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索中国杂技的民族性创作道路

探索中国杂技的民族性创作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995326216.html,

探索中国杂技的民族性创作道路

作者:宋晓雪

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7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艺术形式的大量涌入,杂技置身于世界一体的艺术环境中,西方杂技表演,特别是西方大型杂技剧目的创编思维和表现形式对中国杂技的渗透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对于中国杂技创作来说,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发扬中国杂技,需要对中国传统杂技的艺术特色具有足够认知,在创意和肢体上强调中国杂技的独创性,从创作上寻找和探索中国杂技的民族性。

关键词:杂技艺术;杂技创作;民族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艺术形式的大量涌入,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杂技艺术领域,由于中外杂技在作品传播和人員流动方面较其他表演艺术更为紧密,置身于世界一体的杂技环境中,西方杂技表演,特别是西方大型杂技剧目的创编思维和表现形式对中国杂技的渗透和影响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太阳马戏团,其创新精神和市场思路对近十年中国杂技艺术团体的创作和演出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作品也是我们广泛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这样的世界格局中发扬中国杂技,需要对中国传统杂技的艺术特色具有足够认知,在创意和肢体上强调中国杂技的独创性,从创作上寻找和探索中国杂技的民族性。

中西方杂技有各自的传统项目和节目优势,目前中国杂技节目存在许多对西方杂技的模仿创作,中国特色并不突出。我们应该看到,西方表演无论是肢体表现还是情感传递都有许多偏离中国文化和欣赏习惯的地方。西方一些杂技虽然技巧不如我们,但作品结构完整,表现方式非常大胆直接。而中国艺术作品往往强调层次感和细腻性,整体倾向于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因此,基于不同的文化传统,立足于当代杂技创作,就需要编导不仅要在作品中表现个人意图和个人追求,还要重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和情感色彩。

我们对西方作品的模仿,往往是因为其作品蕴含的内在力量与我们大不相同,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多是新颖的编排形式、肢体的极限和一些反常规的大胆突破,而我们对作品真正的内在情感则很难理解得透彻明白。因此我们对西方作品的学习、模仿大多停留在形式表面,在思想内涵上总有些矫揉造作。许多作品忽视了民族性的挖掘,不能很好表达中国人血液里流淌的细腻,不足以真实反映民族文化的情感审美需求。在当代杂技创作,特别是杂技剧创作中,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以人物为前提的动作创编中,很容易忽视一些心理感受语汇,不能真实地表现创编者的意图,更难以提炼出民族性的情感内核。

当我们真正着手创作一部具有中国属性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难点并非如何借鉴融汇西方手段的外在问题,而是如何深入中国文化根部,把握民族情感的真实性。中国文化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则广泛存在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民间舞蹈、戏曲和杂技表演中,许多内容都直接、间接与劳动相关,如表现狩猎生活、模拟生产的动作等,并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丰富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