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十字路口交通灯的PLC系统设计王仑杰

十字路口交通灯的PLC系统设计王仑杰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交通灯的PLC系统设计

系(部)电气工程系

专业机电一体化

班级机电3092

姓名王仑杰

学号1302093063

指导教师汤德荣

2011 ~ 2012学年第 1 学期

文摘

本文介绍了交通灯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流程,然后以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过程为例,把交通灯的控制过程分为几个程序块,然后分别对程序块进行编程。具体说明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在交通灯控制中的作用。程序涉及到了交通灯工作的绝大部分过程。利用PLC控制的交通灯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保证交通灯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关键词交通灯的控制;可编程序控制器;梯形图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前言 (5)

第二章交通灯的介绍 (7)

2.1交通灯功能分析 (7)

2.1.1 交通灯的基本功能 (7)

2.2 PLC的选型原则 (8)

2.3 PLC的概述 (9)

2.3.1 PLC的产生 (9)

2.3.2 PLC的定义 (10)

2.3.3 PLC的发展趋势 (10)

2.3.4 PLC的特点 (11)

2.3.5 PLC 的主要功能 (13)

2.3.6 PLC的分类

2.4 PLC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14)

2.4.1 PLC的系统结构 (14)

2.4.2 PLC各部分的作用 (14)

2.4.3 技术性能 (17)

第三章PLC系统设计 (19)

3.1 可变程序控制系统的基本原则 (19)

3.1.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19)

3.1.2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19)

3.1.3 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20)

3.1.4 编写梯形图的注意事项 (20)

3.1.5 程序设计的步骤 (20)

3.1.6 PLC的程序编制 (21)

第四章交通灯PLC程序设计 (22)

4.1 仿真实验系统中交通灯的分析 (22)

4.2 设计任务的确定 (27)

4.3 程序设计部分 (27)

4.3.1 程序设计说明 (28)

4.3.2 PLC程序设计 (28)

4.4 仿真界面与PLC的配合定义 (32)

4.5 数据连接 (32)

4.5.1 运行 (33)

附录 THPF-B型网络型可编程控制器综合实训装置使用说明 (33)

结束语 (37)

参考文献 (38)

致谢 (39)

第一章前言

随着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交通指挥的需要,第一盏名副其实的三色灯(红、黄、绿三种标志)于1918年诞生。它是三色圆形四面投影器,被安装在纽约市五号街的一座高塔上,由于它的诞生,使城市交通大为改善

黄色信号灯的发明者是我国的胡汝鼎,他怀着“科学救国”的抱负到美国深造,在大发明家爱迪生为董事长的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任职员。一天,他站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等待绿灯信号,当他看到红灯而正要过去时,一辆转弯的汽车呼地一声擦身而过,吓了他一身冷汗。回到宿舍,他反复琢磨,终于想到在红、绿灯中间再加上一个黄色信号灯,提醒人们注意危险。他的建议立即得到有关方面的肯定。于是红、黄、绿三色信号灯即以一个完整的指挥信号家族,遍及全世界陆、海、空交通领域了。

从最早的手牵皮带到20世纪50年代的电气控制,从采用计算机控制到现代化的电子定时监控,交通信号灯在科学化、自动化上不断地更新、发展和完善交通指挥灯是非裔美国人加莱特?摩根在1923年发明的。此前,铁路交通已经使用自动转换的灯光信号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火车是按固定的时刻表以单列方式运行的,而且火车要停下来不是很容易,因此铁路上使用的信号只有一种命令:通行。公路交通的红绿灯则不一样,它的职责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告诉汽车司机把车辆停下来开车的人谁也不愿意看到停车信号。美国夏威夷大学心理学家詹姆斯指出,人有一种将刹车和油门与自尊相互联系的倾向。他说:驾车者看到黄灯亮时,心里便暗暗作好加速的准备。如果此时红灯亮了,马上就会产生一种失望的感觉。他把交叉路口称作“心理动力区”。如果他的理论成立的话,这个区域在佛罗伊德心理学理论中应该是属于超我而非本能的范畴。

新式的红绿灯能将闯红灯的人拍照下来。犯事的司机不久就会收到罚款单。有的红绿灯还具备监测车辆行驶速度的功能

最早的交通灯出现于一八六八年英国伦敦。那时的交通灯只有红、绿两色,经改良后,再增加一盏黄色的灯,红灯表示停止,黄灯表示准备,绿灯则表示通行

其实,用这三色来作交通讯号和人的视觉机能结构和心理反应有关。

我们的视网膜含有杆状和三种锥状感光细胞。杆状细胞对黄色的光特别敏感,三种锥状细胞则分别对红光、绿光及蓝光最敏感。由于这种视觉结构,人最容易分辨红色与绿色。虽然黄色与蓝色也容易分辨,但因为眼球,对蓝光敏感的感光细胞较少,所以分辨颜色,还是以红、绿色为佳。所以,交通灯用什么颜色也是有大学问的呀!

颜色也有活动的含意,要表达热或剧烈的话,最强是红色,其次是黄色。绿色则有较冷及平静的含意。因此,人们常以红色代表危险,黄色代表警觉,绿色代表安全。

而且,由于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其他颜色的光很容易被散射,在雾天里就不容易看见,而红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即使空气能见度比较低,也容易被看见,不会发生事故。所以我们用红色表示禁止。

第二章十字路口交通灯介绍

2.1十字路口交通灯功能分析

这部分阐述了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各种动作功能和控制要求,给出了完整的自动监控操作规程,并介绍了十字路口交通灯运行系统中所包括的人工操作步骤。

2.1.1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基本功能

在进行上、下位机程序编写之前,首先要做的工作是确定交通灯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及在进行某种操作后所具有的状态。

交通信号灯的出现,使交通得以有效管制,对于疏导交通流量、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有明显效果,,为了实现交通道路的管理,力求交通管理先进性,科学化。用可编程控制器实现交通灯管制的控制系统,以及该系统软、硬

件的设计方法,实验证明该系统实现简单、经济,能有效地疏导交通,提高交通路口的通行能力。分析了现代城市交通控制与管理问题的现状,结合交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交通灯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给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城市交通灯控制系统的PLC设计方案。可编程控制器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地位以为重要,广泛的应用与各个行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日益完善,加上小型化,低价格,可靠性高,在现代工业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字路口交通灯的工作流程图如图1所示。

图1 十字路口交通灯工作流程图

2.2 PLC的选型原则

当某一个控制任务决定由PLC来完成后,选择PLC就成为最重要的事情。一方面要选择多大容量的PLC ,另一方面是选择什么公司的PLC及外设。

对第一个问题,首先要对控制任务进行详细的分析,把所有的I/O点找出来,包括开关量I/O和模拟量I/O以及输出是用继电器还是晶体管或是可控硅型。控制系统输出点的类型非常关键,如果他们之中既有交流220V的接触器、电磁阀,又有24V的指示灯,则最后选用的PLC的输出点数有可能大于实际电数。因为PLC

的输出点一般是几个一组共用一个公共端,这一组输出只能有一种电源的种类和等级。所以一旦它们是交流220V的负载负载使用。则直流24V的负载只能使用其他的输出端了。这样有可能造成输出点浪费,增加成本。所以要尽可能选择相同等级和种类的负载,比如使用交流220V的指示灯等。一般情况下继电器输出的PLC使用最多,但对于要求高速输出的情况,就要使用无触点的晶体管输出的PLC 了。

对第二个问题,则有以下几个方面要考虑:

(1)功能方面所有PLC一般都具有常规的功能,但对某些特殊要求,就要知道所选用的PLC是否有能力控制任务。如对PLC与PLC、PLC与智能仪表及上位机之间有灵活方便的通信要求;或对PLC的计算速度、用户程序容量等有特殊要求;或对PLC的位置控制有特殊要求等。这就要求用户对市场上流行的PLC品种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以便做出正确的选择。

(2)价格方面不同厂家的PLC产品价格相差很大,有些功能类似、质量相当、I/O点数相当的PLC的价格能相差40%以上。在使用PLC较多的情况下,这样的差价当然是必须考虑的因数。

PLC主机选定后,如果控制系统需要,则相应的配套模块也就选定了。

2.3 PLC的概述

2.3.1 PLC的产生

20世纪20年代起,人们把各种继电器。定时器。接触器及其触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连接起来组成控制系统,控制各种生产机械,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由于它结构简单。容易掌握。价格便宜,在一定范围内能满足控制要求,因而使用面甚广,在工业控制领域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但是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有明显的缺点:设备体积大,可靠性差,动作速度慢,功能少,难与实现较复杂的控制,特别是由于它是靠硬连线逻辑构成的系统,接线复杂,当生产工艺或对象改变时,原有的接线和控制盘就要更换,所以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差.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汽车制造业竞争激烈,各生产厂家的汽车型号不断更新,它必然要求生产线的控制系统亦随之改变,以及对整个开展系统重新配置.为抛弃传统的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束缚,适应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要求,1968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公开向社会招标,对汽车流水线控制系统提出具体要求,归纳起来是:

(1)编程方便,可现场修改程序

(2)维修方便,采用插件式结构

(3)可靠性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

(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盘

(5)数据可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

(6)成本可与继电器控制盘竞争

(7)输入可以是交流150V以上

(8)输出为交流115V,容量要求在2A以上,可直接驱动接触器,电磁阀等(9)扩展时原系统改变最小

(10)用户存储器至少能扩张到4KB(适应当时汽车装配过程的需要)十项指标的核心要求是采用软布线(编程)方式代替继电控制的硬接线方式,实现大规模生产线的流程控制。

2.3.2 PLC的定义

美国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1987年对可编程序控制器做出如下定义:可编程序控制器是一类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数字式电子系统,它采用了可编程序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进行存储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定时、记数和算术运算等功能的面向用户的指令,并通过数字式或模拟式的输入或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生产过程。可遍程序控制器极其相关外部设备,都应按照易于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个整体,易于扩展其功能的原则而设计。

定义强调了PLC应直接应用与工业环境,它必须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广泛的适应能力和应用范围。这也是区别与一般微机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定义还强调了PLC是“数字运算操作的电子系统”,他也是一种计算机,它是“专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而设计的”工业计算机。这种工业计算机采用“面向用户的指令”,因此编程方便。它能完成逻辑运算、顺序运算、定时、记数和算术运算等操作,它还具有“数字量和模拟量输入和输出”的能力,并且非常容易与“工业控制系统联成一体”,易于“扩充”。

2.3.3 PLC的发展趋势

PLC总的发展趋势是向高集成度、小体积、大容量、高速度、易使用、高性能方向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向小型化、专用化、低成本方向发展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型器件大幅度的提高功能和降低价格,使PLC结构更为

凑,相当与一本精装本书的大小,操作使用十分方便。PLC的功能不断增加,将原

来大、中型PLC才有的功能部分地移植到小型PLC上。

(2)向大容量、高速度方向发展

大型PLC采用多微处理器系统,有的采用了32位微处理器,可同时进行多任务操作,处理速度提高,特别是增强了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的功能。另外,存储容量大大增加。

(3)智能型I/O模块的发展

智能型I/O模块是以微处理器和存储器为基础的功能部件,它们的CPU与PLC 的主CPU并行工作,占用主CPU的时间很少,有利于提高PLC的扫描速度。

(4)基于PC的编程软件取代编程器

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基于个人计算机上的编程软件。编程软件可以对PLC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即设置硬件的结构和参数,例如设置各框架各个插槽上模块的型号、模块的参数、各串行通行接口的参数等。

(5)PLC编程语言的标准化

与个人计算机相比,PLC的硬件、软件的体系结构都是封闭的而不是开放的。在硬件方面,各厂家的CPU模块和I/O模块互不通用。PLC的编程语言和指令系统的功能和表达式也不一致,因此各厂家的可遍程序控制器互不兼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IEC制定了可遍程序控制器标准。标准中共有5种编程语言,允许编程者在同一程序中使用多种编程语言,这使编程能够选择不同的语言来适应特殊的工作。

(6)PLC通信的易用化

PLC的通信联网功能使它能与个人计算机和其他智能控制设备交换数字信息,使系统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实现分散控制和集中控制。

(7)组态软件与PLC的软件化

个人计算机(PC)的价格便宜,有很强的数学运算、数据处理、通信和人机交互的功能。

(8)PLC与现场总线相结合

现场总线I/O与PLC可以组成功能强大的、廉价的DCS系统。

(9)开发新型特殊功能模块

I/O组件可以提高PLC的智能化、高密集度和增大处理能力。

(10) CPU的处理速度进一步加快

目前,PLC的处理速度与计算机相比还比较慢,其高的CPU也不过80486,将来会全面使用64位的RISC芯片,采用多CPU进行处理、分时处理或分任务处理方式,将各种模块智能化,部分系统程序用门阵列电路固化,这样可使PLC的处理速度达到纳秒级。

2.3.4 PLC的特点

(1)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好

PLC在电子线路、机械结构以及软件结构上都吸取了生产厂家长期积累的生产控制经验,主要模块均采用大规模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I/O系统设计有完善的通道保护与信号调理电路;在结构上对耐热、防潮、防尘、抗震等都有周到的考虑。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隔离:这是抗干扰的主要措施之一。PLC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一般采用光电耦合器来传递信号。这种光电隔离措施,使外部电路与内部电路之间避免了电的联系,可有效的抑制外部干扰源对于PLC的影响,同时防止外部高电压串入,从而减少故障和误操作。

2)滤波:这是抗干扰的另一个主要措施。在PLC的电源电路和输入/输出电路中设置了多种滤波电路,用以对高频干扰信号进行有效的抑制。

3)对内部电源还采用了屏蔽、稳压、保护等措施,以减少外界干扰,保护供电质量。另外使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电源彼此独立,以避免电源之间的干扰。

4)内部设置了连锁、环境检测与诊断、watchdog(“看门狗”)等电路,一旦发现故障或程序循环执行时间超过了警戒时钟(WDT)规定时间(预示程序进入了死循环),立即报警,以保证CPU可靠运行。

5)利用系统软件定期进行系统状态、用户程序、工作环境和故障检测,并采用信息保护和恢复措施。

6)对用户程序及动态工作数据进行电池备份,以保障停电后有关状态或信息不丢失。

7)采用密封、防尘、抗震的外壳封装结构,以适应工作现场的恶劣环境。

8)以集成电路为基本元件,内部处理过程不依赖于机械触点,以保障高可靠性。而采用循环扫描的工作循环方式,也提高了抗干扰能力。

(2)控制系统结构简单,通用性强

PLC及外围模块品种多,可由各种组件灵活组合成各种大小和不同要求的控制系统。

(3)编程方便,易于使用

PLC是面向用户的设备,PLC的设计者充分考虑到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能和习惯,PLC程序的编制,采用梯形图或面向工业控制的简单指令形式。梯形图与继电器原理图相类似,这种编程语言现象直观,容易掌握,不需要专门的计算机知识和语言,只要具有一定的电工和工艺的知识的人员都可在短时间内学会。

(4)功能完善

PLC的输出/输入功能完善,性能可靠,能够适应与任何形式和性质的开关量和模拟量的输入/输出。在PLC内部具有许多控制功能,诸如时序、计算机、主控继电器以及移位寄存器、中间寄存器等。由于采用了微处理器,它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延时、锁存、比较、跳转、和强制I/O等诸多功能,不仅具有逻辑功能、算术运算、数制转换、以及顺序控制功能,而且还具备模拟运算、显示、监控、打印、及报表生成等功能。

(5)设计、施工、调试、的周期短

用继电接触器控制完成一项控制工程,必须首先按工艺要求画出电气原理图,然后画出继电器屏的布置和接线图等,进行安装调试,以后修改起来十分不便。而采用PLC控制,由于其硬软件齐全,为模块化积木式结构,且已商品化,故仅需按性能、容量等选用组装,而大量具体的程序编制工作也可在PLC 到货前进行,因而缩短了设计周期,使设计和施工可同时进行。

(6)体积小,维护操作方便

PLC体积小,质量轻,便于安装。PLC的输入/输出系统能够直观的反映现场总线信号的变化状态,还能通过各种方式直观的反映控制系统的运行状态。

(7)易于实现网络化

PLC可连成功能很强的网络系统。

(8)可实现三电一体化

PLC将电控(逻辑控制)、电仪(过程控制)和电结(运动控制)这三电集于一体,可以方便、灵活地组合成各种不同规模和要求的控制系统,以适应各种工业控制的需要。

2.3.5 PLC的主要功能

(1)条件控制功能

条件控制(或称逻辑控制或顺序控制)功能是指用PLC的与、或、非指令取代继电器接触的串联、并联极其他各种逻辑连接,进行开关控制。

(2)定时/记数控制功能

定时/记数控制功能指用PLC提供的定时器、记数器指令实现对某种操作的定时或记数控制,以取代时间继电器和记数继电器。

(3)数据处理功能

数据处理功能是指PLC能进行数据传送、比较、移位、数制转换、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以及编码和译码等操作。

(4)步进控制功能

步进控制功能是指用步进指令来实现在有多道加工工序的控制中,只有前一道工序完成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操作的控制,以取代由硬件构成的步进控

制器。

(5) A/D与D/A 转换功能

A/D与D/A 转换功能是指通过A/D、D/A模块完成模拟量和数字量之间的转换。

(6)运动控制功能

运动控制功能是指通过高速记数模块和位置控制模块等进行单轴或多轴运动控制。

(7)过程控制功能

过程控制功能是指通过PLC的PID控制指令或模块实现对温度、压力、速度、流量等物理参数的闭环控制。

(8)扩展功能

扩展功能是指通过连接输入输出扩展单元(即I/O扩展单元)模块来增加输入输出点数,也可通过附加各种智能单元及特殊功能单元来提高PLC的控制功能。(9)远程I/O功能

远程I/O功能是指通过I/O单元将分散在远距离的各种输入、输出设备与PLC 主机相连接,进行远程控制,接收输入信号、传出输出信号。

(10)通信联网功能

通信联网功能是指通过PLC之间的联网、PLC与上位机的链接等,实现远程I/O控制或数据交换,以完成较大规模系统的复杂控制。

(11)监控功能

监控功能是指PLC能监视系统各部分的进行状态和进程,对系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报警和记录,甚至自动终止运行;也可在线调整、修改控制程序中的定时器、记数器等设定值或强制I/O状态。

2.3.6 PLC的分类

按产地分,可分为日系、欧美、韩台、大陆等。其中日系具有代表性的为三菱、欧姆龙、松下、光洋等;欧美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为西门子、A-B、通用电气、德州仪表等;韩台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为LG、台达等;大陆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为和利时等。

按点数分,可分为大型机、中型机及小型机等。大型机一般I/O点数>2048点;具有多CPU,16位/32位处理器,用户存储器容量8~16K,具有代表性的为西门子S7-400系列、通用公司的GE-Ⅳ系列等;中型机一般I/O点数为256~2048点;单/双CPU,用户存储器容量2~8K,具有代表性的为西门子S7-300系列、三菱Q系列等;小型机一般I/O点数<256点,单CPU,8位或16位处理器,用户存储器容量4K字以下,具有代表性的为西门子S7-200系列、三菱FX 系列等;

按结构分,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整体式PLC是将电源、CPU、I/O接口等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价格低的特点;小型PLC一般采用这种整体式结构。

模块式PLC由不同I/O点数的基本单元(又称主机)和扩展单元组成。基本单元内有CPU、I/O 接口、与I/O扩展单元相连的扩展口,以及与编程器或EPROM写入器相连的接口等;扩展单元内只有I/O和电源等,没有CPU;基本单元和扩展单元之间一般用扁平电缆连接;整体式PLC 一般还可配备特殊功能单元,如模拟量单元、位置控制单元等,使其功能得以扩展。这种模块式PLC的特点是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规模的系统,而且装配方便,便于扩展和维修。大、中型PLC一般采用模块式结构。还有一些PLC将整体式和模块式的特点结合起来,构成所谓叠装式PLC。

按功能分,可分为低档、中档、高档三类。低档PLC 具有逻辑运算、定时、计数、移位以及自诊断、监控等基本功能;还可有少量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通信等功能;主要用于逻辑控制、顺序控制或少量模拟量控制的单机控制系统。中档PLC除具有低档PLC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数制转换、远程I/O、子程序、通信联网等功能;有些还可增设中断控制、PID控制等功能,适用于复杂控制系统。高档PLC除具有中档机的功能外,还增加了带符号算术运算、矩阵运算、位逻辑运算、平方根运算及其它特殊功能函数的运算、制表及表格传送功能等;高档PLC机具有更强的通信联网功能,可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或构成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

2.4 PLC的基本结构及原理

2.4.1 PLC的系统结构

目前PLC种类繁多,功能和指令系统也都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用做工业控制的专用计算机,所以其结构和工作原理都大致相同,硬件结构与微机相似。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RAM和ROM、输入输出接口电路、电源、I/O扩展接口、外部设备接口等。其内部也是采用总线结构来进行数据和指令的传输。

如图2所示,PLC控制系统由输入量—PLC—输出量组成,外部的各种开关信号、模拟信号、传感器检测的各种信号均作为PLC的输入量,它们经PLC外部输入端子,作为PLC的输出量对外围设备进行各种控制。由此可见,PLC的基本结构有控制部分输入和输出组成。

2.4.2 PLC各部分的作用

(1) 中央处理器

CPU是由控制器和运算器组成的。运算器也称为算术逻辑单元,它的功能就是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控制器的作用是控制整个计算机的各个部件有

条不紊地工作,它的基本功能是从内存中取指令和执行指令。他的重要功能如下:

①诊断PLC电源、内部电路的工作状态及编制程序中的语法错误。

②采集由现场输入装置送来的状态或数据,并送入PLC的寄存器中。

③按用户程序存储器中存放的先后顺序逐条读取指令,进行编译解释后,

按指令规定的任务完成各种运算和操作。

④将存于寄存器中的处理结果送至输出端。

⑤应各种外部设备的工作请求。

图2 PLC硬件结构图

(2) 存储器

PLC的存储器分为两大部分:

一大部分是系统存储器,用来存放系统管理程序、监控程序及其系统内部数据。

二大部分是用户存储器,包括用户程序存储区及工作数据存储区。

(3) 输入输出接口电路

PLC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电路实现与外围设备的连接。输入接口通过PLC的输入端子接受现场输入设备的控制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CPU所能接受和处理的数字信号。

(4) 电源

PLC的电源是指将外部输入的交流电经过整流、滤波、稳压等处理后转换成满足PLC的CPU、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内部电路工作所需要的直流电源

电路或电源模块。

(5) 输入输出I/O扩展接口

若主机单元的I/O点数不能满足输入输出点数需要时,可通过此接口用扁平电缆线将I/O扩展单元与主机单元相连接。

(6) PLC的基本工作原理

PLC采用的是循环扫描工作方式。对每个程序,CPU从第一条指令开始执行,按指令步序号做周期性的程序循环扫描,如果无跳转指令,则从则从第一条指令开始逐条顺序执行用户程序,直至遇到结束符后又返回第一条指令,如此周而复始不断循环,每一个循环称为一个扫描周期。PLC的扫描全过程如图3所示。

①输入刷新阶段

在输入刷新阶段,CPU扫描全部输入端口,读取其状态并写入输入状态寄存器。完成后关闭输入端口,转入程序执行阶段。

②程序执行阶段

在程序执行阶段,根据用户输入的控制程序,从第一条开始逐条执行,并将相应的逻辑运算结果存入对应的内部辅助寄存器和输出状态寄存器。

③输出刷新阶段

当所有指令执行完毕后,将输出状态寄存器中的内容,依次送到输出锁存电路,并通过一定输出方式输出,驱动外部相应执行元件工作,这才形成PLC 的实际输出。

图3 PLC的扫描全过程

显然扫描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与程序的长短。扫描周期越长,响应速度越慢。由于每一个扫描周期只进行一次I/O刷新,即每一个扫描周期PLC只对输入、输出状态

寄存器更新一次,故使系统存在输入、输出滞后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系统的响应速度。由此可见,若输入变量在I/O刷新期间状态发生变化,则本次扫描期间输出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反之,若在本次刷新之后输入变量才发生变化,则本次扫描输出不变,而要到下一次扫描的I/O刷新期间输出才会发生变化。这对于一般的开关量控制系统来说是完全允许的,不但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反而可以增强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这是因为输入采样仅在输入刷新阶段进行,PLC在一个工作周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实际上是外设隔离的。而工业现场的干扰常常是脉冲式的、短时的,由于系统响应较慢,往往要几个扫描周期才响应一次,而多次扫描后,因瞬间干扰而引起的误操作将会大大减少,从而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但是对于控制时间要求较严格、响应速度要求较快的系统,就需要精心编制程序,必要时采用一些特殊功能,以减少因扫描周期造成的响应滞后等不良影响。

2.4.3 技术性能

FP1-C24的主机I/O点数为16/8;最大I/O点数为104;运行速度为1.6μs/步;容量为2720步;基本指令数为80;高级指令数为111;内部继电器为1008点;特殊内部继电器为64点;定时器/计数器为144点;数据寄存器为1660字;特殊数据寄存器为70字;索引寄存器为2字;主控指令为32点;跳转标记数为64点;步进数为128级;子程序个数为16个;中断个数为9个程序;输入滤波时间为1-128ms。

第三章 PLC系统设计

3.1 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3.1.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任何一种电气控制系统都是为了实现被控对象(生产设备或生产过程)的工艺要求,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因此,在设计PLC控制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最大限度地满足被控对象的控制对象。设计前,应深入现场进行调查研究,

收集资料,并于机械部分的设计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密切配合,共同拟订电气控制方案,协同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 在满足控制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力求使控制系统简单、经济,使用及维修方便。

(3)保证控制系统的安全、可靠。

(4)考虑到生产的发展和工艺和改进,在选择PLC容量时,应适当留有裕量。

3.1.2 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PLC控制系统是由PLC与用户输入、输出设备连接而成的,因此,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1)用户输入设备(按钮、操作开关、限位开关、传感器等)、输出设备(继电器、接触器、信号灯等执行元件)以及由输出设备驱动的控制对象(电动机、电磁阀等)。这些设备属于一般的电气元件,其选择的方法在其他有关书籍中已有介绍。

(2)PLC的选择。 PLC是PLC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正确选择PLC对于保证整个控制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能指标起到重要的作用。选择PLC,应包括机型选择、容量的选择、I/O模块的选择、电源模块的选择等。

(3)分配I/O点,绘制I/O连接图。

(4)设计控制程序。包括设计梯形图、语句表(即程序清单)和控制系统流程图。控制系统程序是控制整个系统工作的软件,是保证系统工作安全、可靠的关键。因此,控制程序饿设计必须经过反复调试、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5)必要时还需设计控制台

(6)编制控制系统的技术文件。

3.1.3 控制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1)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控制要求。

(2)根据控制要求确定所需的用户输入、输出设备,据此确定PLC的I/O点数。

(3)选择PLC系统。

(4)分配PLC饿I/O点,设计I/O连接图。

(5)进行PLC程序设计,同时可进行控制太的设计和现场施工。

3.1.4 编写梯形图的注意事项

(1)输入/输出继电器、内部辅助继电器、定时器、记数器等器件的触点可以多次重复使用,无需复杂的程序结构来减少触点的使用次数。

(2)梯形图每一行都是从左母线开始,线圈终止于右母线。触点不能放在线圈的右边。除步进程序外,任何线圈、定时器、计数器、高级指令等不能直接与左母线相连。如果需要任何时候都被执行的程序段,可以通过特殊内部常闭继电器或一个没有使用的内部继电器的常闭触点来连接。

(3)在程序中,不允许同一编号的线圈两次输出。

(4)不允许出现桥式电路。

程序的编写顺序应按自上而下、从左止右的方式编写。为了减少程序的执行步数,程序应为“左大右小,上大右小”。

3.1.5 程序设计的步骤

(1)对于较复杂的控制系统,需绘制系统控制流程土,用以清楚地表明动作的顺序和条件。

(2)设计梯形图。这程序设计的关键一步,也是比较困难的一步。

(3)根据梯形图编制程序清单。

(4)用编程器将程序输入到PLC的用户存储器中,并检查输入的程序是否正确。

(5)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6)待控制台及现场施工完成后,就可以进行联机调试。若未满足要求,再从新修改程序或检查接线,直到满足为止。

(7)编写技术文件。

(8)交付使用。

3.1.6 PLC的程序编制

(1)分析被控对象:PLC是采用软件编制程序来实现控制要求的。编程时要使用到各种编程元件,它们可提供无数个动合和动断触点。编程元件是指输入映像寄存器、输出映像寄存器、位存储器、定时器、计数器、通用寄存器、数据寄存器及特殊功能存储器等。

PLC内部这些存储器的作用和继电接触控制系统中使用的继电器十分相似,也有“线圈”与“触点”,但它们不是“硬”继电器,而是PLC存储器的存储单元。当写入该单元的逻辑状态为“1”时,则表示相应继电器线圈得电,其动合触点闭合,动断触点断开。所以,内部的这些继电器称之为“软”继电器。

分析被控对象的工艺过程及工作特点,了解被控对象机、电之间的配合,确定被控对象对PLC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根据生产的工艺过程分析控制要求。如需要完成的动作(动作顺序、动作条件、必须的保护和连锁等)、操作方式(手动、自动、连续、单周期、单步等) (2)确定输入输出设备: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确定系统所需的输入设备(如:按钮、位置开关等)和输出设备(如:接触器、信号指示灯等)。据此确定PLC的I/O点数。

(3)选择PLC:包括PLC的机型、容量、I/O模块、电源的选择

(4)分配I/O点:PLC的I/O点,画出PLC的I/O端子与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图或对应表。(可结合第2步进行)。

(5)设计软件和硬件:进行PLC程序设计,进行控制柜(台)等硬件及现场施工。由于程序与硬件设计可同时进行,因此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周期可大大缩短,而对于继电器系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