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面塑

面塑

面塑
面塑

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到了明代,面塑逐渐脱离食用,演变成单纯艺术形式独立存在,一些身背工具箱,四处奔波的面塑艺人出现在繁华闹市,以此为生计,进一步促进了艺术水平的提高。

近代,受文人艺术的影响,面塑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出新,其艺术魅力同样为许多王公贵族所动。他们不惜重金订购,或作贺礼馈赠亲朋,或作陈设摆放自家案头。面塑由街头转向登堂入室,从此身价百倍,整体水平产生质的飞跃,表现手段和表现技巧日臻成熟完善。

现代面塑艺术以它绝美的身姿倍受世人青睐,这正是因为它所注入的时代文化的积淀和创作者不断进取的热情和才思,使得它成为一种出于俗而脱于俗的朴素文化。它在民间自由地按照自身规律生存和发展,有了它少受污染的民间特色,才得以在今天的雅俗文化对流中以其独特、完整的形象俏立于民间艺术之林。其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等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特点

武汉民间艺术——面塑四大天王·风调雨顺面塑艺术的特点:

1、颜色丰富、造型优美;

2、体积较小、便于携带;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面塑艺人长期摸索,现在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德志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面塑的原料主要是面粉或经过加工配置的复合软陶质材料。它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不同于彩塑作品是成形后再着色,面塑是由事先已经染色的面团巧妙地组合而成,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巧妙的心思和细腻的手法。一件完整的作品历经构思设计、和面、蒸熟、揉面、配色、捏塑、干化、包装等过程,在捏制中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作品形态逼真,色彩鲜艳。由于防腐、防裂技术的不断改进,有的作品可以保存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简单地说,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与事物。面塑上手快,只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镶、四滚”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备却并非易事。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类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盐、防腐剂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则用澄粉、生粉等制成。

面塑艺术的价值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

1、民俗价值:面塑是世代相传的民俗艺术,流行在我国黄河内外、大江上下的很多地方,如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各地风俗习惯不同,也使得面塑的品种丰富。面塑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艺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家乡长期的民俗行为和精神的熏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总容易被地方特征明显的艺术形式唤起心中的乡土情感。

2、审美价值: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完整饱满,造型略有夸张,手法简练、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让人觉得亲切自然。面塑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谁也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3、教育价值:面塑绝不仅是个玩赏品,它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人们可以通过面塑的孙悟空、猪八戒、白娘子、穆桂英、水浒英雄等形象给孩子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从而

在潜移默化之间启迪孩子的智慧。同时,对于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民间艺术总会带来莫大的惊喜。

4、经济价值: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中国其他汉族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风俗

节日食品

清明与寒食合二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时作为远古岁时标志的风俗节日已加进了敬神、祭祖、崇念圣贤的复合性内容,因此;扫墓之风尤盛。要说祭神是春节习俗之特征的话,那么清明则主要是祭祖祭人。孔之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因此极讲究“事死如事生”。宗庙,祖坟便是种性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晋南晋北、祭扫时都要用面做贡,晋南叫蛇盘盘,有的分单头蛇与双头蛇,祭祖前绕坟一周,晚辈吃掉蛇头,表示灭毒头、免灾祸。这种蛇盘盘造型简洁、极少雕饰,似有汉唐凝练明快浑沉之遗风。

山西寒食节之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易名为“子推燕”。事实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春燕凌空正是万物新生的季节,于是乡村巧妇感自然之变而为之,借柔软的面团、籍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机,展示出一个美妙神奇的民间艺术世界。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所作的寒燕天飞地走,土豪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万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

这些面塑精巧别致,方不盈寸。所塑动物如虎、狮、马、牛、猫、龙、猴、羊等,着重夸大头部比例,增强尾部动感,刻画四肢的灵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飞禽类如鸡、鸭、孔雀、凤凰、喜鹊及各种小鸟,则夸张表现其尾羽的动感,夸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与观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动植物,有各种戏剧人物,爬娃、抱鸡娃、莲花娃娃等,造型独雅而生动有神。植物类有各种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图案纹样。蒸出后用品色点染开脸,设色浓艳、对比鲜明,极合理地适用了对比色的比值关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清明时节互相馈赠,做成花架系插,悬挂于室内墙壁,顿觉春风拂面,生机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这些花色食品是为寒食节禁火时准备的干粮,后禁火俗废,面塑食品作为一种艺术随风俗保留了下来。

清明节尽管因为寒食习俗的复合揉进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气氛,但还是一个希望之节,是一种对春的回归的祝福和万物兴旺的祈望。面塑艺术则理所当然地成为这种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灵表现天地。面塑使习俗成为一种充实的文化,习俗又为面塑的发生和发展提供土壤和空气,最终使民艺和民俗成为一种文化整体。

送面羊

每个民俗节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义,这含义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与表达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坟祭祖,馈赠亲友,是山西民情风俗的一大特点。从传统风俗讲,七月十五称为“鬼节”,源于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后灵魂坠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为烈火,其苦难忍,目连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置五味百果,靠众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说又与我国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说相融合,深深地影响到民众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贡祭祖上坟的风俗。

其实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东京梦华录》所说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种祈望丰收的愿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节,发展到后来已全无鬼的踪影,已是一种人与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节日。节日前几天,乡村的巧妇们三个五个聚在一起,发好精细白面,家长理短谈言笑语中,搓的捻的,剪的压的,一扎一挑,盘枣点豆,一个个活物生生从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绵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鱼、狮子,小猪、小鸡、小狗,每个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爱。待饧好上锅急火蒸出,一个个白白胖胖,鲜嫩灵活,娇态可掏,然后点施丹青,打扮齐整,便成为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晋北风俗送男孩为羊,羊为祥瑞之阳物。送女孩为鱼,鱼属阴,是为顺乎阴阳秩序之作法。晋北的面羊造型浑厚饱满,内蕴力极强,又加之身上点线的对比,使之极富汉魏风格,这与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有关。晋南的走兽花馍造型琳珑精巧,神态狞厉,设色浓烈。所谓面羊实质是代称,飞禽走兽其实什么都有,还有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戏桃,五子争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饱满挺秀,浑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誉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小至三五寸之间,视馈赠对象而定。在造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纹饰,形成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象汉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饧发和蒸气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令人爱不释手。特别是一种叫“辩不清”的造型,几个小胖娃娃缠身交臂盘在一起戏耍,使你辨不清是谁的胳膊谁的腿,只看到一组优美的造型,精绝的构思,让人惊叹不已。

习俗与面塑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消灾。

面塑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幕。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面塑常见问题

1、首先,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在多次的摸索中终于有效的解决了面粉,汤圆粉和水

的有效比例,并且制作了自己需要的各种面团,软的,硬的,软硬适中的,并且充分利用

它们的特性进行创作。

2、其次,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

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面团弹力过大,这

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

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或者多醒几天面。

3、如何解决面塑作品存放时干裂或长虫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让它使面塑

作品慢慢的收缩。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

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在制作过程中我一般用可以食用的防腐剂。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在

进行面塑创作。

面塑和捏面人虽然同出一源,但其根本不同,捏面人属一种手艺,由师傅言传身教,手把手教,徒弟认真背下来每一个操作细节,照葫芦画瓢,学成之后自立门户,走街串巷

养家糊口。面塑不同的地方就在一个“塑”字,“塑”不等于简单的“捏”。所谓“塑”

就是一个复杂的创作过程,从动脑到动手,作品起源于生活中的观察,创作之冲动引发构

思腹稿,经几番孕育胸有成竹,制作过程中瞬间将作者的情绪完全宣泄于面团中,完成后

作者获得一种莫名之快感,才是最大的回报。所以说捏面人易,做面塑难。我初学面塑时

常患无和面配方,而解决问题后才觉得面塑作品之关键并非只有配方而已。作者首先要具

备有美术知识,有扑捉生活中美好情节的能力,基本的绘画功底,还有色彩的运用技能等

等。然后学习传统面人技法,结合现代美学知识,提高个人美学修养,博采众长推陈出新,方能完成好的作品。

面塑艺术是一门综合造型艺术,更是一门人们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她那独特的表演魅力就在于经过面塑艺人灵巧的手使平淡无奇的面团,几乎是转瞬之间就变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这就是面塑这门民间绝活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出手快,一气呵成。也是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泥塑所无法比拟的。面塑作品用料考究、做工精美,既具有浓郁的传统色彩,又带有显明的时代特征,因而使面塑作品就具有了可把玩、可馈赠、可收藏的艺术特性。对于面塑本是自己闲暇之余的一个爱好,但面塑作为我国的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真的是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为面塑,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尽到自己的绵薄之力。

面塑和面方法步骤:

1、材料,滑石粉1份;年米面1份,为防止霉变再加防腐剂半份。

2、揉面,把以上材料用清水搅拌均匀,像和面一样和好,和的面要不干不软,要做到

三光,既面光、盆光、手光。

3、蒸面,为达到面蒸的均匀,把面拍的大约一指厚,再均匀放在蒸屉上蒸,大约30

分钟左右。

4、和面,把蒸好的面趁热揉,再把三份的滑石粉揉进去,直至柔软,装袋。

5、掺色,用揉好的白面分块,在每一块面上包上不同的颜色揉匀,装袋备用。常用的

颜色有:大红、玫红、黄、蓝、绿、黑、白色。

面塑的基本手法

捏制风格: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紫色=红色+蓝色

棕色=红色+黑色

绿色=黄色+蓝色

灰色=白色+黑色

此外,面团分量及配比不同面团颜色的深浅程度也就会不一样,只有正确熟练的掌握面团颜色的调配,才能不断使其色彩变幻多端,使面塑作品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面塑用到的工具如:

拨子:又称为塑刀,是面塑最主要的工具之一,可根据制作者的使用习惯分为大小两种规格,一般大的13厘米长,小的10厘米长。拨子下宽上尖,两边的斜面可作刀刃,用来切割面片或条状的面团,也可用来压人物的衣纹和胡须的线条;尖端可用来压挑之用。大拨子可用于制作大型面塑作品,小拨子可用与制作小型和微型面塑作品。

滚子:是一跟圆棒,一端尖细,一端略微收细一些,但端头不是尖的,是圆滑光润的。其主要用途是在面塑时压出眼窝,袖口,山石,以及人物,动物的肌肉等。

压纹尺刀:形似尺子,一侧呈刀刃状,主要用来压面塑人物的衣服,衣带或者切割,压纹是用。

竹签:是制止面人不可或缺的工具。因为各种面塑人物都是先将面团插在竹签上塑造完成的。使用前可事先在竹签上插一些油,以便与完成后取出。但油不要太多,否则面团挂不住,不便与操作,竹签的尖部要细滑。

有机玻璃棒:主要用于制作大型面塑人物的衣服。可取直径约为2厘米的空心或实心的有机玻璃棒,截成30厘米长的段即成。

半圆塑刀:食品雕刻刀里有这种刀,主要用于刻人物的铠甲以及鱼鳞,龙鳞等。

剪刀:用于制作面塑人物时剪出手指,脚趾等。

梳子:用于制作面塑人物佩带的项链或编织物的花纹等,小的可用来制作项链,大的可用来制作佛珠,铠甲等。

毛笔:最好选用毛比较硬的,用于面团与面团之间刷水粘接。如连接袖子,腿,脚等。小毛笔还可以用于在面塑作品上绘画,写字等。

小水瓶:可利用胶卷盒替代,用于毛笔沾水。

镊子:应选用头较尖的镊子,用与人物胡子,铠甲的制作。

小刀:可取一段8厘米长的钢锯条,将顶端部分磨制成刀刃,并将手握部位用布条等缠绕包裹起来。这种到很锋利,可劈竹签用

锥子:文具店有售。主要用于往底座上打孔,然后将带有面团的竹签粘上乳胶,插入底座上;待乳胶风干后,塑好的作品就直接插放在底座上了。

乳胶:五金店建材商店均有售。用于粘接面塑与底座。

檫手油:将蜡与色拉油混合即可,蜡于油的比例1:4。制作面塑前,可抹些此油在手上和竹签上以防止粘黏之用。

钳子:五金商店有售,用于整齐的钳断竹签等。

面塑的基本手法

中国的面塑源远流长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山东菏泽相传在尧舜时代用面捏成猪羊来祭天拜神,那是曹州最早的面塑艺术。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技法与应用之基础 面塑作品的特点: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调制:原料;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50克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紫色=红色+蓝色 棕色=红色+黑色 绿色=黄色+蓝色 灰色=白色+黑色 此外,面团分量及配比不同面团颜色的深浅程度也就会不一样,只有正确熟练的掌握 面团颜色的调配,才能不断使其色彩变幻多端,使面塑作品达到更佳的艺术效果。

面塑的基本手法

中国的面塑源远流长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源远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实际上是在“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捏成的各种小型人物。主要出现在嫁娶礼品、殡葬供品中,也用于寿辰生日、馈赠亲友、祈祷祭奠等等方面。农家把已蒸好的各种面塑花摆在诸神前,其中猪头形面塑俗称“大供”,另外还有花模、花果模、礼模、馍玩具等。制面馍的工具十分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花椒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据文献资科,汉代早已有面塑的记载,宋代《梦粱录》中曾记载着把面塑用在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山东菏泽相传在尧舜时代用面捏成猪羊来祭天拜神,那是曹州最早的面塑艺术。在陕西、河北也有把面塑称作“面花”和“年模”的,并将这古老习俗一宜贯穿于节庆日子的始终。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陕西关

中东部妇女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申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面塑技法与应用之基础 面塑作品的特点: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捏.揪. 挑.压.搓. 滚. 碾. 剁. 拨. 接. 切.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调制:原料;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50克 制法: 1将所有原料防入不锈钢盆里搅拌均匀后,加入开水和匀,然后按成大片[厚约二三厘米]],放在托盘里上笼蒸约20分钟。 2取出托盘,用和面机打匀面片或放在不锈钢的案板上揉匀,并且分成小块面团。 3将每块面团加入所需的颜色料揉搓均匀光滑,放在塑料盒里备用即可。 面团色彩的调和:将J 这些带颜色的面团相互揉搓即可起到调色的作用例如: 肉色=白色+红色+黄色+本色 橙色=红色+黄色

弘扬传统文化 创“面塑”特色学校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面塑”特色学校 莱西市前车小学 开发背景: 拓展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载体,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打好人生底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用“面”塑型既符合学生爱玩彩泥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型。通过一团面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面塑活动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特殊的功能。面塑课程通过面塑活动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一、指导思想: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也正因为高速的现代化,当我们回过头来,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越来越感悟到许多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古老艺术的神秘的不可替代的美。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真正的艺术就该代代相传,这也正是前车小学创建面塑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二、面塑课程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知识技能:了解面塑中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由浅入深地学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

《面塑》校本课程

碧流台寄宿制学校本课程 《面塑巧手坊》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面塑巧手坊 2.主讲教师:王海芬高红艳张洪波王凤敏 3.教学材料:创编 4.课程类型:选修课 5.授课时间:半学年(每周三课时,共计50课时) 6.授课对象: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艺术类。 2、课程说明。 本课程通过面塑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了解面塑艺术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揉、捏、剪、挑、粘、压、等多种方法,塑造出自己喜欢的面塑作品。在学生思考、观察、动手的基础上,进行自己制作、小组合作、全班交流。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大胆实践,还综合运用了学生已有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悠久历史、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学习祖国传统文化、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在作业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想象能力。 3、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快乐参与: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雕塑、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德育渗透: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分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传统工艺面塑的历史,引发学生对它们的兴趣,并在参与制作活动中,逐步爱好面塑。 (2)能正确使用面塑工具和材料,掌握简单的造型技能,表现生活中的事物和对生活的感受,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制作和创造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评品能力,弘扬我国的民间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课程主要内容及所达到的标准。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它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进颜色,捏塑出人物、花鸟、走兽,是一种小巧精美的观赏陈列品。 (1)低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圆形、椭圆形造型为主。 能够在圆形的基础上进行以红辣椒、葫芦、苹果、饼干、青椒、梨、黄瓜、红萝卜、葡萄、茶壶、蘑菇、草莓、茄子、菠萝、玫瑰花、玉米、军舰、坦克、飞机等为原型的捏制,使学生能够初步的掌握面塑的捏制方法及步骤。 (2)中年级学生学习面塑的内容以动物造型为主。

原平简介

原平市简介 原平市地处晋北中部,是山西省较大的县市之一。全市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辖7镇、11乡、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原平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国道、省道、铁路、高速公路纵横交错,18个乡镇全部通油路,520个村全部通公路,90%的村通水泥路。总人口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6万人。1993年6月撤县设市。 原平物华天宝,资源富集。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东部丘陵区盛产干鲜水果,是山西省最大的水果产区之一和全国酥梨基地;西部山区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主要矿产有煤、铝、铁等20余中;中部平川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总产连续多年保持在5亿斤以上。北部大营温泉享有“华北第一泉”之誉,被评为省级和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 原平工业发达,基础雄厚。市内电网设施齐全,是山西电网南北联络的中心枢纽;铝业、电力、煤炭、化工、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形成一定规模,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 原平市被列入山西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试点市、以“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为战略目标、实施“四大工程”,打好“四大战役”项目建设取得辉煌成绩,连续两年考核名列忻州市第一。一季度实现财政收入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为在“十二五”期间挺进百强创造了良好开端。

原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早在西汉年间就已置县,距今2000多年历史,境内古迹遗存较多,有金代石桥普济桥、摩崖石刻、清代牌坊、三班故里等。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剪纸、面塑、木雕、八音会等流传甚广。历代名流辈出,有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才女、宫词之祖西汉时期的班婕妤,东晋高僧慧远禅师等。原平又是有名的将军县,有93位将军之多,其中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续范亭、开国上将赵尔陆以及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原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工上将等,还有曾代表国民政府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上签字的国民党将军徐永昌等。

《面塑》教学设计

《面塑》教学设计 杜玉芳 课文内容分析: 面塑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民间造型艺术,扎根和生长于民间,成为民俗风情的一种表现形式。面塑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民族心理内涵,质朴而直率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精神,也反映了民众对自然地依恋、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不懈追求。本课是以动手制作为主的“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旨在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面塑这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历史及特点,培养学生热爱我们的民族艺术。能用面塑的基本技法捏塑简单的动物或植物形象,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欣赏艺术作品中,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在捏塑过程中感受面塑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巩固运用泥塑的团、搓、捏、接、压、印等的技法基础上,进一步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面塑中,了解体验不同的技法,并学习新的技法。在创作中体会到面塑作品淳厚质朴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体会立体造型的美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面塑这一民间艺术的形式、历史、特点,能用面塑的基本技法捏塑简单的动、植物及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增强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在创作中体会到面塑作品淳厚质朴的艺术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在捏塑过程中感受面塑材料的特性,培养学生踏实、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面塑的基本知识和制作的基本技法。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和技法制作出各种色彩协调、造型有趣的面塑作品。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课件出示寿桃,提出问题“这是什么?你见过吗?有没有吃过?什么时候吃的?它是用什么做的?”引出面食艺术。 课件出示中国古今各地的面食艺术图片,向学生介绍: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它们都属于面塑艺术。 山西面食甘肃面食山东面食 板书课题:7 面塑 【设置意图】通过寿桃介绍面食艺术,引出面塑,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介绍面塑起源及流派。 告诉学生面人也称面塑,它来源于民间的面食艺术,吸收了泥塑的技法,成为供人欣赏的民间工艺品,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面塑历史悠久,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面制人俑(课件出示图片)。 课件出示老北京三位面人名家的面塑作品,请学生欣赏,教师简单介绍其作品的特点。 北京面人三大流派:面人汤(汤子博)面人郎(郎绍安)面人曹(曹仪策)汤子博(1881~1972):早年在漕运码头通州万寿宫一带观摩山东曹州(今菏泽)艺人捏卖面人,从此入行。后流连于京城戏园,并熟读古典名著、云游大江南北寺观,专攻戏曲、神佛面人,并一改传统的签举式面人,创制了可在案头陈设的托板式面塑,使面塑真正登上大雅之堂,同时开创了核桃面塑,人称“面人汤”。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朝如来》、核桃面人《木兰从军》、《二十四仙朝王母》等。 郎绍安(1909~1993):满族镶红旗人,年幼时在白塔寺庙会上偶遇面塑艺人赵阔明,随赵学艺。“面人郎”自学艺起便爱走街串巷、体味民风民俗,

面塑常识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料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面塑的特点】 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还有“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北京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1成型快,作品需一次完成; 2形象逼真,色彩鲜艳; 3作品可大可小,制作精细;内涵丰富! 4易于保存,可作收藏品; 面塑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插棍式.吊线式 .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 面塑的常用方法主要有:揉 .捏 .揪. 挑 .压 .搓. 滚. 碾. 剁. 拨 . 接. 切 .填补. 延展等 面塑常用到的颜色有;红白黄蓝黑肉色等 【面塑的起源】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但从新疆土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面人塑制技法】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也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科。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扩、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

弘扬传统文化 创“面塑”特色学校

xx中华传统文化创“面塑”特色学校 xx前车小学 开发背景: 拓展型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德智体美多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提供了载体,而且在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多元智能以及关注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其打好人生底色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用“面”塑型既符合学生爱玩彩泥的天性,又可锻炼学生手指的灵活型。通过一团面塑造成型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面塑活动在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审美和创造能力方面也具有特殊的功能。面塑课程通过面塑活动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 一、指导思想: 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我国的面塑早在汉代就已出现。但随着现代生活的脚步越走越快,“面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是也正因为高速的现代化,当我们回过头来,拂去岁月的尘埃,才越来越感悟到许多正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古老艺术的神秘的不可替代的美。真正的美是不会被时间淹没的,真正的艺术就该代代相传,这也正是前车小学创建面塑特色学校的意义所在。 二、面塑课程目标: 1.快乐参与: 引导学生快乐参与面塑活动,在丰富多彩的面塑实践活动中,唤起爱好面塑的情感,产生学习面塑的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造精神。让学生在面塑活动中体验快乐、成功。 2.尝试创新:

引导学生认识优秀的面塑作品,提高欣赏和评议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面塑的基本造型要素,学习面塑丰富的塑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拓展美的视野。 3、知识技能: 了解面塑中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面塑技法,从基本技能逐步学习立体组合法、人物塑造法等,并能运用丰富的技法塑造想象中的作品。 4.xx渗透: 面塑活动中贯彻落实“两纲”精神教育,培育学生民族精神和进行生命教育。 三.面塑课程内容: 1.源于生活: 内容选自于生活。生活中的“十二生肖”、“蔬菜瓜果”、“卡通形象”深受学生的喜欢。“我是一名大厨师”让学生学习大厨师的精湛手艺,尝试塑造“艺术点心”、“餐盘中的‘画’”。 面塑活动就是生活体验。 2.想象世界: 创设“想象无极限”,发挥学生丰富想象。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表现学生想象中的世界,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面塑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 2014年11月—— 2015年1月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 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 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 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 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 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 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 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 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 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 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 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 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 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 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 系列200多个品种。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 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 独特的制作技艺。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 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 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闻喜花馍的制作原

三年级美术教案民间面塑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单元 2 课题民间面塑教学课时 2 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形象。 .欣赏引入、激发兴趣、教授新课、录像欣赏、小组探究、 人文知识、学生创作、评价欣赏、小结 视屏显示、概括分析、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讲解、 演示、自主创作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 热爱乡土文化、学习乡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发扬乡 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技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教学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面塑常用工具:拨子(也可叫塑刀)、剪子、小梳子、搽手油等。其中拨子是最主要的工具,它的形状似柳树叶,一头扁、一头尖。拨子一般可以用有机玻璃或旧的牙刷把制作,规格根据个人需要。此外,还要准备一些小竹签(羊肉串签)、白纸板、乳胶等等。学生材料用橡皮泥代替 板 书 设 计 揉、捏、搓、粘概括、夸张、特征突出。 南派面人汤作品北派郎绍安作品课时教学设计流程

教师行为学生活动环节目标及 课堂调控 1.欣赏引入 视屏显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注:这些小动物是用面塑造出来的) 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2.概括分析 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欣赏书中老虎作品,引出课题。 视频展示面塑“虎”的各种造型. 3.讲授新课 问:你们想不想用彩面做个小动物?今天我们就尝试着塑造一个美丽、可爱的动物形象。 板书课题:民间面塑——小动物 4.人文鉴赏 讲解作品,渗透人文知识。 面塑这一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就已出现。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如今它已成为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部分。面塑的题材:人物、动物、植物…… 面塑的艺术风格:分为南方派和北方派。南方派的特点精秀优美,北方派的风格小巧玲珑。 5.讲解、演示 演示:用搓花条的方法搓一条蛇。 教师:同学们想象出了许多不同的造型,但我们还要把这些小动物用彩面塑造出来。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你们要认真观察老师演示的过 请几个同学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简单地说出或模仿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分析老虎的特征。 小组研究: 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小组讨论:观察、分析老虎的特征。 引导学生欣赏、分析书中的民间艺术家制作的精美面塑艺术品。 春节面花 学生结合制作彩泥的经验,小结: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制作出可爱的小动物了。(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

面塑简介

面塑简介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今大多数都已经被橡皮泥所取代。据了解,虽然面塑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源于先秦而成型于汉代的中国节日风俗,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淀物。春节是人们对物候历法认识上的一个关键节日,所以对春节的祭祀活动显得尤其隆重,精美的面塑随着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运而生,并成为节日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春节山西民间面塑的主要功能是对天、地、神的祭祀和祈祷,是追求丰衣足食,万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体现。春节的面塑在造型意识上,大多是抽象性的、信仰性的、理想性的。供奉天地的叫枣山,祭供灶神的叫饭山、花糕,形制都较大,谓之米面成山,晋南传说是为纪念大禹治水而作的。祖灵前

一只面羊为牲祭之俗,以表虔诚之意。长辈送儿孙后辈“钱龙”意在引钱龙入府、招财进宝,……另有各种点彩的带花馍馍,便是酬宾待客访亲探友的讲究礼物。晋北人家供神所用枣山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洁白的面与深红的枣、五彩的粮、豆形成色彩上整体的对比效果。大年初一迎神之时供于神位之前是说米面成山,表达一种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病,平安吉利。晋南面花中还有“五子登科”、“巧公巧母”、“万事如意”等造型。无论是枣山、饭山还是花糕、可说是在这一隆重的节日中,乡间的百姓们自己创作的一种心灵崇拜物,一种寄托心愿的方式。至于钱龙,则是一种类似于蟾的三足理想动物,表达民众一种向往富裕的思想。有些地方在腊月廿三祭灶时还要灶马灶鸡等作为供奉。这些供物既是供品又是崇拜物,实质上仍是食品,未了总要分而食之的。正是这些复合性功能使它成为一种最易普及、最易传承的艺术形式。山西春节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雅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富,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具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面塑配方

1.和面配方 配方一:面粉8两糯米粉2两蜂蜜2两防腐剂(苯甲酸钠)1两开水8两 配方二:面粉500克糯米粉100克蜂蜜75克盐50克开水600克 配方三:面粉400克糯米粉100克水300克蜂蜜100克防腐剂苯甲酸钠50克 食用面团的配方:面粉100克糯米粉75克淀面50克麦芽糖15克精盐5克炼乳75克鲜奶75克水450克 2.和面、蒸面 将面粉、糯米粉、精盐、防腐剂等放在盆中和匀,再徐徐倒入开水并用筷子搅拌,然后将面团反复揉搓,直至达到“三光”效果---面光、手光、盆光。 用手将面团压成2—3厘米的薄片,用保鲜膜包好,上笼蒸约45分钟取出,迅速将面片与香油揉和均匀,再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裹好,放置24小时至面团上劲后,即可进行调色了。 3.面团测定 把面团反复揉碾,搓成球形,手按压只少许反弹,韧性很小,双手拉长不断裂也不回缩,这样的面团手感好,不粘连。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面粉品牌不同,质地各异,因此要随时调整比例。韧性大的,减少糯米粉用量,反之增加。面团蒸制时间长些可增加其韧性,短之使其松散,酌情而定,灵活运用。 4.面团上色 蒸好的面团可用油画颜料、国画色、水彩、水粉等颜料上色,具体方法是:先将面团摊成薄片,把颜料涂抹再上面,向内卷成圆桶性,再拧成螺旋状,折回再拧,循环多次,最后在掌心反复揉碾,直到颜色分布均匀为止。面团的颜料分2、3次加入,一次不要加太多,太多容易粘在手上,再揉进面团时会形成斑块,影响效果。 5.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由于对原料的用量比例及制作手法掌握不好等原因,容易出现下列问题: *面团过干,这会造成面塑各部件之间不易粘接。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和面时水加得过少或面粉加得过多。其解决的办法是:可适当再加一点水进行揉和,也可用502胶或白乳胶对部件进行粘接。*面团太软,就是说面团失去了骨力。主要是因和面时水或糯米粉加得过多所致。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置于阴凉通风处,吹至面团不粘时即可。 *面团弹力过大,这可能造成无法刻画面塑的细微部分。如用塑刀刚压好的眼窝,马上又会弹起恢复原状等。其解决的办法是:将面团重新入笼再蒸一次即可。 *制好的面塑作品存放时出现干裂或生虫长毛。加入精盐和香油或甘油后,有增加面团筋力、使面团不开裂绽口的作用。因此,只要和面时将上述两种原料放够了,并与其它原料充分揉匀,即可防止作品干裂。致于作品生虫长毛,则是防腐剂用量不足所致。 搓手油制作 将石蜡和色拉油按1:4比例混合,将石蜡掰碎放在盛有色拉油的锅里,加热待蜡全部融化后离火倒入小瓷瓶里冷却,制作面塑前可在手上和竹签上抹一些防粘连。最简单的用市面上的护手霜即可。 工具准备 面塑工具主要有塑刀、压板、剪刀、梳子等。虽说目前市面上也有现成的面塑工具可以买,但最好还是自己做。自己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制作出最适合自己的工具来。其方法是:选择一块3--4毫米厚的透明有机玻璃,先用铅笔在有机玻璃上画出塑刀的轮廓,然后用钩刀将塑刀钩下来。接着用锉刀对塑刀的边缘进行大体修整,再用水砂纸把塑刀磨光滑,最后可以用一块挤上牙膏或沾上香油的粗布反复进行擦拭,直到塑刀表面圆润、光亮、平滑为止.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介绍 1、诸子百家:(选择一家介绍)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四书)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李斯) 名家(邓析、惠施)阴阳家(邹衍,五行学说)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杂家(吕不韦)兵家(孙膑、孙武、岳飞) 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2、宗教思想:(选择一派或一人介绍) 佛教的流派: 佛教十宗——大乘佛教的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密宗、禅宗、及净土宗,小乘佛教的俱舍,成实二宗;藏传佛教;佛教四大圣地——四川峨眉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 佛教禅宗六祖:始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道教的诸天神(三清四御,诸天星辰之神,三官,玉皇大帝,文昌帝君等),流派(按学理、按地区、按人、按道门划分、五大宗、四大派、道家四大圣地) 回教(穆斯林) 3、哲学家、思想家 中国:董仲舒、王弼、王充、周敦颐、朱熹、李贽、王守仁、顾炎武、黄宗羲、王船山、曾国藩、魏源、严复、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邹容、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梁漱溟、熊十力、冯友兰、牟宗三等 二、艺术类: 4、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京胡、古筝、萧、鼓、古琴、扬琴、琵琶、马头琴……民族乐曲《茉莉花》……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 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 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 八骏图、太极图(太极)、八卦…… 5、中国戏剧 粤剧、昆曲、湘剧、京剧、皮影戏、川剧、黄梅戏、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京戏脸谱。 京剧角色:生、旦、净、丑“戏曲”“四大声腔”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 6、汉字汉语

泥塑与面塑

泥塑与面塑 一、泥塑 1.泥塑的历史 泥塑俗称“彩塑”。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我国泥塑艺术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史前文化地下考古就有多处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6千至7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为7千年前。可以确认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 自新石器时代之后,中国泥塑艺术一直没有间断,发展到汉代已成为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工作者从两汉墓葬中发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为数众多的陶俑、陶兽、陶马车、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制的。汉代先民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求。因此丧葬习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这在客观上为泥塑的发展和演变起了推动作用。 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动,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了顶峰。被誉为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道子学成,惠之不甘落后,毅然焚毁笔砚,奋发专攻塑,终成名家。为当世人称赞:“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期间买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泥人张”、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 2.地区与分布 1)天津泥人张彩塑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自张明山先生首创,流传至今已有180年历史。“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它是继元代刘元之后,我国又一个泥塑艺术的高峰,其作品艺术精美,影响远及世界各地,在我国民间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泥人张”彩塑创作题材广泛,或反映民间习俗,或取材于民间故事、舞台戏剧,或直接取材于《水浒》、《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古典文学名著。所塑作品不仅形似,而且以形写神,达到神形兼具的境地。“泥人张”彩塑用色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所捏的泥人历经久远,不燥不裂,栩栩如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典雅秀丽。泥人张彩塑适于室内陈设,一般尺寸不大,约40厘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揉而成的“熟泥”。经艺术家手工捏制成型,自然风干,再施以彩绘。 天津泥人在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已享有很大声誉。使天津泥人大放异彩、成为民族艺术奇葩

人美版美术三上《民间面塑》教案(2课时)

第二课民间面塑 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制作面塑作品 教材学情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面塑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很多城市乡村都可以找到面塑艺术的踪影,它们带给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那么多的企盼、那么多的惊喜、那么多的感叹……教材共两页版面,其中包括“面人”与“面花”的佳作欣赏、制作步骤图及学生作品。在学习中,主要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夸张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联系生活,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不同人文环境下,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第一课时:可爱的老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塑造一只生动的老虎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史悠久、丰富多彩的面塑文化,增强学生对民间工艺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面塑艺术制作的基本技法,塑造老虎形象。 难点:揉、捏、剪、挑、压、粘、贴等方法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老虎范作、剪子、小梳子、擦手油、小竹签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视频出示:在大森林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它们快快乐乐、无忧无虑。提问:在这幅画面中,你注意到哪些动物的动作?你能模仿出来,让同学们猜一猜吗? 学生模仿不同动物进行表演,其他同学猜。 二、欣赏分析 1.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老虎吼叫的声音) 2.欣赏书中老虎的作品,引出课题。 3.视频展示面塑老虎的各种造型,引导学生分析老虎的特征。 三、小组探究 讨论:1.这些可爱的老虎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这些作品是如何突出表现老虎的特点的? 四、讲解、演示 师:演示通过揉、捏、搓、粘等简单的方法制作出老虎的形象。(提醒学生一些细节的处理)

《民间面塑》教案1

《民间面塑》教案 教学目的: 初步了解面塑艺术,感受我国民间丰富多彩的面塑艺术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面塑艺术,掌握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并试着塑造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 教学难点: 揉、捏、剪、挑、压、粘、贴等不同技法的实际应用。 课前准备: 橡皮泥、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暑假老师去公园玩,看到有人在用面团做小人,你们见过没有呢? 二、形象回忆作品赏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面人。同时介绍面人的流派知识。 除了面人,你还见过其他用面做的工艺品么? 不同地域、不同题材的“面花”作品,同时介绍一些春节、端午节、七巧节、老人做寿婴儿满月等不同时节场合的讲究规则。 请同学结合自己生活的所见来谈一谈,有的同学可能过年的时候随父母回农村探亲见过,有的同学在民俗村见过,也有可能有的同学曾经生活在农村,还亲自动手制作过,谈谈他们的感受。 三、小组探究 为什么我们用面来塑造?感受一下面和橡皮泥有什么不同?紧密细腻,黏合力 联系捏橡皮泥的经验,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手段来造型?揉球、搓条、扎眼。 看看书中的作品,有哪些地方你不知道是怎么做的? 四、动手操作 介绍几种不常见但实用的方法,如碾、压、剪、拧、捻,以及用这些方法可以制作哪些特殊的装饰。 五、自主创作 结合不同的造型手法,创造一个自己喜爱的形象。 六、互相交流 面塑博览会开幕啦!组织学生有秩序的互相欣赏浏览。 谈谈自己分别的发现,分别从造型设计,创意、色彩搭配、造型手段等方面进行评述。

七、课堂延伸 由于时代、地域、风土人情等各不相同,我国的面塑艺术也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风貌;今天你创造出了面塑作品,珍藏了好朋友的面塑作品,这可能是你的第一件藏品,希望今后同学们更多地关注这一古老的艺术奇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