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6高考时政材料及相应练习题

16高考时政材料及相应练习题

2016高考高三政治热点专题

热点专题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时事背景】

材料一:2015年4月23日是第20个“世界读书日”。也是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 4月22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来到南京新街口新华书店参观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主题书展,他强调要把书香江苏建设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引导人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涵养精神、增长才干,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当天,首个江苏全民阅读日暨第十一届江苏读书节在南京玄武湖公园正式启动,玄武湖书市、书香摄影图片展、晒书大会、中华经典诵读、文创产品集市……各种活动令人目不暇接。从当日起,全省各地400多项读书活动陆续展开。

材料二: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于2014年11月27日通过了《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这是我国首部有关促进全民阅读的地方性法规。该《决定》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这一年,新闻出版总署和全民阅读组织协调办公室,朝着“书香中国”的总体目标,继续全力倡导并积极推动全民阅读。

材料四:2015年两会报告中提出,要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发展文化“软实力”,倡导阅读,让书香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能口袋富裕了,脑袋却空了。

材料五:从“全民阅读”到“建设书香社会”,政府工作报告中连续两年对阅读问题的关注,使阅读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3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我们国家全民的阅读量能够逐年增加,这也是我们社会进步、文明程度提高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它与工作方式相结合,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强社会的道德力量。”

材料六:让阅读走进人们的生活,让社会进入全民阅读时代,是我国一直努力的方向。2004年,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倡导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13年,全民阅读立法列入国家立法工作计划。2014年、201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及倡导全民阅读。

材料七: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我们会面临很多的困境和难题,这需要眼光、技能和谋略,因而对知识和文化的渴求愈发强烈。虽然我国已经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前进的步伐注定难以走的更远。因此,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书香社会,以此来提高全民族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这无疑是一种远见卓识。俗话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建设书香社会虽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文化出版业的发展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民阅读兴趣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而且要想使全社会真正重视书香社会建设,处处散发出书香,也并非是一日之功,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从小处着眼,想方设法从打造书香家庭开始入手,建设书香社会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热点解析】

一、政治生活角度

1.从国家角度,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因此国家重视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2.从政府角度看,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体现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同时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体现。

3.从党的角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坚持科学、依法、民主执政,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党重视全民阅读,是贯彻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指导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文化生活角度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倡导全民阅读有利于发挥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

4.从文化发展角度,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我们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汲取世界优秀文化营养,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

5.对建设文化强国的作用角度,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生活与哲学角度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符合我国国情与当前实际。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对改造客观实际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思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改善国民的精神面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尊重我国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当下,我国的社会发展已经步入快车道,基于对当前实际的正确认识,提出了建设书香社会的要求。

5.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全局,重视局部把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建设书香社会虽然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文化出版业的发展繁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民阅读兴趣的培养等诸多方面。

6.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想使全社会真正重视书香社会建设,处处散发出书香,也并非是一日之功,甚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能坚持从小处着眼,想方设法从打造书香家庭开始入手,建设书香社会就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新题示例】

1.对文化产业发展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书香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面对这一问题,假如你是人大代表,可以

A.行使立法权,完善有关财政对文化产业发展投入的法律法规

B.行使决定权,统筹规划各级政府的文化产业经费投入

C.行使质询权,督促政府依法落实对文化产业的财政经费投入

D.行使提案权,联名其他代表制定对文化产业发展财政投入计划

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从个人到国家,“家”是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价值追求。在今天,重视家风建设,是因为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决定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④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阅读固然重要,然而读什么更为重要。如果我们每天阅读的是温暖的崇高的引人向上的书籍,在心田播洒的就是美好与希望。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种消极的不健康的虚假的信息中,精神就会受到污染,最终遮蔽人生的希望之光。从哲学上看,要选择好书阅读是因为

A.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B.实践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

C.正确的价值观不是凭空产生的

D.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

4.根据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再次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正在各大电视台热播。有媒体对60后至90后的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于这本小说的了解途径、理解角度存在差异,但各年龄层的读者对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平凡人的不平凡奋斗和拼搏还是理解和接受的。这表明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④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5.作为文化大家的余秋雨,首先不忘对年少者的耳提面命。他说“好书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这表明

A.人们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B.多读书才能提高人们的知识文化水平

C.要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D.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6.目前,江苏省“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率超过90%。2012年将继续扩大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范围,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有利于

①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②充分实现“三馆一站”的社会价值

③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④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伟大的诗篇即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雪莱这一名言体现了什么道理:

A.优秀文化能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C.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

A.没有文化的人不可能确立远大的理想

B.有文化知识就会有崇高的道德

C.知识文化水平越高的人越完美

D.文化具有教育人、熏陶人、塑造人的功能

9.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进行图书漂流。图书漂流活动

A.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B.超越了时空对文化传播的局限

C.有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D.促进了文化传播与交流

10.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读书,尊崇书香门第。譬如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更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李密挂角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而当今社会,读书之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却日渐成为一种奢望。远离了阅读,就远离了与思想的对话,很多好的思想和观念就无法入心、入脑,内化为能量。可以说,一个缺乏阅读精神和书香气息的社会,是功利、浮躁的社会,也是缺乏创新和活力的社会。

“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继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倡导全民阅读”之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建设书香社会”。营造全民阅读的社会气氛,用好氛围为书香社会添动力,让书香为社会存正气,为发展增底蕴,为时代聚精神。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建设书香社会?(6分)

(2)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说明我们怎样做一个书香气息浓厚的人?(6分)

11.材料一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 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1)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2)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释诚品书店经营之道。

12.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纳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和2015年的两会,“全民阅读”都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1日,我国首部地方全民阅读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决定》开始在江苏省正式实施。伴随着全民阅读不断升温,曾经为阅读现状担忧、致力于推动全民阅读的各界人士认为,全民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

随着网络出版物的火热和电子书的进一步普及,数字化阅读以其快捷、方便、互动及海量信息的优势,开创了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传统纸质阅读显得不再那么必要。据全国国民阅读调

查结果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各种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迅速上升,而传统纸质阅读量增加较为缓慢。

阅读不在方式,而在内容。谈到阅读,没有必要把阅读问题和介质之间过多勾连,出版物的内容是通过各种介质向读者提供,把纸质书、电子书,划分为浅阅读、深阅读、碎片化阅读、整体性阅读,没有太大的意义。只要是有内容的读物,读者愿意采取什么方式阅读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决定。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伴随着全民阅读不断升温,曾经为阅读现状担忧的各界人士普遍认为,全民阅读的春天即将到来。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为该观点提供理论支撑。(6分)

(2)“全民阅读,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请你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该疑问产生的原因。(6分)

(3)综合《经济生活》的知识,针对目前图书市场良莠不齐的现象,以“让人们读到好书”为主题写一篇策略方案。(6分)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C

6.C

7.B

8.D

9.D

10.【解析】本题考察了提取有效信息和依据信息调动知识的能力。第一问,要求考生能够从文化的力量、文化对经济政治以及对人的影响回答。第二问则侧重考察了学生对哲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需要从意识的作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以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角度回答。【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分)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2分)③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2分)

(2)①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要培养阅读兴趣,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2分)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要坚持持之以恒地阅读,注重知识积累。(2分)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要多读书,读好书。(2分)(若考生用联系的观点说明要整体阅读、系统阅读亦可。)

11. 【解析】第(1)问“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分析这句话的合理之处。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为什么要重视文化,可以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等角度展开分析。第(2)问运用的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的是诚品书店经营之道。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诚品书店的经营之道具体解读,它特殊的经营方式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要对应回答。其经营之道的独特体现在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精致阅读空间,展现阅读价值,延伸阅读活动;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对应着分析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

③文化塑造人生。优秀的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多读书,读优秀的书,有助于提高个人素质,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2)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诚品书店打破传统的经营模式,精致阅读空间,展现阅读价值,延伸阅读活动。、

②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诚品书店除了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和展现阅读价值外,还长期举办各种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

③矛盾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诚品书店连锁经营,因地制宜不等同于复制。

12.(1)党、人大、政府、公民任意两个角度得6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发展动力,这一疑问源自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变化发展。(3分)如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也可酌情得分。

②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数字化阅读以其快捷、方便、互动、信息大等优势都是传统的纸质阅读所欠缺的,从而引起了人们的疑问。(3分)

(3)①文化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坚持出好书,出精品。(2分)②政府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让人们能读到好书(2分)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自觉选择好书。(2分)

专题九有权不可任性加力简政放权

【时事背景】

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被李克强总理称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2013、2014两年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716项,这意味着本届政府“在任期内削减1700多项审批权三分之一”的承诺已经提前兑现。两年间,国务院已经针对不同主体形成了相对明确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部署简政放权时严肃又不失活泼地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是“有权”者。不任性,就是要依法用权,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就是依法行政,摒弃“为官不为”、“廉而不勤”,告别上班混日子、“磨洋工”。就是明确身份、恪守本分,不因位高而傲骄,不因权大而忘形。

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成立国务院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的通知》,再次为推进简政放权“加码”。

【热点解析】

1.《经济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推进简政放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思路:①宏观方面: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科学的宏观调控,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②微观方面:推进简政放权可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同时,推进简政放权也可以降低创业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调动社会资本力量,促进小微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成长,带动就业,推动新兴生产力发展。

(2)对政府职能存在“越位”和“缺位”行为的经济视角分析。

思路:①政府越位是错误的。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市场信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凡是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交给市场,政府不能过多干预。

②政府缺位是错误的。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具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政府必须进行宏观调控,不应无所作为。

③政府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政治生活》角度

(1)我国政府实施“简政放权”的政治学依据。

思路:①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实施“简政放权”,方便群众办事,是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必然要求。

②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因此,我国政府积极实施“简政放权”,及时关注群众所需,关注群众利益。

③意义:政府只有简政放权,才能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才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才能坚持好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才能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2)分析我国政府实施“简政放权”改革的政治意义。

思路:①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密切政群关系、转变政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②有利于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工作,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提高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④有利于转变政府工作作风,防止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

(3)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推动“简政放权”改革。

思路: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政府应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科学民主决策,制定推动“简政放权”的正确的方针政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②认真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职能,大力发展生产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③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把握民情,尊重民意,关注民生,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④依法行政,接受人民监督;完善有关行政性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4)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分析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思路:①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是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

②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办事效率,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有利于政府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从而建立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5)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阐述简政放权的必要性和深层次界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性。思路: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决定了政府必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政府的威信、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必须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否则,政府干预过多或监管不到位,就会影响政府对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背离人民的意志。

②政府履行基本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一切。深层次地界定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6)运用“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的有关知识说明实行“权力清单制度”的意义。

思路:①是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②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提高政府的威信。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③有利于人民有效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3.《文化生活》角度

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顺应发展大势,我们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主动作为。

运用“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推进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认识。

思路: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推进政府机关简政放权改革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利于深化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②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能不断促进我国政治体制的完善。

③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有助于人们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自觉行动,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4.《生活与哲学》角度

(1)从唯物论角度分析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的理论依据。

思路:①物质决定意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职能有越位、缺位、不到位的问题。推进“简政放权”,是深化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新一届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简政放权,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是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

③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要求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我们必须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牢牢把握正确方向,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2)回顾一年来各级政府的简政放权,一方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认识仍然存在的问题——有的领域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虚不放实等现象,有些市场主体和公众对改革的实际感受还不明显,部分地方和环节出现“中梗阻”现象,“最后一公里”还未打通;事中事后监管亟待加强和改进,“重审批、轻监管”、“严准入、松管理”尚未根本改变,“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仍待破解;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有的行业协会商会仍未同行政机关脱钩,还有一些行业协会商会对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还有一定困难。

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年来各级政府简政放权”方面的工作成效?

思路: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观点看问题,一年来各级政府的简政放权,既看到“巨大成效”,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问题”。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矛盾的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善于抓住主流。一年来各级政府简政放权取得的巨大成效是主要的,存在的问题是是次要的,因此我们要积极肯定成绩,同时要努力克服不足。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当前应该怎样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思路: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可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或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要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寻找突破口。

④矛盾具有特殊性。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4)简政放权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统筹规划。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推进简政放权改革,做好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统筹规划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思路:①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联系的多样性。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统筹规划应协调好各项改革的关系、协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②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统筹规划应从战略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简政放权改革。

③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统筹规划应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5)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论证政府“简政放权”的理由。

思路: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②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简政放权”,改变管理模式。

③政府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④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重要举措,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新题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2015年3月24日,中国政府网公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的指导意见》。据此回答1-2题

1.权力清单公布后,法无禁令皆可为,市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激活,其释放出的“乘法”效应,为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这说明

A.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B.要简政放权,加强完善政府的直接干预

C.管得越少的政府,越是好政府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

2.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任何权力都要依法依规,让权力清单落到实处。这给我国政府的启示是

①倾听群众呼声,科学民主决策②切实履行职责,树立政府权威

③限制政府权力,拓宽民主渠道④严格依法执政,自觉接受监督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3.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简政放权有利于

①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市场活力

②加强对权力的监督,改变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③扩大政府职权,顶住经济下行的压力

④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简政放权,要放多少才合适,没有一个客观的、具体的标准,简政放权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放得够不够,效果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满意度应成为各级政府简政放权的依归。这是因为我国政府

①是人民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③坚持执政为民,自觉接受监督建设“阳光政府”

④践行以人为本,坚持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简政放权是个系统工程,应通盘考虑、统筹兼顾。这一要求体现了

①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②坚持以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④用全面观点看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二、简析题

6.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简政放权、职能转变,一直是本届政府追求的目标。中央政府一千七百多项审批事项中,已取消下放了七百多项,远远超越了预期目标。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

当然,政府改革的重心不仅在于简政放权,更在于职能转变。我们常说的政府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都根源于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到位,没有定位好政府与市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政治生活》角度,就政府如何避免“越位、错位、缺位”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

三、探究题

7.2015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出了2014年简政放权的成绩单:国务院各部门全年取消和下放246项行政审批事项。加上2013年国务院各部门取消和下放的416项,本届政府累计共下放权力600多项。

当然,放权不等于放任,不意味着政府大撒手,“放”和“管”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驱动,车子才能跑得起来。进一步简政放权,就要做到“该放就放、该管则管”,放活和监管齐上阵。

简政放权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由浅入深、先易后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这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改革。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就要简政放权,给市场松绑;减少政府的干预,就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对该观点作简要评析。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推动“简政放权”改革中,应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3)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我们是如何实现对简政放权改革认识的不断深化的?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B

6.(1)①政府应正确履行自身职能,加快职能转变,建设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②政府应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

③政府应自觉接受监督,树立威信。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应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要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④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改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7.(1)①减少政府不必要的干预,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②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③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①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服务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②政府要切实履行基本职能,搞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④政府要审慎行使权利,科学民主决策,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3)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对对简政放权改革的认识。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实现了对简政放权改革认识的突破和不断深化。

【思维拓展】

2015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这一年里,我国政府将继续围绕着审批制度改革释放简政放权的强烈信号,重点将是规范和改进政府行政审批行为,减少企业和群众为审批跑腿,同时继续全面清理非行政审批事项。

回顾2014年,我国政府累计取消下放近800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推动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和企业服务“一张网”,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简政放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源头活水”、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

正确理解和把握“简政放权”,需要从如下四方面思考:

1.明确“简政放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简政放权是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路径,中心目标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是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政府认真履行职能、提高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哲学智慧。

2.明确“简政放权”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2013年至2014年,国务院已相继取消和下放了9批共798项行政审批事项,对释放市场主体活力、释放发展潜力发挥了重要作用,营造了让创新创业活力充分迸发的体制环境。在我国经济发展急剧转型时期,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有利于激活市场活力、创新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体现了创新思想和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3.明确“简政放权”现实推进状况。目前,“简政放权”已经取得巨大成绩、激发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但是,“简政放权”可能会被触动一些利益,也可能会遭到利益集团的抵制。因此,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步伐,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阻碍,还需要进一步推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的管理新模式。这充分说明事物的发展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关系的,我们应满怀信心、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工作;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等。

4.明确“简政放权”的命题点。作为改革的热词“简政放权”,已成为长效热点、成为命题的高频关注点。首先明确与“简政放权”关联比较密切的主干知识:

第一、经济生活部分:联系比较密切的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市场调节+科学的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第二、政治生活部分:联系比较密切的如: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政府的职能、宗旨、原则、依法行政、政府的威信等。

第三、生活与哲学部分:联系比较密切的如: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辩证否定观、价值观、人民群众观等。

其次明确命题的基本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可能会涉及主观试题,试题难度适中等。

热点专题八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收入

【时事背景1】

1.2015年2月27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

3.2015年1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0月1日起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养老金制度并轨,结束长期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的重要举措。

【热点解析1】

1.《经济生活》角度

怎样提高“获得感”?

①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

②着力促进创业就业;

③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教育公平(财政);

④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建设生态文明;

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 《政治生活》角度

可从党和政府等主体去分析为什么要提高,怎样提高人民的“获得感”(略)

3. 《生活与哲学》角度

党和政府提高人民“获得感”的哲学依据问题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提高人民“获得感”,是党和政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选择的体现。【时事背景2】

1.农村低保,中央补助5年增长4.6倍。中央对农村低保的补助资金连年大幅增长,2015年的资金安排相当于2008年的5.6倍。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城市低保补助资金481.4亿元,农村低保补助资金506.3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8.5%和17.4%。资金投入的增加直接带动了保障水平的提高。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为每人每月收入362元,月人均补助243元,平均农村低保标准为每人每年收入2347元,月人均补助107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8%和18.7%,与2008年同期相比较,涨幅则分别达到153.1%和137.6%。

2.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助266元后保障水平达到401元,农村低保年人均补助1440元后保障水平达到2673元,均比制度建立之初有明显提高。

3.九大关键词折射2015年惠及百姓民生改革新亮点。环保:让百姓生活在蓝天下;食品:重典保百姓“吃”得放心;居住:保障房走向中低收入群体;出行:山里人走上柏油路;旅游:“闲”与“忙”城乡二重奏;看病:让百姓大病看得起;上学:让孩子健康学习;就业:努力实现“兜底就业”;养老:让老人安度晚年。

4.自去年8月城乡居民大病保险指导意见颁布以来,超过23个省份的实施办法落地,青海、山东等省份已经实现全省运行。大病患者的报销比例基本能达到60%以上,甚至高达80%,受益人数超过9万人次。按照各地实施办法安排,预计2015年有望实现全民基本覆盖。

5.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

6.2015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了2015年财政工作指导思想,并对财政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会议要求,财政部门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适当加大力度,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强化风险防控;盘活存量,用好增量,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领域特别是民生支出;坚持依法理财,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热点解析1】

1. 《经济生活》角度

政府通过财政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涉及政府调节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政府通过税收改革,调整财政收支关系,促进经济的平稳运行。

2. 《政治生活》角度

政府推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涉及政府应该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政府要切实履行经济建设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政府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自觉接受监督。拓宽民意反映渠道,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

度、社会听证制度,拓宽公民决策参与的途径。公民要行使监督权,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做到自觉参与。

3. 《生活与哲学》角度

政府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的哲学依据问题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价值观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提高公民基本生活权利保障水平,是党和政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群众利益作为最高价值选择的体现。

【新题示例1】

材料一 2013年7月15日,财政部发布2013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1—6月累计,全国公共财政支出59714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821亿元,增长10.8%。其中,中央财政本级支出9571亿元,同比增长8.1%;地方财政支出50143亿元,同比增长11.3%。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努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教育支出8746亿元,同比增长10.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47亿元,同比增长11.9%;医疗卫生支出3806亿元,同比增长22.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08亿元,同比增长15.4%。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建议,第一次明确追求“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的转变,对扩大内需,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社会成员,促进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1) 运用财政的相关知识,为促进我国民生发展提出建议。

(2)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注重“富民”的经济意义。

参考答案:

(1)①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要完善财政政策,促进教育、科技事业发展。

②加大财政支出的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为促进民生奠定基础。③实施税收优惠及减免政策,为促进民生创造有利条件。

(2)①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的体现。④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这一根本目标。解析:第(1)问从财政的角度为我国民生提出建议。可以从加大财政支出、完善资源配置、给予税收优惠等角度回答。第(2)问考查注重民富的意义。富民会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富民政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兼顾效率与公平,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时事背景3】

1.自2013年9月13日以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

2.2014年7月24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127 815人参与),79.8%的受访者表示一直在关注“以房养老”的相关新闻。9

3.4%的受访者认为“以房养老”不能代替政府养老。国务院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将试点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将房子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评估后获

得一笔款项,由金融机构按月发放给抵押人用于养老直到其身故。此举引发公众对“以房养老”的关切和热议。

3.2014年8月13日,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正式出台,从医养融合、养老补贴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惠及南京120多万老人。其中包括“探索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业务试点”,这是时隔两年后,南京官方再次提出“以房养老”试点。

【热点解析3】

1. 《经济生活》角度

政府强化养老的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政治生活》角度

我国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具有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政府应依法审慎行使权力;应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决策过程;同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自觉参与。

3. 《生活与哲学》角度

(1) 政府在推进“以房养老”过程中,要充分分析遇到的各种矛盾,积极解决矛盾。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

(2) 政府推进“以房养老”,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

(3) 政府在推进“以房养老”过程中,要做好试点,逐步推广。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4) 要坚持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以房养老”只能是一种补充。理论依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5) 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政府推进“以房养老”问题涉及坚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用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发展。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新题示例2】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

“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障措施之一,是建立在自愿成交的市场行业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不可能代替“基本养老”。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给民众的承诺和责任。

有关专家指出,“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英法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流行,主要与高遗产税有关。目前在我国推行必然会遇到不少阻力和重重困难,如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金融机构因风险大而不愿涉足、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等。因此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和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需经多次试点等到成熟后再推广实施。

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1) 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认识。

(2) 养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拟制定“以房养老”的具体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

(3) 请你就政府应如何合理推进“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提出三条建议,并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角度说明其依据。

参考答案:

(1)①政府强化养老的责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体现了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体现了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长,促进经济发展。

②我国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对人民负责。我国政府具有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 ①政府应依法审慎行使权力;应集中民智,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②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更好地反映民意。

③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等渠道,参与决策过程;同时应遵循法律、规则和程序,自觉参与。

(3) ①政府在推进“以房养老”过程中,要充分分析遇到的各种矛盾,积极解决矛盾。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

②政府推进“以房养老”,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理论依据是矛盾的特殊性。

③政府在推进“以房养老”过程中,要做好试点,逐步推广。理论依据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④要坚持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以房养老”只能是一种补充。理论依据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拓展训练】

1.河北省饶阳县的程秀把承包的4亩地入股流转给某民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股东和员工。程秀说:除了每亩每年保底租金800元外,我春节前又领了15%的分红,加上每月工资1200元,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她的收入

①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②受公司经营状况的影响

③属于按劳分配④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平均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工资水平的地区差距、行业差距、岗位差距仍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再分配中的比重②创新扶贫方式,推进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

③禁止非法垄断及非法竞争行为④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平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图2表示效率随着收入差距的扩大而变化的情况。该图表明

①在x1之前,效率与收入差距成反方向变化

②收入差距扩大到一定程度之后,效率会降低

③收入差距扩大具有激励作用,效率将会提高

④将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限度内有助于保持较高的效率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工信部下发《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宣布从2014年9月1日起,到2017年12月31日,对购置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这一措施

①说明税收的固定性是相对的②有利于引导消费方向

③有利于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④说明税收具有强制性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5.2011年中央加大对西部和“少边穷”地区的投资力度,其中以车辆购置税安排的投资额将超过300亿元。这说明

①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③国家财政支出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④公民自觉纳税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前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材料一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

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必须改革税制、稳定税负、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注重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及政策设计;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等。

材料二 2015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提高10%。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统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推进城镇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缴费率。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指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政府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出今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1)依据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2)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发展规律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进行财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3)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是如何通过财税体制改革增加居民收入的。

(4)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政府采取的相关措施的正确性。参考答案:

(1)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②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完善税制结构,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

③加大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④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结构升级。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必须出台相应的财税体制改革政策。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决定了必须实施财税体制改革,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要进行财税体制改革。

(3)①通过财税制度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

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4) 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财政支出继续关注民生,是政府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

③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改善民生,是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7.“收入分配”是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老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热点话题的调查中,“收入分配”的关注度排名由2014年的第四位跃居为第一位。关注热点、聚焦民生,某班同学围绕我国“收入分配”开展探究性学习,以下是他们收集的材料。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数值越大,说明居民收入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2015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2014年基尼系数的最新数据(详见下左图):

立国之道,惟在富民,习总书记2015年2月27日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时指出:要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这个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中一个带着新鲜生活气息的新词,搅动了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外两个舆论场。有代表委员说:只有提速收入分配改革,让人民群众多些“获得感”、少些“剥夺感”,人民群众才会拥护改革、投身改革(详见上右图)。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亟待经济的提质增效升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将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改革力度,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财政赤字、实行结构性减税,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将重点增加对基础设施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将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优抚对象的生活补助标准和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切实花好每一分钱,把民生底线兜住兜牢。(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财政对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所起的作用。

(2)材料中政府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措施,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哪些知识?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论证材料中政府上述举措的科学性。

(4)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经济、政治知识,请以“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为主题写一篇时政小论文。

要求: ①论点紧扣论题,评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 3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①财政通过提高城乡低保、优抚补助标准和教育经费支出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直接作用)

②财政通过对基础设施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投资,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财政通过扩大赤字、结构性减税等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2)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经济手段)

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立场、根本方法);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一体化)

(3)①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立足整体优化组合)

②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