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复习总结提升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复习总结提升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复习总结提升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复习总结提升

高考历史选择题训练的总结提升

——从“一道高考选择题难住了我”所想到的

安徽省岳西县店前中学王焰明

下面我们用三节课的时间,针对前一段时间我们就2012年各地高考176道选择题(横向)和2009—2012年安徽省高考文综历史选择题(纵向)训练与讲评,再以2011年一道安徽高考历史选择题为中心,对高考历史选择题的解题做一个总结提升。

前不久,一个学生因一个选择题的答案解析看不甚明白,问我如何选择。这道题是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第14题: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我轻易排除A和D后,在B和C徘徊良久、犹豫再三,拿捏不准……似觉B和C亦皆不可!难道没有正确选项?怎么会呢?这道题确实把我难住了。

我的天哪,高考竟然弄出这样的试题,让学生如何应对?让教师情何以堪?

这道题确实太难,以致太不正常了,以致失去了考查的意义。

面对这道高考选择题,我想到许多许多。本文就懒得去就本题诟病现行教育体制及其影响下的高考了(这道题本身就已经很有批判力了),也不想去对命题者说三道四了(不能说命题者心理变态或故弄玄虚、卖弄才华什么的,因为命题者也很难的,命好题确非易事!),这里仅就本题高考选择题谈几点次要但很现实的想法,诸如如何解答这道题?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该怎么办?等等。即使不着调,谈谈亦无妨。

一、如何解答这道题?

显然,要想正确解答高考选择题,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解答技巧是不可少的。有些高考试题甚至与所学无关,具备一定的解题技巧即可准确解答,比如102、107、126、130、139、145、156,但非主流,170多题中,仅占近1/25,但非主流,以后也绝对不会成为主流。否则,历史课开设的必要性就值得怀疑了。

首先,解答这道题首先需要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教材涉及的基本史实及其基本观点,特别是教材的基本观点。

就“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第14题”来说,教材基本史实的牢固掌握自不待说,就本题来看,由于涉及“中西学”与“体用”的问题,搞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尤为重要。

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对于“中学”“西学”之涵义、“中体”“西用”之范畴的界定来看:“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儒家),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或者说传统伦理纲常;“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西方科学技;“中体”即“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用”即“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实用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长期以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按照革命史范式建立起一套近代中国历史话语体系,至今仍然在影响着现行新课程教材的近代中国历史。根据革命史范式,也就是从阶级划分来看,中国近代在对待西方的问题上,主要涉及四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其中,农民阶级、无产阶级在近代前期未组织起来时,没有明确的对外主张,其中农民阶级曾经两度组织起来,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对内“灭清妖”为主,对外方面,曾经主张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洪秀全引入的西方基督教中的上帝在发动组织群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提出的《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能行得通;一次是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对外“灭洋”为主,盲目排外。在近代后期,无产阶级被激进派中分化出的一批更激进的势力即马克思主义者(苏化派)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并在理论上成为无产阶级的政党和先锋队组织,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国无产阶级的共产党主要致力于发动组织农民阶级,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既拒绝传统、也拒绝西方,而是选择苏式马克思主义(经列宁与斯大林消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并走上苏式暴力革命道路以奔向社会主义社会。

从教材知识体系与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抵抗派和洋务派继承顽固保守派“华夏文化优越论”,但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曾李左张洋务派继承了林魏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将单纯御外侮的“制夷”发

展为安邦定国的“自强”到“求富”,提出“中体西用”的方针,并付诸实施,开展自强新政的洋务运动;王郑早期维新派脱胎于洋务派,一方面他们承继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另一方面他们又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制度;康梁严维新派继承并发展了王郑早期维新思想,形成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并通过公车上书等付诸维新变法运动的政治实践,形成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孙黄革命派继承发展了维新派的民权主张,提出了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陈李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挑战、动摇了传统思想文化的地位;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阵营发生分化,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俄为师,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并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就本题来说,涉及的“中体西用”思想并非是洋务派的独有的思想,其实,在中国近代史上,早期维新派也提倡提倡“中体西用”这一主张的。如上所述,早期维新派大多脱胎于洋务派、经洋务派转化而来的,因此他们与洋务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诸如王韬认为:“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并提出处理中西文化关系的总原则是“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当躬”。往后1893年刊行的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其中《西学篇》中就有“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之言论。

可见,中国近代在对待西方的问题上,教材所述及主要涉及前期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个派别,包括地主阶级的顽固派、抵抗派和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激进派,等等,经历由反对学习西方(顽固派)到只学习西方的器物(林魏抵抗派、曾李洋务派);进而到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制度(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革命派,其中维新派、保皇派、立宪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再到全方位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和理念(激进派实则很少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主要从精神层面全面否定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包括从前期侧重于全面鼓吹西方思想文化诸如民主、科学、道德伦理等等的西化派,到从中分化出一批更激进的势力全面否定西方思想文化进而鼓吹苏式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即苏化派。)

其次,关于如何解高考选择题,现在高考历史选择题因为是单项选择,而且基本是材料选择题——不外包括三种类型:题干材料备选项非材料、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题干和备选项都是材料——我教给学生的解题技巧是:读懂题干和备选项,搞清题干和备选项的关系。

具体来说,(一)备选项错误的表述(包括时间空间人物等知识性错误以及绝对性的观点等等),拿掉;

(二)备选项表述正确,但是与题干没有关系,拿掉;

(三)备选项表述正确,且与题干都有关系,按照“关系之亲疏远近”或“择优”的原则处理,疏远者拿掉,选择其优秀者;如若仍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备选项拿捏不准、难以区分“亲疏”与“优劣”,在缩小备选项的范围之后,凭借运气也要尽量地去认真揣测命题者的意图而蒙上一个,而绝不能当成多项选择(记住高考是单项选择)或不选;

(四)备选项表述都不正确,或都与题干没有关系,即备选项没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但我们不能与题目过意不去而空着不选,对于这种题目——高考也经常出现这样的题目——我们先按照“河里无鱼虾子贵”的原则处理,将绝对错误的拿掉,将错误程度轻一点的作为正确选项选出;

(五)对于“备选项没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如若无法按照“河里无鱼虾子贵”选择的话,那么,我们在缩小备选项的范围之后,凭借运气也要尽量地去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而蒙上一个。

当然,当同时遇到逻辑成立与事实准确的时候,事实判断应优于逻辑判断。

平时务要养成习惯,莫留空白。以上是针对正向选择题而言,反之,逆向选择题亦然。这里不妨将以上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归纳为五原则十字诀:去错、关系、亲疏(或“择优”)、虾贵、揣蒙。或者记住最重要的一条,择其优者而选之。

当然,解题技巧是建立在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并能读懂题目(包括题干和备选项)的基础上,一旦命题者所命之题,令你无法解读、让你捉摸不透时,我们就只能瞎蒙了。本来,三种类型的材料选择题,排除材料本身文字理解方面等因素,从理论上来说,难易程度分别是:题干和备选项都是材料者最难,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次之,题干材料备选项非材料相对容易一些。但是,命题者以某些历史人物的只言片语作为材料,特别是作为备选项的材料,那么,我们可能就无所适从,只能靠揣蒙甚至瞎蒙了。

就本道2011题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14题来看,属于题干非材料备选项材料的次难类型,但因为备选项材料是只言片语,以上的解题技巧对此几乎无能为力,因为即使牢固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却很难读懂、把准题目中的备选项。让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

二、能不能准确解答这道题?

确实很难。请不要事后诸葛亮,马后炮一通,要注意在高考的特定时空下,恐怕根本不

可能理性而准确地解答这道题!显然,难易只是相对来说的,但本题却不是难易之问题,而是无法准确解读四则只言片语之涵义的问题。下面试图从两个角度来破解看看。

(一)从结合所学并依据可能掌握的课外知识来看看。

若知道备选项四则言论具体是谁说的,但不知道具体时间,那么这一题就非常简单了:A项张之洞、B项杜亚泉、C项严复、D项陈独秀;即使B项杜亚泉弄不清楚也不影响作答,依据以上解题技巧,学生不难选出维新派严复言论的C项。

但是,实际的情况只能是,A和D两项需要学生在对必修三和选修二两本教材相当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区分是张之洞和项陈独秀的言论而排除,这类学生对于剩下的B和C两项,难以弄得清是谁的言论,因而是无能为力的。

显然,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彼此之间观点立场派别可能迥异;同一个人在不同时代的思想可能不断的发生变化,观点立场派别也可能不断变化着;甚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期基于特殊的个人利益考虑,面对不同的人与不同的事,其观点立场派别而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况且,如前所述,从教材知识体系与观点来看,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各个思想流派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近代史上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虽有变化甚少的,比如康有为始终坚守君主立宪的主张,因而教材批评康有为不能与时俱进,由维新派沦为保皇派;更多思想家们的思想主张则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比如梁启超由早些时候主张维新变法、否定君主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后来主张民主共和、反对袁世凯实行君主立宪制,孙中山由维新改良

到反清革命的变化、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变化,等等。

因此,若知道备选项四则言论具体是谁说的,并进一步搞清了四人言论的具体时间,那么这一题就变得难以判断了。C项是严复1903年的《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中的言论。按照教材的一套话语体系与观点,维新派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尤其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所谓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民主暴力革命已成为时代潮流,继续鼓吹君主立宪制的和平改良派,已经堕落为所谓“保皇派”,已经不能再称为维新派、至多也只能称作立宪派了。因此,严复在1903年的《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中的言论,当然不能算作维新派的言论,只能算作保皇派或立宪派的言论。因此,排除C项,同时假设学生对必修三和选修二两本教材相当熟悉而对于A和D两项容易区分,学生只能倾向于选择B项了。结合教材,学生可能还可以牵强地联系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披上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即托古改制,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我国本来就有的文明,正可足够来补救或拯救西洋文明的弊端,救济西方文明所缺乏的——仿佛与此有相通之处呢。

可见,综合言论的作者和言论的时间就无法去判断、选择本题了。

但是,命题者显然是从四个备选项所涉之言论本身的含意去判断分属何派的角度来立意命题的,而不是从言论的作者或言论的时间这个角度去命题来考查学生的。如果从这样的角度命题来考察学生,命题教师水平之低自不待言,这样的命题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的了。何况,实际的情况是,学生很少或根本不可能知道B和C两项之所涉言论乃是何人何时之所发。因此,只能从结合所学并推敲四则言论尤其是B、C两项之所涉言论之含义去分析判断了。

(二)从结合所学并推敲四则言论之含义来分析看看。

作为教材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来说,A和D较易排除,因为所涉言论在人教版历史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备选项A是洋务派的观点,即选修二P74《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中“中体西用”下面介绍的张之洞的《劝学篇》的一句话;备选项D中的“科学”“人权”“两轮”等信息显示的是激进派的观点,同时必修三P73有一段“资料回放”可以佐证之:“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陈独秀《警告青年》,完整的一段话是“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因此,排除D项也不难。当然,如果A和D两项不是所涉言论在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也不是那么容易排除得了的。

但是,在排除A和D两项以后,对于B和C两项之所涉言论,在弄不清是谁说的情况下,只能推敲其义,面对如此之只言片语,徘徊在B与C两项中,实难准确把握其所属何派之论:

推敲审视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似是以中国文化为尊,贬低西方文明——感到应该不是维新派的观点。B项可能是晚清华夏文明的优越论者或中华文明的坚定守卫者(即教材的所谓顽固守旧派)的观点,侧重以华夏文明影响西方文明,而作为维新派的言论,强调的是学习西方,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虽然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披着儒学的外衣去宣传变法思想,即宣传不但要学习西方先进

的技术、文化,更强调效法欧美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但侧重于以西方文化来“救”“济”华夏文明;B项也有可能是革命派的观点,孙中山在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遭清政府通缉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在英国,他一边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一边考察西方社会政治,认识到西方社会存在的弊端,初步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B项可以肯定的是不会属于激进派的观点,但有可能是对于激进派全盘西化观点的一种反思与批判,是对中西文明的一种理性思考——事实如此,后文述及。

因此,B项不可。那么,C项如何呢?

推敲审视C项(“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觉得其言论也不像维新派的观点,而恰恰是顽固守旧派、洋务派和激进派等都有可能有类似的言论。孤立地看这一句话,不难判断C项乃是针对“中体西用”所发之论。那么,赞成“中体西用”的当然指洋务派、早起维新派等,反对“中体西用”的包括顽固派、后期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等。但是,问题是,孤立地看这一句话,这句话是赞成还是反对“中体西用”,都是很难判断的。

显然,根据教材观点与内容,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之“体”仅仅指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而不包括西方思想文化观念、精神伦理层面。

C项可能是顽固守旧派的观点: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不能拆开,西学之“体”“用”也不能拆开,因为拆开西学之“体”“用”以学习西学之“用”,势必要拆开中学之“体”“用”,以西学之“用”取代中学之“用”,从而将“西用”与“中体”结合起来,则“合之则两亡”,因而完全可以视之为顽固派反对洋务派“西学为用”“师事夷人”的主张;他们是传统文化的坚定守卫者,但狭隘地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他们坚守“夷夏”的精神堤防,主张“以礼义为干橹,以忠信为甲胄”抵御外侮,反对任何形式的向西方学习,主张对传统文化原封不动。

C项也可理解为洋务派的观点: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与西学之“体”“用”需要分开,“分之则并立”,以相互取长补短,中学需要学习西学之“用”,西学也许需要学习中学的某些东西,否则彼此固步自封,则“合之则两亡”;

C项也可理解为激进派的观点,而且激进派的观点仿佛更合适:孤立看这一句话,可以理解为中学之“体”“用”不能拆开,西学之“体”“用”也不能拆开,因为拆开西学之“体”“用”以学习西学之“用”以及拆开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精神伦理而仅以学习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势必要拆开中学之“体”“用”以及中学之“体”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精神伦理,将西学之“用”以及西学之“体”的政治制度与中学之“体”的思想文化与精神伦理结合,“合之则两亡”,因而C项完全可以理解并视之为激进派的全盘西化的论调。

A和D两项被排除后,B和C两项也不妥。因此,2011题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14题就没有正确答案了。那么考生对此怎么办呢?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

三、高考时考生需不需要解答类似这道题的题目呢?

当然需要喽。理由很简单的,为了那几个分数么。任何高考试题皆有评分标准答案及其一定的赋分。本项选择题当然更是骇人的4分。万不可以草率行事、弃而不做。

(一)作为命题者,他们在命制任何一个试题时,肯定要确定一个所谓正确答案作为阅卷评分的标准答案,这是显而易见而无可置疑的。

就本题来说,命题者往往在命题之时,可以先确定答案,再去寻找相关材料,这时是没有问题的——当然不能设计一个问题却无法做出答案;问题在于,命题者将所搜集的相关材料所做的剪裁取舍过程中,断章取义,以致弄得盲人摸象,难以窥见全貌与真面目。对于A和D两项,由于教材有所体现,姑且不论(D项存在之问题,后文述及),这里谈谈B、C两项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个突出的问题是,B项的言论“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为中国近代教育家、启蒙思想家杜亚泉(1873~1933)在1918年发表的《述乱之现代人心》中的观点,但仅就这一句话,很难判断杜亚泉的思想,是倾向于顽固守旧派、还是倾向于维新派(真实的杜亚泉与维新派人物是很相似的,曾经极力提倡民权、女权;同时,如前所述,康梁维新思想就有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的特点,孤立看这句话,就更像维新派的了)、或是倾向于别的什么派,虽然在北大任教时,因倡民权、女权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遭保守派的诘难,但可以肯定的是,杜亚泉不会属于全盘西化的激进派。B项言论从表面来看,很像顽固派言论,但实际情况是,杜亚泉不属于以上各派,而是属于“东方文化派”学者。在1918~1919年间,陈独秀与杜亚泉之间就东西文化问题发生了一场论争。陈独秀将东西方文化对立起来——学习西方文化必须铲除东方文化,而杜亚泉认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互有短长,应该彼此调和融合以取长补短,“各取对方之长,以补自己之短”,“赞成引进西方而不放弃传统价值”。 B项的言论显然是杜亚泉对陈独秀等激进派主张以西洋文化完全取代华夏传统文化的偏激主张的矫正,当然也与杜亚泉等在看到一战前后西方社会面临的深刻危机、暴露出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

题之后而出现的一种对西方文明的反思而产生的理性认识不无关系。

其次,命题者在命制本道试题时,最大的问题当然还是C项。作为命题者确定为本题高考评分依据的标准答案而非参考答案的C项,要求其准确无误自不待言。然而C项中选择的严复对“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所作的批判言论中的只言片语,以致我们不解其意,如前所述。其实其完整的意思要看严复1903年《与外交部主事论教育》一文,特别是以下几段话会让我们更加明白是怎么回事,“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中西学之为异也,如其种人之面目然,不可强谓似也。故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若夫言主中学而以西学辅所不足者,骤而聆之,亦若大中至正之说矣。措之于事,又不然也。往者中国有武备而无火器,尝取火器以辅所不足者矣;有城市而无警察,亦将取警察以辅所不足者矣。顾使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是辅所不足者,果得之而遂足乎?有火器遂能战乎?有警察者遂能理乎?此其效验,当人人所能逆推,而无假深论者矣。”“使所取以辅者与所主者绝不同物,将无异无异取骥之四蹄,以附牛之项领,从而责千里焉,固不可得,而田陇之功,又以废也。”可见,严复明确指出中学与西学各自之“体”、“用”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和不能够随意嫁接,批驳了洋务派“主以中学,以西学辅其不足也”之说。

但是,即使命题者对于C项言论提供了比较明晰的内容,完全可以认定为是维新思想方面的言论,但正如前所述,既然是根据现行教材的一套近代中国历史话语体系去看问题,1903年的近代中国已无维新派,只有保皇派或立宪派了。正如21世纪的今天某位学者可以发表一些类似维新思想方面的言论,但不能说他是维新派一样。因此,命题者如若以C项作为阅卷评分的标准答案即正确答案的话,是否可以将题干做点改变,将“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改为“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符合维新派思想的是:”是否更为严谨一些、更为妥当一点呢?然而,仍然是有问题的,因为早期维新派是赞成“中体西用”的;因此,还要将“下列言论符合维新派思想的是:”改为“下列言论符合晚期维新派思想的是:”才算勉强说得过去。

但不管怎样,既然肯定该题有标准答案,作为考生在高考时,就不容想得太多,务必作答。

(二)作为考生,在考试时,如前所述,即使试题有问题,我们也不能与试题过意不去,要认真推敲、细心揣测。不可轻言放弃,千万莫留空白。时时告诫自己,分数要紧!记住考试的唯一目标就是拿分数,不管有没有道理,只要拿到了分数,就是道理、就是真理。这是无需辩解的,也无需解释其所以然。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那怕瞎猫逮住死老鼠,只要逮住了,管它去呢。

考生针对本题,结合必修三和选修二所学知识,根据以上解题技巧,备选项表述正确与否不重要,因为与题干没有关系,即张之洞和陈独秀分属洋务派和激进派,拿掉。这样从A 和D两项言论的作者不属于维新派的角度将其排除,毋需深追细究。

剩下B和C两项,既然面对如此言论,考生可能一头雾水,考生不妨揣摩命题者之意图如何,尽量揣测得简单一些、表面化一些,避免复杂化和想得过于深刻而耗费了时间却不一定准确。经简单化处理,我们揣测是否是命题者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一种态度?其题干要求选择出属于维新派言论的备选项,B项“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不是站在学习西方的角度,与维新派主张更进一步向西方学习不合,拿掉;C 项“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显然是就“中体西用”而发表之言论,简单化处理为:要么赞同“中体西用”、要么反对“中体西用”,假如考生选择反对“中体西用”,那么,选择出的本题答案就与命题者所拟答案一致,恭喜考生,你运气好;假如考生选择赞同“中体西用”,就有可能选择B或C项,可能基于如前所述之理由,或是揣蒙出来的。

为了分数,我们考生毫不计较试题如何,那怕是瞎蒙,也不留空白。

四、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该怎么办?

面对这道高考题,理想的局面是,考生在B和C两项中揣摩答案。当然,也许会是更糟糕的局面:面对如此一头雾水的言论,大多考生做更简单化的处理而出现更加复杂的答案,在A、B、C、D四项中瞎蒙一个。这样的话,还能令人些许安慰,反正拿不准,凭运气吧!尤其令人懊丧的是,考生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竟然得出一个非C项的所谓错误答案而不能拿分!特别是D项,在教材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或理解有偏差时,考生选择D项的可能性更大、也更合理。因为维新派是提倡西学的,而D项恰恰提倡西学的。孤立看D项,D项认为欧洲优越的原因在于科学和人权,而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等,实行君主立宪,尤其是梁启超极力主张伸民权,严复明确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另外,作为激进派来说,其与其他派别最大之不同不在于对待西方文化上——只不过

较之其他派别更鲜明地高举起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曾经倡学之民主和科学之大旗,而是对待华夏传统文化上独一无二的全盘否定的态度,因而在对待西学上就表现为全盘肯定、全盘西化。这样学生在花费大量时间分析理解A、B、C三项言论后,恐怕会最终选择D项!哎!你说多么令人沮丧而捶胸顿足何其痛恨者也!

这样,在这样的试题面前,考生不但将平时所花费的功夫全部付诸东流,而且浪费了高考考场上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岂不悲哉?!

可见,命题者命制本道试题时,所提供的几则言论——A和D两项尤其A项如果不是所涉言论在必修三和选修二有所体现的话,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完全是让考生玩躲猫猫的猜谜游戏,要凭借对只言片语之准确理解,何其难哉?那么,莘莘学子何其冤哉?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试问,这种样子的试题导向下,平时之所教与平时之所学又有多大益处呢?如此高考试题导向下的中学历史教学怎么办?

沉思良久,还是理性应对,不可因此一两道非理性的高考试题而乱了方寸。

因为,这样的试题是不是符合能力测试的价值取向,或者这本身是不是能力测试的呢?值得追问和反思。这样的试题恐怕是对历史新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严重偏离;更是对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的严重背离。

值得庆幸的是,2012年安徽高考命题组已吸取教训。最近本人拿到的安庆市教研室中学历史组编发的《安庆市2013届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指导意见》(程甘保执笔、张皖宿审稿),就“如何评价2012年安徽文综历史高考?”对试题特点做了一些分析,指出2012 年安徽文综历史卷试题难度适中,“今年安徽历史卷较去年相比,难度下降了不少。去年历史卷难度为0.51,而今年为0.58.特别是选择题。难度下降,考生高兴,历史老师也高兴,命题人受到的责难也少,可谓皆大欢喜。”无疑,这是对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很好的回应。

显然,2011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题14题这种试题既不符合实际,亦不是应该选择的方向,即是说这类试题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成为继续坚持的命题方向。

我们还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吧。

2012-12-2

历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2009年中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 1、文字狱自古就有,统治者实行文字狱的目的都是为了 A.笼络人才 B.选拔官吏 C.稳定社会秩序 D.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2、为保卫祖国的边疆不受侵犯,亲自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大败俄军的清朝皇帝是 A.顺治 B. 雍正 C.康熙 D.乾隆 3、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设置了 A.驻藏大臣 B.伊犁将军 C.乌里雅苏台将军 D.黑龙江将军 4、在清朝前期,共同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①达赖②伊犁将军③班禅④驻藏大臣 A. 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毒品鸦片对中国产生的危害及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告诉我们要 ①与贩毒活动斗争②远离毒品③抵制毒品的诱惑④开展禁毒教育 A.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有人说,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海盗式的扩张”,给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C.列强获取大量赔款 D.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洗劫并焚毁圆明园 7、《马关条约》中,体现了帝国主义时代特征的条款是 A. 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C.增开新的通商口岸 D.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20世纪初,有人说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这种看法 A.是正确的,因为它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B.是正确的,因为中国已经成为殖民地 C.是错误的,因为它还是中国人的政府 D.是错误的,因为它根本不可能去统治洋人 9、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了思想解放,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 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员 D.挽救了民族危亡,使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0、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下列体现这一传统的史实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2020年高考模拟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之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题组1分封制与宗法制 1、(2019·恒台联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2、(2019·开封检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3.(2019·商丘联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9·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

治()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9·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9)》:“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 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9·潍坊模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9·青岛联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9·南京联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

2018年高考全国卷历史选择题专项训

训练历史评价影响类 1.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 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2.钱穆评价某一朝代的社会阶层流动:“升入政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更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传统的遗存。”此现象() A.以诗取士促进唐诗繁荣 B.促进民族融合高潮到来 C.促使庶族地主开始崛起 D.使平民阶层影响力上升 3.近代学者章太炎在《国故论衡》中说:“今无慈惠廉爱,则民为虎狼也;无文学,则士为牛马也。有虎狼之民、牛马之士,国虽治、政虽理,其民不人。”他评价的应是()A.孔孟的仁义之道B.老子的辨证思想C.韩非的重刑理论D.墨子的非攻主张 4.汉字由小篆演变为隶书,叫作“隶变”,几乎使当时的汉字全部失去了象形的特点。隶书的形体、笔画也比小篆有很多俭省,容易辨认。郭沫若认为:“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采用了隶书。”可见,郭沫若这一评价的着眼点是()A.“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B.“隶变”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要求C.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D.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5.有学者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这种专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埋在尘土之中。”这说明雅典民主政治()

(完整word版)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整理篇),文档.docx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与运用(27 分) 1、字音题: ①正确把握形声字的读音,利用形声字声旁能表读音的功能识记一些难读字;记住形声字 的声旁字与字的读音不一致的字。②注意区别形近字。③注意多音多义字的读音。多音多义的 读音是考查的重点。多音常常是因为“多义”,所以因义定音是多音字正音的重要方法。④注 意口语与书面语的读音区别。⑤注意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区别。 2.字形题 基本方法为以“义”定“形”。 (1)从形旁入手。如“弩”和“驽”,“肓”与“盲”。 (2)从词义入成手,如“迫不及待”中的“及”是“等到”的意思,不是“急迫”的意 思。 (3)从词语的结构入手。如“文过饰非 , 幽愁暗恨”,并列式词语,“文”和“饰” , “幽”与”暗”互训。再如 : 穷形尽相、和颜悦色等。 (4)从成语的出处入手。如: 察言观色、墨守成规等。 3.词语运用题 (1)语素分析:“留同析异”,分析出不同的语素进行组词再作区别。比如“学历”与 “学力”,“历”是指经历,即在哪些等级学校学过,毕业还是肄业 ; “力”是指程度、能力、水平。 (2)语境分析:对词语的运用,一定要在上下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重点是使用场合上 的搭配。 (3)语素都不相同的词语,重点从用法方面考虑。 4.成语辨析题 (1)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2)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 (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 【答题知识】搞清成语意思(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是前提,考察语境是基本切入点。 重点:( 1)注意易望文生义的成语。(2)注意有两个意义的成语。 (3)注意含有相同语素的成语是否混用。(4)注意成语潜在的褒贬色彩。 (5)注意成语的固定陈述对象。(6)注意谦敬成语是否误用。 (7)注意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 8)考虑成语的语法特点(词性,搭配以及和前后语境 是否重复或矛盾)。 A.谦敬成语: 谦词类(蓬荜生辉,不情之请,不揣冒昧,敬谢不敏,抛砖引玉,忝列门墙,百无一能, 狗尾续貂,绵薄之力,犬马之劳,美芹之献,班门弄斧,雕虫小技,千虑一得)敬词类(鼎力相助,不耻下问,一言九鼎,汗马功劳)。 B.只用于否定句的成语:望其项背,同日而语,等量齐观,善罢甘休,无时无刻,等 闲视之(另外不亦乐乎,不可开交只能作补语) 5.病句辨析题 (1)注意题干的要求,看清选择的是有语病的还是无语病的一项。特别要注意若题干有 “表意不明”要求,还应从句子有无歧义、矛盾上去考察。 (2)做题思路:检查主干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是否搭配→→推敲词语有否重复→→ 关联词位置是否正确→→并列短语或句子语序是否合理→→个别短语有否歧义→→句子是否 符合逻辑; (3)善用排除法 【知识要点】六类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6、语言连贯题 解答排序题的要领是:

2020浙江高考历史题型专练:选择题专练(一)

选择题专练(一) (建议用时:30分钟) 1.(2019·嘉兴高三测试)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赳赳武夫,公侯腹心” D.“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解析:选A。“君权宗法化”指代宗族血缘关系,“文王”“本支百世”体现了君权、宗族色彩,故A项正确;“周公吐哺”,体现的是周公礼贤下士,求才心切,故B项错误;C 项反映了武士与公侯的关系,故错误;D项描写了女子出嫁,是家庭和睦昌盛的景象,故错误。 2.《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圳(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 A.代田法已经出现B.注重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发达D.耕地面积增加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处理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 3.(2019·宁波新高考选考适应性考试)有首唐诗曾如此描述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整如惊电,状如楚汉相攻战。”这一作品采用的书法字体是() A.小篆B.隶书 C.行书D.草书 解析:选D。小篆字体略长,圆劲均匀,故A项错误;隶书气势浑厚,雄健壮美,朴实率真,稚拙天趣,取法高远,古典味浓,故B项错误;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故C项错误;草书书写时满纸盘旋飞舞,内气充盈,十分传情浪漫,激情不可抑止,故D项正确。 4.有学者指出:“世宗的集权很是巧妙的,并不是像以前的枝枝节节,他只设了一个军机处,于是就把以前内阁和八旗的权力,整个拿来。”在该学者看来,军机处的作用在于() ①强化君主专制②体现开放决策 ③提高行政效率④协调满汉矛盾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世界史)

高考历史选择题【世界史】 整理:范文仓 一、世界古代史 (一)希腊民主 1.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 C.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 2、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 A、宗教意识淡薄 B、反对神灵崇拜 C、注重物质生活 D、强调人的价值 3.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 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 D.具有人文精神4.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5.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这打动了陪审团。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 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 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6.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7.在古代雅典,官员就职前须保证依法履行职责,陪审员须宣誓保证公平审判,年满18 岁的青年男子须参加成人宣誓仪式才拥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宣誓旨在A.限制权利滥用B.防止官员腐败

高考数学数列不等式证明题放缩法十种方法技巧总结(供参考)

1. 均值不等式法 例1 设.)1(3221+++?+?=n n S n 求证.2 )1(2)1(2 +<<+n S n n n 例2 已知函数bx a x f 211 )(?+=,若54)1(=f ,且)(x f 在[0,1]上的最小值为21,求证:.2121 )()2()1(1-+ >++++n n n f f f 例3 求证),1(2 21321 N n n n C C C C n n n n n n ∈>?>++++- . 例4 已知222121n a a a +++=,222121n x x x +++=,求证:n n x a x a x a +++ 2211≤1. 2.利用有用结论 例5 求证.12)1 211()511)(311)(11(+>-++++n n 例6 已知函数 .2,,10,)1(321lg )(≥∈≤x x f x f 对任意*∈N n 且2≥n 恒成立。 例7 已知1 12111,(1).2n n n a a a n n +==+++ )(I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2(2)n a n ≥≥; )(II 对ln(1)x x +<对0x >都成立,证明2n a e <(无理数 2.71828 e ≈) 例8 已知不等式21111[log ],,2232 n n N n n *+++>∈>。2[log ]n 表示不超过n 2log 的最大整数。设正数数列}{n a 满足:.2,),0(111≥+≤ >=--n a n na a b b a n n n 求证.3,][log 222≥+

九年级历史中考选择题专题练习

九年级历史选择题专题练习(全册) 1.考古人员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这说明北京人A.会建造房屋B.会使用天然火C.会制造彩陶D.会种植水稻2.右图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运动图标,它是在中国古代 某种字体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这种字体是 A.行书B.隶书C.楷书D.篆书 3.丝绸之路开辟后,在汉代的长安城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一位将军骑着汗血宝马飞驰而过 B.一个法国人在街头摆卖他的火枪 C.一个阿拉伯人在客栈吃完胡萝卜大餐后拿出波斯银币付帐 D.一支驮着丝绸的商队正准备往西域出发 4.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是 A.孔子B.李冰C.蔡伦D.祖冲之 5.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其中在今天淮安、扬州的一段叫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6.我国封建治世中最为繁荣的是 A.文景之治B.贞观之治C.开元盛世D.康乾盛世 7.小明爷爷爱好收藏古钱币,他有一枚钱币最能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它应该是下图 中的 A.B.C.D. 8.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文章《范进中举》、《孔乙己》批判的制度是 A.八股取士B.宗法制度C.行省制度D.九品中正制 9.“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的这首诗称颂的历史人物是 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文天祥 10.学完中国近代史,班里开展了一次题为“近代化的探索”的历史小论坛活动。下列选项内容不恰当的是 A.虎门销烟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11.“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把皇帝“拉下马”的是下面哪一个人 A.B.C.D. 12.右图两则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 A.1894年和1944年 B.1895年和1945年 C.1895年和1944年 D.1894年和194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黄海海战日军投降

2017年高考历史-概念类选择题-专题练习(七)

2017年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概念类选择题 (时间:15分钟满分:48分) 1.(2016·北京西城示范校期中)清初学者唐甄说:“为政之道,必先田市。农不安田,贾不安市,其国必贫。”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 A.重农抑商B.农商并重 C.重商主义D.自由主义 2.(2016·山东潍坊期末)春秋时,楚国国君用人“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这体现了() A.分封制B.宗法制 C.察举制D.科举制 3.(2016·四川南充一模)孙中山也提出过要实现社会主义,他在1912年的演讲中宣称“今吾国之革命,乃为国利民福革命。拥护国利民福者,实社会主义。”据此判断,孙中山所谓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指的是实现()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民主平等 C.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D.平均地权 4.(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有学者认为:“英国金融资本的突击力量远比船坚炮利的帝国海军更具威力,他们首先打垮了中国的白银货币本位……进而剥夺了清帝国的财政税收大权。”英国“首先打垮了”清朝“白银货币本位”的方式是() A.商品输出B.鸦片走私 C.军事进攻D.迫签条约 5.(2016·广东肇庆二模)一个思潮出现之后,引起许多人的讨论。一位德国诗人认为那是一种疾病;另一位法国小说家却认为那是文学中的自由主义,融合怪异和悲剧性或庄严,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这一思潮是() A.理性主义B.古典主义 C.浪漫主义D.现实主义 6.(2016·天津六校联考)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为此开展了() A.土地改革运动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大跃进”运动 7.(2016·广东七校联考)1981年1月,年已70的罗纳德·威尔逊·里根就任美国第40任总统,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在最危难的时候带领美国走出“滞胀”泥潭,“里根经济学”成为世界经济史上一个响当当的学说。下列经济措施最有可能属于“里根经济学”的是()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8题.docx

28 题题型训练 ---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晚清时期 学校 :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题序123456789101112 答案 1.【 2015 年全国 II卷.29-1】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 实系伪造。 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维新变法 D .颠覆孔孟学说 2.【 2018 年全国 I 卷 .28-1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 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 所作为。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3.【2018 年全国 II卷.28-1】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 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 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 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 4.【2015 年全国 I 卷 .28-2 】1852 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 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 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D.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5.【 2015 年全国Ⅱ卷 .28-2】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 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6.【 2016 年全国 I 卷.29-2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 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

2020届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刷题首选第二部分专项篇专项3选择题专项练--现象本质类练习

专项3 选择题专项练——现象、本质类 1.(2019·江苏高考)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 答案 A 解析由材料“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可以买卖,出现私有化,井田制出现松动,A项正确。材料与世袭制无关,B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C项错误;礼乐制度崩坏是在春秋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2019·甘肃兰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 ) A.表明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表明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爵位制由先秦时期标志政治权力到秦以后不再具备行政职能。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爵位制也相应作出调整,故选B项。爵位制与宗法制有关系,但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密切相连,排除C项;爵位制的变化根本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且无法反映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变化,排除D项。 3.(2019·湖南百万大联考)据研究,秦汉时期,地方以乡为主体编造账务(简牍)并将目录副本交呈县里,县庭更多以指导、监督考课为主;唐宋时,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以纸质形式保存。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基层治理权力的下移B.技术进步推动集权发展 C.地方财政由中央掌控D.中枢行政程序日益完善 答案 B 解析秦汉时期的账簿材质为“简牍”,因为“简牍”比较笨重,所以乡级行政机构只能将账务目录副本交呈县里,而到了唐宋时期,随着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张使用日益普及,账簿的材质为纸张,故基础账簿由乡级行政机构转由县庭编制并保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基层治理权力下移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治理,不是中枢行政程序,D项错误。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 2 181、“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指的是 A.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B.冯子材领导的镇南关大捷 C.汉口和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D.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答案:D 182、“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这是郭沫若对下列哪一个水利工程的称赞 A.都江堰 B.灵渠 C.郑国渠 D.白渠 答案:B 183、《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使“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一记载主要反映了 A.匈奴实现了内部的统一 B.匈奴骑兵南下侵扰中原 C.匈奴统一了北方大草原 D.匈奴形成了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答案:C 184、1938年在慕尼黑会议前夕,墨索里尼承认:“如果国联当初……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方面,那么,我会不得不在一个星期内撤出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这一言论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 ) A.石油是意大利的侵略能否得逞的关键B.英法纵容了意大利的侵略C.入侵埃塞俄比亚是一次军事冒险D.国联对意大利实行了有效的经济制裁 答案:B 185、2002年12月5日,新任党总书记胡锦涛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村参观访问。这里之所以具有历史纪念意义,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曾经在这里召开了 A.八七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D 186、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C 187、历史提供给中共具体实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机遇是 A.参与并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在华北事变后,发表《八一宣言》 C.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发表 D.领导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答案:A 188、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 B.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 C.新旧风俗杂陈 D.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广泛 答案:B 189、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地工业企业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际上()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B.由国家发展经济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项练习 1.(2015·开封检 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2.(2015·恒台联 考)学习英语时,老师会介绍西方姓氏的特点是名在前姓在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与西方相比,中国人更看重姓氏传承与家人团圆。这从文化史、社会史观的视角看反映出的本质是( )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3.(2015·商丘联 考)《中国早期文明研究札记》中曹兵武指出:“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D.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4.(2015·德州一中期中)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下图变化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 C.从集权政治向分权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题组2 君主专制的逐步加强——皇权VS相权 5.(2015·德州联考)《千秋兴亡——秦统一2 236年祭(前221~2015)》:“秦始皇从千秋万代着眼,比较彻底地消除了旧宗制的影响,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开创了延续至今2 236年的中华帝国基业。”对材料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国家制度”的核心 B.肯定了秦国改革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消除旧宗制”的具体内涵 D.“中华帝国”意指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6.(2015·潍坊模 拟)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律,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法律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依法治国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掌控了决策权 7.(2015·青岛联 考)“最高命令称上谕: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江苏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清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做好政令的保密工作 C.提高行政效率 D.加强对官员的监察 8.(2015·南京联 考)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 )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高中历史概念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及专项训练

三.概念型选择题解题技法 题型特点高度重视对历史概念的考查是近几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概念型选择题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概念,在选项中表述对概念的阐释,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含义是、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表现是、准确的理解是等。二是在题干给出的是阐释或现象,在选项中列出四个概念,常出现的标志性词语有‘反映了、目的是、实质是、性质是等’。 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等方面进行把握,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定量、定性分析,正确地界定历史概念。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对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解答此类型的选择题,一般采用如下的步骤: 第一步,审清时间、空间和设问限定词,明确答题的方向; 第二步,阅读题干或材料,把握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界定; 第三步,除了运用排除法外,还要注意背景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史论结合法等方法的运用。 常用的几种方法: 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的背景,根据历史事件和历史空间并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选项。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选项就要被淘汰。 定量分析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理论法——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原理,阶级分析法等基本原理可以迅速解答。 史论结合法——运用唯物史观、辩证法的相应理论与观点对题干与备选项进行分析,再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印证,从而找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 易错陷阱①核心概念理解不到位 例1.(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现代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 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内涵,我们不难排除C项和D项;剩下A项和B项,我们就来看哪个更能体现这个趋向了:“清末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两者比较,当然辛亥革命更符合题意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本题的陷阱是:对现代化理解不全面,不能理解现代化的程度,导致选项无法确定。 例2.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解析】本题是当年正答率最低的一道题,是概念型选择题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材料信息是“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贵族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也就是说美国反对世袭。四个选项

2020江苏高考历史二轮练习:选择题题型专练(五)比较、变化类

(五)比较、变化类 (建议用时:25分钟) 1.《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2.(2019·宿迁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3.(2019·滨州二模)爵位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先秦时期,爵位往往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位不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这一变化表明() A.宗法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B.是适应新形势而调整的结果 C.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分离 D.激化了统治者之间的矛盾 4.西汉司马迁自述撰写《史记》的目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古希腊希罗多德自述其写作《历史》的目的是“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由此可知,两者的史学思想都() A.受各自政治、文化环境影响 B.包涵了强调人伦道德的内容 C.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D.重视记述社会生活方式变迁 5.韩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而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对此恰当的评价是二者都是进步思想。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历史评价都是主观评说B.二者思想主张作用相同 C.二者都是地主阶级士人D.评价置于具体历史时期 6.(2019·济宁二模)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 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高考历史选择题集锦1000题5 401、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同结果是因为 A、两者所处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两者对生产关系调整的内涵不同 C、所处时代农民的思想觉悟不同 D、中国共产党执政水平不同 答案:B 402、隋朝的大运河连接黄河与淮河的一段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邗沟D.江南河 答案:B 403、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唯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现行的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两者的关系是 A.互相矛盾B.互相衔接C.互相制约D.互相借鉴 答案:B 404、下列关于1787年美国宪法的内容,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宪法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B.宪法规定了国家职能部门的权力C.宪法允许奴隶制的存在D.宪法规定成立第一届联邦政府 答案:D 405、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掠夺和文艺复兴运动对历史发展所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B.开始了世界各地相互影响、密切联系的历史c.为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思想武器D.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406、与19世纪中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最大的变化是() A.革命任务B.领导力量C.革命对象D.斗争方式 答案:B 407、之所以说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因为它 A.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C.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D.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革 答案:C 408、制约法国两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因素不包括 A.工业资本短缺B.国内市场狭窄c.技术力量薄弱D.外来移民较少答案:D

(word完整版)高考历史选择题专题训练27题

27题题型训练---明清时期转型与迟滞时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1.【2014年全国II卷.27-1】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君主集权加强B.皇权渐趋衰落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2.【2016年全国I卷.27-1】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3.【2017年全国II卷.27-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4.【2018年全国I卷.27-1】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A.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B.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C.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5.【2014年全国I卷.27-2】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6.【2015年全国I卷.27-2】 表中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宋明清 河南151621 江苏781749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2020高考历史选择题限时练习(一) 2020年2月27日 班级:座号:姓名: 24.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 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 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25.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 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 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26.“良知”之说源于《孟子》,指“不虑而知”的天赋道德观念。王阳明把“良知”二字看得很高,将“良知”说成儒家文明最精华、最具永恒性的观念,能让人超脱患难生死。在此基础上,王阳明逐渐形成“致良知”的主张。由此可见,王阳明的“致良知”说() A.推动了儒学思想的世俗化B.尊崇了儒学的传统风尚 C.显著提升了“四书”地位D.背离了理学的基本思想 27.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8.1865年,天津海关税务司抱怨“外国商人和轮船主越来越变成中国贸易商人的代理人,变成他们的搬运工”;1875年,烟台海关税务司也谈到烟台“外国商人进口的棉布占八分之一,当地中国商人从上海进口另外的八分之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为扩大侵略权益制造借口B.中国的传统商业体系仍具活力 C.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有较大优势D.中国的新式交通运输迅捷便利 29.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