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免费下载】 校长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免费下载】 校长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湘溶校长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网作者:刘湘溶发布时间:2014年02月16日 21:50 点击: 1590次

在2014年新学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校长刘湘溶

(2014年2月16日)

同志们:

国际化、信息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两大趋势并行不悖,彼此关联,相互促进。今天,受党委委托,我来谈谈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

为什么要专门谈这个问题?因为它对于高等教育至关重要,而我们又相对缺乏对其的觉悟。觉悟跟不上,行动必然跟不上,就有可能丧失战略先机,犯战

略性错误。

讲两大点,一是意义,二是我们学校怎么做。

先讲意义。为把握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我们要做到三个深化: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深化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的认识,深化对高

等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认识。

下面谈“第一个深化”,要深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创新速度最快、通用性最广、渗透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之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还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全人类产生如此广

泛而深远的影响。工业革命已经200多年,但世界上还有相当多地区没有实现

工业化,而互联网问世只有20年,就已经覆盖全球。特别是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网络制造与网络增值服务等产业突飞猛进。集成电路正步入“后摩尔时代”,

计算机正步入“后PC时代”,互联网将步入“后IP时代”。可以说,信息技

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举个例子,去年11月11日所谓的“双十一光棍节”,淘宝仅用24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350.19亿人民币的交易额,创造了

在线购物交易的神话,这个神话还在被不断续写。事实上,我们的日常生活早

已经与网络紧密地交织在了一起,在网络世界里,远隔重洋的人们可以随时互

通信息,通过QQ、飞信、微信等网络社交工具,交换照片、文件和视频,通过

博客、微博、朋友圈分享自己的观察、思考和感悟。老朋友可以借助网络维持“旧情”,陌生人可以通过网络相识相爱。不自主地迷恋网络是当今大多数年

青人难以逃离的真实处境,它像呼吸一样让我们须臾不能离开。互联网对人类

生活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可谓雷霆万钧,它造成的后果和状态可谓不可逆转,它

衍生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谓不可限量。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敏锐地注意到信息技术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改变,更要深刻洞察它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产生的影响。密歇根大学前

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特指出:“信息技术对研究型大学的影响极有可能非常

深刻、迅疾和具有突变性——就像它曾经而且还会继续对我们的经济、社会生

活及其他社会机构已经产生的巨大影响那样。”他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的这

种特别敏感,或者说高度警觉,值得我们学习。毫无疑问,信息化浪潮给高等

教育带来的是一种革命性影响。那么会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影响呢?这就是我要

讲的“第二个深化”。

“第二个深化”,要深化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影响的认识。

请大家注意,我这里着重强调的是“革命性影响”这个词,所谓革命性影响,就是一种触及根本的影响。真的会发生革命性影响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MOOC”的有关情况。所谓“MOOC”,汉语翻译成“慕课”,“慕”就是“羡慕”的“慕”,“课”就是“课程”的“课”,意指“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它起源于发展多年的网络

远程教育和视频课程。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率早宣布将课程免费放在网上,

引发了第一次在线课程建设热潮。2009年,哈佛大学推出高质高清在线课程

《正义》等,掀起了新一轮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热潮。2011年秋,来自190多个

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一门《人工智能》课程,并催生了Udacity在线课程;不久后,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Coursera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4月上线,4个月后学生数便突破100万,不到一年的时间就突破了

234万,后来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理工、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

62所知名大学加入合作共建在线免费课程;2012年5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宣布整合两校师资,联手实施edX 网络在线教学计划,其推出第一门课程《电子和电路》就有12万名学生注册;2012年秋,第一批课程的学生人数已

突破37万,已有全球上百所知名高校申请加入。2013年4月25日,由法国、

意大利、立陶宛、荷兰、葡萄牙、斯洛伐克、西班牙、英国、俄罗斯、土耳其

和以色列等11个国家联合推出的MOOCs网站OpenupEd.eu正式上线,该网站免费提供涵盖不同学科的约40门课程,并且有12种不同语言的版本。

目前,国际上广为关注的MOOC平台有3个:edX、Coursera、Udacity,在课程建设和应用上都有很好的发展,edX上线课程70多门,注册用户90多万,Coursera上线课程450多门,注册用户约500万,Udacity上线课程28门,注册用户超过75万。2013年以来,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先后成为edX、Coursera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北京大学于2013年9月4日在edX平台上发布了《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等4门课程,随后于2013年9月10日在Coursera平台上发布了《大学化学》、《计算概论》和《生物信息学》等3门课程。据我了解,北京大学上线的这7门课程均开了班,其中修读《生物信息学》的人数最多,共有7600人选课。

MOOC的兴起,不仅吸引了IT业界、媒体的广泛关注,更是成为当今高等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轩尼斯将其称为“一场数字海啸”,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张杰认为:“慕课是印刷术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有人甚至断言,MOOC将触动传统高等教育的根基,改变高等教育形态,重塑高等教育版图,形成全新的大学格局。对于这样的评价,大家也许会一听而过,或许也会认为“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类课程而已”。但如果大家亲身体验一下MOOC,就会使我们真正感到震撼,“数字海啸”不是MOOC带来的“危言”,而是一种客观现实。

MOOC对高等教育造成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我把它姑且称之为引发

四个“革命”。

第一、引发大学革命。截止目前,我们都认为大学是天经地义的课程提供者。在哪所大学就读,这所大学就是课程的唯一提供者,学生一般也就只能从这所

大学提供的课程中选择自己想修读的课程。MOOC的出现,从根本上撼动了大学

是课程唯一提供者的观念、地位和事实,这也正是MOOC出场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MOOC催生的网上课程交易平台把高等教育市场由平行变为纵向,由分散变

为集中,由相对本地的变为世界的。这个独立于大学之外的课程市场,提供的

课程不仅“物美价廉”,而且大多是“免费品尝”。

请大家注意,MOOC从一开始就不是依附于某一所大学,而是由edX和Coursera这些独立于大学之外的平台进行运作。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哪所大

学的学生数量,而是要打破现有大学的课程体系,最终把大学的原有课程一门

门瓦解掉。这就是MOOC的本性。这个本性的必然结果就是独立于大学之外的课程市场的兴起和繁盛,最终由课程市场替代大学。大学作为课程唯一提供者的

壁垒将彻底被冲破!在美国,这种情形已经不是一种预测,而是一种活生生的

现实,MOOC已经渗透进大学并且敲开了大学学分认可的大门。去年2月,Coursera宣布其5门课程已进入美国教育理事会(ACE)的学分推荐计划,学

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得大学承认,MOOC进入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也由此开启。要不了多长时间,学生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就会向大学询问:“你们允许MOOC占学位学分多大的比重?”这个比重很有可能成为学生选择大学的重要因素。大

学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得不提高MOOC学分的比重。按照市场规律,随着学生从

MOOC中获取学分的增加,大学自己提供课程的需求量就会相应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就会开始实施非自愿的课程外包,换句话说,“非核心”的教学业务社会化就将成为大学的不二抉择。举个例子,大学可能就不需要再设立专门的公共基础课教学部了,而是让学生通过MOOC学习相关课程,或者通过网络同步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同类课程,比如多个高校的学生就可以同时选修某某高校教师开设的《大学语文》课程。于是,大学将被迫进行“瘦身”运动,逐步减少教师和管理人员数量。

有专家预言,随着MOOC市场的发展成熟,学生可能选择更多地参与MOOC的学习,一些大学就可能沦为另一些大学的教学实验室或辅导教室,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大学的合并和破产。这种预言并非杞人忧天,MOOC的出现无疑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第二、引发教学革命。今天,大学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学生坐在下面,教师站在讲台上,根据教学内容,按照规定的进度给学生上课。上完课,老师布置一些作业,学生自己去消化所学的内容。有人形象地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称之为“公交课堂”,教室和车厢一样拥挤,授课顺序和公交线路一样固定,教师同司机一样傲慢,学生同乘客一样无奈。随着MOOC的风行,这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首先,教学时空将发生变化。先看空间上的变化。MOOC通过互联网拓展了新的学习场域,实体的校园将会“消亡”,教室再也不需要固定在某一个地方了,而是延伸到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正如一位在北京的爱尔兰记者报道的那样,移动手机正成为中国数百万人的口袋图书馆。“在北京和上海的地铁里,

坐在你对面的人可能看上去正安静地盯着他们的手机,实际上他们正在读惊心

动魄的小说”。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读小说,也能够通过手机读大学的课程。大

学课堂的概念内涵就相应会发生改变,即由传统的教室转变为在线课堂、移动

课堂。课堂将没有人数限制,一门课程可能有成千上万的学生,甚至更多。再

看学习时间的变化,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而且可以选择在

自己最高效的时间段学习。MOOC课程内容通常是按照10—20分钟左右的时长

编排为视频,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高效学习;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学生

可以选择回访或快进,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听课。概言之,就是可

以做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

其次,教师单独完成教学过程的情形会发生变化。一般来说,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现阶段一门课程从开始到结束,从讲授到辅导,从教学到考试,都是

由一名教师单独完成。MOOC时代,情况会发生大的变化,分工合作将成为必然,教学环节也会更加专业。很多课程可能采用混合式教学,线上观看外校的名师

名课,线下接受本校教师的辅导答疑;也可能是学生先全程参与外校的远程课

堂学习,再由本校教师进行考核。教学过程仅靠一位教师单兵作战的历史将被

改写。因为一门MOOC可以同时供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万人一起学习,这样就会产生规模效益。这样的教学势必需要为主讲教师配备多名辅导教师、教学设

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摄像师、助教等,协助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准备、课件

设计、课程摄像等。

三是教学价值取向也会发生变化。传统的课堂模式强调的、或者突出的是一个“教”字,所谓教学,“教”字放在前面,反映的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绝对

话语权。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多长时间均由教师掌握。这种模式较少顾忌学生的需要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慕课的革命性则在于强调一个“学”字,反映的是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从“教学”到“学教”,虽然还是这两个字,但位置互换后,折射出的教学价值取向就完全不同了。课堂教学的重点也相应地从“教”转变为“导”。教学的重点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启发思维,解惑答疑,更好地实现知识的内化,提升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目前正在美国流行的“翻转课堂”就是这样一种模式。教育信息化专家把教学模式的革命性变革,形象地称之为“从‘舞台剧’到‘大片’的跨越”,传统课堂如同“舞台剧”,靠的是教师的表演技能和灌输水平,MOOC就像一部“大片”一样,运用声光电、虚拟仿真、动漫等技术,创造了更加丰富、更加多样化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有兴趣,能真正听明白,做到知其所以然。毋庸置疑,在MOOC的冲击下,照本宣科和满堂灌式的课程将再也没有地方立足了。如果哪位老师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这位老师必然会被淘汰。

第三、引发教师革命。MOOC不同于传统的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辅导专线、函授等形式的远程教育,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视频网络共享公开课,更不同于基于网络的学习软件或在线应用。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在线课程很大程度上都是录制的讲课,需要学生独自学习,学生无法与同学或老师互动。而在MOOC平台上提供的课程,在开课周期内,要求学生跟着进度走,每周需要完成五到七个学习模块,但学习时间不超过两小时。课程视频被切割成时间很短的“微课程”,除了视频讲解,中间还穿插习题和小测验,具有互动功能。学习时,学生好像正经历电子游戏的通关过程,只有答对过关之后,才能继续听课。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线交流获取帮助,助其闯关。

首先,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教师在成为一名合格的讲授者之前必须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既要努力使自己在专业方面成为一名真正的专家乃至权威,还要了解学生,深谙教学规律,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巧妙地融汇到教学活动当中,录制出符合最佳内容传递效果的教学微视频;再比如,成功的MOOC要求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课程设计师和出色的演讲家,教师既要像电子游戏的设计师那样环环相扣地设计课程环节,还要像演说家一般将每一个环节都生动形象地讲授出来。

其次,教师角色将发生转换。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其传世之作《师说》一文中描述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形,在MOOC时代将得到印证。MOOC时代,知识是权威,学生是中心。教学流程的变化迫使教师必须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由重“传授”向重“引导”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传递向综合互动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对话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合作者。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教师之间的竞争将空前加剧。良师、大师可以通过MOOC站上世界的舞台并一展身手,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大腕”。举个例子,一位名为萨尔曼·可汗的孟加拉裔美国人在美国创办了可汗学院,可汗一个人制作了有关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科目2300多部教学视频,向全世界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目前全球有5600万中小学生观看他的教学视频,每月有600万学生登录网站。2013年可汗学院的课程已被全美20多所公立学校采用。

2013年4月,《时代周刊》评出了2012年影响世界的百人榜,萨尔曼·可汗

位列第四,被公认为全球教师界的超级巨星,创造了一名教师、一台电脑招揽

上千万学生的“教育神话”。北京大学前校长周其凤曾说过:“在MOOC的冲击下,学生通过网络聆听世界大师的课程,那么未来北大的学生会不会都不再学

我们自己的课程,而是去学别人的课程了呢?”我觉得,这句话至少含有两个

层面的意思:第一,我国的大学(包括名牌大学)能不能面对MOOC的挑战,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舞台上赢得竞争的主动?第二,我国的教师能不能、敢不

敢走上MOOC的舞台,在世界范围内参与竞争?在不久的将来,哪个国家的活跃MOOC多,这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就有影响;哪个学校的活跃MOOC多,这个学校

就有影响;哪个老师的MOOC选课人数多,这个教师就有影响。这一天一旦到来,对于许多课程,比如《高等数学》,从理论上讲,全国的大学生完全可以只听

一位优秀的教授讲课。

最后,教师的学术生产力有可能大大提升。随着MOOC的兴盛,大学教师从

繁重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产出

更多的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一方面可以被用来调整与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

面则可以用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

第四、引发学习革命。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首顺口溜:“上课打瞌睡,下课抄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扔笔记,最后全忘记”。这是对当前部分大学生

学习现状的某种写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学

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自主性不高;另一方面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教

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MOOC的出现,将可从

根本上缓解这一窘境。一是优质教学资源极大丰富。高校为了扩大自身影响,

都把最好的课堂搬上网络,名师任教,无偿或者低成本提供使用。任何一个人,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都可以听到世界顶尖名校的一流课程,学生将拥有更

多选择的机会与权利。二是学习过程更加自由。前面提到过,学习不再受时空

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把握学习进度,对于课程

的重点难点,可以反复观看直到理解为止。三是学习交流更加密切。原来学生

在课后将所学内容独自内化的环节前移至课堂,通过讨论答疑,更好地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线上学习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搭建网络平台,让参加同一门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四是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学生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能力、需要等自主选择课程,大数据技术还可以根据个

人在网上学习的痕迹、完成任务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学习策略。

这四个因素如果利用得当,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来也许一个人

只需要两年就能完成本科阶段的学习,也许四年就读完了三个学位。MOOC时代,最大的受益者是学生,但同时也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提出了新的更高

的要求。比如,怎样形成在线学习的文化,怎样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这对我们

在应试教育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当然,同样也会给

学生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带来全新的课题。

接下来谈“第三个深化”,要深化对教育信息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认识。

教育信息化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有深刻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并明确把“信息化水

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教育信息化对国家信息化而言,既是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战略重点,应该走在全国信息化的前列。教育信息化对整个教育而言,既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更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和必要手段。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举措,哪一项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不管哪个阶段、哪种形式、哪一类型的教育,都离不开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亦是如此。

正因为这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独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阐述,并把“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了国家重点推进的10个重大项目之一。《规划纲要》还特别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为落实《规划纲要》的这些要求,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规划纲要》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和内容进行了具体细化,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方向、任务和措施。

在具体的工作推进上,2012年9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全口径的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刘延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2012年10月,教育部等九部委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工作的通知》,具体部署了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七项重点工作。2013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袁贵仁部长在会议讲话中说:“2012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作重要讲话,提出明确要求。之所以在不到一年

的时间内,三部委又专门就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进一步进行部署,就是因为这

项工作实在太重要了,也太急迫了!”

我们湖南省的情况是这样,已经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到教育强省和“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布局当中。《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教育信

息化”列为六大战略重点之一,并出台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2013

年3月又召开了全省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视频会议,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进

行了专门部署。

上面讲了这么多,我把它归纳一下,主要意思有这么几点:第一,国家确立了信息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战略地位,我们应该认真领会;第二,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先导,没有

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就难以实现,我们应该深刻把握;第三,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经初见端倪,我们应

该高度重视;第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浪潮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只能加快推进。

以上是我今天要讲的第一大点。

下面讲第二大点,我们学校怎么做。怎么做?总的一句话:全力推进我们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学校信息化经过“211工程”公共服务体系项目的“九五”、“十五”和

“十一五”连续三期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不乏可圈可点之处。

比如,在平台建设方面,校园有线网络已经覆盖了学校所有校区的教学区和办公区。各校区间实现了千兆互联。校园网有线信息点已经达到20000余个,

无线信息点有近300个。网络出口带宽分别与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教育

科研网互联。除了有线网络,学校还在图书馆、主要教学功能区实现了无线网

络的覆盖,师生员工可通过无线网卡随时在这些区域上网。在应用系统方面,

先后完成了教务管理、科研管理、研究生管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等系统的建

设和开发工作,信息初步实现了校内共享。除了网络,在计算机硬件方面,截

止2013年12月底,全校共拥有计算机13584台(套),其中9273台(套)用于教学,学校公共教学楼的教室大部分已是多媒体教室,各学院多媒体教室的

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再比如,学校承建的湖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项目正式对外开放已有8个年头, 惠及全省普通高校师生,年访问量超过2000万人次,下载量超过4000万篇,

为全省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我校图书馆信息化基础设施

处于湖南省属高校领先水平,在全国地方师范院校处于一流水平。

还比如,本科教学的信息化方面也有不少亮点。列举三例。一是去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在至善楼建成了一套目前省内最先进的集录像、制作于一体的精

品课程录播系统。去年11月份我实地去看过,这间教室技术设备配置齐全,教师和学生均不需佩戴和操作任何设备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录制,完全实现了智

能化录播。这为我校优质课程的录制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我校

课程录制中长期存在的制作成本高、周期长、技术标准不规范、效果不佳的问

题。据教务处同志介绍,录播室已经顺利完成了将近100小时的课程录制,效

果很好。

二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在国家“质量工程”一期实施期间,我校共建设了包括10门国家精品课程在内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208门,国家、省级精品课程数量均名列湖南省属高校首位。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在全国

所有高校中排名第66位,在全国所有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七。通过精品课程项目的建设与共享,最显著的成果是整合优化了大量优质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为教

学信息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1年教育部推出“本科教学工程”(也称作“质量工程”二期)以来,

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项目建设上,做到了早谋划、早培育,取得了12门课程立项的优异成绩,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目前,我省

仅有4所高校的20门视频公开课、7所高校的3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在教育部

官方网站——爱课程网正式上线,并在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等国内主要课程

教学网站同步播出,其中我校有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两类课程的上线门数均居省属高校第一,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也处于靠前位置。在全国师范院校中,我校已上线的视频公开课数量仅次于北京师大、华东

师大和陕西师大三所部属大学,在省属师范院校中排名第一。已上线的精品资

源共享课数量排名第七,在省属师范院校中仅次于南京师大和华南师大。

经过7年多的持续建设,我校积累了大量数字课程资源,大批制作精良、水平优秀的电子教案、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免费开放,广大

师生可以实现无门槛的浏览与下载,大大提高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益。

三是积极参与区域性课程联盟建设。去年10月,我应邀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承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师范大学的愿景与合作暨大学校长论坛,这次论坛的主题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信息化。我校和香港教育学院、澳门大学、台湾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东北师大等6所大学签署了《武汉宣言》。宣言的核心是加强同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以信息技术促进“共享一门优质课程”计划,即每所同盟学校提供一门优质课程,通过信息技术实施共享,相互承认课程学分。应该说,这是有效推进教学信息化区域性合作的创新举措。也是去年10月,小云副校长代表学校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正式加入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重庆大学等60所高校参与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联盟通过建设一批既服务高校学生又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类优质课程,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首批优质课程已有100门,这些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学生选课修完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课程联盟契合了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的主题,也体现了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对MOOC 本土化的一种探索,是中国特色的MOOC。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这些成绩,来之不易,应该充分肯定。但同不少高校相比,我们也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一是对大学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观念跟不上,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二是信息化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一些网络设备、基础存储平台老化,存储容量不够,出口带宽不足,校园没有实现无线全覆盖。学校校园网络目前已达2万多注册用户,高峰期同时在线用户已逾10000人,虽然采取了各类技术措施,但由于用户规模和网络应用需求增长太快,网络带宽十分紧张。三是信息管理偏散。主要表现为“标准不一”、“分散建设”与“重复建设”。学校各个部门的应用系统信息

编码方式不一,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和共享困难。各二级单位门户网站建设技术也不统一,有的没有专人维护,数据常年不更新,系统常年不进行安全扫描。此外,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数量、质量、利用率和普及率,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高水平专职人员队伍,经费保障等方面都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应该直面这些差距,认真分析原因,创新举措予以解决。

举措何以创新?我看有四个关键。

第一个关键是观念要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我们推进信息化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我们依然用旧有观念、惯性思维来理解信息化、推动信息化,往往造成资金投入比较多而收效不理想。可以说,观念创新应该是我们加快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一要务。我们的观念要从“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转变为“为现代化而信息化”。我们不能把信息化仅仅理解为多少台计算机、多少台服务器、多少间多媒体教室、多少兆宽带。这些对信息化都是必要的,但还不是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融合”上。只有让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了,通过信息技术优势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了,才是真正的大学信息化。

第二个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

顶层设计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工作推进计划,要切实做到规划引领。在目标定位上,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应该定位于智

慧校园建设,打造“数字化校园”的升级版。今天,我把智慧校园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的目标提出来,就是要通过它集中体现学校信息化下一步建设工作的更高起点、更高目标和更高要求。智慧校园建设,要在完善现有网络设施、数据支撑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在功能上要达到感知、协同、控制一体化,在应用上实现智能化、系统化和综合化,这个要求虽然比较高,但它一定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方向。请乐满副校长牵头,尽快制订出具体的规划。力争通过“211工程”建设,建成面向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面智能服务

的智慧校园。

科学统筹至少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要统筹全校各二级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与门户建设。各二级单位的信息系统与门户建设涉及的所有数字化资源,都要按照国家和省定的统一标准进行采集和开发,尤其是有关学籍、教学、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基础数据,一定要实现共享。千万不能搞重复建设,避免形成数据孤岛。二是要统筹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我们要突破传统的教育层次、人才类型等,从学科资源、专业资源、实验室资源共享共建的角度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从课内与课外衔接、校内与校外互通的视角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从教师团队、学习者、学习资源、学习平台一体化设计的思路进一步推进信息化。

第三个关键是要强化应用导向。

应用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设备和软件是基础,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变革才是目标。推进应用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提升的过程,是信息技术与

教育教学及学习相结合的过程。每个学生、每个教师都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提高。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才真正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工作的推进方式上,我们一定要从“建设主导”转变为“应用主导”。

讲应用,就不得不提支撑和保障。主要是硬件支撑和软件保障。

在硬件支撑方面,我提三个具体要求:

首先是网络要提速。信息化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没有互联网就没有信息化。前面已经讲了,我校的网络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将投入专项资金,对校园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在有线网络建设上,我们要尽快提升网络出口带宽,实现校园网络的畅通无阻;同时加大无线网络的建设力度,实现校园无线网络的全覆盖,满足学生在移动中学习的需求。

其次是设备要提质。实时在线的教学方式对于课程录播具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全校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只有至善楼新建的录播教室,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根据实际需要,再建设多间录播教室和智能化学习教室,满足课程录播和智能化学习的需要。各学院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建设自己的录播教室,形成校院两级教学信息化支撑体系。

第三是平台要提效。传统的网络课程着重于资源建设和过程管理,更多是从如何教、如何管着手,网络所起的更多是课程资源的展示作用,网上学习实际上还是传统课堂在数字化新时空的“搬家”。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真正融合,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平台,以提供一体化的教学资源和管理服务,给学

生创造一个智能化的学习环境。比如,可将校院两级图书馆系统纳入这个统一的教学平台,将数字图书馆嵌入、隐身、融入学习者的新环境和新模式之中,使图书馆从传统的馆藏服务走向高端的知识服务和学习服务,提供包括深度知识处理、碎片化阅读、智能检索、智能推送、在线学习等服务,在云计算、移动终端、智能技术的整合之中,创建一个集成、移动、泛在的无缝学习环境。

软件保障主要是要进一步完善推进应用的机制。

要真正做到应用导向,则要求我们的工作方式、支撑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导向等作出相应改革。比如,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关于MOOC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模式,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建设“网络课堂”,就必须在教学工作量核算、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保障等。这方面今天我不详细展开,请相关职能部门主动研究,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第四个关键是要突出重点。

这个重点就是教学的信息化。前面谈到的MOOC就是教学信息化的典范。大学信息化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一个全新课题,需要从提高学生数字化环境学习能力和教师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推动。在信息化环境下研究和探索解决产教结合、工学结合、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人才培养模式和学习方式问题确实有难度,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基础比较薄弱,能够直接利用的成熟经验比较少。针对这些问题,应重点通过立项攻关、网络空间应用、课程改革、专题培训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