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诺伯格_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诺伯格_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第26卷,第2期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6 No.2 2009年4月 Sc ience,Techno l o gy and D ia lectics Apr.,2009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述评

邓 波,罗 丽,杨 宁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 要:20世纪60年代初期以来,挪威建筑历史和理论学家诺伯格-舒尔茨以其大量的著作,为战后建筑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以现象学为基础的理论构造,孜孜以求地追溯着建筑的意义。以海德格尔 在世之在的早期思想和 诗意地栖居的晚期思想为源泉,他展开了建筑现象学的探讨,其中,与之相关的 存在空间、 场所、 场所精神等概念均包含了发人深思的哲学内涵。面对诺伯格-舒尔茨将建筑建之于生活世界的理论呼吁,更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建筑的意义不能仅与物质环境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与当今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相联系,与人的 存在相联系。

关键词:存在空间;建筑空间;场所精神;建筑的意义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80(2009)02-0054-06

正如倪梁康先生所说: 胡塞尔所使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本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它还影响了现象学运动以后的西方哲学、心理学/病理学、美学/文学/艺术论、社会哲学/法哲学、神学/宗教理论、教育学、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甚至经济学等等学科的问题提出和方法操作。[1]值得进一步补充的是:现象学也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建筑学。许多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哲学家都参与到建筑现象学的研究中来。其中,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六个建筑理论家之一的诺伯格-舒尔兹,对建筑现象学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尝试对其建筑现象学思想进行管见式的研究与评述。

一 诺伯格-舒尔茨创立

建筑现象学的思想来源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建筑领域中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现代建筑成了大规模的工业产品,此后, 国际式风格放之四海而皆准,世界建筑大一统。建筑师不再像以往的工匠那样,直接去面对特定的场所,而是采用更加工业化、技术化、抽象化、普适化等超越场所、地域的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建筑设计。这妨碍了建筑师面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使他们不可能去直接把握和感受这个真实世界,建筑师的创作失去了直接 体验的生活世界的根基,建筑物成了丧失了 意义的技术机器,恰如勒?柯布西耶的主张:建筑是 居住的机器!他说: 结构体系决定建筑体系。技术过程是抒发设计情怀的最佳居所。##自由平面(来自室内的框架结构)、自由立面(来自可以产生从0到100%照明的有效表面)!!!这些都是巨大的建筑变革,它归功于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构造等新技术的各种可能性。历史教导我们,技术的成就总是会打倒那些最古旧的传统(观念)。这是天命!无法逃避![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建筑丧失意义的 危机,一些具有批判意识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史学家,一方面,针对建筑业的现状展开分析、批判;另一方面,纷纷从现代西方哲学的各种思潮中去寻找思想资源,来应对这种 危机。作为20世纪最重

?收稿日期% 2008-05-29

?作者简介% 邓 波(1963-),男,贵州贵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哲学,技术哲学;

罗 丽(1978-),女,四川岳池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杨 宁(1981-),男,河南濮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54

要的哲学运动之一的现象学,十分自然地引起了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们的高度重视与关注。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挪威著名的建筑历史与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运用现象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生存环境,创立了建筑现象学。

从20世纪60年代起至今,诺伯格-舒尔茨撰写了一系列建筑历史与理论著作:&建筑意向?(In tentions in A rch itecture,1963年)、&存在?空间?建筑?(Ex istence,Space and A rch itecture,1971年)、&西方建筑的意义?(M ean i n g in W estern A rch itec ture,1973年)、&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Gen i u s Loc:i Tow ards a Pheno m eno l o gy of Architect u re, 1980)、&建筑的意义与场所?(A rch itecture:M ean i n g and Place:se lected essays,1988年)、&建筑:存在、语言、场所?(A rch itecture:Presence,Language,Place, 2000年)等。其中,在我们看来,最能代表其建筑现象学思想的是&存在?空间?建筑?与&西方建筑的意义?这两部著作,其余论著可以说是这两部著作思想的扩展与发挥。在前一部著作中,诺伯格-舒尔茨建构了其建筑现象学的理论架构与方法,为重新追回建筑的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后一部著作中,他则试图用建筑现象学的视域与方法去透视与重塑整个西方建筑史,从而使西方建筑在技术时代失落的意义在其历史叙述中重新显现出来!

从哲学上说,诺伯格-舒尔茨创立的建筑现象学主要来源于三位哲学家的思想:他们是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皮亚杰。可以说,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与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所采用的 现象学方法实际上是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解释学的现象学方法。对于他创立建筑现象学,他曾明确地说过: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1927年)及&筑居思?(1954年)则是基础和先驱性的论著。[3]15

众所周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揭示了 此在-在世的整体结构。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启发下,诺伯格-舒尔茨也深刻地意识到,建筑的本质与意义必须要在这种 此在-在世整体结构的 空间性中去寻找,才是最为本源的路径。海德格尔指出: 探索此在的空间性与世界空间的规定,这项工作要从分析世内在空间上到手头的东西出发。[4]119 上到手头的东西即此在与世内事物打交道处于熟悉而浑然不觉状态。世内上手事物的空间性在此在的操劳寻视中以场所、位置的方式显现出来,定向和去远构成了此在的空间性,正是此在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空间性,因而只要此在实际在世就必然给出空间。 寻视在世是具有空间性的在世。而只因为此在以定向和去远的方式具有空间性,周围世界上到手头的东西才能在其空间性中来照面。[4]128海德格尔在后期著作&筑居思?一文中道说出了建筑的本质,他把建筑的本质理解为人的栖居,把栖居理解为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归属于栖居的建筑以场所的方式聚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他从彻底地超越形而上学对象性传统的立场出发,更深刻地指出: 说到人和空间,这听来就好像人站在一边,而空间站在另一边似的。但实际上,空间决不是人的对立面。空间既不是一个外在的对象,也不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并不是有人,此外还有空间。[5]在海德格尔看来,本真性的空间既不是科学对象化的物理空间,也不是人的知觉、体验,他试图把人融入到天、地、神、人四重域之中,从更本原的生存境域来思考空间问题。本真性的空间,是聚合、容纳、安置、保护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意义上的 域,这正是古希腊的空间概念!!!场所(topos)的含义。海德格尔关于 空间的前后期思想虽然存在视角上的差异,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两个最基础性的概念 存在空间、 场所,其核心思想直接来源于海德格尔,并力图把海德格尔关于 空间

的前后期思想结合起来,形成其建筑现象学的起点。

梅洛-庞蒂对哲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把 身体

问题引入了现象学,打破了意识哲学的长期垄断。他用 身体替代了海德格尔的 此在,与实际生活经验更加贴切。他认为知觉空间并不是一个欧几里德的几何空间,身体本身就具有 处境的空间性,我们正是以此来把握外部空间的。 空间就是我们的生存领域,我们的生存视域。我们不仅不是依据客观的位置空间性而行动,相反,我们的处境的空间性构成为位置的空间性的前提条件。[6]身体空间并不是一种日常被思想、被表象的空间,而是身体运动、行动的原始空间,身体的行动本身具有确定方向、位置以及整体综合协调的能力。没有身体的在场,纯粹的物理空间并不存在方位。梅洛-庞蒂的这些身体现象学的思想,对于诺伯格-舒尔茨去进一步研究建筑所构的 场所与人类生存的方向、位置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更为具体的影响。

如果说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为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提供了哲学的出发点,那么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则为他提供了从哲学

55

理论过渡到建筑学理论,从而建构出建筑现象学具体内容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皮亚杰思想体系中有一个核心概念:图式(sche m a),它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它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是一切认知结构的起点与核心,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任何认识都是不断建构的产物,建构构成某种图式结构,图式结构对新的认识起着中介作用,认识的发展又可能改变图式结构。诺伯格-舒尔茨正是利用了皮亚杰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 图式概念,来具体规定 存在空间,进而又用 存在空间来界定 建筑空间,从而展开其建筑现象学的理论体系。

除了上述思想来源,诺伯格-舒尔茨还充分吸纳了与他同时代的其他一些建筑理论家关于 建筑空间的思想,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 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

20世纪初以来,建筑空间成为一个倍受建筑界乃至思想界关注的热门话题,出现了从不同视角研究建筑空间的诸多观点和论著。直到上世纪60年代,这些关于建筑空间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主要倾向:一种是从客体方面来规定建筑空间的倾向,把它视为本质上符合欧几里德几何学的三维物理空间;另一种则从主体方面来规定建筑空间的倾向,即把建筑空间视为被主体知觉、体验的具体空间,甚至把它还原于印象、感情或效果。由于这两类研究始终处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内,造成了长期的争论纷纭,却不得结果,以至于带来了许多人对建筑空间问题的厌恶,甚至打算弃而远之!

诺伯格-舒尔茨较为敏锐地看到了笛卡尔以来西方文化主客体二元对立的鸿沟是这些纷争的深层根源,他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的序言中坚定地认为:上述关于建筑空间的研究 都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即忽视了它是以人的存在这一次元为限的空间。结果,今天的空间概念常常是过时的,甚至被看成是多余的。但笔者仍然坚信,在人的环境分析方面,空间概念是格外适用的。那么,建筑空间可作为有关环境的图式或形象的具体化来理解,这个图式或形象可考虑为人的普遍定位,也即(世界内存在)的必要部分,笔者拟以(存在空间)的理论为基础而展开以上方面的研究。相信可以找到一把阐明建筑整体性的钥匙。[3]4

诺伯格-舒尔茨进一步把 存在空间规定为: 所谓(存在空间)就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亦即环境的(形象)(I m age)。存在空间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具有(作为对象的性质)。[3]19这里的 图式显然正是皮亚杰的相对稳定的图式概念,他企图把这个发生认识论的图式概念改变为存在论的概念,以此为中介来把主客体联成一个整体,从而将海德格尔 此在-在世的结构具体化。 空间是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一相互作用中,被知觉的宇宙的组织化是不可能同活动的组织化分离的。[3]20但他认为皮亚杰仅从发生认识论的层次讨论了抽象的、一般的几何学空间图式的产生与作用,缺乏对人类生活于其中,并对之有所创造与改变的历史的、地域的、文化的具体空间、场所的研究。要进行这样的具体空间的研究,就必须要超越认识论的层次,就必须首先让具有梅洛-庞蒂意义上的 身体的活生生的人出场,从其行动 处境的空间性的原始维度来思索具体空间基本图式在存在论层次上的原初发生。

按照上述思路,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存在空间的基本图式在于下列三种结构关系的建立,即中心及场所、方向及路径和区域及领域。最前项显示存在空间的 亲近度,次项显示存在空间中的 联系度,而末项则显示存在空间相对于外界的 闭合度。这些关系可抽象为拓扑学图式,显现为近接、分离、继续、闭合、连续等关系构成的原始空间秩序。

(一)中心及场所

人类行为的 处境空间性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整个世界,透过人的 自我中心的 外在化为环境。比如, 家(住宅)是人栖居的中心, 广场、 教堂是城市的中心、 城市是某地区的中心等等。从各级中心往外,人以其价值体系扩展其 自我中心的空间范围,在其扩展的范围之内,人恒久感觉熟悉、亲切、温馨、安全。超过其界限,则其四周均属未知、危险的世界,常使人觉得陌生、冷漠,令人不安甚至恐惧。所有的中心都是人类行动的 场所,它是由人创造的,根据人的各种目的而设置与限定的,场所的大小、界限与特质反过来赋予行动不同的色彩,它庇护着人的存在,成为聚集存在意义的焦点。 近接性、向心性、闭合性等概念同时起作用,即形成更加具体的存在概念,也就是场所的概念。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存在空间可分为 公共空间与 个人空间,其 大部分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它是指社会成员在共同场所聚集的空间,个人是在公共空间中发现自己的空间的。[3]24

56

(二)方向及路径

身体的行动本身具有确定方向、位置以及整体综合协调的能力,身体行动的 处境空间具有上下、前后、左右的质的区别,因而具有方向性。 一切场所都具有方向(D irection)。如果没有方向的场所可以想象,那么这样的场所只能是欧几里德空间中无拘无束漂浮的球体。在考虑大地上人的存在时,这样的场所是没有多大意义的。[3]26如果把存在空间视为几何学化的、各向同性的牛顿物理空间,仅有量的区别而无质的差异,这样的空间将丧失意义。因而,存在空间必须从人行动的场所来规定,它显现出人行动的方向性,但是,存在空间的方向性并不仅仅由此在的行为所决定,世界作为人类行动的环境也包含着质的差异的方向性。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诺伯格-舒尔茨看来所谓路径就是人们天天、时时通过,或可能通过的道路。路径在已知处与未知处之间蕴藏着充满张力的出发与回归,深刻地显现了人类存在连续性的基本特征。

(三)区域与领域

诺伯格-舒尔茨指出: 路径把人的环境分割成各种各样的区域(A rea),对这些区域的了解程度也是各种各样的。像这样为质限定的区域即称为(领域)(Do m ain)。已知的领域被不太了解的世界所包围,该世界的性质只能用东西南北这样的一般方位或所学到的地理知识加以想象。从某种意义上说,领域就是(场所)。##因为领域是由场所构成要素的闭合性或紧接性以及类同性所决定的。##但我们的环境形象也明显地包含着我们不归属的,而且没有作为目标功能的区域,所以把场所和领域加以区别是有益的。那么,所谓领域就是比较缺少结构化的(背景)(G round),在这个(背景)上,场所和路径是作为具有较集中特征的图形 (F i g ure)表现出来的。领域在存在空间中具有某种统一作用,它使形象(充实),使形象形成一个紧密的空间。[3]30可以说,诺伯格-舒尔茨的 领域不自觉地体现出了海德格尔关于 境域(ho rizon)的思想。 领域作为已结构化的 场所与 路径的境域化背景或边缘域,以潜在的、非结构化的、不确定的、不断生发构成的方式,贮蓄着 场所与 路径丰富多彩的意义。

在诺伯格-舒尔茨看来,场所、路径、领域作为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类生存定位的基本图式,也构成了生活意义的发生机制。不同文化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空间图式。从更具体的角度看,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表现出如下阶段:地理、景观、城市、住房到用具。各阶段发展的各种图式、各阶段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存在空间的结构。

在诺伯格-舒尔茨看来,建筑空间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这个从海德格尔而来的存在空间的概念,同样也需要在一种层次化了的空间体系中进行定位。于是诺伯格?舒尔茨提出至少可以分辨出来的五种空间概念:(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Prag m atic Space);(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Perceptua l Space);(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定形象的存在空间(Ex istentia l Space);(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Cogniti v e Space);(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Abstract Space)。

实用空间把人统一在自然、有机的环境中,知觉空间对于人的同一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空间把人类归属于整个社会文化,认识空间意味着人对于空间可进行思考,最后,理论空间则是提供描述其他各种空间的工具。[3]7

作为一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的最终目的试图聚焦到诸空间概念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上。从本质上讲,建筑空间主要与个人的、公共的存在空间的图式有关,是存在空间的具体化。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存在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应保持结构上的同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场所与节点;(2)路线与轴线;(3)领域与地区。而在阶段的划分上,建筑空间大致也可分为景观、城市和住房三个阶段。景观阶段,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自己持有的一般环境形象结合在一起,对景观形体加以变形进行了持续的探索。城市阶段,则可以用地区、路线、节点等概念来规划设计。住房本质上是让人们进入 内部,其本质上构成了我们生存的内部空间。

诺伯格-舒尔茨关于 存在空间与 建筑空间的上述研究,构成了他的建筑现象学的整个理论框架与解释方法。

三 场所精神与建筑的意义

为了更具体地将其建筑现象学的思想与方法应用于建筑理论与历史的研究,诺伯格-舒尔茨进一步深化了与生活、文化、历史紧密相关的场所理论的研究。

场所是具有确定特性的空间,是由具体现象组

57

成的生活世界。场所是空间这个 形式背后的 内容。诺伯格-舒尔茨认为,城市形式并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构图游戏,形式背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涵义。每个场景都有一个故事。这涵义与城市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等一系列主题密切相关,这些主题赋予了城市空间以丰富的意义,使之成为市民喜爱的 场所。简而言之,场所是由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相结合的有意义的整体。从根本上讲,每一个人会意识到和我们出生、长大、目前生活或曾经有过特殊动人体验的场所,并且与之具有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一种个人与文化的认同及安定的源泉,亦即我们在世界之中定位、定居、生存的出发点。

场所精神是诺伯格-舒尔茨场所理论中的又一重要概念,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诺伯格-舒尔茨一直在寻求那被现代主义冷落、被人们遗忘的 场所精神概念,并将 场所置于 空间之上,置于建筑研究之首。场所精神中的认同感(i d entificati o n)意味着与特殊环境为友。人的生活早在他有自主的、独立的思维能力以前就已开始,与环境特质的联系常在儿时自发地形成。方向感(orientati o n)则指人辨别方向,明确自己同场所关系的能力。这意味着任何含义都可以体验成广泛时空秩序的组成部分,使人产生安全感。一个好的环境意象能给他的拥有者在心理上以安全感。庭院场所正因为给人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生活世界的一个主要结构就是 家及居家感,不管对什么人来说, 家这个词就是他个人世界中心的直接体现。

如果说 家实际上是一个 人为场所(M an-M ade P l a ce)现象,那么人类创造这个人为场所意味着意欲表现存在的本质,其内在环境并非仅是实用的工具,或任意事件的集结,而是具有结构且同时使其意义具体化,这些意义与结构反映出人对自然环境和一般存在情境的理解。所以,对 人为场所的研究,需要有一个自然的基准,即是从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出发点,如果去除了这层关系, 家充其量仅是一种所谓 事实的知识和虚假的分析思考,如此一来,人与物的生命将变得没有意义。因而, 家作为一种场所,更应该从场所精神的高度来加以探讨。

诺伯格-舒尔茨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在于场所理论的建构,而在于用建筑现象学的视域与方法去透视与重塑整个西方建筑的历史,从存在论的深度,重新追寻西方建筑的意义。他在&西方建筑的意义?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建筑是一种具体的现象。它包括大地景观和聚居地,以及房屋和有关房屋的种种阐释。然而它又是一个活生生的实在。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于是,建筑不仅仅关乎实际需要和经济因素,它还关系到存在的意义。这种存在的意义源自自然、人类,以及精神的现象,并通过秩序和特征为人们所体验。##在建筑中,空间的形式意味着场所、路径和领域,也就是,人类环境的具象结构。因此,建筑定义的完满诠释,并不能从几何学或符号学的概念中得到。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构成了存在的意义的历史。[7]7

为了使他的历史叙述与他的理论之间保持某种同构性,诺伯格-舒尔茨特意构造了一种历史叙事结构,这个结构包括七个方面的要素:(1)导言;(2)景观与聚居地;(3)建筑;(4)表达性处理;(5)具体的建筑实例描述;(6)空间概念与发展;(7)意义与建筑。从埃及建筑到希腊建筑、罗马建筑,从早期基督教建筑到罗马风建筑、哥特建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到手法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从启蒙运动时期的建筑到现代功能主义、当代的多元主义建筑等等,无不纳入这一结构中去展开历史叙事。正如王贵祥在中文版序言中所说: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历史决定论的影子,看到的是神庙所表现出的(神的复杂精神结构),看到的是宇宙与秩序感所意味的美,看到的是任何一个罗马的空间都是这种宇宙基本秩序的表现,看到的是在建筑的形式上,将与古代和生死问题有关的象征性宇宙中心,和基督教中救赎和永生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取向、宇宙观念、艺术旨趣等等精神现象密切相关。建筑正是以其自身特有的空间与形式,以某种结构化的方式,表达着、展示着这种深沉的历史与精神的脉动。[7]5诺伯格-舒尔茨的历史叙述显然是典型的现象学意义上的描述,他悬置了一切先入为主的历史哲学的观念,决不用 理论去套 历史,而是朝向建筑历史本身,通过对某时代、某地域的建筑实例的详细描述,将它置于该时代、地域的生活世界之中,来展现其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建筑的意义。正如&英国

58

皇家建筑学会会刊?的评价:诺伯格-舒尔茨的这部经典著作展现了 一种比以往更加广阔的文化框架的全新的建筑历史。

四 简短评论

从总体上说,诺伯格-舒尔茨开创的建筑现象学,为解决技术时代建筑意义的丧失,进而导致人类家园可能丧失的危机,指出了一条思想深刻的道路。沿着这条思想之路,不仅仅意味着建筑设计风格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待建筑的态度,从人的存在方式来思索 何为建筑?改变了建筑界流派蜂拥,而建筑却无 思的现状。具体来评价,诺伯格-舒尔茨的建筑现象学具有如下的价值与缺憾:

首先,作为一个建筑理论家而非哲学家,诺伯格-舒尔茨能够深入地领会海德格尔、梅洛-庞蒂和皮亚杰等现代哲学家艰涩的思想实非易事,他对这些哲学家思想的把握应该说基本上是准确的、到位的。这对于建筑界常见的 拉大旗做虎皮,把某某主义挂在嘴上,实际上不求胜解,甚至误读误导的浮夸学风,构成鲜明的对照,其创立的建筑现象学可以说是应用现象学较为成功的范例。

其二,诺伯格-舒尔茨不仅较准确地把握了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的思想与方法,而且进行了创造性的扩展、综合与具体化,在思想上是具有原创性的。比如把 存在空间具体化为场所、路径、领域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图式,这在哲学关于 空间的研究上也颇有价值。用这么个 图式去理解建筑空间,从而打通了建筑与地域、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为建筑回归生活世界,寻找建筑在现代性中丧失的意义,指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形成了当代西方建筑理论界颇具活力的重要流派。

其三,诺伯格-舒尔茨应用其建筑现象学的视域与方法去透视与重塑整个西方建筑史,从而使西方建筑在技术时代失落的意义在其历史叙述中重新显现出来,为建筑史学界构造了一部全新的、活生生的建筑史,史论结合,相得益彰。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影响。

其四,从哲学的层面说,诺伯格-舒尔茨试图综合海德格尔的 存在论与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的思想,但由于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处于不同的层次,必须要找到他们思想之间的契合点,才实现这种综合。在笔者看来,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提供了这样的契合点。诺伯格-舒尔茨虽然也应用了一些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思想,但对三位学者思想的内在关系,缺乏学理上深入的分析与论证。比如把 存在空间视为一种稳定的知觉图式,而对 知觉又缺少深入的解释,甚至带有主客体二元模式下心理主义的痕迹,致使其建筑现象学的根基并不牢固,这不能不是其思想的重大缺憾。

其五,当诺伯格-舒尔茨将 存在空间归结为场所、路径、领域三大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图式,并应用于建筑空间的分析与建筑历史的描述时,显得有些僵化与呆板,缺少了海德格尔境域化思想的灵动与微妙,以及思想上的洞察力与穿透力。

当然,瑕不掩瑜,在当今思想界与建筑界仍老死不相往来的现实中,诺伯格-舒尔茨及其建筑现象学已经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努力。

?参 考 文 献%

[1]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4:6.

[2]勒?柯布西耶.20世纪的生活和20世纪的建筑[M]//

(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等.反理性主义者与理性主义者.邓 敬,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3 -74.

[3](挪威)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

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5]海德格尔.筑?居?思[M]//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

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1199.

[6]杨大春.感性的诗学/梅洛-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15.

[7](挪威)诺伯格-舒尔茨.西方建筑的意义[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乔瑞金)

5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