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多元文化与宗教对话

多元文化与宗教对话

柯努德,哲学博士

亚略巴古文化交流研究院2010

多元宗教及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对话

引言

几年前,挪威和丹麦两国第一次充分意识到在多元世界中宗-教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宗教间的冲突。有关先知穆罕默德的讽刺漫画作品先后在丹麦和挪威的一家报刊上发行,导致了中东和其他穆斯林地区愤怒与暴力的爆发。斯堪的纳维亚的部分穆斯林领袖去中东访问时,展示了另一些尚未出版的漫画,内容更为恶劣(如把穆罕默德描画成一头猪),这无异于火上浇油。

针对这两个小国的示威和攻击,除了出自宗教方面的愤怒外,还有对西方世界的压抑已久的不满。后者不仅继续对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号施令,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仍旧对宗教及宗教象征的重要性一无所知。正因为这样的无知,他们难以理解如下事实:同犹太教一样,在穆斯林文化中,刻画安拉及其使者是渎神的表现,因为任何形式的图画都具有偶像崇拜的作用。上帝太过神圣,绝不为人类的图画所禁锢。而对于大多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而言,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是在人权的世界观下成长的,相比宗教世界观(如伊斯兰教)或不同文化的世界观(如中国文

化),言论自由更为神圣。

最终有助于平息这种状况的是许多西方穆斯林领袖的态度。他们愿意同西方领导人会晤,共同化解危机。而我们的政治领袖也逐渐开始谈及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和理解。当丹麦和挪威在大马士革和贝鲁特的大使馆被焚烧,我们的外交部长都达成足够的共识,并没有公开以制裁和抵制威胁叙利亚和黎巴嫩。就如丹麦外交部长所言:“比起相互惩罚,相互沟通显得更为必须。”

在危机的背景下,我想首先探讨宗教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跟文化的密切联系。接着我将概述自己如何认为对话应作为一种一贯做法,而非解决问题的工具。

然而,让我补充以下内容:去年七月二十二日,挪威发生了在这个国家中出现过的最严重的恐怖事件。一枚炸弹在政府办公区爆炸,将包括首相办公处在内的几处政府机关的正面部分炸得粉碎。多人于爆炸中死亡。几个小时后,正在参加社会民主党(政府中一党派)夏令营的七十七名青少年被残忍地射倒在距奥斯陆不远的一座小岛上。民众立刻强烈抗议基地组织和塔利班,对挪威的穆斯林移民的谴责和骚扰开始甚嚣尘上。一个小时左右后,媒体告知我们,恐怖分子是一个种族至上的金发挪威人。他固执地要阻止穆斯林对欧洲的“入侵”,并且把一个多元宗教和多元文化的社会视为西方文化即所谓基督教文化的致命威胁。我叙述此是要说明我们话题的重要性,指出“文化恐惧”是如何轻易地成为主流世界观的。害怕领土侵略,害怕恐怖,害怕移民们、深色皮肤的人、金融崩溃,总是恐惧于想象中的事甚于

现实的真实。着重于对话和理解及接受一个多元社会与这些高度都相关。

1、社会中的宗教:处理差异

当人类学研究异邦民族文化的时候,它很快会发现,如果将宗教排除,便根本无法理解不同的文化。通常,宗教是任何一种特定文化的基础或根基,赋予文化以凝聚力。文化与宗教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两者不可分割。在西方,自从启蒙运动以来,我们就经历了世俗化,宗教在公共领域不再显见,而是退入私人领域。这便是西方世界的人在遇到强烈的、自觉的、传教般的宗教时会大吃一惊的主要原因。那些宗教原本就扎根于由宗教说了算的主流语境中。西方人的反应往往表现为希望摆脱宗教: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来自科学、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等各个方面对于宗教的批判难道没有在宣传抛弃宗教,并且大谈过去与现在宗教所带来的暴力和动荡吗?西方世界中这种关于宗教的世俗化观点可能为911事件及近年发生于伦敦、马德里、巴厘岛等地的类似恐怖事件所强化。有些人会说,这样的恐怖事件恰好证明宗教是冲突和恐怖的来源。

但是,相信我们可以摆脱宗教,就无异于相信可以摆脱文化一样,是一种错觉。恰恰相反:同样地,我们已经意识到文化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那么也该清楚宗教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在世俗化的社会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我们都必须认真对待宗教。文化

至关紧要,宗教不可或缺。启蒙运动所采取的所谓科学方法,过去和现在都不过是死胡同一条。同样,企图把宗教归于麻醉物和鸦片一类的物品注定是要失败的。

丹麦学者维果·莫特森(2002)认为,宗教非常重要,原因很简单,它为人类寻找“终极问题”的答案提供了语言和表达:为何会有痛苦和死亡?生有何用?世界到底是什么?好和坏是什么?人类的理性促使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却只有宗教能够“回答”,抑或说宗教帮助我们怀揣这些问题更好地生活下去。宗教就如一视界,其中上演着人间戏剧。当我们试图靠近时,它躲开了,却从未消失。因为宗教为我们提供了对人类普通生活的看法、很好的现实视角,以及超然视野和人类转变的环境。

一些宗教社会学家持这样的观点,即宗教是纯社会性的,是部族共同价值观的表现。是的,这的确是宗教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它并不起作用,这个部族就得被迫另寻部族道德的基础。而这在西欧和中国已被证明是相当困难的。

换句话说:东西方社会向着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发展的趋势,对世俗化社会的不同模式提出了严肃问题。在西方,从80年代起新宗教运动的兴起和对宗教的渴望,显示了即使在世俗社会中,宗教都未曾;它甚至找到了新的形式和表达——因为它的社会功能对于社会运行十分重要,而且个人的宗教信仰则对生与死是必不可少的。

宗教包含了两者:它赋予个人生活以意义,同时是社会生活的

基础。

在欧洲和斯堪的纳维亚,我们在众多移民中发现了这样的例子:宗教是他们自我理解和身份辨别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这一点论,它便不可能与种族和文化分开来。当他们试图融入新的西方文化中时,宗教往往成为身份的关键标志。好些年过去,一部分人可能丢失了某些文化习俗,但宗教往往是不会丢的。相比于在自己的源出国家时,有些人对于宗教崇拜甚至变得更为热心。

这种在新环境中的身份探求是全球化影响的一个很好的例证。全球化就意味着世界成为一体,之前的单一文化和单一宗教社会在逐渐多元化、多元宗教化,仅仅因为我们在以前所未有的途径在世界各地流转,并且通过各种新颖且往往繁琐的方式成为邻居。

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像中国这样的社会,大量的少数民族迁徙并定居于主流汉文化中。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不再像原来那样生活在中国的西部和南部,而是定居在中部和东部省份,扣响汉族社会的大门。另外,中国面临着从乡村到都市的持续的移民潮——超过10亿人在迁移。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专业人士所称的如何“处理差异”的挑战。少数群体应该被多数派所同化,还是两者应该隔离开来?两种方法都不可取:同化意味着主导群体吞并了少数群体的意见;这可能会导致这些意见走入地下,某天它们可能如火山般爆发,正如在不少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共和国所发生的。后果已经、并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甚或几百年中持续撼动整个世界。至于隔离,在南非被称为“并行发展”或种族隔离,很容易造成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今日欧洲许多大

城市里,我们同样会看到这样的聚居区。

因此,挑战便是在同化和隔离之间寻找到一条中间道路。加利福尼亚称这种形式为大熔炉;南非人称之为彩虹社会;在我国,有些人使用混合点的形象。或者我们可以比之为一个沙拉碗,亦或是洋蓟——这种植物有很多富含汁液的叶子,其营养取自于植物的芯。

无论我们如何描述多元社会,有一点很明显:没有对话则无路可走。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使人们注意到,主要宗教同样体现不同语言和不同世界。我的一个同事,Notto Thelle,以宗教、觉悟和能量的“语言”形式来对此加以描述。关系诠释了耳听的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重点在于教训和服从),意识诠释了眼看的宗教(佛教,印度教,重点在于启示和觉醒),能量诠释了对赋权的现代追寻,正如我们在新宗教运动和非传统灵性思想所看到的,重点在于活力、内在力量和生命力。

2、多元宗教世界中起“现实碰撞”作用的对话

“对话”一词可以这么定义:

对话是平等的双方撇开任何不可告人的企图进行的会晤。我们必须进行对话,并非去改变对方,而是在交往中相互交换意见.

a.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对话

对话可以被视为全人类的一种伦理需求,不分宗教和文化。这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我们以尊重、率真和谦逊接触所有人。我们倾听,从而得以学习和理解。我们想要诚实待人,不怀异心。让其他人界定自己的经历和观点,而非先入为主地将他们分类。我们接受自己的局限性,误会时则请求原谅。对话还意味着一丝好奇和冒险,以及真诚、敏感和共鸣。对话是无戒心的、直截了当的和非操纵性的。这是所有类型的对话中的基本特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对话,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环境中正逐渐变得重要。调查显示,那里80%的人都从未与少数族群见面或对话。结果,在别的事情上,谣言和误会反过来造成了种族歧视和猜疑。

b.社会性对话

在社会中,以对话的姿态去面对邻居、同事、和团体很重要。越过种族、文化、社会、政治及宗教上的差异,我们就能互增了解,建立友情和联系。这种对话是社会政治关系及其变革的基石。与社会中不同背景的人一起争取和平、人权、社会活动、健康改善、政治自由和民主,这是同别人进行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这种对话有其自身缺陷。因涉及的主要是能达成共同理解及意见一致的话题,它可能会很片面,同时势必会将有争议的话题和禁区置之不谈。关于这一点,这几年,基督教世界用术语“diapraxis”来强调将宗教间的对话与合作及人际互动结合起来的必要性。在泰国,佛教僧侣投身于反对污染和森林砍伐的社会性运动已逾十年。

c.信仰碰撞——分享宗教体验

这种对话出现于信仰和宗教不同的人面对面互相分享体验时。带着一颗乐于倾听和改变的心,我们平等相见。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相信上帝临在于这样的分享中,并且双方都会为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诚挚的分享是必须的。为忠于自己的信念和深切体验,双方有时也会发生争执。但宽容和尊重能保证,即使存在令人不快的不同,对话也能自由和温暖地进行下去。无疑,在这里我们会遇到观点的极端对立。我们见识了别人的观念和体验;同时,也可以自由地证明和表达我们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这种对话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呈现,但清晰地陈述个人目标和培养友谊及交情的责任这两者还是要有区别的。

d.关于信仰和教义的正式谈话

这种对话通常出现于神学和学术背景下,发生在学术和宗教领袖之间。通过会议、研究会、研讨会和著作等,对话的目标是澄清、理解以及解释不同的宗教、价值体系和信仰之间何时、何处、以何种方式意见相同或相左。不但有搞清楚的必要,更需要因着尊重和意愿去倾听和学习,来避免在一种通常是友爱团契的氛围中造成紧张情绪。当对话参与者在不能一致的地方取得互谅并申明各自的深刻见解时,这种对话就成功了。宗教研究是这些正式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研究的成果作为其它类型的对话(比方说信仰碰撞)的背景知识是颇有益处的。

e.和上帝交流的对话

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重要的对话类型,这种对话靠祈祷中我们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和交流进行。把对话的特性运用到祈祷生活中,我们发现真正的对话出现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找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对话的模式。崇拜、默想和祈祷是坦率的、谦卑的和敬神的,这也是这种对话的特点。在和别人分享宗教体验的过程中,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上帝。和上帝的对话能打开我们与别人对话的思路,而与别人的关于精神世界体验的对话,则有助于更新对作为第三方的上帝的新的认识。

目前,在误解和相互指责的全球性危机之下,达成一种对话平台很重要。在此平台上,通常就实际关心的计划而进行的具体合作或许可以加深理解。我们需要深入致力于这种合作性的活动而不是冲突,这种冲突在涉及复杂宗教问题的对话中很容易出现。我的挪威同事Ernst Harbakk强调,创造一种可以让信仰和世界观不同的人在开放和没有偏见的氛围中谈谈生命的深层关注的情境,对于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有多么重要。他继而谈到:

通过谈话达成如下目标:

·减少相互间的敌意

·在不同的信仰、种族、性别和文化背景间发展友谊

·为社会和群体的利益鼓励联合行动

通过谈话,创造如下可能性:

·发现自己和别人的信仰间的相同与不同点

·获取对自己的信仰特性的新体验

·谦逊地证明自己的信仰(Harbakk 1999)

所以对话不是一种选择,而是必须要做之事。为造物主所造,我们生活在彼此的对话中。正是在言语、思想和反馈的交换中,我们逐渐认识了我们的信仰和我们自己。Dia-logue这个词有两个词源:‘dia’和‘logos’意思分别为“以···,通过···”和“言词···思想···”。就是说参与对话的人通过言词和思想交换,会有更深邃的洞察和理解。要想使对话富有成效,所有的参与者在对话的过程中必须平等,并且分享对话的主导权。宗教对话不仅仅是在一起谈天说地,因为双方的信息交换是有目标的,即传达和理解差异。宗教对话中可以有冲突,但对话不能因而转变为简单的争论而丧失了对别人的尊重。对话目标不是要达成妥协,而是要理解对方到一定程度,使双方得以就冲突的观点和信念达成一致或保留意见。

你不能强迫别人诚实或公正,你谦恭待人,希望别人也同样对待自己。你们和他们都不是全知的人,这种认知也是有用的。同时这也明显暗示了有必要保留各自的判断,不仅为更进一步的思考,也为了找到更深层的信息。

没有人完全了解生命和真理的真谛。由于理解终极真理超出了人

的能力,我们接受这样的说法:关于生命和现实的真理体现在极端对立间的创造性张力之中,我们的理性思考方式常常发现很难理解两者同时都为真。但它们确实是,就像我们基督徒说的基督耶稣同时是人和神,这一点就体现在“人”“神”两种位格之间的创造性平衡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靠本能、体验和启示而不是靠认知能力。这种真知同样出现在不同观点的人之间的对话和关系中,出现在有限的人和无限的上帝之间的关系中。

对话是对他人包容的一种生活的基本态度。在一个多元宗教的社会中,它是人们达成互相理解与尊重的首要方式,对于有益的共存也是必须的。一种对话的生活态度相信所有人都有权坚持他们的信仰和理解。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相信我已在基督耶稣那里找到了真理,但我认为我在此真理的阐述方面并没有独占权。

2004年,亚略巴古文化交流研究院(我在此机构中工作了十多年)阐述的一个关于对话的解说性文件这样描述宗教间的对话:

·带着好奇的精神和求知的兴趣,怀着了解彼此和规避偏见的意愿,我们进

入对话。

·用尊重和谦卑的态度进行对话。对话中的参与者必须保证信仰的权利,他

们须致力

于保护和尊重相互之间的完整性。

·随着对话的进行,这种宽容的态度会滋生信任感。

·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关系中,对话参与者才能自由地敞开心扉寻求改变。冒

着对话伊

始所持信仰和观点被改变的危险进行对话,这标志着对话的成功。

这并不意味着在与别人的对话中自己的信仰和信念都消失了。就个人来说,我倾向

于认为对话基于以下几个基本规则:

1·真诚而不贬低地分享所有观点、观念上的不同。我们应可以而且应该

接受所有前来参加宗教圆桌会议的人的挑战。

2·任何人不得利用某个宗教中与普遍接受的信念和实践不一致的弊端来

为自身服务,不要让对话为毁于另一宗教想当然的曲解和误解。

3·问题、回应、澄清和答辩都必须限定在被讨论的中心主题上,不能在

对话过程中偏离主题进入散漫的讨论中。

4·决不能使对话成为在一种相对的多元主义外衣掩饰下扫灭主要异见的

途径。此外,告诉人们说,他们毕竟是没有名气的基督徒、佛教徒或

穆斯林,从而在包容主义的似乎无限的扩张中吞没他们的信仰的做

法,同样是不负责任的。(正如神学家Karl Rahner提出的;

参见Tennett

2002)

在现代多元社会中,为在不同的人们之间取得更多的理解,对话是唯一可能的方法。然而,我们应该明白对话的方式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在某些情境中,对话被视为一种秘密劝导别人信奉基督教的基督教传教方式。误用对话的做法反而将对话变成操控。一方面我无法不和别人“碰撞”;我有着自己的预设、自己的信仰和自己的宗教背景,而这些本身并不具有负面影响,相反它们使“碰撞”本身更有趣味。另一方面,双方相会时,没有秘密议程,不带着“皈依”对方的不可告人的动机,是绝对有必要的。

这个并不是说我不能做我自己。一旦形成了友好的关系,我不会羞于和别人分享我整个生活的建基所在。不过在这样的“碰撞”中,双方是脆弱的,所以我们必须小心不利用他人及其脆弱之处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在亚略巴古文化交流研究院的关于对话的解说文章中,是这样描述一个基督徒对对话的可能态度的:

·进入对话的基础是承认皆为邻居,承认我们往往看不到彼此的需要,而当我

们相见时,就得到了真理的启示。我们面对面相见,承认生来平等。每一个

人都有独特的价值和潜质。

·我们见到别人时,不会期许他们是完美的,而是用接受和原谅来拥抱他们。

圣经有言,被宽恕地愈多,他的爱就会愈烈。

·我们承认我们不能用言语完整地描述真理和上帝的本性。上帝比我们想象的

伟大,他总是用很多途径和口传教训显示自己。所以我们不能认为只有自己

拥有描述真理的正确途径。

·以对既往错事和对别人所想所信的偏激的见解的忏悔精神,我们进行对话。

·我们致力于见证我们的信仰,于我就是要见证对基督真理的信仰。我们以爱

的姿态去见证,见证上帝的本来面目。

·我们对信仰的见证应体现在掌控各种资源和可能性的方式及日常生活的点滴

中。

结语:

多元社会中的对话是真实的生活着的人们间的“碰撞”。所以这更多的是一件创造“相见空间”的事,使得坦率、贡献和灵性的表达或许能在真正的人的心中恢复过来。

几年前,我在巴勒斯坦伯利恒参加了一个会议,并且目睹了由于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种族背景差异在生活于所谓的圣地的人们中,造成的可怕分裂。一道“隔离墙”穿过巴勒斯坦的土地,分离了兄弟姐妹们。在愤怒的士兵和狂热的恐怖分子占领的公共区域里,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谈话的余地。而且,不愿让步的基督徒、穆斯林、犹太人都有自己的领袖。“如果我们作出让步”,他们说:“我们就丧失了道义”。参与对话是人类的行为;选择沉默的那一瞬,我们就成了野兽。

后来,我的一个朋友,Munib主教,给我讲了一个拉比的故事。这位拉比问他的学生怎样才能确定黑夜完结而黎明已至。有些学生答“可以看见树的时候”,而有些答“当你能看到天空中的云彩时”。学生们的答复不合拉比的心意,他自答道:“当你凝视另外一个人的眼睛,看到兄弟姐妹之爱时,那时黑夜真的已经结束,新的一天开始了。”

Literature

Areopagos A Living Encounter in a Multi-Religious World Process Paper on Dialogue, 2005

Harbakk, Ernst Elementer til en dialogforst?else I v?r tid

Oslo 1999

Mortensen, Viggo Religion og Integration

Center for Multi-Religious Studies, Aarhus University 2002

Tennett, Timothy Christianity at the Religious Roundtable

Baker Academic, 2002

Thelle, Notto Reidar Relation, Awareness, and Energy –Three Languages, Three Worlds

Orbis Books, 2005

当我被上帝造出来时,上帝问我想在人间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假思索的说,我要做一个伟大的世人皆知的人。于是,我降临在了人间。

我出生在一个官僚知识分子之家,父亲在朝中做官,精读诗书,母亲知书答礼,温柔体贴,父母给我去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清照。

小时侯,受父母影响的我饱读诗书,聪明伶俐,在朝中享有“神童”的称号。小时候的我天真活泼,才思敏捷,小河畔,花丛边撒满了我的诗我的笑,无可置疑,小时侯的我快乐无虑。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青春的我如同一只小鸟,自由自在,没有约束,少女纯净的心灵常在朝阳小,流水也被自然洗礼,纤细的手指拈一束花,轻抛入水,随波荡漾,发髻上沾着晶莹的露水,双脚任水流轻抚。身影轻飘而过,留下一阵清风。

可是晚年的我却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庭的衰败,社会的改变,消磨着我那柔弱的心。我几乎对生活绝望,每天在痛苦中消磨时光,一切都好象是灰暗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千古叠词句就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

最后,香消玉殒,我在痛苦和哀怨中凄凉的死去。

在天堂里,我又见到了上帝。上帝问我过的怎么样,我摇摇头又点点头,我的一生有欢乐也有坎坷,有笑声也有泪水,有鼎盛也有衰落。我始终无法客观的评价我的一生。我原以为做一个着名的人,一生应该是被欢乐荣誉所包围,可我发现我错了。于是在下一轮回中,我选择做一个平凡的人。

我来到人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既不着名也不出众,但我拥有一切的幸福:我有温馨的家,我有可亲可爱的同学和老师,我每天平凡而快乐的活着,这就够了。

天儿蓝蓝风儿轻轻,暖和的春风带着春的气息吹进明亮的教室,我坐在教室的窗前,望着我拥有的一切,我甜甜的笑了。我拿起手中的笔,不禁想起曾经作诗的李清照,我虽然没有横溢的才华,但我还是拿起手中的笔,用最朴实的语言,写下了一时的感受:

人生并不总是完美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阅读自己的人生,体会其中无尽的快乐和与众不同。

“富不读书富不久,穷不读书终究穷。”为什么从古到今都那么看重有学识之人?那是因为有学识之人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那时因为读书能给人带来快乐。

自从看了《丑小鸭》这篇童话之后,我变了,变得开朗起来,变得乐意同别人交往,变得自信了……因为我知道:即使现在我是只“丑小鸭”,但只要有自信,总有一天我会变成“白天鹅”的,而且会是一只世界上最美丽的“白天鹅”……

我读完了这篇美丽的童话故事,深深被丑小鸭的自信和乐观所折服,并把故事讲给了外婆听,外婆也对童话带给我们的深刻道理而惊讶不已。还吵着闹着多看几本名着。于是我给外婆又买了几本名着故事,她起先自己读,读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告诉她,如果这一面生字较多,我就读给她听整个一面。渐渐的,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也提高了不少,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一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两个人读的乐趣大,而两个人读书的乐趣远不及全家一起读的乐趣大。于是,我便发展“业务”带动全家一起读书……现在,每每遇到好书大家也不分男女老少都一拥而上,争先恐后“抢书”,当我说起我最小应该让我的时候,却没有人搭理我。最后还把书给撕坏了,我生气地哭了,妈妈一边安慰我一边对外婆说:“孩子小,应该让着点。”外婆却不服气的说:“我这一把年纪的了,怎么没人让我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肯相让……读书让我明白了善恶美丑、悲欢离合,读一本好书,犹如同智者谈心、谈理想,教你辨别善恶,教你弘扬正义。读一本好书,如品一杯香茶,余香缭绕。读一本好书,能使人心灵得到净化。书是我的老师,把知识传递给了我;书是我的伙伴,跟我诉说心里话;书是一把钥匙,给

我敞开了知识的大门;书更是一艘不会沉的船,引领我航行在人生的长河中。其实读书的真真乐趣也就在于此处,不是一个人闷头苦读书;也不是读到好处不与他人分享,独自品位;更不是一个人如痴如醉地沉浸在书的海洋中不能自拔。而是懂得与朋友,家人一起分享其中的乐趣。这才是读书真正之乐趣呢!这所有的一切,不正是我从书中受到的教益吗?

我阅读,故我美丽;我思考,故我存在。我从内心深处真切地感到:我从读书中受到了教益。当看见有些同学宁可买玩具亦不肯买书时,我便想到培根所说的话:“世界上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许许多多的作家、伟人都十分喜欢看书,例如毛泽东主席,他半边床上都是书,一读起书来便进入忘我的境界。

书是我生活中的好朋友,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航标,读书,读好书,是我无怨无悔的追求。

下午13:00—17:00

B.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在保证完成甲方工作任务情况下,经公司同意,可自行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

3.1.2打卡制度

3.1.2.1公司实行上、下班指纹录入打卡制度。全体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工作时间,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必打卡。

3.1.2.2打卡次数:一日两次,即早上上班打卡一次,下午下班打卡一次。

3.1.2.3打卡时间:打卡时间为上班到岗时间和下班离岗时间;

3.1.2.4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因公外出不能打卡应填写《外勤登记表》,注明外出日期、事由、外勤起止时间。因公外出需事先申请,如因特殊情况不能事先申请,应在事毕到岗当日完成申请、审批手续,否则按旷工处理。因停电、卡钟(工卡)故障未打卡的员工,上班前、下班后要及时到部门考勤员处填写《未打卡补签申请表》,由直接主管签字证明当日的出勤状况,报部门经理、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月底由部门考勤员据此上报考勤。上述情况考勤由各部门或分公司和项目文员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管理。

3.1.2.5手工考勤制度

3.1.2.6手工考勤制申请:由于工作性质,员工无法正常打卡(如外围人员、出差),可由各部门提出人员名单,经主管副总批准后,报人力资源部审批备案。

3.1.2.7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需由其主管部门的部门考勤员(文员)或部门指定人员进行考勤管理,并于每月26日前向人力资源部递交考勤报表。

3.1.2.8参与手工考勤的员工如有请假情况发生,应遵守相关请、休假制度,如实填报相关表单。

3.1.2.9 外派员工在外派工作期间的考勤,需在外派公司打卡记录;如遇中途出差,持出差证明,出差期间的考勤在出差地所在公司打卡记录;

3.2加班管理

3.2.1定义

加班是指员工在节假日或公司规定的休息日仍照常工作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