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一五规划热点专题

十一五规划热点专题

十一五规划热点专题
十一五规划热点专题

“十一五”规划热点专题

一、背景材料

1.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2006年3月14日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3.《“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本内容

4.《纲要》的基本思路

通篇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思路、“六个必须”原则、七个发展目标、八项主要任务。

①立足科学发展,是贯彻《纲要》的一条红线,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②着力自主创新,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

③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④促进社会和谐,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又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5.《纲要》的鲜明特点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最鲜明的特点。

(2).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形成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简言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学发展,是又一个鲜明特点。

(3).坚持“六个必须”原则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原则和基本要求,是《建议》基本思路的深化和细化。

6.《纲要》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举例

(1).“计划”与“规划”一字之差,反映了责任中不同的理念。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老话题赋予了新内涵。

(3).“自主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它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纲要》的一大亮点,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和“牛鼻子”。

(5).GDP增长目标从总量到人均;首次引入单位GDP能耗指标。

(6).鲜明地提出加速发展服务业。

(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世人瞩目。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更加突出公共服务。

(8).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强调协调互动、整体发展。

(9).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

(10).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先富”转变为“共同富裕”。

(11).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和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7.“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困难: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环境和就业的压力加大;收入支配中的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比较多。

二、材料解析

(一)是什么?

1.“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工作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一是全面发展;二是协调发展;三是可持续发展。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所谓协调,就是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所谓可持续性,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着想。

3.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期间必须坚持的“六

个必须”是什么?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

4.“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7项主要目标是什么?

(1)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3)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5)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7)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5.“十一五”时期需要处理好哪几个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的关系。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同时,要继续拓展国际市场,扩大国

外需求。要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快地结合起来。

二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必须自觉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引导和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三是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发展。中央在制定方针政策时,要考虑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也要照顾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利益,区别对待。地方要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做好工作,但必须维护和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自觉顾全大局,这是贯彻全国“一盘棋”的要求。

四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必须丝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二)为什么?

1.试从经济学、政治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计划”要改为“规划”(原因、意义)?

经济学: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国家宏观调控是现代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首次变成规划,政府更注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突显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调整经

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谋划中国未来更长远的发展。

政治学:

政府具有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请从经济学、政治学分析制定“十一五”规划为什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经济学:

①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就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政治学:

①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和国家对人民负责,提高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党的科学执政方式。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在“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将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体现党的科学执政,说明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三)怎么样

1.从经济学、政治学分析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经济学:

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②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③做到“六个必须”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依靠科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保护环境,在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⑥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政治学:

①国家具有经济管理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贯彻科学发展观应充分尊重价值规律基础上搞好宏观调控,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因而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能力、执政水平和自身建设。

③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要求的范围内活动,必须体现人民的利益。

④国际竞争的实质。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工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强国强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

⑤坚持加快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三、热点演练

一、选择题

“十一五”规划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运用相关知识,回答

1、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因为()

①企业是唯一的市场主体

②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③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④发展科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我国把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这

是因为()

A、国家具有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

B、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C、中国共产党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发展科技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2001年到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6%,高于“十一五”计划中年均增长7%的目标,高于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速,也高于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090美元;200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269美元。人均GDP跨入1000美元的门槛,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起点。据此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GDP的说法正确的是()

A、GDP是一国居民在本国领土范围内创造的最终产品的货币表现

B、GDP表示的是实物的增长

C、GDP是一定时期一国领土范围内,所有居民创造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

D、GDP是国民收入的英文缩写

4、GDP的快速增长

A、说明人民生活达到了小康

B、意味着我国正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C、表明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D、标志着我国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5、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纲要》在原提出的2010年比2000年GDP翻一番目标基础上更高的目标,即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比2000年人均GDP翻一番。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一更高目标的提出()

A、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B、表明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C、说明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反映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坚持与时俱进

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一字之差,中外关注。据此回答6~7题。

6、“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以前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虽一字之差却耐人寻味。从“计划”到“规划”说明()

A、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和完善

B、国家不再对企业进行管理

C、国家放松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职能的转变

7、计划“让位”给规划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缺陷决定的

C、由市场的弱点和缺陷决定的

D、由政府的职能决定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据此回答9~10题。

8、《建议》稿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和十六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这体现了各民主党派()

A、可以参加国家政权,参加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B、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执政,制定国家方针政策

C、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

D、必须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和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9、《建议》经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以后,将由国务院据以编制“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2006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这体现了()

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国务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

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④全国人大作为国家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0、材料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展第十一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材料二:温家宝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要始终把握好的重大原则。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各种社会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是做不到的。

(1)用经济常识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从政治常识角度说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义。

1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之一是研究和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

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规划将主要运用市场机制,由企业自主决定投资方向。在发挥国家规划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的同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十一五”规划凸显了政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考虑

资源承载能力,为谋划中国未来五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一幅清晰的“路线图”。

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十一五”规划增加了许多人文和社会指标,如扩大就业,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健全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这表明,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应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资源保护、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更好地履行公共职责。

这三大变化分别蕴涵了哪些经济学道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9、(1)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经济增长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保障。

(2)①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增强综合国力,决定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②保持经济平稳和快速发展,才能够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10、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国家的宏观调控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包含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不宜过多采用,因此把“计划”改为“规划”。

关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的报告

关于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的报告 发表时间:2019-08-29T10:27:08.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曲庆元 [导读] 明确了任务, 提出了要求, 正式启动了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吉林水投水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长春 130012 摘要: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全国“ 十一五” 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部署和要求, 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明确了任务, 提出了要求, 正式启动了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关键词: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 突出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作用, 水利部提出了《全国水利发展 “十一五” 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概要分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背景, 提出了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明确了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落实了规划编制的组织方式和工作阶段划分。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工作部署以及水利部的《指导意见》,2004 年规划编制工作的目标和重点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研究制订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 规划思路。 一、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需处理好的关系 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规划中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 1、处理好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 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不断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要统筹考虑各地区、各行业对水利发展的需求,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对调整区域经济产业布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等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衔接, 争取把水利发展规划的重点任务和领域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也要按照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完善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作为总体规划的深化和延伸。 2、处理好加强水利建设与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关系。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十一五”乃至2020年水利发展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 “九五”、“十五”以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已投入, 水利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幅度提升, 但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并没有好转,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没有遏制, 归根结底, 是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因此, 随着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巩固和加强, 政府对涉水事务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迫切, 如何规范人类活动, 防止对水与生态环境的侵害,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成为涉水事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在“十一五”及今后的水利发展中, 不断改革和完善水利管理制度。通过加强水利建设和强化涉水事务管理的双重措施,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二、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水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水利将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逐步完成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发展过程。通过科学确定水利发展和改革目标, 统筹安排水利发展布局, 继续加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依法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 深化水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大措施, 努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面临的突出水问题,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在制定防洪减灾、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利用、水环境治理、水土保持等重大战略过程中, 全面贯彻和树立科学发展观, 不断丰富和完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 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在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方面。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 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 明确河流的纳污能力, 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 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 加强地下水超采地区的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以预防保护和有效监督为主, 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等相结合, 国家投入与政策引导相结合, 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 逐步扭转我国与水相关的生态恶化的趋势。 三、“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战略 1、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考虑城乡水资源问题。“三农”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领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十一五”规划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增收。根据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水利的要求, 因地制宜, 研究确定城市水利发展的模式、目标、体制和重点。要研究农业节水的潜力, 探索水权从农业向城市和工业有偿转让的机制, 通过制定政策, 保障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农业节水的有效补偿。 2、在大力加强水利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充分重视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以政府的社会管理、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为主、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引导、扶持的水利业务领域。按照《水法》的有关法律规定, 改革水资深管理体制, 推动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基础上, 实现政府对跨省市区主要河流水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逐步建立国家初始水权制度, 探索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系统分析不同流域、不同地区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加强对水资源的需求管理, 遏制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 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突出国家水权制度建设, 实现区域分水指标与行业定额管理指标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以抑制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无序竞争, 使用水户的权益和水资源保护责任相统一, 通过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建立科学的用水和节水管理制度。在全国防洪规划和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 强化对洪水的社会化管理, 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重点突出洪水风险管理制度建设, 实现由全社会共同承担防洪减灾的责任。在水资源保护方面,重点突出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建设, 实行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 实现排污权的分配。在工程建设管理和投资融资方面, 重点突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水利投资体制改革等改革举措。通过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保障公民享有的基本用水权和防洪保安权。 3、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同时, 更加注重水利发展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防洪减灾体系的建立更加注重人与洪水的关系, 实现从单纯约束洪水的防洪目标向既要约来洪水, 又要约束人类活动的综合防洪减灾目标转变。“十一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 成情况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 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

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解读

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解读 欢迎来到小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能源十三五规划解读,欢迎参考~ “十三五”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及影响分析 十八届五中全会召开在即,本次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在经济增长、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三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能源产业作为支柱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十三五能源战略事关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生产布局,影响能源投资决策和管理运行。能源观察获悉,国家正在制定能源“十三五”规划,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能源安全发展战略、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 从近期政府管理部门对外透露信息看,未来能源发展和改革的战略导向基本明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能源体制改革是主要内容。 一、实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目前,我国能源战略从保供给为主,开始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这意味着敞开式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受到控制,控制手段可以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也可以通过提高能源价格、减少补贴来实现。

反观过去十年能源消费路线,“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5年的亿吨标煤,增至2010年的亿吨,年均增长率%。按照能源“十二五”规划的预期目标,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在经济下行、能源消费增速放缓的形势下,这一目标有望实现。 有机构测算,如果在政策环境不变情景下,按照以往经济发展路径测算,2020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54亿吨标准煤左右,2030年将接近70亿吨标准煤。显然这样的增速不可持续,生态环境和国际环境也将承受巨大压力。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主要是控制煤炭。国家将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已经明确的是,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2020年力争使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到62%以内,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到60%以上。 能源消费控制直接影响未来能源项目建设和审批。直接表现为,钢铁、水泥、有色等高耗能产业发展将受到抑制;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新建燃煤机组建设将得到严格控制;煤炭过快增长的产量也将受到约束。 二、能源生产布局继续西移 西部地区仍是我国能源生产的主要阵地。按照国家“五基两带”的构想,未来将建设东北、山西、鄂尔多斯、西南、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2019年林业局十一五完成情况及十二五规划和工作安排

20XX年林业局十一五完成情况及十二五规 划和工作安排 一、“十一五”完成情况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强林业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是我旗实现“两旗三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为加快我旗林业发展,提高生态工程建设质量,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彻底改变全旗农牧业生产现状、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全旗“十五”林业生态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生态建设面积3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 经过五年的奋斗,截止到18年底,全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59.2182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造林28.3177万亩,匹配“三荒”地造林30.9005万亩);完成沙源治理林业项目73.34万亩(其中完成人工造林33.64万亩,封山育林32.5万亩,飞播造林7.2万亩);18年国家下达我旗沙源工程7万亩,截止目前为止完成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5万亩,封山育林4.5万亩);“十一五”期间全旗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4万亩(其中完成退耕地还林1.5万亩,宜林“三荒”地还林5.5万亩),占计划目标20万亩的122%,完成封山育林面积20万亩,占计划面积14万亩的142.8%,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期末的7.67%提高到18年的16.32%,每年增幅为1.44%。在近几年来工程建设中,由于我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按照“生态立市”的战略目标,全旗通过总体部署,

周密安排,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得全旗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效果,基本上形成了东西北“三山”和黄旗海周边几块大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初步得到有效遏制,从根本上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一)五年来我旗林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十一五”期间全旗按照“分类经营,分区施策,做大做强、突出重点”的要求,大力推进林业生态体系和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通过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全面提高造林绿化水平;搞好迹地更新,加快稀疏林、灌木林改造,提高林分质量;继续加强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维护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构建全旗生态安全体系;通过城镇绿化,美化住宅小区,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扩大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一步改善了全旗的生态环境;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比例达到37%。水土流失得到缓解、生态状况进一步改善。重点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通道绿化,树立良好绿色窗口形象 近年来,在保质保量的完成国家下达的林业重点生态建设任务的基础上,旗委、政府通过多条通道绿化精品工程的建设,充分树立察右前旗良好的绿色窗口形象。各通道在绿化过程中,严格推行“公开招标、竞争承包、成活兑现、费用包干、限期绿化、一次成型”和“三三四”三年分期结算的方式,由专业造林队进行承包治理绿化。通过各种激励机制,使我旗通道绿化工作呈现出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标准全面

无锡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序言 近年来,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力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着力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应用,加快实施能源行业节能减排,逐步形成适应无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圆满完成“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无锡市经济转型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的关键期,是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绿色惠民的深化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根据《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5-2020年)》《江苏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江苏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方案》等,编制《无锡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

本规划所涉及的范围为无锡市所辖全部行政区域,包括江阴、宜兴2个下辖县级市和梁溪、锡山、惠山、滨湖、新吴5个市辖区域,总面积4627平方公里。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 第一节发展现状 我市地处苏南用能负荷中心,下辖江阴、宜兴两个县级市,能源资源较为贫乏,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主要依赖外地调入,可再生能源仅太阳能具备较大规模利用条件。“十二五”以来,无锡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提升能源供给的保障能力,持续推进能耗结构的优化调整,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形成了适应无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 一、能源供应平稳有序 电力供应安全可靠。“十二五”末,以大电厂和500千伏变电站为依托,全市电网已形成220千伏输电网和变电站为骨干,1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为支撑的网架结构,供受电能力全面增强。电厂统调机组总装机容量为565万千瓦,非统调机组83.8261万千瓦。江苏国信协联燃机热电联产工程和无锡蓝天热电联产项目均已投产运营,清洁能源占比逐步提升,供应能力持续加强。 煤炭储运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末,煤炭供应能力已达到3100万吨左右,全市不断加强本地区煤炭资源中转储备能力建设,有效保障全市煤炭供应。 油品总量稳中有升。“十二五”以来,全市按照部、省成品油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要求,加强成品油市场监管,成品油市场消费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速保持在2-5%之间。 天然气稳定供应。管道天然气和LNG同步发展,目前全市拥有两家管道输气单位,分别为中石油天然气有限公司及江苏省天然气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气源来自新疆(西气)和四川(川气)。2015年,“西气”供气规模为5.1亿Nm3/a,“川气”供气规模为1.9亿Nm3/a。当管输气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时,以LNG作为补充气源。2012年底,如东LNG正式投运,更加保障我市天然气市场的稳定供应。 二、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按照“供需并重、内外兼顾”的基本思路,着力推进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区外受电同步优化。2015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量489万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28.75万吨标准煤,占5.55%,比2010年提高1.54个百分点。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3800万吨标准煤,“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6.7%。其中原煤消费量2278万吨,比2010年减少400万吨。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 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水利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晋政办发[2006]90号 【发布部门】山西省政府 【发布日期】2006.11.29 【实施日期】2006.11.2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晋政办发〔2006〕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 《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予印发。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作为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加强对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管理、履行水利公共服务职能的专项规划,是政府指导水利发展与改革、安排水利重大工程布局的重要依据。按照水利部《关于开展全国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03〕652号)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编制计划的通知》(晋发改规划发〔2005〕33号)要求,特编制《山西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一章水利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水利发展现状 1.水利建设现状。截至2005年底,全省已建成水库730座,总库容44.95亿立方米;建成大中小型灌区1.47万处,配套机电井8.3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85万亩;累计解决和改善了2079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累计建成农业节水灌溉面积1160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18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48%;全省水利工程的总供水能力达到56.21亿立方米;全省建成水电站163处,年发电量 2.79亿度;全省水产品年产量达到 3.75万吨。水管理和水法规框架体系初步建立。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等做出了巨大贡献。 2.水利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及特点。新水源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万家寨引黄一期工程于2002年10月通水到太原,临汾马房沟提水工程于2004年9月建成,沁河张峰水库于2004年11月开工建设,吕梁横泉水库于2003年11月奠基,2005年10月成功截流。“十五”期间新水源工程计划增加供水能力12亿立方米,实际增加供水能力6.0亿立方米(其中万家寨引黄工程南干线 3.2亿立方米,马房沟提水工程0.6亿立方米,浪店水源工程1.8亿立方米,汾河二库0.44亿立方米),占计划的50%。 节水农业建设持续发展。“十五”期间计划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146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23万亩。实际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98万亩,完成计划的204%;实际新增有效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可编辑版】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X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 5,到201X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 5,到201X年达到15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 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

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达标段,教师每学期至少申报一个学科,达标后可变化年段,变化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开展到第十届。目前,有一名教师已经获得了“七星”,有1人获得“五星”,5人获得“四星”,8人获得“三星”,获得“二星”,2人获得“一星”。这一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地、长久地激励教师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实施。目前全体老师已经有效地融入新课改,正逐着课改的浪潮前行。 2、坚持德育为首,创设和谐的充人氛围 强有力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实施意见》八荣八耻内容的落实,以及有序的推进《弟子规》的消化,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 (1)建立师德高尚的队伍:教师敬业爱生,无体罚侮辱学生现象,以奉献为荣;无一例收费补课,私订教材用书,搭车收费现象;精心研究教材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2)全面落实“八荣八耻”:将八荣八耻细化,具体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周一个小方面(如“以自觉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在逐条的落实中,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

上海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上海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 能源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生活,也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为实现到2020年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创中心”)基本框架的总体目标,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上海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在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能源清洁化利用以及能源科技装备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十三五”时期能源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供应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皖电东送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工程投产,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虹杨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市形成了“四交四直”的市外受电通道结构,完善了以500千伏双环网为基础的城市电网主网架,接受市外来电最高达到1500万千瓦,比“十一五”时期增长50%以上;临港燃机

一期、奉贤南桥能源中心等燃气发电项目相继投产,电力供应保障得到进一步加强。如东-海门-崇明岛天然气输送管道、上海天然气主干管网二期和崇明岛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通气,累计建成高压天然气管道超过750公里,燃气安全供应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石洞口燃气生产和能源储备项目、浦航中转油库二期扩建项目投入使用,油气应急储备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能源消费增速明显放缓,能源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效提升、需求侧管理等多方面举措,本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明显放缓。2015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约1 14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从“十一五”期间的6.3%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1.3%。本市抓住能源供需矛盾趋缓、清洁能源供应充足和新能源政策集中出台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其中,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约14个百分点,天然气、外来电、本地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分别提高约4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0.5个百分点。燃气发电在全市发电装机中的比重突破20%,告别使用了150年的人工煤气,实现城市管道燃气全天然气化。 (三)新能源利用快速增长,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完善 修订出台《上海市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光伏发电项目管理办法》《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

蒲江县“十一五”水利发展

蒲江县“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 蒲江县水务局 二OO五年六月

第一章基本情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概况 蒲江县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属岷江流域南河水系,玉溪河引水工程尾水灌区。东西长37.1km,南北宽27.5km。幅员面积582.86平方公里。全县以丘陵为主,山、丘、坝俱全,分为大、小五面山丘陵区,蒲江河、临溪河两河平坝区及长秋山区等五个自然区,其中丘陵区面积316.67平方公里,占54%;平坝区面积138.73平方公里,占24%;山地面积127.46平方公里,占22%。 县境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位最高处为长秋山脉月南山(白云乡境内),海拔1023.6米,逐步向东北过渡到海拔550米左右,东北部位最低处为蒲江河平坝区夏河坝(寿安镇境内),海拔465米,平均海拔534米。 第二节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 一、地质构造 蒲江县境内的地质构造处成都沉陷西南段之南缘,所跨面积占全境的4/5,在成都沉陷西南段内,第四系下还隐伏一个大兴隆起之构造,同时县境亦跨熊坡背斜西南段,所跨面积占全境的1/5。县境还处在康乐场冲断层亦称蒲江新津断层,又系复合继承性断裂,规模大,断层沿熊坡背斜轴部及北翼出露,西起名山县吴冈东至境内天华李碥

碥,没于第四系之下,表露长度30公里,此断层在光明乡擦耳岩附近与丹棱石桥扭压性断层呈30度角相交。石桥断层也是康乐场断层之分断层,往南在龙鹄场第四系下掩覆。 二、水文地质 蒲江县水文地质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特别是两河平坝系雅安砾石层的粘积黄土和砂卵石重新堆积而成,两丘与平坝之间又有相当冲积漕沟,与地表水的渗入,为地下水的埋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蒲江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按含水层类型可分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堆积孔隙水两大类。 (一)基岩裂隙水 1、层间裂隙水。三迭系上统须家河组层间裂隙主要含水层,分布在长秋山(总岗山)熊坡背斜北西翼,厚345米。含煤砂、页岩碎屑层积。层间裂隙发育,泉水出露,流量在0.1-0.5升/秒之间,中等富水。 2、孔隙裂隙水。侏罗系自流井组、蓬莱镇组、白垩系夹关组、灌口组、广泛分布在长秋山区,为红层基孔隙裂隙风化含水层。埋深20-50米,单井出水量100-150立方米/天。表层风化裂隙水受降水补给,埋藏浅,水质好,但水量较小. (二)松散堆积孔隙水 1、上部含水层。全新统、上更新统,厚10—15米,主要分布在河流两侧侵蚀堆积上叠阶地,含泥、砂砾卵石或砾卵石组成松散堆积孔隙含水层,地下水位深一般在2—5米,随季节变化明显,地下水

十一五发展规划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七年一月

前 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规划》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矿区。 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煤炭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重组,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煤炭科技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水平,解决煤矿历史遗留问题。 《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煤炭工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能源发展及节能规划

四、能源发展重点和措施 (一)确保能源安全 1.加强能力建设 建立能源的多元化供应体系。争取中央的政策支持,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建立华北五省

市能源协作互动机制。加快电网、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成品油储运设施等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市内能源接收体系。建立远郊区县清洁煤储存基地、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液化天然气储存设施等能源应急储备。 (1)电力 外部电源。通过合作、共建、直接投资建设,掌控外部电力资源。到2010年,在内蒙、山西、河北、宁夏等地掌握800万千瓦以上的电力资源,强化北京电网的电源支撑。 外部电网。争取中央和华北电网公司的支持,确保“华北电网保京津唐,京津唐电网保北京”战略思想实施。按照确保北京电网安全稳定的原则,协调华北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华北受端电网,形成坚强的华北主干网架;把山东电网和河北南网融入华北电网;构建京津唐大环网,以区域联网保证北京电网的安全稳定;着手研究大型电厂直接接入北京500千伏环网工作。 本地电源。建设太阳宫、郑常庄、电子城、亦庄4座天然气热电厂和三热天然气调峰电厂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电厂若干座,新增总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以上。 本地电网。完善以500千伏环网为基础架构的本地电网。在现有的昌平、顺义、房山、安定4座500千伏变电站基础上,增加门头沟、通州2座500千伏变电站,形成6个不同方向的外来电力接收通道,降低供电风险;建设城北等市区500千伏变电站,新增40座220千伏变电站、154座110千伏变电站,确保220千伏变电站有两个及以上不同方向的电源;加强中压配电网建设和推进分布式电源的建设,提高用户的应急能力和可靠性。 (2)天然气 气源。依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推动国家有关部门做好引进国外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的工作,尽快实现天然气多气源供应,增强供应安全性。继续完善陕京二线输气工程;抓紧建设唐山曹妃甸液化天然气(LNG)一期工程(600万吨/年),“十一五”期末力争实现西部气源和东部LNG两方供应。 储备设施。建设华北油田地下储气库;结合曹妃甸液化天然气码头的建设,增加调峰储备库容;开展北京市内地下储气库的勘探研究工作。 市内管网工程。建设市内配套接收设施,重点保证六环路4.0MPa高压环网及配套工程的实施,加快推进郊区县天然气供应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天然气输配系统。配套建设天然气场站工程;新建、改建天然气管网工程约2000公里。重点用户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设双燃料供应系统,提高用户的应急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天然气高日接收能力达到6000万立方米以上。 (3)煤炭 煤炭供应。加强与山西、内蒙古、河北等产煤基地的区域合作与联系,支持京能集团、京煤集团等能源企业控股、参股外地煤矿,通过资本掌控资源,确保煤炭供应安全。完善公

山东省十一五水利规划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要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全省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我省“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和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至2005年南水北调东线东平湖至济南段已具备通水条件;建成了一批城市、开发区供水工程和乡村供水工程,全部解决了1768万农村历史性在册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九五”末的40%提高到52%;新建了一大批平原水库、拦河闸坝等工程,增加蓄水能力4.2亿m3;完成30余处

灌区配套改造示范和180多个节水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多万亩。 (二)防洪除涝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共开工建设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8项,有28座水库已通过主体工程竣工验收,防洪能力达到部颁标准,增加防洪库容近4亿m3,兴利库容5亿m3;基本完成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整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东鱼河、洙赵新河等55条大中型骨干河道进行了治理,防洪能力达到了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完成了东平湖、恩县洼滞洪区及黄河滩区部分安全建设任务,滞洪避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新建、加固防潮堤及入海河口复堤320km,防潮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 (三)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生态省建设要求,转变治水思路,突出抓好生态水利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突破。结合城市防洪、蓄水和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对60多处城市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城市防潮堤工程。美化了城区环境,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134km2 ,累计治理3.84万km2,占总流失面积的60%,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三是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70处,新增日处理能力337万吨。 (4)水利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