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2006年第6期N o.6,2006

浙江社会科学

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

2006年11月

Nov.,2006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t刘亚军倪树高

内容提要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过程,已经被发现大部分是依赖于资本过度进入推进的。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体制上的区别,对经济增长进程中要素推动的支持程度也有不同的表现,但是总体来说,它们在经济增长初期的大量投入已广为证实。不过长期而言,这种过度投入会带来深层次问题,并且经济增长在长期不能得到维持。本文采用适当方法详细讨论了对浙江资本存量的估算,并对浙江省1978至2004年经济增长的几个重要因素展开分解分析,研究浙江经济增长质量状况,从而为浙江经济长期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调整以及经济长期增长路径的选择提出可供借鉴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产出劳动资本存量贡献率

作者刘亚军,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倪树高,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副教授。(杭州310035)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迅速。浙江省GDP由1978年的123172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365亿元,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1216%。①然而在浙江高速增长的背后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简单地计算产出数据我们发现,在过去的十几年里,GDP增长率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而且即使要保持增长,要赶上原有的增长速度已经越来越困难。另外通过计算浙江GDP增长的离差值,我们也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GDP的增长速度持续朝均值靠拢并且在90年代后期持续低于均值。虽然在进入21世纪以后表现出略有上扬的趋势,但是其波动幅度明显要小于改革开放初、中期。当然这组数据不只是反映了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波动曲线,更重要的还是使我们注意到了增长所表现的持续下降特征。

阿伦#杨(A l w yn Y oung)在完成对东亚经济增长的研究之后,发现它们的增长主要是靠增加投入,而非提高生产率来推动的,因此这种高速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注意到这些经济增长的分析,将问题转移到浙江省,那么浙江经济增长效率到底又如何呢?其增长的质量又是怎么样的呢?

目前已经有大量文献在对中国经济增长核算领域取得深刻的理论和实证结果,证实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特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并不大。陈建军(2000)、郑小勇(2004)、程跃秋(2005)对浙江省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测算索洛余值并计算各个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在1980到2000年浙江经济增长这一阶段当中,明显属于投入驱动型增长。但是他们并未采用资本存量数据,而是直接采用了现有资产投资项作为替代,得

48

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出的结论有待进一步证实。当前对于资本存量数

据的测算的研究为我们展开对浙江资本存量数据

的测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在充分利用现有

文献基础上,将展开对浙江省经济增长与要素投

入关系以及各要素的报酬率的详细讨论。

文章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模型的设

定;第三部分为数据选取与调整;第四部分为本文

实证部分,得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并计算全

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第五部分是对各要素的贡

献进行估计;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

二、模型设定

不失一般性,设定生产函数为:

Y=AF(K,L)(1)

其中Y是总产出,K和L是资本投入和劳动

投入,A是技术进步。并且还假定该生产函数保

持规模报酬不变,将函数式展开后得到:

dY Y =

d A

A

+A

dK

K

+B

dL

L

(2)

其中dY/Y为产出增长率,dK/K和dL/L分别为资本、劳动投入的增长率,dA/A为技术进步率,也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那么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公式就可以得到:

d A A =

d Y

Y

-A

dK

K

-B

dL

L

(3)

根据我们设定的函数展开对浙江经济增长相应数据的收集,并根据这些数据对浙江经济增长质量进行分析是接下来的内容。

三、数据选取及调整

(一)总产出

文中的总产出用GDP表示,即一定时期内一个经济体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数据主要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新浙江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同时所获得的数据还需要通过指数对其中的价格变动因素加以剔除,所以本文所采用的是通过价格指数平减之后获得的不变价格或者可变价格值计算。

(二)物质资本投入水平

由于我国当前的统计条目中未收录每年资本使用的流量数据,所以目前主要的研究是采用资本品存量来加以替代。鉴于当前的研究都是基于对资本存量的测算来开展全要素的测算,所以本文也是以对存量的计算为基础。一般估计资本存量采用的是永续盘存法(PI M),由于中国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资产普查,所以我们在文中所采用的是在估计一个基准年后运用永续盘存法按不变价格计算的资本存量。它的基本公式为:

K t=I t+(1-D t)K t-1(4)

其中K t表示期末资本存量;I t表示期内投资量;D t表示重置率;K t-1表示上期末资本存量。根据这个计算公式,估算浙江省的资本存量需要确定以下四个指标:①当年投资I的选取;②投资品价格指数的构造,以折算到不变价格;③经济折旧率D的确定;④基年资本存量K的确定。

1.当年投资I的选取

已有研究对当年投资的选取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采用积累②的概念及相应统计口径。如早期的研究张军扩(1991),邹至庄(Cho w,1993),贺菊煌(1992),以及沿用贺菊煌(1992)方法的张军(2002)以及张军和章元(2003)。第二种是采用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如王小鲁(2000)。第三种是部分近期研究采用资本形成总额③或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是目前常用的指标,如Young (2003),张军等(2004)、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等。

由于我国统计体系经过调整,原有数据经过变动后没有再公布,所以对投资数据的选取不会采用积累指标。另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这一数据虽然具有较长的时序数据,而且主要采用全面统计报表,数据较为全面可信,许多关于投资的具体统计信息仍然以全社会固定资本投资额为总体指标加以细分等优点,但是它的主要问题是与SNA的统计体系不相容,是中国投资统计特有的指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但在含义上与生产函数中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同,而且也有足够长的时间序列。我国现已公布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都对各省的形成指数作了计算,我们可以通过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它的指数计算出隐含价格指数。所以综合看来,本文中的投资数据将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然在采用这一数据的时候还需要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进行折旧,不过鉴于折旧在总体数据上对结

49

刘亚军倪树高: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果的估算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折旧的尺度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所以本文在投资数据上并不进行折旧处理。

2.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

由于投资品的计算受到历年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很大,特别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投资品价格上升较快,所以对各年投资品价值以及固定资产原值统计数据并不能直接采用到计算当中,必须将当年价格用一定的价格指数平减成不变价格表示的实际值。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核算中国不变价格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缩减法缩减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形成的(许宪春,2002)。

但问题是统计年鉴中没有公布浙江1995年以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在直接数据不可得的情况下,很多研究者直接采用一些假设方法对价格指数进行计算来代替这一指数的缺失。张军等(2004)的研究为我们计算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他们利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1995)》中提供的各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当年价格),以1952年为1和以上一年为1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这三列数据,就可以计算出各省各年的以1952年为1和以上一年为1的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并且发现经过此方法处理得出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与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基本一致。

利用《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96-2002)》以及浙江统计年鉴所公布的浙江省各年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数的数据,按照他们所提供的方法我们可以估计出浙江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并计算出以1952年(图1)和1978年(图2)为基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3.基年固定资本存量

目前已有的研究都将基年集中在1952年和1978年两类。事实上,由于我们的目的是为了估计浙江省1978年的资本存量,所以1952年的取值对最后的结果影响可以忽略。④因此我们在本文中采用的基年是1978年。

确定基年资本存量的方法有若干种,在当前估计中国数据时通常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假定一个资本产出比,利用基年的

产出图11952年为基年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

价格指数

图21978年为基年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推算资本存量数据。例如张军扩(1991)和何枫等(2003)都接受Perk i n s(1988)将中国1953年资本产出比假设为3。第二,假定基年以前的投资增长率等于基年以后的某段时期内的平均投资增长率,这样就可以推算出某年以前所有年份的投资额,再用永续盘存法估计基年的资本存量。例如杨(Young,2000)假定我国1952年以前的固定资本形成增长率等于1952-1957年固定资本形成的平均增长率,进而估计出1952年中国固定资本存量。

在估计浙江省基年资本存量的时候,本文采取前一种方法。张小蒂等(2005)在测算长三角地区的资本存量时就采用与全国资本产出比相等的前提推算该地区资本产出比为 1.74。由于在M PS体系下投资数量统计的选取只集中在一定范围,在利用这些数据时还需要进行调整。相应地在此假定浙江1978年的资本产出比为1.5,根据这种方法我们得出浙江省1978年的资本存量为185.58亿元(1978年不变价格)。

4.折旧率

正式统计资料上并没有公布浙江省的固定资产折旧数据,另外本文计算中的永续盘存法估算资本存量时,式中出现的D应该是重置率而非折

50

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旧率。⑤只有在资本品的相对效率是按照几何方式递减的时候,折旧率和重置率这两个量才会相等,都等于相对效率损失率(肖叶红等,2005)。而根据定义,固定资产折旧是指为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损耗而提取的价值或虚拟计算的价值(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⑥,2000)。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目前我国尚未采用固定资产重置价值。只是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固定资产折旧,这样直接采用统计年鉴的数据也是不太理想的。也有一些学者根据经验对这一数据进行估算,如龚六堂和谢丹阳(2004)对全国各省都假定了10%的折旧率;Young(2003)将这个值设定为6%,这个结果是基于对各个类别资本增长率作权数并结合资本投入额度计算而得到的;张军等(2004)则将各省市的折旧率无差别地设定为916%,该值的估计是就固定资产投资各类寿命计算折旧率然后加权平均得到的;宋海岩等(2003)则假定各省每年的折旧率为全国折旧率316%加上各省该年的经济增长率。其理由是官方的折旧率与资本资产相对效率的真实价格函数几乎无关,而同一个折旧率无法反映各省资本实际使用情况,从而假设那些经济增长较快的省必然会比增长较慢的省更快地使用资本,折旧速度更快。这是建立在资本资产的物理折旧程度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成正比这一假定基础上的。本文决定接受张军等的计算方法对此数据作出的假定,并根据实际数据将浙江省折旧率设定为10%。

图3资本存量数据估算结果比较(1978=1)⑦根据前面讨论的四个部分的结果,将历年数据代入公式,可以估算出浙江省历年的资本存量。图3描绘了浙江省历年的资本存量,并将我们估算得出的数据与张军所估计的结果作了比照。

(三)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构成中的数量因素与质量因素,其中数量因素为简单劳动投入,一般用一定时期劳动投入的小时数来衡量,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本文用一年中实际就业的劳动力人数来替代劳动投入水平,数据来自各年份浙江统计年鉴。

四、模型的实证分析

利用计量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将采用资本和劳动两要素模型,指标选用按照上面所给出的具体方法所收集的数据指标。

假设浙江总量生产函数形式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 t=A0e A T t K A K t L A L t(5)

将生产函数取对数并引入虚拟变量D j(j表示特定时期),我们得到:

lnY t=l n A0+A T t+A K lnK t+A L l n L t+D j(6)

当A K+A L=1,即规模报酬不变时,上式可以改写成:

ln(Y t/L t)=lnA0+A T t+A K l n(K t/L t)+D J

(7)

其中t代表时间变量。鉴于我国全面改革是在1984年展开的,在此引入虚拟变量D来分析:

D=

11978-1984

01985-2004

利用Ev ie w s软件进行计量检验,得出具体结果见表1。表1为直接利用式7的结论将解释变量的对数值回归,并且将虚拟变量D的作用加入了变量当中,也得出了相应的结果。与经验值相比较发现这一方法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偏差,大多数研究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估计出的A、B 值在这样的区间上才具有很强的解释性,并具备较好的可比性。即A I[012,0145],B I[0155, 018]为比较合理。不过数据的合理性还要通过实际加以验证。

根据这一计算结果,我们还可以利用公式(3)计算出技术进步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图4)。

51

刘亚军 倪树高: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浙江省经济增长质量分析

表1 以Ln(Y /L)为被解释变量的回归估计解释变量(1)常数项-1.395022(-10.25677)

**

Ln(K /L)

0.466911

(5.773101)**

D -0.184018(-1.986987)*

R

2

0.767392F 值39.58887样本区间

1978-2004

注:括号内数值代表t 检验值。/**0代表5%显著性水平,/*0代表10%显著性水平。

图4 浙江省TFP 增长率

下面我们将对浙江经济增长中各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分析。

五、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度

根据索洛模型,也就是经济增长速度方程为:g=?+A k+B l (8)其中g 为综合产出增长率,a 为技术进步率,k 为资本投入增长率,l 为劳动投入增长率,A 、B 分别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对要素投入K 、L ,可以分别计算资本、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即分析在浙江经济增

长过程中,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占到多大程度,以及经济发展的扩大再生产是外延式扩大还是内涵式扩大,也可以分析经济增长方式是集约型增长还是粗放型增长。

根据上式,我们令E ?=?g =g-A k-B l g =1-A k g -B 1g (9)E k =

A k g ,E t =

B l g

(10)

一般在两要素情况下E a +E k +E l =1;在多要素情形下E a +2n

i=1EX i =1,这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与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贡献之和为100%。

对样本区间1978~2004年浙江经济增长的数据,通过计算,得出每年的产出、要素投入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计算结果。结合对浙江经济增长阶段来分析浙江GDP 、要素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及其贡献(见表2),可以明显地看出其中弹性数据当A =0147,B =0153时所得出的结果与浙江经济增长的事实相符。

从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阶段上的特征已经表明经济增长下降存在一种长期趋势的原因是在于技术进步因素一直未能持续提高。而全要素生产率之所以没有上升主要原因是由于资本投入率较高,进而使得经济运行出现资本收益率不断下降。并且在资本投入增长的同时,劳动投入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增长,反而出现下降,这样就进一步恶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六、简单的结论及建议

本文主要是在对1978~2004年浙江经济增

长的各个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作详细讨论,并且通过索洛模型测算出该时期全要素生产率的

表2浙江GDP 、要素投入与全要素产出率:增长率及贡献(阶段比较)单位(%)时期GDP 资本投入劳动投入A =0.47,B =0.53

资本投入贡献

劳动投入贡献

全要素贡献1978-19839.992.55

2.98

10.8

15.9

73.3

1984-19899.16.561.9333.5611.3155.141990-199913.778.310.2728.251.0570.712000-200410.29.141.8841.759.8348.431978-200412.6

7.76

1.91

28.76

8.08

63.16

52

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增长及其对浙江经济增长的贡献。

整体而言,浙江经济增长取得了相对较高的增长效率,不过全要素增长率较低,甚至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还一直处于负增长的状况。资本存量增长速度很快,年均增长7176%,不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低于全要素生产率,贡献额为28176%。劳动力的增长率和贡献率都相对最低,年均增长1191%,贡献额为8108%。

总体上看,八十年代浙江经济的增长效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随着增长过程所选择的技术路径的偏差,使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贡献额都下降得比较明显,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驱动,尤其是资本的大量进入。基于以上的结论,面对近年来浙江经济相对减缓的增长速度,以及今后一个时期/两个社会0的发展目标,我们认为,浙江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0,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化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大力提升第二产业,跨越式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才能寻求增长路径的转轨,走出一条适合本省实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注释:

①根据水平法剔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之后的计算结果,数据来自浙江省统计年鉴。

②在一年之内,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增加社会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储备的总额。其物质形态为一年内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新增加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磨损价值)和流动资产。

③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扣除固定资产销售和转出后的价值,分有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产形成总额。

④根据永续盘存法,1952年的资本存量将以几何级数衰减,在10%折旧率的假定下,经过23年的时间跨度(1952-1978)其余值仅为1952年的1/(10^23),可以忽略不计。

⑤重置率和重置需求是对资本存量效率损失所进行的数量补偿;与此对应,折旧是对资本存量效率损失的价值补偿。二者的数量和模式都严格取决于资本品相对效率模式。

⑥参见许宪春主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⑦张军等(2004)在文章中只是将数据估算到2001年,后面年份的数据是根据他所采用的方法计算得来。并且对他所估计的数据采用了基年不变价格的转换计算。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高速增长地域的经济发展研究)))关于江浙模式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程跃秋:/技术进步促进浙江经济发展的定量分析0,《浙江统计》2005年第5期。

3.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效率的差异分析0,《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4.贺菊煌:/我国资产的估算0,《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1992年第8期。

5.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0,《经济学家》2003年第5期。

6.宋海岩、刘淄楠、蒋萍:/改革时期中国总投资决定因素的分析0,《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第1期。

7.王小鲁、樊纲:《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0,《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2卷第1期。

9.肖叶红、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0,《财贸经济》2005年第3期。

10.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0,《经济研究》1991年第4期。

1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13.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0,《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卷第2期。

14.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0,《经济研究》2003年第7期。

15.张军:《资本形成、投资效率与中国的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6.张小蒂、李晓钟:/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与分析0,《管理世界》2005年第11期。

17.郑小勇:/浙江省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率的实证分析0,《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7期。

18.A l w yn Y oung,2003,G o l d i nto BaseM etals:P roduc-tivity G row th i n the People.s R epublic o f China dur i ng the R efor m P er i od,t he J ournal of P olitical E conomy,12,pp. 1220-1261.

19.Chow G.C.,1993,C ap ital Fo r ma ti on and Eco-nom ic G row th i n Chi na,Quar terly Journa l of Econo m ics,Au-gust,V o.l114,pp.243-66.

20.Perki ns,D.H.,1988,R e f o r m i ng Ch i na.s Econo m-

i c System,Journal of E conom ic L iterature,26(2),pp.601-

64.

责任编辑董希望

53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关于索洛残差法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思考 摘要:本文认为索洛提出的残差法在计算全要素生产率在理论上虽然具有可行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存在科学性的问题。笔者对中国1952-2004部分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索洛残差法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平稳性检验并论证了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具可信度,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索洛残差经济增长 一、对索洛残差法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思考 易纲、樊纲、李岩指出,索洛的主要的理论缺陷来源于以资本存量代替资本服务。这样难以对资本进行准确的估算,另外在实际中资本往往有一部分处于闲置状态,而新旧资本的使用效率也不一样,因此会高估全要素生产率。笔者却认为不仅如此,运用索洛残差法估算全要素生率的可行性值得商榷,因为该方法实质是求残差,而具体使用时又往往是通过计量的方法获得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这里面本身已经存在一个计量的随机误差项,如此计算出来的全要素生产率缺乏准确性,如果回归样本数过小,其计算数值根本不具有代表性。 克鲁格曼认为,如果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技术进步的话,亚洲各国的技术进步几乎为零。而近年来的实证研究也越来越多倾向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过低,我国的经济几乎完全依赖资本的投入。笔者当然同意这种现状的存在的确可以部分解释计量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过低。本文将采用索洛残差的一般方法,根据面板数据,来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经济增长的大样本回归,以此测算我国及各省各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分析实证结果证明索洛方法的应用性值得商榷。 二、模型和测算 笔者采用索洛模型 在数据上,笔者采集了1952-2004年的GDP,L,K。由于我们更多地关注1978年之后的生产函数形式,从1952起至1978,每隔3年取一次数据,在回归时将他们与1978年之后的数据视为连续数据,这样就相当于加大了1978年之后

浙江省经济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浙江省经济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的调研报告 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XX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 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XX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XX 年上升到第2位,20XX年、20XX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

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XX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 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 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昆山市私 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XX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 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全面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2016-2017-1《形势与政策》作业 学院: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姓名:吴楷文 课程号:B0900171C 学号:B16090312 任课老师:张娟 2016年12 月18日

全面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 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发展和政治格局变化的新时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新时期,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因素及策略值得世界探究,也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去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主要从经济增长的因素及策略两个方面研究。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理论最重要的研究对象。解决经济增长问题,实现富国裕民,是许多经济学家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本段从经济增长理论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因素,寻找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路径。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中国经济增长进行因素分析,力图以严密的逻辑、丰富的材料、科学的分析,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为推动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历史观为指导,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分析线索,运用数学分析、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合理吸取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分析、探讨和研究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本段研究认为,要素投入的增加固然可带来经济增长,但生产要素资源是有限的,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很难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要素投入增加和综合生产率提高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效率、技术进步的原因,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之原因。这个结论对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现实是经济增长理论赖以产生的基础,从丰富的中国经济增长现实中提炼出有规律 性的经济事实是中国经济研究的重要工作,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50年来的经济增长现实,从中得出要素投入的增加、要素效率提高、技术进步、改革开放等制度创新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经济的增长事实是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真实可靠的增长,从中得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路径和增长趋势,并提出需要强化的五个方面政策选择(要提高教育水平、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扩大资本积累、优化融资机制,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增加科研投入、推进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率的制度),以推进要素的效率化和综合生产率的不断提离,推动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摘

全要素说生产率

编辑本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又称为“索罗余值”,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Robert M.Solow)提出,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常常被视为科技进步的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编辑本段概述 经济学角度 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说,生产率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都贡献于经济的增长。从效率角度考察,生产率等同于一定时间内国民经济中产出与各种资源要素总投入的比值。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则是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全要素生产率是用来衡量生产效率的指标,它有三个来源: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在计算上它是除去劳动、资本、土地等要素投入之后的“余值”,由于“余值”还包括没有识别带来增长的因素和概念上的差异以及度量上的误差,它只能相对衡量效益改善技术进步的程度。

5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M·索洛(Robert Merton Solow)提出了具有规模报酬不变特性的总量生产函数和增长方程,形成了现在通常所说的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含义,并把它归结为是由技术进步而产生的。 宏观经济学 全要素生产率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生产率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 不过,目前学术界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内涵的界定还有分歧。本文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等) 投入之外的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导致的产出增加,是剔除要素投入贡献后所得到的残差,最早由索洛(Solow ,1957) 提出,故也称为索洛残差。在中国,近年来有些学者已开始研究全要素生产率问题,尤其在克鲁格曼(1999) 提出“东亚无奇迹”的论点后,这一问题更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一些学者估算了中国不同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如舒元(1993) 曾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2 —1990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02 %,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013 %。王小鲁(2000) 同样利用生产函数法估算中国1953—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得到的结论是,1953 —1978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 ,1979—1999 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11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19 %。还有一些学者对全要

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金融 教学号:21140731 姓名:王月

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更是举世瞩目,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本文根据计量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Eviews软件相关知识,采用时间序列数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1985年-2015年三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公共预算支出、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影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寻求这些变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对模型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CPI、GDP、投资、预算支出、进出口、经济增长 一、研究的目的要求 (一)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在实际核算中,常以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来计算。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社会财富的增长为中心,指出生产劳动是财富增长的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人力资本、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在曼昆中级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指出,国民收入核算把GDP分为四大类支出: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用Y代表GDP有,Y=C+I+G+NX。

从公式可知,GDP主要受这四方面影响,因此本文用公共预算支出衡量一部分政府购买,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衡量投资。居民消费需求也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经济增长问题既受各国政府和居民的关注也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9.6%,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需求的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仍然面临消费需求不足问题。因此,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我国消费需求对济增长的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所以,选取了CPI物价指数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同时随着对外经济加强,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进出口额也是值得分析的因素。 二、模型设定与参数设计 (一)数据的收集 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模型时间序列表

如何用DEAP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一、软件的具体操作 1.建一个文件夹,里面必须有四个文件(Dblank;deap;deap.000;123.dta)前三个文件在一般下载的DEAP Version 2.1中都有,直接复制过来就可以,第四个文件是一个数据文件,一般先在excel中先输入,再复制到一个记事本下就可以,注意在记事本下的数据只有数据,不包括决策单元的名称和投入、产出的名称,并且一定要先放产出,后是投入。例子具体见123电子表格和123记事本。 2.对命令Dblank文件进行修改,修改后保存为12 3.ins文件 3.打开deap软件,运行123.ins 4,回车后自动会有123.out 注意事项:(1) 123.dta;Dblank;123.ins都用记事本打开; (2)数据文件名和命令文件名一定要一样,如例子中都用123 (3)文件夹中一定要包括deap.000文件,如果没有这个文件,打开deap软件,就会出现一闪就没有了的情况。 二,结果的分析 在文件夹中打开123.out,看如下: 1) firm crste vrste scale 1 0.687 1.000 0.687 drs 2 0.814 1.000 0.814 drs 3 0.319 0.709 0.450 drs 4 1.000 1.000 1.000 - 5 1.000 1.000 1.000 - 6 0.336 0.425 0.791 drs 7 0.642 0.648 0.991 irs 8 0.379 0.381 0.994 irs 9 0.702 0.750 0.936 irs 10 1.000 1.000 1.000 - 11 0.304 0.461 0.659 irs 12 0.352 1.000 0.352 irs 13 1.000 1.000 1.000 - 14 0.594 0.929 0.639 irs 15 0.402 1.000 0.402 irs mean 0.635 0.820 0.781 firm:代表例子中的15的样本 crste:技术效率,也叫综合效率 vrste:纯技术效率 scale:规模效率(drs:规模报酬递减;-:规模报酬不变;irs:规模报酬递增) crste=vrste×scale 2)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重庆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在认识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达到10.4%。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刘易斯转折点的日益临近,人口因素的变化显现出其长期隐藏的经济含义,即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成为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梯的催化剂,也可能使重庆经济发展陷入一个均衡陷阱。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对重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作为框架分析重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其变化,剖析重庆经济增长阶段及所面临的阶段性变化。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通过研究1899至1922年美国的资本

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e K AL Y βα= 其中Y 代表产出量, K 代表资本投入量, L 代表劳动投入量,A 、α、β为未知参数。A 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给与模型规模报酬的约束,即假定1=+βα,则αβ-=1,模型变形为: e K AL Y -1αα= 对该生产函数取对数得: 1)LnK -(1LnL LnA LnY +++=αα 方程两边同除以LnK ,变形得: 1) -(LnL/LnK 1]/LnK 1(LnA [LnY/LnK α+++=) 二、经济变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重要结果变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来计算。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分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1.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是在流通过程中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比较与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各县市都获得了迅猛发展,但区域差距也迅速扩大,沿海与非沿海、沿海内部区域差异都构成了浙江省区域差异的主要内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子是多方面的,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均对浙江沿海区域经济差异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各因素的影响,得出实际使用外资、产业结构、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浙江沿海经济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关键词:区域差异 agdp 发展不平衡面板数据 根据对有关资料分析,浙江经济在原有区域经济水平静态不平衡的基础上,经过动态不平衡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广泛的新增长极,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经历了先有所扩大又逐步收敛的过程。总体上是一种非极化性不平衡发展。2010年浙江省实现生产总值27100亿元,增长11.8%。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59元,年均实际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303元,年均实际增长8.4%。浙江省2010年的gdp总量和人均gdp均列全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第4位,特别是人均gdp列各省之首。但浙江是地域小省、人口小省、自然资源小省,而且省内地域差异明显,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复杂,山区面积约占70%。各区域在经济发展条件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1997

年消灭了贫困县,2001年消灭了绝对贫困乡镇。但是过去的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在今天仍然是欠发达地区或相对落后地区。2009年杭州市的人均gdp达到74924元,而温州市的泰顺县只有9554元,前者竟是后者的7.6倍之多。 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区域经济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过大的区域经济差距将会产生诸多消极的影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首先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agdp)采用了极值差率和标准变异系数进行分析地区经济之间的差距。然后对影响nich的因素(历史基础、中心城市规模、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市场发育程度、全球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区位和交通、人口数量与素质和区域发展策略等)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找出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1 浙江经济区域经济差异的描述分析 一般来说,区域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用绝对表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差距,是一种等级水平的差异;区域经济的相对差异是用某指标的变动率来衡量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它反映的是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速度差异。这两种指标对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同等重要,二者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不可能相互替代。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差异必须同时重视绝对与相对差异的研究。为了能全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第46卷 第8期 2019年8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 ol.46 No.8Aug. 2019 基金项目:天津市重点招标项目“2017年天津市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研究”(18ZLZDZF00210)。 收稿日期:2019-07-18 科学与社会 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文献综述 孟 媛,张 弛 (天津市科技统计与发展研究中心 天津300051) 摘 要:国内外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很多,例如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应用较为普遍的是索罗余值法。通过简要梳理索罗余值法的推导过程,归纳较为普遍的关于该理论的基本假设(即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的质疑,以及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说明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技术进步是不完全准确的。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索罗余值法 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9)08-0094-02 Literature Review on Measurement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by Solow Residual Method MENG Yuan ,ZHANG Chi (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istic Center ,Tianjin 300051,China )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measurement method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home and abroad, such as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stochastic frontier method, data enveloping method and so on.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is widely used. The gen-eral doubts about its basic assumptions (namely, constant scale benefit and Hicks neutral) are summarized by briefly combing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he Solow residual metho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ical progress is discussed, indicating that the measurement of technical progress by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ot completely accurate. Key word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Solow residual method ;technical progress 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于全要素生产率,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较多研究,测算方法不一,包括索罗余值法、随机前沿法、数据包络法等,其中索罗余值法的应用范围较为广泛。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简要介绍索罗余值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根据其适用的前提条件探讨测算的局限性,进而阐述全要素生产率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索罗余值法简介 索罗[1]并不是第一个将生产函数与生产率联系起来的人,早在1942年Tinbergen 就探索过两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索罗的开创性贡献在于他在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之间建立了较为简洁且实用的理论联系。 索罗余值法是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即CD 生产函数)得到的,以规模效益不变和希克斯中 性(Hicks neutral )为基本假设前提。规模效益不变指 的是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要素价格不变时,产出增加的比例等于所有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希克斯中性指的是投入要素资本和劳动的边际产出的比率不变。CD 生产函数为: (,)t t t t Q A F K L = (1) 式中:Q t 指的是产出,K t 指的是资本投入,L t 指的是劳动投入,希克斯A t 指的是在资本和劳动投入水平不变时产出增加的部分,即全要素生产率,经常被用以衡量“技术进步”。 上述公式(1)变形,可以得到相对希克斯效率A t /A 0,即Q t /Q 0作分子,生产函数中要素积累的部分F (K t ,L t )/F (K 0,L 0)作分母。但是由于各投入要素的计量单位不同,这样并不能直接得到希克斯效率。 索罗运用非参数指数法,将上述公式变形得到: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Q K K L L A Q Q Q K Q K L Q L A ??=++?? (2)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 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指导教师: 小组成员: 日期:年月

【摘要】 2004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作出预测,中 国经济增长速度2004年有望超过9%,2005年则大约在8%至9%之间。在全球经济不是非常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出色表现成了世界经济的一个亮点。本文综合了西方经济学中各个流派的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从1985年到2002年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易纲、樊纲、李岩在《经济研究》2003年第8期上撰文指出,自从1997年亚洲发生经济危机以后,人们普遍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理由是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太低,不足以支持可持续的增长。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在他的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尽管他赞扬中国:“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其10多亿人口的收入提高了4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如此多的人,在物质生活方面经历如此快的改善。”但与此同时,他也认为:“亚洲取得了卓越的经济增长率,却没有与之相当的卓越的生产率增长。它的增长是资源投入的结果,而不是效率的提升。”如果中国的经济增长只是数量的扩张却没有技术和管理的创新,那么中国与发达国家在全要素生产率上的巨大差别并不难理解。 文章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单纯数量上的扩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微观主体的转变,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中国人力资本结构的提升以及不断走高的人民币汇率和不断增长的官方储备都说明,中国经济的效率几乎没有提高的判断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来源是没有考虑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应该与发达国家有所区别,而其最根本的是没有认识到新兴经济国家地区和发达国家的投资方向有所不同,这二者的技术进步机理也不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产出增长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长率的产出效益后的余值,实质上是要素投入所不能解释的部分。随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变得越来越精巧,这一余值越来越低。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是不能比较的。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测算出的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国家地区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如果没有考虑这两种经济体技术进步机制的不同及投资方向上的不同,也是不能比较的。 针对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热门话题,本文收集了我国1985年到2002年间的GDP,固定资产等数据,并加以实证分析及比较对比分析,分析这段时间里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经济理论陈述 西方经济学通常把经济增长规定为产量的增加,用来衡量这一经济量的尺度通常是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入。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1页)

【最新2019】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或降为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10日表示,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正在呈现持续下滑态势,并将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降为2.7%。 图片源自网络 请看相关报道: China should take actions to cope with its falling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 a senior expert with a government think tank said Sunday . 1月10日,政府智囊团的一位资深专家表示,中国应采取措施应对全要素生产率下滑态势。 全要素生产率(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 TFP ),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是各种要素投入水平既定的条件下,所达到的额外生产效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人均收入和财富水平提高最终要依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说,在人口红利 ( demographic dividend )消失以后,中国经济增长要寻找新动力。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呈现下行趋势,他预测全要素生产率“十三五”时期会下降到2.7%。 他指出,要通过四方面措施进行调整:改革户籍制度( reform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大力推进教育改革,把义务教育扩大到更大范围( expand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more people ),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labor force );解决各个领域的产能过剩( overcapacity )问题,进一步降低杠杆率( leverage ratios );创造好的制度条件、政策环境,让企业能够自由进入,并让那些不再有生产力提高潜力和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退出( create a policy environment where promising enterprises can easily enter the market and non - competitive ones are forced to exit )。

经济发展论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经济发展论文: 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方法述评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文章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总结了不同方法在测算中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要评述。最后,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数据包括分析法 一、引言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也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政府制定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是投入型增长还是效率型增长,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增长政策的基础。具体来说,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就可以确定经济政策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深入研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但这些文献对TFP的估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引发了许多争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不同,二是测算方法不同。测算TFP的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究竟哪种方法更为恰当,哪一个研究的结果更为准确,哪种方法或哪种研究思路对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更为适用?为此,有必要对既有的TFP研究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利于研究者对TFP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进而进行科学的计算。 目前测算TFP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它们的区别在于是否需要假设具体的生产函数形式。参数方法主要有索洛余值法、拓展的索洛余值法、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法等,非参数方法主要有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等,本文以上述分类方法为基础,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 二、参数方法 1. 索洛余值法。索洛余值法最早由索洛(Solow,1957)提出,基本思路是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后,采用产出增长率扣除各投入要素增长率后的余值来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故也称生产函数法。在规模收益不变和希克斯中性技术假设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就等于技术进步率。 由于模型简单,合乎经济原理,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这种方法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如邹至庄(1993,2002)、张军(2002)、郭庆旺等(2005)、涂正革等(2006)等,尽管研究结果存在分歧,但绝大多数研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率的,TFP增长十分缓慢,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增长质量比改革开放以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国企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集体企业等。 在利用索洛余值法测度TFP时,存在着如下缺陷和不足: (1)该方法中TFP通过方程的“剩余”计算出来,不能直接求解,这种通过“剩余”得到的计算结果,包括了整个方程的计算误差,由此得到的结果的精确性有待提高。Jorgenson & Grilliches(1967)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实际是一种计算误差,引起这种误差应归因于两个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与展望课件

20XX年1月12日,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中国改革三十年:评价与展望”。新浪财经对此次盛会进行全程同步报道。以下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基金会秘书长,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的精彩发言。 樊纲:谢谢,我没有讲160年我回到30年,而且刚才张院长说了,一定要在30分钟之内完成30年的分析。今天有幸参加这个会议我想也向大家报告一个我们最近的研究成果,就是我们用20XX年的数据对中国过去,比30年长,过去50年,主要是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进行了一个标准的计量分析,试图从中找出解释为什么中国过去30年高增长,改革开放发展这些因素都在哪些方面如何起作用?同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分析再往前看一看,第一是往前看一看,哪些因素还在,哪些因素不在,我们今后20、30年会怎么样,同时提出任务,提出问题,我们需要做怎么样的进一步的改革,所以今天我就从这个,我们最近做的这个工作,还没有做完,最后的一些技术细节还要落实,还得继续做,但是基本的 一些数据已经出来了。 中国经济增长的要素分析 第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过去30年的增长确实不仅仅是属于要素投入的结果,很多世界的经济学家和我们中国人自己说的,我们没有效率改进,中国人就是投入,就是劳动力便宜,就是靠着资本积累等等,在我们的分析当中,我们过去平均每年9到10的增长速度当中,确实当然要素投入还是主要的部分,79年到88年占6.7%,在全部的增长速度当中。89到98占5.16%,99到05占5.36%,还是主要的部分占60%左右的增长,但是生产力的提高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看这张图的最后一行,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说不是劳动生产率,而且我们要素里面用的是人力资本,教育的因素已经含在里面了,扣除了这些投入的因素之后,纯粹可以认为是效率改进,生产率改进造成的增长,90年代大概有4.4%左右,到了99年以后,仍然有3.7.左右,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贡献,相当大的贡献,我们有效率改进的部分。世界上陆陆续续最近两年有一些新的研究,确实得出的结果也是跟我们这个结果相兼容的,比如说美国布鲁金斯基金会去年有一个研究,关于中国和印度生产率,也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比较的不是整个GDP的增长,比较的是制造业的增长结论是过去20年,中国全要素的生产率每年的增长速度是6%,这和我们这个研究基本上也兼容,我们做的另外一个工作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生产力的改进,我们就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各种各样的解释,当然这是一个模型里面的各种各样的解释,我是分成两张图来显示,第一行就是刚才的最后一行,这里面就是,下面有各种因素,当然我们还考虑了很多其他因素,有的是不显著,有的是不明显,我们就去掉了,这里面表现的只是相对比较明显和比较显著的一些因素,但是仍然可以看出一些问题,计量经济学大家都知道有很多数据,很多方面的问题,有的东西 你没法找到数据,你就没法做下去。

浙江经济怎么了。

畸形金融竞争影响浙江经济发展 浙江的经济虽然在总量上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状态,但是我到是认为其实浙江在过去的十年里基本上是属于倒退阶段,经济层面没有任何的进步,我们回头仔细看看,十年前我们谈论浙江企业的时候,谈谁?万向。现在我们谈谁?还是万向。十年前娃哈哈就已经全国闻名,十年后还是娃哈哈,这十年来涌现出多少家大型,超大型的企业了么?可以说这十年,浙江经济领域几无作为。反倒在一些负面新闻里大家听到了很多浙江大型企业,从08年的华联三鑫,到12年的中江控股。从08年的浙玻,到12年的高盛科技到虎牌控股。尤其到现在的所谓600家企业联名上书。需要反思的并不只是政府本身。 如果按区域来看,浙江在08年到12年,除了经济不发达的衢州地区和丽水地区外,基本上每个地级市都已经洗牌过一次了。我们鲜听说有企业能在这四年来安稳的走过来?为什么?这个命题很值得思考。 我自己得出的结论是畸形的金融体系害了浙江,浙江金融体现出两个特征:(1)金融机构数量仅次于上海,北京(2)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风险容忍程度远超过金融更为发达的上海、北京。 浙江的经济总量其实在全国列在广东、山东、江苏之后,位列第四,大概2011年的数字是31000万亿左右,但是我们仔细来看,浙江的金融机构家数可能是位列全国之首。基本上所有能开设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都在浙江开设了分支机构,如果不能开设分支机构的也以办事处等名义开设,同时更奇怪的是基本上在2002年到2009年前,基本么有听说过亏钱的金融机构,谁来都赚钱,而且盆满钵满。 还有几个数字,大概在2010年之前,工农中建,除了中行在系统内排名不靠前外,其他三家都是系统内排名前三,农行长期在系统内排名第一,工行基本差不多,建行有连续两年在系统内排名第一。在同一时间段内,三家金融机构同时在系统内排名前三,就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另外,更何况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等一些股份制银行也在各自系统内都占比极大份额,高者甚至占到四分之一,那是个什么惊人的数字? 浙江就因为超强的盈利能力使得各家金融机构都挤尽脑汁想来浙江开设分支机构,许多本不被允许开设异地机构的城商行,也开始陆续进驻浙江,到现在为止,杭州街头的银行,堪比公共厕所,只多不少,所以我总是跟人调侃,在杭州,你可能找不到公共厕所,但是你肯定找的到银行。 第二点是放贷的难易程度,浙江绝对全国第一。可能是因为金融机构太多,竞争极为惨烈,企业总是在各家银行之间游走,不断的挤压银行的底线,所以很多企业的贷款条件会不断的下降。尤其这里有个很大的前提是99年到08年的这将近十年里,浙江经济极为快速的发展的同时,贷款质量一直非常高,几无坏账,在这种盲目乐观的前提下,各家银行的确也给了浙江的各家金融机构的分行极大的权限审批业务。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不断下降放贷标准的两重原因叠加下,使得浙江经济出现了一些很重要的变化,最主要的一点,我认为是实业空心化现象的蔓延。很多人奇怪,为什么浙江金融发达反倒会导致实业空心化,照理说金融发达应该是促进实业发展才是。但是很可惜,浙江并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