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512579070.html,

浅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

作者:宿玉莲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情感因素和内在动力。心理学家认为,学习者始终是朝着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作出反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认识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因而课堂教学中激发与维持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以下主要谈一谈怎样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在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之前,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新数学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例如,在教学“倒数”这一概念前先板书一长串等式:8×()=2/5×()=()×1.75=1.5×()=()×2.5=1,然后问学生,谁能很快填出这一连串等式括号中的数,使其结果都等于1?这一问题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都跃跃欲试。学生尝试计算一会儿后,教师迅速用彩色粉笔填出结果,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渴望求知的心理,这时教师才引进“倒数”的概念告诉学生。教师是运用倒数的知识来填写的。这样的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二、采用有趣的、变换的呈现方式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接呈现给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为此,要讲究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物化的形式呈现或把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加以呈现等,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一只大象的体重等于8头牛的体重,一头牛的体重等于2匹马的体重,一匹马的体重等于5个人的体重,一个人的体重是50千克,一只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时,在黑板上贴了一个天平的模型,秤的左边放一只大象,右边放8头牛的图片,以此类推,这样抽象的数量关系寓于直观形象。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形象的支持下,在积极的学习情感的驱动下,很快弄清楚了其中的数量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组织学生进行发现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