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红楼梦》双关语翻译看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

从《红楼梦》双关语翻译看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

从《红楼梦》双关语翻译看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
从《红楼梦》双关语翻译看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

从《红楼梦》双关语翻译看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风格

《红楼梦》中的人名地名双关语比比皆是,它们暗喻小说的主题,也表达出了作者对相关人物与场景的态度。例如大荒山,荒表意荒凉,亦有荒唐之喻;贾雨村(假语存);贾化(假话);贾赦(假色);贾政(假正);秦鲸卿(情尽倾)等。

本文仅选取《红楼梦》目前较为通行的两个译本来做比较,亦即我们所熟知的杨氏夫妇的译本(杨译)与霍克斯和其学生闵福特的译本(霍译)。双方都具有较高的英汉语造诣,译本也非常忠实源文。但是在很多方面其译本也存在诸多差异,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

一、翻译选材与目的

由于杨霍两人所处时代不同,两人在选材时出发点也不同。杨宪益曾就职外文局,其翻译工作受政府的委任,所以在翻译作品选择上,他没多大自由,更谈不上个人喜好,都是为了满足当时的政治需要,向世界宣扬中国与其文化。霍克斯则不同,他选择《红楼梦》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他甚至辞去哈佛大学的职位,花费十年的时间来翻译并推介《红楼梦》。相对来说,他在翻译选材方面比杨氏夫妇自由多了。

以王仁(忘仁)为例。

杨译霍译

Wang Ren (forgetting humanity)Wang Ren

王仁暗喻忘仁,它的翻译体现了两人不同的翻译目的,杨宪益旨在推介中国文化,忠实地译出了“仁”的概念humanity,西方的文化里不存在这一概念,因而霍克斯选择了音译。

二、翻译方法上的差异

《红楼梦》中双关语出现频率较高,以下诸例可见杨译与霍译在双关语翻译方法上的区别。

杨译霍译

青埂峰(情根)

Blue Ridge PeakGreensickness Peak

脚注

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中术语翻以杨戴译文为例

————————————————————————————————作者:————————————————————————————————日期: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 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 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 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 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 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 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 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 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啊。 梨香院 Pear Fragrance Court 与前面的问题一样,翻译后的名字一下就变的通俗了,少了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 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 永久地址:https://www.sodocs.net/doc/a71427243.html,/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 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 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 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

_红楼梦_杨译本_冷笑_翻译研究

doi :10.3969/j.issn.1673-6060.2011.05.015 《红楼梦》杨译本“冷笑”翻译研究 顾晓波 (常州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 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红楼梦》原文中抽象、模糊、单调的“冷笑”,在杨译本中96%都得以译出,且更加具体、清晰、丰富。关键词:红楼梦;语料库;冷笑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1)05-0064-03 收稿日期:2011-03-03 基金项目:常州工学院校级教育教学课题 “基于ILIAS 平台的导向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资源库建设研究”(J090937)作者简介:顾晓波(1979-),男,江苏盐城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研究。 《红楼梦》集中国古典小说与古代传统文化之 大成,被誉为中华文化的百科全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最高的荣誉和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中 也受到高度重视, 对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历史文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国内外红学研究蓬勃发 展,甚至有“开谈不讲《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 据考证,从1830年至今,《红楼梦》的英译本共有十一种 ,“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而灿烂的风景”[1] 。我国翻译界的泰斗、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迭于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完成 翻译《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并取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分别于1978年及1980年出版发行。杨戴合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最早完整出版的《红楼梦》英译全译本。在促进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过去的几年里,有关红楼梦经典英译本的研究业已成为翻译界和比较文学界关注的热点。国内学者对《红楼梦》的英译本从诗词、回目、警句、习语、书名、人名、文化内容、人物语言、修辞、翻译史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红楼梦》的笑貌描写翻译方面,叶常青利用 语义成分分析的方法,对杨译本前八十回中“笑道”的翻译做了统计分析,发现“笑”的语义范围最广,在英文里,没有一个词的语义及其语义范围与“笑”一样,所有表示如何笑的英文词都只是“笑”的下义词,都没有中文的笑那么抽象,更不能像笑那样包含 那么多隐含意义[2] 。而对于《红楼梦》中“笑”的下义词“冷笑”,在英译本中的翻译的专门研究目前仍为空白。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细致而深入的探讨杨译本中“冷笑”一词的翻译,借以 探求杨译本在“冷笑”翻译方面的特点。杨译本前八十回用的底本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出版的上海 有正书局石印本《国初抄本原本红楼梦》 (又称戚序本、戚本或有正本)的影印本,后四十回底本是人民文 学出版社1959年根据程乙本 《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整理出版的《红楼梦》[3] ,并参照其它版本修订了抄本中的错误[4] 。因此,自建语料库中文文本来自有正本 (前八十回)与程乙本(后四十回)并参考了蔡义江校 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120回《红楼梦》。英译文本来自中国翻译家杨宪益及其英籍夫人戴乃 迭合译的120回 《红楼梦》。4 6第5期No.5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1年5月May.2011

从_琵琶行_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文忠实观的差异。这一差异的产生在于两人文学翻译标准的不同。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而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立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原文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行》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 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高望重的翻译大家。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力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文,且成绩斐然。然而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大师又大相径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译风。现结合对二人都曾翻译过的七言古诗《琵琶行》的文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一述评。 首先,两位译者对于译文的形式美有各自不同的追求。许渊冲曾这样评价自己:“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法韵文的。”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非常严格,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自觉地戴上了这副“手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音韵,使译文拥有和谐统一与美感。在论及译诗“意美”、“音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押韵的‘音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而‘意美’既是必需条件,又是充分条件。”[1](P131)这首《琵琶行》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许译是以古法文诗的“亚历山大体”,即每行含十二个音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言诗的。通篇成对押韵,而且对一些汉语特有的语言手法也应尽量照顾到。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用不仅保持了原文的形式美,而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女在音乐中感情的起伏。再如“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自然地表现了出来。 杨宪益认为译诗并不必须要与原作诗词的形式美相契合,以诗译诗固然是可供选择的翻译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以诗译诗是以决不损害原意为前提的。在这首《琵琶行》的翻译上,杨宪益通篇用散体翻译。不过,在有些诗句的翻译上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形式美的考虑。如“添酒回灯重开宴”一句,杨宪益译作:“Call for more wine,trim the lamp and re-sume our feast.”与原作句子结构一致,同时也对应了原作中欢快的情绪。可以明确的是,两人翻译理念在译诗形式美的问题上并无冲突。只是许强调形美音兼备(在三者不可得兼得的情况下,那么,可以先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而杨更强调意在形先而已。 其次,在翻译的忠实观方面,许渊冲认为翻译的忠实包括内容﹑形式﹑风格三个方面。既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忠实于原文的形式是直译,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直译只能做到明确(意似)和准确(形似),而无法做到精确(神似)。这个缺憾要靠只忠实于原文内容而不忠实于原文形式的意译来弥补,所以他提出直译、意译并用以求通顺。“如果符合对等原则的译文,不如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更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那么,应该修改或放弃的是对等原则的译文,而不应该是再创论和神似论的译文”。[2](P55)而杨宪益的翻译观大体上可归入直译一类。他强调“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3](P287-288)必须非常忠实于原文是他翻译实践中一贯的原则,从他的翻译实践来看,他对忠实于原文的内容与形式考虑较多,而对忠实于原文的风格考虑较少或作次要处理了。两人的这种翻译观同样在这首英译的《琵琶行》中得到了体现。如“主人忘归客不发”一句。杨译完全按原文直观的意思译出:“the host forget to turn back,the guest de-lays going.”而许渊冲译作:“I forgot go home and the guest stood spell-bound.”为什么主人忘了回家客人也不走了呢?是被琵琶曲的魅力吸引住了,所以许译就补出了原文内容所有而原文内容所无的东西,这按许氏译论说来就叫传神。应该明确一点,杨译是直译,而非硬译(宁信勿顺),他对原作形式的忠实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比如起首两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这句诗的诗眼也是翻译的难点都在最后的三个字上。“瑟瑟”,乃指风吹枫荻的声音。这句诗纯由名词短语相缀。杨宪益变通地把“瑟瑟”转成了形容词形式:“chill the autumn,red the maple leaves and in flower the reeds.”许渊冲则把“瑟瑟”转成了动词“叹息”把这句译为:“One night by riverside I bade a friend goodbye/In maple leaves and rushes au-tumn seemed to sigh.”当然,把秋天拟人化的表达更能表现秋意萧索、醉不成欢的气氛,尽管这种表达是原作所无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许渊冲翻译观中对语言美的不遗余力的追求。他认为翻译是艺术而非科学,既然是艺术,就要勇于为了语言美而突破各种清规戒律。优化的译文不仅要达意,更要传情。杨宪益主张为了达意而有限的变通,而许渊冲主张为了传情可以破除一切限制(达意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低标准)。再举两个例子。“未成曲调先有情”杨译作:“Touching our hearts before even the tune is played.”许译作:“Before a tune was played 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先有情”是说在琵琶声中听众被演奏者流露出的情感所打动。两人的译文都做到了达意。但“we heard her feelings sing”显得更轻灵隽永,在传情上更胜一筹。“说尽心中无限事”杨宪益是这样译的:“as if voicing the disillusion of a lifetime.”原诗中的“无限事”在意义上涵盖了女主人公值得同情的个人遭遇,但只是含蓄地说“无限事”,就收到了不言辛酸而辛酸自见的艺术效果。而原文的这种微妙的表达形式是不可能对等译出的。杨宪益以达意为最高要求,于是就在译文中直接明确地用“生活的幻灭”替换了原作的语言形式。而许渊冲显然不愿接受以艺术感染力的丧失为代价换取的达意:“on and on to pour out her over-flowing heart.”“overflowing heart”一词既含蓄,又赋予无形的愁绪以形象感,可谓深得原诗情韵。 最后,文化信息理解的重构问题。许渊冲赞同袁霈的观点,认为中国诗词富有情韵美,而西方对等的词语只能译出这些词语本身原来的含义,无法译出诗化的各种感情和韵味,所以只能用再创作的方法才能解决真与美的矛盾。中文的优势是含意丰富,英文的优势是精确,在翻译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发挥译语的优势,把模糊的原文译为明确的英文。而杨宪益认为:“在文学中有许多其它的因素构成原文的某些含义,要在翻译中把这些涵义传达给文化不同的人则是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对中国读者来说,中国诗词中的一棵垂柳就有某种油然而生的联想,已成另一种语言,则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引起这种联想。”[3](P287-288)既然在翻译中传达一种文化意义是不可能的,所以杨宪益反对过分强调创造性。“因为这样一来,就不是翻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流通管理系,重庆401120) 陈丽丽 40

红楼梦杨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_

3.3 Barriers in Translation of Puns As a kind of language phenomenon, pun is deep-rooted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Since different languages bear different styles and expressive means, the Chinese pu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its language and culture, bears the distinct trait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English pun. Puns can be easily translated if they come from the same language family that has near-equivalents i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s, particularly if they simply contrast the material and the figurative sense of the word. However, as we know,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The two languages are lexically different in writing and pronunciation, some words in one language even having no semantic equivalents in the other. Therefore, pun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really needs pains-taking efforts, if not completely impossible. Barriers in pun translation are mainly caused by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3.3.1 Language Barriers Language barriers mostly occur in the translation of homophonic puns, whose appeal lie in the similarity of sound and disparity in meaning. Meng Jiangang points out that most English words are composed of two or more syllables. There are few words that shar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English pun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polysemy. On the other hand, a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words are monosyllable or disyllable. There are far less combinations of syllables in Chinese than in English because few Chinese words begin with vowels or have any consonant clusters. As a result, most Chinese puns fall into the homophonic category (Meng Jiangang, 2000: 3). To retain such puns depends on the coincident correspondence in pronunciation and word meaning between two languages. However, since Chinese belongs to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while English belongs to 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when a Chinese word is translated into its correspondent meaning in English, the coincidence in pronunciation will most probably disappear. Thus, translators have to struggle between the maintaining of sound and meaning, which are of equal importance in the pun translation. Liu Miqing maintains that the sound-form rhetoric

《边城》英译本中杨宪益的翻译策略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历史演变 3 4 海明威《雨中猫》的文体分析 5 关于高中生英语听力理解中非语言因素的研究 6 一场失败革命的反思——《动物庄园》的主题浅析 7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8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9 基于精细加工理论的英语词汇学习研究 10 生态翻译学视野下《背影》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11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12 “龙”和“Dragon”的语义与文化内涵比较 13 14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冲突 15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of Love in Charles Dickens’s A Tale of Two Cities 16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 17 福克纳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以《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和《士兵的报酬》为例 18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9 The Comparison of Diet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20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21 透析《劝导》中的新女性形象 22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23 中西文化对红颜色的理解及翻译 24 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5 化妆品商标的文化内涵与翻译 26 Pragmatic Consciousnes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27 28 汉语公示语英译之跨文化交际研究 29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30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31 从接受美学看广告翻译 32 从《唐老鸭》看赵健秀的男性主义 33 中美隐私观的跨文化视角分析 34 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应用的调查 35 艾米丽?狄金斯诗歌死亡主题分析 36 李清照“声声慢”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37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8 任务型教学理念下的教材分析--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 39 EFL Learning Strategies on Web-based Autonomous Learning 40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兴趣教学法 41 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的象征艺术手法 42 从翻译角度浅析英语写作中的中式英语问题

红楼梦杨译本与霍译本比较

二、霍译《红楼梦》与杨译《红楼梦》之比较 霍氏译本与杨氏译本在历经了30多年的大量传阅之后,都被认为是传世之作。 (1)两个版本中的人物姓名的不同翻译 杨氏版《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采用的是威式拼法,大多数名字都是译音。如:贾政(Chia Cheng),宝玉(Pao-yu),黛玉(Tai-yu)等。威氏拼写法沿用的是英语拼写的规律,由于英语发音与拼写之间并无规律可循,因此常出现一种拼法多种读法的现象,如作品第十回中出现的金荣与秦钟二人被分别译为Chin Jung 和Chin Chung,两个不同姓氏的人居然变成了同一姓氏,不利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 霍氏版《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采用译音法与译意法相结合的策略,且译音法使用的标准是《汉语拼音方案》。 对于作品中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霍克斯大多采用的是译音法进行翻译。如:贾政(Jia Zheng),宝玉(Bao-yu),黛玉(Dai-yu)等。借助汉语拼音可以使原著中人物名称做到一人一音,避免混淆。 霍克斯深谙中国文化,他对作品中的一些下层群体的人物名称还采用了译意法。这些汉语名有的反映出其主人的显赫地位,如:琥珀(Amber),珍珠(Pearl)等;有的则体现出主人的高雅情趣,如:袭人(Aroma),晴雯(Skybright)等。 不同的译名法在作品中会产生不同的作用。杨氏译本采用的译音法更为广大英语国家的读者熟悉,符合西方人取名发音的习惯,但在艺术气质的表现力上却有所欠缺,无法完全传达出曹雪芹原作中要表达的一些信息。霍氏译本把译音法与译意法相结合,虽然不为大多数西方读者所熟悉,但是具有一定的新意并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性。 (2)典故与双关的不同翻译 在文学作品中,典故和双关是两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更是被众多作家所采用,它们能够生动地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底蕴。而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典故与双关又是一个难点,既要让读者能够理解其含义,又不失作品原有的文化内涵。杨译本和霍译本就采取了不同方法来处理典故与双关的翻译。 典故实例作品中有贾母到清虚观看戏一回: (贾母)又问第三本(戏),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 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杨译本:― And what‘s the third?‖ ―The Dream o f the Southern Tributary State.‖ At this she made no comment. (V ol.1,431) Based on a Tang story in which a scholar had a dream of great wealth and splendor: then he woke up and found it was an empty dream. 霍译本?:What‘s the third one going to be ? ‘ ?The South Branch,‘said Cousin Zhen. Grandmother Jia was silent. She knew that The South Branch likes the world to an art-heap and tells a tale of power and glory which turns out in the end to have been a dream. (V ol.2,81) 贾母为何在听了贾珍话后便不言语了呢?杨译本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出《南

_红楼梦_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_谢俊

2012.02 学教育 文内容摘要:在《红楼梦》英语译本中,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语译本是公认的优秀作品,其译本中的饮食词汇翻译出现频率非常高,是英文读者极为关注的对象,而这些传统的中国美食也是译文中能起到中西方 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为了让所有饮食词汇翻译的贴切易懂, 译本都尽量遵从英语语言习惯去翻译,这是一种带有 “归化”色彩的翻译。但是在这种翻译理念下,有一些饮食词汇的翻译是值得我们商榷的。关键词:《红楼梦》饮食词汇翻译商榷 谢 俊 《红楼梦》杨宪益译本中饮食词汇翻译商榷 硕士论坛 在《红楼梦》英语译本中,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英语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是公认的优秀作品,该译本不仅完整的保留了全一百二十回的故事情节,详实的表现了由封建礼教压迫造成的宝黛爱情悲剧,而且对于原著所展现出的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翻译。如在服饰、 风景、游戏、饮食等场景的翻译上都尽可能的将它们所涵盖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向英文读者传达出来。 杨译本中的饮食词汇翻译可谓是其中的一个显著代表,民以食为天,作为在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饮食词汇,是英文读者极为关注的对象,而这些传统的中国美食也是译文中能起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为了让所有饮食词汇翻译的贴切易懂,杨译本都尽量遵从英语语言习惯去翻译,这是一种带有“归化”色彩的翻译。 但是在这种翻译理念下,有一些饮食词汇的翻译是值得我们商榷的。 在茶类的翻译中,“千红一窟”被译为ThousandRed Flowers in OneCavern,这相当于一种直译,即为“千朵红花汇一洞窟”。“千红一窟”在原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谐音双关词,谐“千红一哭”之音,“一哭”可以理解为“同哭”,整个词隐含的意思是这茶是由无数少女的泪水烹制而成,这个词虽然在原文中没有将其谐音双关解答出来,但是深入到文中去就会发现它与整个第五回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有更深刻的意义。这对读者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和激发,作者将秘密隐藏在文中,期待读者自己通过表相去追寻真实的答案。而杨译本做了这种直译化处理,且没有在译文中对其有所点拨。虽然这样做是顺理成章,因为原文自己也没有直接表现出“千红一窟”的双关意思,翻译时不完全按照谐音双关去翻译,也因为汉语语音和英文语音不同,有可能找不到恰到好处的又能表意又能表音的英文谐音双关词来表示 “千红一窟”,这样也能让英文读者不用伤神的去理解原词谐音双关的那种意境。 可是就这样完全将“千红一窟”淡化为一个非常平常的词似在 136

红楼梦中的术语翻译,以杨戴译文为例

红楼梦 A Dream of Red Mansions(杨,戴夫妇译本)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美国人霍斯译本) 个人认为后者比较恰当。Mansion是大厦,楼房的意思;而chamber指女子闺房,更能体现红楼意境。 地名: 大荒山 Great Waste Mountain 无稽崖Baseless Cliff 即无根据的,无稽的悬崖 青埂峰 Blue Ridge Peak 若从意思上看倒没什么问题,只是失去了“情根”的谐音,甚是可惜。这也是翻译中最难顾全的方面之一。 仁清巷(甑士隐住处) the Lane of Humanity and Purity 即人道与纯净的小巷 葫芦庙 Gourd Temple 这个易解,只是字面直译。 灵河岸(绛珠草所在) the bank of Sacred River 神圣之河,勉强。 三生石畔 beside the Stone of Three Incarnations 这里有些晦涩。直接看就是“三次赋予人身的石头边”,好怪。不过因为轮回是中国独特的说法,所以此处确实难以处理得当。 赤瑕宫 Palace of Red Jade 将“瑕”理解为“玉”?似乎有些联系。 太虚幻境 the Land of Illusion 因“太虚”原有“虚幻”的意思,因而此处只取“幻境”而略去“太虚”,个人认为极当。 智通寺 Temple of Perspicacity 敕造宁国府 Ningguo Mansion Built at Imperial Command 奉皇旨建造的宁国府邸 荣国府 Rong Mansion 这里只翻译了“荣”字,而之前宁国府却翻了“宁国”二字,不知什么原因。 荣禧堂 Hall of Glorious Felicity 荣耀,幸福之殿 碧纱橱(黛玉初入荣国府住处) Green Gauze Lodge 绿色薄纱小屋。其实意思上并无问题,只是总觉得一经翻译便少了那份优雅的美感。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啊。 梨香院 Pear Fragrance Court 与前面的问题一样,翻译后的名字一下就变的通俗了,少了韵味,不似原文般引人遐想。这应该是《红楼梦》翻译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因为此书中国韵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1914 11 27 1915 1 10 1934

翻译家 杨宪益、戴乃迭 Yang Hsien-yi& Gladys Yang 杨宪益(1914-) 安徽泗县人。其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 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第五课 杨宪益译文赏析

第五课杨宪益、戴乃迭译文赏析 《红楼梦》 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 这里宝玉悲恸了一回,忽然抬头不见了黛玉,便知黛玉看见他躲开了,自己也觉无味,抖抖土起来,下山寻归旧路,往怡红院来.可巧看见林黛玉在前头走,连忙赶上去,说道:“你且站住.我知你不理我,我只说一句话,从今后撂开手。”林黛玉回头看见是宝玉,待要不理他,听他说“只说一句话,从此撂开手”,这话里有文章,少不得站住说道:“有一句话,请说来。”宝玉笑道:“两句话,说了你听不听?”黛玉听说,回头就走.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我心里想着: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说着不觉滴下眼泪来。 Chapter 28 …… When Baoyu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look up she had gone, obviously to avoid him. Getting up rather sheepishly, he dusted off his clothes and walked down the hill to make his way back again to Happy Red Court. Catching sight of Daiyu ahead, he overtook her. "Do stop!" he begged. "I know you won't look at me, but let me just say one word. After that we can part company for good." Daiyu glanced round and would have ignored him, but was curious to hear this "one word," thinking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in it. She came to a halt. "Out with it." Baoyu smiled. "Would you listen if I said two words?" he asked. At once she walked away. Baoyu, close behind her, sighed. "Why are things so different now from in the past?" Against her will she stopped once more and turned her head. "What do you mean by 'now' and 'the past'?" Baoyu heaved another sigh. "Wasn't I your playmate when you first came?" he demanded. "Anything that pleased me was yours, cousin, for the asking. If I knew you fancied a favourite dish of mine, I put it away in a clean place till you came. We ate at the same table and slept on the same bed. I took care that the maids did nothing to upset you; for I thought cousins growing up together as such good friends should be kinder to each other than anyone else. I never expected you to grow so proud that flow you have no use for me while you're so fond of outsiders like Baochai and Xifeng. You ignore me or cut me for three of four days at a time. I've no brothers or sisters of my own -- only two by a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研究

杨宪益的翻译思想研究 A Study on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Ideas 摘要 杨宪益是中国当代成就卓越的文学翻译家。在五十年的翻译生涯中,他与夫人戴乃迭笔耕不缀,精诚合作,将数以千万字的中国优秀古典、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译介给了西方读者,同时杨宪益独自将许多优秀的世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Abstract Yang Xianyi is one of outstangding literary translator in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Throughout his life,he,teeming up with his wife Gladys Yang,who was also a noted translator,has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numerous Chinese classical,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ks to western readers as well as some masterpieces from other languages to Chinese readers on his own.thu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hina’s translation cause. 一、杨宪益简介 中国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安徽泗县人。生于1915年1月10日。早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曾先后执教于重庆、贵阳、成都各大学,在重庆和南京任国立编译馆编纂。1953年奉调到北京,长期担任外文出版社外文版《中国文学》主编,1979年起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几十年来,杨宪益在文学翻译园地上辛勤耕耘,成绩卓著。他一方面与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红楼梦》、《楚辞》、《史记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集》、《关汉卿杂剧》、《老残游记》、《鲁迅选集》(4卷)等大量中国古今文学名著译成英文出版,同时把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和平》、荷马的《奥德修纪》、维吉尔的《牧歌》、法国中古史诗《罗兰之歌》、萧伯纳的《凯撒与克丽奥帕脱拉》和《卖花女》等欧洲古今文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此外,他还撰有《译余偶拾》、《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学术著作多种。 二、翻译思想 翻译思想,是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总体认识,是译者在自己的知识和翻译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于翻译行为各个层面所涉及的问题的主观观念。 1、杨宪益翻译非常注重准确性,其次还注重译、介结合。 “译、介结合,是先生的治学态度所致。杨先生对历史研究感兴趣,也写过一些历史考证的文章。他在介绍作品的同时,总是会做一些文学研究的工作,对作家本身以及创作背景做相应的介绍,以让外国读者更好地走进作品。这对翻译工作者而言,的确是非常珍贵的学术习惯。 此外,杨宪益还特别注重译介的系统性,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都有涉猎。 2、杨宪益译本的文化策略 杨宪益和戴乃迭最著名的译本,就是《红楼梦》了。《红楼梦》英文全译本,除了杨戴本外,还有一种译本是英国的霍克斯在1973年的译本,由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该版本译为《石头记》。在对一些容易引起理解歧意的地方,霍氏译本采用更多的方法是意译,所以他的译本非常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英美世界影响力很大。杨戴译本更多地采用的是直译,一般人多以此认为他们的译本只适合中国人来读。其实,这正是杨宪益的高明之处。 今天的译者,多把翻译只看作两种语言间的转化,其实远非如此,它更多是两

中国翻译家--杨宪益

出生 杨宪益(1915年1月12日-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2;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学习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译余偶拾》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 翻译《红楼梦》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 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熊猫丛书”系列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