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学会预科系12年第二届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答案110条

学会预科系12年第二届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答案110条

学会预科系12年第二届加行班第一次考试复习题(共110题)

佛教基础教程(一)

第一节课

1、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你今后能否做到?

三殊胜就是加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加行发心殊胜是指善行最初应以菩提心摄持。所谓正行无缘,是圣者入根本定的一种智慧,凡夫人无法做到,因此很多上师认为,心能专注,也是一种正行无缘。因此做善事时,当保持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结行回向殊胜是指为了确保善根不被损坏,蒸蒸日上,需以回向来印持

行持善法,最初应以菩提心来摄持,修行者应该发起将众生臵于佛果的广大意乐菩提心,这样自己所做的善法就会被菩提心摄持,哪怕做一件微不足道的善事,也会成就无量的功德。并且,菩提心是佛法的根本,《菩提心释》云:?未发菩提心,永不得成佛?,因此,理应在善行之出发起菩提心。行持善法之时,理应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不该夹杂各种杂念恶念,如此善行才会完善。最后,为了确保善根不被四种因缘损坏(颠倒回向、后悔心、炫耀和嗔恨心),令善根蒸蒸日上,需以回向来印持。这样就像钱存在银行里,不仅不会被偷走或乱花掉,而且利息不断增长。

所有善行以此三殊胜摄持,是必不可少的。这样的善根,乃至菩提果之间也永远不会耗尽。

第二节课

2、请以教证概述密宗有何特点。请具体阐明密宗哪方面与显宗相同,哪方面比显宗超胜。对此

你有什么认识?

密宗在四个方面胜过显宗:

1、不昧。见解方面不愚昧。见解分为胜义、世俗两种,在抉择胜义时,显宗虽然依中观理论承认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如实抉择光明如来藏的本体;在抉择世俗时,显宗虽然承认万法如梦如幻、现而无自性,但并没有像密宗一样,通达一切显现是五智、五佛身的本体。

2、不难。行为方面不难。密宗依靠殊胜的直指方法,可将五种妙欲直接转为道用,不舍烦恼的同时证得菩提,地道顿时获得圆满。

3、方便多。修行方面具有诸多方便,密宗有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生圆无二大圆满等许多不共修法,生起次第又分有相、无相之别,圆满次第又有风脉明点的观修方法,同时上师们的窍诀开水也不胜枚举。这些方便方法,在显宗经纶中并不明显,只是以隐藏方式叙述的。

4、为利根。根基方面是利根。根分为涅槃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其中最根本的是信根。如果对上师和密法有强烈信心,当下即可开悟。

第三节课

5、在闻法时,什么叫做法器之三过?此三过如何依次障碍闻、思、修?你平时具有哪些?今后打

算怎么做?

一是耳不注如覆器之过;二是意不持如漏器之过;三是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第一种过失(耳不注如覆器之过),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

第二种过失(意不持如漏器之过),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

如实地思维法义;

第三种过失杂烦恼如毒器之过,闻法时,如果动机不良,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治愈疾病等

过患;或者掺杂着贪嗔痴等妄念,佛法不但对自心无利,反而会变成非法,如同向有毒的碗中注入甘露

一样,障碍修慧。

第四节课

6、请以比喻描述闻法的三种过患。分别如何对治?

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时应专心致志谛听说法的声音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在心里不可四处分散。否则,如同覆口的碗上倒水一般,尽管身居听法的行列中,怕连一句法义也不会听清。此过会障碍闻慧,耳朵若没有好好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

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于所闻法義仅一知半解或敷衍没铭记于心,就像漏底的碗中倒多少水也无法留存,如此就不会懂得融入相续而身体力行。此过障碍思慧,如果一点都没有记住,已经全部漏光了,则无法如实地思维法义。

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闻法时,心存贪图名誉、谋求地位等有过患的动机,掺杂着贪嗔痴等五毒妄念而听闻,所谓的佛法非但对自心无利反变成非法,如同有毒碗中注入甘露一样。此过会障碍修慧。听法在我们一生中非常难得,内心务必要保持清净,否则,若杂有贪嗔痴烦恼,修行绝对不会成功。

对治:

(1)闻法期间,不仅是说闲话、站着听法、随便离开、走来走去、吃东西等不良行为要断除,甚至包括持咒、念佛、诵经、转经轮等一切善行,也要放下来而集中精力恭听,,行为一定要如理如法。

(3)闻法前要像洗涤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洗干净,正知正念的毛巾好好清洗、好好擦拭。

第五节课

7、什么叫做六垢?请一一解释。六垢对闻法有何影响?

1)《释明论》说:?傲慢无正信,于法不希求,外散及内收,疲厌皆闻垢。?

一、傲慢:傲气十足,认为自己远远胜过了说法上师。

二、无正信:对上师、正法无有点滴信心,甚至怀有邪见。

三、不求法:不慕求正法,对听闻佛法没有意乐,听不听都无所谓。

四、外散:心思旁骛,散于色声香味等外境中。

五、内收:五根门向内收敛,致使昏昏欲睡。

六、疲厌:因讲法时间过长、身体疲劳等,而生起厌烦之心。

(2)对闻法的影响:

A傲慢:俗语说:?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水。?有了傲慢,便会认为上师讲的这个我懂、那个我也懂,心外就像有个防卫兵,任何功德一来,马上就被挡了出去。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因为看不到别人功德的人,是绝不会有利他心的。见不到别人的功德,也发现不了自己的过失,任何功德都无法融入相续。

B无正信:若对佛法和上师不具信心,则已阻塞了迈入正法的大门。

信心分为四种——清净信、欲乐信、胜解信、不退转信。

清净信:我们偶尔步入佛殿里,或者听到念佛的声音,不知道什么原因,心里特别欢喜。

欲乐信:通过听闻上师讲法或自己看书,知道一些功德和过患,进而对三宝生起信心。

胜解信:对三宝、四谛、因果等,通过一段时间的闻思,从心坎深处生起强烈信心,此乃胜解信。这种信心实际上也是一种希求心,如《入行论》云:?佛说一切善,根本为信解。?但它也会退转。

不退转信:这是最好的一种信心。如果你利用二十多年对佛法、佛陀或上师反反复复观察,最终不管别人怎么说,也完全明白这是值得皈依的对境,其功德不可思议,有一种不可动摇的信心,就叫做不退转信。

我们要对佛法产生不共的信心,尤其是不退转的信心,这样一来,在任何违缘或打击面前,内心都不会改变。如果没有这种信心,其他信心很容易退转。

C不求法:希求佛法(对修学佛法有强烈意乐),可谓是一切功德的基础。如果你对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会成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会变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会变成下等修行人;一点希求心都没有,得不得佛法无所谓,那你什么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为修行人。假如对正法没有一点一滴的希求心,那根本谈不上成就正法。

D外散: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

E内收: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

《四十二章经》道:?学道犹然,执心调适,道可得矣。?如果心不调适,身体就会疲乏,身体疲乏就会更加心烦,更加心烦就会道心退失,从而造下各种罪业。

F疲厌:会因疲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能够听闻佛法是千百劫积累资粮的果报,断然放弃浪费了暇满人身;中间断掉传承会有舍法之过,为来世种下恶业的种子。

比如吃饭时,如果碗同洗干净,里面有许多污垢,则不能使用,否则对健康有损。同样,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则法器不清净,即使装模作样地坐在那里,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

第六节课

8、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哪些过患?请用比喻一一说明。你对其中的哪个

比较有体会?为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识若贪执外境,分别会有如下过患:

心识散乱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上,是流转轮回之因。众生无始以来一直沉溺轮回不得解脱,主要原因就是心识不得自在,对五种妙欲不断耽著,以耽著而造业,以业力而深陷轮回泥坑无力自拔。一切迷现之根本、一切痛苦之来源,就是心识外散而起执著,因此,无论闻法还是修法,一定要想方设法令心得以专注。

下面以比喻进一步说明,闻法时心散于外境有诸多过失。此处主要是从五根识贪执外境来讲的,当然,这并不是非常严格,因为按因明的观点,眼耳鼻舌身五根识,其本身不会有分别念,但依之可以产生分别念。

一、眼识贪执色法,飞蛾亡于灯火中:

眼睛接触美好的色法时,如果耽著而生贪心,就会因贪心造业而在轮回中无法解脱。死后不但不能投生善趣,反而会转生为飞蛾,由于以前的习气使然,夜晚时看到美丽的灯火,依然想拼命追求,便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其下场只能是自取灭亡。其实今生中特别贪执美色、喜好打扮的人,来世必定会转生为飞蛾。

二、耳识贪执声音,野兽死于猎枪下:

倘若耳朵耽著美妙的声音,也会导致祸患无穷。就像獐子、鹿子等野兽酷爱琵琶声,这种习气被猎人所利用,最终使它们毙命在毒箭、猎枪之下。

其实,很多好听的声音只是刺激耳根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实义。但有些众生贪执声音特别可怕,假如这方面习气比较重,来世若得不到人身,很可能变成耽著乐器的旁生。有时候守在一些乐器旁的蟑螂、老鼠,前世也许就是非常出名的歌手。

三、鼻识贪执芳香,蜜蜂缠死花丛中:

鼻子耽著好闻的芳香,其实过患也比较大。假如你一直耽著好闻的芳香,就会像贪执香味的蜜蜂,最终缠死在花丛中。《莲苑歌舞》中的金蜂达阳、玉蜂阿宁,阿宁就是因为贪执香味,以致缠死于花瓣中。

四、舌识贪执美味,鱼儿钓于铁钩上:

假如贪执一顿饭的美味,比如特别爱吃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那就会像鱼儿被饵料所诱,最终钓在铁钩之上。现在城市里的人对饮食十分讲究,成天津津乐道的就是某某馆子里这个好吃、那个好吃,看到一个动物,不管是陆地上的,还是水里的,首先想的是它也许好吃、如何新鲜,这样的话,所造的业非常可怕。下一辈子你很可能转生为动物,而那些动物转生为人,到时你就会成为他们热锅里的美食。

五、身识贪执所触,大象陷于淤泥中:

印度的气候特别炎热,大象到了中午会成群结队地去湖泊洗澡,只是为了身体清凉,有些大象深陷淤泥爬不上来,以致活活被溺死。同样,我们如果贪执柔软舒适的所触,也会像这些大象一样,最终丧命于欲望的泥坑之中。

现在很多人天天想的就是:这件衣服如何细滑、那里按摩如何舒服……如果没有造业,希求皮肤好、身材好倒不要紧,但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吸引异性,在这方面造了许多贪爱的业,以及其他种种可怕的业,真的没有必要!

六、意识对外境的贪著,痛苦如骆驼失子:

《窍诀宝藏论》云:?意为法欺如骆驼失子。?心若迷恋诸法,对男女、财物执著不舍,必定会被法所欺诱,就像骆驼痛失爱子,以致肝肠寸断,最终丧身于迷恋爱子的痛苦。

因此,我们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的对境,不要特别去执著,一旦产生执著,则要马上认识到这是堕入恶趣之因,依靠正知正念来对治。最起码在修行时、听课时,不要边贪执五欲六尘边求佛法,只有全心全意地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你对其中的哪个比较有体会:

参考一:请跟自己情况增减:

就闻法的角度来说,影响我最严重的是耳及意(只因其它部份出现的机会较少)。只要有如咳嗽声,别的同学谈话声,心就很容易被拉走。

眼根,在看到漂亮的衣服、饰品、其它物品及漂亮的人时就会产生欢喜心,进而产生贪心,若是没有及时发现并用正知正念来对治,这样的贪着心聚会越来越增加,贪着美丽色法的习气也越来越重。

耳根,贪爱美妙悦耳的声音而不喜不悦的声音。而世间,所谓的美妙悦耳的声音多为不善法,这样一来,耳根的贪爱也就多成了趋向不善法的因。凡夫人的分别念本就是不可靠的,在分别哪为悦意音、哪为非悦意音方面也就不可靠。由分别念产生的不喜或许会成为远离善法、趋向恶法的因。

鼻根,贪着香味会造成散乱,也会增加贪欲。

舌根,世间大多的人因为贪着美味而花大量的时间去追寻、制作、品尝美味可口的食物,以此,浪费的宝贵的生命、也无暇去思维、修持、行持善法。也因为没有因果正见,在享受所谓的美味同时造下了广大的杀生罪业,为后世埋下了无边的痛苦。

身根,喜欢妙触,害怕痛苦。世人多为了身体的舒适安乐,频忙奔波,却不知道舒适安乐与痛苦的因。身也是各种善业、不善业的具体执行者。人们在享受舒适温暖的皮、毛类衣物的同时往往想不起提供这些材料的动物们所受的痛苦

意根,若追逐的外境也就无暇去观察自心,与佛法所提倡的修心相违背。

在这些比喻中,自己感受如眼识对外境的耽著最有体会,对悦意外境就会多看一眼,就像装修新房屋一样,什么都想用最好的最漂亮,用智慧一分析,才了知非常愚痴。

第七节课

7、什么叫做内收?闻法和修行时若内收,会有什么样的过患?你平时是这样的吗?

(2)内收:

闻法和修行时不能过于内收,有些人专注得有点过头,抓住一个法义就非要把它弄懂或修成,比如修风脉明点时,心一直耽著耽著……以至于身体不适,心也不适,最后出现种种违缘。如果在闻法时仅仅专注佛法的个别词义,则只能记住一个道理,而无法记住所有道理,这就如同马熊挖雪猪子(旱獭)一样得此失彼,不可能有了知一切的时候。

(2)在受持佛法的时候,倘若心思过于内收,便会记一个忘一个,无法将所有内容融会贯通,还会出现昏昏沉沉、恹恹欲睡等弊端。

8、闻法时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疲厌的心态?产生这种心态时,应当如何对治?假如实在无法

对治,那应该怎么办?

(1)情况:因讲法时间过长而感到饥饿难耐、口干舌燥,或者遭受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等情况时,容易可心生厌烦,进而不愿意继续听法,断然放弃。

(2)对治:对法一定要有耐心,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产生厌烦心,千万不要放弃,应该提醒自己:如今我已获得暇满人身,没有沦为地狱、饿鬼、旁生,并荣幸地遇到了具有法相的上师,拥有听闻甚深教言的良机,这是无数劫中积累资粮的果报,对此我要好好珍惜!也可以忆念佛陀和往昔的高僧大德为求法是如何苦行的。为了这样的妙法,理所应当安忍一切艰难困苦、严寒酷暑、压力折磨,欢欢喜喜来听法。

(3)如果讲法时间太长,你生起厌烦心,实在不愿意听,堪布阿琼在教言中说:?此时你可以站起来,发愿‘我不离法、不离上师’,然后离开传法的地方,否则,对上师和佛法生邪见的过患更严重。?

第八节课

9、请分别解释五不持的含义。怎样才能杜绝这些过患?

一、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

二持义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也是不合理的。

三、未领会而持:

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四、上下错谬而持:

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比如有些人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

五、颠倒而持:

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后三者的区别:上下错谬而持是从学习佛法的次第上上下次第错谬而持;颠倒而持是从佛法教义认知上的正确与否而宣说。未领会而持是误解佛经,佛典中词句和意义。

如何杜绝:

1)不要有傲慢心,应该按照上师的教言:按照上下次第来修学。

2)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正确心态,才能通达它的内容。

3)不能口头上说一下、随便听一下就行了,而要对所有内容长期地串习,对法义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

正确途径来受持。

4)不管大法还是小法,均要视如甘露来对待,任何法师宣讲时,理当聚精会神地听受。之后再数数思惟,直至有

一种觉受。如此就能杜绝这两种过患。

10、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分为哪几种?各自讲了什么内容?请依科判大致归纳。

概而言之,讲述闻法方式时,?所断之行为?为:

法器三过:耳不注如覆器之过,意不持如漏器之过,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六种垢染:1、傲慢;2、无正信;3、不求法;4、外散;5、内收;6、疲厌。

五不持:1、持文不持义。2、持义不持文。3、未领会而持。4、上下错谬而持。5、颠倒而持。

第九节课

11、什么叫做依止四想?请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解释。

《华严经》云:?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

作医病想。?首先要把自己当作病人,无始以来被业和烦恼束缚着相续,所以是病入膏肓的患者;把佛法

当作妙药,依此可治愈自己的疾病;把求法对境——善知识当作医术高明的医生;自己精进修持当作治病。

第十节课

12、为什么说人身造善业、造恶业的能力均超过其余五道?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

(1)一般而言,我们即生中依靠人身,若行持善法,比如发菩提心、出家、修密法,此善业的力量与地狱、饿鬼、旁生、阿修罗、天界其余五道相比遥遥领先,此生此世完全可以永远舍弃天灵盖。同样,这个人身造恶业的能力也远远超过余道众生,换句话说,今生今世也可成为决定无法脱离恶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呢?如果你对上师、三宝、因果等生邪见,口中谩骂,心里诋毁,此罪业短短的时间就可以造下,牦牛和地狱众生都做不到。尤其现在科学迅速发展,假如一个人见解不正,制造核武器、利用原子弹,可让千千万万的众生送命,哪怕是造一个炸药,也能炸死无数生命,所以,人造恶业的能力非常可怕。

(2)帮助:(仅供参考)在实际行动中,依止上面所讲的?四想?,修持正法趋入解脱道。对这些要经常思维,使佛法的加持和力量逐渐可以融入相续。好好利用暇满难得的人身努力行持善法,断除一切恶法。经常祈祷上师三宝让自己和众生早日解脱轮回苦海。

第十一节课

13、我们在闻法的过程中,如何于一堂课中具足六度?这样有什么功德?

《现证续》中所云:?奉献花座等,随处戒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无散闻师教,解疑问难题,闻者具六支。?

具体而言,

一、布施度:?奉献花座等?。

在闻法之前,首先为上师摆设妙高法座。然后在法座前或者周围,供养曼茶罗以及花鬘、灯等。这即是布施度。一起学习的时候,对听法的屋子进行清扫、装饰,给大家提供电视机,这方面共同努力,也属于布施度。听法过程中,为此创造一些良好条件,都是在圆满布施度。山下有些居士比较大方,每次听课都买一些水果、矿泉水,这样以后,自己的布施度圆满了。概而言之,听法时尽己所能地作上供下施,就是布施波罗蜜多。

二、持戒度:?随处戒威仪?。

在讲法的经堂里,随处做些洒水、清扫、喷香水等善行,保持那里整洁舒适;同时,遮止自己身口意不恭敬的威仪,长至一部法,短至一堂课,一切行为从头到尾如理如法,这就是持戒度。

三、安忍度:?不害诸含生?。

听法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不伤害蝼蚁在内的含生。同时也不能损害旁边的金刚道友。而且听受佛法的时候,不管天气再热再冷,传法时间再长,中间出现种种违缘,都要忍受下来。还有,听法的时候,假如上师讲什么都能接受,这也是一种安忍。

四、精进度:?于师生正信?。

在听受佛法的过程中,要断除对上师及正法的邪见、怀疑、嗔恨等不良心态,满怀虔诚信心、满怀喜悦之情而闻法,即是精进度。

五、静虑度:?无散闻师教?。

听法时心不能妄想纷飞,也不能外散于他处,倘若心不专注,佛教的甚深义不可能通过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而得到,因此,从最开始到结束之间应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谛听上师所讲的言教,这就是静虑度。平时听课的时候,放下其他一切琐事。

六、智慧度:?解疑问难题?。

听闻佛法时,若对某些法义产生疑问,则应向上师请教,或者道友之间研讨辩论,以此遣除怀疑、邪见、增益,即是智慧度。(注:增益:本来不存在的东西,却以分别念妄执为存在。)

闻法具足六度的功德:

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听闻佛法要做到如理如法,只有这样,佛法的功德利益才会在自相续中生根发芽。假如听法时行为不如法,则不但没有六度的功德,反而会产生众多罪过。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略论》中说过:?若能具足六度而修学,其力尤大。?

怎么样学佛?

14、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就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

依止善知识的?

这种想法不正确。佛法不可能以自力来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没有灯光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因此,有些人不要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很了不起,你若想修学真正的佛法,必须依止一位具有智慧、悲心、经验丰富的善知识,否则,依靠自力想通达佛教的教义相当困难。世间人接触不了知的领域,尚且需要一个引路人,如学知识要找老师,治病要找医生,开车要找司机……那我们修学佛法时,善知识更是必不可少了。《法华经》也说:?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大宝积经》说过:?能舍恶知识,亲近善知识,菩提道增长,犹月渐圆满。?只有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信心、智慧,才会如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般,越来越增上、越来越圆满。因此,道友们有机会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好好珍惜!

什么是密宗?

15、现在社会上,人们对密宗有哪些误解?请举例说明。对此你该如何驳斥?

疑惑一:密宗为何要保密?

众所周知,密宗的见解、修行、行为、果位,有甚深、秘密之意,不能随便公之于众。之所以如此,续部中说,并不是因为密宗有不可告人的过失,而是因为它特别珍贵、稀罕,许多人对此无法接受。

就像你所拥有的最昂贵之物,如金子饰品或一大笔钱财,不可能在大众场合中到处炫耀,生怕别人不知道,而一定会小心翼翼地藏起来,以免被人偷走、抢走、骗走。同样,密宗由于对我们自己极为珍贵,对别人有时也不一定有利,故应采取保密的态度,这样所得的利益和加持才是无上的。因此,学习密法的人,自古以来保持隐秘的态度,原因也在这里。

疑惑二:为何学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许多人对密宗的信心相当不错,这一点是有原因的。像法王如意宝、贝诺法王、敦珠法王等,这些公认的大成就者都讲过:末法时代,密法对众生的调伏或者加持极为迅猛。诚如噶托度达所言:?五浊黑暗越深之时,莲师加持之月越明。?也就是说,时代越末法,众生烦恼越强烈,密法的加持就越炽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密宗生起信心,也是一种大势所趋。

疑惑三:密宗是专搞神通的喇嘛教吗?

第一、把密宗视为搞神通的教派,这是非常可笑的事。我们都知道,密续的内容博大精深,不单单是讲些咒语或仪轨,以开发神通。

第二、说密宗是喇嘛教也不正确。?喇嘛?有无上、出家人、上师的意思,把这套在密宗的头上,显然名称不相合。比如,?喇嘛?若取出家人之义的话,密宗就成出家人的圣教了,这显而易见不合理,因为学密者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中也有。

疑惑四:密宗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

其实,密宗不仅在藏地有,汉地也有。据《中国百科全书》记载,玄奘、义净等高僧都传译过密法,后世称之为?杂密?。后来善无畏、不空等弘传纯粹密教,并正式形成宗派,史称?纯密?。这些都是汉地的密宗。公元8世纪,日本的空海法师来唐学法,从惠果法师那里接受密法后,回国创立真言宗,这叫做?东密?。(这段历史也有不同说法。)

由此可见,密宗并不仅仅存在于藏地。像印度最初兴盛的密宗,根本不叫?藏密?;汉地原有的密宗,也不叫?藏密?。所以说,若认为密宗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这是没有详细了解所导致。

疑惑五:学密宗有何必要?

现在人学密宗是很好的事。为什么呢?因为如今的汉地就像90年代的西方国家,人们特别忙碌,根本没时间修行,除了修学密宗简单的修法和仪轨以外,很难系统闻思显宗的五部大论。在藏地,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从显宗基础开始,直至完整地学完佛法,需要将近24到25年的时间。但现在看来,这样长期修学佛法,对末法众生来讲不现实。因此,我们很需要殊胜的密法,如果没有密法的窍诀、灌顶、理论,仅仅依靠显宗的教理和仪轨,要度化有缘众生有一定的困难。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口咬定,说?现在的众生全是密宗根基?。实际上,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不需要密宗,只靠显宗的净土宗、禅宗,便可往生净土或明心见性。

疑惑六:密宗的双运是否佛说?

在特定条件下,贪心可以转为智慧,这一点,佛陀在显宗经典中也讲得很清楚。

日照法师翻译的《大乘密严经》中,也有一句与密宗双修类似的教言:?与诸明妃众,离欲常欢娱,此之观行法,萨埵之境界。?意思是,远离贪欲的人与明妃们一起享乐,这样的行为,实际上是菩萨的境界。可见,双运、降伏并不是凡夫人所能做的,藏传佛教任何一个正规寺院,都不允许直接行持双运、杀生。但在密宗的教法中,倘若你修行到了一定境界,这些行为是有开许的。如果你对此无法理解,那只能说明你的智慧跟不上,实际上,当修行人达到最高境界时,确实有这么一个方便道。如果你真的认为双修是大逆不道,那显宗经典中?与诸明妃众?这一段文字,又该怎么解释?

疑惑七:视师如佛,是否依人不依法?

把上师视为佛、依止上师而成就的说法,不仅是密宗或藏传佛教中有,汉地经典中也比比皆是。如《苏悉地经》云:?弟子之法,视阿阇梨,犹如三宝及菩萨等。为能授与归依之处,于诸善事,而为因首。现世安乐,当来获果,为依阿阇梨故。?

《大辩邪正经》中也说:?汝若学此安心妙法,先洹归依真善知识。何以故?未知者令知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觉者令觉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悟者令悟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通者令通亦当归依真善知识,未证菩提者令证菩提亦当归依真善知识。?大家都知道,依止佛陀的话,佛陀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就是自己以前不了知的会了知,不通达的会通达,未证悟的会证悟。而依止善知识也是如此,所以,善知识跟佛陀没什么差别。

还有,《般舟三昧经》云:?当敬于师,承事供养,视当如佛。?

《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云:?了知秘密真实者,此阿阇黎佛无异。?

《瑜伽大教王经》云:?所有三世诸佛,皆来诣阿阇梨所恭敬供养。何以故?此金刚阿阇梨,即是一切如来。?以上皆为汉地经典中的教证,可见,上师确实与三世诸佛无二无别。

疑惑八:密宗可以涵摄一切乘吗?

续部中常说:密宗能涵盖其他一切乘。对此观点,有些人不太同意。但宋朝法天翻译的《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中亦云:?彼金刚大乘即摄一切乘,乃至过去、未来、现在亦复如是。?此经还讲了八大成就、视师如佛等道理,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中也介绍过这部经。

疑惑九:密宗的即生成佛是否合理?

在《复周志诚居士书一》中,印祖云:?密宗现身成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成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

其实,在证悟者看来,汉地的禅宗、净土宗也好,藏地的各大教派也好,法法都是相融的,没有任何矛盾。但在没有证悟的人眼里,所有的法始终格格不入。就像人们常说,佛陀看到的全是清净相,而凡夫人看到的全是凡夫相。总而言之,大家以后对密宗不能随便诽谤,而应该次第地闻思修行。

胜利道歌

16、归纳而言,本论主要讲了什么样的修行次第?这对你有哪些启示?

本论主要讲的修行次第:修行的次第应该是:我们要先做好人,其次对世间不要贪执而生出离心,再次为利益众生而发菩提心,在这个基础上才可以修学密法和般若法门。(人格贤善+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慧)启示:释迦牟尼佛的法门有八万四千那么多,千经万论浩如烟海,全部要学习的话,短暂的人生怎么能学得完呢?但这里将所有的教言归纳起来,让我们完全明白:要成佛的话,一定要修无二慧,无二慧有依靠出离心、菩提心、做好人。这几个窍诀涵摄了一切法,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修行应当以此为方向。

胜出天神赞释

17、我们所依止的本师,需要具足什么特点?假如外道天尊也拥有这些特点,我们是否应当皈依?

请说明理由。

(1)?深慧眼寻觅,依谁具遍知,

利生大教义,智者何需余??

我们人类最需要的,就是通达万法真理的智慧,以及饶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在所有的宗教中,唯有佛教的教义才具备。圣天论师说过:?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释迦牟尼佛所宣的八万四千法门,归纳而言只有两种:一是以悲心不伤害众生,果报可转生于人天善趣;二是通达万法在名言中如梦如幻,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依此可证得无上涅槃。其中就宣说了智慧和悲心。任何一个宗派,如果具有智慧和悲心,我们就应当虔心依止,除此之外,其他教义都没什么价值。

(2)?孰若无诸过,普具众功德,

梵遍入自在,彼是我本师。?

假如外道天尊没有贪嗔痴等烦恼,也没有烦恼所引发的杀盗淫妄等过失,而且利益众生的悲心和通达万法的智慧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那不管他是遍入天、梵天、帝释天、大自在天,还是天龙八部等鬼神,我都可以皈依。

这是一个假设句,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在三界中,唯一佛陀是断除二障、通达二智的大圣者,其他天尊不可能具有这样的功德。

略说忏罪

18、金刚萨垛心咒为什么能清净业障?请从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在依《金刚萨埵威猛三调伏续》经典教证中可了知,念诵四十万遍,往昔所造的罪业会得以清净。

二、另一个原因,金刚萨埵在因地曾亲自承诺过,?愿我住于罪业深重者面前,若有众生持诵我的心咒而无法净除一切罪障,我决不成佛。?所以其发愿力定会净除罪障。

菩提心的修法

19、菩提心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你今后打算怎样修菩提心?

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缘众生的大悲 2,缘佛果的智慧

具备这两个条件才是发菩提心的本体,只具备悲心,但没有将众生臵于佛果的心念,那就只是一般相似的悲心;而尽管想到要获证佛果,但如果没有想到利益众生,那就只是一般的慈心。因此,要想到一切有情都远离苦因及苦果,获证圆满佛果,才是广大意乐菩提心—《前行备忘录》

《佛教基础教程(二)》

第2节课

20、怎么样修持六种随念?如此做有什么功德?

六种随念是: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布施、随念持戒、随念天尊。

倘若修持这六种随念,则可往生极乐世界。佛在《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如果我们修行不用功,有些境界退失了,什么感应都没有,也可通过六种随念将其恢复。

第3节课

21、八关斋戒有哪些戒律分支?它具备什么特点?

八关斋戒的分支是:

(1)、该日不杀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

(2)、不通过各种方式不与取。

(3)、断除一切不净行。

(4)、不说妄语。

(5)、不喝酒。

(6)、不非时食,过午不食。(可断除饿鬼道的因)

(7)、不睡高广大床。

(8)、不唱歌、跳舞,不化妆和佩戴饰品。

前四条是根本戒,属于戒律支,戒酒为不放逸支,后三条是禁行支。

持此长净将来可投生为欲天的悦意身体,根本不会转为略身。

在小乘佛教中它是在家人受持的戒律。在大乘佛教中,出家在家人都可以受持。属于短戒。在殊胜日受持一日。

第5节课

22、众生的语言,归纳起来有几种?请具体阐述,并以比喻一一对应。你应该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1)?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

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

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亲口说,众生的语言,大致归纳有三种:

一、上等者——称心如意之语,即随顺六道众生的根基,说不同的悦耳语。如云:?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

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这些诸佛菩萨、传承上师所传下的金刚语,可以开示解脱正道,利益众生直至成佛。

二、中等者——真实语,指力求诚实、心口一致的老实话。这种人不会讲什么甚深道理,但说话一就是一、二就

是二,从来也不说谎,不会捏造事实。

三、下等者——虚语或颠倒语,指虚伪颠倒的妄语、粗语、恶语、绮语。它的范围比较广,凡是不悦耳的言词,

如语言空洞,无有实义,带有欺骗性、狡诈性,均可包括在这里。

(2)此三种语言可用比喻一一说明:称心如意之语,好似甜美的蜂蜜,甜美的滋味谁都喜欢;真实语,宛如美丽的鲜花,处处惹人喜爱;虚语或颠倒语,如同肮脏的粪便,别说真正接触,哪怕听到一句,也令人极其厌恶。

(3)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它是重要的连接纽带,不管你是否学佛,都应该具备悦耳的语言。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悦耳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我们与人沟通的时候,说话要真实可靠、柔和委婉,不要说谎话,更不能用粗暴的语言。《入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和别人交谈的时候,应该让别人乐于接受,说一些称心的话语,把意思表达清楚。

第6节课

23、欲界众生最贪执的是什么?你对此有哪些体会?应当怎么样断除?若不断除有什么祸患?

(1)对欲界众生来讲,贪执异性比较强烈,此处凭借我们的智慧,男修行者观察女人的身体,女修行者观察男人的身体,就会发现正如佛经所言,男女身体都是不净物组成,没有一处是干净的。

(2)?当观少女身背后,臭气显露九孔门,如肮脏器难填满,皮饰遮掩亦不净。?

以女身为例,说在美女身体的背后,肮脏不堪、臭气难闻,九个孔道暴露在外,流出的不净物没有一个可爱的,就如同盛装屎尿的不净容器。使人生贪的女身,藏在华丽衣服与装饰下的,实际上是令人厌恶的本性,《入行论》云:?长发污修爪,黄牙泥臭味,皆令人怖畏。?

(3)过患:贪欲极其严重,就像无底洞一样,不论享用多少饮食、拥有多少财富,也没有心满意足之时。

第7节课

24、什么是世间八法?应该如何断除?是否只有出家人才需要断除世间八法?

得失乐忧赞毁美言恶语。世间八法,世间人都住于此、依于此、用于此、无法摆脱此,整天为

此患得患失。其实一切法都是空性,统统都是假象。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断除世间八法。

它并没有实在的意义,整天执着它,会妨碍自己的修行,让自己整天被烦恼束缚着。

25、什么叫圣者七财?你具备哪些?你是修行上的富翁,还是生活上的富翁?你认为哪个更重要?

?佛说信心与持戒,多闻布施净知惭,

有愧智慧圣七财,知余财物无实义。?

为什么叫做?财?呢?因为对财富人人都喜欢,渴望从中获得快乐,同样,圣者对这七种法也很喜欢,能从中获得快乐,故称为?圣者七财?。

一信心财:对上师、三宝、因果、四谛等有坚定不移的信任感。

二、持戒财:持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现在菩提学会的人比较多,希望大家至少要受皈依三宝的戒,然后根据自

己的力量,受一分戒或者多分戒。每个人还是要受一些戒律,这样才能具足菩提心等上上功德。

三、多闻财:多闻的不是世间各种杂论,而是对与解脱有关的四谛等广闻博学。

四、布施财:指发放自己的身体、财物。

五、观待自己无垢的知惭财。

六、观待他人的有愧财。

七、智慧财。

这七种法,唯有圣者才真正拥有,凡夫人只能相似具足。

第8节课

26、?财富?的含义是什么?什么才叫真正的财富?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

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

现在的社会需要知足,有吃有穿有住就行了,没有必要跟别人攀比竞争,这对你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能真正做到知足,纵然你没有金银等财富,也是世间上最大的富翁。

《八大人觉经》云:?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因此,大乘和小乘都提倡知足少欲,倘若没有知足,《俱舍论》中说,根本不堪为出离心的法器。

启示:对财产贪著不舍的话,死时恐怕也不会很安详。痛苦会随财产增长而增加,华智仁波切说过:?有一条茶叶,就有一条茶叶的痛苦;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痛苦。财富越多,痛苦越大。?

第9节课

27、无论善法还是恶业,其轻重界限是什么?请详细说明。

(1)?恒贪不具对治法,功德主田之事生,

五种善恶更为重,故当精勤行大善。?

无论善法还是恶业,其轻重的界限,有时间、意乐、有无对治、功德田、主田五方面的差别。

一时间:假如你恒常造作,如经常杀生,则罪业非常严重;倘若经常行善,对一部经典今天也念、明天也念,今年也念、明年也念,一直不断行持善法,这种功德不可思议。因此,行善的时间越长越好,有些屠夫、妓女长年累月地造恶业,如此会成为重业之因。

二、意乐:从心的角度来讲,如果对这种行为特别耽著,则成为重业之因。也就是说,你对善法非常贪执,或者造恶业有强烈的执著,如此功德或过患非常大。

三、有无对治:有没有摧毁此业的对治法。例如你在杀生造业时,若产生后悔心,没有继续做下去,此业不会成为重业;你在行持善法时,若有宣扬功德等毁坏善根之法,此善业不会功德很大。

四、功德田:即功德之根本——三宝。凡是以三宝为对境,对其毁谤、挖苦、摧毁,则此恶业尤为严重;若对其供养、恭敬、承侍,那么功德非常非常大。

五、主田:包括可怜众生等苦田和父母等恩田。若以父母等作为对境,对他们进行承侍供养,这个功德非常大;如果对他们生嗔、谩骂、挖苦,过失也无法想象。

(2)但若是一个人无意中杀生,由于他不是经常杀生;杀生时没有强烈的意乐;并不是故意在三宝面前杀;杀生后马上产生后悔心,拼命地忏悔,那虽然他杀了生,这个业也不一定成熟。

第10节课

28、修禅定的过程中有哪五种障碍?请一一说明。为什么说它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

掉举后悔与害心,昏睡贪欲及怀疑,

当知此等五种障,乃夺善财之盗匪。?

修禅定的过程中有五种障碍,由于它能覆蔽自性,使善法不生,经论中又称之为?五盖?。

具体而言:

一掉悔:掉举与后悔合为一种。掉举指心散乱到色声香味等外境上,一直不能收回来,看见美色就起耽著,听到妙音又去贪执等;后悔是对以前所做之事追悔莫及,对那段经历放不下、想不开。从执著外境的散乱方面而言,这两者的本体完全相同,故而安立为一个障碍。

二、害心:指嗔恚,即对不悦的对境产生愤恨之心。比如你在坐禅时,想起自己的钱被人偷走了,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说过什么什么话,于是耿耿于怀,心中充满不满和不快。

三、昏睡:昏沉与睡眠合为一种。昏沉指心内收,昏昏欲睡,身体渐渐沉重,但没有真正入睡;睡眠是心极度内收,六根关闭,进入梦乡。这两者都是心内收,神志不清,不能清醒地入于禅定。我们有时候刚吃完饭就坐禅,结果一直打瞌睡,头不停地一点一点,这就是一种障碍。

四、贪欲:我们作为欲界众生,对人或财物的贪心比较严重。正当入座时,某某悦意的对境在心里浮现,对有漏的欲妙就开始起慕求之心。

五、怀疑:对道果等满腹怀疑:?我这样修到底会不会成就???我修的是不是错了???上师和佛陀讲的道理,究竟有没有解脱的利益??……

这五盖或者五障,能将我们辛辛苦苦积累的圣者七财,或是明目张胆地掠夺,或是趁人不备地偷走,跟强盗和小偷没什么差别。其实我们平常也感觉得到,如果产生嗔恨心,会马上意识到善根被夺走了;如果生起其他一些烦恼,自己虽然没有察觉,但修行已悄然退失,原来拥有的信心、惭愧等财富,慢慢变得荡然无存,所以这是特别可怕的一种道障。

第11节课

29、怎样通过抉择无我,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五蕴的来源是什么?外道有何不同说法?请一一

剖析。按照佛教的观点,对此又如何解释?

(1)摧毁:

?当悟经说色非我,我不具色非依存,

色亦不依我而住,如是余四蕴皆空。?

关于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佛陀在《般若经》中有详细破斥,一一对应宣说得非常清楚,此处仅象征性地说明?我?不存在。

为什么不存在呢?如果?我?存在,那与五蕴要么是一体,要么是他体,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既然如此,我们下面进行分析:

首先,以色蕴为例来观察,

1)一体:色蕴可用眼睛看、用手触摸,它是众多的、无常的,与?我?的法相完全相违,与众生的执著也不相同,因此色蕴肯定不是?我?。就如《中论》所说,假如二者是一体,?我?要么有众多之过失,要么有阻碍性之过失,种种过失不一而足。(?色非我?)

2)他体:如果?我?与色蕴是他体,那么?我?具不具有色蕴呢?如果具有,就像人具有瓶子一样,那么?我?必须要先成立。可是此处的?我?是一个尚待观察的法,其本体还没有成立,如此一来,?我?具有色蕴的说法,跟石女的儿子具有宝瓶的说法没有差别,所以?我?不具有色蕴。(?我不具色?)

那么,色蕴与?我?是不是互相依靠呢?如果是?色依于我?,那?我?本体还没有成立,色蕴怎么依靠呢?我们可以说瓶子依靠柱子,但?我?尚未成立的话,色蕴想依靠?我?也不可能。(?非依存?)

如果是?我依于色?,也同样不成立,犹如说石女的儿子依靠地板一样。(?色亦不依我而住?)

后三者是从他体角度分析的。进行分析时,色蕴并不是?我?,也不是除?我?以外的他体法,因为?我?的本体没有成立,又如何与?我?是他体呢?两个有实法之间才叫他体,就像慈氏和近密两个人一样,但石女的儿子与柱子之间,绝对不能承许为他体。

因此,?我?与色蕴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依此类推,?我?与受、想、行、识这四蕴,也不是一体或者他体。五蕴各自通过四相来观察,总共有二十种我见,如《入中论》云:?我非是色色非我,色中无我我无色,当知四相通诸蕴,是为二十种我见。?以上述方式进行推理,可知其余四蕴也没有?我?,这就是佛经中常提到的?摧毁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

(2)五蕴的来源:

?当知蕴非随意生,非时节及自性生,

非体自在非无因,乃由无明业爱生。?

外道的说法:

1)随意生:有些外道认为,五蕴是随意而生,偶尔从?我?中产生,偶尔从自性中产生,偶尔从地水火风空中产生,或者像有些教派声称,由上帝或其他万物所生。这些说法都不合理,蕴并非从这些事物中产生,否则,柱子或石头随随便便就可以产生五蕴了。五蕴不是随心所欲就能产生的,必须要借助众生相续中的特定因缘,因此,随意而生的说法不成立。

2)时节生:还有外道认为,犹如春天可产生万物一样,五蕴从常有的时节中产生。这种说法也不对,正如《四百论》中所观察的,时节的实体根本不成立,除了万物的相续改变以外,并不存在一个独立的时间。退一步说,即使时节是常有,常有的法中怎么会产生无常的五蕴呢?因此,这种观点站不住脚。

3)自性生:数论外道认为,神我和自性是实有的,喜忧暗三德平衡时是神我,不平衡时自性产生其他二十三谛法,五蕴就包括在二十三谛法中。这也不合理,如果说自性的本体实有不变,那怎么会出生形形色色、能变动的万法?常法中现前无常的各种变化,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4)?我?生:另有外道认为,五蕴从自之本体?我?中产生。破斥方法也跟前面的推理完全一样:如果说它的本体是常有,常法中不可能产生无常法;如果说本体是无常,这又不符合他们自宗的观点。

5)天神生:大自在天派、梵天派、遍入天派等认为,一切万物由天神来制造。这种说法也无法成立,如果五蕴是天神所生,那是他们有意而造,还是无意而造?若是有意而造,天神就不自在了,因为被欲望所牵引;若是无意而造,那他就不是万物的主宰了,因为他无法控制万物的产生。

6)无因生:顺世外道(现世美)认为,一切都是无因生。这更不符合道理,无因生是所有外道中最低劣的见解,假如无因可以产生万法,就会有万法随时随地都应该出现,或者随时随地都不应该出现等诸多过失。

通过以上各种观察,可知五蕴的产生没有一个主宰者,也不是无缘无故而生的,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按照佛教观点:万法在胜义中不生不灭、远离一切戏论,而在世俗中,蕴是由无明、业、爱等相互联合产生的。(前段时间有些道友在讲考时,把这方面的因缘分析得比较清楚。)这种蕴聚假合不是自性实有的?我?,月称论师也说:?经说依止诸蕴立,故唯蕴聚非是我。?因缘聚合的时候,?我?和五蕴可以现前,而一旦因缘不具足,由于胜义中一切皆空,世俗中无因也就不能起现,《入行论》亦云:?缘合见诸物,无因则不见。?

因此,大家要清楚,五蕴并不是像外道承认的由常法所造,而是以十二缘起所产生的。就像没有损害的种子埋在土中,经过灌溉、施肥,苗芽可以萌发。同样,被无明覆盖的业,通过爱的滋润之后,众生的五蕴也可以现前,这就是十二缘起。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细致阐述了十二缘起,它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一环,《中论》也有这方面的教言,如颂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起是行故,随行入六趣。?意思是说,众生因无明愚痴所覆,为后世造下善业、不善业、不动业,以此缘故,随业入于六趣,像水车一样在轮回中不停流转。

一切万法均依因缘而生,这种因缘可分为外因缘和内因缘,外因缘就如同种子可以产生苗芽,内因缘则是十二缘起,依靠因缘聚合,器世界和有情世界方得以形成

第13节课

30、什么叫四轮人身?请详细说明你具不具足这四轮。

四轮人身是佛经中的一个比喻。打个比方,你要到很远的地方去,靠步行的话,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而依靠四个轮子的车,则可迅速抵达目的地。(古代没有飞机、自行车、摩托车,在地上,四个轮子的车是最快、最安全的。)同样,我们若想快速前往解脱之道,到达涅槃的彼岸,也必须依靠这种四轮人身。

依止顺境、亲近正士、发大宏愿、积累福报

第15节课

31、明白轮回罪大恶极之后,我们应当做些什么?为什么?

明白轮回罪大恶极之后,不管是六趣的哪一处,都没有任何稳固性,懂得这点之后,我们应该撑起三福之明灯。三福是指:布施、持戒和修行。

因为它可以对治我们的烦恼,遣除恶趣的无量痛苦,趋入善趣安享快乐。遣除轮回的黑暗。而出离论回最可信,最有利的就是行持善法。

第16节课

32、所有的痛苦中,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所有的安乐中,最大的安乐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所有的痛苦中,最大的痛苦是堕入无间地狱。

《地藏经》说:?万死千生,业感如是,动经亿劫,求出无期。?那里没有弹指间的安乐。

所有的安乐中,最大的安乐是证悟空性而远离痛苦。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若能照见五蕴皆是空性,那个时候痛苦就会全部消失,这种大乐无法用语言形容,必须通过佛法来获得。

第18节课

33、内道与外道所许的涅槃有什么不同?我们如何修行,才能得到究竟涅槃?

涅槃分为两个方面:灭尽有漏之蕴的?寂灭?,称为无余涅槃;远离不善、诸根调顺的?调柔?,成为有余涅槃。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没有任何烦恼,因而叫做?无垢染?。这样的涅槃灭除了轮回中的生老病死,恒常存在、永无穷尽,同时,也远离了外道所假立的各种解脱。是内道涅槃。

有些外道宣扬,今生中若精进修持,能获得地水火风四大所摄的果位。

我们希求的?涅槃?其特征是——寂灭、调柔、污垢染、远离生老病死。得此涅槃之后,智慧法身功德圆满,依之而示现,事业自然而然具足,任运自成地度化众生。因此,我们应该依靠三学,希求远离戏论的般若波罗密多境界。

第19节课

34、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获得七觉支?什么叫做七觉支?与七轮宝如何一一对应?我们凡夫人有必要

修持这七种觉支吗?为什么?

修行人在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积累智慧资粮与福德资粮之后,终于成就了一地菩萨是就能获得七觉支。

见道时有七种菩提的觉悟功德叫七觉支。

1、念觉支:见道者不象凡夫人一样,今天以正知正念摄持根门,修持善法非常不错,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正念就无影无踪了。作为一地菩萨,始终不会忘失自己的所缘,无论专注于什么善法,也不会忘失所缘的正念。

念觉支对应的是——伦王宝。

2、择法觉支:凡夫人的智慧有限,通达这个法的,不一定通达那个法。而一地菩萨抉择一切法的实相为空性,辨别人无我与法无我、善与恶等的智慧无有障碍。

择法觉支对应的是——大象宝。

3、精进觉支:对所修的善法精勤不懈,没有时松时紧的现象。

精进觉支对应的是——骏马宝。

4、喜觉支:对善法的欢喜心、希求心非常强烈,而且由于心契悟于真法,时时处于喜乐当中。

喜觉支对应的是——神珠宝。

5、轻安觉支:身心得以堪能——身体在一个坐垫上住多久都没有问题,心专注在哪一个所缘上都非常听话,想生信心、悲心就可以马上生起。

轻安觉支对应的是——玉女宝。

6、定觉支:心一缘安注于善法的境界中,不容易出现散乱、烦恼等各种违品。

定觉支对应的是——大臣宝。

7、舍觉支:在修行过程中,内心寂静平等,不会出现特别强烈的贪心、嗔心等高低不平的心态。

舍觉支对应的是——将军宝。

我们身为凡夫人,以七觉支来摄持行为有一定的困难,毕竟自己还未得一地菩萨,具一地菩萨的功德是不现实的。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每个众生都会具足这种功德,因而现在希求这些善法很有必要。

第20节课

35、八正道为什么立为?道?呢?通过修持八正道,可以获得什么智慧?为什么说这种智慧涵摄了

佛陀的所有教言?

因为在四谛当中,它属于道谛,能够断除集谛而获得解脱。可以获得为见四谛之智慧。

释迦牟尼佛的第一转法轮是四谛法轮,若再深入了解,在它的灭谛和道谛中,简介包括了第二转法轮和第三转法轮的教义。因此,按照大乘的观点,即使在第一转法轮中,也具有补特伽罗获得成就的完整圆满的方便法。由此可见,四圣谛涵摄了佛陀的所有教言。

《预科班加行教材》第一册

前行之重要性

36、有些人觉得:?修加行是藏传佛教的传统,我学汉传佛教的,没有必要修这些。?这种想法是否正

确?为什么?

这种想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只是没有像藏传佛教如此系统地加以归纳,作为修行的次第的最基础的修行,极为强调它的重要性。

五十万加行是驯服内心?野马?的殊胜手段,我们若想智慧境界得以显露,心性必须调柔,心性要调柔的话,则必须修五十万加行,如果没有这样修的话,表面上自己是一个佛教徒,可内心刚强难化,行为和性格也没有改变。

宁玛巴大成就者顶果钦仁波切在《成佛之道》说:?不要以为前行法是某种比较初级、属于初学者的简单修持,或者不如大手印、大圆满等法门深奥,事实上,前行放在最前头,就是因为它具有关键的重要性,是一切修持最重要的基础。如果直接就去做所谓的?主要修持?,而没有以前行做预备,这对我们一点帮助都没有。因为我们的心尚末准备就绪,就像在一个冰冻的湖泊上建筑漂亮的房屋一样,根本无法长久,天气一暖和必将毁于一旦。

汉传佛教各宗也有各自调伏内心的方法及其次第,但加行的内容在汉传佛教中全部都有,也需要顶礼、皈依、发心、忏悔、汉地供养诸佛菩萨时也有各式各样的供品。并不是法有问题,只是我们对汉传佛教还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不论是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虽然在修行的的方式和仪轨等有所不同,加行的重要性都是一样的。

第1节课

37、请详细解释什么叫?三大传承?。为什么要了解这些?你平时是如何祈祷传承上师的?

1)所谓的?三大传承?,即是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补特伽罗耳传。

如来密意传:佛陀以无言语、无表示的方式传授诸法,使如海眷属现前了实相密意,断证功德与本师成为无别。

持明表示传:持明上师不通过语言、文字来传法,仅仅以身体的表示,比如直指虚空等,就能使弟子证悟法性,上师的境界全部融入弟子心中。

初特伽罗耳传:莲花生大士来藏地之后,依靠语言、文字来口耳相传,令弟子领受法义,依此实修而成就。

2)饮水思源,我们一切的改变和证悟,其加持的来源无非包括在三大传承中,因此,对三大传承上师一定要以虔诚信心恭敬顶礼。科学家发明一件只利于今生的东西,后人在使用的过程中,常会随念他们恩德,而传承上师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今生的快乐,而且是生生世世的快乐,有远见、有智慧的人更要有强烈的感恩之心!

3)时常会祈祷根本上师,祈祷时观上师为上师诸佛菩萨的总集,三宝的总集。

第2节课

38、《大圆满前行》的内容是什么?这些内容是否只是前行法?为什么?

本论归纳起来分为三部分:共同前行、不共前行、往生法。共同前行,又名共同外加行,其内容是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解脱利益、依止上师。不共前行,又名不共同加行,宣说了一切佛法之根本的皈依、利益一切众生的菩提心、遣除罪障的金刚萨埵修法、积累资粮的供曼茶罗、加持融入自心的上师瑜伽。最后,是正行无上密法的捷径——三种往生法。全文共有这几层内容。

此引导文圆满包含了释尊八万四千法门的精要,从理论和实修相结合的角度讲,也囊括了两位全知所传下来的论典——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和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比如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很多道友也都学过,华智仁波切在《窍诀金钥》中赞叹道:?如来诸宗无谬具,如此善说前未有。?它圆满具足佛教各宗各派的无谬教言,如此善妙的论典,在人类历史上旷古绝今、前所未有。他还说:?九乘佛皆居此。?所有九乘次第的佛法都居于《心性休息》中。而这些论典的窍诀精要,全部汇集于《大圆满前行》中。故本论是一切佛法的精要、一切佛法的总纲,依靠它,今生就能获得圆满正觉佛果。所以不要以为?这个法是前行啊,不一定殊胜?,实际上它具足一切圆满的教言,既可以算是前行,也可以算是正行。

第14节课

39、八无暇是否仅仅为藏传佛教的说法?为什么?请引用佛经的教证,详细说明何为八无暇。

八无暇并不是藏传佛教的一种特法,其实汉传佛教中也有明确说明:在《中阿含经》中,八无暇又叫做八难、八非时;义净法师翻译的《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对八种无暇也有简短宣说。

所谓的八无暇,如云:?地狱饿鬼及旁生,边鄙地及长寿天,邪见不见佛出世,喑哑此等八暇。?

一、地狱:如果转生于地狱,日日夜夜连续感受寒地狱的寒冻之苦、热地狱的燃烧之苦,以及孤独地狱、近边地狱的各自痛苦,则根本没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佛说八无暇有暇经》)中也说:?铜柱铁山众苦逼,煻煨粪屎刺刀林,于地狱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二、饿鬼:如果投生为饿鬼,不管是隐住饿鬼还是空游饿鬼,都会终日感受饥渴的厄难,也不会有机会修法。佛经中说:?饥渴针咽苦逼身,雨注河流成猛火,于饿鬼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三、旁生:如果转生为旁生,不论是海里的鱼虾,还是陆地上的牛马,都会遭受被人役使或相互残害的痛苦,也没有修法时机。佛经中云:?更互恒怀怖害心,常欲展转相食啖,于旁生中受斯苦,此处岂能闻正法??

四、长寿天:长寿天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有些说是无色界天,有些说是欲界诸天,有些说是色界第四禅的附近。不管怎么样,如若转生到长寿天,则将于多劫中一直安住在无想的状态中虚度光阴,也同样不具备修法的时机。长寿天的天人,就这样多劫不起一个念头,最后生起邪见而堕入恶趣,故绝对没有修行机会。佛经中也说:?若在天中有顶处,由先福力生于彼,长寿觉慧不分明,此处岂能闻正法??

五、边地:假设转生在佛教不兴盛的边地言,那里无有教法、证法,也没有佛教的四众弟子,因而不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说:?生在边方鄙恶处,耳不曾闻说法声,无识恒居蔑戾车,此处岂能闻正法??

六、持邪见者:若投生为外道或成为随同他们持邪见者,就会因为自相续被邪见染污,而没有修法的良机。佛经中云:?若人不信于三宝,说无因果无尊亲,如是邪见坏其心,此人岂能闻正法??

七、佛不出世:若出生在佛不出世的暗劫,不要说修持正法,连三宝的名号也听不到,不晓善恶取舍,也就不会有修法的机会。佛经中说:?诸佛大师不出现,亦无妙法流世间,若人生居暗世中,此时岂能闻正法??

八、喑哑:如果投生为心不堪能、诸根不具的喑哑之人,则心相续无法以佛法来调柔,由此导致无有机会修法。佛经中也说:?由彼先身造恶业,聋盲喑哑缺诸根,痴钝即是人身牛,此人岂能闻正法??

第15节课

40、有些人说:?佛教和其他宗教没什么两样,都是行善的。?对此观点你怎么认为?为什么?

很多宗教和佛教一样,是赞同行善。但如果因为有一部分慈善,就认为自他见解完全一致,

这是不合理的,不同宗教在见解上有天壤之别,不应混淆不清。

我们作为佛教徒,见解不能跟外道混为一体。

第16节课

41、什么叫五种自圆满?请大致作个解释。为什么叫?自?圆满?对照自己,你是否具足?

1)五种自圆满,正如龙猛菩萨在论典中所言:?为人根足生中土,业际无倒信佛法。?即:

所依圆满:?所依?指的是身份。假设没有获得人身,就不能值遇佛法,如今得到暇满人身,具足修法的顺缘,故而所依圆满。

环境圆满:若转生于佛法不兴盛的边鄙地方,也就根本遇不到佛陀的教法、证法,无法明辨取舍之理,如今已生在佛教兴盛的中土,故而环境圆满。

根德圆满:倘若诸根残缺不全,便会成为修法的障碍,如今无有此类过患,这就是根德圆满。

意乐圆满:如果业际颠倒,就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从而背离正法,如今已对善法生起信解,因此意乐圆满。

信心圆满:若于信心的对境——佛法生不起诚信,那内心也不能转向佛法,而如今自心能够转入正法,所以信心圆满。

2)因为在观待自身条件具足修法的因缘,故为?自?圆满。

3)按上师在教言中所说,象我们这个城市算不算佛法中土的确自己要好好地观察,严格上说不算,那自己就不能说具足五自圆满,因为环境圆满不具足。但虽然在处处染污的城市,但尚有菩提学会等修学的清净之地,从这个角度上说,也算是环境圆满,故应当具足五圆满。

第17节课

42、印度和藏地是否历来一直是中土?为什么?以此道理类推,请分析汉地是不是中土。

自佛陀出世以来,直到佛法住世期间,它既是地界中土也是佛法中土,因为那里是佛陀成道之地,也是佛教存在之地。但是,在华智仁波切住世的年代,印度金刚座被外道所占,佛教几乎销声匿迹,几乎变成了边地,不再是佛法中土。

藏地雪域这片土地,在往昔佛陀出世时期,人类寥寥无几。佛曾于经典中授记:?红面罗刹之地,未来湖泊渐渐消退,有人类产生之后,佛法将在那里弘扬。?不过,当时藏地几乎淌有人类,佛教也未得以弘扬开来,故被普遍称为?边鄙藏土?,这种说法在《阿底峡尊者传》、《莲花生大士传记》中随处可见。因此,那时藏地还是边地。

后来,猕猕禅师和罗刹女交配之后,藏地人类开始逐渐繁衍(当然,这段历史有种种说法)。有了人类以后,许多圣者化身的国王、大臣纷纷应世,在藏地高原弘扬佛法、度化众生。如今,藏地的教证二法非常兴盛,已是名副其实的?佛法中土?。

汉地教法在历史上一度极为兴盛,可谓?佛法中土?,如今佛教丛林立,但闻思修行并大不如前,大多寺院法事不减,但系统讲闻却不多,故如今若称?佛法中土?确需观察。

第18节课

43、?业际颠倒?主要是指什么?间接可引申为什么意思?要想不成为业际颠倒者,在实际行动中应

注意些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有两种解释:一、业际颠倒主要是生于猎人、妓女、屠夫等种姓中,从小就搞这个行业。二、许多上师在教言中说?业际颠倒?,指以前出家,后来还俗了,造下百般恶业;或者以前是虔诚居士,后学外道而不学佛了,放弃一切修行。

华智仁波切说:?凡是三门违背正法的所作所为,事实上都属于业际颠倒。?此为引申义,按本论解释,意思是指身口意唯一造恶、不行任何善法的人。

若不想成为业际颠倒者,就应常在上师三宝前祈祷,哪怕是供一盏灯、点一支香、磕一个头,也祷愿佛菩萨时刻加持自己,今生乃至生生世世,行持善法、利益众生,切莫转生为业际颠倒者。

我亦如上发愿。

第19节课

44、什么叫五种他圆满?请大致作个解释。为什么叫?他?圆满?对照自己,你是否具足?

龙猛菩萨云:?如来出世与说法,佛法住佛入圣教,为利他故心悲愍。?所谓的五种他圆满,即如来出世、佛陀说法、佛法住世、自入圣教、师已摄受。

如果转生于暗劫,而未生在佛陀出世的光明劫,那连上师三宝、四谛十二缘起等殊胜法语的名称也听不到。而今我们值遇佛陀出世的贤劫,所以为导师殊胜圆满,即如来出世。尽管佛陀已现身于世,但若没有宣讲正法,我们众生也得不到收益。而如今佛陀已循序渐进转了三次法轮,因此佛教正法圆满,即佛已说法。虽然佛陀转了三次法轮,但佛法如果已经隐没,果期、教期、形象期全部圆满了,对众生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不像学校虽然摄受学生,但若学校已经关闭,孩子也得不到任何利益。而今佛法住世期尚未完结,所以时间圆满,或叫佛法住世。虽然佛法出世,并宣说佛法,佛法没有隐没,但假设自己没有皈入佛门也无济于事。而如今我们已步入佛门,并最后都能懂得佛法意义,这不是自之缘分圆满,或者叫自入圣教。即便已具足前四种因缘,但若仅是形象上的皈依,没有被善知识所摄受,那对正法的真理也将一无所知。而今我们已承蒙善知识慈悲摄受,所以为殊胜悲心圆满,也叫殊胜善知识摄受。

因为观待他缘而具足修学正法的条件,故叫?他?圆满。观待自己,已圆满具足,故当珍惜。

第20节课

45、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为何又叫普贤密意圣教?它会住世多长时间?请具体说明各个时期的特征。

因为普贤如来的报身雪海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手中持的宝瓶中有一棵菩提树,树有二十五层叶子,第十三层——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刚好对准普贤如来幻化的毗卢遮那佛之心间。故而,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因此而得名。

按照藏传佛教的观点,普贤密意圣教住世五千年。具体而言。

1、果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得阿罗汉果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得不来果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得预流果的最多。

2、修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修戒学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修定学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修慧学的最多。

3、教期:一千五百年。其中,第一个五百年学经藏的最多;第二个五百年学律藏的最多;第三个五百年学论藏的最多。

4、形象期:五百年。只有出家人的形象,没有清净的戒律,也没有实行者。甚至到了最后,这种形象也难以维持。因为众生福报已尽,出家人剃头时,刀没办法刮下头发;袈裟染色时,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有些法师主为现在已过了形象期,这种观点不太合理。依照我们的分析,还是《俱舍论》的说法比较对。

第21节课

46、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

真实的佛教徒,是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此为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扪心自问,自己曾经并不算是真实的佛教徒,但如今似乎已经趋入真实之列,上师知!

因缘俱足,应让他们趋入正法,长期闻思修行,依善知识的教导而行持,改变相续,真正生起出离心。

第22节课

47、什么是暂生缘?暂生缘八无暇包括哪些?具体怎样对治?

暂生缘指在修行过程中,暂时或偶尔、时时或经常出现的修法违缘。

《如意宝藏论》云:?五毒愚痴魔所持,懈怠恶业如海涌,随他救怖伪法相,暂生缘之八无暇。?暂生缘包括:(1)五毒粗重。对治:贪心的对治是修不净观,或如《宝鬘论》所说所说,用剖析无常和无我来对治;嗔心的对治法是修慈心,或以《入行论〃安忍品》里的教言来观察;痴心的对治法,则是观修缘起法……

(2)愚昧无知。对治:必须进行忏悔,同时,还要祈祷智慧本尊。

(3)被魔所持。对治:首先要观察所依止的上师具不具足法相,是魔知识还是善知识?如果是善知识,就要生起欢喜心,并以三喜来依止;如果是魔知识,最初就不能接近他,这是很关键的。

(4)懈怠懒惰。对治:必须忆念死亡无常。

(5)恶业涌现。对治:学法一定要有恒心。

(6)为他所转。对治:对被他所转、无有自由的人而言,必须找一个良策,力求摆脱这种处境。

(7)求乐救怖:应想尽一切办法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

(8)伪装修法。对治:必须认识到谋求现世利益的过患,进而予以断除。

第23节课

48、什么是断缘心?断缘心八无暇包括哪些?是否绝对不能对治?为什么?

作为修心人,一旦有了断缘心八无暇的任何一个,那就断了修行的因缘,三菩提的苗芽就会凋谢,以至于离开解脱种性,为此叫做?断缘?。断缘心包括:

1)为今束缚。对治:我们作为修行人,首先要观察自己有没有看破今世。假如对现世的名利十分耽著,即使你表面上修行特别好,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收获。因此,每个修行人务必要了解轮回的过患,真正生起出离心。

2)人格恶劣。对治:要想对治人格恶劣,有些大德在教言中说,有一定的困难。不过,极个别人由于善根、种姓不错,刚开始时虽然为人很坏,但后来依靠上师的教言和道友的劝导,也能变成善良的人,这种现象偶尔会有。

3)无出离心。对治:一定对轮回的过患生起定解,以此令自心生起出离三界轮回之信念。

4)无有正信。对治:多看大德传记,时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轻易离开上师及正法。

5)喜爱恶行。对治:阿琼堪布在《前行备忘录》中说:?喜爱恶行,无以对治。?

6)心离正法。对治:一定要想方设法对诸佛菩萨和上师的功德产生兴趣,比如多看看大德传记等;假如实在生不起兴趣,也要对法产生?这很了不起?的感觉。

7)毁坏律仪。《前行备忘录》中说,倘若破了戒律,一定要如理加以忏悔。

8)失毁誓言。应尽忏悔,越早越好,按理来讲,没有过夜之前必须忏悔。

第24节课

49、为什么说暇满中只要有一种不齐全,就不具备真正修法的缘分?请用比喻加以分析。

如同开车一样,纵然司机技术很好,其他因缘也都具足,但如果前轮坏了,或者没油了,车也无法安全行驶。现在有些人修行不成功,就到处打卦算命:?为什么我最近修不上去?验相出不来?本尊不现前??实际上,这是因为你因缘不修全,而在所有因缘中,三十四种暇满是最关键的,假如其中一种不具足,你的修行因缘也会中断。

其实,就算成办世俗中的一件平凡小事,也需要许许多多因缘聚合,那作为长远目标、成办自他二利的修行正法,又怎能不需要具足众因缘呢?把个比方说:在古代藏地,出远门常会在途中烧茶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茶器、水、火等众多因缘,其中单单生火也是一样,必须要有火燧、火石、火绒等许多条件。如果仅仅是火绒不具足——用完了或被雨打湿了,就算火石、火铁样样齐全也无济于事,只好从根本上放弃烧茶。

同样的道理,假如这些暇满的功德中,仅仅是一种不具足,也不具备真正修法的机缘。比如,你烦恼粗重的话,在一个团体中,本来修行好好的,后来烦恼无法控制,自己开始发脾气,跟金刚道友不和,然后就离开了,从此,你后面的一层层修行只能全部放下来。所以,有智慧的人只要一观察,无论从自身的经验还是别人的经历,都可以看出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第25节课

50、除了转生为猎人、妓女等以外,什么样的人也叫做业际颠倒?如何对治?

希求今世就是业际颠倒,因为希求今世,相续中不可能有出离心和菩提心。

常祈祷上师三宝,愿自他永远不要落入业际颠倒之列。

第26节课

51、为什么佛陀说?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你对此怎么理解?

《涅槃经》记载:有一次,佛陀从地上沾了一点点尘土,问迦叶尊者:?我手上这些尘土多,还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迦叶尊者答言:?当然是十方世界大地的土多。?佛陀说:?得人身并行持善法者,如同我手上的尘土般稀少,而未得人身、行持恶业者,犹如十方世界大地之土般众多。?

如佛经中言:?地狱众生犹如夜晚繁星,而饿鬼则如白昼之星;饿鬼众生犹如恒河沙,旁生犹如酒糟,阿修罗犹如弥漫大雪,而人及天人仅仅似指甲微尘。?可见,六道众生的数量呈金字塔形,地狱最多,人天最少。善趣的众生少之又少,对此不光是理论上明白,当下我们也可以观察:比如在夏季,仅仅一方草地上的含生,或一个蚁穴中的蚂蚁,其数量就超过了南赡部洲的人数。

第27节课

52、生起暇满难得的界限是怎样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

应当像金厄瓦格西一样,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

这个界限比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样,永远不睡觉,连一个小时也不行,我们可能很难以做到。华智仁波切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最高层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实在不能达到,至少也要很精进、不偷懒。要尽量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假如这个理念非常强,确实不容易睡懒觉。

当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该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但也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整天浑浑浑噩噩的,什么善法都不做,要把握好这个度。

第28节课

53、怎样思维外器世界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器世界最终毁灭的因是什么?

由众生共同福德所形成的四大洲、须弥山、天界、铁围山等外器世界,虽被认为是坚不可摧、

牢不可破,存留的时间长达数劫,但它们也是有为法,没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最终必将因七火一水而毁

一旦。诚如《四法宝鬘论》所言:?此等一切外器世间界,七火一水风吹离散时,发尖稍许残存亦无有,

尽皆空空如也若太虚。?

第29节课

54、怎样思维内情众生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怎么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间?

上至非想非非想天(有顶)、下至无间地狱,六道的众生不计其数,但没有一个能逃脱死亡。如《解忧书》云:?地上或天间,有生然不死,此事汝岂见,岂闻或生疑??《无常集》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林间,无有地方所,死主而不至。?因此,不死的地方哪里都没有,假如真有这样的地方,有钱的人、有权力的人、有能力的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都愿意去。然而,人终有一天会,这是谁都逃脱不了的命运。尤其是生在寿命不定的南赡部洲,又时逢末世,寿量不像初劫时那样,动辄便是六万岁、八万岁,如今人寿非常短暂,死亡很快就会临头。实际上,我们自从出生那一天起,便一步步地向死亡靠近,寿命就像漏底的水池,从来不会增加,只有越来越少,死魔如夕阳西下的阴暗般,片刻不停地向我们逼近。许多人过生日时特别开心,众人都唱?祝你生日快乐?,其实这非常愚痴,像一头待宰的牦牛,离屠夫越来越近时,有人在旁边?祝你快乐?,可想而知它会不会快乐。

第30节课

55、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

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

第31节课

56、怎样思维世间尊主而修无常?请从天界、人间的角度分别说明。

不管是天界还是人间,寿命长达数劫、威德圆满的诸位天神和仙人,也不能摆脱死亡,最终都要面对生老病死。

跟人的寿命比起来,梵天、帝释天、遍入天、大自在天等可谓万寿无疆,他们可以住留数劫,伟岸身躯高达一由旬及一闻距,其身所拥有的光彩,甚至比日月更胜一筹,可是他们也同样免不了一死。此外,具足五种神通的天人及仙人,虽依靠神变的威力可逍遥自在畅行空中,但是到了最后,他们也无法逾越死亡的命运。《解忧书》云:?大仙具五通,能行于虚空,然而却不能,诣于无死处。?寿命已尽的人,就算很想活下去,到处求医生、求官员、求很多人,但谁也没有办法,包括释迦牟尼佛也无计可施。

天人、仙人等不能避免无常,再观察一下人世间的尊主。在印度圣地,据藏地多罗那他在《印度佛教史》中所称,首先出现了许多财富力强、高居于首的转轮王,后来出现了众敬王。之后,他的沿袭下来,一下地到释迦牟尼佛的父亲净饭王。除此之外,印度东西方还有三巴拉、三十七赞扎王等地位显赫的国王,都曾纷纷降临于世。印度君主制度结束之后,还出现过甘地等许多人道主义者。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辉煌的历史,没有一人留存于世。在藏地雪域,许多国王都是诸佛菩萨化身。自第一位国王涅赤赞布(汉译为肩座王)以来,出世过天赤七王、地贤六王、中德八王、初赞五王、幸福十三代,极乐五代等许多国王,藏地这些国王,昔日统治的疆域那么大,最后也都纷纷离开人间,尽管他们曾拥有如此威力,现在都成了历史,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留存下来。汉地也是一样。像夏、商、周、秦、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很多国王或皇帝非常有能力,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皇帝,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了,但他们如今一个也没有活在世上,由此也看得出来,万法确实是无常。此外,象历史上的一些物理方面的爱因斯坦、牛顿也已不人世;还有造纸的蔡伦、天文学家张衡、数学家祖冲之等等,现在已全部离开,对于他们的事迹,后人只能从书本了知。不说这些人物,包括我们家里的人,这些年来有什么的变化,比如小的时候,别人叫哪一家时,通常会以父亲那代人的名字来称呼;现在可能以我们这一代的名字来称呼;回到以前的村子去,比我们小的那些人成了新的主人。一代一代就这样更替,如花开花落一样,无常就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地修持解脱之法。

第32节课

57、在本课中,怎样思维各种喻义而修无常?请大致说明。

米拉日巴尊者在《道歌集》中,就用了八种比喻形容无常:一、绘画的金色佛像终会褪色;二、美丽的鲜花到秋天会被寒霜冻死;三、高谷奔腾咆哮的瀑布,流至平原会缓缓无力;四、绿绿的稻田终会镰刀砍割;五、精美的绸缎也会被利剪裁截;六、精勤积累的珍贵财宝,人死时终会被舍弃;七、初三的新月清丽动人,但不久就会变得形态臃肿;八、初生的孩子极可爱,突然遭受违缘也会夭折。通过这八种比喻来文明万法的无常迁变。

另外,本课中还用秋云的比喻来说明无常的道理,比如引用的《方广庄严经》云:?三界皆无常,如秋日浮云。?引用的其他经中说:?三界无常如秋云,众生生死如观戏。?等等。

第33节课

58、以我们身边的人为对境,应当如何观修无常?你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观无常的?

我们可以如是观察:生活在一个家庭中的人,如历代宗、祖辈甚至父辈全部相继去世,现在只剩下他们的名字而已,自己同辈的兄弟姊妹等,也有许多已经离开人世,时过境迁,此时此刻我们全然不知他们转生在何处。

每个人不妨回顾一下:在自己的家族中,祖祖辈辈死了多少人?有些人甚至连名字也不知道。在汉地,古代时有家谱,可现在根本不讲究这些,你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谁,恐怕都不清楚。如果真要追溯上去,每一个家肯定出现过皇帝和公主,给家里带来无限荣光,然而经过了一代又一代,他们也被后人慢慢淡忘了。包括我们今生的兄弟姐妹、同班同学、邻居道友,一个一个观察时,有好多都去世了。所以,无常何时何地都在不断上演,但凡夫人被障碍蒙蔽了双眼,始终把相续相同的事物执为常有,不说刹那变化的细微无常,就算是一年一年变化的粗大无常,也很难认识到。而现在不管是身边的亲友去世也好,最信任的人欺骗自己也好,都应深深认识到一切万法无可依赖,从而好好地修行。

《预科班加行教材》第二册

第34节课

59、请以具体事例说明,什么叫做积际必尽、合久必分、堆际必倒。明白这些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

积际必尽:一切积聚同样终将散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财产受用不可能恒常拥有,它犹如夏天的露珠、秋天的白云一样,很快就会消失,故一定要慷慨布施。

合久必分:一切聚合的法,最终定会分离。如今朝夕相处的道友、家人等,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各奔前程,聚在一起只是暂时因缘,所以彼此之间不要怒气冲冲、恶语中伤、争吵不休,甚至发生大打出手等现象。应当想到大家不一定能长期相处,很快就会分离,因此在极为短暂的岁月中,理当互敬互爱、和平共处。诚如帕单巴尊者所言:?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切莫恶语争吵当热瓦。?

堆际必倒:凡是堆积的东西势必会倒塌,不可能永恒存在,这与物极必反的规律相同。万法无有恒常性,那我们对现在如虫穴般的城市、住宅、寺庙等非常耽著,又有什么用呢?

60、什么是噶当?四依处??请具体解释。

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

首先,要一心一意地依止佛法,而不依止其他(心依于法)。

其次,佛法的境界依靠安贫乐道才能生起,假如你整天追求奢靡豪华,任何修行也不会成功。当然,也不是非让你把的有家当都处理了,变成一个穷光蛋,这个?度?要学会把握(法依于贫)。噶当派的大德就你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少欲知足,一辈子都这这样的生活,死时也没什么牵挂,在山洞里安详示寂。

当然,对于城市里的人来讲,这样做可能有点困难,但即便如此,至少也不能贪得无厌(贫依于死)。

最后,要死在山谷里,而不是城市里,更不能是医院里。倘若你没有一定有修行境界,死的地方最好选择寺院。当然,生病时依靠治疗也是有必要的,但在死亡的时候,务必要前往寂静之地(死依于干涸之壑)。

第35节课

61、高际必堕是从哪个侧面进行宣说无常的?为什么说亲怨、苦乐皆是无常不定的?

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长存。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判处18年有期徒刑。09年5月23号,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据说他自杀是迫于道德拷问和法律追究的双重压力。还有台湾的陈水扁,当了八年国民总统,如今也因涉嫌贪污、洗黑钱等重罪,而被法院羁押受审。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修行人而言,要追求的是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标,而有衰损的地位、财富、权势,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第36节课

62、一个人的高低贵贱、贤劣好坏是永恒的吗?为什么?请从世间、出世间两个角度进行说明。了

知此理对你有何帮助?

不是。

(一)从世间方面而言。能言善辨、知识渊博、智能双全之人,也有一败涂地、一落千丈的时候。到那时,因往昔的福德耗尽,地位、名声、势力、财富等荡然无存,思维颠倒,万事不顺,常常受人挖苦、遭人欺侮,以前仅具的少分功德,似乎也变得一无所有。无常的示现千变万化,不仅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也可以变成好人,例如,许多人以前无有智慧、见识浅薄,行为也不如法,往往被贬为?骗子?、?狡诈者?。但后来他突然发财了,或者一夜成名了,便赢得了众人尊重,被看成是见多识广、精明勇士之人。正如俗话所说:?狡者年老成主人?。

(二)从出世间而言:俗话说:?具证年老求学问,舍事年老积财物,法师年老成家长。?这些也都是无常的体现。反之,也有人上半生是屠夫、猎人、妓女,所作所为全是造恶业,下半生却生起真实的出离心,一心一意修行而获得成就;或者,即使没有成就,但也已经皈入佛门,死后往生清净刹土。因此,现在的贤劣显现,可以说瞬息万变,没有任何现象是始终不渝、牢不可破的。

为此,一定要好好在观修无常法,真正生起出离心来,并时常祈祷以莲花生大士为主的上师三宝,永离颠倒之行为,早趋无上解脱正道。

63、在修行过程中,为什么要时时提起正知正念,将一切分别邪思转为道用?有时候的一念之差,

会导致什么样的可怕后果?请引用公案加以剖析。

只有如此,才能不背离正法。

有时候一念之差,便堕落,造成生生世世的痛苦、遗憾。

顺治皇帝在《出家偈》中也说:?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以身著黄袍的帝王之躯,换去了身披紫袈裟的出家之命,这也不是无缘无故的,究其原因,完全归咎于他当初的一念之差。崇祯皇帝的公案也莫不是如此。

因此,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经常观察自己,尽量把心转为道用。如今依靠良师益友的助缘,我们暂时拥有了修法的时机,但凡夫的想法没什么恒常可信的,故一定要夜以继日勤奋修法,活到老,修到老。

第37节课

64、世间上任何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早晚会死,这是不是就足够了?为什么?在这方面,世间人和

修行人最关键的差别是什么?如何思维死缘无定而修无常?

不足够。知道早晚会死,但不深入观修,真实的出离心无法产生,对解脱的修持的力量也就没有或者非常薄弱。

世间人只顾眼前利益,盲目追求今生的享乐,不懂得观修,一旦死亡临近,就手足无措。而修行人时刻观修死无常,以此为动力而精进闻思修行,死亡来临亦能坦然面对。

第38节课

65、我们平时如何在行住坐卧中观无常?本论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懂得此理有何必要?

行走时,要观想道路是无常的,从粗大角度来讲,它终究会被各种灾害所毁;从细角度而言,它是刹那刹那迁变的;同时,你身体也是无常的,以后不一定再路过这里。既然如此,一举手、一投足都要如理如法,始终以正知正念摄持自己。住所,从现相上讲是无常的,没有什么可贪执的;从实相讲,就像具髻梵天对舍利子所说,释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是清净刹土,我们应当如是观想。饮食受用是无常的,如果有一些修行境界,应当享用禅定的美食。躺卧睡眠是无常的,如果在贪心、痴心中入睡,则无实在意义,即使做梦也是一种迷乱,但若有密法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境界,便可将迷乱修成光明境界;退一步说,纵然没有这种境界,睡时也应观想佛陀发光,遍布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修法中安睡。

本论是从行、住、饮食、睡眠、财富、亲友、名利、语言、善念、妄念、验相十一个方面阐述的。

卓活衮波上师曾说:?总之死亡无常法,自这相续若未生,密集之法亦不深;相续生起死念时,在皈之辞也高深。?基础没有打好,表面上能看到明点,接受《上师心滴》等最高的密法,也只不过是冰上建筑,因为没有观好无常,这种境界不会长久,很容易被世间种种迷乱夺走。所以,真正要修行的人,基础一定要打牢。

66、按照塔波仁波切的教言,修持无常有哪三个层次?请一一说明。

开始的时候,害怕生死所追,务必像鹿子逃出笼子一样义无反顾;中间的时候,务必像辛勤耕耘田地那样,做到死而无憾;到了最后,要像大功告成的人一样,做到心安理得。

最初的时候,务必要像箭中人的要害一样,认识到没有空闲;中期阶段,要像死了独子的母亲一样,专心致志地修行;最终要了达无所作为,如敌赶走牧童牛。

第39节课

67、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五个角度加

以分析。

原因: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第40节课

68、什么是轮回?观轮回痛苦、修菩提心中,都提到了?众生彼此之间没有不当过父母的?,二者的

侧重点有何区别?请谈谈你的认识。

轮回是指众生由于自身的善恶业在天人五道中不断转生流转的生命现象。前者观修是对轮回流转不息,唯一感受无量痛苦生起定解,从而催生出离心。出离心是小乘道的基础。

而后者是通过如是观修而能对菩提心之因——知母、念恩、报恩等生起定解,菩提心是大乘道的基础。

第41节课

69、八热地狱具体有哪些?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

八热地狱具体可分为:复活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号叫地狱、大号叫地狱、烧热地狱、极热地狱、无间地狱。

1)复活地狱。

受苦状况:无数此等地狱众生由业力所感,好似暴风雪般,同时聚集到烧铁地上火红的余烬中间。它们有的是以嗔恨心感召而集聚,有些是被阎罗卒通过打打杀杀,强迫集中在一起。所有众生如同见到不共戴天的杀父仇敌一样,相互间生起嗔怒之心而奋力争斗。就象《入行论》所讲,只要心念一动,即会以业力幻化出不可思议的兵器。它们手

持兵器互相残杀,打得你死我活,最后全部丧命。此时从空中传来?愿你们复活?的声音,随即所有众生死而复生,又一始既往地争斗不休。就这样辗转死去复活,轮番交替,极其痛苦。

众生寿量:人间五十年是四大天王的一天,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四大天王所在的天界五百年是复活地狱的一天,这样计算复活地狱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此地狱众生自寿为五百年。若以人寿来计算,则是一万六千二百亿年。

转生原因:多是触犯戒律、杀害众生等罪业,或按照《别解脱经》的观点,较轻的恶作罪若没有好好忏悔,最后都会堕入复活地狱。

2)黑绳地狱。

受苦状况:阎罗狱卒把形如柴烬的地狱众生,带到炽热燃烧的的铁地上,在它们身上有黑线划分为四份、八份、十六份、三十二份等,然后用火红的铁锯进行锯割。由于业力现前,这些众生刚被锯开的部位,马上又粘连在一起,这就样反反复复地感受剖割之苦。

众生寿量:人间一百年是三十三天的一天,三十三天的一千年是黑绳地狱的一天,此地狱的有情寿量长达千年。若以人寿来计算,则是十二万多亿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对父母、亲友、眷属等加以损害,并通过妄语来欺骗他们,命终就会转生于黑绳地狱。

3)众合地狱。

受苦状况:有两种,一种是:数不胜数的地狱众生,被关在大如地域般的铁臼内,狱卒们挥舞着须弥山般的铁锤,使劲地锤打它们。所有众生哭哭哭啼啼,在无法想象的气息分解的痛苦和万分恐怖的状态中死去。当阎罗卒举起铁锤时,它们又再度复原,依然如故地感受痛苦。还有一种是:在川谷中所有相对的山岭,变成对自己以前杀害的鹿子、黄羊、山羊等动物的头像,它们的角尖燃火,角抵角而相斗。地狱无量众生由于业力所牵,来到这两座山中间,当两山互相碰撞时,这些众生全部死去,漫山遍野都鲜血淋漓;当山分开时,它们就恢复如初,又像前面一样感受着众合等巨大痛苦。

众生寿量:人间二百年是夜摩天的一天,夜摩天的二千年是众合地狱的一天。此地狱的众生的自寿为两千年。或以人寿一计算,则是一百零三万多亿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若杀过猪、羊、兔子等许多动物,将来会转生到此地狱去。

4)号叫地狱。

受苦状况:这一地狱的众生,身陷无门的炽热室内,里面火焰四起,备受煎熬之苦,想到无有从此解脱之时,不禁失声惨叫。

众生寿量: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兜率天的四千年是号叫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自寿长达四千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讲了,身语意三门不如法,尤其是语言常说一些离间语,当面或暗地搞破别人关系,其果报当堕此地狱。

5)大号叫地狱。

受苦状况:阎罗卒手持令人毛骨悚然的兵器,将地狱的无量众生,驱赶到双重铁门的炽热铁室中,然后用铁锤等锤打它们。这些众生想:内外两个门都用铁水浇铸的,即使能逃脱内门,也逃不出外门。于是声嘶竭地大呼大叫。

众生寿量:人间八百年是化乐天的一天,化乐天的八千年是大号叫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的寿量达八千年之久。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盗窃佛陀、佛法、僧众等三宝的财物,以此而感受大号叫地狱的果报。

6)烧热地狱。

受苦状况:大如三千大千世界的铁器内,装潢了沸腾的铁水,地狱无量有情就像被煮的肉一样,在里面遭受熬煮之苦。每当它们浮到水面,阎罗狱卒就有铁钩将它们钩住,用铁锤打它们的头部,于是它们昏迷不醒,此时已经全无苦受。当它们醒来之后,便以为那是一种安乐。这些有情始终处在水深火热中,苦不堪言。

众生寿量:人间一千六百年是他化自在天的一天,他化自在天的一万六千年是烧热地狱的一天,此地狱众生自寿长达一万六千年。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生前以火焚烧山川、森林、房屋、草原,乃烧害众生,都会转生于此地狱。

7)极热地狱。

受苦状况:在火势熊熊的铁屋内,阎罗卒有火焰炽燃的三尖铁矛,从地狱众生的两足掌和肛门刺入,又从双肩和头顶径直穿出,并且还用燃烧的铁片缠裹它们的身体,这些有情极度痛苦。

众生寿量:此地狱众生的寿命,长达半个中劫,因此无法用人间的年数衡量。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说,主要是对别人作无因诽谤,因为自己对某人不满,就没有任何根据地故意造遥,以此果报会堕入极热地狱。

8)无间地狱。

受苦状况:周围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围绕的燃火铁屋内,阎罗卒将无量地狱众生放到堆积如山、好似木炭般燃火的铁块中央,借助豹皮和虎皮所制的皮火筒的风力,有情的身体与烈火燃成一体。它们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只能发出凄惨号叫的声音,身体却显露不出来。

众生寿量:无间地狱有情,寿命长达一中劫。

转生原因:造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或者入密乘后对三恩德上师产生邪见、不恭敬,并进行毁谤,一直没有忏悔,这种人将投生于这一地狱,而以其他业力绝不会转生于此。

70、无间地狱为何被称为?无间??佛经中对它有哪些描述?我们容易堕入此地狱中吗?

受苦状况:周围有十六个近边地狱围绕的燃火铁屋内,阎罗卒将无量地狱众生放到堆积如山、好似木炭般燃火的铁块中央,借助豹皮和虎皮所制的皮火筒的风力,有情的身体与烈火燃成一体。它们感受极其强烈的痛苦,只能发出凄惨号叫的声音,身体却显露不出来。

众生寿量:无间地狱有情,寿命长达一中劫。

转生原因:造过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等五无间罪;或者入密乘后对三恩德上师产生邪见、不恭敬,并进行毁谤,一直没有忏悔,这种人将投生于这一地狱,而以其他业力绝不会转生于此。

第42节课

71、什么叫近边地狱?在本论中,它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转生原因。

①?近边地狱?在藏语中的意思,指无间地狱周围的地狱。而汉地有些经典中,将其译为?游增地狱?,意即地狱众生从无间地狱或八热地狱中出来以后,浪荡到此,倍增苦恼。

②本论中,它为分为五种:煻煨坑、尸粪泥、利刃原、剑叶林和铁柱山地狱,在有些佛经中,又称之为:铜柱地狱。

③五种地狱所受苦状况及原因如下:

1)煻煨坑地狱

受苦状况:无间地的众生,由于业力有所减轻,走出无间地狱之门。此时它们看见远处有一片黑漆漆的凉荫或妙壕,然后满心欢喜疾步前往,准备在那里乘凉休息,结果却陷入了剧烈燃烧的炭火坑里,被烧得骨肉焦烂,痛苦不堪。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依止出离道,而不护禁戒,堕煻煨狱中,肢体皆消烂。?主要是居士或出家人明明依止了出离道,受了居士戒或出家戒,但却不好好守护禁戒。此外,《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中也说,往昔曾把众生活活扔进火坑、热砂、火炭中,或者出家后破戒的人,都会招致这种痛苦。

2)尸粪泥地狱

受苦状况:从煻煨坑地狱中解脱出来的有情,看见远方有一条潺潺不息的河流,因为在前一大劫毁灭期间一直身处火堆中备受煎熬,所以感到口干舌燥、渴到极点,一见到水不禁喜出望外,飞奔前去饮用。可是到了近前,哪里有什么水啊?结果却陷入尸、马尸、犬尸等腐烂尸体臭气冲天、到处弥漫昆虫的污泥内,淹没过头顶,具有锋利铁喙的昆虫群起而上、竞相啄食,真是苦不堪言。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矫现诸威仪,苟求邪活命、堕尸粪狱中,为蛆虫啄食。?主要是生前通过诈现威仪,在人前装出一副修行人的样子欺骗众生享用信财,以邪命养活。《佛说立世阿毗昙论》中还说,往昔把有生命的众生,扔进粪坑等不净处,或者转生为人时啖食生命,或令蜈蚣等撕咬其它小动物,也会招致这种痛苦。

3)利刃原地狱

受苦状况:从尸粪泥地狱中解脱出来的有情,看到一赏心悦目的青青草原,便欣然前往。结果遇到的却是一片兵器所成的利刃愿,整个大地长满了形状如草、锋利燃火的铁刺。右脚踏在上面,右脚被戳穿;左脚踩下,左脚被刺透。由于众生业所致,当脚抬起时又恢复如初,再度踩踏之时如前一样被穿透,痛苦难忍。

转生原因:《六道伽陀经》中云:?若人说邪道,破正法为非,满道排锋刀,令彼往来行。?如果有人宣说邪道,破坏正法、为非作歹,那么当他死了之后,所踩的道路会排满锋利的利刃,由于业力所驱,不得不在上面踩来踩去。

4)剑叶林地狱

受苦状况:从前面的地狱中刚解脱出来的众生,又看到一片枝繁叶茂、舒心悦意的森林,当它们兴高采烈地狂奔而去,哪里有什么悦意的森林?遇到的却是一片剑叶林,只见铁树上长着许多叶状的利剑等兵器,随风摆动,将这些众生碎尸万段,之后恢复如初,又再度割截,它们就这样感受着被切割的痛苦。

转生原因:《六趣轮回经》中云:?若阴谋害他,堕彼剑叶林。?假如以不良的心行谋害他们,以引果报就会堕入剑叶林地狱。还有《立世阿毗昙论》里讲,生前喜欢打仗,用刀等兵器伤害他人,也会堕入此地狱中去。

5)铁柱山地狱

受苦状况:由于业力的牵引,它们来到阴森可怖的铁柱山前,这时听到山顶上昔日苦苦受恋的女人呼唤自己。《正法念处经》中说,她打扮得特别漂亮,用媚眼含情脉脉地看着你,用娇柔动听的声音喊你的名字,并说:?念在我俩昔日的情分上,我特意来这里看你,现在你也见到我了,为何不来亲近我、拥抱我??听到这此甜言蜜语,地狱众生的习气复苏,实在是忍不住,冒着生命危险向山上攀登(有些众生明明知道危险,有些也不一定知道)。结果因为业力现前,山上的树叶全部变成朝下的兵器,身体被这些兵器刺穿,内脏、肠子挂得到处都是,从皮肉到骨髓之间均被切割斩碎。当它筋疲力尽地爬上山顶,身体恢复如初,此时乌鸦、鹰鹫等飞禽又前来啄食品它的眼油,乃至身体的一切支分。此时,又听到山脚下传来呼喊它的声音,它便一如既往地向山下奔去,所有的树叶又转向中上方,从它的前胸刺入,径直穿透后背。到了山脚下时,等候在此万分恐怖的铁男、铁女,将它拥拥抱入怀,将它的头颅活活吞入口中细嚼慢咽,并不时从嘴角两边流出白色的脑浆……感受诸如此类的异常痛苦。

转生原因:《正法念处经》云:?何因故烧?邪欲为因。?也就是说,这此燃烧身心的苦因是什么呢?即是邪欲。此地狱是毁坏净行、破戒律的出家人或行邪淫的在家人转生的地方。可见,我们的心特别可怕,若未以正知正念来守护,会让我们无数次堕入地狱感受无边的痛苦,故佛陀在最后提醒:当知是心,不可信也!

第43节课

72、八寒地狱有哪些?请具体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

1)具疱地狱、疱裂地狱、紧牙地狱、阿啾啾地狱、矐矐婆地狱、裂如青莲花地狱、裂如红莲花地狱、裂如大莲花地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