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邢台市十三五规划

邢台市十三五规划

邢台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下达各县2015年节能、降碳、削煤计划目标的通知

一、科学总结“十二五”时期的成绩和经验,准确把握未来五年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认真总结“十二五”的基础上,以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统筹谋划“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我们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抓协同、治污染、惠民生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52亿元、年均增长8.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12.8%;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两汽一拖”走上重新振兴之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高,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开局良好,与京津技术合作、产业合作、项目合作明显增多;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加快构建,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一城五星”加速统筹,邢东新区启动建设,预计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邯(邢)黄铁路、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邢汾高速、邢衡高速建成通车,邢和铁路开工建设,邢台机场加快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节能减排目标超额完成,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成效,为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做出了贡献;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46.5万人实现稳定脱贫;社会治理能力与水平不断提高,法治邢台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稳定大局不断巩固。

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十分珍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好的基础上追求较高速度的增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大力上项目、调结构、压产能、治污染,以改革的办法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以辩证思维和底线思维,妥善处理好稳增长与治污染之间的关系;必须激发内生动力,充分挖掘和发挥好改革、开放、创新、主体四个动力,努力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必须坚持改善民生,扎实办好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必须坚定不移反腐败,弛而不息转作风,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当前世界经济在调整中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孕育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着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

面没有变,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原经济区和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加快,为我市站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层次,提供了最难得、最宝贵、最现实的历史机遇。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决策部署,为我市弥补发展短板、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提供了强大引擎。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市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央和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市治理大气污染、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提供了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明确了对接京津协同发展“三个精准”的总要求、“三个高于”的总目标,全省上下深入开展以“八破八立”为主要内容的“解决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为全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产业基础更加雄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为推动经济适应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转向中高端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全市上下盼发展、求发展、干发展愿望强烈,抓项目、做产业氛围日趋浓厚,积聚起了极大的发展新动能。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的五分之三、全国的二分之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也都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快发展、补短板的任务十分艰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支撑产业以传统产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为主,且多处产业链低端,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有效支撑,转型升级的要求非常迫切;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大气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县域经济实力弱,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城乡统筹发展压力较大;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任务艰巨,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供求矛盾仍在加剧,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欠账多的矛盾比较突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较多,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难度较大。我们一定要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以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努力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我市正处于一个必须大有作为而且能够大有作为的重要时期,发展不好不行,发展慢也不行。机遇稍纵即逝,机遇考验担当,机遇承载使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机遇的特殊性,做到倍加珍惜、牢牢抓住、用足用好。挑战不可回避,挑战催生动力,挑战孕育希望,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挑战的严峻性,做到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勇于担当。要进一步引导全市上下坚定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信心和决心,以无愧于机遇的使命感、无畏于挑战的责任感,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奋力开创邢台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明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也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加速期。要审时度势,科学提出符合市情实际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战略举措。

(一)“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突出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主基调,深化改革开放,激发主体活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邢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市“十三五”规划目标的设定,要紧密结合邢台实际,充分体现中央和省委“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迈入中高端,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大大高于以往;实现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经济实力强起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显著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新增长点形成规模,(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协同发展取得新进展,与京津及省内先进市发展差距缩小,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到2020年达到2300亿元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到2020年达到15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人民生活富起来。新型城镇化迈出新步伐,中心城市和县城建设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显著提高,具备条件的农村基本建成美丽乡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居住环境明显提升。力争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体制机制活起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竞争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基本构筑起开放包容型经济体系。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显著提高,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自然生态美起来。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实现重大突破,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水环境持续向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单位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续降低,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0%以上,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最后10名,森林覆盖率达到30%,天蓝、地绿、水清、村美的美丽邢台基本展现。

政治生态好起来。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风清气正、干事创业、团结和谐的氛围更加浓厚。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治素质明显提高,人民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经过全市人民奋发努力,逐步把我市建成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冀中南物流枢纽城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试验区,京津冀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到2020年,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在全省位次前移;县域经济实现增比进位突破,力争所有县市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中位次前移,建成一个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美、政治更加清明、人民更加幸福的新邢台。

(三)完善发展理念。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转型、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把新的发展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以发展理念创新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升,把全市发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系统推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转型是邢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打破传统发展路径依赖,强化质量效益导向,全面提升发展层次和水平。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开放是邢台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协同发展为主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贯穿到各个领域各项工作,围绕功能定位,立足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京津、服务京津、借力京津,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建立健全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在与京津共赢发展中增强实力、缩小差距。

坚持以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科学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

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红利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力“引进来”,积极“走出去”,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着力构建开放包容型经济新格局。

坚持以改善民生为目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民生领域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法治建设为保障。全面加强法治邢台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保证。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激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

三、坚持创新发展,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新突破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京津冀协同创新为引领,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激活创新主体,着力优化创新资源,着力改善创新环境,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努力推动邢台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

(一)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利用京津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与京津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区域性技术交易市场和创新服务平台,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基金,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进区域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互享。积极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整合创新资源,加大创新投入,突破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生物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实施产业、技术、产品、管理、组织结构、业态模式六大创新行动,着力在高新技术孵化和产业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县域特色经济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破解资源环境矛盾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建设创新型邢台,加快建设创新型县市区,以创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引领,引导各类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中试、检验检测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新型孵化机构。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扶持各类研发机构发展。加强军民融合创新,探索军民共建共享创新基地,推动军民创新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到2020年,建成两家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二)着力推进金融创新。搭建金融服务新平台,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加快金融信用信息服务中心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金融要素交易市场体系。构建金融服务新体系,增多做优金融市场主体,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保险+贷款”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格局。开发金融服务新产品,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私募

股权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扩展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和规模。强力推进直接融资,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债券和票据融资规模,到2020年新增上市企业80家以上。拓展金融服务新功能,着力加强对科技创新、实体经济、贸易、“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拓展融资担保、风险补偿、结算等服务功能。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参股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到2020年,新设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5只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

(三)着力推进管理创新。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开展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示范。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管理人才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推进国有资产向重要领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优强企业集中,实现国有资本的集约化配置。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由管企业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探索以管资本为主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的有效途径,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管理。推进出资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国企改革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强地方治理体系研究和人才培养,推进城乡治理、城镇化、县域治理、绩效评估等配套机制建设,为规划落地提供重要支撑。

(四)着力培育创新主体。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支持其加大研发投入,面向全国布局创新链、延揽人才,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新三板上市工程,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裂变式增长。发展创新创业服务新模式,支持创客空间等创业孵化新模式发展,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五)着力培育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实施“百名高端人才引进工程”,以创新平台、优势企业等为依托,以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建立“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人才引进模式,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专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探索京津冀人才共培共用机制,引进用好京津人才智力,靠事业、待遇、感情引智引才,加强区域人才制度衔接,搭建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健全跨区域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人才发展体制,实施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人才政策,保障和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建立人才投入优先保障机制,健全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

四、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围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现代商贸物流基地,以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引领,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新

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主导产业,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一)着力发展新兴产业。以构筑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产业为目标,以邢东新区等产业园区为载体,坚持创新引领、高端起步、质量优先、重点突破,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按照发展整机、壮大配套、培育龙头、推进聚集的思路,培育发展以智能制造设备、通用航空装备、无人驾驶飞机、现代有轨电车、工业机器人等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改造提升和发展壮大以现代农业装备、大型工程机械、深井钻机等为重点的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建设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支持威县通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支持中钢邢机、邢台一拖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发展中重卡及特种车、专用车,突出发展以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大功率动力电池、充电装备、电控系统等为重点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应用基地,重新振兴邢台汽车工业。支持邢台县、清河、威县、市开发区和南宫五个汽车产业园建设,支持中航长征、红星、御捷、德动等企业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及太阳能应用,开发地热能,推广生物质能利用,积极发展核能,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新材料,不断提高新能源消费比例,扩张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建成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支持宁晋、市开发区光伏产业基地建设,支持晶龙等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带动力。节能环保产业,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投资”,按照需求牵引、加快引进、培育本土、延伸服务的思路,重点培育发展环境监测装备、烟气治理装备、污水处理设备、大宗固废利用、城市矿产和再制造产业,建设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支持沙河经济开发区近零排放研发,支持中航工业战略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邢台人的汽车振兴梦初步实现,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规模超过燃煤发电,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成为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支撑。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智能制造创新工程,提高企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环保达标、质量先进倒逼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升级,落实重点行业特别排放限值,严格执行新的环保标准、质量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加强质量标准品牌建设。加大“退二进三”力度,把不适于城市建成区发展的钢铁、化工、电力、医药等企业迁出城区。引导鼓励企业实施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大力培育名企、名品、名家,全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推进钢铁工业压总量、增品种、上档次,做精做专做洁,支持邢钢、德龙实施短流程炼钢改造;推进煤盐化工产业按照集约化、循环化发展模式,做强做精做细,支持旭阳等龙头企业向尖端、下游产品延伸;推进建材工业玻璃做深、水泥做专、传统工艺做特,发展以工业废弃物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产品,打造绿色建材产业。以转变住宅产业建设方式和建筑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建立健全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建造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扶持和培育一批集设计、生产、施工于一体的住宅产业现代化基地,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发展。以提质量、增效益、创品牌为主攻方向,支持食品工业打造国内知名品牌,提升行业竞争力;支持医药工业

加大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力度和制药企业gmp升级改造;支持纺织服装工业走品牌化、出口国际化路线,积极调整纺织染整结构,开发高、精、深产品。到2020年,钢铁、煤化工、水泥、玻璃等产业实现产能压减、布局优化、提质增效,完成绿色化改造,实现与城市生态共融;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技术、装备、质量、品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现质的提升,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的重要支撑。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升水平”,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提升。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实施智慧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老等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催生现代服务业发展新业态,鼓励跨界竞争、跨界融合,以大流通链、大数据链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构建服务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覆盖京津冀、连接晋鲁豫、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重点抓好桥西区龙岗、邢台县会宁等3个省级物流产业集聚区和南和邯(邢)黄铁路物流园、沙河百达铁路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促进规模发展。支持市开发区依托邢台海关、邢台内陆港和好望角物流园,建设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并逐步建成综合保税区,同时建设临港产业园区。强化与石家庄物流枢纽的连接,加强与天津自贸区及东部沿海港口的合作,打造具有口岸功能的区域物流枢纽,把我市建成对接京津的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冀中南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以信息处理服务、软件产品开发和信息专业服务为重点,支持沙河玻璃、临西轴承、巨鹿中药材、南宫羊剪绒、平乡自行车、市开发区交通信息等专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服务外包行业,全力打造现代化服务外包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大力推广“专业市场+电子商务”模式,加快推进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电商、网购、快递等业态向县城和重点乡镇延伸拓展,重点抓好清河电子商务创业园、南宫冀南云计算中心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倾力发展旅游业,积极融入京津冀大旅游格局,强力整合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龙头项目,夯实景区基础配套,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重点建设“一个中心、两大集群”,即邢台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地、邢台大峡谷旅游度假区、岐山湖旅游度假区,打造“守敬故里、太行山最绿的地方”旅游品牌,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19%。着力建设智慧城市,大力实施“无线城市”“宽带邢台”工程,推动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积极推进沙河、威县、清河智慧城市示范县市建设。到2020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占gdp比重大幅提高,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品牌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逐步打造“一环”(环市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圈)、“两带”(太行高速休闲观光农业带和黄河故道生态农业产业带)、“三板块”(西部沟域经济板块、中部山前平原农牧复合板块和东部黑龙港农牧林复合板块)、多园区的现代农业布局。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重点建设山前平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黑龙港粮食生产核心区,发展高效节水型粮食生产,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左右。依托今麦郎、金沙河、玉锋等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研究开发粮食深加工产品,延

长粮食产业链条,打造国家级粮食产业基地。因地制宜发展壮大蔬菜、畜牧、林果三大主导产业,到2020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达到74%以上。以“扩规模、优结构、提效益”为目标,推行蔬菜设施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优化蔬菜种植结构,扩大精品设施蔬菜种植比例。加快生猪、蛋鸡、奶牛三大传统和肉畜、肉禽两大新兴产业基地发展,不断壮大畜牧业规模,推动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产业。重点建设太行山深山区优质苹果和板栗产业带、浅山丘陵区优质薄皮核桃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区和红枣优势产业区,构建形成以“三带两区”为布局,苹果、板栗、核桃、梨四大果品为主导,葡萄、大枣、酸枣、山楂为特色的现代果品产业体系。以“百千万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范和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威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样板,用工业化理念精心打造19个部、省、市级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到2020年,每县市都要形成1+n个特色明显的现代农业园区。依托现有资源和特色优势,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构建形成以邢台南太行生态休闲农业带、环邢台市区现代都市农业带为目标的休闲农业大格局。重点培育一批特色油料、特色中药材、标准化养殖、优质果品示范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继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一流农业院校的合作,将南和“农业嘉年华”打造为华北顶级农业经济综合体示范工程,支持临西光明产业园建成全省现代农业发展示范项目,支持襄湖岛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都市农业示范项目。实施山区综合开发,加快推进61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质的飞跃。

(五)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以先进制造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体系,努力完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强向研发设计、营销、广告、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渗透,引导制造业企业主动进行服务环节外包和接受服务业企业的外部服务。推进制造业与农业融合发展,鼓励工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组建涉农产业联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分工协作,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服务业与农业融合发展,加快农村信息化进程,利用好全国现有成功电子商务平台优势,助推我市农业信息化进程,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农业。

一、“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在中共邢台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作为,克难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综合实力不断壮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到“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64.7亿元、年均增长8.1%,人均生产总值24256元、年均增加1413元;全部财政收入176.5亿元、年均增长5.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2.7亿元,突破百亿大关,年均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7亿元、年均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1825.9亿元、年均增长2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1.8亿元、年均增长13.6%。项目建设持续加力。累计实施市级以上重点项目1072个,完成投资2130亿元,比“十一五”时期增加845亿元,晶澳太阳能、好孩子北方基地等210个重大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累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2.5万亩。园区建设实现突破。邢东新区获省政府批准,增添了战略发展平台;省级开发区达到22家,实现县县全覆盖;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园区达到16个。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邢台机场完成立项,石武高铁、邯(邢)黄铁路通车,“邢台号”高铁始发运营,邢和铁路动工,京港澳高速改扩建、邢衡高速、邢汾高速竣工通车,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6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南水北调邢台段建成通水,17个县(市)水厂基本建成,西线引黄工程竣工;邢台热电联产项目开工建设。

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产业层次进一步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15.7∶55.6∶28.7调整为15.6∶45.0∶39.4。农业持续增产增效。粮食连年丰收,2015年总产达到451.1万吨,比2010年增加26.9万吨;畜牧、蔬菜、果品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提高9.3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7.2%,提高7.2个百分点;新增威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业加快转型升级。坚决化解过剩产能,累计压减炼铁232.5万吨、炼钢152万吨、水泥703.3万吨、玻璃6417.5万重量箱,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25.8%,高于省定目标6.8个百分点。传统优势产业迈向中高端,累计774个技改项目列入省重点、完成投资1203亿元。装备制造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7%。特色产业集群升级加快,清河羊绒、临西轴承等10个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沙河被认定为全国玻璃期货基准价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成长,长征汽车、红星汽车成功实施战略重组,御捷车业发展成为全国小微电动车行业标杆企业,德动碳纤维电动车等项目进展加快,与北汽、中国动力等境内外大企业达成合作,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936.9亿元、1759.2亿元,比2010年分别增加1357.9亿元、945.1亿元,存贷比达到59.9%、提高8.3个百分点;交通银行等4家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新增挂牌上市企业39家。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139.9亿元,是2010年的3.4倍。天一城、北国商城等商贸综合体建成开业,物流、电商、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发展迅猛,清河、平乡被列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2015年,服务业增

加值完成695.5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重要拉动力量。

城乡统筹日益深入,功能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7.73%,提高6.8个百分点。中心城市品质提升。“一城五星”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开始实施,建成了连接“五星”的绿色长廊和快速路。龙岗、高铁片区启动开发,七里河片区建成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水、路、电、气、讯等功能日益完善,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0.1%、提高8.7个百分点。市图书馆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博物馆开工建设,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县城镇建设步伐加快。16个县(市)编制完成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威县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南和建成国家园林县城,新增省级园林县城13个、卫生城6个,邢家湾等4个镇被列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一批公园、特色街区等工程建成投用,新增垃圾处理场16座。美丽乡村建设取得成效。建设省级重点村478个,公路、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压减市本级职权2557项、下放342项,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威县作为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创新成立审批局、市场监管局等做法全面推广;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3.2万户,比2010年翻了近一番;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等改革不断深化。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下转第二版)

(不另段)深入实施“三个一百”活动,组织开展系列专题招商活动,累计利用外资19.3亿美元,卡博特炭黑、中航长征、超威电池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项目落户我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实施合作项目156个,总投资1803.6亿元,威县与顺义、沙河与房山、市开发区与通州合作共建园区,市政府与北控、金隅等大型企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邢台海关开关运行,外贸出口总额累计63.3亿美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6倍。科技支撑作用日渐增强。推进质量提升三年行动、百千万人才引进工程,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0.78%、比2010年提高0.17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0.586项、翻了一番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院士工作站14家,引进海外人才100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6件。污染防治力度空前,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向大气污染宣战。累计投入140多亿元,全面开展污染源排查,深入实施节能、减煤、控车、抑尘等措施,深度治理企业1816家,关停企业1289家,蓝鸟公司、变压器公司等10余家企业搬离市区,全市拆除燃煤锅炉1698台、关停小煤矿70家,环市区小水泥、小石灰、小石子等企业全部取缔,“气化邢台”、型煤配送、公交和出租车油改气、淘汰黄标车等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探索科技治污、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治理机制更加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2015年,二级及以上天数140天,比2013年增加102天,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6.9%。有效改善水生态。

对35座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四河还清”全面推进,对17条境内河流启动全面治理,滏阳河等4条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省考核要求,新增生活污水处理厂25个,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完成投资22.81亿元,压采地下水2.36亿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4.1平方公里。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新增造林合格面积7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开发建设生态经济沟591条、123.8万亩,山区综合开发经验在全省推广。在浅山丘陵区大力推进百里优质核桃产业带建设,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核桃节。扎根我市多年的林业专家李保国被授予“燕赵楷模”称号,省委作出向李保国同志学习的决定。

依法治市步伐加快,民生事业进一步改善。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把遵守宪法和法律作为施政根本原则,建立政府常务会学法制度,依法决策、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完善政府工作规则,清理政府文件3298件,压缩审批时限75%;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纠正“四风”,清理处置违规公务用车491辆、超标办公用房7343平方米,处理不作为、乱作为550余人;畅通民意渠道,实行公民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自觉接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5305件,按时办结率100%、满意率98%。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民生支出累计110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8.6%,比“十一五”时期增加697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895元和9152元,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1%。新增城镇就业31.8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3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职工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市级统筹,社保、工资、津补贴水平持续提升。国开行棚改贷款到位28.5

亿元,累计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10.7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9万户。60.1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社会事业繁荣发展。新增幼儿园691所,新建、改扩建中小学856所,新增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3所,建成覆盖主城区的基础教育城域网。市眼科医院冠名河北省眼科医院,组建市儿童医院,新建迁建市级医院6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现全覆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改造任务全部完成。群众文化生活丰富活跃,成功承办省第8届残运会暨第4届特奥会、省第17届大运会等重大赛事。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平安邢台”建设深入推进,荣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城市称号,群众安全感不断提升。援疆援藏、双拥共建、统计审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防震减灾、人防气象、老龄妇幼、残疾人、档案、地方志等事业取得新成绩。刚刚过去的2015年,我们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严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着力优增量提质量、建平台聚要素、治污染促转型、攻难点保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有新、稳中向好的态势。尽管压产能、治污染影响生产总值增速约2.2个百分点,但全市经济运行换档不掉档、调速不失速,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4%、9.7%。2015年各项工作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十二五”规划顺利收官,为“十三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十二五”时期是邢台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是经济持续平稳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五年,成就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中共邢台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邢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驻邢各单位、各企业,向关心支持邢台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一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部分“十二五”经济指标没有达到预期,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大项目、好项目少,转型升级任务紧迫而繁重;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社会事业、民生保障还有不小差距,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脱贫攻坚压力大;四是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精准治霾、重化围城还缺乏系统解决方案和根本路径;五是关键领域改革还不到位,发展环境不优,吸引力、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这些问题,既有宏观形势、基础条件、历史积累的原因,更有精神状态、思维理念、工作作风的因素,个别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思想保守、封闭僵化,服务意识不强,执行力不够,不勤不廉、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为我市加速崛起、攻坚突破、释放各种比较优势带来广阔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将为我市建设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冀中南物流枢纽城市带来重大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不断落地,将为我市调存量、上增量,实现动能转换带来难得的政策和市场“窗口期”;邢台文化底蕴深厚,交通枢纽地位凸显,后发潜力和市场空间巨大,特别是民风淳朴、人心思进,将为“十三五”高点起步、跨越赶超带来无穷的内生动力。因此,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争一流的使命感,主动有为、奋发作为,全面开启“十三五”的新征程。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市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高举发展、团结、奋斗的旗帜,坚守发展、生态和民生三条底线,突出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创新突破、跨越赶超的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

代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美丽邢台,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邢台篇章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设定为28项,其中约束性指标14.5项、预期性指标13.5项。总体目标是“一个全面建成、两个翻番、三个高于、四个明显提升”,即: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发展迈入中高端、质量效益提升幅度高于周边基础相近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8.5%左右,环境治理大见成效、空气质量改善程度大大高于以往、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50%以上、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名;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实力、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一)坚持创新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是邢台发展的关键。以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力。开展产业、技术、产品创新行动,设立一批成果转化基金,建设一批科技园区、技术交易市场,建立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到2020年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以上,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5件以上,力争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4000家以上。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新优势。引

进和培育并重,尽快形成有邢台产业特色的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专业团队,设立科技创新贡献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营造统一规范的创新创业环境,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建成省级孵化器10家,争创国家级孵化器。以供给创新扩大有效需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消费升级带动产业转型,以供给创新释放消费潜力。优化投资结构,对接国家“ 7+4 ”重大工程包,增加有效投资,项目规模、质量、效益大幅提升。科学配置用地规模、建设用地指标、金融、财政政策等资源,支持比较优势明显、成长性强、带动作用突出的领域,形成又好又快发展的正拉动。以全面深化改革活跃全局。积极承担国家、省改革试点任务,推广威县改革经验,深化行政审批、财政金融、国有企业、农业农村等改革,释放民营经济和县域经济活力,推动市场主体、民营经济实现倍增。

(二)坚持转型发展,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通过主动转型,尽快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主导、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起步、质量优先,推进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发展,支持中钢邢机、晶龙、御捷、中航长征、多氟多红星等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邢台县龙冈汽车及高端装备、清河汽摩配件等园区建设,到2020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0%以上,努力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

地、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调整优化传统产业。有序化解过剩产能,钢铁、煤化工、玻璃、水泥等产业加快绿色化、差异化、高端化改造,食品、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产业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规上工业、县域经济倍增工程,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000家以上,力争建成1个以上千亿元产业园区、 4个以上500亿元产业园区,新增5个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一半以上的县(市、区)生产总值超百亿元。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智慧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旅游休闲、健康养老、服务外包等重点行业发展行动计划,抓好市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清河电子商务创业园等重点园区,挂牌上市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大峡谷、云梦山、岐山湖等旅游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大健康产业,重点建设沿太行山健康旅游养生产业带、市区健康养老中心等,建成8个大健康产业示范园区,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 。做强做优现代农业。以高端、高效、生态为方向,构建“一环、两带、三板块、多园区”布局。稳定粮食生产,壮大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主导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临西光明产业园等示范项目和61个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支持今麦郎、金沙河、富岗、绿岭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树一批知名品牌,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的跨越。

(三)坚持协调发展,创造区域发展新优势。加快实施以人为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