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气环境(三)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大气环境(三)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大气环境(三)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大气环境(三)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金陵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地理复习学案编制人:张慧颖审核人:于粉美赵广民郑红宾

高三()班姓名()

大气环境(三)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考试说明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二、气压带和风带

(一)基础梳理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a)在上图中相应位置填写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b)完成右上边表格,并加以理解。

c)在下图中绘制三圈环流。

2、移动

(1)原因: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夏季移,冬季移。

3、对气候的影响

0°30°60°90°S

30°

60°

90°N 地面

高空

【活动】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二)例题解析

例1.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a C .C D .d 例2.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上述“某月”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

D .炎热干燥

60° °° ° ° 0°

° °a c d 气压带

三、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一)基础梳理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四、小结

(二)典型例题

例1.下面是“青藏高原隆起前后东亚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01020304060709025o

35o 55o

(1)甲、乙两图中表示1月份的是________图。 (2)青藏高原隆起前N 地的风向为________,高原隆起后N 地的风向为________。

(3)高原隆起使M 地在图示月份的气候特征出现了什么变化。

例2.读7月份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回答下列问题。

⑴ 大气活动中心名称A B ⑵ 图中40°S 以南等压线分布有何特征, 为什么?

⑶ 此时,C 、A 处风向分别是 、 ,分析其成因有何不同。

【课后练习】

(2011.福建卷)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虚线为晨昏线。读图,回答1~2题: 1.此时,①地的盛行风向为 (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2.图示现象可能出现在 ( )。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 3.(2011年浙江文综,11)读图,由于气压高低的变化,使杭州四季呈现多变的天气现象。下列天气图依照春夏秋冬季节的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①②④③

D.③②①④

C

D

大气环境(三)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参考答案

气压带和风带

(二)例题解析

例1 C

解析:我国白昼最短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另外要注意风带中信风、西风的方向。A、D两项明显不对,B项中风向应为西北风,故不选。

例2 C A D

【解析】1、图上显示:位于赤道附近的赤道低气压和位于乙地的副热带高气压相对于平均状况而言向北移动了,说明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是北半球夏季。选C

2、甲地位于南半球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气压之间的地区,盛行东南信风。选A

3、0°经线与30°N—40°N之间交汇的地方为地中海地区。北半球夏季,该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炎热干燥。

三圈环流

例1.(1)甲

(2)西南风(偏西风)东南风(偏南风)

(3)气温降低降水量减少

例2⑴、A亚洲低压B夏威夷高压

⑵、等压线平直,海洋面积广阔

⑶、C、西北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D、东南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解析第1题,依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判定该区域为北极地区,依此时等压线的分布可看出①附近有一高压脊,且其东侧气压低,故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向东,北半球右偏,则①处的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依6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可知,此时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使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可判断此时为冬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70°N相切,说明太阳直射20°S;而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23°26′S,太阳直射点1个月移动范围大致为8°,则此时为12月或1月,故A项可能成立。答案8.C 9.A

解析第3题

杭州的春季受准静止锋的影响而多雨,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秋季会受台风的频繁袭击,冬季则受陆地上冷高压的影响,春夏秋冬与此对应的顺序是①②④③。

答案:C

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练习题

全球性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练习题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分析完成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6.关于图中三圈环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读右图,回答7~11题。 7.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 A.白天的海风目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8.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 A.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B.③表示西风带 C.乙地多锋面气旋活动 D.③表示东南信风带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 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 ) A.甲处以晴天为主 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 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11.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侧视图,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a处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信风带 12.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1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完整)年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汇编: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专题,推荐文档

2016 届高三地理复习题(十二)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 10 月 8 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 是 A.亚洲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2014 福建卷)下图示意 1 月、7 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随纬 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 2~3 题。 2.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2014 海南卷)甲地(位置见图 2)气温年变化较小,5—8 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 4—5 题。 4.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5.甲地5—8 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控制

(2014 四川卷)图中 M、N 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 两渔场捕捞作 业的天气条件。(10 分)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 7~8 题。 7.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 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8.当P 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 A.德干高原一年中最为凉爽的时候 B.农田干枯,土地干裂 C.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下图中的空间高度为对流层厚度,读图后回答9~10 题。 9.设A、B、C、D 四处的气压值分别为PA、PB、PC、PD,则 A.PA>PB>PC>PD B.PD>PC>PA>PB C.PC>PD >PB>PA D.PB>PA>PD>PC 10. 由 C 处吹向 D 处的风属 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 C.西风D.极地东风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下图中P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P所处风带是( ) A.东北信风带 B.西风带 C.极地东风带 D.东南信风带 2.若此时处在右图”三圈环流”所表示的季节,则N地( ) A.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受信风影响 C.受西风影响 D.受东南季风影响下图为低纬度地区大气环流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关于甲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风向为东南风 B. 风向为东北风 C. 性质湿热 D. 性质干热 4.关于乙气压带叙述正确的是() A. 乙是由于热力作用而形成 B. 地中海气候与乙有关 C. 此时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D. 亚洲高压将乙切割在海洋上 读某一时期的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回答题 5.图中①地带中的大气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是( ) A.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湿润 B.较高纬度流向较低纬度干燥 C.上升湿润 D.下沉干燥 6.古代航海家及商人利用帆船在海上航行,当他们航行 到纬度30度附近的海域时,航行经常会遇到困难。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判断,该困难最可能是( ) A.该海域风浪太大 B.该海域海盗太多 C.该海域风力太小 D.该海域太过广阔 7.此时,杭州盛行(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模式示意图”(图中纵坐标表示纬度),读图回答题。 8.该季节下列各纬度带大洋东岸气流运动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半球5°~1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B.图示10°~20°地区盛行东北风C.图示30°~40°地区盛行西北风D.图示20°~30°地区盛行上升气流9.与上图中M点气候特点相匹配的气候数据资料是下图中的( )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三圈环流

高中地理备课组教案模板 课题三圈环流的形成与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圈环流的构成、能说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能画出三圈环流的模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风向 过程与方法:边讲解边画示意图的方法是学生形象地理解三圈环流,并让学生亲自画图亲身体会其形成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三圈环流的学习,能理解世间万物都是运动并且联系的,都各自存在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某种联系 重点三圈环流的构成及形成过程难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及近地面风向课型新授 教具 直尺或三角板 教法 讲解、画图、提问、让学生亲自尝试画图、尝试将其形成过程讲清楚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札记/学生活动 1、引入 2、讲述三圈环流形成的因素 3、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在进入我们今天的内容主题以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谈到的热力环流(画图说明)。再讨论单圈环流的情况(画图说明)。好的,在此基础上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与分布情况。(画图先解释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与公转和地转偏向力,再画立体图“长方体”解释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受热力、重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并利用引入的热力环流来解释热力因素。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高空气压较高,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又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气流运动至北纬30度时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又因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画图示意) 在教师画图中配合教师的提问完成上堂课的复习任务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并能深刻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能熟练地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其形成,知道地转偏向力是怎么回事 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划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划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高三地理教案:三圈环流 【篇一】 一、教学目的 “三圈环流”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大、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片,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示,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生也只是凭借画面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生动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小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老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分工对材料进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文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展示,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向,只需要学生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大大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生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工。在课堂上,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2

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气流、3个高空风、3个近地面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小组同学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而极地终年寒冷,空气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 第二步,赤道地区空气上升后,高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极地地区空气下沉后,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气由赤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 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 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气流。因此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气流(南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面);极地空气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空气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气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气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因此60°N 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气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分别流向30°N(高空风)和90°N(高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高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小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三圈环流教案 公开课版

三圈环流 一、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且较为抽象,对于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 教学时可围绕大气环流示意图的绘制过程,使抽象的现象直观化;同时,通过不断设定条件,从理想状态逐步接近实际,从而简化复杂问题,体验探究过程。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等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前几节课逻辑推导能力的培养和紧密联系实际的分析过程,学生对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准备。 2、教学目标 A.通过假设地球在理想状况下、无自转、公转条件下,逐步增加条件认识大 气运动从单圈环流到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导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分布和移动规律。 B.通过对气压带、风带形成和移动规律的推导,初步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和 运动的,而联系和运动是有规律的,从而激发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铺垫 A.提问: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成是什么? B.请同学完成热力环流图。 2、新知学习 过渡:现实世界里,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但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我们将采用不断设定条件,逐步推导形成过程的方法来学习本节内容,同学们要注意我们的推导步骤和过程,并通过绘制示意图,掌握大气运动的规律。 第一步:假设地球为理想状况(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公转),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小组合作绘出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图。 提问:单圈环流能否维持?为什么? 图 1

2015年近五年地理高考试题汇编三圈环流季风环流专题

2016届高三地理复习题(十二)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201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亚洲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下图示意1月、7月北半球纬向风的平均风向及风速(单位:m/)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读图回答2~3题。 2.图中风向和风速季节变化最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下列地理现象与图中风向、风速纬度分布规律相似的是 A.气温分布 B.降水分布 C.地势起伏 D.洋流分布 ()甲地(位置见图2)气温年变化较小,5—8月降水稀少。据此完成4—5题。 4.甲地气温年较差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纬度较低 C.距海较远 D.植被较好 5.甲地5—8月降水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 B.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C.受干燥的东北信风影响 D.受高纬干冷气流控制

()图中M、N海域均是世界优良渔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从大气环流对天气的影响分析,比较M、N两渔场捕捞作业的天气条件。(10分)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读图回答7~8题。7.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 是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8.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 A.德干高原一年中最为凉爽的时候 B.农田干枯,土地干裂 C.乞拉朋齐降水最多的时候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下图中的空间高度为对流层厚度,读图后回答9~10题。9.设A、B、C、D四处的气压值分别为PA、PB、PC、PD,则A.PA>PB>PC>PD B.PD>PC>PA>PB C.PC>PD>PB>PA D.PB>PA>PD>PC 10.由C处吹向D处的风属 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 C.西风D.极地东风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Word版)

高一地理资料: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极锋:60度附近,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南季风区;冬温和少雨;夏湿热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的冬夏季风风向相同,成因相同 --注意季风区城市工业布局中大气污染企业的分布 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高温,旱季(东北季风控制)和雨季(西南季风控制)交替季风区是世界上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 --东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季风环流及三圈环流(总)

季风环流及三圈环流 2016?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4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锋面过境频繁 B.地处迎风坡 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答案】3.B 【解析】 试题分析: 3.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相比,北部地区海拔较高,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较多。 【名师点睛】该题组是以天津市古海岸线、气温和降水分布图为材料,通过古海岸线分布特点判断天津市地势变化趋势,根据贝壳堤的形成条件来推断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特点。第3-4题难度小,结合等高线和降水分布,可以推出地形雨是导致北部地区降水较多的原因,甲地是天津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大比周边地区气温高的最主要原因。 (2015?重庆卷)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独有的农业物候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寒露节气在每年公历10月8日左右。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露气寒冷,将凝结”是寒露时节的天气现象,可引起我国这种天气现象的气压系统是() A.蒙古高压 B.印度低压 C.阿留申低压 D.夏威夷高压 【答案】1.A 【解析】 试题分析: 1.寒露节气出现在秋季,此时蒙古高压势力逐渐增强,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吹较为寒冷的偏北风,导致气温降低,形成寒露。 【考点定位】主要考查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将天气系统、农业活动、地球运动等主干知识放到同一题组,凸显了近年来高考地理注重主干知识考查的特点。要求学生能够根据题干

大气环境(三) 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金陵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地理复习学案编制人:张慧颖审核人:于粉美赵广民郑红宾 高三()班姓名() 大气环境(三)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一、考试说明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二、气压带和风带 (一)基础梳理 1、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a)在上图中相应位置填写气压带、风带名称,画出各风带的风向。 b)完成右上边表格,并加以理解。 c)在下图中绘制三圈环流。 2、移动 (1)原因:的南北移动。 (2)规律(北半球):夏季移,冬季移。 3、对气候的影响 0°30°60°90°S 30° 60° 90°N 地面 高空

【活动】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给南北纬10°--20°之间和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气候带来什么影响。 (二)例题解析 例1.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 .a C .C D .d 例2.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1.上述“某月”是: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2.该月份甲地盛行: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3.该月份乙地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低温少雨 C .温和多雨 D .炎热干燥 60° °° ° ° 0° ° °a c d 气压带

三、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一)基础梳理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四、小结 (二)典型例题 例1.下面是“青藏高原隆起前后东亚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状况模拟示意图”,读图 回答下列各题。 01020304060709025o 35o 55o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若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

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 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 环流圈。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 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 与北半球不同。

三圈环流形成原因

三圈环流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形成三圈环流的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C.摩擦力的作用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B。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成因的高低纬度间存在的气压差,而这种差异源于纬度不同,太阳辐射对高低纬度的加热不均匀,同时也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移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于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同理南半球也会形成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 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撞,在近地面形成暖锋(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 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在30°N附近与来自赤道的高空西南风相撞形成冷锋,加强了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的下沉气流,进一步升高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气压,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使近地面的气压降低,于是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同理,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三圈环流

“三圈环流”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及教法与学法方案 1、明确两点达目标 本节课探讨的内容是“三圈环流”。大气环流是全球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内容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两个部分。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是大气环境重要的基础知识,学好这部分的知识对帮助理解气候成因、特点将起到不可缺少的作用。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应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充分利用上两节课所学过的“大气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知识,讲清“三圈环流及其影响”的知识重点,突破“三圈环流形成过程”的知识难点,达到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中提及的“要理解三圈环流形成”的智能目标,“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这一德育目标。 2、讲究教法巧安排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准则,以启迪思维、培养能力为核心,采用启发式、比较式、问答式等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教学中图文结合,边设疑启发,边板画读图,引领思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层层破解本课的知识难点,起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功效,让学生感受“愉快学习”的气氛,领会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美的享受。另外,给学生腾出更多的参与机会和空间,学生问、学生答,亦或是学生问、教师答,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这种双向交流反馈,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又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最终促成学生对本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轮番运用,多种学习形式交替进行,多种新颖问题不断呈现,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始终对学习的内容保持新鲜感,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3、指导学法用活图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得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地理学科有其独特、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学法指导上,需注重两点:一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二是教给学生识记的方法,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地理教材中的图象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本节内容就附三幅图,细分六幅图,合理、协调地利用有关图象及其文字,可以促进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熟练掌握典型的图象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发散和聚合,并升华为简洁直观的思考,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象和文字构成了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有机整体,不仅学习时要两者兼顾,识记亦应做到两者兼顾。科学家研究表明,人脑有4万个神经通路,其中一半是与眼睛相通的,外界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进入大脑的,而视觉器官对图象尤为敏感,输入的图象信息比较容易得到保持与重现。日本学者保坂荣之介通过试验同样显示,利用图象控制记忆能够提高20%的记忆效率。因此,教会学生识图、“用活”图,方能使学生达到“活用”图、“活用”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设计方案 1、导言设计 古人云“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而激趣教学是为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精心设计的教学导言,犹如乐曲的引子、影剧的序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本节课拟作如下的知识导入。 能说出于大气运动有关的成语吗?(风云变幻、翻云覆雨、树欲静乎风不止…….)。地球上的大气都在不停地运动之中。但是,大气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规律的,我们将具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作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不可小觑,它神通广大,可以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实现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水热平衡;它呼风唤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高考综合题训练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高考综合题训练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高考综合题训练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非洲及周边地区略图,图2为维多利亚湖及周边地质构造示意图。 图1 图2 (1)简要说明图中1月份风向的形成原因。 (2)分别说出爱德华湖盆和维多利亚湖盆的主要地质成因。 (3)比较维多利亚湖7月东岸和西岸降水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4)甲地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的原因。 1/ 8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南、北支流对干流水量影响差异明显。来自大西洋的海潮从河口上溯至内陆,大潮时甚至形成5 米高的“水墙”逆流呼啸而上,十分壮观。图1为亚马孙河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图2是图1中玛瑙斯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对全球生态与气候的影响举足轻重。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商业性伐木有增无减,伐木的废料——树桩、枝叶等则被留在森林里,亚马孙雨林正受到严重破坏。 材料三:玛瑙斯市位于亚马孙流域腹地,巴西在此设立自由贸易区,主要发展出口加工业。近年来,政府规划兴建一生物制品研究与生产基地,以发展高科技产业。 (1)与北部支流相比,亚马孙河南部支流对干流水量补给的特点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分析其原因。 (2)简析亚马孙河河口大潮时出现较高“水墙”的原因。

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气候类型高考综合题训练 (3)从木材原料供给与利用角度说出保护亚马孙雨林的措施。 (4)评价玛瑙斯发展生物制品研究与生产基地的自然优势。 3、读全球某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表示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2)某月份干燥的东北风与潮湿的西南风相会于甲地,试从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角度分析其形成过程。 (3)简述亚欧大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对东亚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 3/ 8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一、典题示例 航海家们发现,进入30°纬度时帆船无法航行,海上贸易大受影响。那时,很多帆船都载着许多马匹,由于草料和淡水不足,马匹相继死掉,吃不完的马肉只好投进大海里喂鱼。后来,人们把这个无风的30°纬度称为“马纬度”。 (1)除“马纬度”外,地球上还有哪些海区是无风地带? (2)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画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3)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会形成三圈环流。试把图补充完整,并完成①~④题。 ①总结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规律。 ②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在成因上有何不同? ④气压带和降水有何关系? (4)在下列图中标注节气,并解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答案: (1)南北纬5°之间海区。 (2) (3) ①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赤道低气压带是由于近地面气温高,气流膨胀上升,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相遇,暖而轻的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东风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近地面空气减少形成低气压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向高纬运动的高空气流,在30°纬线附近被迫下沉堆积形成,为动力成因。而极地高气压带为高纬地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为热力成因。 ④低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多阴雨天气,降水多,高气压带控制的地

(4) 三圈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的热量差异。太阳直射点移动

[2019·南昌市高一期末]读三圈环流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表示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是() 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A属于()

三圈环流的形成教学设计

致老师 亲爱的白老师: 在你审阅我的作业之前,我想给你说一下作业背后的故事,这次的作业实际是对我大一参加第一届“我的课堂我做主”全校性师范生讲课比赛的完善版,那个时候我不知道如何写教案,不知道什么叫做说课,更不会制作效果超棒的课件,但因为急切的想要一个舞台表现自己,所以没有弃权,在有限的时间下开始疯狂的查阅相关资料和请教他人,经过努力完成了我讲课生涯的许多第一次,拿了比赛的第三名。比赛过后我也开始刻意的培养讲课所必须的能力,只是没有再认真的去写过一次教案,但心里却很自傲的觉得写教案做课件很简单。直到走进你的课堂,才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浅薄,教案课件的艺术性是如此的丰富,再看看我的第一份(手写)教案,多么的蹩脚呀!需要完善的地方太多了,一边听你的课,一边琢磨怎么去完善它,带着你指点的精髓我这才执笔修之。期待老师的再次的指点!也谢谢你耐心的阅读! 学生:王宁 时间:2012.5

学生信息:2010级地理科学学院师范三班王宁 222010318011105 座右铭:修身岂为名传世,做事惟思利及人。 三圈环流形成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教学内容在人教版《地理I》第二章第二节,共包括下列三部分:①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②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课教学内容在“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分析课程标准,其中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学生能够在分析教材“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的基础上,绘制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达成知识灵活迁移和提高阅读、分析、绘制地理图表技能的教学目标。②学生能够结合地球运动的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结合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达成新、旧知识有机联系和深度分析地理成因的教学目标。3:本节教学内容说明 在规定的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总内容的第一部分的片段:三圈环流内容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复习并巩固热力环流原理和风形成原理;理解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不仅会绘图说明也要自己制作三圈环流的三维模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绘制热力环流图,复习大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通过与热力环流图对比导出单圈环流的模式图,并强调假设的三个条件;师生在创设的战争情景中共同探讨三圈环流的形成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气压带形成过程;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讨论、绘图等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和反思自己对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形成和分布的理解和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现

第二单元 全球性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试题

第二节全球性大气环流(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测试题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 读“某半球大气环流图”,分析完成3~4题。 3.此时,图示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可能在其周围出现强低气压中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图所示为三圈环流的一部分,读图回答问题。( ) A.甲是动力型高压,丁是热力型高压 B.乙是干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南风,丙是东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 6.关于图中三圈环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丁是热力原因形成的高压 B.乙是千冷气流,丙是暖湿气流 C.乙是西北风,丙是东南风 D.甲是极地高压,丁是副热带高压读右图,回答7~11题。 7.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甲表示海洋,乙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 ) A.白天的海风目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8.若该图表示南半球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 ) A.甲地多为晴朗天气 B.③表示西风带 C.乙地多锋面气旋活动 D.③表示东南信风带 9.若甲、乙为相距不远的陆地,a、c为水平气流,b、d为垂直气流,则甲、乙、丙、 丁四处气压的关系为(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甲>丁>丙 D.甲>乙>丁>丙 10.若图为对流层热力环流示意图,则一般情况下 ( ) A.甲处以晴天为主 B.甲处气温比丁地低 C.甲处气温比丙地高 D.甲处的气温较乙地低11.若此图为三圈环流的低纬环流侧视图,甲、乙为近地面,丙、丁为高空,则a处为 (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西风带 C.赤道低气压带 D.信风带 12.关于中纬环流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30°纬度附近形成上升气流 B.60°纬度附近形成下沉气流 C.近地面形成西风带 D.高空中形成信风带 13.地球上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其规律是() ①夏季北移②冬季南移③夏季向高纬度方向移动④冬季向低纬度方向移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夏天亚欧大陆上形成的气压中心和切断的气压带名称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