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献给那些70年代的经典歌手

献给那些70年代的经典歌手

献给那些70年代的经典歌手
献给那些70年代的经典歌手

献给那些70年代的经典歌手

1. 60-70年代人都知道的歌手——张蔷

听张蔷血厉的声音,可着劲地喊叫时,都会咧开嘴笑。我很想有一张碟,收进张蔷所有的老歌。让我从新忆起某个艳阳高照的午后,张蔷的歌声破空传来,在车水马龙的街上,连灰尘都在扑扑地震颤。

直到今天,张蔷独一无二的声音和演唱方式仍然是空前绝后的。张蔷的盒带销量是中国大陆的冠军,记录无人能破,也不可能破了,那种文化贫瘠的年代不会再来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蔷的歌也卖出了空前绝后的好成绩。

那时我小,购买力跟不上张蔷新歌的发行速度,就用索尼带去别人家翻录。多年后才知道,那些歌曲都是从港台磁带上扒来的。由于版权意识的缺失,中国新生的流行乐坛是在模仿抄袭中诞生成长的。但张蔷显然是在翻唱,因为她超越了原唱,而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在技巧的处理和音色的利用上有自己独到的发挥。

那时候张蔷,烫着爆炸式的头发,于是全国的时髦青年也都来爆炸式,顶着鸟窝似的一团乱发;她穿蝙蝠衫,全国的姑娘也都大红大绿地穿蝙蝠衫;她穿脚踏式健美裤,全国的女人也都穿得跟卧室出来似的;她画黑眼圈大红嘴,整个大陆的时髦女人就都浓墨重彩地把眼睛画成熊猫样。隔着10几年回头看,那时的潮流女郎就是这样没头没脑的怪物形象。她赶“出国热”的潮流,在演唱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毅然出国,去澳大利亚学英语,原因简单得只有一句,“有本事的人都出国”。然后匆匆嫁人定居香港,做了人家妻子时还不到20岁。小小的年纪突然从歌坛消失了,从此就再也没能红起来。

她的那些歌曲似乎都成不了经典,一是因为那些歌曲都非原唱,翻唱是唱不出成就的;二是她选的歌都没什么难度可言,容易流行,却不显水平;三是始终没有自己的代表作和划时代意义的精品。因为市场好,她几天就能录出一盘带,这样的作品只能叫产品,毫无工艺可言。

张蔷有星运却无星缘,有星缘却无星份,因为她生不逢时,或生逢其时,却生不逢地。那么良好的演唱天赋,在80年代刚有流行歌曲的新中国,只能为后来者做奠基做铺垫,因为她没有师承,只能“瞎”唱。在张蔷最辉煌的时候,中共主流意识形态还视她的歌为精神污染,她没有登台的机会,我们从没在电视里看过她的演唱。因为大家都是听录来的磁带,对她的长相都很模糊。尽管她的歌声传遍长城内外,唱红大江南北,但她没找到大红大紫的明星感觉。仍和男友背着书包就在西四那脏兮兮的延吉冷面馆里吃饭,没人认得出她来。

往事悠悠,北京女人张蔷,再度由海外回来想重返歌坛时。80年代出生的小孩早没兴趣知道这位阿姨是谁了,就象我们30 多岁的男人没兴趣听什么周杰伦一样。在许多场合,人们发现张蔷面对如蚁的娱记表现得甚为惊诧和慌乱,她离开这个名利场已经太久太久了。她的不太精明的长相和很邻家的气质,当然不能和她当年的歌坛地位相匹配。她只是一径地笑着,很随和很亲切,不象其他女星面对媒体时绷得那么紧。然而就因为这种心无沟壑的率真,让我这知道她的老听众忽生难过之情。岁月蹉跎,她不遗憾吗?

这么多年过去,她几乎给人忘了。相夫教子赋闲在家也许是生活的本真,平实而从容。因为成功来得太早,所以就不太珍惜?如果一直活跃在大陆的舞台上,会不会也象那些所谓的“常青树”一样让人厌烦?许多问题没有假设,有了假设也没法比出哪一个更好。张蔷露面的机会不多,但她深藏在老听众的心里,想忘也忘不掉。也许某一天某一刻某一个念头冒出来,让人想起她,想起她的歌声,想起那个百废具兴蓬蓬勃勃的年代。

这就是张蔷,青涩年代里唯一的热烈。

2.玫瑰艳后:梅艳芳

梅艳芳原籍广西合浦,1963年10月10日出生于香港旺角。其父早逝,全家五口仅靠母亲经营破旧的“锦霞”歌剧院聊以维持生计。她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学习唱歌,3岁时便开始登台公开演唱。上学后,她在晚上常随姐姐梅爱芳一起外出演唱挣钱用以维持家庭生活。由于姐妹俩歌喉不俗,曾赢得“歌坛神童”的美称。1982年,梅艳芳获得在娱乐圈崭露头角的机会,

在香港无线电视台举办的第一届歌唱新秀大赛上,她以一曲《风的季节》获得冠军。当时黄沾和顾嘉辉都是比赛的评判,在听完的梅艳芳演唱之后都惊为天人,黄沾给了她满分50分,而身为评判主席的顾嘉辉给他49分,冠军自然是理所当然地落到她的手里。1983年,她的音乐天赋再次得到认可,在东京音乐节上又获得了一个亚洲特别奖。1985-1988年,梅艳芳连续被香港电视台评为“最受欢迎的女歌星”。

1986年初,她又进军台湾歌坛,短短数日,歌曲盒带销量突破。

千万大观。在形象设计师刘培基的帮助下,创出了自己独特的舞台形象。

在1982年成为歌坛新秀之后,梅艳芳便开始涉足电影界,同年张国荣主演了楚原执导的《偶然》一片。在1984年,梅艳芳开始以演技征服观众,在与张国荣、张曼玉一起主演的《缘分》一片中,她的出色表演为她赢得了第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初涉影坛的她便尝到了小小成功的滋味。但那时的梅艳芳还只能算是个有前途的影坛新人,并没有很高的声望,直到1987年她主演了《胭脂扣》才让影坛人士真正认识到她的表演才华。影片中梅艳芳饰演石塘嘴名妓如花,她与张国荣饰演的富家公子十二少产生了真爱情,但不为男

方家长接受,两人相约吞食鸦片殉情,不料如花的阴魂来到五十年后才发觉十二少未死,而是在垂老之年落魄地当一个临时演员。在报馆上班的万梓良与女友朱宝意从中帮助如花寻人,也因而反省了他们自己的爱情关系。这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她获得了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和第二十四届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奖。1996年,在许鞍华执导的根据张爱玲小说《十八春》改编的影片《半生缘》中,她和葛尤的搭配虽然因为戏份不足而不如吴倩莲和黎明的搭配抢眼,但同样有着不俗的演出。在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和第三届香港金紫荆奖上,她都获得了最佳女配角奖。这时的梅艳芳与当年出道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戏路广泛的她已经是一位难得百变影后。

说梅艳芳是百变影后,当然是指她的戏路广泛。从文艺片到喜剧片,在到动作片和黑社会片,她都有不错的演出。为她赢得过殊荣的那些影片就无须再提了。喜剧片中,与周星驰在1992年合作主演的《审死官》可以算做是其中的经典之作了;动作片中,与成龙主演的《醉拳Ⅱ》以及和张曼玉等人主演的《东方三侠》都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而黑社会片中与周润发合作的《英雄本色Ⅲ:夕阳之歌》更是堪称精品。在2001年的香港贺岁片《钟无艳》中,她女扮男装反串齐宣王一角又惹得观众捧腹大笑。而在她赖以提名金马影后的《慌心假期》中,她有饰演了一个婚姻生活发生危机的中年妇女。一切的转变在她的身上看来都是那么的不经意和不留痕迹,不停变化之中的梅艳芳成熟了。虽然有些影片里你或许还是能感受到似乎角色有些稚嫩,但又怎么能把一个角色的好坏完全归结到演员的身上呢?但是梅艳芳变化、创新的勇气的确值得敬佩。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人品好,唱歌好,演戏好的香港演艺圈大姐大梅艳芳在香港养和医院因为患子宫颈癌引起的肺功能失调而不幸病逝,终年40岁。去世时留下的最后一句万般无奈话:“既是这样,我便走了。”2004年1月12日11时至12时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了梅艳芳告别礼仪式。

3.半世纪,十亿个掌声的天籁女子——邓丽君

中国的流行音乐其实已经走过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

今天是邓丽君小姐诞辰50周年纪念日,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邓丽君的歌不经意地从某家店铺飘进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涩的初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通俗歌星、歌后层出不穷,但是,大浪淘沙,能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已经不多了,可邓丽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风格各异的几百首经典歌曲足以让那些一辈子只唱了一两首成名曲之后就销声匿迹的歌星汗颜。而且我们欣赏邓丽君最大的困难就是打着灯笼也很难找到一首难听的歌。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咸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两百岁的老人都爱听!

神奇的邓丽君,她浓缩了历史,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很多港台和内地通俗歌手的所谓个人风格在她清纯自然的形象面前都显得做作可笑,唯一看似可行的办法就是远远地绕开她,有时还假装无视她的存在,心里却不得不服。

在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如梅艳芳、王菲亦只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愿学的歌手就是邓丽君)。至于被誉为玉女、备受推崇的范晓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简直不能相提并论。尽管多年来总有那么一些人用所谓“酒廊情歌”、“靡靡之音”来贬损她,可是贬来贬去除了更加反衬出邓丽君的无法超越外,所谓的天后阵营至今仍未见可与之比肩的超级巨星。

邓丽君的歌具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飞瀑、潺潺溪流。人们欣赏她只要靠审美本能而无需绞尽脑汁。其实艺术的共同点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

来香开放一样顺理成章,毫无斧凿痕迹,但又比任何设计和精心包装来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许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于属于包装的东西太多了!这就好比本来相貌平平的小姐太太硬是靠整容术增添了几分姿色,却总让人觉得缺点内涵。

记得自己曾经对高胜美的歌十分欣赏,以为这就是最好的通俗歌曲,后来才感到十分脸红。在一个拥有邓丽君的民族和国度,居然到处可以听到那么多不知所云的通俗歌曲,想来实在是悲哀。有些影视明星从来没唱过歌也来个“演而优则唱”,更有些歌手得了一点奖就盲目地妄自尊大,连自己究竟算老几都没搞清楚,自以为干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其实翻了半天跟斗还在如来掌心。

所幸的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虽然无缘与邓丽君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现代高科技使我们又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复习邓丽君了,惭愧之余,激动之至。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平心而论,论美貌邓丽君不能说是风华绝代,但她的歌却实在让人难以拒绝。可是,邓丽君这样的女人在今天是越来越少了,街上的女人越来越妖冶、越来越性感,满足男人们古典情怀的女人几近绝迹了。

4.永恒的大姐——蔡琴

上世纪70年代以民歌歌手身份开始涉足歌坛,随后出版了第一张唱片《出塞曲》。27年间,发行唱片近50余张,获奖无数,名曲有《恰似你的温柔》、《你的眼神》、《不了情》、《被遗忘的时光》等,同时亦涉及广播、写作、电影、服装设计等多个领域,主持包括“金马奖”在内的多项大型活动,被誉为主持界的“名嘴”,这几年更是演出了多部舞台剧,包括大获好评的《天使不夜城》。

在歌坛,蔡琴有着极好的口碑。论者评价:蔡琴的歌就像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她波澜不惊、低回委婉的歌声,是一种被遗忘了的古老语言,有着一种古典的浪漫,一种优雅的感伤。她影响的深远,甚至可以从一个例证中发现:在“发烧友”圈中,蔡琴的唱片都被作为试音碟。他们认为,只有器材能真实传达出她声音的魅力,才足够水准。

5.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名优——张国荣

他是一个罕有的艺术天才,而且不但没有浪费这份天才,反而用了数倍的努力做到更多更好。他的专业精神有口皆碑,对自己的行业怀有由衷的热爱和全心的投入,不断尝试新领域和新突破,并且一再取得成功。他是香港作词家与作曲家协会委任的“音乐大使”,作曲三十余首,作词八首,谱写的歌曲先后获得“十大中文金曲奖”、“十大劲歌金曲奖”、“中国原创音乐榜金曲奖”等多项大奖,五次入围电影节最佳原创歌曲提名,并且获得金马奖“最佳原创电影歌曲奖”。他担任监制的唱片获得过香港乐坛唱片类几乎所有的最高奖项,他担任艺术总监的演唱会被评价为具有大师级水准,他为演唱会设计的服装、造型、编排的舞蹈多次被业界赞誉,他导演的MTV、音乐电影和公益短片都得到了广泛好评。多年以来,他从未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勇于以非凡的艺术水准和持续的创新精神引导业界时尚,无论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还是气定神闲的优雅中年,他始终是站在潮流最尖端的那一个。

他是香港的一代传奇与神话,“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名优”,超人的才华与品位,充满星光的神采与深入骨髓的魅惑,王族一般的高贵气质与翩翩佳公子式的优雅风度在演艺界内外都久负盛名,多次在“最受欢迎艺人”、“演艺十大红人”、“十大健康形象”、“十大靓人”等选举中名列榜首。但是,与舞台上银幕中前卫、风流、狂野、颓废的多变形象相反,生活中的他,性格传统,作风低调,谦恭有礼,纯真坦荡,对事业认真,对工作严谨,对家人负责,对爱情忠贞,对前辈尊重,对后辈提携,对朋友热诚,对歌迷亲切,一生大事小节无愧于心,无负于人,具有几近完美的品德。历经的风风雨雨只是增强了他的坚韧,没有改变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就算在被严重抑郁症折磨的痛苦之下,也仍然热爱生活,关心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尽力帮助身边的朋友,从来不曾怨天尤人。这份非凡的人格魅力使他不仅仅是一个明星,更是一个高贵的艺术家,一个值得怀念的朋友,一个令人敬仰的人。

张国荣走了,在卖报人的卖报声中,他的离去异化为一种炫耀。死讯被喊得声声不断,声声震着人心,侧过脸去,不忍再听。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人来人往,人来人往,有多少人心怀一丝悲伤?

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躲过愚人节弥散的空虚,张国荣没有复活。愚人节对张国荣来说也许是一个好日子,在他心里,这个日子可以尽情玩笑,这一天,真真假假,没有人会相信他已离去。愚人节,被生活所愚者亦可愚人。张国荣何等聪明,戏剧化的日子,戏剧化的辞世,他

的身后事戏剧化的流传于世。4月1日,特立独行于365天的任何一日,一个风华绝代的男人,一个眼神细腻如丝的男人用他忧郁的表情向维多利亚港湾做最后的道别,绞断一切温柔缠绵,化蝶而去……

一个成功卓著的人,为何生命就象断线的风筝,突然坠地而止?金钱,地位,成功,随心所欲,还要有什么?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在浮华的背后,留下的是更多的问号和思考。

6.最早轰动海外的东方人之一——罗文

罗文也是最早在西方引起轰动的中国艺人之一。1979年,罗文成为首位被获准于英国伦敦爱尔伯特大厅演出之东方艺人,盛况空前,同年他还在美国纽约曼迪逊公园剧场及新加坡国家剧场举行个人演唱会。1980年,他再赴美国纽约,在林肯中心举行个人演唱会。同年,再次被邀前往新加坡国家剧场演出。1987年,罗文又成为首位在美国纽约市卡耐基大厅演出的东方人。1990年,罗文应邀前往加拿大温哥华为“欢乐满杏林”慈善筹款晚会演出,还应邀参加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邮轮名人慈善拍卖。同年,他还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政府主办的“星光济世之家慈善晚会”。1991年,他携同乐队、舞蹈员及工作人员等20多人远赴美国及加拿大表演14场,连场爆满,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为患骨髓病之华人小孩做筹款演出,他的义举带动了全球华人热烈反应。

7.音乐教父——罗大佑

罗大佑是真正开启一个时代的人物,他的“音乐教父”地位不是偶然,完全是他的才华和创作实绩所奠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罗大佑的成就是不可超越的。罗大佑不但自己演唱了一大批经典歌曲,而且他创作的歌曲被其他歌手演唱后一样成为经典,如陈淑桦、辛晓琪、张艾嘉等,都从中获益。罗大佑的作品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流行歌曲通俗流畅的概念,涉及面广、表达深刻,最重要的是注入了一种具有永恒意义的精神。

我最欣赏的一位歌手,他的歌曲是全新的创作,充满文化气和思辨色彩。最先我们听到的都是别人翻唱的他的歌,小时候音乐课上课外欣赏学过如今还记得的是《童年》。他的原唱别有风味。

90年偶尔听一个朋友哼唱“黑漆漆的孤枕边,苍茫茫的天涯路,轰隆隆的雷雨声。”就如同看惯了沙漠里仙人掌突然见到了苹果,颇为心动,哪种苍凉凄美的感觉沁人心脾。我知道这绝非出自凡夫俗子之手。

8.她的歌声穿透力很强,穿过岁月直到今天——苏芮

苏芮的演唱生涯始于1968年,以演唱英文歌曲起家。苏芮素以个性倔强闻名,一直拒绝录制她认为不适合自己的作品。

1983年,苏芮首张国语专辑“搭错车”推出是她演唱生涯的一次转折。这张专辑体现了故事与音乐互为附注的完美结合,在当时靡靡小调盛行的台湾流行乐坛几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种反叛精神的背后凝结了新一代台湾流行音乐人(包括罗大佑、梁弘志和李寿全等人)的心血付出。可以讲,如果没有苏芮,邓丽君的歌曲会延长流行至少十年。

苏芮成为两岸三地流行乐坛上整整两代人关注的焦点,至今其影响力依旧维持,历久而弥新。最近在北京首体举行的“苏芮经典个人演唱会”所造成轰动效应,就是有力例证。

苏芮的演唱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她的歌声具有特有的韧劲,加上其宽广的音域,造成一种强烈沧桑感,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种忧郁的本质与蓝调音乐一脉相承,在中文歌曲领域,苏芮所创建的这种灵歌式演绎风格至今无人能够超

9。铁汉男子——崔健

崔健出生于一个朝鲜族家庭, 父亲和母亲都是文艺工作者。从十四岁起,崔健跟随父亲学习小号演奏。1981年,他被北京歌舞团招收为小号演奏员,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

在北京交响乐团工作的六年当中,崔健开始歌曲的写作。他与另外六位乐手成立了“七合板”乐队。这是中国同类乐队中较早的一支。1986年,崔健写出第一首摇滚/说唱歌曲“不是我不明白”。

1986年, 在北京举行的为纪念86'国际和平年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当他穿了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的舞台时,台下观众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当音乐起处,崔健唱出了“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时,台下变得静悄悄。十分钟后,歌曲结束时,在热烈的欢呼和掌声中,中国第一位摇滚歌星诞生了。

从此,崔健开始了他的摇滚新长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