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治流程

一、概述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

1.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及(或)运动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

2.轻度肥胖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

3.伴随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认为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生殖功能下降以及某些癌肿(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

三、诊断要点

1.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

(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BMI(kg/m2)=体重(kg)/[身长(m)] 2

(2)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IBW):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IBW(kg)=身高(cm)-105

或:[身高(cm) -100]X0.9(男性)或0.85(女性)

(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反映体内脂肪分布。病人取直立体位,腰围在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水平测量,臀围于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

(4)CT或MRI:估计或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5)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2.诊断标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I 18.5~23.9为正常范围,<18.5为体重过低,≥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为腹部脂肪积聚。

3.鉴别诊断

(1)鉴别水潴留性肥胖症。

(2)鉴别继发性肥胖症、下丘脑性肥胖、皮质醇增多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4.肥胖并发症及伴随病的诊断如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呼吸睡眠暂停等,应予以诊断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减肥目标极为重要,体重过分及(或)迅速下降而不能维持下去往往使病人失去信心。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地长期坚持是肥胖症治疗首位及

最重要的措施。

2.饮食控制控制进食总量,采用低热卡、低脂肪饮食,避免摄入高糖类食物。对肥胖患者应制订能为之接受、长期坚持下去的饮食方案,使体重逐渐减轻到适当水平,再继续维持。制订饮食方案必须个体化,使所提供的热量达到一定程度的负平衡。热量过低患者难以坚持,而且可引起衰弱、脱发、抑郁甚至心律失常,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所谓低热量饮食指62~83kJ(15~20kcal)/(kg·d),极低热量饮食指<62kJ(15kcal)/(kg·d)。极少需要极低热量饮食,而且不能超过12周。饮食的合理构成极为重要,须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

3.体力活动和体育锻炼与饮食控制相结合,并长期坚持,可以预防肥胖或使肥胖病人的体重减轻。必须进行教育并给予指导,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应适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有心血管并发症和肺功能不好的患者须更为慎重。应进行有氧运动,循序渐进。

4.药物治疗对严重肥胖患者可应用药物减轻体重,然后继续维持。但临床上如何更好地应用这类药物仍有待探讨,用药可能产生药物副作用及耐药性,因而选择药物治疗的适应证必须十分慎重,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衡量可能得到的益处和潜在的危险(利弊得失),以作出决定。

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2000年关于亚太地区肥胖防治指导意见:药物治疗只能作为饮食控制与运动治疗肥胖的辅助手段。有以下情况时可考虑药物治疗:①明显的饥饿感或食欲亢进导致体重增加;②存在相关疾病或危险因素,如IGT、血脂异常、高血压等;③存在肥胖相关性疾病,如严重的骨关节炎、睡眠阻塞性通气障碍、反流性食管炎等。以下情况不宜使用减肥药物:①儿童;②原先有过该类药物不良反应者;③孕妇及乳母;④正在服用其他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的病人。

目前获准临床应用的减肥药物只有奥利司他和西布曲明,但仍需长期追踪及临床评估。

奥利司他(orlistat)是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使食物中脂肪吸收减少30%,促进能量负平衡从而达到减肥效果。推荐剂量为120mg,3次/日,进餐时服药。不被胃肠道吸收,可见轻度消化系统副作用,如肠胃胀气、大便次数增多和脂肪便等。

西布曲明(sibutramine,β-苯乙胺)是中枢神经作用药物。抑制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再摄取,减少摄食,降低体重;还具有产热作用,可能与其间接刺激中枢交感传出神经、激活褐色脂肪组织中的β3肾上腺素能受体,导致其中葡萄糖利用增高有关。剂量为10~30mg,1次/日,早餐时服药。本药的副作用包括食欲降低、便秘、口干、失眠、轻、中度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等,需给予监测,有心血管并发症者慎用或不用。

5.外科治疗空回肠短路手术、胆管胰腺短路手术、胃短路手术、胃成形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及胃气囊术等,可供选择。手术有效(指体重降低>20%)率可达95%,死亡率<1%,不少患者可获得长期疗效,术前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或治愈。但手术可能并发吸收不良、贫血、管道狭窄等,有一定的危险性,仅用于重度肥胖、减肥失败又有严重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有可能通过体重减轻而改善者。术前要对患者的全身情况作出充分估计,特别是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肺功能等,给予相应的监测和处理。

6.肥胖症的预防肥胖应以预防为主,应使人们认识到其危险性而尽可能地使体重维持在正常范围内。预防肥胖症应从儿童时期开始。

第五章 肥胖症

第五章肥胖症 肥胖症(obesity)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超重和肥胖症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群中的患病情说已达到流行程度。据估计,在西方国家成年人中,约有半数人超重和肥胖。我国肥胖症患病率也迅速上升,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中报道,我国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估计一患病人数分别为2.0亿和6000多万。肥胖症作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卒中和某些癌症密切相关。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可损害患者身心健康,使生活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已于2003年制订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约占肥胖症的1%。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能量平衡和体重调节 体内存在一套精细的监测及调控系统以维持体重稳定,称为“调定点(Set-Point)”。由于体重调定点的存在,短期体重增加或减少将自动代偿,体重倾向于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体重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双重调节,最终影响能量摄取和消耗的效应器官而发挥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饥饿感和食欲、影响能量消耗速率、调节与能量贮存有关激素的分泌,在能量内环境稳定及

体重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丘脑是控制能量代谢最重要部位,影响下丘脑食欲中枢的信号包括传人神经信号(以迷走神经最为重要,传入同样来自内脏的信息,如胃肠膨胀程度等)、激素信号(如瘦素、胰岛素、各种肠肽等)以及代谢产物(如葡萄糖)等。上述信号传人中枢神经系统,经过整合后通过神经-体液途径传出信号到靶器官,以保持个体近期或长期能量平衡。 体内参与调节摄食行为的活性物质包括:①减少摄食的因子:β-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血清素、胰升糖素样多肽-1(GLP-1)和瘦素等。②增加摄食的因子:α一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神经肽Y、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ohn)、增食因子(orexin)、甘丙肤(galanin)等。③代谢产物如血糖水平等。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CB)系统由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受体组成,可调节摄食行为,激活后引起摄食增加。 机体能量消耗包括基础代谢、食物生热作用、体力活动的能量消耗以及适应性生热作用等。人体脂肪组织分为两种,白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贮存脂肪,而棕色脂肪组织的主要功能是能量消耗。交感神经兴奋作用于棕色脂肪组织,通过β-肾上腺素能受体引起脂肪分解及促使产生热量。 (二)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肥胖症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病因未明,被认为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脂肪的积聚总是由于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即无论多食或消耗减少,或两者兼有,均可引起肥胖,但这一能量平衡紊乱的原因尚未阐明,肥胖者这些因素与正常

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

贾伟平教授访谈:腹型肥胖、糖尿病诊断新标准——从分岐到统一 记者: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全国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已达9.7%,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比例也已占到 15.5%。请问糖尿病的预警信号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腹型肥胖的人群进一步发生糖尿病? 贾伟平2型糖尿病为例,其高危人群包括:⑴有糖调节受损史,⑵年龄≥45岁,⑶肥胖(BMI≥28 kg/m2),⑷2型糖尿病者的一级亲属,⑸高危种族,⑹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 kg)生产史,⑺妊娠糖尿病史,⑻高血压:血压≥140/90 mm Hg,⑼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35 mg/dl(0.91 mmol/L)及甘油三酯≥250 mg/dl(2.75 mmol/L),⑽心脑血管疾病,⑾静坐的生活方式。 糖尿病最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但是有些人患糖尿病往往是“静悄悄”的,表现为起病缓慢、症状不典型,甚至根本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不过即使没有这些症状或者在症状出现之前,糖尿病仍会有一些极易被人忽略的表现,当(特别是老年人)出现下列情况时就应怀疑糖尿病的可能:①不明原因的体重改变,特别肥胖或特别消瘦;②反复皮肤、呼吸道、胆道、尿路等感染,或皮肤创口长期不愈;③皮肤瘙痒,尤其是妇女外阴

瘙痒且已排除了滴虫、霉菌感染;④不明原因的知觉障碍,如肢体麻木、疼痛或感觉过敏等;⑤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尤其是半身出汗),体位性低血压,不明原因的尿潴留、尿失禁、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⑥下肢血管病变,如下肢发凉、发绀、间歇性跛行、肢端坏死、水疱、溃疡等;⑦冠心病、心肌梗死、肾病、脑血管意外等情况;⑧不明原因的昏迷。早期发现的措施就是定期(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必要时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腹型肥胖者易患糖尿病,主要原因是由于腹内脂肪增多后,脂肪分解产生的游离脂肪酸直接进入肝脏,通过各种机制增加肝糖输出,减少肌肉脂肪的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使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利用能力下降,此外还可抑制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可见腹型肥胖能导致糖尿病两个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发生或加重。腹内脂肪积聚人群是成人常见病及动脉粥样硬化多风险因素集聚的易患群体。为此,加强对腹型肥胖危害性的认识,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尽早进行预防及治疗,对降低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 腹型肥胖的治疗是综合性的,包括饮食治疗、运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及中医治疗等,其中饮食治疗和运动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腹型肥胖治疗切记勿操之过急,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管住嘴,多动腿”,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全网发布:2011-06-23 20:24 发表者:孙聪 (访问人次:2064)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WHO早就将肥胖症定为一种疾病。肥胖症常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集结出现。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肥胖顾问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肥胖咨询会议, 不仅重申肥胖是一类疾病, 并指出肥胖是当今全球侵蚀人类健康的流行病之一, 是一个主要的 公共卫生问题。1999年WH0将中心性肥胖症定为代谢综合征的成分之一。肥胖症也可作为某些疾病【如下丘脑、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20年来,肥胖症的患病率上升很快。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04 年报告示,30 %以上成年人是肥胖患者,且年致死人数超过40 万,并将成为未来的首位致死病因[1 ]. 在中国,近10 年间肥胖人数增加了1 亿人, 截止2002 年我国肥胖人数达到2.6 亿人[2 ] . 肥胖这一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已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社会问题,而且亦开始影响发中国家,在中国肥胖已对公共健康形成了威胁. 故研究肥胖症及其相关疾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已成为紧迫的课题。肥胖症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 一.肥胖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在日常生活中,机体靠食物供给能量,若能量摄入与消耗之间通过中枢神经的调节网络取得精确的平衡,则体重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任何能量摄入增加和(或)消耗减少均引起能量正平衡,过剩的能量便以脂肪的形式逐渐积存于体内。因此,肥胖症是慢性能量平衡失调的结果。与肥胖症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很多,主要由遗传因素或 主要由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已知有24种以肥胖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的孟德尔遗传病,其中,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分别有9种和10种。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确认了6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肥胖症,但这些病例很少。在普通人群的肥胖症患者中,节俭基因型是主要的遗传基础,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环境因素方面,有下列几种:①生活方式,包括膳食方面高热量、高脂肪饮食,进食次数;缺乏体力活动,工作和生活当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节省体力的设备;②社会因素,城市化、移民、身心问题等;此外,某些药物,例如精神病治疗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激素)等可使体重增加。 1. 肥胖症营养相关因素及其代谢 肥胖症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的异常, 因代谢紊乱导致体内的某些内分泌激素、细胞及脏器发生变化而致病。 碳水化合物肥胖症与长期较大量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密切相关。过多的碳水化合物, 除少量以糖原的形式储存外, 大多数最终变为脂肪在体内堆积。同时, 肥胖症的血浆胰岛素浓度处于较高水平, 在摄取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后, 血浆胰岛素则继续升高, 而在血糖恢复正常后, 血浆胰岛素水平仍在较高基础水平。长期的高碳水化合物摄入最终导致胰岛功能衰竭, 出现糖代谢异常。肥胖症起因于长期的能量入超, 故需长期控制能量的摄入和增加能量的消耗, 才能予以纠正。碳水化合物是主要能源物质之一, 用以维持人体器官的正常能量代谢。膳食碳水化合物供给要合理, 如量过多或过少, 都将影响机体能量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诊疗方案

肥胖病(单纯性肥胖)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单纯性肥胖诊断标准主要是以体质量指数(BMI)来进行区分。体质量指数( BMI) 又称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体质量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 ]2,<18.5 kg.m-2者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正常范围,≥24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 (二)临床分型 结合 1997 年全国第 5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修订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和 199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单纯性肥胖病》的标准,将单纯性肥胖划分为脾虚湿阻证、胃热湿阻证、肝瘀气滞证、脾肾阳虚证、阴虚内热证五型。 1、脾虚湿阻证: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 2、胃热湿阻证:肥胖,头胀,眩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数,舌苔腻微黄,舌质红。 3、肝瘀气滞证:肥胖,胸胁苦满,胃脘痞满,月经不调,闭经,失眠多梦,脉细弦,苔白或薄腻,舌质暗红。 4、脾肾阳虚证:肥胖,疲乏,无力,腰酸腿软,阳痿,阴寒,脉沉细无力,苔白,舌质淡红。 5、阴虚内热证:肥胖,头昏眼花,头胀头痛。腰痛酸软,五心烦热,低热,脉细数微弦,苔薄。舌尖红。 二、治疗方法 (一)中医药疗法 中医药干预特别是针灸治疗,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较高的特点,一直以来被称做绿色减肥法,临床应用广泛,疗效肯定。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中医药疗法来治疗单纯性肥胖。 1、药膳与中医论治 单纯性肥胖人群的药膳以健脾益气、化痰除湿为主,选用茯苓、陈皮、荷叶、赤小豆、薏苡仁、、苦瓜等组成饮食方。 ①脾虚湿阻证 食谱为荷叶茯苓粥或鲤鱼汤; 平胃二陈汤加减:苍术、陈皮、厚朴、甘草、法半夏、茯苓、枳实、川芎、夏枯草、石菖蒲等; ②肝瘀气滞证 山楂饮或玫瑰荸荠粥; 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赤芍、枳实、甘草、川芎、陈皮、香附、旋覆花、荷叶等 ③胃热湿阻证 荷前粥; 芩连二陈汤加减:黄芩、黄连、法半夏、陈皮、茯苓、泽泻、车前子、大黄等; ④脾肾阳虚证 羊肉炒大葱或胡桃枸杞粥;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的主要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儿童肥胖发生的现状和流行趋势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人群肥胖发生率的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诊断指标。 1 身高标准体重法(weightforheight) 为WHO推荐的方法之一。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又称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本法是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 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这一方法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亚洲其他国家除日本外也普遍采用该法判定儿童肥胖。本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直观性强,使用方便。同时消除了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发育水平的影响。在10岁以下儿童这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体内的脂肪含量,即当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时相当于全身脂肪量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1]。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参考标准有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和1995年我国九市城区儿童身高标准体重。但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和体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值很不相同。因此对于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价肥胖与否。 2 体重指数法(bodymassindex,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与儿科常用的Kaup指数(g/cm2)为同一含义。该指标是评价成人肥胖和消瘦的简便易行、普遍采用的指标,国际上使用较广。有研究表明人群BMI值能够预测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性[2]。而成人BMI值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不对称的U型关系。如在西方白种人群中成人BMI在185以下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负相关,BMI在25以上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开始上升,BMI在30以上疾病和死亡危险性呈明显的陡升趋势,而BMI值在185~249之间属适宜范围。因此WHO建议将BMI&ge 25定义为成人超重,BMI&ge 30为成人肥胖。由于种族的差异,亚洲人群BMI值适宜范围相对于西方人要向左偏移。有人建议BMI值在17~23为亚洲成人的适宜范围。一般认为BMI&ge 23为成人超重,BMI&ge 25为肥胖。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ge 24,BMI&ge 28分别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3]。成人的BMI标准同样不适合于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为BMI与体脂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成熟程度,青少年的生长突增、性发育水平等均是成熟程度的标志,而且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差异。因此WHO建议采用年龄性别BMI评价10~24岁青少年超重和肥胖情况。并根据Must等建立的年龄性别BMI百分位曲线和年龄皮褶厚度百分位曲线,将BMI&ge 第85百分位定义为具有超重的危险,如果BMI&ge 第85百分位同时肱三头肌皮褶厚度和肩胛下皮褶厚度&ge 第90百分位则定义为肥胖。可见使用BMI判断儿童青少年肥胖时最好同时与其他指标结合评价。 国际肥胖工作组(internationalobesitytaskforce,IOTF)积极主张制定国际统一的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诊断标准。2000年IOTF以巴西、英国、新加坡、美国、荷兰和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0~18岁儿童横断面调查数据作为建立国际儿童BMI界点的参照人群。提出了2~

肥胖的判断标准

肥胖的判断标准 一、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就是以身高为基础,按一定比例系数推算出的相应体重值,也称为理想体重。标准体重主要与身高有关,不受个人营养条件、种族及年龄的影响,但不适用于超力型人群,如运动员。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常用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 1 几种常用的标准体重法 1.1 成年人标准体重的计算方法 成年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0] × 0.9 例:一个身高180cm的成年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80(cm) - 100] × 0.9 = 72(kg) 1.2 成年男性与女性标准体重的计算 成年男性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05 成年女性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10 注:女子标准体重对照表和男子标准体重对照表 例:一个身高178cm的男子,他的标准体重 = 178(cm) - 105(cm) = 73(kg);一个身高163cm的女子,她的标准体重 = 163(cm) - 110(cm) = 53(kg) 1.3 南方人与北方人标准体重的计算 南方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50] × 0.6 + 48 北方人的标准体重(kg) = [身高(cm) - 150] × 0.6 + 50 注:1)南北方的划分以长江为界;2)该标准来自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调查。 例:一个身高175cm的上海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75 - 150) × 0.6 + 48 = 63(kg);一个身高175cm的河北人,此人的标准体重 = (175 - 150) × 0.6 + 50 = 65(kg)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 小儿肥胖诊断标准肥胖已经成为危害儿童的主要疾病。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虽然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儿童肥胖发生的现状和流行趋势做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由于选择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对同一人群肥胖发生率的评价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几种诊断指标。 1 身高标准体重法 为WHO推荐的方法之一。WHO认为身高标准体重(又称身高别体重)是评价青春期前(10岁以下)儿童肥胖的最好指标,因此在1978年向全世界推荐使用。本法是以身高为基准。采用同一身高人群的第80百分位数作为该身高人群的标准体重。超过该标准体重的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这一方法在我国被广泛使用。亚洲其他国家除日本外也普遍采用该法判定儿童肥胖。本法的优点是简单、易于掌握,直观性强,使用方便。同时消除了种族、遗传和地区差异以及发育水平的影响。在10岁以下儿童这个指标基本可以代表体内的脂肪含量,即当身高标准体重超过20%时相当于全身脂肪量超过正常脂肪含量的15%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参考标准有1985年WHO推荐的身高标准体重和1995年我国九市城区儿童身高标

准体重。但10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指标和体成分发生较大变化,身高和体重的关系波动很大。对于某一确定的身高值,不同年龄人群体重值很不相同。因此对于10岁以上儿童青少年不能用该法来评价肥胖与否。 2 体重指数法(BMI)即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2),与儿科常用的Kaup指数(g/cm2)为同一含义。该指标是评价成人肥胖和消瘦的简便易行、普遍采用的指标,国际上使用较广。有研究表明人群BMI值能够预测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危险性。而成人BMI值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不对称的U型关系。如在西方白种人群中成人BMI在18.5以下与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呈负相关,BMI在25以上疾病和死亡的危险性开始上升,BMI在30以上疾病和死亡危险性呈明显的陡升趋势,而BMI值在18.5~24.9之间属适宜范围。因此WHO建议将BMI≥25定义为成人超重,BMI≥30为成人肥胖。由于种族的差异,亚洲人群BMI值适宜范围相对于西方人要向左偏移。有人建议BMI值在17~23为亚洲成人的适宜范围。一般认为BMI≥23为成人超重,BMI ≥25为肥胖。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提出BMI≥24,BMI≥28分别为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成人的BMI标准同样不适合于10~18岁的儿童青少年,因为BMI与体脂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取决于成熟程度,青少年的生长突增、性发育水平等均是成熟程

儿童肥胖筛查和诊断标准(100份)

附件2 表1 儿童肥胖筛查和诊断标准 身高 男女 身高筛查标准诊断标准中度肥胖筛查标准诊断标准中度肥胖

身高 男女 身高筛查标准诊断标准中度肥胖筛查标准诊断标准中度肥胖 83 12.9 14.0 15.2 12.5 13.7 14.8 83 84 13.1 14.3 15.5 12.8 13.9 15.1 84 85 13.3 14.5 15.7 13.0 14.2 15.3 85 86 13.5 14.8 16.0 13.2 14.4 15.6 86 87 13.9 15.1 16.4 13.5 14.8 16.0 87 88 14.1 15.4 16.6 13.8 15.0 16.3 88 89 14.3 15.6 16.9 14.0 15.2 16.5 89 90 14.6 16.0 17.3 14.2 15.5 16.8 90 91 14.9 16.2 17.6 14.5 15.8 17.2 91 92 15.1 16.4 17.8 14.7 16.1 17.4 92 93 15.4 16.8 18.2 15.0 16.3 17.7 93 94 15.6 17.0 18.5 15.3 16.7 18.1 94 95 16.0 17.4 18.9 15.5 16.9 18.3 95 96 16.2 17.6 19.1 15.7 17.2 18.6 96 97 16.5 18.0 19.5 16.1 17.5 19.0 97 98 16.7 18.2 19.8 16.4 17.9 19.4 98 99 17.1 18.6 20.2 16.6 18.1 19.6 99 100 17.3 18.8 20.4 16.9 18.5 20.0 100 101 17.6 19.2 20.8 17.2 18.7 20.3 101 102 17.9 19.6 21.2 17.5 19.1 20.7 102 103 18.3 19.9 21.6 17.8 19.4 21.1 103 104 18.6 20.3 22.0 18.2 19.8 21.5 104 105 18.8 20.5 22.2 18.4 20.0 21.7 105 106 19.1 20.9 22.6 18.7 20.4 22.1 106 107 19.5 21.2 23.0 19.0 20.8 22.5 107 108 19.8 21.6 23.4 19.4 21.1 22.9 108 109 20.1 22.0 23.8 19.7 21.5 23.3 109 110 20.6 22.4 24.3 20.0 21.8 23.7 110 111 20.9 22.8 24.7 20.5 22.3 24.2 111 112 21.2 23.2 25.1 20.8 22.7 24.6 112 113 21.6 23.5 25.5 21.1 23.0 25.0 113 114 22.0 24.0 26.0 21.5 23.4 25.4 114 115 22.3 24.4 26.4 21.9 23.9 25.9 115 116 22.8 24.8 26.9 22.3 24.4 26.4 116 117 23.2 25.3 27.4 22.7 24.7 26.8 117

肥胖症诊疗规范

肥胖症诊治流程 一、概述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及(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常见的营养障碍性疾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肥胖可作为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继发性肥胖症。肥胖症与多种疾病如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有密切关系,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极为重要。 二、临床表现 1.肥胖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女性较多见。多有进食过多及(或)运动不足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 2.轻度肥胖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引起气急、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以及焦虑、忧郁等。 3.伴随病或并发症临床上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常同时发生,并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认为均与胰岛素抵抗有关,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症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痛风、骨关节炎、生殖功能下降以及某些癌肿(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肠癌等)发病率增高等。 三、诊断要点 1.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和体内脂肪分布。 (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BMI(kg/m2)=体重(kg)/[身长(m)] 2 (2)理想体重(ideal body weight,IBW):测量身体的肥胖程度。 IBW(kg)=身高(cm)-105 或:[身高(cm) -100]X0.9(男性)或0.85(女性) (3)腰围或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反映体内脂肪分布。病人取直立体位,腰围在腰部肋下缘与髂骨上缘间中点水平测量,臀围于耻骨联合水平测量臀部最大周径。 (4)CT或MRI:估计或计算皮下脂肪厚度或内脏脂肪量,是评估体内脂肪分布最准确的方法,但不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5)其他:身体密度测量法、生物电阻抗测量法、双能X线(DEXA)吸收法测定体脂总量等。 2.诊断标准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界限建议(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2002):我国成人BMI 18.5~23.9为正常范围,<18.5为体重过低,≥24为超重,≥28为肥胖;男性腰围≥85cm、女性腰围≥80为腹部脂肪积聚。 3.鉴别诊断 (1)鉴别水潴留性肥胖症。 (2)鉴别继发性肥胖症、下丘脑性肥胖、皮质醇增多症和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4.肥胖并发症及伴随病的诊断如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血脂异常、高血压、冠心病、痛风、胆石症、呼吸睡眠暂停等,应予以诊断以便给予相应的治疗。 四、治疗方案及原则 强调预防重于治疗。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减肥目标极为重要,体重过分及(或)迅速下降而不能维持下去往往使病人失去信心。治疗的两个主要环节是减少热量摄取及增加热量消耗。强调以行为、饮食、运动为主的综合治疗,必要时辅以药物或手术治疗。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各种并发症及伴随病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病人及其家属对肥胖症及其危害性有正确的认识,从而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的诊断和治疗 肥胖症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临床上以40~50岁中壮年女性多见。 主诉 患者可有气促、关节痛、肌肉酸痛、乏力。 诊断 (一)临床表现 1.症状和肥胖的程度相关,多有进食过多和(或)运动不足的病史,常有肥胖家族史。轻度肥胖症多无症状,中重度肥胖症可有多汗、不耐热、气促、思睡、睡眠时打鼾、关节痛、肌肉酸痛、体力活动减少、易感疲乏无力及焦虑、抑郁等。常伴有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冠心病、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造成糖耐量减低)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等。 2.体征身材显得矮胖、浑圆,脸部上窄下宽,双下颏,颈粗短,向后仰头枕部皮褶明显增厚。胸圆,肋间隙不可见,乳房因皮下脂肪厚而增大。站立时腹部向前凸出而高于胸部平面,脐孔深凹。儿童肥胖者外生殖器埋于会阴皮下脂肪中而使阴茎变小变短。手指、足趾粗短,手背因脂肪增厚而使掌指关节骨突处皮肤凹陷,骨突变得不明显。皮肤可见紫纹或白纹,多分布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和臀部外侧等处,皱褶处易磨损,引起皮炎、皮癣。 (二)辅助检查

1.体重指数(BMI)BMI(kg/m2)=体重(kg)/身高2(m)2,是诊断肥胖症最重要的指标。一般以BMI>24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2.理想体重(IBW)IBW(kg)=身高(cm)-105.如果被检者实际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判定为肥胖,但必须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 3.腰围/腰臀比(WHR)我国标准是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为腹型肥胖。亚洲人腰臀比相对低些,男性W/H>0.95,女性W/H>0.85为肥胖。目前认为测定腰围是诊断腹部脂肪积聚最重要的临床指标。 4.皮肤皱褶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性>4cm,女性>5cm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 治疗要点 1.行为治疗通过宣传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对肥胖及其危害性有正确认识从而配合治疗。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自觉长期坚持,是治疗肥胖症最重要的步骤。同时社会的支持、合理的情绪治疗也很重要。 2.饮食治疗控制总进食量,采用低热量、低脂肪饮食。对肥胖患者每日摄入的能量应低于生理需要量,达到一定程度负平衡。热量过低患者难以坚持,而且可引起衰弱、脱发、抑郁,甚至心律失常等,有一定危险性。饮食主要分为低热量饮食和极低热量饮食。低热量饮食指每日62~83kJ/kg,极低热量饮食指每日体重<62kJ/kg。饮食结构合理,需采用混合的平衡饮食,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提供能量的比

肥胖症的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肥胖症的分类、诊断和鉴别诊断 肥胖就是机体脂肪绝对增多或其比例过高。肥胖症包括脂肪细胞体积的肥大 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和体脂分布异常。 早在1948 年肥胖就被国际疾病分类体系定义为一种疾病。但在1997 年世 界卫生组织肥胖问题报告发表以前, 它没有被认为是一严重公共卫生及医疗问 题。1997 年WHO 宣布肥胖已成为全球的流行病。因为肥胖增加了高血压、 冠心病和2 型糖尿病等相关伴发疾病的危险性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肥胖病与爱滋病、吸毒、酗酒并列为世界性四大医学社会问题。WHO 还宣布“肥 胖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肥胖经常伴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称为“死亡五重奏” 。肥胖是仅次于吸烟的第二个可以预防的致死 原因。 脂肪细胞由脂肪细胞前体发育而成,以适应贮备过盛的营养热卡之需。脂肪 细胞逐渐增加至大约1 μg质量的体积后, 就似乎不能再进一步增大。随着持续的 能量正平衡,新的脂肪细胞由细胞前体发育而成,因而总脂肪细胞数量增加,脂肪 细胞的数目可以以一种无止境的方式增长, 所以脂肪组织可以通过增生而变得体 积庞大。脂肪细胞一旦形成, 很难停止分化。即使体重下降,脂肪细胞数目仍保持 不变。结果使脂肪细胞恢复原来大小, 而且随着持续的体重下降,实际上还会小于 正常。 1分类 肥胖症虽然被描述为一种“内分泌” 疾病, 但有显著内分泌功能障碍者的例不 足1 %。可分为:(1)无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为单纯性肥胖又称为肥胖病。 (2)具有明确内分泌、代谢病病因可寻者称为继发性肥胖。详见鉴别诊断。 2诊断 2.1 体脂的测量方法 首先应当估计体脂的总量及脂肪分布状况。体脂的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和间接估计法:(1)直接测量法有密度测定法(体密度法)、体内总水量估计法(体液密度测定法)、体内钾总量测定法、中子活性法、传导率法、电阻抗法、双光子法、CT 和MRI 。(2)间接估计法:①体重指数(BMI):BMI =体重(kg) 身高(m)2;②标准体重表;③计算标准体重的经验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 100 , 标准体重

肥胖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肥胖症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肥胖的诊断分两步,首先确定有无肥胖,再查明肥胖的原因 、确定有无肥胖 (一)诊断方法及标准 1.根据身高、年龄及性别查表或按下式推算标准体重。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 本法适用于身高155厘米以下者; 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 本法适用于身高155厘米以上者。 超过标准体重20%肥胖,超过10%为超重或过重。 2.体重质量指〔体重/身高2(千克/米2)〕如超过24,不论其性别均属肥胖。世 界卫生组织及英、美国家为男性>27,女性>25即诊断肥胖。 3.采用特制皮肤皱摺卡钳测量皮肤皱摺厚度,肩胛下区皮肤皱摺厚度男性为9.1~1 4.3毫米,平均13.1毫米;女性为9~12毫米,平均11.5毫米,如超过14毫米可诊断肥胖。三角肌区男性为7.9~17.8毫米,平均12.3毫米;女性为13~25毫米,平均为18.1毫米,如男性超过23毫米,女性超过30毫米为肥胖。 (二)在使用标准体重时应注意的问题 1.肥胖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标准体重20%为肥胖,但也有主张超过15%为肥胖者。 2.有关身高、体重标准数据表有相当的局限性,不一定人人适用。

(三)体重增加的原因 体重的增加是脂肪成分过还是其他原因所致。肥胖的定义是机体脂肪成分过多,脂 肪组织过多,故精确的诊断应以测量全身脂肪重量及所占比例为准,而不单纯依据体重的增加。 1.脂肪测定方法有以下几。 (1)应用脂溶气体放射性核素85氪密闭吸入稀释法直接测得人体脂肪量。 (2)应用人体密度(Dm)或比重测验计算,放射性核素40钾或42钾全身扫描以及重水(D2O)稀释法等方法间接测得人体脂肪量。 上述两种方法复杂,需特殊设备,不便于临床应用。 (3)皮下脂肪厚度测量已述及,也可用X线软组织照相法或超声波反射照相法来估计肥胖的程度。此3种方法均较准确。 2.脂肪细胞小及数目测定方法为:前一日晚餐后禁食,次晨空腹用针抽吸三头肌、腹部脐旁和臀部外上象限的脂肪,经处理,算出此三部位之脂肪细胞平均大小。在中年正常人每脂肪细胞约含0.50~0.60微克脂肪。总体脂可用同位素方法测定,总体脂量除以 脂肪细胞平均大小,即为脂肪细胞数。正常中年人,脂肪细胞数约为3.1×1010。极度肥胖者可达(10~12)×1010。 3.确定有否水、钠潴留诊断肥胖时应除外体重增加是否因水钠潴留所致。体内水钠 潴留,体重增加迅速,24小时内体重增加可达1千克以上。也可能脂肪增多同时有水钠潴 留,即水钠潴留性肥胖。立卧位水试验有助于诊断。立卧位水试验方法:清晨空腹排尿后, 于20分钟内饮水1000毫升,然后每小时排尿1次,连续4次,测每小时尿量及4小时总尿量。第一天取卧位(不用枕头),第二天在同样时间取立位(活动或工作)重复试验1次。结果判定:正常人卧位时,饮水量在3小时内排出,4小时尿总量超过饮水量;立位时,4小时尿总量较卧位时稍少,平均为饮水量90%,一般在80%以上。水、钠潴留性肥胖病人,卧位时排出情况和正常人相仿,立位时4小时排尿量平均约为饮水量的40%,同时有钠潴留,尿钠排量明显低于卧位时。

肥胖症营养治疗原则

肥胖症营养治疗原则 临床症状 肥胖正确定义是机体脂肪过度积聚与脂肪组织过量扩增,判断肥胖的科学方法是准确测 定机体脂肪或脂肪组织的量。通常个人实际体重如超过标准体重的10%即为过重,应因其 足够关注;若超过20%而无原因,即可诊断为肥胖。超过20%?30%者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50%以上为重度肥胖、100%以上者为病态肥胖。肥胖和过重,虽然都是集体能量正平衡的结果,但有不同内涵。肥胖固然可以导致过重,但运动员及体力劳动者的过重,常不是肥胖而是因为肌肉发达所致。反之,平时不爱活动或活动量极少的虚胖者,即 使不过重,但也有体脂过度积聚。 二.肥胖综合征 轻度肥胖除体重过重外,无其他症状;中都以上肥胖者,常有下列综合征及症状。 1?通气不良综合征 2?心血管系统症状 3?内分泌代谢紊乱 4?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亢进、多食善饥、便秘、腹胀等,尤其是妇女有也是综合征,表现 为夜间食欲旺盛、失眠、白天厌食;伴有胆石症肥胖者,有慢性消化不良与胆绞痛发作。 三.并发症 1?并发糖尿病 2?并发高血压病 3?并发高血脂症及冠心病 4?并发胆石症 四.营养原则 保证机体蛋白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需要,维持机体摄入量与消耗间的负平衡状态,并持续相当长时间,使体重逐渐下降,接近标准体重,达到减轻体重的目的。肥胖直接起因是长 期能量摄入量超标,治疗就必须坚持足够时间,切不可急于求成。建立控制饮食和增加体力活动措施,是取得疗效和巩固疗效的保证。 五.营养治疗 1?限制总能量 能量现只要逐渐降低,避免骤然降至最低安全水平以下,应适可而止。辅以适当体力活动,增加能量消耗。成年轻度肥胖者,按每月减轻体重0.5?1.0kg为宜。而成年中度以上肥胖者,每周减轻体重0.5?1.0kg。每人饮食应尽量供给能量1000kcal/d,这是可以较长时间坚持的最低安全水平。 2. 蛋白质 肥胖者因摄入能量过多,过多能量不论来自何种能源物质,都可引起肥胖,食物蛋白当然也不例外。同时,严格限制饮食能量供给,蛋白质营养过度还会导致肝肾功能损害,故低能量饮食蛋白质供给不宜过高,并选用高声物价值蛋白,如牛奶、鱼、鸡、鸡蛋清、瘦肉等。

肥胖症诊疗指南

肥胖症诊疗指南 【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以体内脂肪聚积过多为主要症状的营养障碍性疾病,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症状性肥胖。儿童肥胖的诊断标准目前仍采用WHO推荐的方法——身高别体重(weight for height)标准来衡量,以正常儿童不同身高值相对应的体重值作为标准进行评价。体重超过标准值的20%诊断为肥胖,20%~29%为轻度肥胖,30%~49%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病史要点】 (一)开始肥胖的年龄。 (二)肥胖进展的情况。 (三)食量及饮食习惯。 (四)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有无生长缓慢及开始的时间。 (五)体育活动情况,是否活动过少,有无肌无力。 (六)有无智力落后或倒退。 (七)是否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及视物异常。 (八)是否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用药持续时间、剂量,因何种 原因用药)。 (九)过去史及家族史:过去有无头颅外伤、病毒性脑炎、化脓性或结核性脑膜炎、颅内肿瘤史等,家族肥胖史及家庭饮食、生活习惯。

在儿童青少年期阶段,单纯性肥胖为儿童肥胖症的主要原因,询问患儿的生活习惯及家族肥胖史甚为重要,但应注意排除疾病所致的症状性肥胖如皮质醇增多症、肥胖-生殖无能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高胰岛素血症、甲状腺功能减低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劳-蒙-毕综合症、性幼稚-肌张力低下-肥胖综合征等。 【体检重点】 (一)一般项目 1、获得生命体征:呼吸、脉搏、血压; 2、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皮下脂肪厚度;肥胖伴身材矮小多为症状性肥胖。 (二)皮肤皮下 脂肪呈均匀性分布或呈向心性分布,有无色素沉着,尤其在颈部、腋下、腹股沟处及大腿内侧,如该处色素沉着特别深提示胰岛素抵抗伴黑棘皮病。皮肤细嫩或粗糙,在腹部、臀部及大腿有无暗红色紫纹;有无体毛增多或毛发稀松。 (三)头、颈部 是否柯兴貌,有无视力障碍及视缺损,有视野缺失提示下丘脑、垂体部位肿瘤;甲状腺大小。 胸部、腹部 男孩要注意是否有女性乳房,呼吸节律,有鼾音及睡眠时呼吸暂停提示已发生肥胖并发症睡眠呼吸暂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