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4精品教育.doc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学业质量标准检测4精品教育.doc

第四单元学业质量标准检测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

1.下图漫画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有(D)

①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②要坚持以民意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③要将群众呼声作为验证认识正确性的依据

④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①④

[解析]漫画“静坐当思自己之过,闲谈多听百姓之言”,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④符合题意;应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②错误;要将实践作为验证认识正确性的依据,③错误。正确选项为D。

2.“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简短而富有情怀的辞职信,以其超凡脱俗、回归本我的生活态度,折射出我国当前高压力下无数人内心的渴求。这表明(D)

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③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④人的需要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

A.①②B.①④

C.③④D.②④

[解析]“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简短而富有情怀的辞职信,以其超凡脱俗、回归本我的生活态度,折射出我国当前高压力下无数人内心的渴求。这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说明人的需要影响人们的价值选择,②④适合题意,①错误;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

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③错误。故本题选D。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是人民,建设者是人民,受益者还是人民。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这主要体现了(C)

①社会意识的变化同步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②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③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

④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体是人民,建设者是人民,受益者还是人民。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②适合题意;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密切党群关系,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体现了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适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排除。④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4.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2019年度十大流行语”,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等上榜热词,无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这说明(B)

A.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D.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类命运共同体”“人工智能”这些上榜热词,无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映射,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B符合题意;D正确,但题干中没有体现,D不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项观点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C错误。答案选B。

5.中共中央××部摄制的系列微视频《两学一做·榜样》讲述了各行各业有代表性的优秀共产党员事迹。视频中践行合格的榜样都是在检视初心中出发,在坚守初心中淬炼,在践行

初心中涅巢。不忘初心如“子罕辞宝”千金不易,更如“家传至宝”需传承发扬。由此可见

(A)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②价值观对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③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④人生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材料中“视频中践行合格的榜样都是在检视初心中出发,在坚守初心中淬炼,在践行初心中涅巢”强调了不忘初心,即强调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①②正确;③强调了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条件,不选;材料强调了社会价值,没有强调自我价值,④不选。本题选A。

6.唐太宗曰:“为君之道,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列论断中,与上述观点价值内涵一致的是(C)

①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②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

③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万民之忧乐,而在一姓之兴亡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材料中唐太宗的观点是强调人民群众对国家安定的重要性,②③适合题意;

①是强调公正无私的重要性;④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7.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新年贺词中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给我们的启示是(C)

①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这启示我们努力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①正确;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②不选;材料没有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③不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顽强拼搏的精神,④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C。

8.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这个为了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的九旬老翁说:“这辈子没有虚度,我的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这给新时代青年人的启示是(D)

①贡献与索取从来不可兼得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①表述错误,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②在材料中未体现。黄旭华为了核潜艇隐姓埋名30年、奉献了毕生精力,启示新时代青年人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9.某校学生会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不要问父母和长辈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问自己对父母和长辈做了些什么;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社会与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但要问自己为社会与国家做了些什么。”这一倡议的哲学依据是(B)

A.有价值的人生不考虑个人利益

B.人生价值只能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

C.贡献和索取在人生价值中同等重要

D.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同等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不要问别人能为自己做些什么,但要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不要问社会与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但要问自己为社会与国家做了些什么。”这一倡仪的哲学依据是人生价值只能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实现,B正确且符合题意;有价值的人生也应考虑个人利益,A说法错误;贡献和索取

在人生价值中并非同等重要,贡献是主要的,C说法错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对实现人生价值也不是同等重要,实现人生的价值主要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D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0.2019年央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选择与当下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接地气,更针砭时弊。如小品《真假老师》讲述的是孩子教育问题,直击教育和亲情的本质;小品《提意见》讽刺职场弊病,辛辣痛快,让人忍俊不禁,又充满反思意味。这表明(B)

①社会意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绝对独立性

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发展上具有同步性

④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材料体现的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①④符合题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或“超前”于社会存在的发展,②③表述错误。

11.下图漫画《汇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B)

A.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B.要坚持正确的价值选择

C.人生的价值在于创新创造

D.要充分利用社会客观条件

[解析]漫画重汇报,轻工作,夸大工作成绩,是坚持错误价值观的表现。B项符合哲学启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A项错误;人生的价值创造价值,C项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B。

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要以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崇高价值理念。这给我们的启示是(D)

①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②有什么样的价值选择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

③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最高标准

④只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基本规律,要以谋求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崇高价值理念。这启示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③④适合题意;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是不科学的;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②是错误的。故选D。

13.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国家监察制度的顶层设计。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A)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③社会基本矛盾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要求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的道理,①②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依据,即为什么要改革,③项不符合设问要求;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④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A。

14.2019年初的一场大雪让南京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4万多名环卫工人、市政人员、警察、城管、军人、志愿者以及党员干部挑灯夜战清扫积雪,“一夜雪无”温暖了整个朋友圈。这告诉我们(A)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

②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③人生追求是实现自我价值

④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人生的真正价值、价值的创造与实现。4万多名环卫工人、市政人员、警察、城管、军人、志愿者以及党员干部挑灯夜战清扫积雪,“一夜雪无”温暖了整个朋友圈,这告诉我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②正确且符合题

意;③说法错误;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生追求不只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④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5.习近平在国家公祭仪式上强调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习近平讲话蕴含的哲理是(B)

①尊重历史事实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②价值选择帮助人们清醒地认识和正视历史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

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习主席的话说明历史事实不容篡改,不容忘记,应该尊重历史事实,这有助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①项符合题意;只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能促使人们清醒认识和正视历史,②项观点错误;坚持真理是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前提之一,正视历史,珍惜和平与正义,就是坚持历史真理,③项符合题意;价值判断的社会历史性是指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与题目主旨不符,④项不合题意。答案选B。

16.中国“天眼之父”,FAST工程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在上个世纪90年代舍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国。从“天眼”预研到建成的22年时间里,他带领老中青三代科技工作者克服了不可想象的困难,在科学前沿实现了重大原创突破。南老的事迹启示我们

(C)

①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是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③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把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南老的事迹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②③符合题意;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标准是以人民利益为重,①错误;

④在材料中未体现。正确选项为C。

17.“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就需要我们(B)

①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②果断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④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涉及,应排除;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④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8.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崇高的价值追求,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宣传的一条主线、一种底色,叫得更响亮、亮得更鲜明。这是因为(C)

①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宣传的一条主线、一种底色,叫得更响亮、亮得更鲜明,这是因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是题干的原因,应排除;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让房地产回归“居住属性”。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回答19~20题。

19.“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

(D)

①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对不同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

③我国房价问题过于复杂,因而对其真理性认识并不唯一

④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本题以大家广泛讨论的“租购同权”为背景,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知识,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租购同权”政策的实施之所以会引发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从哲学角度看是因为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同时是因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该政策尚未经实践检验,是否为真理性认识尚存争议,②④适合题意,①③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20.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C)

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均不合题意,排除。

21.“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雷锋用诗一样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C)

A.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B.社会对自己价值的认可

C.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D.依靠个人奋斗实现自我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是看他的贡献。材料中的雷锋的话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选C。其余三项不合题意。

22.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唯物史观看,不忘初心就是要(A)

①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不忘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④不断推进改革,以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唯物史观看,不忘初心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忘理想信念,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3.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此次宪法修改是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展需要进行的第五次修改,修改后的宪法将更好地发挥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此次宪法修改(D)

①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符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属于社会意识的变革,能直接创造出人们期望的社会生活

④属于社会意识的完善,能为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的知识。宪法修改属于对上层建筑的完善,以更好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为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②④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③中“直接创造”表述错误,社会意识作为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故选择D。

24.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将毕生积蓄880多万元无偿捐献给教育事业。他说:“党培养了我,将个人财产还给国家,是作最后的贡献。”科学家卢永根用行动诠释了(B)

A.人生价值取决于贡献与索取的总和

B.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

C.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需要砥砺自我

D.不同的价值观制约着人生道路的选择

[解析]人生价值取决于个人对社会的贡献,A项错误;卢永根把毕生积蓄捐献给教育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这诠释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B项正确;“砥砺自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材料中没有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的选择,D项不选,故本题答案选择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辉煌中国,辉煌成就。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脉络,全面反映各族人民在砥砺奋进中创造的辉煌成就。

《辉煌中国》8个摄制组走遍全国31个省市区,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纪实和航拍素材,记录下众多珍贵的瞬间。在创作上,该片采用“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该片播出后,掀起全民参与、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网络诗友的《西江月》《菩萨蛮》等作品迅速流传开来。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9分)

[答案]①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3分)②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是《辉煌中国》创作素材的源泉;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拍摄照片、视频,进行航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3分)③纪录片的众筹素材和播出后

流传的网络诗歌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丰硕精神财富。(3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传播过程。首先要明确社会历史主体的知识就是关于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知识,其次要结合材料,分析电视纪录片《辉煌中国》的创作和会传播过程,就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作用的过程。就是深入群众生活获得第一手创作素材的过程。就是展示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直接创造的过程。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对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论述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隔36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材料二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出了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变化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9分)

(2)结合材料,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安排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5分)

[答案](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的认识也随之改变。(3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主要矛盾认识的改变为我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3分)对主要矛盾的深刻认识坚持了人民主体地位,有利于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3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新的战略安排遵循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2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新的战略安排体现出现代化建设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3分) [解析]本题有两个设问,分别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和联系观的知识,知识设定明确,

设问一要求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变化的原因及其现实意义。结合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原因是从1981年的社会主要矛盾到党的十九大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现实意义是有利于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设问二考查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属于体现类试题,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那么战略安排也要随之有变动这体现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新的战略安排遵循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分成了两个阶段,一步一步稳步推进,这体现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心不可泄。习近平指出,此时此刻,我们距离“中国梦”的目标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定。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依靠人民群众,越是要立足实际、脚踏实地。在新的征程上,无论经历什么样的考验,我们都应当始终保持“中国信心”。

材料二按照“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正能量是指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其延伸定义,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鼓舞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

(1)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蕴含的哲学道理。(6分)

(2)运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结合材料二简析把“正能量”一词放在社会中考量有何意义。(8分)

[答案](1)①实现中国梦需要依靠人民群众,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分)②保持中国信心,实现中国梦,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实际,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分)③始终保持中国信心,将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2分)

(2)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社会正能量对人们的行为有积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4分)②人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社会正能量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4分)

[解析]本题以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材料一蕴含的哲学道理,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体现类材料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寻觅社会的真谛”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结合材料分析是如何体现出来的。(2)本题考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识,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二简析把“正能量”一词放在社会中考量有何意义。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人的价值、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等知识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9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依照对中国的301知识产权调查结果,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宣布美国政府计划对至少500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25%的关税。中美两国的贸易战一触即发,中美两国在彼此的经贸关系中都占据最重要地位,美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美两国经贸合作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美国日益浓烈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既不利于美国经济增长,又增加了世界经济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当今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各国都应该担负起捍卫经济全球化的职责,只有坚持合作共赢,才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这更是一个大国理所当然承担的责任,历史已经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会结出好果子,合作才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共赢才能走向更好未来。习近平主席指出,中美两国存在不同看法,存在分歧在所难免,最关键的是双方能够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的转化为合作点。

(1)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6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合作才是中美两国唯一正确的选择。(9分)

[答案](1)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中美关系的发展必须面向未来,着眼长远。(2分)

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中美关系存在许多问题,但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要双方加深对彼此战略走向、发展道路的了解,中美关系的未来就是光明的。(2分)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中美之间既有共同利益,也有摩擦分歧,但只要双方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中美关系才会朝着更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2分)

(2)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过去的零和博弈、寻求对抗的陈旧思维逐渐被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诉求所取代。(3分)

②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双方的合作顺应了当今时代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3分)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双方的合作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3分)

[解析]历年的高考政治中,以时政热点为材料的占很大比例。本题以2019年时政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哲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第(1)问,要求运用发展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美关系发展趋势的认识。有关发展观的主要知识点,有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趋势、质变量变的关系等,学生需要选取有本材料相关的知识点回答即可。第(2)问,关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主要常考点包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以及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材料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过去的零和博弈、寻求对抗的陈旧思维逐渐被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诉求所取代,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双方的合作顺应了当今时代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双方的合作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体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新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塑造人生》精品教案

课题: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 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比较少,主要是通过丰富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优秀的文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教学方法】 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感性认识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水平,理性思考的能力正在形成中,本课知识贴近生活,且前一个框题的学习为本框相关难点知识做了铺垫,所以由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是学生能够做到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1.文化的含义 2.文化的特点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 5.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 小试牛刀: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答案要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肯定了文化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合理的成分。 (2)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并不是消极被动,毫无目的。只有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才能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所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过渡: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化殿堂,感受文化力量。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框架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 框架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总体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定义: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 文化的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内涵与特点特点是人们的一种素养:后天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逐步培养出来。 是一种精神现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实质),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过程中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②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 史中。(1.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综合国力繁荣的重要体现。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文化与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起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 文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科技作用↑文化生产力作用↑ 化文化与相互影响(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 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相互交融(文化与民主政治交融;与国际政治交融) 作政治 [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世界反文化霸权主义]

用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措施:我国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 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意义/作用: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 为综合国力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根源: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表现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文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化特点潜移默化(过程)(影响思想和行为) 对深远持久(效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优秀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的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①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影塑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②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响人生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③优秀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最新部编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三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知识,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 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了解国家进行政治建设的目的和状况。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知 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觉悟,能够初步说明最常见的政治现象,提高参 与政治活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政治学知识 判断社会现象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党的政策的指导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自己 的言行,有坚定的政治目的和方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人教部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本单元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结合 历史与现实,探究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地位的形成、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本单元围绕“人民当家作主”,探究了富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优势的民主形式,使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制度安排上,显现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实践中;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 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此教材的编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 育与顺应时代发展相统一,坚持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基本观点,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的思想引导和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相结合,突出政治与生活的联系,构建以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3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 (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注意:影响有好有坏),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

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汇总

2019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汇总 掌握好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在政治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政治易错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总结一 1、任何文化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2、文化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 3、每个人所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 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不能笼统的认为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长剂,只有 先进的、健康的才能成为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5、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不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 素养。因为,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但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6、世界文化全球化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 样性。因为没有民族的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多元的世界文化才能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7、在世界文化出现全球化趋势的今天,对那些失传 的古老民族文化,没有必要进行抢救和保护,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 8、大众传媒的发展会使旧的传媒消失。 9、不能混淆传统习俗和传统思想的地位和作用。传 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

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10、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1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文化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12、混淆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如认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13、文化创新表现为时代精神注入传统文化的努力之中。 14、认为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地域孕育的文明,各地区文化是相同的。 15、不能只看到不同民族文化的特色,也要看到其共性。如认为民族不同,文化也就不同。 16、爱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17、用户爱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8、经济建设时我国当前所有工作的中心,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弘扬民族精神会干扰经济建设。 19、认为民族精神一成不变。 20、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抵制外来文化。 21、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22、精神文明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点总结二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

人教版 思想政治必修三必背提纲(全)

政治提纲 必修3(必背) 平度一中 思想政治

背诵目录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 ⑴文化的内涵: ⑵文化的特点 ⑶文化的力量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⑷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文化的来源: ⑵文化的表现: ⑶文化的特点: 2.文化塑造人生 3.拓展 ⑴文化的作用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⑴民族节日的形成和价值 ★⑵文化遗产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意义) 2.文化多样性 ★⑴文化是民族的(原因和含义) ★⑵文化是世界的(原因和含义) ⑶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 ★⑸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3.文化传播 ★⑴途径 ★⑵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特点和作用) ⑶文化交流:怎样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4.拓展 ★★⑴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⑵文化交流的意义(原因)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继承 ★⑴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⑵传统文化作用(影响、重要性) ★★⑶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2.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⑵怎样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3.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⑴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⑵社会制度的更替(外部因素) ⑶科学技术的作用 ⑷思想运动的作用 ⑸教育的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⑴文化创新的源泉 ★⑵文化创新的作用(意义) ⑶文化创新的主体 ★⑷文化创新的途径 2.拓展 ⑴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⑵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⑶如何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⑷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⑴源远流长的原因:(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⑵文字的作用 ⑶为什么说汉字成为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⑴博大精深的表现: ⑵我国区域文化的成因及相互关系 ⑶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⑷包容性的含义和作用(意义)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⑴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⑵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⑶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⑷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⑸中华名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拓展 ★★⑴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⑵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⑶中华民族精神及其的丰富和发展(作原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2019年高考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2019年高考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整理 主题一:文化的影响 (一)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②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有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⑤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②怎么办: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特点。 ③文化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与标志。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主题二: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多样性 (1)表现 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

(完整版)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 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3)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4)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3. 文化的形式 (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 (2)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4. 文化的作用 (1)总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对社会作用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侵略,提高文化软实力、竞争力、影响力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的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 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的重要精神武器。 (3)文化对人的作用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2单元word试题

《生活与哲学》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真理与追真理 一、选择题: 1.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 A.阶级性B.反思性C.实践性D.科学性 2.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 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为满足北京奥运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对蔬菜种类与营养的不同需求,中目农艺师引进了多种新品种洋菜,根据北京地区厦周边省市的海桩高度来确定各种蔬菜的种植与运输方案.使洋菜“本土化”,打破了“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据此回答3-4题。 3.农艺师打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观念,遵循的哲学依据是 A.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B.人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C.人不能改变规律,但能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具体状况 D.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客观的,思维活动的规律是主观的 4.农艺师能使洋菜“本土化”,是因为

A.主观联系是对客观联系的反映 B.客观联系是主观联系的外在表现 C.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建立事物新的具体联系 5.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C.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A.一概而论B.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D.三人成虎6.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B.千虑一得C.百感交集 7.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 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 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8.“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 “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现象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④知是行之始

2019年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年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2019年高考山东卷文综政治试题

17.小型微型企业的健康发展关乎国计、惠及民生。近年来,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迅速,但也面临着成本高、融资难、用工荒等问题。下列措施中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有: ①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②扩宽企业融资渠道 ③降低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④构建企业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下列曲线图中,某商品的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于E点。若生产该商品的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会引起E点向E’点方向移动。正确反映这一变化的曲线图是: 19.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有: ①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 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④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当前,我国公民越来越多地借助互联网表达政治意愿,与政府进行互动。公民在使用网络参与政治生活时应: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③理性参与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④依法对政府的工作行使质询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21.2012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这是在党的领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完善。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 B.基层民主自治进一步完善C.全体公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司法权22.茂腔是山东独特的地方戏曲。由茂腔经典剧目《墙头记》改编制作而成的茂腔动漫剧,既具有浓郁的名俗风情又不乏时尚元素,深受观众喜爱。材料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是:A.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B.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C.大众传媒是实现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D.不同地方文化存在着共性和普遍发展规律 23.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名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24.自1956年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直接观测到中微子后,人类对中微子的研究不断深入。2 011年9月,欧洲核子中心称发现“中微子超光速”现象,同时指出实验过程存在误差,呼吁全球科学家进行更多的实验观察和独立测试。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A.认识具有反复向和无限性 B.真理和谬误没有原则的基础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3课时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哲学的基本问题) 教育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忆目标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目标 (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如何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运用目标 (1)学会判断什么样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什么样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 (2)如何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 (3)哲学的基本问题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对世界的不同认识形成了不同的哲学,各种不同的哲学总是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应该坚 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自觉反对和批判唯心主义。 2、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教学重点难点: 1、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难点)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重点)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难点) 教学课时安排:3课时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传说: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捡拾一些鹅卵石,把它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捡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捡拾更多的鹅卵石。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许多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有意或无意地丢弃了,然而,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却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已。这个故事十分传奇,道理也值得我们珍惜。但这个世界上果真有神存在吗?神能够指点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吗? 【讲授新课】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要回答宇宙问题、人生问题和认识问题。哲学所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但哲学的基本问题只有一个,这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举例】思维:如计划、构想、思想、观念; 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课知识点归纳

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框题一 : 民主选举: 1. 选举方式: P16(1)直接选举(优点:使每一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选择自 己最信赖的当家人;缺点: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 组织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比较高。适用范围:县或县级 以下人大代表的选举;村委会、居委会选举) ( 2)间接选举(优点: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缺点: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 系不直接,可能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适用范围:县级以上 人大代表的选举;乡镇级以及乡镇级以上工作人员)( 3)等额选举(正式候选额 =应选额;优点: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 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4)差额选举(正式候选额>应选额;优点:提供选择的余地,被选举人形成相应 的竞争,有助选民了解候选人。缺点:若不加以有效规范,易发 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 ①采取何种选举方式,由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决 定。 P16 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P17 3.我国根据国家性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状况及国情采用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 4.公民为什么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P17-18 ①公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直接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 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③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5. 公民应如何行使选举权: P18 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框题二:民主决策: 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P20 (1)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2)专家咨询制度(论证会、座谈会)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 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4)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听证会) 2.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 (对决策者)首先,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对决策者)其次,有助于决策者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对公民)再次,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对公民)最后,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框题三:民主管理:

通编教材2019高一政治必修三1课2框 要点背诵和提纲

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课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1.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站起来。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我国革命和建设历程: 2.实行改革开放,走向民富国强。 (1)时间: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 (2)目的(实质):实行改革开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中国强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成就(意义):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②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

3.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1)地位: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 (2)意义: ①对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②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③对全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3)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领导中国人民踏上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结论:实践充分证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 注意:以上红色字所对应部分为重点记忆内容!!

部编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法治政府教案(9)

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 第八课法治中国建设 第二框法治政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 (2)理解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4)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意义。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相信依法治国下的中国政府能够成为法治政府。 【科学精神】 通过对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具体学习,明白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百姓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 【法治意识】 树立法治意识,自觉做到尊法学法懂法用法。 【公共参与】 通过资料查询和合作探究,感悟我国法治政府的建设。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法治政府的内涵要求。 2.教学难点:理解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建设法治中国是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党和国家的统筹与规划,更需要百姓和全社会的参与与推动。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本节课我们学习法治政府。 二、讲授新课 法治政府(板书) 探究与分享一: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在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方面,纲要规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完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监管;创新社会治理;优化公共服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等,以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近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已经减少1000多项,“建设服务型政府”

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知识结构必修3

- 1 -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 课 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含义:从本质上讲,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从范围上看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和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我们这里讲的既不是广义的文化,也不是狭义的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特点 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是一种精神现象 是一种素养,通过社会生活体验,可以培养起来的。 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要以物质活动为载体。 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从本质上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它必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而言,文化素质的高低,影响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效果。对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内容。 从性质上看,文化有进步秘落后、崇高与庸俗、优秀与腐朽之分。崇高的、进步的、优秀的文化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相反,落后的、庸俗的、腐朽的文化腐蚀人的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 经济政 治 相互影响 相互交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先进的科学的健康的起促进作用,反之起消极阻碍作用。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企图削弱和取代其它国家的文化,以推选强权政治,这使得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文化与综合国力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 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 严峻挑战。 3、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严峻挑战,我国的应对措施是: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 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本课易错指点 1、文化用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积极的影响,所以任何文化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文化有两种不 同性质的文化,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促进作用,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起积极作用) 2、文化是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物质决定意识,绝对不能是精神决定社会。这属于原则性错误。)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文化素养不能自发形成,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4、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发达,综合国力就越强大。(文化只是综合国力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仅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够 的。) - 2 -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练习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单选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下列观点能体现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的是( ) 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②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③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④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中国古代哲学所探讨的“形与神”、“心与物”、“理与气”谁依赖于谁、谁在先的问题,实际上就是() 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D.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3.康德认为:认识完全局限在经验的范围内,人不仅不能感知和证明物质实体的存在,也不能感知和证明精神实体的存在。康德的观点认为( ) A.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B.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D.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4.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 A.对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问题的不同回答 5.有人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该观点()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正确的 B.对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是正确的 C.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D.辩证地解释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性 6.“正是有了我和我的意识,才有了地球。”“没有地球哪有我们的意识呢?”这两种观点( ) ①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 ②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③是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辩论 ④根本分歧在于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