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

关于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

措施规范化的专家建议(2013年)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和人工晶状体学组

来源:中华眼科杂志2013年1月第49卷第1期

通信作者:

姚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310006 Email:xlren@https://www.sodocs.net/doc/ae800788.html,

随着消毒、手术方式和抗菌药应用方面的改进,白内障术后眼内感染的发生率稳步下降,目前绝大多数统计其发生率在0.02%~0.3%之间。虽然感染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便是最严重且对视力具有破坏性的并发症。因此,围手术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成为最关键的问题。为规范其治疗方案,本学组在2010年8月于《中华眼科杂志》发表《我国白内障术后急性细菌性眼内炎治疗专家共识》的基础上,针对白内障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的措施,包括临床评价各种危险因子、正确的手术操作和术前术后抗菌药的预防性使用等,组织专家依据各自的临床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围绕白内障手术感染发生的主要致病菌、各项术前、术中及术后危险因素,对白内障手术围手术期的关键和存在争议的预防措施及细节进行全面、充分的讨论和表决,现将该类问题的专家认识及建议总结成文,以供各级临床医师参考使用。

一、白内障术前预防措施

欧洲白内障与屈光外科医师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taract and refractive surgery,ESCRS)指南指出导致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最常见的致病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33%~77%,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21%,β溶血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α溶血链球菌占9%~19%,革兰阴性菌,如绿脓杆菌占6%~22%,真菌(念珠菌、曲霉菌、镰刀菌)占8%,这和正常眼表、眼附器菌群相符。同时提出手术当天滴用抗菌药能有效减少结膜囊内细菌量,并在前房内达到一定的抑菌浓度。故在白内障围手术期运用广谱抗菌药滴眼液是减少术后眼内炎的重要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主要药物氟喹喏酮类滴眼液,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活力、较小的毒性和良好的药物动力学,是美国和日本最常用的眼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与会20位专家一致同意:(1)将局部应用抗菌药作为预防眼内炎的重要措施;(2)选用包括

(3)建议常规术前连续使用1~3d,每天4次;若仅使用1d,则采用频繁点眼6~8次/d。

2.睫毛处理:

国外研究表明,睫毛剪除并不能改变白内障手术当天和术后前4d患者眼周菌群的存在。多数专家(14/20)认为术前不需剪睫毛,少数专家(5/20)认为白内障术前必须剪睫毛,1位专家认为剪与不剪均可。但一些专家还是忧虑目前国内中西部地区或贫困山区和农村患者个人卫生状况较差,认为剪除睫毛有助于对感染最危险因素——睑缘菌群的杀死,半数专家认为在基层开展白内障手术时需要剪睫毛。所有专家均认为无论剪或不剪睫毛,均需采用眼部专用的消毒剂冲洗结膜囊以及消毒睫毛根部,最重要的是使用手术薄膜将睫毛和(或)睑缘完全包入。

3.冲洗泪道:

虽然有研究认为是否用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与

道阻塞是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白内障术前需冲洗泪道。为了避免更多的细菌从泪道冲出至结膜囊,冲洗时间尽量在术前1d或更早进行。若冲洗泪道后有脓性分泌物,所有专家均不建议进行白内障手术。若仅为泪道阻塞,无分泌物,则可进行白内障手术。

4.全身抗菌药的使用:

根据卫生部最新下发的《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文件精神,多数专家(17/20)建议常规白内障术前可以不采用全身的抗菌药,少数专家(3/20)指出由于白内障手术后一旦发生眼内感染后果极其严重,因此认为仍可考虑使用。所有专家一致认为在高龄、糖尿病、外伤、独眼等特殊病例可酌情使用全身抗菌药作为预防措施。

二、白内障术中预防措施

1.结膜囊消毒:

聚维酮碘是一种对于大多数微生物有快速杀灭能力的有效消毒剂,国外研究认为使用5%的聚维酮碘进行消毒是惟一降低术后眼内炎的相关手段,并指出手术开始前使用5%聚维酮碘在结膜囊内局部作用3min,可使得结膜和角膜的细菌数量显著减少。但也有聚维酮碘对角膜上皮甚至内皮毒性损伤的报道。

与会的20位专家中,多数专家(17/20)采用聚维酮碘等碘制剂进行结膜囊消毒,并建议选择黏膜专用浓度的碘消毒剂。余下3位专家认为目前术前局部广谱抗菌药的规范化使用已能显著减少结膜囊细菌量,故未进行术中聚维酮碘结膜囊消毒。

2.手术切口的选择:

与角巩膜隧道切口相比,采用透明角膜切口,伤口豁开渗漏的危险似乎更大,有研究认为使用上方角巩膜隧道切口术后眼内炎发生率是使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的20%。但在另一项回顾性综述研

究中,Colleaux和Hamilton发现透明角膜切口和巩膜隧道切口的眼内炎发病率并无差异。

绝大多数专家(19/20)采用透明角膜切口。所有专家一致认为,预防眼内感染关键不在于手术采用哪种类型的切口,最重要的是要确保手术结束时切口的密闭性,维持正常的眼压。部分专家(6/20)提出在5mm以上切口准备植入硬性人工晶状体时,需要采用巩膜隧道切口或者在手术结束时严格检査切口密闭情况,必要时进行缝合。

3.灌注液中是否加入抗菌药

目前仅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普遍用于灌注液中。Srinivasan等研究认为术中给予含万古霉素(20 mg/L)的灌注液较术前局部点用0.3%环丙沙星更能减少前房病原体污染,Sobaci等采用含万古霉素及庆大霉素的灌注液对比平衡盐溶液灌洗,得到了相似的结论。虽然全球相当数量眼科医师在灌注液中使用万古霉素和(或)庆大霉素,但仍未有权威数据表明此举与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

降低相关。

限于我国对万古霉素临床使用的严格控制和对庆大霉素眼内应用的禁止,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少部分专家(7/20)在灌注液中加抗菌药,大部分专家(13/20 )认为万古霉素不应在普通患者中使用。但所有专家认为对于高危、高龄、糖尿病和独眼等一些特殊情况可采取此项措施。

4.前房内注射抗菌药:

ESCRS研究认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末前房内注射1mg/0.1ml头孢呋辛使得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从0. 35%降低至0. 05%。西班牙一项10年的前瞻性研究亦证实:与对照组的0.59%相比较,前房内注射头孢呋辛组(1mg/0.1ml)术后眼内炎发生率显著下降至0.045%。

但此项措施在我国并未广泛开展,与会专家中仅有1位采用手术末前房内抗菌药注射,另有7位专家并不认为前房内注入抗菌药优于术中灌洗,其余专家未对前房内抗菌药注射发表看法。

5.结膜下注射抗菌药: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结膜下使用抗菌药可显著降低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但有研究显示结膜下注射抗菌药可获得适当的前房浓度,但玻璃体穿透性差,不能获得足够的玻璃体内药物治疗浓度。

只有2位在术毕仍采用结膜下注射抗菌药,因为他们在10万例眼内手术中无1例引起所谓的黄斑梗死。多数(18/ 20)专家则因卫生部文件和美国眼科学会临床指南上提及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能引起黄斑梗死而未采用结膜下注射。

但几乎所有专家质疑,因至今未査到氨基糖苷类药物结膜下注射引起黄斑坏死的原始文献。大家认为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血房水屏障穿透性极差,理论上不可能在玻璃体腔达到黄斑坏死的浓度,除非注射时意外刺破眼球直接注人眼内。多数专家(18/20)术毕时采用了抗菌药眼膏涂眼。

三、白内障术后预防措施

所有与会专家均认为应在术后进行局部抗菌药的应用。研究证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较好的前房穿透性,在前房内能长时间维持有效抑菌浓度,而氨基糖甙类药物前房穿透性差,只能杀灭眼表细菌,对前房内可能污染基本无作用。Kirsch等的研究也表明虽然两者均能有效杀灭结膜囊细菌,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前房穿透性明显好于氨基糖甙类药物,能在眼内发挥作用。

在抗菌药的选择上,专家一致建议术后抗菌药眼药水首选氟喹诺酮类。在使用时间上,11位专家建议术后使用1周,9位专家建议术后使用2周。

2.全身抗菌药的运用:

德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围手术期全身运用抗菌药和眼内炎发病率的降低有相关性,但ESCRS研究认为静脉内抗菌药给药预防不需用于普通的眼内和眼外手术。2011年卫生部颁发的《白内障囊

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亦未提及全身抗菌药的使用。所有专家一致认为常规白内障手术术后一般不采用全身抗菌药,但对感染高危患者如高龄、糖尿病、独眼、外伤等特殊情况可以考虑采用。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南 感染是最常见的手术后并发症,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正确预防性应用有助于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 一、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 (一)SSI的定义 SSI是指围手术期(个别情况在围手术期以后)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如切口感染、脑脓肿、腹膜炎等。SSI约占全部医院感染的15%,占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35%~40%。SSI的概念比“伤口感染”要宽,因为它包含了手术曾经涉及到的器官和腔隙的感染;又比“手术后感染”的概念要窄而且具体,因为它不包括那些发生在手术后不同时期,但与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二)SSI的诊断标准 1.切口浅部感染:术后30d内发生、仅累及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切口浅层有脓性分泌物; (2)切口浅层分泌物培养出致病菌; (3)具有下列症状之一:疼痛或压痛,局部红、肿、热,医师将切口开放;(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SSI。 2.切口深部感染:术后30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1年内)发生、累及切口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体温> 38℃,局部疼痛或压痛; (3)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诊断为深部感染。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d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1)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 (2)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 (3)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 (4)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二、手术切口的分类 SSI的发生与手术野所受污染的程度有关。既往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Ⅰ类清洁切口、Ⅱ类可能污染的切口及Ⅲ类污染切口。在实践中发现这种分类方法不够完善。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术切口的污染情况,目前普遍将切口分为4类(其中Ⅱ+Ⅲ类相当于原来的Ⅱ类),详见表1。 表1 手术切口分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总2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一.出血 1.少量出血:可因手术切口出血或损伤虹膜引起,出血如流入前房凝固后妨碍手术进行,故发生眼部少量出血时可将灌注液瓶高度升高,增加眼内压达到止血效果,也可用电透热或烧灼法止血。 2.驱逐性出血:不明原因的脉络膜下大量出血,是白内障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术中一旦发生,立即停止手术。手术处理原则是立即行巩膜切开,放出脉络膜上腔血液,同时牢固缝合关闭切口,加压注入平衡盐溶液,有助于使视网膜复位,出血停止后可重新开放手术切口,彻底清除前房内血液。 二.角膜后弹力层脱离:由于超声乳化手术隧道切口的特殊性,以及超声乳化针头等在前房内的特殊运动方式,当超声乳化针头斜面向下进入隧道切口时,切口过小、前房过浅,均可引起角膜后弹力层脱离。如果脱离范围较小,手术可继续进行;如果脱离范围较大,则应以粘弹剂将其复位或加以保护,待手术完毕时,前房内注入消毒气泡。 三.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易发生在冲洗及抽吸残留晶状体皮质时,当后囊膜破裂范围较小,前玻璃膜完整,无玻璃体溢出,且残留晶状体碎块较少时,可在粘弹剂的保护下,继续完成超声乳化操作。当后囊膜破裂范围较大,前玻璃膜仍完整时,应以较多粘弹剂将玻璃体压回,借助辅助器械将残余晶状体核复位至适当位置后超声乳化,此时应提高负压水平,降低灌注流量(将灌注瓶降低)及超声能量,力求始终在全堵状态下完成操作。如果残留晶状体核碎块较大,估计难以完成超声乳化操作,则应立即扩大切口,以圈匙将核块挽出。 四.晶状体脱位:当术中发生晶状体部分脱位时,可放置张力环;全部坠入玻璃体腔时行规范的玻璃体切除手术后行睫状沟直接复位或缝线固定术。 五.玻璃体脱出:玻璃体少量脱出时,可仅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玻璃体大量脱出且较多皮质与玻璃体混杂,或皮质碎片脱入玻璃体腔时,则需行全玻璃体切除术。 六.感染性眼内炎:出现后应加强抗感染治疗,或者玻璃体腔内注射万古霉素,感染仍无法控制者,则需行全玻璃体切除术。 七.晶状体核脱入玻璃体腔:行全玻璃体切除术并取出晶状体核。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一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二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一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第二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具体预防用药选择见附表,表中所列抗菌药物的剂量均为成人剂量。 第三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0.6~0.9克静脉给药)预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第四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果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可选用万古霉素(0.5~1克静脉给药)或去甲万古霉素(0.4~0.8克静脉给药)预防感染。 第五小儿剂量参照药品说明书或按公式(小儿剂量=小儿体重×成人剂量/70千克)计算。 第六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练习题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外科手术切口描述错误的是() A.清洁切口是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B.清洁-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C.污染切口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且已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D.感染切口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完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严格落实 B.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临床医师、护士、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掌握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工作要点 C.医疗机构应当开展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目标性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感染率 D.积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E.评估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做好各项防控工作 二、多项选择题 1、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A.清洁切口B.清洁-污染切口C.污染切口D.感染切口 2、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浅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伤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 B.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C.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D.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关于外科手术切口深部组织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 B.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C.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或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发及疼痛 D.经切口引流所致器官/腔隙感染,须再次手术归为深部组织感染 4、关于外科手术切口器官/腔隙感染诊断描述正确的是() A.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位置(如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

附件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 (2017年版) 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臵,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

录在病历上。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 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1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征求意见稿)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体重、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切口病原体培养阴性的除外)。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者包皮环切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发热,肿胀及局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切口类别、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三、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四、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五、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六、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七、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头孢菌素过敏者,针对革兰阳性菌可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克林霉素;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可用氨曲南、磷霉素或氨基糖苷类。 5.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6.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7.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见附表1、附表2 八、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1]

WHO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控制实用指南 (2002年第二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1.1 医院感染的定义 1.2 医院感染部位 1.2.1泌尿道感染 1.2.2手术部位感染 1.2.3医院肺炎 1.2.4医院菌血症 1.2.5其他医院感染 1.3 微生物 1.3.1细菌 1.3.2病毒 1.3.3寄生虫和真菌 1.4 宿主和传播 第二章感染控制计划 2.1 国家或地方计划 2.2 医院计划 2.2.1感染控制委员会 2.2.2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感染控制小组) 2.2.3感染控制手册 2.3 感染控制职责 2.3.1医院管理部门的职责 2.3.2医生职责 2.3.3微生物学家职责 2.3.4医院药剂师职责 2.3.5护理人员职责 2.3.6灭菌中心职责 2.3.7饮食服务中心职责 2.3.8洗衣房职责 2.3.9保洁服务部职责 2.3.10检修部门职责 2.3.11感染控制小组(医院卫生服务部)职责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 3.1 目标 3.2 战略 3.2.1 医院性医院感染监测 3.2.2 地区性或全国性医院感染监测 3.3 方法 3.3.1现患调查 3.3.2发病率调查 3.3.3计算率 3.4 有效的监测组织 3.4.1资料收集和分析 3.4.2反馈/报告 3.4.3预防和评价 3.5 评价监测系统 3.5.1监测战略评价 3.5.2反馈信息评价 3.5.3证实/资料质量 第四章暴发的处理 4.1 识别暴发 4.2 调查暴发 4.2.1计划调查 4.2.2定义病例 4.2.3描述暴发 4.2.4建议和检测假设 4.2.5控制措施和随访

4.2.6交流 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 5.1 危险分层 5.2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2.1洗手 5.2.2个人卫生 5.2.3着装 5.2.4口罩 5.2.5手套 5.2.6安全注射 5.3 预防环境传播 5.3.1医院环境的清洁 5.3.2热水/超热水的使用 5.3.3病人器械的消毒 5.3.4灭菌 第六章常见地方性医院感染流行的预防 6.1 泌尿道感染 6.2 外科伤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6.2.1手术室环境 6.2.2手术室工作人员 6.2.3病人的手术前准备 6.2.4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 6.2.5外科伤口监测 6.3 医院呼吸道感染 6.3.1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6.3.2内科病房 6.3.3外科病房 6.3.4 气管切开术的神经科病人 6.4 与血管装置相关的感染 6.4.1周围血管导管 6.4.2中心血管导管 6.4.3全植入的中心血管导管 第七章病人护理的感染控制预防 7.1 预防的实践 7.1.1标准(常规)预防 7.1.2特殊传播方式的额外预防 7.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菌 第八章医院环境 8.1 医院建筑 8.1.1建造或改建计划 8.1.2建筑分区 8.1.3交通流程 8.1.4建筑材料 8.2 空气 8.2.1经空气传播的污染和传染 8.2.2通气设备 8.2.3手术室 8.2.4超净空气 8.3 水 8.3.1饮用水 8.3.2浴水 8.3.3药剂(医疗)用水 8.3.4微生物学监测 8.4 食物 8.4.1食物中毒的因素和经食物传播的感染 8.4.2食物中毒的因素 8.4.3预防食物中毒 8.5 废弃物 8.5.1定义和分类 8.5.2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保存和运输 第九章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和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9.1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9.1.1 治疗 9.1.2 化学药物预防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2017版)

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及质量控制标准 (2017年版) 一、白内障手术操作规范 (一)术前检查。 1.视功能检查:光感、光定位、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 2.测量眼压:手术眼的眼压应当在正常范围。如果同时合并青光眼,应当作为复杂病例考虑。 3.外眼检查:应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检查,除外眼部和毗邻部位感染性病灶和活动性炎症。 4.角膜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应用角膜曲率计检查角膜曲率。对于曾做过内眼手术、患有角膜变性、青光眼、葡萄膜炎等眼病或年龄过大者,应尽量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 5.晶状体检查:应用裂隙灯显微镜进行检查,了解晶状体混浊程度和混浊位置,判断是否与视力损害程度相符。必要时散瞳后再行检查。 6.尽可能了解眼后节情况,以便除外影响术后视功能恢复的眼病。如怀疑有黄斑部病变或视神经病变,则白内障手术预后差,应当在手术前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并按规定记录在病历上。如条件允许应进行相干光断层扫描(OCT)检查并给予后节疾病治疗建议。 7.应用眼科A型超声扫描仪测量眼轴长度。应用B型超声扫描仪了解眼内情况。 8.测算拟植入的可折叠人工晶状体屈光度。 9.冲洗双眼泪道,了解双眼泪道是否通畅,有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溢出。如果患者任何一眼合并慢性泪囊炎,则须治愈后方可行白内障手术。 10.了解全身情况,进行血压检查、胸透或胸片、心电图检查,除外影响手术的一些严重疾病。高血压患者应当使用药物控制血压后再行手术。糖尿病患者在术前应当将空腹血糖控制在8mmol/L以下后进行手术。 11.检测血常规、尿常规、感染性疾病筛查(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 (二)手术患者选择标准。 1.各种类型的白内障患者,其最好矫正远视力应当低于0.3。对于最好矫正远视力≤0.1的白内障患者应当优先作为手术对象。 2.对于成熟期或接近成熟期的白内障患者,应当具有5米光感,光定位准确,红绿色觉正常。 3.伴有下列情况的患者称为复杂病例,应当在条件较好的眼科专科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最新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 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 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 手术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

美国.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2014最新版) 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美国医疗保健流行病学学会(SHEA)等组织中专门从事传染病的Anderson等11名专家,联合对《急诊医院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策略》2008版进行了更新。此前公布的指南版本已为及时发现并预防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提出了综合性推荐方案。此次更新旨在以简洁实用的形式突出临床实践指南重点,用来协助急诊医院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Infection,SSI)做出努力。该指南发表在2014年6月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杂志上。现将2014最新版指南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1、SSI理论基础及相关流行病学情况 SSI在急诊医疗机构中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SSI在住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中发病率为2%-5%;在美国每年约有160000-300000例SSI病例;目前SSI是HAI中最常见的、经济花费最高的感染。 据估计有高达60%的SSI可通过循证医学指南操作进行避免;SSI在住院患者所有HAI中占20%;每例SSI的发生与大约7-11天术后额外住院日有关;SSI患者相较没有发生SSI的患者而言,死亡风险高出2-11倍。 其中,发生SSI的患者中有77%者直接死于SSI;SSI所造成的经济花费因手术类型、感染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据估计,SSI每年消耗医疗保健相关经济支出约为$35亿-$100亿。 2、SSI发现策略研究背景 2.1 监测内容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下属的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NHSN)所定义的SSI,为目前广泛应用在公共卫生上报、医疗机构数据对比以及按业绩支付酬劳等方面的标准定义。SSI分为以下几类:1、浅表切口SSI(只涉及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切口);2、深部切口SSI (涉及筋膜和/或肌层):主要深部切口(DIP)-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或多处主要切口SSI,次要深部切口(DIS)-SSI是指接受手术患者出现1处以上次要切口SSI;3、器官/间隙SSI(包括手术操作过程中打开的任何身体部位,除外皮肤、筋膜或肌层切口)。

老年人的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费用大概用多少

老年人的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费用大概用多少 白内障的预防与治疗1.怎样预防老年性白内障? 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明了。平时保养眼睛,对老年人尤为重要,不少老人眼睛仍晶莹明亮,晶状体的变化仅为密度增加,核变硬,并没有片状或块状混浊,视力也在正常范围。 预防措施可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适当增加营养:多吃水果蔬菜等含维生素量多的食物,防止紫外线的照射,太阳光强烈时出门可戴防紫外线的墨镜,经常用些对晶状体代谢有益的眼药或口服药物。对患有糖尿病或其它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及早控制。 ⑵平时注意保养眼睛:看书写字、看电视时间应适当控制。每隔1-2小时到户外活动让眼睛休息一会儿,不在暗处看书。如有远视、近视或散光等屈光不正现象,应到医院检查验光或到正规专业眼镜店,配戴合适的眼镜,以避免发生眼疲劳症。切忌随便到小摊上或不正规的眼镜店里,不经过正确验光,胡乱买一副眼镜戴上,这将对眼睛带来损害。 ⑶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脾气,性格开朗,休息与运动应合理安排。 ⑷合理安排饮食:每日三餐保证足够的营养外,应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的食物,少吃油腻、过咸的食物,忌烟酒,

避免暴饮暴食。 2.怎样预防并发性白内障? 并发性白内障的预防在于积极治疗引起白内障的原发病因。积极预防及治疗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眼部疾病。一旦患者得了并发性白内障,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定期检查晶状体及眼底情况,以便采取进一步治疗措施。并发性白内障治疗及手术难度大,并发症也较多,预后也较老年性白内障差,因此预防并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就显得更为重要。 3.白内障的药物治疗有效吗? 白内障药物治疗没有确切的效果,目前国内外都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一些早期白内障,用药以后病情可能会减慢发展,视力也稍有提高,但这不一定是药物治疗的结果,因为白内障的早期进展至成熟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它有可能自然停止在某一发展阶段而不至于严重影响视力。一些中期白内障患者,用药后视力和晶状体混浊程度都未改善。近成熟期的白内障,药物治疗更无实际意义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不下几十种,有眼药水或口服的中西药,但都没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4.白内障引起的失明可以不手术吗? 有些病人因对白内障病不了解,患了白内障后即使已失明,也不想去手术治疗,认为自己年龄大了治不好,甚至误认为白内障手术后会再长出来,何必经受手术的痛苦。另一些病人虽一眼已失明,但另一眼还有些视力可维持生活,也不想手术了。孰不知,白内障疾病是要发展的,过熟的白内障可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 南(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深部软组织(如筋膜和肌层)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但脓液不是来自器官/腔隙部分。 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同时,患者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热,肿胀及疼痛。

做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

做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兰州 蔡奶奶快七十了,两年前得了白内障,老人家不想动手术,最后在儿女的说服下答应去医院看看。在检查之后,兰州爱尔眼科医院眼科专家说要想有个好的生活质量需要做一个白内障置换晶体的手术,不然会看得更模糊,甚至失明看不见了。老人家一听要做手术就又想回去了,女儿拉着她担心的说很严重吗,做手术风险大吗,怕年纪大了受不了。但是不做手术看不清东西也很痛苦的,现在看的模糊就觉得很不方便了。 做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其实这是很多白内障患者都关心的问题。其实,不管是什么手术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白内障手术也不例外。但只要了解清楚患者的病史情况,和精准的治疗,这些风险其实都是可以避免的。 做白内障手术风险大吗? 眼科专家表示,白内障手术的风险其实与患者自身的条件也有一定的因素: 1、患者的白内障是否已接近成熟期了,因为只有到了成熟期的白内障,手术一般较成功,术后并发症少。 2、患者的身体状况,身体整体素质免疫力都还好,手术相对成功。 3、医生的技术是否过关,医院是不是专业的眼科医院,医院不是专科的,医生技术不过关,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治愈情况。 那么,如何避免这些风险的发生呢?眼科专家介绍到: 1、选择正规专业的医院做手术。医院不是专科的,医生技术不过关,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治愈情况。 2、选择置换晶体的方法,虽然它的价格比较贵一些,但是比传统意义上的手术要简单的多、也安全的多。 3、病人一定要确保身体健康,通常由于老人的患病率比较高,因此只要老人身体健康,没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手术禁忌症,都是可以做的。 4、开刀当天请一定有家属陪同、做手术那天应该将脸部清洗干净,不可用任何化妆品,而且术前的一天或当天请清洗头发。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手术方法。自从开展白内障显微手术以来,白内障摘除的方法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手术方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发展到较为先进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其间经历了从大切口到小切口的过渡。前者的切口大,但目前这种方法还不会被淘汰。因为有些不适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患者,还需要采用这种手术方法。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自文件下发之日起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将严格纳入质控考评,各科室须严格遵照执行。 一、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 (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

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年龄大于70岁; 5、糖尿病控制不佳; 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 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 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 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 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 (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 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 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卫生部办公

【2019年整理】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精选-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点评标准 一、是否存在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1. 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二、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用是否适宜:参见《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1. 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2. 抗菌药物给药剂量、频次和途径是否合理。 三、给药方法是否适宜 1. 给药时机:在术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 2. 用药时间: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对手术前已形成感染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

白内障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知情同意书 姓名:科室:床号:住院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入院诊断: 术前诊断: 拟行手术: 麻醉方式:——————————————————————————————————————————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如下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手术方式根据不同的病人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麻醉意外(心脑血管意外,相关的病情加重,呼吸心跳骤停,危及生命;视力丧失,球后、眼内出血,手术暂缓) 2.术中术后出血(如脉络膜出血或爆发性出血,则手术无法完成,视力、眼球丧失可能) 3.术后感染,伤口愈合困难,愈合不良,眼内炎、交感性眼炎等致视力丧失,甚至眶蜂窝组织炎,并发颅内感染,危及生命; 4.术后发现有玻璃体及眼底病变者,则视力提高不理想,甚至不提高,仍需进一步诊治; 5.术中可能发生脉络膜驱逐性出血,后囊膜破损、玻璃体溢出、虹膜损伤等,轻则影响手术后效果,重则致眼球萎缩; 6.术后可能发生眼部炎症发应、出血,瞳孔变形、上移,浅前房,角膜散光,大泡性角膜炎,继发性青光眼,脉络膜脱离,视网膜脱离,后发障等,必要时需要再次手术处理; 7.人工晶体植入后,有可能发生偏位、脱位、夹持、人工晶体前膜等而影响术后视力时,必要时需再次手术;后囊膜破损,则人工晶体不能植入,如需行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时,则涉及眼后节,可能引起眼后节并发症,如出血、玻璃体溢出、视网膜脱离等而影响术后效果; 8.术后角膜散光,水肿、失代偿、坏死,大泡性角膜炎; 9.术中根据情况可能需改变术式; 10.可能需要二次或多次手术; 11.其他。 我理解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愿意承担由于疾病本身或现有医疗技术条件所限而致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同意手术治疗。 患者或家属意见: 患者签名:年月日 患者授权家属签名:与患者关系:年月日———————————————————————————————————————医生陈述: 我已经告知患者/亲属或患者的法定监护人/授权委托人将要进行的手术方式、手术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风险,并且解答了患者关于此次手术的相关问题。 医生签名: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