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7, 7(3), 388-393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a718689852.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a718689852.html,/10.12677/ap.2017.73049

文章引用: 李姝, 朱冬梅(2017).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 心理学进展, 7(3), 388-393.

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Campus Violence Intervention Shu Li, Dongmei Zhu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Education, Jiang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Received: Mar. 7th , 2017; accepted: Mar. 28th , 2017; published: Mar. 31st , 20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ampus violence” increased, arousing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attack beha-vior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The aggressive behaviors of children not only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personality and character, but also the individual socia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so active interven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in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At present,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done a lot of research on aggressive behavior; the definition, type, technical theor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gender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have formed a certain sys-tem.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intervention on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reducing “campus violence” event. Keywords

Child Attack, School Violence, Intervention

儿童攻击行为干预手段文献综述

—校园暴力的干预现状及展望

李 姝,朱冬梅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湖北 武汉

收稿日期:2017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8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31日

李姝,朱冬梅

摘 要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增多,引起人们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关注,儿童的攻击行为既影响着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对攻击行为进行积极干预成为了心理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攻击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攻击行为的界定、类型、实验研究技术理论、发展特点、性别差异、影响因素等都已形成一定体系,而本研究旨在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梳理,以期促进对儿童攻击行为的预防和控制,为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

儿童攻击行为,校园暴力,干预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a718689852.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校园暴力是一个备受全球关注、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而校园暴力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在学校这个特殊环境中的特殊表现(刘薇,2016)。攻击行为是一种常见的反社会行为,又被称为侵犯行为,是指任何有目的地伤害他人而被伤害者试图回避的行为(林崇德,2008)。攻击行为有两个基本特点:(1) 被害者知觉到是不友好的、消极的;(2) 攻击者有意实施生理或心理的伤害。因此,攻击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从表现形式看,主要有直接攻击、投射攻击和间接攻击三类行为方式。直接攻击行为是指直接的踢、打、推搡、威胁、戏弄、欺侮、吓唬、报复他人或破坏他人物品、干扰他人活动的行为,是面对面的冲突行为;投射攻击行为是指因愤怒、生气而破坏物品,造成紧张气氛,影响他人情绪情感的投射行为。如心情不好时摔东西,考试考得不好时撕考试卷子;间接攻击行为与面对面的冲突相对应,是指采取有一定隐蔽性的攻击行为。如背后说同学的坏话、讽刺挖苦成绩好的同学,挑拨同学之间的关系等。从不同的划分标准看,儿童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如根据攻击所产生的动机可以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根据攻击起因可以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根据主要攻击方式和形式还可将其分为身体、言语和间接攻击,身体体攻击包括打、扭、拧、指戮、砸、挤压、踢、踩、推操、碰撞、抓、咬他人,打掉、损坏、抢夺他人物品、强占座位空间等;言语攻击包括说脏话、骂人、取笑、嘲讽、叫取外号等;问接攻击又称心理攻击或关系攻击,是通过第三方实施的攻击行为,包括散布坏话造谣、唆使打人、游戏活动排斥等(蔡鸽,2014)。

校园暴力是儿童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重要表现形式,攻击行为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一种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刘霞,2010)。根据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社会心理研究》调查显示:49%的学生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学生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从“马加爵事件”到“美国校园枪击案”,近些年关于媒体加大了对校园暴力的关注力度。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骇人听闻的暴力事件发生在本该纯净无害的校园里。据统计,2014至2015一年的时间内,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43起,发生地遍布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广西、云南等经济Open Access

李姝,朱冬梅

欠发达地区(姜辰颖,2016)。十年前,在百度搜索中输入“校园暴力”的关键词有123,000条连接,现在有775,000条。新闻媒体逐渐加大了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曝光率,可见施暴主体低龄化;近年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有一个愈发明显的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施暴主体低龄化(吴培娥,2012)。根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刘薇,2016)。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和校园暴力行为是分不开的,实施犯罪的青少年在校园中没有形成正确的三观,或长期受到欺凌,压抑自己不敢反抗,或欺凌他人,蔑视法律和道德。进入社会后,没有正确三观的指引,最终走向犯罪。校园暴力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高发性问题,发生频率在逐年增加。

而儿童早期的攻击性与青少年期甚至成年期的攻击性有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儿童青少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会持续影响其身心发展,甚至导致青少年时期的行为障碍和成年期的精神障碍或犯罪等。有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而人类的暴力倾向通常是在被人忽视的幼儿期达到顶峰的,攻击意图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只是随着儿童的社会化他们逐渐学会控制攻击性行为或者是由于他们幼儿时期力量太小尚不能给人类造成太大的危害,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但如果不及早帮助他们控制愤怒情绪、干预攻击行为,等到他们长大成人,即使相帮他们,恐怕也为时已晚(但志慧,2015)。因此,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对其不良行为进行干预矫正,对儿童的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学校树立良好学风以及社会的长远安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梳理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攻击的发生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2. 基于个体层面的干预措施

影响儿童攻击行为产生的因素较多,在个体层面主要包括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移情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社交技能水平、对社会性行为的归因自身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水平。而其中心理因素对儿童的攻击行为影响最大,因此,已有的部分干预研究基于个体的高危因素,开展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2.1. 行为矫正训练

但志慧通过运用社会工作的个案工作方法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介入,将认知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方法运用到个案工作中,随时进行观察和分析,即选取有代表性的有着暴力攻击行为的儿童青少年来进行服务,在个案工作的介入过程中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这种工作模式,而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要从儿童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合适的服务接入计划。通过帮助服务对象理清错误的认知,重建正确积极的认知,转变消极情绪,转变攻击行为,在其研究中,是帮助有暴力行为的青少年认识到暴力解决问题是一种极端血腥且危害性极大的方式,再根据青少年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矫正计划,重新树立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方式,辅导他们了解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转变,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转变暴力攻击行为(但志慧,2015)。经历六次个案服务过程之后,服务对象对于暴力行为的认知已经有所转变了,并且在服务过程中逐渐习得了更有效的面对苦难和挫折的方法,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之下,逐渐澄清了自身现存的错误认知,了解了内心对于打架斗殴的真实感受,了解到这种行为不加制止,会逐渐演变成可怕的犯罪行为,并且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之下,重新建立了对自我的认知,对打架暴力等攻击行为的认知。

张广斌等人认为,由于家长的娇惯纵容,攻击性行为成为许多独生子女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这些孩子全然不知他人遭到攻击的感觉而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扮演攻击者,表现其问题行为,使他

李姝,朱冬梅

对攻击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产生焦虑和不安,然后让儿童扮演被欺负者,让他体会一下被攻击和被欺负的感受,让他认识到自己不是在被别人认可,而是在伤害别人(张广斌,郭秀红,朱新筱,2003)。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做法错误时,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攻击性行为,并会表现出关心、帮助其他儿童等积极行为。

魏晓娟等人运用“代币法”的研究表明恰当地运用奖励能有效地促进亲社会行为,控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运用“代币”作为强化物来矫正儿童的消极行为,塑造积极行为,是降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就是把对幼儿的奖励用虚拟的货币量化,当儿童表现出某种预期的良好行为表现时,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代币,儿童可以用代币换取自己喜欢的东西或实现自己的愿望。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采取“代币法”,当儿童表现出积极行为时,立即给予幼儿代币,及时强化幼儿的积极行为,并向其说明给予代币的理由,让儿童清楚代币与行为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促进儿童积极行为的重复发生(魏晓娟,岳慧兰,2002)。代币法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通过这个过程还可以增进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儿童在一种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2.2. 情绪管理

郭贞美等人提出的情绪管理治疗方法。由心理咨询师在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前提下,一对一(一个咨询师对一个攻击性行为儿童家庭)地进行情绪管理治疗。治疗设计3个部分,共l0次,每周一次,每次60 min:①家长心理教育(2次)。主要内容是:注意孩子情绪(尤其是低落的情绪诸如悲伤、气愤或害怕);认为出现这些情绪是与孩子亲密和对其进行教育的机会;用心倾听孩子,确认孩子的感受,把你对孩子情绪的感受与孩子交流,并接受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通过口头表达自己的感受;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时加以限制;表达自身情绪是可以使人接受的,但并非所有的行为都会使人接受。②帮助家长体验孩子的感受(2次)。家长需要回答,对于下列场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有没有遭遇过可比的情况?你对此的感受是什么?如:头一回上学;你的弟弟或妹妹想要玩你的玩具;你的父母责令你分享你价格昂贵的玩具;由于别人慢慢吞吞导致上学迟到;别的孩子在你的画上乱涂,你也在他们的画上乱涂,之后被勒令禁止;在玩耍或被球队挑选时遭到排挤;老师不公平地对待你;被要求吃不喜欢的食物。③放松练习(2次)。用面条技术:开始时向孩子解释闷闷不乐、压力重重的身体通常是僵硬的,就象没有煮过的面条,一碰就碎;通过放松,孩子会想要看上去和感觉上像是煮过的面条,柔软、温暖而且松塌的;向孩子展示他们可以通过摆动、摇晃以及让它们去休息的方式来放松身体各部分,让孩子照着做;让孩子从摆动脚趾开始;然后让孩子停止脚趾的动作并注意是不是变软而且感觉到温暖了;之后对其他身体各部分进行放松,从下到上,直到整个身体感觉就象一根躺在碗里的柔软的被煮过的面条。④生气时的练习(4次)。练习生气时不同的应对方式,如运动,听音乐,把感受画出来,找一位好的听者,深呼吸,在一个不会干扰别人的地方大叫或好好大哭一场等等,在使用这些应对方式的同时,进行自我对话,重复以下内容:放松点,保持冷静,冷静下来,我感到难过,我很生气,我会没事的,我并不想让这些事发生在我身上,现在我感觉好多了,我知道我能对付(郭贞美,2010)。情绪管理治疗前后比较显示其CBCL量表总分和攻击性因子、社交能力、体诉有显著性降低,也就是说其攻击性降低。

张文娟使用情境讨论法对攻击性儿童进行移情训练,降低儿童的攻击性。移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是一种重复的社会性情感能力。如果儿童的移情能力较高,在攻击发生时,他能够把自己置身于受攻击儿童的立场且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悲伤,也就停止了攻击(任朝霞,2002)。情境讨论(case discussion)法是指通过为儿童展示情境图片或讲述情境故事,然后引导儿童进行讨论,引发儿童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儿童移情能力的训练方法。可通过以下程序实施:①提供恰当的讨论内容。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带有攻击情景的儿童故事作为讨论内容。因为,儿童故事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特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儿童所认同和常见的,更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内

李姝,朱冬梅

部情感。提高他们的移情能力。②进行情境讨论。情境讨论法重要的是让儿童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来,是一种让儿童“听”、“说”、“做”相结合的方法。听,是让攻击性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受攻击儿童的情绪:说,是让攻击性儿童续编故事,推测故事的发展情况,让攻击性儿童通过推测故事中的各个人物以后的表现,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做,则是让具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情境表演,进一步体验受攻击儿童的情绪产生情感共鸣(张文娟,2009)。通过情境表演可以给孩子呈现一个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形象,然后教师和儿童进行讨论,教师为扮演者讲解攻击性儿童的表现及其危害,使其意识到这样的儿童是不受人欢迎的。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进一步与其共同设想受人欢迎的儿童形象,增强儿童向榜样学习的愿望,从而减少攻击行为。

3. 基于家庭、学校等社会层面的研究展望

目前家庭、学校等社会层面的实验研究并没有得到结果支持,所以基于家庭等层面的研究缺乏,作了如下展望:

家庭:父母的情感态度、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不可低估。宽容民主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形成亲社会行为(常慧青,2014)。及时阻止和适当惩罚是一般家长用以弱化孩子攻击行为的常用方法,但态度粗暴、打骂孩子的做法,不仅收效甚微,易促成其逆反心理,而且还会被孩子模仿使用。因此,家长应选用科学积极的方式弱化其攻击行为。

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优化学校教育。学校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开设心理活动课,让儿童参与其中,切身学习,提高认知水平,弱化攻击行为;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言传身教,注意教学方法,避免“体罚”、“打骂”等不良的“惩罚手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班级和同伴的作用,建立合适的班级规模,让儿童在游戏和学习中建立友谊;最后,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教会儿童正确处理攻击性冲突和宣泄不合理情绪(赵素,2016)。

大众传媒:国家应采取法律法规,加强审核监督,严禁暴力血腥等负面影响影片的传播。由于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所以儿童在观看意义节目时,家长可陪伴一起看,既可以随时给孩子指导作出合理化讲解,又可以制止儿童观看不利于他们成长的暴力性和攻击性影视(赵素,2016)。发挥大众传媒积极能量,大力宣传优秀影视作品,给孩子树立正面榜样,尽量少宣传那些容易诱发儿童攻击行为的玩具。

4. 校园暴力干预措施的研究展望

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是校园暴力行为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使学校的关注点只在升学率,因此教师在教育的内容上有所偏失,重视智育,轻视德育,法制教育也没有开展起来。因此很多青少年道德法制观念淡薄,不能明辨是非。施暴者崇尚武力解决问题,甚至违法犯罪尚不自知。受害的学生很多忍气吞生,害怕打击报复,不懂的自我保护的途径(刘薇,2016)。更令人痛心的是,当暴力行为发生后,不少学校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不愿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不愿与社会各方配合。他们认为,一旦这样做,肯定会损坏学校声誉,影响学校的发展前途,只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样既不能保护受害者,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恢复继续健康发展,也不能惩戒施暴者,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这无疑加剧了校园暴力的发生。同时,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对于校园暴力普遍存在着反应迟缓、处置偏轻、应对不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也许是执法者素质不高,执行不力;但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相应的制度建设并没有跟上快速变化的社会事实,从而造成了在“校园暴力”现象中,较为普遍的法律缺位(储殷,2016)。所以,校园暴力除了儿童及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根本干预,学校教育和其他社会力量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对攻击性儿童进行追踪研究,

李姝,朱冬梅

关注其成长过程中是否参与校园暴力,关注干预后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并对校园暴力最大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并提出最为有效的措施,希望对校园暴力情况的改善有所帮助,同时立法机关需对“霸凌”现象进行针对性的立法,以填补当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中的法律空白,针对性地惩治校园暴力中的霸凌行为,以确保未成年人的人格与人身利益得到有效的救济。

参考文献(References)

蔡鸽(2014). 3 - 6岁儿童在情绪调节策略上的差异性研究. 硕士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常慧青(2014). 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研究述评.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11(4), 81-84.

储殷(2016). 当代中国“校园暴力”的法律缺位与应对. 中国青年研究, 16(2), 23-25.

但志慧(2015).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在青少年暴力行为矫正中的应用研究. 硕士论文, 咸阳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郭贞美, 陈青, 潘清文, 王素珍, 郑艺霞, 等(2010). 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研究. 中国现代医生, 48(13), 98-99, 105.

姜辰颖(2016). 校园暴力现象现状分析. 社会心理科学, (9), 49-51.

林崇德(2008). 发展心理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薇(2016).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调查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 34(4), 86-87.

刘霞(2010).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中国健康教育, 10(3), 237-239.

任朝霞(2002).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 73-77.

魏晓娟, 岳慧兰(2002).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5(4), 52-55. 吴培娥(201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探讨.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25(7), 67-68.

张广斌, 郭秀红, 朱新筱(2003).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探析及其矫正教育.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 11-12. 张文娟(2009). 移情视域下的儿童攻击行为干预. 华章, (12).

赵素(2016). 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建议. 文化与探究, 16(7), 284-285.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sodocs.net/doc/a718689852.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p@https://www.sodocs.net/doc/a718689852.html,

小学生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教案word版本

小学生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教案 活动班级:xxx 活动时间:XX年9月12日星期一 活动目标:1.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校园欺凌现象;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3.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以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2、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想一想: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首先引导学生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要忍着不吭声,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其次引导学生从施暴者的角度想: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观看中学生消除校园欺凌专题教育片。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大学校园暴力行为分析与防控 【摘要】:对g市高校2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 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校园暴力的产生反映出施暴者的人格发展不健全、自我认知不和谐、对挫折的耐受力差、对挑衅缺乏理智。也与家庭教育不当、家庭暴力的负面影响、不良环境和朋友、暴力性的大众传媒和网络游戏、学习和就业压力等有关。大学校园暴力的预防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通力合作,综合治理。 【关键词】:大学;校园暴力;防控。 近几年高校校园内各类暴力事件频发,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师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社交技能等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暴力概述。 (一)大学校园暴力现状。 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3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15%有各种心理疾患,10.5%的学生面临校园暴力的威胁,94%的孩子认为,在社会中自身的安全不能得到保障。[1]北京市有关部门最近对1万余名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过同学和社会青年索要钱物”。[2] 为了进一步清除高校不稳定因素,建设和谐、温馨的大学校园,我们对g市高校200名学生就校园暴力的现状、形式及心理因素等方面做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普遍存在,49%的学生认为存在少数校园暴力,只有16%的学生认为不存在校园暴力。29%的学生承认自己或朋友曾遭受校园暴力侵害,男生占62.06%.在校园里频繁出现的暴力事件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普遍关注。 (二)校园暴力的概念界定及类型划分。 暴力泛指凶恶、残酷,即侵害他人人身、财产的强暴行为。其中校园暴力是暴力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行为人(包括在校学生、老师及校外人员)在学校管辖范围内,对在校学生或老师的心理、身体及财产等实施迫害行为,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受害人深受身心伤害的暴力行为。 根据暴力对象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划分为四类:校外人员与在校学生或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老师与老师之间的暴力行为。根据暴力采用的方式不同,可将校园暴力分为语言攻击(即使用嘲笑、蔑视、谩骂、诋毁等歧视、侮辱性的语言,致使他人在心理及精神上受到侵犯和损害,属于

小学生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教案

安全及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三堡寄宿制小学五一班 活动时间:2018年8月28日星期二 活动目标: 1.认识校园欺凌的危害性,自觉抵制校园欺凌现象; 2。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 3.掌握与校园欺凌做斗争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关注校园欺凌现象》视频~引入新课。 二、思考: 1、什么是校园欺凌?你遭遇过校园欺凌吗?学生结合观看的视频以及生活实际回答。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中的一些学生奉信暴力决定一切,以多欺少,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现象,校园欺凌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2、讨论:校园欺凌有什么危害? 学生回答并归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想一想:面对校园暴力我们有哪些对策? 首先引导学生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要忍着不吭声。 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待着,尽量待在人多的地方;不理睬:如果有人冲你喊,让你交出你的午饭钱,不要理睬他,装做没听到,继续走自己的路。 其次引导学生从施暴者的角度想:反思一下值得吗?你要做的事情可能给你带来批评、处分甚至法律处罚这将成为你人生的一个污点。而起因也许只

是很小的一件事,或仅仅是你自己的一时冲动。这么做值得吗?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如果你被人愚弄、辱骂甚至是殴打你会是什么感受?如果你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长时间的恐惧和痛苦你忍心吗?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三、观看中小学生消除校园欺凌专题教育片。 活动准备: 1、每人准备说一件有关校园欺凌的事情。 2、播放几则校园欺凌记实录像片。 3、由电脑高手制作smart课件。 4、准备一句反欺凌口号。 活动过程: 1、开场白。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由于很多国家实行的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欺凌过程蕴藏着一个复杂的互动状态,欺负同学会对同学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 2、下面请每个同学都来说一说你对校园欺凌最深的一件事情。(略) 3、大家说了很多欺凌事件,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些真实的校园欺凌事件。(播放校园欺凌记实片) 4、看了这部记实片,大家有什么看法呢?(同学意见略) 5、我们将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反欺凌?,请大家说说想法。 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 这一环节让学生就常见的校园暴力进行深入的分析,经过学生分析总结后让学生自己先说出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之后,教师进行总结。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来看校园暴力危害。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 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相关的研究表明,校园暴力的现状不容乐观,不仅表现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也表现在暴力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很多校园暴力已经超出单纯的打架斗殴的可控范围,甚至在个别地方正演变成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制造敲诈、勒索、抢劫、杀人等刑事案件。除此以外,同学起外号、语言讥讽、歧视等非典型的暴力形式也普遍存在。为此,分析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现状、探讨其中的原因,进而思考减少中学生暴力行为的策略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学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现状 在世界的各个国家,每天都会发生校园欺凌的事件。比如,2003年美国关于危险行为的监测,其中有33.0%的高中学生在过去1年内打过架,4.2%的学生因为打架受伤而到医院治疗,5.4%的学生在调查前1个月内由于感到学校或途中不安全而不去上课。日本文部科学省2012年11月的调查显示,在4至9月的近半年时间内其国内中小学中已发现的校园暴力事件超过14万件,是2011年全年的两倍多。 从上面所列有限的资料看,校园暴力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相关的研究还显示近十年来校园暴力事件表现出情节越来越严重、暴力事件制造者和受害者的年龄越来越小的特点。在我国,校园暴力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即经济发达地区其校园暴力发生率更高、手

段更加残忍、性质也更加恶劣。 2、校园暴力犯罪的特点。 ①、团伙性。由于青少年年龄与生理等各方面的原因,决定了他们具有强烈的模仿性。由于受影视、报刊中描写的“帮会”、“行会”的影响,有些学生在校园内拉帮结派,各自为政,形成各自的势力。这样的帮派是中学校园中的一颗毒瘤,让学校难得安宁,并且各团伙之间往往会为了一些各自的利益或者是为了扩大势力,就会出现打群架的现象,具影响了其他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及师生的切身利益,又严重扰乱了学校的正常管理秩序。 ②、偶发性。因受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他们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易激动,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这一切都表明了中学生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偶发性。很多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只是为了一些很微不足道的事情,但由于易冲动,往往一急,在气头上极易丧失理智,一念之差,而铸下大错。如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5岁的初中生林岚由于把羽毛球打在一女生的头上,随之发生口角,便遭到了该女生及其同学的暴打,以至落水而亡。 ③、报复性。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个别学生心胸狭窄、个性孤僻,不能宽容他人,还容易产生报复心理的行为的习惯。这一类中学生在心理上严重失调后极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行为,我们在报刊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报复行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一方吃了亏,咽不下这口气,总想找个机会报复以求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④、侵财性。侵财犯罪在中学生校园中占首位,从侵财的方式上

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

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 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的校园暴力,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3)及时报告,依法维权。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校园暴力现象分析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引言: 在我们现在这个美丽文明的社会里,原本干净与纯洁的校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不知何时那一片净土开始变得浑浊了,有了很多的校园暴力的发生。那暴力的行为开始走向纯洁的校园,由于青少年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正在处于发育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因素的影响。因此,学校安全并不是那个学校领导或少数教师的管理能够简单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国家多方面的力量,公共努力为我们的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给他们一个和谐、舒适、快乐、安全的校园。下面就用一系列的案例来分析学校暴力事件,具体分析它暴力事件的原因、它的危害性、违法性、受害人的权利、和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法,分析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制止校园暴力事件,防止学生伤害事故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具体案例: 1、广东省因教师制止考试纪律被殴打 据华西都市报2010年4月26日报道:4月23日上午11时35分,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一位姓范的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

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 2、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校园惨案 据《大众生活报》报道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2011年2月,记者获悉案件大致经过: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月18号,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支解,随后弃尸野外。 3、几句争吵酿校园惨案两少年被毁 2012年3月一位学生到大通县公安局自首,称自己捅伤自己的同班同学,经过调查得知:犯罪嫌疑人张某某,现年19岁县大通某高中高三学生。受害人王某某是其同班同学,两个人家住在一起,平时关系相当不错。3月6号11时张某某在教室里写信王某某好奇的在身后看了一下张某某回头大骂了一脏话,引起王某某的不满,两人遂发生争吵。在家里从来没有吃过亏的张某某感到在全班同学面前受到了奇耻大辱,就回家取了一把匕首,等在校门口伺机进行报复。这时其另一好友多次对张进行劝阻,让张某某不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打一顿出出气算了。但红了眼的张某某根本不听劝告,执意要把王某某“捅下”。13时许,王某某放学后从学校出来,快走到校门口时,被张某某拦住。张某某持刀朝王某某左肋处猛刺一刀,王某某受伤倒地,经抢救无效死亡。 4、四川岳池发生血案名学生校门口被捅伤 2010年7月收治受伤学生的岳池县人民医院了解到,三名伤势较重的学生仍在医院接受治疗。其中一名学生已被医院下了病重通知书。医生初步判断其伤到了肝部,目前仍在观察治疗中。 受伤学生中有一名叫曹更生的男生,他父亲曹昌云介绍说,曹更生是岳池县第一中学校高三的复习生。据曹昌云询问伤者曹更生获知的情况是,当晚自习快十点下课后,曹更生和几个

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修订版)

预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 六3班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认清校园欺凌带来的负面影响。 2.通过恰当的引导和暗示教会学生察觉自己的攻击意识,并合理控制与调整不合理的观念。 3.当面对他人的攻击时能够尝试用温和和理智的态度处理矛盾,有效化解危机。掌握应对校园欺凌的正确方法,从而提高防欺凌能力,进而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欺凌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过程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欺凌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针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看法及建议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发生校园暴力事件.常常几个学生殴打一名学生.甚至将打人视频传到网上.而在网上视频中通常都是一人挨打.数人观看.起哄.嬉笑.却没有人帮忙!甚至有些女生之间也发生暴力事件。很痛心,也很无奈,但是看着孩子们为了一些根本不算事情的事情而举起了拳脚甚至兵器,除了心痛,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校园暴力分析 (一)人的潜在本能——攻击性是校园暴力的渊源 在校园暴力中,我们会发现产生校园暴力的主要诱因之一是青少年的个体攻击性太强。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各种导致挫折感的动因,如受欺辱、遗弃、排挤、自卑等都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据1996年、1997年对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的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行为。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极易染上心胸狭隘、自私、任性、万事以我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学校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一遇冲突就会把这种不良的心理带出来,酿成校园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如果家庭成员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败坏;父母的管教方法过严或者过于溺爱或者父母疏于管教;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使孩子缺少关爱和安全感等情况都会对孩子的健全人格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值得强调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也极其重要。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许多父母在社会经济文化转轨中自身产生的社会心理疾病,例如紧张、恐惧、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潜移默化地传染给了孩子,使他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教师被沉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升学率压着,学生也被老师布置的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师生间处于一种紧张的关系中,很少有时间进行交流和沟通。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由于他们学习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别人贴上“坏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时时处处地受到别人的歧视。在这种情景下,这些所谓“坏孩子”、“差学生”从内心经常会产生不平衡的感觉。他们认为,老师和同学这样对待他们是不公平的,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所以从行动上自觉不自觉地站到老师和同学的对立面,尤其在老师对他们进行批评时,行动上易出现攻击性。校园里师生间的暴力行为的发生,即学生打老师的情节大多发生在学习不好的学生与老师之间。此外,个别素质低下的老师对待学生不是以身作则,而是以打骂、讽刺、挖苦或体罚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学生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在这种情形下,由于老师的打骂,极易引起学生的反击,校园暴力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了。 (四)社会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游戏场所,歌厅、舞厅和游戏机室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机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

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校园防暴力安全教育

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校园防暴力安全教育 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校园防暴力安全教育防校园暴力安全教育校园防暴力安全教育篇一同学们: 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都只有一次。注意安全,就是善待和珍惜生命的一种有效途径,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甚至可能你还会否认它的重要性,因为虽然你已造成了许多次疏忽,而灾难刚好与你擦肩而过。 因此,你就庆幸自己的幸运,甚至会得意忘形地说:“我是个幸运者,灾难和不幸都对我敬而远之。”但是,在你高兴之时,你是否注意到:在我们周围经常有许多人因为自己的疏忽而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全国中小学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000多人,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非命。这意味着每天就有一个班级消失。 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地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它关系到老师们能否在一个宁静、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和造就各种人才。做好校园安全工作,是我们做好学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必须长抓不懈,落到实处。为进一步做好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现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提高个人思想素质。 团结同学,和同学和睦相处,善于化解同学之间的矛盾。严禁打架、骂人。打架往往是从骂人开始的,而有些同学骂人已成中头蝉,极不文明,我认为,骂人和打架一样,是一个人智力极度低下的表现。不因小事和同学争吵,不打架斗殴,不在校园内外发生暴力行为,争做文明小学生。 二、关注课间安全。 请同学们在课间不做剧烈的活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右边走,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高,不拥挤,不抢道;不在教学楼内打球、踢球。 三、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 上学、放学要做到文明行路,不骑摩托车,不骑自行车带人;不乘坐农用车辆、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不得设置路障,两人成排,三人成行,靠公路右行。 四、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 拒绝三无食品,不吃零食,不喝生水,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 五、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意识。 不吸烟、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意触摸各种电器;不接受陌生人接送与来访。 六、学会自护自救,提高防御能力。 学会简易的防护自救方法,遇到偶发事件要冷静对待;敢于批评、指正一切违反安全要求的行为和现象,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七、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注意公共场所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不把珍贵物品放在教室,上学放学不要独行,要走大路,最好由家长接送,或者和同学们结伴而行。如果遇到坏人坏事要冷静、机智,要敢于见义勇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及时敢于拨打110报案。 八、认真学习,珍惜时光。 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老师们、同学们,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上帝是用模型来造人的,他在塑造了我们之后,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哪一个人不愿笑语常在,哪一个家庭不愿幸福美满?安全如同一根七彩的丝线把我们这一个个美好的愿望连接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祥和、五彩缤纷的美好世界。 百善文明为先,万思安全最重。文明在于细节的处理,安全在于防患未然。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在全校形成一个“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我们一定要时刻加强安全意识,努力增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日期:

【标题】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白志仙 【关键词】校园暴力概念原因现状防治 【指导老师】向从武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近年来,在我国一些学校内,校园暴力相当突出,且呈蔓延发展的趋势,在众多学生的心灵深处蒙上了不安全的阴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本文就从校校园暴力的概念人手,剖析目前我国校园暴力的现状,从而为防治校园暴力提出相关的理论思考。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及现状 (一)校园暴力的概念 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大会正式宣布暴力为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并从医学的角度将暴力定义为:“暴力(violence)是指蓄意地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力,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相对于暴力而言,校园暴力是个综合性问题,它涵盖了诸如社会学、伦理学、犯罪学、心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尚未给它做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国外提到校园暴力,通常使用的术语是“胁迫”,但这一定义未能包含所有的校园暴力行为。国内研究校园暴力现象的学者给校园暴力所下的定义与国外差别较大,仍未形成关于校园暴力的统一定义。有的研究者认为,“校园暴力,顾名思义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其附近的以学校教师或学生为施暴对象的恃强凌弱的暴力行为”①。也有的学者认为“校园暴力,亦称校园暴行,是指主要发生在校园内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暴力行为以及学生对学校设施的破坏行为”②。还有研究者指出,“校园暴力是指发生于学校内的暴力行为或犯罪行为”③可见,在我国学界,对于何谓校园暴力的看法仍是五花八门,争议很大。虽然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暴力”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校园暴力必然是发生在校园,但是对于校园这一概念我们应对它进行重新诠释。从目前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学校功能上来看,我认为这里的校园不应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即校园不仅包括学校的教育、生活区域,也包括校园附近的其它一些范围。“校园”包括学校的教学区、生活区,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还当看到,现在学生上学时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围墙内,学校周边的如小卖部、网吧、饭店等也成为学生经常光顾的场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些区域里也很有可能发生暴力行为。因此我认为,在学校正常教学时期,学校附近的公共场所也应当成为“校园”概念的外延。其次,校园暴力不应当仅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同时也应当包括师生之间、校外人员对在校师生所实施的暴力行为。在师生关系中,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产生老师体罚、辱骂甚至殴打学生的事件出现,这也应该属于校园暴力的一种,因此校园暴力应当包括师生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最后,校园暴力的作用对象

校园暴力发生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浅析校园暴力成因及预防 广水市马坪镇中心中学 众所周知,校园校园暴力行为已愈演愈烈,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因此,校园暴力现象应引起各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本文旨在对中小学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如何预防做一下简单探讨。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暴力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可谓五花八门。近几年来,在中小学校内外,类似的暴力伤害事件,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六是对老师批评教育不服,引发师生之间的暴力伤害等等。频繁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让老师和家长头痛,使很多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伤害,也严重地破坏了文明和谐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暴力形成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严重滞后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而现在的一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使得养成了蛮横、娇诈、自私、嫉妒、虚荣等性格;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打工挣钱,长年在外,能照顾他们的只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等,由于在家里可能失去父母的爱,性格变得极其内向和偏激。正是由于青少年这些不良性格的出现,再加上再加上,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处世无知、盲目、争强好胜、报复心强或怯懦、逃避、承受能力差等不良倾向,当接触群体(特别是学校)生活时,面对种种的不适,特别是遇事不为自己所愿,或受不良现象或文化影响时,往往经不起诱惑,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导致了校园暴力的出现。例如,某些学生因过早的钱财需求、青春性意识萌动或者仅仅是模仿录像某些情节,发泄心中怨气等而面对其他学生施暴的行为。因此,增强学生的自身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不良文化冲击校园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校园暴力现状分析

校园暴力现状分析 近年以来,网络上屡屡频现有关校园暴力事件的视频和图片,这种以强欺弱,以多欺少的暴力行为触目惊心,施暴手段伤尽天良,深受其害的学生遭遇看的我是心如刀绞,为之又看的我怒火三丈。谁家的孩子不是宝,不知道到做父母的看到自己的孩子在朗朗乾坤和法治社会里,在育人子弟的书香校园里,竟然还在遭受惨无人道的摧残时,将会是这个家庭永远的痛。而那些从施暴现场过路人的冷漠,更是让人心寒。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份沃土,撑起一片蓝天,是社会的责任,也是我们共同的职责。但是,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全国各地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大学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事件,并且有蔓延之势,甚至致人死亡等恶性案例有增无减。 同学之间正常的磕磕碰碰,小冲突小摩擦,混同于以强凌弱成性、拉帮结派成瘾的暴力摧残,这种暴力倾向已经严重影响了学们的正常生活和学习,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威胁,更削弱了学校的教育成果,应当引起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高度的重视。也许你我身边的校园还算稳定,谁也不敢保证这种恶劣的蔓延趋势会不会影响到我们身边的学校和

学生。因此,无声呼吁全社会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校园暴力,拒绝社会冷漠的行动中。将我们身边还没有发生类似事件的情况下,重视防范于未然。 首先,希望教育部门要努力提高对教育战线的教学质量,明确老师的责任承担范围的严厉性。老师要时刻灌输自己的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认清形势,遵纪守法。加强学生德智体的正确发挥,同时,青少年必须树立正确道德观和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从小养成良好品质,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勇于拒绝校园暴力。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或大声呼叫。对高年级学生和校外青年共同实施的暴力活动和收取“保护费”等各种校园非法活动要勇敢揭发。 无声总结分析诱发校园暴力事件的频发,其主观上跟现在学校走向商业化,重视收益成果,淡化了对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教育,其次同学生日聚会等进酒吧、卡拉OK、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影响和聚集成帮派,捷径了受校外不良青年交往的引诱等综合影响。客观因素也不排除收看和接触一些暴力影片,恐怖游戏,社会黑势力后缺乏定律和错误理解而盲目崇拜,拉帮结伙,形成帮派,导致演变为现实暴力的可能性。而弱者在受到威胁、恐吓和虐待时,担心被接二连三的打击报复,最终选择忍气吞声,不敢向学校老师和家长讲述自己的遭遇。使得这些施暴者更加为所欲为,胆

小学安全教育《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优质课教案_9

预防和应对影响学生安全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校园暴力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暴力,掌握应对暴力的方法及技巧。 2.能力目标: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能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冲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抑制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校园暴力的实质和危害,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暴力的方法和策略,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难点】学会巧妙地处置校园暴力。 三、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四、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案例分析、故事暗示、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 预防校园暴力, 防范校园欺凌。同学们,齐读课题。

2.明确学习目标。 (二)活动一:横行校园“小霸王”。 1.师讲校园小霸王的故事。 2.同学们,我们身边有没有小霸王?生演小品:班里的“小霸王”。 3.什么是校园暴力?理解校园暴力的概念。 4.校园暴力有哪些危害? (三)活动二:对欺负说(不)。 1.观看小视频。 2.交流:当我们或我们身边的同学受到“小霸王”欺负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班内交流。 3.应对校园暴力口诀: 校园暴力可以防,方法掌握要适当。 求助师长来帮助,自我保护有保障。 4.我们绝不做欺凌身边同学的“小霸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与同学相处呢? (四)活动三:学会善待他人。 1.我们绝不做欺凌身边同学的“小霸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与同学相处呢? 2.情景再现:班内交流,小品展示。 3.安全小常识:实施欺负或者协作欺负,都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希望大家都能坚强起来,用爱去关心他人。

【参考借鉴】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研究-论文.doc

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研究 目录 一、提出问题 二、研究架构 三、青少年校园暴力现状及成因 四、青少年校园暴力的干预策略 五、结论与思考 一、提出问题 校园暴力问题日益严重。据山东省少年管教所统计资料表明:近年来,收押的未成年犯中学生的比例约占10%左右;整体上看,未成年犯罪有低龄化的趋势,1991年未成年人犯入监的平均年龄为16.19岁,1992年为16.04岁,1993年为16岁,1994年为16.19岁,1995年为16岁,五年来入监的平均年龄比八十年代提前了0.84岁;从犯罪手段上看,呈现暴力化、智能化的特点;团伙犯罪仍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据统计,1995年参与团伙犯罪的未成年人占当年收押数的66.2%。 据新华网香港12月30日报道,20KK年岁末,香港小童群益会邀得2万多名香港中小学生,选出他们眼中十大头条新闻。结果显示,校园暴力事件位列第一,反映儿童最关心身处环境的安全问题。 不仅如此,校园暴力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20KK年4月在日本召开的八国教育部长会议已将校园暴力问题列入议事日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一项有关防范校园暴力的行动计划。20KK年3月5日至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了主题为“校园暴力和公共政策”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来自2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和政界领导人出席了这次会议。 校园暴力严重玷污了学校这一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扰乱了正常的办学秩

序,违背了办学的主旨,损坏了学校的形象。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极坏的影响:(1)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2)今日的问题学生,很可能就成为今后的犯罪分子,其后果是相当危险的。法林顿发现,在12岁—14岁被老师评定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而被定罪;在被老师评定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中,只有7.2%的人犯罪。前一种情况可以解释暴力犯罪人中的60%。斯塔廷和马格努森,罗宾斯也得到了类似的数据,他们发现儿童期的打架斗殴可以一致地预测成年期的暴力行为。 因此,不论是从维护学校正常办学秩序的角度看,还是从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角度看,关注校园暴力,研究校园暴力,都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鉴于此,我们觉得在当前的形势下,研究校园暴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研究架构 (一)校园暴力的定义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许多研究认为,校园暴力是指与在校师生有关的一切暴力行为。它既包括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心理上的暴力行为,也包括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校外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从施暴者来看,它既可以是教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上的人士;从受害者来看,一般为在校的学生和教师,但也不排除因师生暴力行为造成社会人士的伤害;从发生的地点上看,发生地可以是校园,也可以是校园外的其他地方;从实施的对象上看,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 在本研究中,校园暴力行为指的是发生在校园内,对学生的身体甚至生命造成侵害的行为。它主要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按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度校园暴力行为、中度校园暴力行为和重度校园暴力行为。 (二)研究目的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 1.了解高中生校园暴力行为的类型及分布情况; 3.探讨影响校园暴力行为因素与校园暴力行为之间的相关程度; 4.寻找干预校园暴力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三)研究假设

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如何防范校园暴力 1、告诉孩子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其言语中找出可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同时获取信任,为自己争取时间。 5、教育孩子上下学尽可能结伴而行。 6、家长给孩子的穿戴用品尽量低调,不要过于招摇。 8、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9、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 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怎样让暴力远离校园? 1、学校要切实肩负起教育管理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校园暴力。 2、经常对学生进行青少年保护相关法律知识教育。 3、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处世经验和能力。 4、家长要承担起预防校园暴力的责任。 5、看管好孩子远离暴力游戏、暴力性动画片及电视剧。不要沉 迷于网络 6、给予孩子更多家庭关爱、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尤其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应付出更多关爱在孩子身上,避免产生自卑、孤僻性格。 7、平日教育孩子时,不要采用打骂等极端行为。否则会对孩子心理造

成负面影响。 8、对孩子爱之有道,不要一味的满足其要求,言听计从。适当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孩子坚强品格。 9、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一起重视起校园暴力问题,加强打击力度。 在校中学生的校园暴力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主要从以下六点进行分析: 1、中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极易冲动,自我调节能力较弱。 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他们由少时的依赖性向独立性过渡,显然有了一定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主观意识能力,但心理发育并不成熟。他们的精力充沛,体力旺盛,血气方刚,易于冲动,往往判断事物缺乏客观,处理问题时带有情绪,不太冷静,做事不考虑后果的严重性。他们好奇心强,模仿性强,但自我控制能力差,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对什么都想试一试,同时又喜欢出风头,好逞强。另外,受到一些影视媒体的影响,喜欢充当“老大”,认为“老大” 很酷,能获得同学们的崇拜。 出于这样的心理,他们会不择手段,往往以暴力行为来获得这种成就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一切无不都有助长了校园暴力发生的趋势,造成一定的危害后果。只有在强暴者对他人发生伤害后,才感到事件的严重性,懊悔之极,且谴责自己的鲁莽与冲动。这就是显现了中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现在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时期,在经济潮流的冲击下,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但自控能力又差。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容易迷失方向。例如泡网吧、打游艺机,许多青少年都是从这里走向犯罪的。因为玩这些东西很容易 上瘾,另而且需要花钱,这样会导致他们会为了钱去抢劫、勒索等,在校园内发生诸如此类的暴力行为。 2、中学生“面子”观较强,报复心理强。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更何况是处在身心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因其精力充沛且好胜心强,一切都力求做得比别人好,从而赢得老师与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