实主义的自然法则的反叛与挣脱,它极大的加强了艺术家在感受客观物象和表现题材时的主观能动性和理念性。 相对于塞尚,“凡高和高更则更侧重于精神性的表现,并且赋予画面以象征的意味。”高更在其日记中这样写到:“印象主义者一味地研究色彩,而没有自

后印象主义大师

后印象主义大师——梵高梵高,全名文森特〃威廉〃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1853年3月30日,他出生在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他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梵高的一生是悲苦的,又是短暂的。然而,他是伟大的,而且影响是长久的。 梵高,以及高更、塞尚,都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在这里,我想先说一下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从印象派发展而来的一种西方油画流派。在十九世纪末,许多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艺术家开始反对印象派,他们不满足于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强调作品要抒发艺术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观感情,于是开始尝试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自觉运用,后印象派从此诞生。在艺术表现上,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 后印象派也好,近现代西洋美术的其他派别也好,都有一个很浅显的共同特点,那就是画中的人和物与现实中的差别很大。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艺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都非常注重写实。人物也好,风景也好,都与现实差别不大,甚至进行了美化。然而近现代美术却不再追求美,甚至追求

丑;不在强调与客观一致,反而总是要与客观不同;更重要的是,近现代的美术作品总是很难以理解(对于不太懂美术的人来说)。为什么近现代美术会有这样的转变呢?片面的回答是,因为人们的审美观在发生变化。但是,人们的审美观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奇怪的转变?如果人们的审美观转变了,那为什么达芬奇的作品依然饱受推崇?这一点我真的很难理解。不过,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释是,既然有了照相机,为什么画家画的还要和客观真实的一样呢? 毫无疑问,梵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我看来,一位伟人总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即天赋、努力以及兴趣。这些从梵高的早期经历中都能一定程度的看出来。梵高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小时候他常常与弟弟妹妹在麦田和松林里愉快地玩耍。并且他非常喜欢大自然。在梵高十几岁的时候,他经历了四年的寄宿学校生活,被强制与大自然分离。对他而言,这犹如一场噩梦。在学校的梵高超常刻苦,曾每天学习十八至二十小时,如果发现自己不努力就自罚,拿木棍垫压在自己的背下少睡觉。后来,梵高当过店员、牧师和教师,到过海牙、伦敦和巴黎。这些都增加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的绘画增加了素材。 我觉得,很有必要叙述一下他的爱情经历,以增加对他的了解。1869,梵高经人介绍在一家美术行当小职员,不久被派往伦敦。在那里,他对房东太太的女儿一见钟情。但梵高生性怪癖,

印象派解析

印 象 派 简 析 161411330

李豪伟 印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兴盛与70、80年代,反对因循环守旧的古典主义和虚构臆造的浪漫主义,19世纪最后30年,他成为法国艺术的主流,并影响整个西方画坛。代表画家马奈、雷诺阿和莫奈等都把“光”和“色彩”作为绘画追求的主要目的,他们倡导走出画室,描绘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呈现出新鲜生动的感觉。因莫奈的《日出·印象》而得名。 在西方绘画史上印象派绘画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除了这次来华展出的著名画作外,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印象派画家走出画室,深入原野、乡村、街头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借用“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的,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他们的使命便是忠实地刻画在变动不居的光照条件下的景物的“真实”,这种瞬间的真实不恰恰就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印象”吗?而印象派画家把这种“瞬间”永恒地记录在了画布上。 代表人物有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 重要成就 从展览开幕的盛况和媒体的关注程度看,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在中国极受欢迎。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有学者专门撰文介绍和评价印象派绘画,印象派一词也见于各种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艺术的特点,印象派绘画对现代中国油画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学者和艺术家把印象派艺术与中国艺术作比较,认为印象派的审美趋向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有着相互呼应的东西。徐悲鸿很重视印象派画家的写生,并对印象派画家运用色彩予以肯定,说他们的画重神韵。林风眠则从绘画革新的途径上对印象派的贡献加以肯定。黄宾虹认识到印象派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有相通之处。 印象派绘画的最重要成就,就是发现和表现户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间变化。为了捕捉瞬间的“印象”,印象派绘画在构图上往往较为随意,力求突出画面的偶然性,增加画面的生动和生活气氛,凸显对内心主观意象的表达。还或者画中的颜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需要提醒观众特别是小观众,欣赏印象派绘画最好不要距画太近,若贴近看则会感觉色彩支离没有混合。 印象派完成了绘画中色彩造型的变革,将光与色的科学观念引入到绘画中,革新了传统的固有色观念,创立了以光源色和环境色为核心的现代写生彩学。还认识到艺术形式的独特审美价值,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为现代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 印象派是19世纪中叶欧洲艺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重要阶段,印象派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其锋芒针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印象派画家吸收了写实主义绘画的营养,在绘画中开始对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现。根据“物体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产生,物体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这一当时最新的光学理论,印象派画家认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颜色。印象派画家倡导走出画室、去户外写生,力求真实地刻画自然,直接描绘阳光下的风景和日常生活,摒弃16世纪以来狭隘的褐色调。印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

《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 义》(主讲人:李建群 6 月9日) 央视国际 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 2006年06月13日 17:04 来源: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 为配合《从莫奈到毕加索——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精品展》,使观众全面了解印象派、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等艺术流派,以及艺术家们经典作品,世界艺术馆教育部特邀知名专家进行6场讲座活动。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人文·探索频道将对每一场讲座进行图文直播。值北京交通大学110年校庆之际,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举办“艺术馆走进校园”活动,于6月9日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主题为《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的讲座,主讲人是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系李建群教授。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半期兴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也被一些历史学家称之为“现代艺术的开端”。它的产生打破了从古代希腊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形成的古典传统,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全新的面貌。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条件,并且随着社会、科技以及文化和精神的发展,印象主义又衍生发展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产生了以批又一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艺术杰作,为我们展现了西方艺术史上最绚丽,辉煌的一页。>>>图文直播版

主讲人--中央美院美术史学系教授李建群 各位同学,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题目是从印象主义到后印象主义。这次的讲座主要是为配合中华世纪坛举行的展览进行的,里面有很多原作,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演变的过程,很值得关注。 几乎人人都知道印象派,但是印象派的重要意义可能很少有人关心过。印象派是出现在19世纪的70年代的艺术现象,它也被我们美术史界认为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开端,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从印象派开始,艺术家的注意力不再关注它所表现的主题,而更关注眼睛看到的现象,这个过程是一个艺术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这个时候视觉艺术在此之前一直是服从于宗教或者服从于政治,服从于某种说教。到后来才慢慢地脱离出来,所以这个时候艺术越独立跟官方的矛盾就越尖锐。所以法国的沙龙在3000名的画家的5000幅作品里面刷掉了2000幅作品,所以引起很多画家的不满。

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绘画》说课稿 教材分析: 印象主义绘画是19世纪6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艺术流派。在西方近现代科学的启发下,他们对绘画的光线、色彩的表现进行了独到的探索,并为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本课向学生介绍了印象主义绘画的许多作品,其中包括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画。从欣赏中,使学生知道印象主义绘画探索的艺术原则和表现形式的独特风格,以及印象主义绘画尤其是后印象主义绘画在主观与客观艺术与自然的关系的革新及重大意义。 本课要讲清楚各个派系的画家、作品的名称、观念和形态的共同点和差异是什么?并重点分析画面色与光的千变万化的科学依据是什么?使学生听后感到多而不繁,杂而不乱,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 了解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及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的艺术风格。 提高对西方绘画作品的欣赏能力。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的形式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并了解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与风格。 感受印象主义绘画色彩变化的形式美感。 教学难点: 对西方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讨论法、讲解法。 学习方法: 上网查资料法、总结法。 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采用现代教学媒体棗网络查找资料,实施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强化独立思考意识;点拨导思,激发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https://www.sodocs.net/doc/b71339435.html,): 一、导入 继浪漫主义以后,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的画家们走出画室,直接面对自然进行绘画,他们热中于表现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光色变化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他们不象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画家那样强调画面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而是受光学理论的启发,把所描绘的客观物象作为绘画研究的实验媒体,探索和表现它们在自然光下所呈现的微妙色彩变化。使得画面在色彩上有一个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现代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实物投影欣赏不同画派的作品及网上查找有关印象主义绘画的资料,请学生分析他们之间的异同点,教师最后总结引出正题。) 二、讲授新课: 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和马奈的作品。 《日出·印象》是描绘日出时在晨雾笼罩中的港口景象。该画表现一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活波生动的作画情绪,以往官方学院派艺术的那种呆板僵化的色调荡然无存,注重对光色效果的追求。 《酒吧侍女》色调明快而热烈。 以上两幅作品先请同学谈欣赏后对该作品的感受是什么?最后教师总结。 总结:印象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是活波、生动、明快、热烈、注意光色的变化。 2、欣赏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教师介绍该画的背景及艺术风格和特点:该画描绘的是巴黎附近一个小岛上风和日丽的下午,人们在悠闲散步,垂钓,游玩的场面。画家采用笔触明确,色彩鲜明的点彩画法,在绘画艺术上注意纯粹形式的分析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

印象派、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区别与联系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主义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彻底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早期印象派分为两派,以莫奈为代表的注重色彩,以德加为首的注重形体造型.后印象派认为绘画不应拘泥于客观自然主义的描写,强调主观理性和自我情感、个性的表现。 风格方面: 印象派:印象派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物,根据自己的眼睛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色彩的微妙变化。他们有意放松严谨的造型,笔法多样,注重光与色本身,题材成为光色的载体和附属品。代表画家有:马奈,德加,莫奈,毕沙罗,雷诺阿。 新印象派:在印象派发展的时候,法国又出现的新的用色方法,以修拉为代表的“点彩派”。 新印象派的画家,在创作时不仅应用光线的分析和视觉的生理特征,以达到最高纯度和新鲜的色调,造成明亮辉映的画面。而且,在画面上更进一步表现明朗的秩序观念。 后印象派:美术史家把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几位风格迥异的天才画家统称为“后印象派”,他们更集中突出的表现颜色与光影的变化。代表画家有:梵高,高更,塞尚 后印象派更加强调构成关系,认为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的物象,

用作者的主观感情去改造客观物象,要表现出“主观化了的客观”。他们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不是片面追求外光,而是侧重于表现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塞尚修拉劳特累克高更 特点: 印象派把对自然清新生动的感观放到了首位,认真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寻求并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随意实则准确地抓住对象的迅捷手法,把变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记录在画布上,留下瞬间的永恒图像。这种取自于直接外光写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种种生动印象以及其所呈现的种种风格为一切色彩皆产生于光,于是他们依据光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来调配颜色。由于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在绘画中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主张到户外去,在阳光下依据眼睛的观察和现场的直感作画,表现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主义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一反传统绘画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绘画用点取代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与面,从而达到传统绘画所无法达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的说,当我们从近处观察印象派绘画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许多不同的色彩凌乱的点,但是当我们从远处观察他们时,这些点就会像七色光一样汇聚起来,给人光的感觉,达到异想不到的效果。 新印象派把西方绘画史上的点彩法和分割法的因素加以发扬、光大,自成完备的体系,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新印象派的画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与后印象主义皆是近代艺术界两种风潮,是欧洲艺术由传统向现代过度过程的产物。 印象主义 首先,我们先来谈谈印象主义。 “印象派”反对陈陈相因的古典画派和娇揉造作的浪漫主义,注重绘画中对光的研究和表现,提倡户外写生。根据画家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试图摆脱文学的影响,更多的注意绘画语言的本身。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底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如支持印象主义的左拉所说:“绘画所给予人们的是感觉,而不是思想。” 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不可否认印象派画家在阳光探索和色彩分析上有重要发现,在对光与色的表现上丰富了绘画的表现技巧,他们倡导走出画室,面对自然进行写生,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间的印象,使画面出现不寻常的新鲜生动的感觉,揭示了大自然的丰富灿烂景象,这是对艺术创造的一大贡献。他们的艺术是属于现实主义范畴的,是追求民主、自由、平等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他们的艺术创造是具有革新和进步意义的。 代表画家 代表画家有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文森特·梵高、塞尚、高更、修拉等,我们这里主要分析莫奈的名作《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晨雾笼罩中日出时港口景象。在由淡紫、微红、蓝灰和橙黄等色组成的色调中,一轮生机勃勃的红日拖着海水中一缕橙黄色的波光,冉冉生起。海水、天空、景物在轻松的笔调中,交错渗透,浑然一体。近海中的三只小船,在薄雾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远处的建筑、港口、吊车、船舶、桅杆等也都在晨曦中朦胧隐现……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艺术的叛逆。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对欧洲艺术后来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 19世纪末,一些曾受到印象主义鼓舞的画家开始反对印象主义。他们的创作超越了印象主义有限的光色表现。他们不喜欢印象主义者在描绘大自然转瞬即逝的光色变幻效果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后印象主义绘画偏离了西方客观再现的艺术传统,启迪了两大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即强调结构秩序的抽象艺术(如立体主义、风格主义等)与强调主观情感的表现主义(如野兽主义、德国表现主义等)。所以,在艺术史上后印象主义被称为西方现代艺术的起源。其主要代表大师是塞尚、凡·高和高更。而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艺术风格及演变 印象派是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要派别最早的发端,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在西方现代派艺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它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根据光色原理对绘画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褐色调子,极力反对官方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后来成为以法国为中心的欧洲美术运动的主流[2]。 起源与发展 19世纪的时候,法国巴黎是欧洲油画的中心。这个时候的风格是以学院派的新古典主义为主导的,他们每年都要举办官方的展览,叫做“沙龙”,多数人都出自于皇家美术学院,他们有着深厚的素描基础,并且精通人体解剖,画风严谨,细腻。而在这个时候,还有着另外一大批充满着理想的年轻画家,他们来自于各个阶层,大多数都是自由人,很多人对学院派的教学方式及绘画风格有着不同的看法,认为古典主义千篇一律,缺乏个人风格,他们更崇尚现实主义,并提倡户外写生。由于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和观点,他们逐渐地不约而同的来到巴黎郊外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村,有的甚至长期定居于此,来描绘那里迷人的风光,“巴比松”派诞生了。“巴比松画派”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这些画家当中只有极个别的被官方所接受,大部分画家的作品被拒之“沙龙”的门外。1873年,毕沙罗、莫奈、雷诺阿、塞尚和西斯莱等人的作品遭到沙龙展览评审团的拒绝,这种不公平待遇是促使他们以不寻常途径,组织与“沙龙展”相对的独立展览以便展出自己作品的直接动因。这件事的结果就是于1874年4月在摄影师纳达尔(Nadir)的工作室举行的第一次画展。他们以自称“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作为此次展览的组织者,而与沙龙文化圈对立。展览中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ImpresSion--Soleil Levant)的名称被《锡罐乐》杂志记者李洛伊(Leroy)不怀好意地引用以称呼此团体为“印象派”,认为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而这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名称却被莫奈、雷诺阿等人接受,“印象派”这个名词也就成了标示他们独特的绘画风格和目标的代称[3]。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之后,至1886年这群画家先后共举办了7次画展[4],“印象派”随之诞生,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名声响誉全世界,“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代表人物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 后印象主义(1890-1900):也称“印象派之后”或“后期印象派”,是法国美术史上继印象主义之后的美术现象。后印象主义一词是英国人和美国人用来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罗·塞尚等为代表的一群画家以及画风的。 所谓后印象主义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艺术观念和艺术创造。他们三个人最初都是学印象主义。塞尚和高更还参加过印象主义画展,凡·高虽然没有参加过印象主义展览,但他一直自称是印象主义。后来他们三人都认为绘画不能仅仅像印象主义那样去模仿客观世界,而应该更多地表现画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他们虽有共同的创作倾向又有各自鲜明的艺术个性:塞尚一生的创作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心目中永恒性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以创造形象的重量感、体积感、稳定感和宏伟感,最后达到简单化和几何化的效果,这使他成为后来的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的始祖。高更主张不要面对实物,而凭记忆作画,提倡综合的和象征的美学原则。凡·高的新画风,可以说是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 这三位画家都是在去世后很久才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们三人共同开启了现代艺术的大门,在他们的创作思想、艺术观念影响下产生了野兽主义、立体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是他们彻底地改变了西方绘画面貌,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表现,并使之走向现代,他们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 立体主义 在西方现代艺术中外,立体主义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运动和画派。其艺术追求与塞尚的艺术观有着直接的关联。立体派画家受到塞尚“用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来处理自然”的思想启示,试图在画中创造结构美。他们努力地消减其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现性的成分,力求组织起一种几何化倾向的画面结构。 野兽主义 野兽主义是自1898至1908年在法国盛行一时的一个现代绘画潮流。它虽然没有明确的理论和纲领,但却是一定数量的画家在一段时期里聚合起来积极活动的结果,因而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画派。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充分显示出追求情感表达的表现主义倾向。野兽主义得名于1905年巴黎的秋季沙龙展览,当时,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前卫艺术家展于同一层厅的作品,引起轩然大波。有人形象地将这些画称作“一罐颜料掼在公众的面前”。 野兽主义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对西方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吸收了东方和非洲艺术的表现手法,在绘画中注意创造一种有别于西方古典绘画的疏、简的意境,有明显的写意倾向。他们吸收东方和非洲黑人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纯粹造型的表现,惯用红、青、绿、黄等醒目的强烈色彩作画。他们以这些原色的并列,加上大笔触,单纯化的线条作夸张抑扬的形态,以达到个性的表现,把内在真挚情感,极端放任的流露出来。以最小限度的描绘,达到表现最大限

关于新印象派 点彩

关于新印象派,点彩 一:什么是新印象派。 二:新印象派的发展过程。 三:新印象派的主要特点和分割画法 四:新印象派代表人物修拉的生平和代表作浅析 五:新印象派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六:总结 关键词: 新印象派点彩修拉 提纲:继印象主义之后出现的新印象主义在以修拉为主的画家们用科学的研究加在画面的表现上创造出一个独特的画法:点彩和一种全新的画法:分割画法。其浓郁的色彩表现力对后世的色彩运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正文: 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论看得高于感觉。修拉和西涅克依照社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地、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为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

印象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的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印象主义”。新印象派的奠基人保罗·西涅克,保罗·西涅克在其著作《从E·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中为新印象主义下定义说:“他们是自1886年一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意图。”分割主义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状的方法,彼此相邻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更高明的亮度。所以新印象派又叫点彩派。新印象派的宗旨是:光和颜色或影子在瞬间或一段时间内的变化。 新印象派的出现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着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新印象派画家们吸收了关于色彩对比以及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理论,认识到单纯色彩通过视觉的混合比色彩色素的混合更有艺术效果。此外,瑞士学者D·莎特的著作《美学概念及应用》(1865),强调科学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运用科学实验成果和建立法测,都促进了新印象派的产生。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成科学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尺寸很大,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新印象派比印象派更进一步的运用科学化的描

我对后印象主义的认识

我对后印象主义的认识 杨 丹 内容摘要: 通过对后印象主义的形成及几位代表画家的学习,而提高自我的艺术修养与绘画能力,和几位艺术大师对对艺术的狂热激情与人格魅力。 一.印象派的诞生 二.后印象主义特点的认识 三.后印象主义的几位重要代表画家与创作作品 四.对印象主义的总结 关键词:后印象主义双重性 保守 光外派 作者简介: 杨丹 男 贵州民族学院美术学院2002级油画班 一.印象主义的诞生 印象主义产生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经济获得显著的增长,由于工业和农业中用新的科学和技术,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在规模上得到发展,而在这一时期物品价格,利润和收益却普遍下降,由此在经济生活中又出现了萧条的景象,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文学艺术不可避免的具有双重性,与传统风格相联系的一面和追求标新立异革新的一面。 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一群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人他们对保守的官方沙龙压制青年的创造精神深感不满,其中以库而贝当年反对官方艺术的斗争精神为榜样,团结在受到官方沙龙冷淡和奚落的富有探新勇气的马奈的周围,由此形成一个与官方沙龙对立的集团,这些画家不定期的在巴黎的盖而波瓦餐馆和新雅典餐馆,以及

巴齐耶与雷诺阿的共同画室会晤,并到塞纳河畔直接写生,他们中间有莫奈.雷诺啊.毕沙罗.巴齐耶.塞尚等,还有评论家杜瑞和利维拉,和资助商杜朗——鲁耶。1874年4月,这群青年画家借用摄影师那达而的工作室举办展览,以莫奈创作的题为《印象.日出》的油画,遭到评论家和学院派的攻击。一位保守的记者路易,勒鲁瓦在文章中借用讽刺,称这次展览是印象主义的展览会,评论家们戏称这些画家们是“印象派”印象主义由此而得名,印象派又称为光外派。 印象主义分为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是从印象主义发展而来的,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确定的流派而是一种思潮,在被归入这一名称的重要画家有高更.凡高.塞尚三人等,他们从没有人提出要建立,这样一个派别的想法,这个名称是后人赋予的。而后印象派这个名词是英国批评家罗杰.弗莱杜撰的,用以形容印象派之后出现的艺术现象,他本人也是一位画家,是后印象派的坚定支持者。但后印象主义一词也常引起争论,后印象主义一词是在本世纪20年代之后才被普遍使用,它被用来泛指印象主义之后的观念和实践上与印象主义相左右的艺术潮流。 二.后印象主义特点的认识 说到后印象主义的特点不得不从印象主义的特点说起,首先印象主义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浪漫主义对色彩的研究和现实主义对真实的表现,印象主义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他们主张艺术的革新,绘画技巧上对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随着观察位置受光状态的不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把这种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根据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给后来的现代美术以极大的影响!印象主义的绘画观念: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阴影下的微妙色彩是印象主义画家所主要的表现的主题,印象主义把光当唯一真实的对象,不知不觉中把形象破坏了,而剩下是画家视觉的主观性,最具代表的观念有以光谱色分析太阳光后的七色作画,在画布上将补色并置,在观者的眼中自动调色,增加画面的彩度和明度,否定固有色,不用黑色和深咖啡色,不用线条画轮廓,认为阴影有颜色的只有彩度,明度较低。 而后印象主义发展是从印象主义中脱颖而出的,他们不仅早期都以印象派为起点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而且后期成熟作品仍保持了相当的印象派的技法和色彩处

后印象主义绘画(中英双语)

POST-IMPRESSIONISM,SYMBOLISM,AND ART NOUVEAU 后印象主义、象征主义和新艺术PAINTING Post-Impressionism绘画后印象主义 In1882,just before his death,Manet was made a chevalier of the Legion of Honor by the French government.This event marks the turn of the tide: Impressionism had gained wide acceptance among artists and the public—but by the same token it was no longer a pioneering movement.When the Impressionists held their last group show four years later,the future already belonged to the “Post-Impressionists.”Taken literally,this colorless label applies to all painter of significance in the1880s and1890s.In a more specific sense,it designates a group of artists who passed through an Impressionist phase but became dissatisfied with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tyle and pursued a variety of directions.Because they did not share one common goal,we have no more descriptive term for them than Post-Impressionists.In any event,they were not“anti-Impressionist.”Far from trying to undo the effects of the“Manet Revolution,”they wanted to carry it further.Thus Post-Impressionism is in essence just a later stage, though a very important one,of the development that had begun in the1860s with such pictures as Manet’s Luncbeon on the Grass. 1882年,就在马奈去世之前,他被法国政府授予“荣誉团勋章”。这一事件标志着潮流的更迭:印象主义已经被艺术家和公众广泛接受——但同时它已不再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运动。四年之后,当印象派艺术家举办最后的联展时,未来已经属于“后印象派”。从字面上讲,这一苍白的标签适用于19世纪80至90年代所有重要的画家。具体地说,它指向一群经历了印象派时期但又对印象派的局限性感到不满而追求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因为他们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我们只好用“后印象派”来描述他们。不过,他们不是“反印象派”。他们完全没有想过去消除“马奈革命”带来的影响,而是要使之传扬下去。因此后印象主义在本质只是一个时间稍后的阶段,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始于19世纪60年代,早期作品如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 CEZANNE. Paul Cezanne(1839-1906),the oldest of the Post-Impressionists,was born in Aix-en-Provence, near the Mediterranean coast,where he formed a close friendship with the writer Emile Zola,later a champion of the Impressionists.A man of intensely emotional temperament,he came to Paris in1861imbued with enthusiasm for the Romantics.Delacroix was his first love among painters,and he never lost his admiration for him.Cezanne,however,quickly grasped the nature of the"Manet Revolution,"but utterly transformed it. A Modern Olympia(fig.983)was painted in response to an Olympica by Manet featuring a prostitute whose frank nakedness scandalized the art world.As in Luncheon on the Grass,executed by Manet the same year as the Olympia,Cezanne's nude is in the company of a man wearing contemporary garb;his features are plainly those of Cezanne himself(see fig.984).Like many of his early works,A Modern Olympia is 塞尚. 保罗?塞尚(1839-1906),最早的后印象派画家,生于普罗旺斯地区艾克斯。在这个靠近地中海海岸的城市,他与作家埃米尔?左拉(后来成为拥护印象派的人)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塞尚是一个极度感性的人,1861年他来到了巴黎,满心向往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是塞尚最初喜爱的画家,此人一直令他很钦佩。然而,塞尚很快抓住了“马奈革命”的本质,但又彻底改变了它。《现代奥林匹亚》(图983)的创作是对马奈的《奥林匹亚》作出的响应。马奈以妓女为题材,画中女子毫不掩饰的裸体使艺术界蒙羞。在创作《奥林匹亚》的同一年,马奈创作了《草地上的午餐》。和《草地上的午餐》一样,塞尚画中的裸女旁边陪着一个男人,身着当代的服饰;他的体貌特征显然是塞尚自己的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 新印象主义 (New-Impressionism) 直接给新印象主义以启示的艺术评论家和艺术家布朗所著<<绘画艺术 的法则>>, 谢佛勒所著<<色彩的并存对比法则>>中有关色彩混合的理论, 自然科学试验的成果表明, 在光的照耀下, 一切物象的色彩是分割的色彩, 必须把不同的, 纯色彩的点和块不经调混地并列在一起. 用这种方法, 颜 色的彩度的亮度可以获得最鲜明的效果, 而中间色则是在观赏者眼中的视 觉调绘中形成的.因为新印象主义根据这一色彩分割的理论作画, 所以也 被称作"分割主义"(Divisionism), 也因为他们在具体敷色时用点彩的方法, 所以有被称作"点彩派"(Pointillism). "新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这派的理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于1884年在布鲁塞尔的美术杂志<<现代绘画>>上 首先使用的, 它恰当说明了在追求绘画中光和色的表现上, 新印象主义是 进一步发展了. 新印象主义不仅是印象主义在技法上的发展, 在某种意义 上它还是对印象主义的经验写实的某种反拨, 在艺术中灌注古典理性精 神. 正当印象主义绘画方兴未艾之际,在这个团体中就逐渐滋生出一个新的支派,即新印象主义。它的代表画家是修拉和西涅克,他们崇拜理论,把理 论看得高于感觉。 修拉和西涅克依照谢弗勒尔的色彩学说,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 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 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 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 主义”,以区别于莫奈为代表的“浪漫的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的 名称是由费里富奈翁关于《1886年的印象派》书中所言“深信印象主义已 被修拉的新风格所代替了”,于是人就称以修拉为代表的这一主义为“新 印象主义”。 倡导者 新印象主义的倡导者是乔治·修拉(Georges Seurat,1859--1891)。修拉潜心研究关于色彩学的著作,试图把感觉加以综合上升到理性分析,变 成科学的表现形式。他的画尺寸很大,虽然数量不多,但却有重要地位, 因为这些精心设计的作品表现出对几何学和形式结构要素的关注,预示了 20世纪抽象艺术家的创作。修拉的代表作是《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1884--1885),在这幅画中,人物众多却很少交搭,画家运用了精确而有 条理的科学方法处理人物之间的空间距离。画中稳定的结构关系给人以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