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8a13291232.html,

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

作者:孙文凯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要:信息智能处理技术是信号与信息技术领域一个前沿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它以人工智能理论为基础,侧重于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包括计算机智能化(文字、图象、语音等信息智能处理)、通信智能化以及控制信息智能化。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就是将多种数据信息处理的智能化,逐渐符合用户要求的信息的过程。数据融合技术,例如,信息特征识别和数据融合,物理信号处理和识别等。除了需要人工智能理论的支持以外还需要进行智能信号处理技术的综合应用。本文将围绕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进行展开。

关键词: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变电管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119-01

随着科学的进步,数据融合技术已广泛应融入用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在医院查看病情时的图象分析;日常生活中天气预报所运用的环境监控;城市规划等领域,尤其在军事科技领域的应用更加体现出了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发展潜力,因此,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探索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其列为重点、优先发展的领域之一。

1 融合信息智能技术在变电管理中的应用与实践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电子式互感器和智能断路器逐渐取代常规互感器和常规

断路器。例如,高速嵌入以太网的出现,取代了大量的二次电缆布线,使得间隔层和进程通信之间的信息传输、间隔层内部的信息传输也实现了网络化,随着变电站内一个新的网络——进程通信网络就此出现,二次系统的通信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由于旧产品的兼容、

新方案的融合,全数字化的变电站不可能一蹴而就,实际的应用总是要滞于其后的,因此可以将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接线方式:点对点方式、进程通信网络方式、进程通信网络和站控层网络合并方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在融合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提出了数据融合闭环控制模式。并且特别指出传感器管理子系统在数据融合中的重要地位。并依据相关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信息融合管理方法。其中包括利用线性规划以及通过传感器与目标有效配对目

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牵引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院系:电气工程系 专业:宜职院电化 : 年级:2012级 姓名曹思 指导教师:吕晓琴 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 【 2015年5月3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姓名曹思学号 6 开题日期:2015 年3月15 日完成日期:2015年5月 3日 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一、设计的目的 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熟悉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使用;基本掌握变电所主接线图的绘制方法;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计的内容及要求 1、按给定供电系统和给定条件,确定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 2、选择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中的主要设备。如:母线、绝缘子、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互感器等。 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 3、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三、指导教师评语 四、成绩 指导教师 (签章) 年月日

牵引变电所课程设计原始资料原始资料(任选其中一所进行设计) 1、电力系统及牵引变电所分布图 图例: :电力系统,火电为主 :地方220/110kV区域变电所 :地方110/35/10kV变电站 :铁道牵引变电所 ——:三相高压架空输电线 图中: L 1 :220kV 双回路 150kM LGJ-300 L 2 :110kV 双回路 10kM LGJ-120 L 3 :110kV 20kM L 4 :110kV 40kM L 5 :110kV 60kM L 6 :110kV 双回路 20kM L 7 :110kV 30kM L 8 :110kV 50kM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变压器的故障检测

基于信息融合技术变压器的故障检测 摘要:电力变压器故障的多样性、不确定性和各种故障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构成了故障诊断技术上的难点,仅靠单一的故障特征量和诊断方法无法完成诊断任务。把信息融合引入变压器故障诊断中,将油色谱分析与电气试验等其他信息相结合,建立基于信息融合技术的变压器故障诊断模型。对变压器故障进行分层决策,不仅能判定故障性质,还能初步判定故障部位,提高故障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小不确定性。 关键词:信息融合;变压器;故障诊断 Abstract:As the faultinformation of power transformers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lementarities,redundancy and uncertainty,the diagnosis task can t be finished by the simple fault characteristic vector and the diagnosis method.The basic ideas of information fusion are introduced and DGA(Dissolved Gas Analysis)is combined tightly with other information such as the results of conventional electrical test of power transformer.The power transformerfault diagnosis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fusion is built.The models can diagnose both fault property and fault spot,so as to improve reliability and lower uncertainty in fault diagnosis. Key words:information fusion;power transformer;fault diagnosis

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论文

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摘要:在现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凭借其快速的发展和极其广泛的适用性,被应用到各个领域。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合理高效的管理就能使企业在无法预测快速变化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发展并扩大竞争优势,最终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对于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指导我国的物流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我国的企业管理和政务管理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信息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企业管理系统;政务系统;信息化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various fields with its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remely broad applicabili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lobal economy, making reasonabl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fficien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survive in the fierce and unpredictable competition and then expand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finally be in an invincible position. Thus, on the one hand, th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 Logistics information system; Enterprise management system; E-government system; informatization

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如何深刻地认识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一个技术系统,而且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自20世纪50年代将计算机引入数据处理以来,历经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各个阶段,一方面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另一方面,许多管理信息系统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后夭折了,或者根本没有实现原定系统开发目标,而把计算机用作了打字机。这是长期以来困惑着人们的一大问题。现在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把信息技术应用与应用环境分离是办不到的。管理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系统,而且是社会系统。“推进管理信息系统的变革犹如推进社会变革”。MIS技术的复杂性,需用资源的密集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性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则涉及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权力结构和人们习惯的变化。这是在开发和实现MIS过程中必须十分明确的一个关键性的认识问题。MIS是一个一般用于描述企业内部电脑系统的术语,这种系统主要提供与企业商业*作相关的信息。MIS也用于指那些管理这些系统的人员。典型地,在一个大型企业里,"MIS"或"MIS部门"指主要的,或与主要同等地位的电脑专门技术和管理系统,通常包括主机系统,也包括企业整个电脑资源网络的扩展部分。起初,商业电脑用于处理薪水册和记录可付的和可接受的账目等专门的商业*作。随着商业电脑应用的扩展,包括向经理提供销售、存货以及其他对管理企业有帮助的信息,"MIS"这一术语也用于描述这些类型的运用。现今,这一术语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使用,包括(但并不局限于): 决议支持系统,资源和人力管理运用,项目管理,以及数据库恢复等。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支撑系统和应用系统。支撑系统是由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系统等组成,为应用系统提供运行环境。支撑系统有两种典型的结构形式,即集中式结构和分布式结构。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是由应用系统实现的,应用系统的结构应与单位的结构和管理活动相适应,既可支持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能,也能支持每种职能不同层次上的管理活动。执行每一种职能都需要一组特写的数据和处理功能,它们便形成了MIS中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子系统的设置因不同的企业而异。各子系统之间,借助通信网络与数据

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教学教材

课程设计报告书 所属课程名称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分院 专业班级 学号 20 021047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年月日起至年月 1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的目的及内容要求: 1.设计课题: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2.设计目的: ①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②熟悉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使用; ③基本掌握变电所主接线图的绘制方法; 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设计要求:

①按给定供电系统和给定条件,确定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 ②选择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中的主要设备。如:母线、绝缘子、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互感器等。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 ③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学生签名:( ) 20年月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阅意见 评阅人职称 20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牵引变电所主接线设计原则及要求 (6) 1.1 概述 (6) 1.2 电气主接线基本要求 (6) 1.3电气主接线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步骤 (7) 第二章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设计说明 (8) 第三章短路计算 (9) 3.1短路点的选取 (9) 3.2短路计算 (9) 第四章设备及选型 (12) 4.1硬母线的选取 (12) 4.2支柱绝缘子和穿墙导管的选取 (14) 4.3高压断路器的选取 (16) 4.4高压熔断器的选取 (17) 4.5隔离开关的选取 (18) 4.6电压互感器的选取 (19) 4.7电流互感器的选取 (20) 4.8避雷器的选取 (21) 第五章参考文献 (22)

信息融合技术

信息融合技术 1引言 融合(Fusion)的概念开始出现于70年代初期,当时称之为多源相关、多源合成、多传感器混合或数据融合(Data Fusion),现在多称之为信息融合(Information Fusion)或数据融合。 融合是指采集并集成各种信息源、多媒体和多格式信息,从而生成完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综合信息过程。数据融合技术结合多传感器的数据和辅助数据库的相关信息以获得比单个传感器更精确、更明确的推理结果。经过融合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以下特征:信息的冗余性、互补性、协同性、实时性以及低成本性。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经典信号处理方法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其关键在于信息融合所处理的多传感器信息具有更为复杂的形式,而且可以在不同的信息层次上出现。 2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型 由于信息融合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和多样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融合过程的分类。

2.1按照信息表征层次的分类系统的信息融合相对于信息表征的层次相应分为三类:数据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和决策层融合。 数据层融合通常用于多源图像复合、图像分折与理解等方面,采用经典的检测和估计方法。特征层融合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信息融合,目标跟踪领域的大体方法都可以修改为多传感器目标跟踪方法;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它实质上是模式识别问题,具体的融合方法仍是模式识别的相应技术。 决策层融合是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处理,其中包括顶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决策层触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2.2JDL模型(Joint Directors of Laboratories, JDL)和λ -JDL模型该模型将融合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信源处理,第一层处理(即目标提取)、第二层处理(即态势提取)、第三层提取(即威胁提取)和第四层提取(即过程提取)。模型中的每一个模块都可以有层次地进一步分割,并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实现它们。 λ-JDL模型为JDL模型的简化,把0层包含进了1层,4层融入其他各层中。

第3章 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第3章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基础 一、选择题: 1.在商贸业务中将相关业务信息,用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通过计算机网络在贸易合作者之间进行传递的系统是()。D A、电子商务 B、电子数据传递系统 C、信息交换系统 D、电子数据交换系统 2.联机实时处理方式不适于()。C A、需要反应迅速的数据处理 B、负荷容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C、固定周期的数据处理 D、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处理 3.Visual FoxPro采用的数据模型是()C A、网络型 B、层次型 C、关系型 D、网状型 4.C/S是一种重要的网络计算机模式,其含义是:()A A、客户/服务器模式 B、文件/服务器模式 C、分时/共享模式 D、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5.以下哪一项不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四种数据控制功能中的一项( )。D A、并发控制 B、数据恢复 C、数据完整性 D、数据共享性 6.在文件系统阶段,信息系统的研制的中心是( )。A A、程序 B、数据 C、数据结构的设计 D、文件的存储 7.在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D A、计算机系统 B、数据库 C、数据库管理系统 D、软件系统 8.数据组织的最高层次是( )。A A、数据库 B、数据项 C、文件 D、记录 9.库存管理信息系统中,有一个库存产品文件,其中适合作关键字的字段是( )。C A、零件价格 B、库存数量 C、零件号 D、零件规格 10.下列数据内容适合于成批处理方式的是( )。C A、需要反应的数据处理 B、负荷易产生波动的数据处理 C、需经过一定后才能进行的数据处理 D、数据收集费用较高的数据处理 11.全国联网的订票服务系统属于( )。B A、批处理系统 B、联机实时系统 C、脱机实时系统 D、直接存取系统 12.目前主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几乎都支持的数据模型是( )。D A、层次模型 B、网状模型 C、逻辑模型 D、关系模型 13.下面哪一个不是在信息世界中用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事物及其联系的术语( )。C A、实体 B、属性 C、全体 D、域 14.如果在一个数据模型中有一个结点,它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那么这个模型是( )。A A、网状模型 B、树状模型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一、教学目标 1、使用信息技术,解决过去存在的、在各学科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师生互动等问题。 2、通过整合、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综合化;教学过程的民主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从而使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得到突破性的进展。 3、提高教师应用媒体的教学水平,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变革。 二、教学内容 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配备录音机、录像机、光盘等声像资料,配备适量的幻灯机、投影仪、电视机、收录机、录像机、计算机及其他辅助器材,这对教学的现代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我们应用现代技术所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就能够很好地来体现新课程的一些理念,即应用现代技术能够促进我们的课改顺利进行,为我们的课改提供一个平台。在教学中,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多媒体计算机的形象化处理相结合,使教师的讲授与多媒体的演示融为一体,将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 三、教学活动 以网络版的《景泰蓝的制作》教学课件为例来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该课件为存储于www服务器上集文本、声音、图像、录像、动画于一体,用HTML和Java语言编写的超媒体教学软件。以中国古典民乐《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课文朗诵配上景泰蓝制作六道工序的图片,并且用景泰蓝制作全过程录像和十几幅精美的景泰蓝工艺作品图,以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以GIF 小动画作点缀,营造生动的画面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切换到讨论系统bbs、在线测试、E-mail帮助上。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索,课件提供了丰富完整的教学资源。如:可以链接到与《景泰蓝的制作》写作顺序相似的《活板》一课的课件,提供了有关景泰蓝、中国文化及中国工艺的网站,提供了图文并茂的景泰蓝鉴赏方法等。运用网络自主探究知识和协作研究问题的能力,加速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也能解决个体差异的教学问题,即能满足不同基础不同水平,甚至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在线测试,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自由进退,自主构架,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需要的学习材料,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主体。 该多媒体课件用音乐陶冶学生情操,用动画激发学生兴趣,用图片激活学生

《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所属课程名称工厂供电 题目某机械厂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分院电信分院 专业班级2010 级电力(1)班 学号20100210470230 学生姓名焦志刚 指导教师谭尾琴

目录 前言 (3) 一.低压部分 (3) 二.高压部分 (5) 三.短路计算 (6) 四.电源进线,架空线路选择方案: (7) 五.负荷馈线 (9) 六.变电所二次回路方案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 (10) 八.实训心得 (16) 九.附录参考文献 (16)

前言 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设计可以巩固本课程理论知识,掌握供配电设计的基本方法,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电力工业的有关政策、方针、技术规程有一定的了解,在计算、绘图、设计说明书等方面得到训练,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设计可分为九部分:负荷计算和无功功率计算及补偿;变电所位置和形式的选择;变电所主变压器台数和容量及主接线方案的选择;短路电流的计算;变电所一次设备的选择与校验;变电所高、低压线路的选择;变电所二次回路方案选择及继电保护的整定;心得和体会;附参考文献。 某机械厂变电所负荷统计资料 一.低压部分 1.一车间机修车间负荷 (1). 金属切削机床组 P30(11)=90.5×0.2=18.1KW ; Q30(11)=18.1×1.73=31.313 KVar (2).通风机组 查附录表,去Kd=0.8,cosA=0.8,tanA=0.75 P30(12)=0.8×2×3=4.8KW;

Q30(12)=4.8×0.75=3.6Kvar; 因此第一车间线路总计算负荷为 P30=18.1+4.8=18.7KW; Q30=31.313+3.6=32.4Kvar; S30=(22.92+34.9132)?=37.4kv.A ; I30=41.75KV.A/(3?×0.38kv)=56.8A; 2.二车间计算负荷 P30(2)=0.3×65KW=19.5KW; Q30(2)=19.5×tan(arccos0.6)=19.5×1.33=25.9Kvar; S30(2)=19.5/0.6=32.5KV.A; I30(2)=32.5/(3?×0.38)=49.38A; 3.三车间计算负荷 P30(3)=0.4×56KW=22.4KW; Q30(3)=22.4×tan(arccos0.6)=22.4×1.33=29.87Kvar ; S30(3)=22.4/0.6=37.33KV.A ; I30(3)=37.33/(3?×0.38)=56.72A ; 4.四车间计算负荷 P30(4)=0.4×40KW=16KW; Q30(4)=16×tan(arccos0.7)=16×1.02=16.32Kvar; S30(4)=16/0.7=22.86KV.A; I30(4)=22.86/(3?×0.38)=34.73A; 5. 五车间计算负荷 P30(5)=0.3×72KW=21.6KW; Q30(5)=21.6×tan(arccos0.7)=21.6×1.02=22.03Kvar; S30(5)=21.6/0.7=30.86KV.A; I30(5)=30.86/(3?×0.38)=46.89A; 6.生活区计算负荷 P30(6)=0.5×300KW=150KW; Q30(6)=150×tan(arccos0.8)=150×0.75=112.5Kvar; S30(6)=150/0.8=187.5KV.A; I30(6)=187.5/(3?×0.38)=284.9A; 因此380V线路上的总计算负荷为(取KΣp=0.95,KΣq=0.97); P30=0.95×(22.9+19.5+22.4+16+21.6+150)=239.78KW; Q30=0.97×(34.913+26+29.87+16.32+22.03+112.5)=234.38Kvar; S30=(239.782+234.382)?=335.3KV.A; I30=335.3/(0.38×3?)=509.44A;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4年11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201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机械工业部中电设计研究院负责主编,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的国家标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1年11月1日起施行。 原国家标准《工业与民用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J53-83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机械工业部负责管理,其具体解释等工作由机械工业部中电设计研究院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4年3月23日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使变电所设计做到保障人身安全、供电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和维护方便,确保设计质量,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交流电压10kV及以下新建、扩建或改建工程的变电所设计。

第1.0.3条变电所设计应根据工程特点、规模和发展规划,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的关系,远近结合,以近期为主,适当考虑发展的可能。 第1.0.4条变电所设计应根据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工程特点、所址环境、地区供电条件和节约电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方案。 第1.0.5条变电所设计采用的设备和器材,应符合国家或行业的产品技术标准,并应优先选用技术先进、经济适用和节能的成套设备和定型产品,不得采用淘汰产品。 第1.0.6条10kV及以下变电所的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设计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所址选择 第2.0.1条变电所位置的选择,应根据下列要求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一、接近负荷中心; 二、进出线方便; 三、接近电源侧; 四、设备运输方便; 五、不应设在有剧烈振动或高温的场所; 六、不宜设在多尘或有腐蚀性气体的场所,当无法远离时,不应设在污染源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基于神经网络的信息融合技术

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研究 1.引言 数控机床具有加工柔性好、加工精度高、加工质量稳定、生产率高等诸多特点,但其结构和运行工况也很复杂,一旦机床发生故障,引起故障的因素众多,有机械方面的,有电气方面的,同时同一种故障往往有不同的表现,同一种症状又常常是几种故障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各故障之间的复杂联系构成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中的重点和难点。每个传感器都有一定的功能和测量范围,单个传感器的数据从某个侧面反应被测对象或系统的情况,难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仅通过单一传感器的特征提取和诊断分析将无法成功完成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任务。因此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克服传感器使用的局限性和传感器信息的不准确性,充分地、综合地、更有效地利用多传感器信息,减少信息的模糊性,增加决策可信度,提高对数控机床的故障诊断的准确率。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是一种重要的传感器信息处理方法,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被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解决目标识别与跟踪、状态与身份估计、态势和威胁估计等技术问题。它能充分利用不同时间与空间的多传感器数据资源,在一定准则下进行分析、综合、支配和使用,得到对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和描述,并做出相应的判断、估计和决策。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有多种算法,其中,D-S证据理论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建立了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数控机床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然后利用某一论文中的数控机床的测量数据,通过MATLAB软件对其进行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结论。 2.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二级故障诊断系统:基于自适应加权算法的一级融合,基于D-S证据理论的二级融合,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学生能够根据需要和兴趣,选择辅助学习软件进行个别化学习,使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在科研中应用广泛。例如,可以用电子显微镜把物体放大,使人们看到更微观的世界,大大扩展了人的视觉功能。 信息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 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日益深入。例如,利用卫星,可以收集地面上的植物、土壤的资料,掌握水的分布,了解农作物的长势和病虫害信息,监视森林火灾,监测海洋、河流、湖泊、大气的污染情况。 信息技术在商业中的应用如影随形。到超市购物时,收款员只需用读码器在每种物品的条码上扫一下,就可以自动计算应付款额。到银行存取款,也离不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支持。 信息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达到了更高水平。CT、超声成像、心电图、脑电图等先进的检测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方便,赢得了很多治疗时间。 信息技术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遍及大街小巷,构成了城市交通监管系统,可以随时了解道路运行状况,记录车辆的运行,合理控制红绿灯信号……同时,火车、轮船、飞机等各种交通工具的运行,也离不开信息技术。 在现代的交通运输系统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例子也是不胜枚举。例如,现在的公路、铁路、海运、航空等领域里,都配备了完善的通信系统,管理机构与运营中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之间可以及时互通消息;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可以为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导航;利用交通管理系统,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及时、准确、高效地完成监控路况与交通流量、管理灯光信号、发现交通事故、记录违章行为等各种有关的任务。 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对现代化武器装备、指挥方式、作战形式、军队结构以及战略、战术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现代化军用飞机的速度可达音速的几倍、飞行高度可达万米以上,只有用雷

浙江理工大学自动化

浙江理工大学2013级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自动化专业代码: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以控制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技术与仪表、电气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了解国际前沿最新科技,能够在当前知识领域具有创新与自主创业能力,能在工业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电气自动化系统、检测与自动化仪表、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运行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规格及基本要求 1. 知识结构 (1)具有较扎实的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基础。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要的较宽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原理与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知识。 (3)具有本专业领域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及仿真、自动化仪表、电机与拖动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 2. 能力结构 (1) 具有较强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系统设计、集成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 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够运用电子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解决过程控制、电气控制等领域的实际工程问题。 (3) 在自动化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研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4) 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科技写作能力。 (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3. 素质结构 (1)品格素质: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 (2)文化素质:具有基本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知识和修养。 (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4)工程素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求实创新的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作风。 四、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核心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英语,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 六、特色课程 研究性课程:过程控制与集散控制系统

变电站的设计

目录 设计任务书 (4) 第一部分主要设计技术原则 (5) 第一章主变容量、形式及台数的选择 (6) 第一节主变压器台数的选择 (6) 第二节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7) 第三节主变压器形式的选择 (8) 第二章电气主接线形式的选择 (10) 第一节主接线方式选择 (12) 第三章短路电流计算 (13) 第一节短路电流计算的目的和条件 (14) 第四章电气设备的选择 (15) 第一节导体和电气设备选择的一般条件 (15) 第二节断路器的选择 (18) 第三节隔离开关的选择 (19) 第四节高压熔断器的选择 (20) 第五节互感器的选择 (20) 第六节母线的选择 (24) 第七节限流电抗器的选择 (24) 第八节站用变压器的台数及容量的选择 (25) 第九节10kV无功补偿的选择 (26) 第五章10kV高压开关柜的选择 (26) 第二部分计算说明书 附录一主变压器容量的选择 (27) 附录二短路电流计算 (28) 附录三断路器的选择计算 (30) 附录四隔离开关选择计算 (32) 附录五电流互感器的选择 (34) 附录六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35) 附录七母线的选择计算 (36) 附录八10kV高压开关柜的选择 (37) (含10kV电气设备的选择) 第三部分相关图纸 一、变电站一次主结线图 (42) 二、10kV高压开关柜配置图 (43) 三、10kV线路控制、保护回路接线图 (44) 四、110kV接入系统路径比较图 (45) 第四部分 一、参考文献 (46) 二、心得体会 (47) ?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任务: ***钢厂搬迁昌北新区,一、二期工程总负荷为兆瓦,三期工程总负荷为31兆瓦,四期工程总负荷为20兆瓦。一、二、三、四期工程总负荷为兆瓦,实际用电负荷兆瓦,拟新建江西洪都钢厂变电所。本厂用电负荷设施均为Ⅰ类负荷。 ? 第一部分主要设计技术原则 本次110kV变电站的设计,经过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已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了当前我国变电站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向,按照现代电力系统设计要求,确定设计一个110kV综合自动化变电站,采用微机监控技术及微机保护,一次设备选择增强自动化程度,减少设备运行维护工作量,突出无油化,免维护型设备,选用目前较为先进的一、二次设备。 将此变电站做为一个终端用户变电站考虑,二个电压等级,即110kV/10kV。 设计中依据《变电所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交流高压断路器参数选用导则》、《交流高压断路器订货技术条件》、《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高压配电装置设计技术规程》、《110kV-33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及本专业各教材。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正文)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孙英筠 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5.3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 盖州市第二高级中学孙英筠2015年 【论文摘要】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这个方针充分表明了教育在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信息技术是构成这种战略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革新不仅影响教育战略地位的实现,亦关系到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 本文依据信息技术的特点与学校管理的实质与过程,阐述了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应用研究的必然性与其价值、效能,并通过构建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该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能对学校管理信息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这一平台,极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管理规范化、信息处理智能化、文档资料标准化、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化的实践中,看到了信息技术对学校的发展和飞跃产生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也只有在学校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才能使学校管理信息处理得准确、及时,才能使学校现代化管理思想与方法有效地实现,才能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与科学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校管理应用 当今,信息技术已广泛地被运用于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作为学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的学校管理在信息技术面前则显得无所适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与学校管理手段的陈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学校管理人员不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状况越来越明显。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目前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学校管理人员的现代教育技术素质偏低,主要指其不能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获取、分析、处理和传送学校管理信息。其二,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系统的建设滞后,主要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信息技术设备及其相应的软件建设不能满足学校管理的要求。而这一切又可归结为学校管理人员的观念陈旧,即对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效能认识不足。鉴于此,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必须更新观念,充分认清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效能,唯有此才能让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在财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信息技术作为学科重要辅助工具,对师生解决学科上的难点和重点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和重要。信息技术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促进了教师本身与外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师对自身素质的要求。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问题已经是摆在广大我们面前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只不过是教学形式的一种和教学手段的一种,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才是最重要的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一、案例简述

本文将苏教版第十一册第十一课《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作为案例来简单分析“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问题,也将结合本在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来抒发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篇采用故事形式的书刊推介文章,题目本身就富有吸引力与感染力。作者选取这个题目,当学生看到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一下的疑问。首先,这个课题强调这本书是“必读”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书,如此重要,列入了“必读”的范围?这是第一个疑问,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第一个地方。其次,“男孩子必读”。为什么单单指定男孩子必读?女孩子就不一定要读了么?作者是不是故弄玄虚?这就使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最后,作者为什么要以这个为题,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要我们学习什么? 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包含太多的信息,作为教师该如何围绕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来构思、讲解这节课并且还要保持文章对学生的吸引力?这是一个难题。如果,我们不借助现在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只是运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只是教师自己不断的在黑板板书,通过自己文字表述与学生就课本内容回答自己的提问来讲解课文,那样避免不了教学模式单一、枯燥,同时也会让学生感到毫无新意,也不能很直观的讲解课文,分析课文题目所包含的信息,也不能保持课文对学生持续的吸引。课堂

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精品文档 课程设计报告书 所属课程名称供变电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分院 专业班级 学号 20 021047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 年月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姓名 一、课程设计(论文)题目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二、课程设计(论文)工作:自20年月日起至年月 1 日止。 三、课程设计(论文)的目的及内容要求: 1.设计课题: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设计 2.设计目的: ①通过该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的设计步骤和方法; ②熟悉有关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的使用; ③基本掌握变电所主接线图的绘制方法; ④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3.设计要求:

①按给定供电系统和给定条件,确定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 ②选择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中的主要设备。如:母线、绝缘子、隔离开关、熔断器、断路器、互感器等。选择时应优先考虑采用国内经鉴定的新产品、新技术。 ③提交详细的课程设计说明书和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 学生签名: ( ) 20 年月日

课程设计(论文)评阅意见 评阅人职称 20 年月日

目录 第一章牵引变电所主接线设计原则及要求 (6) 1.1 概述 (6) 1.2 电气主接线基本要求 (6) 1.3 电气主接线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与步骤 (7) 第二章牵引变电所电气主接线图设计说明 (8) 第三章短路计算 (9) 3.1短路点的选取 (9) 3.2短路计算 (9) 第四章设备及选型 (12) 4.1硬母线的选取 (12) 4.2支柱绝缘子和穿墙导管的选取 (14) 4.3高压断路器的选取 (16) 4.4高压熔断器的选取 (17) 4.5隔离开关的选取 (18) 4.6电压互感器的选取 (19) 4.7电流互感器的选取 (20) 4.8避雷器的选取 (21) 第五章参考文献 (22)

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一直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不断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特别是信息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信息获取、综合分析和处理以及信息应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工程领域正在渐渐的利用信息技术来管理工程。为了更好更充分的在工程领域利用IT技术,工程项目的信息管理很重要。简要介绍了IT技术和其应用,以及它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作用:信息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做了分析,IT的进步必将促进工程建设项目新型的管理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并将成为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优化管理的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与Internet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管理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一、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20世纪70~80年代,最初出现的是以解决某一问题为目的的单项程序,如财务、材料、进度管理等软件。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单项程序开始逐步集合形成程序系统,而发展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简称PMIS)。PMIS随着项目管理理论、实践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为工程建设的管理和实施方的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信息处理结构和管理依据,为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控制目标而服务,成为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管理的重要手段。 PMIS中采用的方法即项目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动态控制原理,对项目管理的投资、进度和质量方面的实际值相比较,找出偏差,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效果。因此,PMIS主要包括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合同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针对工程项目,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来辅助项目管理的信息系统,其核心是项目目标控制。工程项目管理原理及方法决定了PMIS应具有的功能,PMIS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辅助确定项目计划值;项目实际数据的采集;项目投资、进度、质量、合同等各类信息的查询;选购木计划值与实际值的比较分析;项目变化趋势的预测等。 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 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工程项目相关信息的详尽表达,是对一个设施的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方式,用以解决建筑工程在软件中的描述问题,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作出正确的应对,并为工程集成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信息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 (一)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工程进度控制中可视化数据管理方面的应用;二是迅速发展起来的Web GIS 技术对项目一体化的贡献。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供字形式的工地基础信息,具有快速查询检索、统计量算、空问分析和输出绘图等多种功能,为工程实时管理提供辅助信息。在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强大的数据库的功能存储工程进程中的各项数据,如建筑物周围的地形、建筑物布置设计及断面形状、尺寸图形及属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