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姓名:王昌仙时间:2013年11月3日

【教材分析】

本节是沪粤版教材第3章《光和眼睛》中的第3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首次较完整的研究“像”这个概念,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生活中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把科学方法和科学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注重让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探究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平面镜,平面镜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容易对平面镜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就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但是对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还没有通过实验探究过,怎么探究,探究哪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并且对平面镜所成的像,具有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像近大远小”,这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的点拨和启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②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②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像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③通过对平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经历探究实验的“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过程。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以及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2.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资源】

学生分组仪器:平面镜一块、厚薄玻璃板各一块、相同的蜡烛2支、卡通玩具、不同的蜡烛2支、方格纸、A4白纸、直角三角板、探究记录单、笑脸一张,自制“b”“F”字模型教师媒体运用:演示实验(自制旋转的平面镜演示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视频文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表演:浇不灭的蜡烛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谜底?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板书:§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讲授新课:

(一)、平面镜概念

(1)师:请同学们拿起课桌上的镜子观察一下它的反射面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老师用手摸摸,以做示范)

生:光滑,平面

师:物理学上,把反射面呈光滑平面的镜子叫平面镜。(板书:一、平面镜:光滑平面)(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平面镜呢?

学生活动:铜镜,平静的水面,商店里的玻璃,

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面镜:原来平静的水面就是一个平面镜,古人在没有发明镜子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水面来梳妆打扮,后来又发明了铜镜。还有没有?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光滑的瓷砖,光盘光滑的一面等等(学生提不到的老师引导,展示)

(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师:我们知道平面镜可以成像,我们玩一个照镜子的游戏,好吗?

师:拿起镜子,看到自己的像了吗?第一个动作,对着自己的像笑一笑;第二个动作,向玻璃板靠近,然后远离。第三个动作,用手摸摸后面的像,能摸到吗?哪位同学来说说自己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我笑一笑,像也笑一笑,我向玻璃板靠近,像也玻璃板靠近,用手摸不到后面的像。师:回答得非常好。

师:通过刚才的照镜子游戏,同学们来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有什么样的特点?像和物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在黑板上板书:猜想)

1.各抒己见提出猜想(让学生拿着实物进行猜想,本环节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学生可能的猜想::①像与物大小相等,物远像小;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像与物左右相反----(学生能猜到多少就先探究多少,猜不到的后面老师在点拨探究)

师:过渡:很好,刚才同学们对于平面镜的成像特点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该怎么办呢?

生:做实验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师:请小组讨论交流:尝试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该小组准备选择什么器材成像(平面镜还是玻璃板?为什么?)用什么作物体来实验?(蜡烛还是卡通玩具?哪个更好?)

②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进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③如何测量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学生分组先讨论1分钟,然后动手尝试。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1)师:要研究平面镜成像,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平面镜,我们用的镜子和玻璃都是平面镜,我们选择哪个做实验?生活中的物品很多,那我们还要选择什么物作为研究对象,效果更好。哪个小组先来说说第一问题。

学生发言:我们组用玻璃板来成像,用蜡烛来当做物

学生发言:我们组用平面镜来成像,用卡通玩具来当做物

师:大家来说说哪个方案更好为什么?(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完善方案。)

生:使用玻璃板成像时,不仅可以看到后面的像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使用玻璃板,便于确定像的位置。蜡烛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清晰,易观察。

师:回答的非常好,用大家给他来点掌声!

(2)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进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生:回答

师:其他组有没有补充的?

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共同得到:把玻璃板竖直放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拿另外一只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师强调:象这种用真实的蜡烛B 来替代像,从而确定像的位置的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师:在这里同时也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

生:由于两个蜡烛等大,蜡烛B与蜡烛A的像,正好说明了像和物大小相等。

师:回答的非常好,掌声鼓励。

师进一步追问:怎样验证“物远像小”?

生:改变蜡烛的位置,在做几次试验。结果发现物和像也完全重合,从而证明了像和物大小相等,与远近无关。

师:而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感到“物远像小”,是我们视角的影响产生的,是错误的想法,例如我们站在山顶看下面的行人很小,其实人有没有变小?

生:没有

(3)师:如何探究像与物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哪一组来说说你的方案?

生:我们小组选择方格纸,通过数方格的个数来证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生:我们小组选择白纸和直角三角板,通过直角三角板来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

师:大家来讨论一下每个方案优缺点

生:方格纸比较方便简单,但是数值不确切;用白纸和直角三角板测量数值更确切,但是又点麻烦。

师:非常好。每一种方案都有其优点,一会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分两组来完成实验:方格纸组和白纸组。

师:只测一组实验数据吗?生:不行,最少测量三组数据

师:回答的非常好,马上做实验的时候,记住在蜡烛A和蜡烛B处做标记,以便测量距离。师:请大家按我们刚才的的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表格。(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3.进行实验:学生分组探究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供学生参考)

将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桌面上,将方格纸居中(红色线与玻璃对齐)放在玻璃板下。

点燃一支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做物。将另一支等长的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它与蜡烛A的像重合。(并在蜡烛A和蜡烛B处做标记)

改变蜡烛A的位置,在重现做两次实验,并将数据与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面表格内。

师:请两个小组来报数据,并说出得出的结论

生:讨论交流

师:通过我们的实验验证了我们刚才的这些猜想是正确的: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到平面

镜的距离相等;(板书)

追问:大家还有什么发现吗?深化探究(假如学生说不出物像连线垂直于镜面,启发一下:把物像两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

生: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很好,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把纸对折,A和B 重合;把A、B连接起来,连线和镜面垂直,并且距离相等,数学上叫做对称。

师:真棒,我想你的数学一定很棒,逻辑思维能力这么强。(多媒体展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板书: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师:多媒体展示动画小孔成像和演示凸透镜成像,能呈现在光屏上,那平面镜成的像能能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呢?大家动手试试?(引导学生移开蜡烛B,用白纸做屏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即把眼放在平面镜和光屏之间)

生: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师:物理学上把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实像,例如:小孔成像和

凸透镜成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叫虚像。平面镜成的像是虚

像。

师:下面请同学们来进行画画比赛,看着镜子画出平面镜中“b”

和“笑脸”的像,看谁画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看着平面镜画“b”和“笑脸”的像

师:画好后观察你通过平面镜画出来的笑脸和老师提供的笑脸有什么不同?

生:左右相反

师:同学们把我提供给你的笑脸翻过来看看,与你画的笑脸相比较有什么发现?

生:会发现相同了。

师:以后我们要想知道“b”“F”以及钟表在镜中的像是怎样的?只要把他们翻过来,看背面就行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做个肢体游戏,找一个学生当做老师在平面镜中的像,老师举起右手的时候,学生也举起右手。大家发现了什么?

生:呵呵,左右相反。

4.总结实验结论: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回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等距,对称,虚像(多媒体展示,使分步探究系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5. 评估:你们小组在实验中觉得有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需要改进的?还有什么问题和疑惑?拿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和解决。

及时巩固:

①师:利用学过的知识找这位同学在镜子中的像?

②师:现在你能不能利用我们学过的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来解释开始的魔术呢?

拓展探究:师:在做实验的时候,我们强调要把平面镜垂直放置,如果不垂直放置会怎样呢?

生:如果不垂直放置无论怎么移动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师:这一原理被应用于生活中:你知道小汽车的前挡风玻璃为什么不是竖直的而是倾斜放置吗?

师生讨论结果:根据平面镜成象的特点,象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竖直的成象在正前方,影响视线.如果是倾斜的,成象在斜上方,不影响司机的视线。

(三)、平面镜的应用:

师:展示潜望镜

师: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制成了潜望镜如图,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还有在生活中什么应用吗?展示上节课的课后练习第五题如图3.2-11所示:说明了什么?

生:无论从哪个方向射来的光都能原路返回,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汽车尾灯。使司机能及时的发现前面的自行车,避免事故的发生。

师:这就是平面镜的应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平面镜呢?

生:早上起床后,我们可以利用平面镜进行梳妆打扮;舞蹈演员可以利用平面镜矫正舞姿;商店利用平面镜扩大视野;万花筒;牙医内窥镜(牙医利用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牙齿情况)等。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真的万花筒,请传观。(使课堂气氛再次被激起。)

学生活动:学生传观各种万花筒

三、交流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说一说。

四、巩固练习:(多媒体展示)

五、布置作业:上网查询制作潜望镜,万花筒的方法,自制潜望镜,万花筒。

六、板书设计:

3.3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平面镜: 铜镜,平静的水面,玻璃板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像与物大小相等(等大)

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等距)

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对称)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虚像)

三、平面镜成像的应用:潜望镜、自行车尾灯万花筒、牙医内窥镜

四、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路成像

教学反思: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专题: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 【河南中考】 (2017?河南)如图1就是“探究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得实验装置。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利用了玻璃透明得特点,便 于确定,玻璃板放置时要求与纸板。 (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得蜡烛A,再拿一支没点燃得相同 得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至与蜡像A得像重合,这样做就是为 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若用光屏替代蜡烛B,在光屏上观察不到蜡烛A得像,说明平面镜成得就是(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1)像得位置(2)垂直(3)大小;虚 【知识解读】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平面镜成像得特点就是: “正立、等大、等距”得“虚像” ,物与像“上下一致、左右颠倒” ,即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成像得原理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反射光线进入人眼,眼睛逆着反射光线瞧到光线好像就是从镜后得像点发出,所以说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 1、镜面得选择与放置:用薄得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便于确定像得位置;由于玻璃板得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得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得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镀膜玻璃板得镀膜得一侧对齐方格纸得中线,且朝向像得一侧。 2、像得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大小关系,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得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得像完全重合,说明像与物得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得就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得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 (2)平面镜成像就是光得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得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得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得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3、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与物距得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与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得结论,多次测量得目得就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得方格纸,其目得就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得关系。 4、虚像得理解与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瞧到镜后得像点,就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得交点,没有实际光线得会聚,就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5、像得亮度:像得亮度取决于物体与环境得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得环境中观察蜡烛得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得一侧。 6、评估:(1)像无法与蜡烛重合,可能就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 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7、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得大小取决于物得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核心例题】如图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得实验中: (1)器材选用时,用平板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得目得就是;规格相同得茶色玻璃与普通玻璃,应该选择玻璃;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得像,这就是由于造成得,因此玻璃板(选填“厚些”或“薄些”)较好。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得蜡烛得目得就是为了比较像与物得关系。在玻璃板得A侧竖直放一只点燃得蜡烛,小明在玻璃板后拿一支没有点燃得相同蜡烛寻找蜡烛得像得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得(选填“A”或“B”)侧观察。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跟前面那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和“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

→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些特点描述 出来。 2.经历从“提出猜想”“进行设计”“实验验证”“归纳评价”的探究活动全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 度尺一把。 【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平面镜成 像有哪些特点? 【猜想或假设】Array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 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相同。 【设计实验】 1.如图,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垂直放置一块玻 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把一支 点燃的蜡烛放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再拿一支没有 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 像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记下这两个位置。实验时注意观察蜡烛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所成的像是正立还是倒立。2.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做实验。 3.移去玻璃背后的蜡烛,在蜡烛所在的位置放上光屏,看光屏上能否接收到像?4.用直线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分析和论证】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物体和像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4)如果在你看到蜡烛像的位置放上一张白纸,不能在白纸上看到蜡烛的像_说明蜡烛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这种像我们把它称为虚像。 【交流与合作】 (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的情况简要记在这里。) 注:(1)为什么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对实验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论怎么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4)蜡烛的像能不能用光屏接收到?不能,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5)为什么要用另一只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确定像的位置。 (6)实验用到刻度尺的作用?比较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7)一只蜡烛在平面镜后面确成了两个像?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实验时要用薄玻璃板进行。 (8)验证像与物的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时,要进行多次实验的目的?找到更普遍的规律,使实验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多次实验要求改变蜡烛的位置。 (9)用跳棋代理蜡烛进行实验,缺点:像比较暗,看不清。改进:用手电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 (10)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光的反射。 (11)实验在什么环境下进行较好?在较暗处实验效果更好。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与反思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三水区第三中学刘颖仪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归纳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和改变光路的作 用。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来揭示平面镜成像规 律。 (2)通过用对称法完成平面镜成像作图,训练学生运用几何知识和物理规律研究简单光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像与物的左右关系,归纳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难点:设计探究性实验及对虚像的初步认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新课导入:组织学生观察课本图3—37并让学生动手照镜子,注意观察自己和镜子的人有什么不同?(激活课堂气氛)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交流合作,解读探究 [动手做]学生观察桌面上的平面镜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什么是平面镜。[小结]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 2、提出猜想: [教师提问]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4)颜色相同; (5)成的是倒立的像; (6)物体离开平面镜像也离开。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平面镜成像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

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平面镜成虚像,简述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举例说出凸面镜和凹面镜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通过观察感知球平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和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球面镜的光学性质。 教学难点 1.虚像的概念。 2.球面镜的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透镜、投影片、凹镜、凸镜、激光演示器。 学生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火柴、夹子两个、8 K白纸一张、图钉、透明胶条、小平面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

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新课教学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向学生示范并说明探究活动的目的和做法。 目的: (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做法:边示范边讲解。 ①像下图那样,将一张8开的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装置: ②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左右移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实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位置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⑤把测量结果填写下表中。 2.学生分组实验 以上把教材图2.3—1的演示实验再改为学生实验,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自己进行分析总结,既有利于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3.在实验基础上得出成像特点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师]①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实验04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解析版)

实验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器材】两支完全一样的蜡烛、一块玻璃板、一个光屏、火柴、刻度尺 【实验步骤】: ①将玻璃板垂直置于桌面,在玻璃板的一侧立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观察其另一侧面的蜡烛的像。 ②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③将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④移到蜡烛的位置,观察其像的大小有无变化。 ⑤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实验数据】: 像与物的大 小关系 物体与玻璃 的距离(cm) 像与玻璃的 距离(cm) 物像连线与 镜面的关系 实像或虚像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实验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 1.像和物大小相等; 2.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互相垂直; 4.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 【考点方向】: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2、镜面的选择与放置:用薄的茶色透明玻璃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由于玻璃板的 实验剖析

前后表面均能反射成像,为了减小两个像之间的干扰,玻璃板要薄一些较好。放置时玻璃板要和纸面垂直,否则玻璃板后的蜡烛无法与像完全重合。 3、像的位置与大小: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拿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蜡烛在玻璃板后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玻璃板前侧从不同角度观察,同时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直到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像和物的大小相等。 (1)镜前蜡烛点燃,目的是成像清晰;镜后蜡烛不点燃,替代镜前蜡烛的像,用到了“等效替代法”。(2)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在镜前反射光线所在的区域可以观察到物体的像,在镜后无法观察到物体的像,因为镜后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眼。即“镜前观察,镜后成像”。 4、多次测量探求规律:要分析像距和物距的关系,就要改变物距并用刻度尺多次测量记录像距和物距,比较得出像距等于物距的结论,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得出普遍结论。使用有刻度的方格纸,其目的是便于比较像距与物距的关系。 5、虚像的理解和应用: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到镜后的像点,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没有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光屏不能承接。 6、像的亮度:像的亮度取决于物体和环境的光线亮度关系。可以在较暗的环境中观察蜡烛的像;若用棋子或圆斑小人代替蜡烛时,若像不清晰,可以用激光灯照亮棋子或小人,注意要照亮朝向镜面的一侧。 7、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垂直于桌面的玻璃板向蜡烛方向倾斜,那么看到玻璃板另一侧的像会怎么变化:像的大小不变,像的位置会升高,与未点燃的蜡烛不在重合。 8、评估: (1)像无法和蜡烛重合,可能是因为平面镜放置时与纸面不垂直。 (2)分析像距与物距关系时,一组数据太少,结论没有普遍性。 9、结论:平面镜成像时,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像距取决于物距。 在学习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后,聪明的小明也在家里也独自完成了实验,小明的实验步骤如下: (1)实验前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 经典母题

人教版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2)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 难点:平面镜成像实验的设计与实验 三、教学方法:探究法、提问法、讨论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等。 四、教学用具: 玻璃板、两个等大的物体、两根等大的蜡烛、直尺,白纸、笔、支架两个、镜子等。 五、课时安排:1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欣赏水中倒影的图片,以及列举日常生活中我们照镜子打扮自己和猴子捞月亮的故事引入课题——平面镜成像。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展示。

进行新课: (一)、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照镜子,观察平面镜里的像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回答下列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是远离还是靠近? (3)、眨一眨你的左眼睛,观察你的像眨的是哪只眼睛? (为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提供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1、提出问题: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主要考虑像与物之间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教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试着猜想一下平面镜成像可能有什么特 点?(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本环节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猜想(允 许有不正确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本节重点用实验验证学生提出的 以下猜想: 1、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3、你认为平面镜后面真有物体的像吗? 4、你发现平面镜成像还有什么规律? 自学指导 3、设计实验;进行实验 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说说应该选用什么实验器材?怎样确定像的位 置?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作者:————————————————————————————————日期: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1.实验放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效果更好。 2.关于玻璃板 (1) 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和物大小的关系; (2)如果在实验中透过玻璃板看到两个蜡烛的像,(其中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暗)那是因为:玻璃板太厚,蜡烛分别经过玻璃板前后两个面反射成像。所以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________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3)在实验中如果发现无论怎样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都不能和前面蜡烛的像重合,原因是:玻璃板没有和桌面垂直。 3.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有什么要求?为什么? 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此物理研究方法叫等效替代法。 4.实验中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并比较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关系。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 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为证实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应多次实验,你认 为应怎样多次实验?()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B.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点燃的蜡烛的位置,重复实验。 7.取一光屏放到像的位置,光屏上不会出现像。说明平面镜成像是虚像。 8、图中甲图为刘军 和其他同学“探究平面镜 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 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 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刘军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解决上面的问题后,刘军重新做实验,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4)刘军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有四个同学将收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练习题

第三节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填空题 1)正常人的眼睛观察25厘米处的物体最清楚,眼睛也不容 易感到疲劳,若要使眼睛的像成在距离眼睛25厘米处,眼睛 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 2)如图所示,平面镜M前有一个发光点S,S1是它在镜中所成的像,当平面镜转动一个角度后,像的位置为S2,试作出平面镜的新位置. 3)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4)池中水的深度是2m,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3.8×105km,月球在池中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水中的月是___________________像(填实或虚). 5)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6)雄奇险秀的长江三峡景色,自古以来就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学家郦道元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三峡》名篇.文中写到春冬的美景时,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作了精要的描绘,句中的“倒影”是光的现象 二、选择题: 1)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2)有一种自行车尾灯设计得很巧妙.当后面汽车的灯光以任何方向射到尾灯时,它都能把光钱“反向射回”.下图是4种尾灯的剖面示意图,其中用于反光的镜面具有不同的形状.能产生上述效果的镜面是 [ ] A B C D 3) 有些电工仪表的刻度盘上有一个弧形缺口,缺口下面有一面镜子,它的作用是 [ ]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问题解答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是中考中常考到的一个实验,我们要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作解答。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 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 择________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 解答: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的是中,我们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便于观察和 确定像的位置。选择的玻璃板要较薄,应选2mm厚的块玻璃板。 2?实验中对选择的两支蜡烛,要求是什么?为什么? 解答:实验中要选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其中一支点燃,另一支不点燃,点燃的蜡烛 放在玻璃板前。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实验中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实验中利用刻度尺比较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的大小关系。 4?实验中用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实验装置放在明处好还是暗处好? 解答:由于蜡烛的烛焰是发光的,因此实验放在暗处效果好。 5?实验中若用两枚相同的棋子代替蜡烛,发现棋子的像不太清楚,你该怎么做解答:棋子的像不清楚,可用手电筒对准棋子照射。 6?如图1是某一个小组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竖立的 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 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为成像物 体,点燃A蜡烛。 (1)小明小心地移动B蜡烛,发现它能与A蜡烛的像为 重合,“重合”说明________ ;当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时, 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 A.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B .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2)相同的操作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实验中小明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答:(1) B蜡烛与A蜡烛的像重合,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是等大的。平面镜成像,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2)要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必须多次改变物体到平面镜的位置进行实验。选项为B。( 3)实验用到的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是等效法。 7.图2中甲图为刘军和其他同 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 中A、B是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C是平 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 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 z ?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不能与蜡烛 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B使其与像A /完全重合?但刘军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过程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 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课件猜谜语,有关镜子谜语: 1、平又平,亮又亮,平平亮亮桌上放。它会告诉你,脸上脏不脏。(打一用具) 2、明明亮亮,又平又光,谁来看它,跟谁一样。(打一用 具) 3、脸儿亮光光,站在桌子上,妹妹跑过去,它给照个像。(打一用具) 我们可以发现,镜子的反射面呈光滑的水平面,我们称为平面镜,面对着平面镜,我们都能够看到自己的像(image)如:平静的水面、大大小小的镜子、光滑的金属器具表面等实验.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一、观察自己 回答问题: 1、平面镜里成的像跟你的脸一样大吗?

2、当你的脸远离平面镜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变化?远离还是

平面镜成像公开课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 录。 (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 3 )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课型:科学探究,新授课 教学重点:本节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它是本节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 教学仪器: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小蜡烛和大蜡烛各一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刻度尺、电脑等多

媒体设备。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很有创意的视频,你知道它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器材可以模拟出这样的效果来呢? 学生:镜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也能用镜子制造出神奇的效果来。我们每天都会照镜子,它的面是平的,我们把它叫做平面镜。除了生活中常用的镜子以外,在以前人民利用光滑的金属当做平面镜、在自然界中也有平面镜(平静的水面)。现在让我们面对手中的平面镜,我们能够看到什么?生答:自己的像。 二、进行新课 (- )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同学们,面对平面镜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猜想……) (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平面镜为什么要成像?原理是什么? (3)平面镜有什么用途?…… 2、进行猜想: 好,对平面镜同学们许多感性的认识,那你们猜一猜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 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 (1)像与物等大;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像和物体大小相等 ②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和物体的连线跟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以上可以缩句为:“物像等大、连线垂直、等距虚像”。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反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如图所示。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形成的,所以s’叫做s的虚像。如果把光屏放在s’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成在屏上 解释: 照镜子就是这样的原理。可以说,只要利用到平面镜,就一定是反射。平面镜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所以平面镜中的像是虚像。虚像与物体等大,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的大小,总是相等的。无论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如何变化,它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始终不变,与物体的大小总一样。但由于人在观察物体时都有“近大远小” 的感觉,当人走向平面镜时,视觉确实觉得像在“变大”,这是由于人眼观察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仅与物体的真实大小关于,而且还与“视角”密切相关。从人眼向被观察物体的两端各引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夹角即为“视角”,如果视角大,人就会认为物体大,视角小,人就会认为物体小。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像与人的距离小了,人观察物体的视角也就增大了,因此所看到的像也就感觉变大了,但实际上像与人的大小始终是相等的,这就是人眼看物体“近大远小”的原因。这正如您看到前方远处向您走来一个人一样,一开始看到是一个小黑影,慢慢变得越来越大,走到您面前时更大,其实那一个小黑影和走到您面前的人是一样大的,只是因为视觉的关系,平面镜成像的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因此人逐渐靠近镜面。像也一定逐渐靠近镜面,人的感觉是“近大远小”,这是一种视觉效果。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方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 学 设 计 单位:会泽县鲁纳中学 姓名:胡加云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第四章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包括平面镜成像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平面镜的应用。通过本节教学活动应使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形成的,初步了解虚像的概念。 平面镜学生很熟悉。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例如,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跟物是否相等;当物与镜面之间的距离改变时,像的大小是否改变;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这些问题,并不需要学生立即回答,只是为了引起研究兴趣,为进一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必要的铺垫。 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自己总结出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虚像的概念。 2.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3.知道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过程,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领略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2)掌握“替代法”“转换法”等常见的科学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让学生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初步形成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并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2.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性向自主性转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多媒体平台、平面镜一块、玻璃板 学生分组用:玻璃板、两支等长的蜡烛、光屏、火柴、一张方格纸●教学流程图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 同组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总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完全相同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支架、白纸两张、刻度尺一把、铅笔一支。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1)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2)像与物的大小可能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等”)。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在桌面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把一个“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它的像在镜前还是镜后? (3)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B放在镜后并移动,让它跟“蜡烛”A的像重合,此时“蜡烛”B的位置就是“蜡烛”A的像的位置。 (4)观察比较A的像与B的大小关系。 (5)用铅笔描出电池A和B的位置,画出它们的连线,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两电池到玻璃板的距离,并记录在表格里。 (6)把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直接观察白纸上有没有“蜡烛”A的像 (7)改变A的位置,重复上面的步骤 4.记录实验数据 5 (1)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3)像和物的连线是否被镜面垂直平分? 6、总结实验结论 (1)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_。 (3)像与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_____________。 (4)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__(选填“虚”或“实”)像。整理实验器材 7、评估与交流: (1)、实验中为什么使用两支同样的“蜡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在玻璃板前面的蜡烛要求点燃,而放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为什么不要求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为什么用能够透光的平板玻璃,而不用镜子去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教案 【篇一:优质课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滨海县条港初级中学于正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通过亲自实验,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总结、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真正地参与科学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并能顺利地完成合作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另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丽,获得成功的喜悦,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了解平面镜在日常生活、生产、科技方面广泛的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初步认识人类生活离不开科学,而科学也真正的服务于社会。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感受探究的各个环节。 (2)难点:虚像的概念 三、实验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不等大蜡烛2支、棋子2颗,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方格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甲天下的山水图片吧!(课件出示三幅图片:船行山顶) 面对此情此景,清代诗人袁枚这样赋诗:“船于山顶行,桨在天上撑”,你能根据画面说说:船能在山顶行是怎么一回事吗? 如果在波涛汹涌的海面还会出现刚才的景象吗?这是因为?(水面是光滑的平的可以看作镜子) 学生说出镜子后:同学们的课桌上也有一面的镜子,大家可以拿起来观察一下,你注意到它的表面怎么样?

师:像这种表面是平的镜子(教师板书)物理学中叫做“平面镜”。(课件出示:平面镜) 师: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镜子大都是在玻璃后面涂上水银制成的,是不是只有涂了水银的玻璃才是镜子呢?生:不是 师:同学们说说看,还有哪些可以当作平面镜?生:铜镜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其实,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王朝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制造了铜镜。 师:是不是只有铜才能做成镜子。(学生讨论) 生:不是,有平静的水面。 生:光亮的金属表面。 师:不仅玻璃可制成平面镜,抛光的金属平面(向学生展示光盘的光滑一面)、平静的 水面都可以看作平面镜。 二、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一)虚像 这个玻璃板可以看作镜子吗? 师:都说水火不容,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不灭的火焰((表演:一块平板玻璃与黑板平行,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在平板玻璃的两边分别对称地放置两支相同的蜡烛,朝学生的一面点燃,朝教师的一面未点燃,教师向未点燃烛焰上浇水,问学生火焰灭了吗?生答没有,师转过玻璃板让学生看到蜡烛其实是灭的) 教师:这奇妙的现象是因为什么呀? 生:平面镜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像一般能呈现在屏幕上,那么这烛焰的像也可以呈现在屏幕上吗? 生:可以 教师:好,我们来试一试,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观察,并把现象告诉大家(白纸上没有烛焰的像) 教师:看来这种像有点神秘,物理学中把这种能被看见,但在屏幕上得不到的像叫做虚像。(课件出示)所以我们说,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 (二)实验探究(将虚像的讲解放入第一次探究中问题汇总时,效果会怎样?)师:小时候的我们就对镜中的自己充满了好奇(出示课件小孩照镜子),现在我们再拿起桌上的镜子观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