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6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2016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2016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2016年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笔记

高等教育心理学识记部分(简答论述分析)

1、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

学习的基本问题、知识技能、学习迁移、问题解决、创造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三)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四)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2、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第三节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发展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

(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五)教育性原则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进行观察记录,以判断其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

(三)调查法:通过收集被试的各种有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以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方法。(四)个案法:收集特定个人的各种有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的方法。

(五)测量法:用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验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掌握人类心理的界定,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

一、人类心理定义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二、人类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

(二)个性

心理面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1. 心理动力系统: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

2. 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三)心理状态

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

如,应激状态

4、掌握大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大学生外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后期,身体各器官的功能趋于完善和成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

二、高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大学生认知、情感、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P31-32)

(二)不同阶段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5、掌握学习的基本含义,了解学习的分类。

(一)广义的学习

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或行为倾向的变化。

(二)狭义的学习

专指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个性和思想品德的过程。学生学习的两个特点:

1. 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6、掌握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联结型学习理论(掌握主要观点)

(一)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1. 准备律

2. 练习律

3. 效果律

(二)斯金纳的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动物学习实验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应答行为和操作行为

应答行为是由特定刺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又叫引发反应;

操作行为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叫自发反应。

2.强化(效果律)(了解强化的概念和作用)

正强化

负强化

二、认知型学习理论(掌握主要内容)

(一)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

1. 学习是对问题情境的整体知觉和理解,是对完整结构的组织,而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 学习的过程是顿悟而不是试误。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发现理论:

1. 学习的实质是个体把自己的认知结构与学科结构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

2. 学习的过程

①新知识的获得

②知识的转化

③评价

—发现学习: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和发现

(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

1.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

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2. 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

同化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3.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①材料的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②心向;③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4. 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了解代表性观点)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1.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2. 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 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 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7、掌握高校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

(一)学习具有较高的职业定向性

(二)学习具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 1.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

2.学习的内容有较大的选择性

(三)学习途径具有多样性

(四)学习具有研究和探究的性质

8、能采用不同的方法学习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一)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 命题(一种关系和一组论题)

2. 命题网络(科林斯和奎林)

3. 图式(现代认知心理学)

(二)陈述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1. 符号表征学习(如词汇学习)

2. 概念学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

3. 命题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方式:同化(接纳、吸收和合并为自身的一部分)

(1)下位学习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容性和概括性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的关系是类属关系,即下位关系。这种新知识的学习即为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

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观念,在几个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包容程度更高的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

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一)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

1. 产生式(程序性知识的最小单位)

条件—活动(Condition-Action)规则

2. 产生式系统

(二)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心理过程

1. 陈述性知识学习

2. 变式练习

3. 自动化

9、能掌握多种不同的认知策略,并能熟练运用几种认知策略。

策略性知识即学习策略,也是程序性知识。(P89)

(一)认知策略

1. 复述策略

2. 精细加工策略

3. 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 计划策略

2. 监视策略

3. 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社会资源利用

10、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培养高校学生的运动技能。

1. 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 必要而适当地练习

高原期

3.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11、掌握学习迁移的概念与学习迁移的不同类型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与负迁移(影响性质)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知识水平)

3.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发生方向)

4.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学习内容)

12、掌握学习迁移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几种经典的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人的“心灵”由意志、记忆、思维、推理等官能组成,各种官能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一种官能的改进会加强其它所有的官能。

迁移是通过对种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二)共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共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是指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三)经验类化说

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

(四)关系转换说

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关系的结果。

学习者所迁移的是顿悟——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五)学习定势说

学习定势是先前习得的态度倾向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先行学习为后继学习准备了迁移的条件,或者使后继学习处于准备状态,就有利于迁移。

(六)分析—概括说

学习的迁移在于通过对两种学习情境的综合分析,概括出两者之间本质上相同或相似的条件,这种综合分析和概括就是迁移发生的基础。学习迁移取决于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的分析程度。

13、掌握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14、掌握问题及问题解决的基本含义

(一)什么是问题和问题解决

1. 什么是问题

问题是个人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的三个要素:

①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

②目标:问题所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

③障碍:

2. 什么是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得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15、掌握创造力的基本含义

1. 什么是创造力

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

16、简要叙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1. 有关的知识经验

2. 定势与功能固着

3. 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

(1)问题情境

(2)表征方式

4. 酝酿效应

5. 原型启发

6. 情绪和动机状态

陆钦斯的定势实验

定势对问题解决影响

17、知道如何利用学习动机理论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表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三、归因理论(维纳)

1.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三维度六因素)

2.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二:一是个体行为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第三节高校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设置合理目标;

二、有效利用反馈信息与评价;

三、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

四、合理运用奖励与处罚:

五、利用竞争与合作;

六、增强自我效能感;

七、进行归因训练。

18、重视学生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影响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1.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他人的意识,包括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社会惰化

社会惰化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3.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4.从众

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的一致性;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个性特征

19、学会指导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一)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1.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2. 主动交往

3. 发现并赞赏别人的优点

4. 合理对待批评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

1. 避免争论

2. 维护他人自尊

3.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 学会批评

5. 加强交往,密切关系

20、掌握对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二、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

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

21、懂得如何矫治高校学生的不良品行

一、学生不良品行形成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家庭;

2.社会;

3.学校

(二)主观原因

二、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常用方法:

1.防范协约法;

2.表征性奖励法;

3.强化暂停法;

4.过错矫正法;

5.榜样示范法

22、掌握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主要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良好、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

2.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3.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4.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5.适应社会生活

6.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

7.人格完整和谐

8.心理行为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3、了解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角色,增强职业认同

一、教师职业认同的界定

认知、认可、有情感、有投入

二、促进教师职业认同的策略

1. 促进社会对教师身份的认同

2. 改善学校管理

3. 加强自我认同建构

24、懂得合理运用期待效应,掌握提升胜任力和教学效能的策略

二、教师期望效应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1. 树立期望教育观,促进教师适度期望与学生自我期望的整合

2.慷慨地使用赞美之辞,注意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3.在课程教学中主动、合理地运用期望效应

4.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发挥期望效应的效能

一、教师胜任力结构

1. 专业知识

2. 教学技能

3. 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教育机智、教学效能感、教学监控力

4. 职业素养

教育爱与良心、教育公正、教育威信、心理健康

5. 人际关系

25、学会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有效缓解职业倦怠

一、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过程

1.适应阶段

2.分化定型阶段

3.突破阶段

4.成熟阶段

二、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策略

1. 系统的理论学习

2. 完善的技能训练

3. 科学的自我反思

4. 自觉的科学研究

三、教师职业倦怠

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

高校教育心理学(了解理解部分)

1、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界说

狭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学科。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二)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

学习的基本问题、知识技能、学习迁移、问题解决、创造力、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三)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

(四)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

2、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

(三)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

(四)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

高校的三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

3、了解高等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相互关系

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追溯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教育心理学思想

二、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二)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科学教育心理学在美国的发展

2.科学教育心理学在前苏联的发展:乌申斯基

3.科学教育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1924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理解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6、了解学习的分类

1. 依据学习目标进行分类

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认知领域的学习、情感领域的学习、技能领域的学习。

认知领域的学习分类: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 依据学习结果进行的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智力技能

(2)认知策略

(3)言语信息

(4)动作技能

(5)态度

3. 依据学习内容的分类(冯忠良)

(1)知识的学习

(2)技能的学习

(3)行为规范的学习

7、了解强化的概念和作用

2.强化(效果律)

正强化

负强化

8、了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性观点

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

1. 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2. 关注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

3. 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4. 重视兴趣、情感在学习中的价值。

9、了解学习理论的新发展趋势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1.观察学习的对象:榜样

活的榜样;符号榜样;诫例性榜样

2.观察学习的类型

直接性的观察学习;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创造性的观察学习

3.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过程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串行处理的认知模型:

时间顺序的连串信息加工

1.样例的归纳学习

2.类比学习

(二)学习的并行处理认知模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相对论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有准备的头脑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10、了解高校学生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学习的一般过程

(一)中国古代的学习过程观

(二)加涅的学习阶段观(P71页图)

1.动机阶段;

2.领会阶段;

3.获得阶段;

4.保持阶段;

5.回忆阶段;

6.概括阶段;

7.操作阶段;8.反馈阶段。

11、了解知识的分类,理解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的问题

2.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

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

12、了解高校学生策略性知识的内涵

策略性知识即学习策略,也是程序性知识。(P89)

13、了解高校学生运动技能的含义、分类、心理结构及其形成过程

一、运动技能的界定

(一)运动技能的定义

运动技能是人类习得的技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运动技能的分类

1. 连续—继续

2. 精细—强壮

3. 内反馈—外反馈

4. 简单—复杂

二、运动技能的结构

(一)运动技能的构成成分

1. 动作或动作组;

2. 知觉能力;

3. 体能。

(二)运动技能层级

1. 动作语汇的获得;

2. 连锁与辨别;

3. 问题解决。

三、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四个阶段:

1. 操作的定向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2. 操作的模仿

3. 操作的整合

4. 操作的熟练

14、了解如何结合教学实际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三、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四、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五、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

15、了解问题及问题解决的特征、分类

3. 问题的分类

(1)精确问题与模糊问题

(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

(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

(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

16、了解创造力的特征、分类

2. 创造过程

华莱士四阶段论:

(1)准备阶段

(2)孕育阶段

(3)明朗阶段

(4)证实阶段

3. 创造力的种类

(1)前创造力、潜创造力和真创造力

(2)初级创造力、中级创造力和高级创造力

17、了解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二、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特征

(一)问题解决的特征

1.问题情境性

2.目标指向性

3.操作序列性

4.认知操作性

(二)创造力的特征(P136页)

吉尔福特:

敏感性

流畅性

灵活性

独创性

再定义性

洞察性

18、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模式

一、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二、问题解决的模式

(一)早期问题解决的主要观点

1.联结主义

2.格式塔学派

3.杜威五步模式

(二)现代问题解决模式

1.奥苏伯尔和鲁宾逊的问题解决模式

⑴呈现问题情境命题

⑵明确问题与已知条件

⑶填补空隙过程

2.吉尔福特智力结构问题解决模式

19、了解激发创造力的训练方法与教学策略

一、影响创造力的因素

(一)知识与创造

(二)智力与创造

(三)人格与创造

创造性高的个体具有自信、自重与胸襟开阔等人格特征。

二、创造力的开发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二)激发问题意识开发创造力;

(三)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

(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

20、了解学习与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学习与学习动机

一、动机与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界说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产生于需要。

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校情境中的动机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获得他人认可)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1.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2.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21、了解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

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

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表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三、归因理论(维纳)

1.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三维度六因素)

2. 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

(1)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

(2)根据学习者自身的归因倾向预测以后的学习动机;

(3)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四、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

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因素有二:一是个体行为成败经验,二是个体的归因方式。

22、了解大学生群体不同于一般群体的特征

一、学生群体与群体特征

(一)群体和群体特征

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三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的特征:

1.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

2.组织化的人群(规范、结构)

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23、了解高校班集体心理、群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和作用

1.班集体的类型:

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

2.班集体的作用:

(二)集体目标的确立

1.集体目标

2.集体目标的确立:

⑴将目标具体化;

⑵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

(三)集体舆论及其作用

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

(四)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1.集体凝聚力: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

2.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

(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骨干作用

(五)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

1.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有非正式领导。

2.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

⑴积极作用:

满足心理需求;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沟通。

⑵消极作用:

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

24、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高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1. 平等性

2. 感情色彩浓厚

3. 富于理想化

(二)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

1. 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

2. 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

3. 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

4.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

1. 平等原则

交往中的平等指人与人之间的人格、尊严的平等。

2.尊重原则:包括自尊和尊重别人两个方面。

3.真诚原则

4.理解原则

5.社会交换原则

人际交往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

25、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界定

道德是社会现象,是协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以及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采取行动时,经常表现出来的一些稳定特征和倾向。

二、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1.品德的内容来自道德;

2.个体品德是在社会、家庭、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下形成的;

3.社会道德影响个人的品德。

区别:1.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

2.道德有完整体系,品德是其中局部的反映;

3.道德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品德还受身心规律制约。

三、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26、了解并理解品德的几种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道德判断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

1.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遵守的义务)

2.从客观责任(结果评价)到主观责任(动机评价)

3.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公道的公正

4.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

二、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自己利益定向)

2.习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普遍的道德良心或原则定向阶段

三、班杜拉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强化理论

人和动物都能自动地做出许多行为,凡是受到强化和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凡是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就会下降,以致消退。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2.社会学习理论

人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叫观察学习,也叫社会学习。

四、埃里克森新精神分析品德理论

八阶段:

1. 学习信任的阶段

2.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3. 发展主动性阶段

4. 变得勤奋阶段

5. 建立个人同一感阶段

6.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7. 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

8. 达到完善阶段

27、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目标及内容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

2. 有利于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

3. 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

4. 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 有利于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

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二)中间目标:

矫治性目标、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

(三)具体目标:如大一新生的适应问题,毕业生的择业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习辅导

(二)生活辅导

(三)生涯辅导

1.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培养;

2.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

3.合理的选择;

4.自身潜能的开发。

28、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类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多数人的心理是健康的;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

3.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群体。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

3.生活事件因素;

4.个体因素

一、什么是心理障碍

山东省2018年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题库(800题)

一,单选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基础性 B. 专业性 C. 人文性 D. 科学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A. 主要目的 B. 最高目的 C. 主要目标 D. 最高目标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 A. 高级教育 B. 人文教育 C. 科学教育 D. 专业教育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及其特殊性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 A. 交叉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融合学科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内涵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 基础学科 B. 分支学科 C. 重点学科 D. 理论学科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内涵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 学者 B. 高级技术型人才 C. 高级专门人才 D. 研究型人才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C.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D.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 专才教育 B. 通才教育 C. 自由教育 D. 高等教育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现象的特殊性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A. 专科教育 B. 本科教育 C. 研究生教育 D. 博士后教育 正确答案: D 知识点: 高等教育活动的性质任务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 B. 反多元文化 C. 反传统文化 D. 反校园文化 正确答案: A 知识点: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特殊性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 北京大学 B. 南京大学 C. 厦门大学 D. 山东大学 正确答案: C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的历史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 2、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4、教育性原则 三、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及趋势: 1、从他控到自控; 2、从不自觉经自觉达到自动化; 3、敏感性逐渐增强; 4、迁移性逐渐提高 四、影响教育机智的因素:1、对工作和对学生的态度;2、意志的自制性和果断性;3、深厚的知识素养和经验积累 五、教师威信的形成:1、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取威信的基本条件;2、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3、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立威信;4、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5、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六、师爱的表现形式:1、关怀和爱护学生;2、尊重和信任学生;3、同情和理解学生;4、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七、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一)学习内容上的特点:1、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2、要求掌握丰富的实践知识,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八、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3、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4、学习动机的职业化。 八、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想创设问题情境,一是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 当的跨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 约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 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中等程度的动 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校效果的提高。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 效果有明显影响。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 指责能更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惩罚比忽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 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不仅解 释了以往学习结果产生的原因,更重要 的是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 九、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1、学习对 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 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的作 用。 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 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 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 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十、怎样有效促进学习迁移?1、合理 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4、有效设计教 学程序;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十一、大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1、一 般直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直觉的理解 性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观 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3、观察具有敏 感性和系统性;4、观察具有相对的深 刻性和稳定性。 十二、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 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 过渡的阶段;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 的同时,创造思维也在显着发展;3、 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 思维的元认知。 十三、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 条件: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 2、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 象直观)的配合。首先,形象的直观过 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 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为此,在形象 的直观过程中,教师应提供明确的观察 目标,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其次,形 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 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 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 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 特点: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组合 率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 目的和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 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 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 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 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 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 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十四、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 条件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只用正例 也可以有效地学习概念和规则,但如果 同时提供正例和反例,概念和规则的学 习将更加容易。因为反例的适当运用, 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 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 (二)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变式就是 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 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 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 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 变化。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在实际 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 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 理、规则。 十五、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逻 辑记忆能力得到显着提高;2、各种记 忆品质得到全面发展;3、掌握各种有 效的记忆方法。 十六、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一)材料的数量与性质;(二)识记 的目的性与主动性;(三)对材料意义 的理解度;(四)组块化编码;(五) 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六) 觉醒状态;(七)识记的信心 十七、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1、复习时机要得当:遗忘发展的一般 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 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 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 中应遵循“及时复习”的原则。 2、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优于 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优于 单纯的重复阅读,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 与部分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一般说来,复习 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 之,则遗忘发生愈快。必要时可采用“过 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并不 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学习的熟练 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 促进保持和防止遗忘,必须注意从 学习时机、学习方法、学习程度等方面 来综合考虑。 一、问题解决能力训练的 建立接纳意见的气氛2、 地界定问题3、教育学生 的方法4、鼓励学生多角 5、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 响解决问题的因素7、提 机会应给予反馈。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 应当遵守鼓励学生创造性 原则:①尊重与众不同 重与众不同的观念;③向 的观念是有价值的;④给 学习机会;⑤使评价与前 来。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 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 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 跃发言,从而引出多种多 案。教学活动要遵守以下 提出批评性意见;②鼓励 意见或补充意见;③鼓励 多益善;④追求与众不同 切的,甚至离题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 三、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 1、全面认识自我①通过 来认识自我②通过分 的评价来认识自我③ 比较来认识自我④通过 识自我⑤通过自己的 果来认识自我⑥通过 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2、积极悦纳自我 3、努力 确立正确理想自我②努 我 四、班集体凝聚力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彩的活动③发挥学生干 五、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则2、社会交换原则3、 原则4、情境控制原则 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 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 印象2、主动交往3、移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维 论2、不要直接批评、责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①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 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 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 应以启发而不是命令来提 误⑤给别人保留面子 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 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 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人际关系4、具有较强的

2016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2016年山东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篇一:2016上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部分真题汇总 2016上半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部分真题汇总 一、结构化:1.有人觉得集体教学不重要,只看中游戏教学,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2.一个孩子很孤僻不爱和别的孩子玩,和他沟通怎么也不理你,你会怎么办? 试讲题目:弹唱(考生抽到的两个题目都是弹唱,另一个题目忘记了) 要求:1.完整演唱。2.根据是将内容设计一个游戏。 答辩:1.游戏属于什么领域,要注意些什么? 2.你为什么想做幼儿园老师? 二、结构化:1.幼儿园工作平凡又琐碎,你怎么看? 2.有小朋友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你会怎么办? 试讲:故事 三、结构化:1.搭积木的时候有小朋友吵架,老师把小朋友拽到了一边,你觉得老师的做法对吗? 2.小明发现厕所的地漏堵了,地上流了很多水,小明打开地漏把里面的垃圾掏出来,地上的水也就没有了,时候小明也没有告诉老师,老师知道后把这个故事画成了漫画,请大家猜一猜这个人是谁,请你对老师的行为进行评价。 试讲:题目一:看图编儿歌,(大概内容有:小狗、月亮、太阳、花草??) 题目二:儿歌

要求:1.十分钟完成试讲。 2.给儿歌配一副插图。 答辩:你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备注:考生反映考场管理很松懈,考试第一天考官自己也没搞清楚几点考试,备课20分钟结束后,考生又在考场外等待了大概10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时间很充分,考试时一共有四个备考室,考生可以带自己的资料进入备考室,没有老师管,并且备考室里面有信号,有的考生还在备考室里用手机百度,备课纸可以带入到考场里面,考生自己可以看,没有老师管。当天有很多人抽到弹唱,还有不少儿歌是直接看图自编自讲儿歌) 四、试讲:绘画 五、试讲:折纸 六、结构化:1.有个小朋友拍皮球拍到你身上了,他跟你说了对不起,过来一会儿你发现他还在原地,你过去问他怎么回事,他说:老师,你还没有跟我说“没关系”,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 2.教师这个职业总是坐着一成不变的工作容易产生疲惫感,对此你怎么看? 试讲:题目一:设计一个手指游戏。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容易出现儿歌和手指不同步的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来解决? 题目二:绘画正方形,认识正方形。要求:教师画出不低于五个正方形的图案 七、试讲:题目一:弹唱。题目二:剪纸 八、结构化:1.一个小朋友在幼儿园经常打闹,并且经常打别的

03.高等教育心理学-选择判断

● ● 主。 ● ● ● ● ● ● ● ● ●● ●● ● ● 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 ●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 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 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了解。 ● 高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 高等教育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反思能力 ● 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的胜任能力。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强其角色意识。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还有助于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加其对各种角色的胜任能力。 ● 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 ● 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 ●混乱、 无组织, ● ● ● ●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 ● ● ● 始。西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期从十一 ● 1 ,相当于高中阶段;3、,相当于大 ●1 、感知运动阶段2-6岁)3、具体运算阶段(6-11岁)4、形式运算阶段(11 岁以上) ● :1 、彼的。 2释,接受各种不同的观点;他们会根据不同的、变化着的情境对问题作出判断;他们不再将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真理,而是通过权衡,对不同的观点和理3、 ● 1、在形势逻辑思维发展的2、在常规性思维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迅速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 ● 1 3 我同一性。5 明确行为的适当性。6●1胆汁质(李逵) 2多血质(燕青)3黏 ● 、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 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2 、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3、气质与职业指导。4、根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 ● ● ● 放,当机立断,不拘小节,独立性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交际,但比较轻率.而内倾型的大学生以自我为出发点,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缺乏交际行2 独立型的大学生有坚定的个着镇静,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在困难或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惊慌失● ●IQ ) 含义是被测 ● 一般有以下几种分类:1分。2、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划分。3、 ● ●:1 、针对大学生的2 、针对大 ● 可归纳为 ● ● ● ● ● ● ● ● ● ● 自尊心受伤害程度越高,过敏性焦虑水平越高。 ● 论述:教师的一般教学能力? 一般教学能力,是指所有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教学能力主要表现在:1、教学组织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1)分析掌握教学大纲的能力;(2)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3)教学设计能力;(4)对学生的学习准备性与人格特点的判断能力;3、教学操作能力;(1)语言操作能力;(2)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 4、教学监控能力。 ● 专家而有效的专门知识;2 、 ● ● 1、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4、不能把个体的所 ● 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 ● 1956年、1964 年和 ● 根据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 ● 1 2 )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3 ● ● ● ● ● ● ● ● 基本成 ●● 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最后,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即心理意义。 称为“正迁移”。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 。凡是后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化。

河南高校教师资格考试真题

河南省2004年教师职业素质和技能考试试卷(A) (适用范围: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选对得1分,选错或不选得0分。 1.一个国家的政体与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它制约着高等教育的() A.领导权 B.受教育的权利 C.教育的方针、目的 D.教育体制 2.主张教育应使“个人特征与社会目的的价值协调起来”的教育家是() A.亚里士多德 B.杜威 C.斯宾塞 D.纽曼 3.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发展以及调整的决定性要素是() A.教育因素 B.政治制度因素 C.科学技术因素 D.经济因素 4.从高校课程的层次构成上看,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并列课程、核心课程 B.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 C.必修课程、限选课程、选修课程 D.理论课程、实践课程 5.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力机构为() A.国家教育部 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D.各省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 6.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学校是() A.天津中西学堂 B.南洋公学 C.京师同文馆 D.山西大学堂 7.教学计划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是() A.教务处 B.团委 C.学生会 D.各教学单位 8.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使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兴趣 D.学习理想 9.“罗森塔尔效应,说明了教师的哪种行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重大影响。() A.能力 B.性格 C.作风 D.期望 10.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的是() A.逆向迁移 B.顺向迁移 C.负迁移 D.正迁移 11.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图片、图表、幻灯、电视录像、模型等直观的教学形式属于()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行为直观 D.言语直观 1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先高后低 D.先低后高 13.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是() A.社会干扰 B.社会助长 C.社会弱化 D.社会惰化 14.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 A.集体主义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为学生爱心奉献 D.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5.教师职业与其它职业不同的本质特征是() A.为人师表 B.献身教育 C.教书育人 D.公而忘私 16.“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主要内容是() A.教书育人 B.依法执教 C.廉洁从教 D.为人师表 17.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的是() A.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B.校长负责制 C.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D.校务委员会制 18.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 A.职业认定制度 B.职业许可制度 C.职业审核制度 D.职业监督制度 19.我国教育法的渊源指的是()

2017年山东省高校教师培训教师资格证所有科目全套题库

高等教育学题库(800题) 单选题共385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 基础性 B. 专业性 C. 人文性 D. 科学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A. 主要目的 B. 最高目的 C. 主要目标 D. 最高目标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 A. 高级教育 B. 人文教育 C. 科学教育 D. 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 A. 交叉学科 B. 综合学科 C. 边缘学科 D. 融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 A. 基础学科 B. 分支学科 C. 重点学科 D. 理论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A. 学者 B. 高级技术型人才 C. 高级专门人才 D. 研究型人才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B.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C. 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 D. 二者是不可分割的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A. 专才教育 B. 通才教育 C. 自由教育 D. 高等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 A. 专科教育 B. 本科教育 C. 研究生教育 D. 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 A. 亚洲 B. 非洲 C. 欧洲 D. 美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 B. 反多元文化 C. 反传统文化 D. 反校园文化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A. 北京大学 B. 南京大学 C. 厦门大学 D. 山东大学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 A. 京师大学堂 B. 京师同文馆 C. 北京大学 D. 燕京大学 15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A. 谢冰 B. 洪秋雨 C. 潘懋元 D. 孟宪承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 A. 纽曼 B. 洪堡 C. 亚里士多德 D. 费希特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A. 唐末 B. 元末 C. 明末 D. 清末 18()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 A. 1922 B. 1937 C. 1945 D. 1978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模拟试题1

1.不同道德体系的对立和斗争,也是由经济关系的()决定的。D. 内在矛盾 2奴隶社会的道德在调节范围上较之原始社会的道德()。 C. 日益扩大 3一个人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履行教书育人工作的原动力是()。A. 敬业 4在学校众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一对关系是()。D. 师生关系 5教师职业道德在没有转化为个体道德之前,是一种()。C. 他律性规范 6“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可言。”说这段话的教育家是()。A. 陶行知 7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道主义思想()。C. 日益发展 8()是每个教师胜任工作的必要条件。D. 道德修养 9要想人类社会沿着更加()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B. 人性化 10我国现阶段实施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是()。B.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1教师被称之为太阳底下()。D. 最光辉的职业 12师表风范内在之源的根本就是()。A. 真善美 13教师献身于教育工作的根本动力是()。D. 教师的职业理想 14实践证明,只有()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道德高尚的学生。B. 道德高尚 15教学的主人、学校的主人是()。C. 学生 16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是()。D. 人的全面发展 17在构成教师道德品质的六个要素中,标志着道德品质形成的是()。C. 道德习惯 18世界上第一所师范学校是()。C. 巴黎师范学校 19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师个人利益和教师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C. 一致的 20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 ),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B. 协作 2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由中共中央于()。A. 2001年印发 2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日益加剧的严峻事实,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提出来的,目的在于实现()。C. “人性复归” 23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学校的教师是由()。A. 神父兼任的 24有人认为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而人道主义讲的是互爱,二者大相径庭。其实这种看法是()。C. 不全面的 25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处于基础位置,是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的是( )。 C. 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26教师职业幸福的()首先表现为劳动及其报酬的精神性。A. 精神性 27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身兼几种社会角色,由此产生的道德冲突是一种()。A. 不同角色的义务冲突 28()既是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设计实践的升华,是联系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D. 教学设计模式 29()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录像、动画以及模拟的三维景象C. 教材多媒化30()的本质是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B. 专题网站 31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和()。C. 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32常用的图像搜索方法:基于图像分类的搜索、()、基于关键字的搜索。B. 基于图像内容的搜索 33()是图像处理的基础,可以对图像做各种变换如放大、缩小、旋转、倾斜、镜像、透视等。D. 图像编辑 34网络教学环境具有()、广播、遥控、监看、监听等多种特性和功能。D. 资源共享

2015高校教师资格证笔试《综合》考试参考资料--附答案

2015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 考试暨教师资格笔试参考资料 《大学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大学教学论探高等学校教学活动的一般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下列选项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C ): A.教学理念 B.教学过程 C.德育原则 D.教学方法 2.高等学校工作应当以( D )为中心。 A.政治学习 B.科学研究 C.社会服务 D.教学工作 3.教学质量的提高,决定于起主导作用的( A ) A.教师 B.学生 C.教科书 D.课程资源 4. 下列有关学生的认识过程的论述,错误的是( A ) A.一般从接受直接经验开始 B.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C.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D.智力与非智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5.下列选项不属于“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的是( D ) A.授课清晰 B.教学方法多样化 C.任务导向 D.设置合适的提问 6. 下列选项所列教学原则表述错误的是( A ) A.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结合 B.理论联系实际 C.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 D.少而精 7. “通过有招学无招”是对( B )的形象说法。 A.发现教学法 B.案例教学法 C.讲授法 D.讨论法 8.最古老而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 C ) A.发现教学法 B.案例教学法 C.讲授法 D.对话法 9.以下选项不属于大学现场教学方法的是( D ) A.参观 B.调查 C.实习实训 D.实验课 10. 下列选项不属于教学创新目的的是( D ) A.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B.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 C.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 D.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二、简答题 1.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教书育人 2.大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培养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3.实施创新教学,需要教师具有哪三种创造力? 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技法 4.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或“期待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5. 什么是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而是为了达成明确的教学目的,基于一定的事实而编写的故事,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源? 一、动机。即学习态度的树立,学习内动力的激发。二、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三、压力与成功的动力。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学习中,适当引入竞争是很有必要的。有竞争必然会产生压力,如果学生能够战胜困难,挑战压力并获得成功,则可以体会成功的快乐。

2017年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题库及答案

2017山东省高校教师资格证《高等教育学》题库 单选题(共385题) 1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是()。B. 专业性 2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B. 最高目的 3高等教育从性质来看是一种()。D. 专业教育 4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的一门()。B. 综合学科 5高等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B. 分支学科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C. 高级专门人才 7下列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8()指培养发展较全面、知识面较广、活动领域较宽的横向型人才的教育。 B. 通才教育 9高等教育层次不包括()。D. 博士后教育 10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起源于()。C. 欧洲 11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它具有()的特征。 A. 反主流文化 121978年,我国的第一个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是()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 C. 厦门大学 131983年,高等教育学正式作为教育学科的()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入学科专业目录。B. 二级 14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教育始于()。A. 京师大学堂 151984年,()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 C. 潘懋元 161852年,英国红衣主教()发表了《大学的理想》一书。A. 纽曼 17我国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 18()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A. 1922 19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了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B. 专门职业 20“哲学”这个词在希腊语中是()意思。A. 爱智慧 知识点: 高等教育学研究方法概述 21()是指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中所运用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B. 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22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高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A. 多学科研究法 23()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 综合法 24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利用间接资料属于第()手资料。B. 二 25在高等教育学研究中,()适用于主题复杂、范围较大、时间较长的课题研究。 A. 顺差法 26以著作和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或参考书目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文献的高等教育研究方法是()。 C. 跟踪检索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中世纪大学:指11~17世纪欧洲各国兴起的高等学府,为近代高等教育之滥觞。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好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一般分说明、本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通才教育: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英才教育: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这个阶段,大学主要培养治国的精英,大学是统治阶级服务的机构。教育内容是博雅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致力于统治才能的培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