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第25卷第3期2003年5月JoURNALof滕N觯GXl群UN报IV端锶黼IoNAⅢIEsVOL.25NO.3111111112坠!墅!!竺!!!!!!望!!!!!!!!坠!!—200—3

一陈华文/著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摘要]通过时吴越区域文化之内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揭示丧葬文化与区域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生态环境、文化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关联,并在更广泛的意义L证明文化的区域性存在。

[关键词]昊越;丧葬文化;区域性;特征

[中圈分类号]@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887(2(}03)03—0056—05

RegionalFeaturesofFuneralCultureinWuYueArea

CHENHLla—wen

(TheDepartmento,(M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

ZhejiangNormalUniversity,Jinh“Ⅱ321004.Ch77/a)

Abstract:ThearticlediscussesfuneralcultureintheWuYueareaindetail.tellingusthecloserelationshipbelweenfuneralcultlifeandregionalhistory.naturalenvironment.culturaldevelopmentandeconomicdevelopment.UI1imately.thephenomenaofcultureasregionalexistenceisproved.

KeyWords:WuYuearea;funeralculture;regional“atures;regionarxlstence

以往的丧葬文化的研究中。研究者更多的是

关注丧葬文化的共性.对于丧葬文化囡各地

历电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而造成

的不同的区域陆特征,却并不在意。研究者在得出中华民族文化大统及其影响结论的时候,却忽略r中华民族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来源这一?事实。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个区域文化之内的丧葬文化或习俗的独特特征进行概括和研究.揭示丧葬文化与区域文化历史肯鞋、自然,E惑列:境、文化经济发展之问的紧密关联."任更广泛基础上证明,事实上文化是作为区域性而存在。

吴越史化IK足中国传统意义上七大文化区①之

G‘X—M——Y—X——B56

?.在中斟整个史化发展过程中,具有自己的源起个

性和发展历程。从一般的区域界定来看,吴越文化

区主要是指包括』i海、浙江的全部和江苏的大部分

地区以及安徽和江西的部分地区;而从习惯的角度

来看,吴越文化区主要是以吴语为特征的文化M域.

包括f二海、浙江的全部和江苏的苏南地区。

吴越文化是建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吴与越这两

个诸侯国基础一f一并沿着自己历史和地域上需要发展

演变而成的一个独特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不

管从考古学还是从典籍记载文化以及民间文化角度

来看.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其中一些具体的史化嘭

①g?、女z化区分别是中厚文化区、三晋x化区、齐鲁x化

区、荆楚文化区,巴蜀文化和岭南文化区。

态如信鬼神而fl祀的民间信仰.善舟楫的以船代车的交通方式,与中原地区以冠笄而行成人礼不同的“断发史身”.使用着被称为“鸟语”和“鸟虫书”的语言文字.以及在早期就与中原地区的“墓f『fi4:坟”的埋葬力式区别歼来的堆j‘为坟的土墩墓等.都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以及其t"Ik一衅文化区的文化具有明显的羞异

我们知道,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其生存环境以及历史文化渊源是密不町分的。吴越文化也是如此。

吴越文化区地处长江中F游平原以及fi:陵地区,地势低平,河道交错,水网密布,其北部大致以典型的水孝牛存方式为主,而在其南部则大致以丘陵和“1地的生存方式为主.吴越地区的主生产生活方式的所渭山水丈化就是因这种自然环境而来。

吴越文化区的Jt:部是以平原和丘陵为丰的苏南、E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平原为主组成的水乡自然环境区域。江苏省的绝大部分地区在海拔150米以下,是我国地势最为低平的一个省区。在属于吴越文化区的苏南则以长江三角洲和宁镇丘陵为主.宁镇丘陵位于镇扎、扬州的西部。由宁镇山地和茅山丘陵组成.一般海拔在200~400米左右;长江三角洲则是包括西起镇江.北至通扬运河,南到杭州湾的地区.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上海市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理环境非常优越。全境地势平坦,平均海拔在5米左右,偶尔有一些近一百米左右的小山丘。浙江省的地形较为复杂并具有多样性,丘陵、山地、平原(包括盆地)、岛屿等分布于不同的地区。其北部是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杭嘉湖平原,杭州湾以南则有宁绍平原,这两个平原水网密布.地势低平,海拔在20米以上。浙江中部有著名的金衢盆地,西部有浙西丘陵,东部有浙东丘陵和温(岭)黄(岩)平原等。这种自然地形的多样性,为吴越丧葬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想象和变革的依据。

吴越文化区不仅地形多样,而且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流经此区域的大河有长江、黄浦江、吴淞江、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灵江、瓯江、飞云汀和鳌江等水系,这些水系的流域面积几乎覆盖了此区域的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同时,吴越文化区的湖泊众多.较为著名的就有太湖、石臼湖、固城湖、渭湖、阳澄湖、长荡湖、西湖和东钱湖等。其中太湖位F江浙沪交界处,面积2200多平方公里,属干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这些湖泊大多与河流相连.吏叉众多,加上河流本身拥有众多的支流以及属于本Ⅸ域内的京杭大运河等。从而构成了吴越文化区中河湖交错.水网纵横的江南水乡特色。独特的地形和众多的河流湖泊,在为交通提供便利的同时.

也为玎:同地区或相同流域的文化交流互曲,提供r极大的方便,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净构奠定了基础。

另外.吴越文化区属于温带季风刊气候带.气候特点是春夏秋冬列季分明。无霜期达7到9个月.冬季平均气温在2℃至4℃,夏季甲_均气温在2l;t至30t.年平均气温在14r至18t之间。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年降水景在looo到l800毫米之间.其中.夏季时随着“梅雨”和台风等热带风暴的到来.雨量明显增加,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0%至60%。冷热分明,降水集中,使居住于这+区域的先民.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采用干栏式建筑来防止春夏之交过于潮湿带来的对于人类生存的不利因素。

也许自然地理环境仅仅是人类生存的种依托,在当今人类许多时候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或依靠高科技来战胜自然的情况下。自然的许多凼素可以忽略不汁。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自然环境对于原始人或对f科技并不太发达的古代人来说.是一个根本上不可逾越的因素,在大部分情况下,人类必须依赖自然或顺从自然。因此,在我们研究是越丧葬文化时.首先关注的是此地区的自然地理坪境。因为。正是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并制约着后来吴越地区的文化,其中也包括丧葬文化的发展和餐化。

正是基于吴越地区的独特历史和地理环境.彤成了吴越地区有别于其他区域的丧葬文化特{:I__。这种特征,粗略地概括。大致有下述几方面:

1.在墓葬方面.吴越的堆土为坟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墓葬文化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们所知道的堆土为坟.大致以馒头坟式勾{.。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L子就已经看见了4:㈦的堆土为坟的样式,而且自己选择了“斧”式坟为1母合葬坟墓的样式(《孔子家语?曲礼公西责、川尊旧十四》)?但在后来的』玎史发展过程中。其他样式爿JL经逐渐地淘汰.只有馒头式的堆土坟.在北方和RJ与保留了下来。其目的可能如孔产所说,作为标让i。W此?目前在环太湖流域以及浙江的许多半娘地【<.这种坟式也是最为重要的。然而.堆上为坟在冀越文化区域.尤其是浙江等地。却并没有单一发展馒头坟式.而是在此基础E改进并发展出r一些新的墓葬形态,成为吴越丧莽文化在墓葬方向区别_JH他史化区域的一种特征性的代表。

八字坟是江浙地区非常流行的墓葬坟式=,八字坟是以石块或砖块等根据特定的样式建茸1m成的一种墓葬样式,其坟式前部类似于一个“八…,。

GxMYXB

57

非常明显.八字坟是从平面的石砌坟墓发展演变而来的(址罔1、2)。【刳l中的石砌八字坟.是在坟前平面的基础上,从两边延伸的结粜。丽坟前的平面式石块的牟砌,人约卫与墓碑制度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罔2是砖砌式八字坟。这种八字坟在稍为富裕的家庭中是最为常见的。从图式中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明显地感受到居室建筑在墓式中的体现。砌面的瓦和样式.是江浙民居建筑的一种仿制形态。这与古代墓式仿象居室是一致的。像缙云等地的四柱或八柱^字坟。则是这种八字坟的发展形态。

图1浙江省武义县的石砌八字坟

围2浙江省武义县的砖砌八字坟

除了八字坟之外,在吴越文化区非常著名的一种墓葬形式是椅子坟。关于椅子坟。何彬在《江浙汉族丧葬丈化》一书中.曾说了下面一段话.应该是可信的:

追溯椅子坟的历虫,玉环县坎门的轿椅坟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建在明或清初);丽水一带的“高椅靠”.解放前已有。最早出现年代不详;温州“交椅坟”自明代已有,明嘉靖年间张阁老(名王息,永强人)的交椅式祖先墓修在承强区。乐清县一带人们历代选择向阳坡地土层松软较厚处筑坟,年代久远的荒坟渐渐沉入地下,经过教十年的时光,地面上一切如初,后人不如道哪里曾经是坟墓.哪块地葬过先人.干是“沉者坟、建新坟”(乐清县俗语).人们在松软的土层表面叉修筑坟墓。乐表县城50年代建城施工深挖土层时.曾发现土层断面有二三层叠压.坟墓年代不详,据当地民政干部介绍,土层松软处200年左

GxM曙xB58

右坟就沉下去.按此估算三县重叠则行600年左右

时间.q大致推至明代初期。龙泉县有明确}己戴的

是“北宋熙宁年间”(1068~11)77年)椅子坟。1…+‘

这种类似于交椅或太师椅式的坟墓.在黼州等

地非常流行.原来只有富有阶层才能建造,到政单{F

放之后,由十经济条件大大改善,曾经成为种最为

普通的坟式后来由于占地太多,严重地影响J’当

地的‘E态环境.引起丁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殡葬政

革中,成丁率先革除的一种墓式。据笔者初步涮卉,

这种坟式.除r在温州等地盛行之外,它还沿瓯7[流

域向上游的丽水以及地属金华市的武义县柳城镇?

带延伸.同时,它也沿瞢海岸线向北产生影响,枉象

山县沿海的乡镇分市着数量不少的椅子坟式坟墓。

但从墓葬的薪旧程度L来看,大约H有一一十年的

时间。

吴越地区的墓式多种多样,在台州带成为士

流式墓式的石椁术棺浮坟。其中形式非常特殊.小

知.何彬在研究江浙的丧葬文化时为何却没有提到。

这种坟式的特点是在地表清理出一块平地.然mi铺

上石板,再在石板上搭建石椁。孑』椁分单眼和双眼,

甚至有多眼的。双眼以上为合葬墓。t,棹的盖也是

以石板制成.人葬之E;封好,上面堆E泥L.与1.坟

相应(见图3)。

圈3浙江省温岭市层层叠叠的石樟木棺浮坟

这种坟式的石板大都出自于温岭的长屿镇.这

儿采打的历史,据北隶大学对长屿峒天国家级风最

旅游区的考证,已经自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啦,久约往

南北朝时期。从采石的方式和所遗留的台洞等情况

来看,与绍兴的东湖^代越族人的采石方式足啉

相承。历史上曾记载.越国为楚国所败后.其巾有一

部分越族人越过南山.进入尔瓯即包括现在的台州

在内的地区。这种采百方法和墓葬方式不知是台继

承了历史卜越族后裔的独特史化形态?

石椁木棺浮坟主要分布在台州地区.而台州地

区则毛要分布在温岭勾中心的区域.到台卅l与丽水

交界的仙届和缙5一带。则逐渐减少。即使卡H似的

坟式,也采用石块来堆砌,叫土库。

独特的墓葬形态.在吴越史化Ⅸ并不仅仅限FI述这n,还自唇坟、坟屋、稻桶坟等各种样式。但小管它采用的足ff幺形态.有一点足作常明撼的.那就是摹本上它都是浅圹甚至是无墓圹.这一方而是为了适J泣吴越地Ix多暴雨和地表水位高的特点。防止坟桀、^J雨水浸泡;同时,则与中原地区原来的深挖墓圹或蕞道等加以修建的坟墓.鲜明地区别开来。

2在丧葬习俗文化方面,吴越地区也存在着自身非常明显的特征

如果说.次葬、=次葬是汉民族大部分地力都存在的彝制,那么.对吴越地区的丧葬文化来说,还非常普遍地存在着?一次葬与=次葬相结合而被称作冥婚的习俗。这种被称为冥婚而实际上是一次葬或+次葬相结合的葬俗方式.解放前曾盛行于杭州、宁波、金华、衢卅l、舟山等地.其常见的方法是一方(男件与女性不定)先前去世.另一方面(与先前去世的力止好不同性别)在去世后,由于双方都属未婚。因此.双方亲属议以为“婚姻”.最终方式则将双方合葬一墓。或者.双方都已去世。后来议以为“夫妻”,实行合葬。”这两种方式都与一次葬或=次葬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文化特征。

另外.在?次葬这种葬制中,有一种土葬后再行洗骨葬或称拣骨葬的方式,也是我国东南地区民族或者说是环太平洋地区居住民.其中就包括吴越地区郎分培住民比较特殊的尸体处理方式。“这种流行区域非常广的二次葬式.在浙江等地.叫“捉骨葬”或“抬骨头”。“与一次葬二二次葬不同的是吴越文化在土葬、火葬之外.还存在与其他区域有着明显差异的“潮魂”葬法。潮魂是舟山渔民的一种葬法,一般是“渔民死在海里,没有找到尸体.只得扎个稻草人.叫道ij打醮、超度.在潮涨时叫亲属到海边去把失落在海里的阴魂招来,招进稻草人中.放进棺材.埋在山岗t。””1事实上,这是一种衣冠冢式的葬法。

3丧葬极度铺张

厚葬薄养是K期以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F形成的?种独特孝观念的表达。盂子就认为“君子不以灭F俭其亲”(《孟子?公孙丑章旬下》)。苟子在这个问题上则说得更清楚:“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彳{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叛之心也。”(《苟子?礼运篇》)因此,从汉代开始.厚葬就成了中吲丧葬文化的主流,所谓“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F俗。故黎民相慕效,以致发屋卖业。”(桓宽:《盐铁论?散不足》)甚至于有人认为.“孝莫重乎丧”(末祁:《宋景文泉》卷六一《孙仆射行状》).把丧葬提高到孝道的最高层次,从而使民众在丧葬文化中大肆铺张。这种铺张,一方面是注重丧葬仪式,从去世到出殡再到祭奠和超度TL‘灵等.非常繁琐卜二魁仪式内容越来越铺张.花费越来越大;-是人们的器遍攀附心理,使丧葬成勾“炫耀”孝遭的场所。据琶者凋查,在实行殡葬改一隹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前.丧葬费用已经成为吴越地区丧家非常7扎重的负担。在农村人均年收入J:足3ooo元时,匀个丧家所花费用在}:力至数万元以卜.温岭等地蓖革出现以死者年龄来确定送葬乐队的人数.场面极度壮观(见罔4);温州地区,80年代中后期有的光修墓一项就达2多万元。”以誊于有人感叹“死人死不起”。

图4浙江温岭市浩浩荡荡的送殡队伍

除了丧葬铺张排场之外,在丧葬的具体仪式方面区域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I卜是这种差砰的存在.导致r人们丧葬观念等的巨人变化,从而成为区域丧葬爿俗特征的重要表达形式。

吴越丧葬习俗的区域性特征是?种不容置疑的存在,在大部分情况卜1.人们不仅正视这种特们的存在.而且把这种特征的存住作为文化差异性的表达加以认可。因为文化的存在大都总是与存在女化的历史背景或生存环境等密切相连,丧葬文化也是这种。

那么。吴越丧葬史化的独特特征.是基rfl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以为下述几方面是非常鼋要的:l文化历史渊源的独特性

我们知道.吴越文化不仅足一种文化彤念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形态是在原,士态的文化rI中胯汉族主流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的。7吴越文化之所以有自身的个性.是闻为哭越空化在许多基本的层面上依然还保存着自身渊源的立化内容如石棚墓、土墩墓在吴越文化区L占时期的普遍存在,从根本上规范着吴越文化K丧葬文化中有关墓葬的规制和形态。虽然在后来的历史发展i=i:程中,吴越文化更多地接受r中原文化影响,但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只限于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等层

GXMYxB

59

面.在牛活方式方面,其中非常突出的是在器物文化,却依然还保存着自身的特点。如饮食、民居等方面.就‘-j其他区域的文化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2自然生态环境的独特性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r这种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充沛的雨水和湿润的环境,使吴越地区,尤其是江浙等地的地表水相X,t来说比较高.小适宜于像北方地区深挖墓圹米埋葬死者。所以。葬是“藏也”的观念,必定来自北方。江浙等地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决定r吴越地区在墓葬方面必须有符合自身生态环境的方式。这种方式其基本前提就是不挖圹或挖浅表的墓圹.然后在上面建造墓室或相关的建筑.以掩埋死者。这种掩埋方式,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地下浅表水对墓葬的破坏。而堆土为坟叉为人们怀念已经逝去的亲人提供了场所,加上每年在不同季节对坟十的添加,使坟墓能较长时间存在于地表之上。这种以建筑于地表之上的坟墓以示纪念或祭祀的方式.1乜与吴越文化中存在的多鬼神和淫祀等独特的信仰相一致.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它是一种既符合丁自然生态环境的需要,同时叉融入了人们的文化独特性的独特的丧葬文化。

3文化经济发展的独特性

浙江小仅地理环境独特.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自己的,卜性。如果从河姆渡、马家浜、良渚等原始文化层面来看,江浙本土的文化经济的发展,在一个一定的时期内与中原华夏族文化相比.并不落后和逊色.相_I豆在定居农业的水稻种植方面,还领先于全国文化经济的发展。虽然这种发展在中原汉族文化兴起并向阁边不断传播扩散之后,似乎大大地减缓。然而.随着大一统封建王朝的建立.吴越地区的文化经济发展k面临着新的机遇.唐代,尤其是进入宋代之后,吴越区域的丈化经济已经进入全国的先进行列。南朱建都浙江的临安(今杭州市),不仅使政治史化通过政治中心获得传达,其经济的影响力也大夫加强.从而使吴越文化区一举成为中国整个经济文化发展的莺心之。这种情况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地属吴越文化中心区域的江浙沪二省一市,在全国文化经济发展巾,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江浙沪=省一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2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于全国平均数7078元的281倍;农村家庭人均纯收人高于全国平均数2253元的约1.99倍.人均消费支出高于全国平均数167013元的194倍。8

文化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尤其是较为富裕的当地居民.根据传统和自己对于丧葬文化理解的需要,就出现r较为独特的墓葬建筑和一些附属建筑,并

GXMYxB60

形成了花费巨大的丧葬文化仪式.从而最终导致r

我们上述所称的丧葬铺张文化的出现。

4从众和攀比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从众和攀比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二

支配着人们的行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流行文化现

象。改革开放之后,江浙一带的吴越文化中心区哦,

是属于率先富起来的地区之一。一批先富起来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文化经济发展的方向,他们的

行为在很大程度对于当地的普通百姓具有臣大的影

响力,其中就包括丧葬文化的仪式、消费程度等内

容。在一砦地方.如浙江的台州、温州等地.丧葬的

隆重场面不仅是在向乡邻表达传统的孝道.同时.也

在宣示一种富有和生活方式。这种表达和宜示.能

最大程度上刺激后来者的仿效和超越心理。这种心

理就是从众和攀比的心理。从我们在凋查中期看

到、见到、听到的情况来看。墓式是越造越豪华、越造

越别致和越造越独特.花费是越来越大.给人们造成

的经济负担是越来越重.都是这种心理造成的。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造成了吴越丧葬文化具确自

己独特的区域性特征,而这种特征的形成叉反过来

强化了具有区域性特色的丧葬文化的发展.并最终

导致区域性的丧葬文化模式的形成。这既是丧葬文

化发展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一般特点。

[参考文献]

[1]何彬江浙汉被丧葬文化r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5

[2]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r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3]凌纯声东南亚洗骨葬且其环太平洋的分布[J]中国民族学报.

1955.(1)

[4]浙江民间文艺謇协会浙江民俗走观[C]北京:当代中国出版

社.1998

[5]a德幸舟山渔民风俗拽谈[A]浙江民俗学会浙江民俗【影

印本)[c]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6]沈利民,刘宁温州的垃IN]钱江晓报.198706—26

[7]棘杰舜雪球:汉民硅的人类学分析rM]上海:上海人民Ⅲ版

社,1999

[8]中国统计年鉴(200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见封面学者

收稿日期2002~0915

[责任编辑周耀明]

[责任校对黄世杰]

论吴越丧葬文化的区域性特征

作者:陈华文

作者单位:

刊名: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3,25(3)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8条)

1.何彬江浙汉族丧葬文化 1995

2.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 1986

3.凌纯声东南亚洗骨葬及其环太平洋的分布 1955(01)

4.浙江民间文艺家协会浙江民俗大观 1998

5.金德章舟山渔民风俗浅谈 1991

6.沈利民.刘宁温州的坟 1987

7.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 1999

8.中国统计年鉴 2001

相似文献(2条)

1.期刊论文陈华文.陈淑君.Chen Huawen.Chen Shujun论吴越丧葬文化的改革与对策--以浙江省为例-民俗研究

2005,""(4)

吴越丧葬习俗既是中华民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具体存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墓葬的形制、葬法葬式、仪式过程,还是通过墓葬或仪式表达出来的信仰形态和内容,或者是融入了自身环境形态的风水观念,都与其他区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使我们感受到丧葬文化的区域性,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化,也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吴越丧葬习俗的改变在国家殡葬改革大趋势前提下,必须针对这一地区存在的具体文化形态,否则,将事倍功半或失去意义.

2.学位论文张贺君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2007

随葬品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区汉化过程随葬陶器的演变和组合特征经历了由以仿铜礼器为主向生活化的模型明器为主体的转变过程,体现了该地区先民在丧葬礼俗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轨迹。不仅境内不同区域之间因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而且其与周边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地区陶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1.前言对湖北地区西汉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概况作以总结;

2.将变化快、特征明显的典型陶器分成仿铜礼器、实用器和模型明器三大类进行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域内西汉墓分为三期五段,即西汉早期前后段、西汉中期前后段和话汉晚期,初步建立该地区西汉墓的年代框架;

3.对该地区鄂西北地区、江汉平原地区和鄂东地区三个不同地理区域内的陶器特征进行比较,以襄樊为中心的鄂西北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存在共同性,但地方特征也比较明显。江汉平原地区则保留了较浓厚的楚文化因素。鄂东地区除反映出楚、汉、秦等文化因素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长江下游地区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地域性文化;

4.关中地区西汉墓陶器在西汉早期对周秦之制继承较多,出现较早的仓、灶等模型明器也对周边地区的陶器形制及其组合特征存在较大影响,同时,该地区在承袭传统礼制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周边地区丧葬习俗的因素,如博山炉顶形器在关中也有发现等。而湖北地区,由于处于楚旧地,对楚文化因素有较多继承。封建礼制的影响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湖北则比京畿地区要弱的多。仿铜礼器组合在该地区的较早消失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具体体现;

5.通过对湖北地区陶器特征的总结和与关中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汉时期,各地区的丧葬礼俗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牡征,但统一性是整个葬制的主线特征,各地葬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正是对其传统的继承在总的统一性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及至西汉末至东汉时期,这种葬制的区域性不平衡状况己经基本消失。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894762068.html,/Periodical_gxmzxyxb-zxsh200303012.aspx

授权使用:台州科技职业学院(tzkjy),授权号:aff84d54-ab0d-4d1d-8e6d-9e55011d17ef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23日

闽台文化:往年试卷(2010—2011年)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开放教育(本科)《闽台区域文化》模拟试题 一、填空 1. 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狭处只有130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米至100米。 2.居住在福建境内的越人称“闽越”,其最重要的文化标志是以蛇为图腾和断发纹身,是一个善于舟楫的民族。 3. 隋朝时,陈棱从台湾掳回的数千人口,就近安置于福清县福庐山。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台湾人定居大陆(福建)沿海和第一次。 4. 13世纪末,元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于福建泉州路同安县。这是我国在台湾附近岛屿上设立专门政权机构的开始。 5. 泉州自古佛教兴盛,被誉为“宗教博物馆”素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之称。 二、名词解释 1. 四大山头与九大门派 答: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 打尾牙 答: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初二、十六以酒肉款待店员为“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祭祀土地公,店主祈求财运亨通。老板经理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 3. 禁忌 答:即“忌讳”,心理上以为忌讳的和言行上规定为不能说和不能做的便是禁忌。完整地表述就应该是:由对不洁事物的憎恶和对危险事物的畏惮以及对于神圣事物的崇敬所产生的禁制便是所谓禁忌。 三、论述题 1、概括台湾人与闽南人的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 答:闽南人与台湾人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是在闽台文化的传承与交融中形成的,闽台文化养育着他们,闽台文化的地域特征塑造并影响着闽台人的心理行为方式,使闽台人的思想、信念、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区别于大陆内地其他文化的人。受海洋文化和移民历史的影响,闽台人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多以实际行动来检验,不容易受他人的暗示,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务实的同时,往往又听命于神灵,这从闽台两地神灵庙宇之多,闽台人热衷算命当数全国第一,所以闽台人在认知、行为具有矛盾性。多元文化形成闽台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的演变和特征 流行文化并不容易被定义。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味、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这个总概念所表示的是按一定节奏、以一定周期,在一定地区或全球范围内,在不同层次、阶层和阶级的人口中广泛传播起来的文化。 改革开放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社会的最重要变革,它涉及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同样也对青年的流行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态度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每一时期中所具有的特点各不相同。 一、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祖国建设,追求社会理想 改革开放前,中国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在那样的时代中,青年对于领袖高度崇拜,对党无比信任,加之舆论宣传高度统一,青年文化主要是成人主流文化的组成部分和体制文化的复制品。1981年北京大学的学生们在庆祝中国女排夺取世界冠军的游行集会上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并立即得到了全国青年的积极响应。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一个群体,青年们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重要职责,他们愿意为祖国建设奉献火热的青春。正如创作于1980年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中唱道的:“创造新的成绩,

描绘新的蓝图,需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新一辈!”歌词通过对现实的抒写,对未来的设想,刻画出立志投身祖国建设的朝气蓬勃的青年群体形象。既唤醒了他们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生力军的主体意识,又警策他们珍惜时光,让青春在四化建设中闪光彩。80年代初期的主流文化基本上定位于严肃文化的层面,着力于批判反思,但同时兼备了价值重估和文化重建的成分。80年代的青年文化虽不再复制权威与效仿主流体制文化,但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政治关怀依旧是当时青年文化的发展主脉。 二、80年代中后期:解构权威、寻求反叛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社会经历着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缺失和迷惘喧嚣。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生活于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他们不仅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文革”也只在他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模糊的印记此时,许多西方思想通过大量译著被介绍到中国来,西方哲学理论在青年尤其是在大学生中盛极一时。在他们的头脑中,充斥着尼采、弗洛伊德、伯格森、黑格尔和萨特等人的思想。尤其是那些反传统、反道德、反价值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被中国青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接受。 三、90年代:迷惘与怀旧并存,个性与实惠并重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1998年 第4期 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吴越文化 丁家钟Ξ3 贺云翱 摘 要:长江文化是指长江流域地区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与集聚,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作为内涵广博的文化体系,它由巴蜀文化、荆楚—湖湘文 化、吴越文化三个亚系组成,其中吴越文化生存于长江下游地区。广义的吴越文化指有人类 产生以来存在于先秦时代吴、越立国地区的一切文化现象,它具有“饭稻羹鱼”的经济结构和 饮食习惯,以及善驾舟、鸟崇拜、干栏式建筑、 “文身断发”习俗、尚绿、灵动、情感细腻等文化特征。吴越文化在勇于开拓和善于开放的文化心态作用下,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调整和更 新文化内涵与机制,同时始终保持特色与传统,其发达的玉文化、瓷文化、丝绸文化体现了“丽 质秀色”的品性,对中华文明特质的形成有着殊多贡献。 关键词:长江文化 吴越文化 在“多元一体”(费孝通先生语)的中华文明体系中,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无疑是两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主体文化。它们互相存在,互相撞击,互相融会,互相补充,从而造成了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刚柔互济、绚丽多姿、绵延不绝的特性。直到今天,“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仍在呼唤着“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以不断增进我们民族的活力和激情。 在传统学术研究中,“黄河文化”一直占有主要位置,但从80年代后期以来,“长江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尤其是历史学界的普遍关注,它以新的资料和新的视角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视野,使人们了解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生发展过程要比过去的认识复杂得多。应该说,长江文化课题的提出和起初的研究,与考古学发现有直接关联,从17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猿人”到8000多年前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水稻栽培技术,从7000多年前的浙江河姆渡的漆器、干栏式建筑工艺及牙雕、制陶、发达的原始农业到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制玉体系的形成,从3000多年前浙、赣一带原始瓷器烧制工艺的广泛使用到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三星堆、皖南沿江地带青铜铸造业的兴起,从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出现的5000多年前的古城群落到2000多年前富有特征的楚国礼仪重器的相继出土,这一系列的文物大发现刷新了以往的历史文献记录,修改着过去一个个已成的学术结论,迫使人们面对大量新的科研材料,不得不重新思考中国文明的渊源、初发地域、发生过程、结构与体系、后来演变的动力机制、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由此,“长江文化”作为一项涉及多学科的学术课题吸引了各方面学者的参与。 Ξ苏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苏州215006)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成因 我们知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延续了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思想,从科技、消费、文化等各个维度切入来批判现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批判理论,这其中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尤其值得重视,因为,大众文化批判不仅仅是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而且成为当前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笔者认为只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前提,审视当今的文化建设,才能在文化问题上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大众文化特点的透视和分析 大众文化已经成为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就如同中世纪的宗教、十九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和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自然科学一样,它以其自己的方式得到确立并深入人心。正如伊格尔顿所言“:高雅与后现代文化日益融合,成为西方社会的文化‘主导’”〔1〕81。因此,我们要深入探讨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从而对大众文化进行整体的透视和分析。 (一)大众文化使文化由高雅走向世俗。在传统社会里,文化的力量非常强大,伊格尔顿就指出,在宗教正在失去它对劳动大众的控制时,文化曾经是作为一个代用品在场的。我们可想而知文化力量的

强大。而大众文化的出现,使得文化已经由原先作为高雅、追求真、善、美和激发人们欲望的精神物品转变为受市场所主导、被消费所控制的商品,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东西。在传统社会里,文化意味着教养,肩负着教育的作用,起着引导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作用。伊格尔顿认为“,国家要繁荣,它就必须向其国民灌输适当类型的精神倾向;而这正是文化或教育的观念根据一种从席勒到马修?阿诺德的古老传统所预示的”〔1〕7。到了后现代社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受到身份政治、市场文化和后现代的意识形态怀疑主义的攻击,文化从精英阶层走向普通大众,从贵族式的“文明生活”变成了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文化成为了人人都可以有的东西,文化曾经意味着巴赫和巴尔扎克,现在它已经扩展到海滨文化、警署文化、天空穿越文化等。文化也不仅限于少数的工艺作品,而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二)大众文化成为一种商品。在后现代社会,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文化和工业、贸易、金钱紧密相联,大众文化就像生产汽车一样被制造出来。它的生产主要是关心什么可以出售,而不是什么有价值,更不管使用价值,只追求交换价值。更为可怕的是,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理论也成了商品,大众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了消费品,文化成为商品生产的一部分。对此,伊格尔顿认为,“晚期资本主义宣称,如果艺术品是商品,那么商品也总是艺术品。‘艺术’和‘生活’的确近亲繁殖,即在一个密封的循环里,艺术向已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旅游管理 无锡的文化旅游现状和待开发方向 陈枫叶 无锡市坐落于太湖畔,风景优美,有“太湖明珠”之称。无锡也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当前“文化旅游”理念兴起的风潮下,我认为无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并成为其特色,促进其旅游业的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旅游 我们把文化旅游定义为: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文化旅游以“文化”为旅游对象,强调“感知”、“体验”的旅游过程。相比普通的观光旅游,它提升了旅游效率,以获得文化知识或文化体验为主,是比较高级的旅游类型。 二、无锡的现有的文化旅游景点 无锡本身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之于无锡,并不陌生,吴文化、佛教文化等。 另一方面,灵山景区的开发已经较有文化旅游理念,比如九孔灌浴景点和梵宫景点等。下面我分别详细分析: (一)九龙灌浴 九龙灌浴的主体是全身鎏金的小太子坐于巨型莲花之中的造型,造像宏伟壮观,但其音乐表演的设计更符合文化旅游的理念:随着音乐奏响、莲花开合,太子佛从中徐徐升起,在九龙喷水形成的水幕中自转一周,当乐声飞扬、泉水灵动,给观赏者全新的视觉和心灵感受,动态地再现了佛祖释迎牟尼诞生时的场景。(二)灵山梵宫

位于灵山胜境景区的东侧的灵山梵宫,绿树掩映,碧水环抱,庄严神圣,气势磅礴。梵宫的建造,从细节到打造的活动,都很注重游客的体验:走在高大的梵宫廊厅,如同漫步在艺术的长廊,廊厅两侧“世界佛教传法图”的巨幅油画,以时间为序,以佛教的传播、交流和发展为主题,生动地展示着佛教传播交流的历史图景;廊厅中央的塔厅,华美、辉煌,气宇轩昂的穹顶、超大体量的渗透佛教元素的东阳木雕,都给人们以神圣神奇之感;梵宫的镇宫之宝——巨制琉璃浮雕“华藏世界”,展示了佛教“华藏世界”的光明、圆融和智慧;集佛教论坛、梵音演艺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大型圣坛,把当代光影声控、室内场景制作等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的极品之作,不定期举行中外佛教论坛,并每天定时上演传奇剧目《觉悟之路》的圣地。 (三)佛教文化博览馆: 佛教文化博览馆,也是一个具有文化旅游理念的景点。它展示了中国丰富的佛教文化内容。整个展馆面积宏大,展馆众多,格调高雅,利用详尽的文字介绍、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形式,向游客全面展示着佛教的历史起源、传播、流变。(四)灵山佛教活动 灵山的文化旅游理念还表现在其举办的各类型活动中,比如、佛诞法会、无锡灵山盛会等,这些活动让游客参与到佛教的文化当中去;甚至佛教协会第七届第三次理事会议、世界佛教论坛也曾在灵山举行,使得灵山景区的档次不与一般宗教景区相同。当地人的佛教意识逐渐增强,参与佛教活动的兴趣随之越来越浓厚,甚至越来越多人成为信徒,都是灵山体验性文化旅游的发展成果。 三、无锡尚可开发的文化旅游方向 (一)灵山佛教文化旅游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性考核答案

闽台区域文化形成学作业(第1—3 章) (一、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 商品买卖 大众文化通论 关系的消费行为; 2. 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 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 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 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 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 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 中进行的。 8. 类型性 编辑本段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 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 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 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 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 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 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 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 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 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 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 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 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 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 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编辑本段 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2011电大闽台地域文化作业全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课程作业与评价★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 1 Array(第1—3章)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东山陆桥 依照海底地形数据,台湾海峡中有一条浅滩,从福建省东山岛向东偏南延伸, 经台湾海峡至澎湖列岛,最后连接到台南。它曾是连接两岸的“桥梁”,被人类 学家称为“东山陆桥”。 2、左镇人 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 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 万至 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二、简答(每小题12分,共36分) 1、简述闽台地缘上的密切关系。 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50 米至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 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

大众文化

让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更好的相融 关键词:大众文化、特征、影响、网络文学 大众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时下流行的东西,通俗地说就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东西,贴近人民生活,顺应社会趋势的东西。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大众文化的倡导者显然忽略了这个简单的事实。社会生产所追求的是物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尽可能为人类提供纷繁复杂的消费构成。大众文化的平面化、批量复制是以消解文化个性和创造性为目的的,物质追求的丰富多样性与文化追求的简单标准化显然构成了一个人类生存的悖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大众文化思潮是一场反叛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运动。它是建立在西方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进程,大众的自由意识、思想解放达到某种高度之后产生的。

大众文化具有几大特点: 1、商品性 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的消费行为。 2、通俗性 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 3、流行性 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 4、娱乐性 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依赖性 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大众媒介性 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日常性

各旅游区域的特色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黄河文明、名山胜迹旅游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 吴越文化、水乡园林旅游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荆楚文化、名山大湖旅游区:湖北、湖南、江西 民族风情、岩溶山水旅游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 岭南文化、南国风情旅游区:广东、福建、海南 多元文化、海岛风光旅游区:台湾、香港、澳门 丝路文化、草原风光旅游区: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藏族文化、雪域高原旅游区:西藏、青海 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黑、吉、辽 关东文化旅游区特色的旅游资源:冰雪文化、湿地文化、宗教文化、流人文化、边疆文化。首先,在物质文化方面,它的生产结构在明清时期呈现出从农业、渔猎、采集、游牧并存向以农业为主、其他为辅的转变,到清末民初以后,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出关,进一步形成农业生产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结构。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农家旅游,农家乐等系列旅游资源。 其次,在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方面,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也就产生了许多文化旅游资源:生态游、民俗风情游、休闲度假游、工农业游等,民间剪纸画﹑东北大秧歌、东北民歌和莲花落等等都是关东的特色文化。 这些特色的文化传统对现代人紧张的生活节奏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对于南方的人们北方的冰雪文化旅游更是一个很好吸引效应,还有北方人民特有的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的精神及丰富的文化底蕴都对全国游客甚至是全球游客都有很的吸引力。 燕赵文化、京都要地旅游区:京、津、河北 自元朝以来,中国的首都是北京,就在河北省中心位置。北京是燕赵大地的主体区域之一,并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京都文化。无疑,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也就是河北文化的一部分。河北其他区域的人虽然在说话口音上与北京人有所差别,但其共性还是主要的。所以,河北大地是孕育京都文化的母体。京都文化是燕赵文化的子文化。这是燕赵文化的特征之一,也是其区域优势之一。 京都文化突起于河北的腹心,由于政治优势,对其周边地区有强大的辐射力,并影响了省内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所以,在河北各地区之间又产生了若干子文化区。河北南北部地区的文化有所不同,东西部地区文化更是有一定差异,表现出了不同地区的地域特性。就语言口音区分,河北省可分为冀西北、冀东、天津、冀中、冀中南、冀南等子文化区。这些区域文化有燕赵文化的共性,又有一定的个性。河北有着文武兼备的文化底蕴,并且还是个文化产业大省 近代中国,就文化产业而言,基本上为戏剧、曲艺、绘画、杂技几大类。可以说,北京的文化产业基本为同属燕赵文化的京都文化及河北文化所占据。 清末及民国,戏剧是当时最大文化产业。河北是有全国影响力的戏剧大省。当时,各种戏剧的戏班进京,都要经过河北冀中地区。这促进了河北戏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以昆曲为例,虽然源于江苏昆山,但传入燕赵大地后,形成了以保定高阳为中心的北派昆曲。在此推动下,河北不仅有邯郸的平落,石家庄的丝弦,保定的老调,唐山唐剧等小剧种,而且还产生了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即河北梆子及评剧。河北梆子产生过被誉为“女伶之首”的刘喜奎。评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及具体要求 一、参考选题(范围)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 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 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通俗文学的特征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图像时代的文学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4.小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用学校统一方格稿纸、黑色或蓝色水笔誊写。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要有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5.班级、姓名、学号置于题目下方。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海纳百川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

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影响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整理

闽台区域文化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东山陆桥------“东山陆桥”是闽台地缘关系的见证,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12000 年前,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 2、左镇人-----1971 年,台湾学者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 3 万至2 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就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的发现,把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 万多年。 3、台湾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文明同源、祖地文化体系的传承、民间信仰是叶与根的关系、以儒学“开化”台湾、在习俗生活方式方面保留和延续大陆的传统;其地域特征是糅合各种文化的多元性特征和传统文化因台湾的自然、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发展与选择性传承。 4、闽南文化-----闽南文化是古越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延伸,具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色彩;它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主要影响源,只有了解闽南文化才能全面认识闽台文化。闽台移民往来,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交融,形成闽台文化共同的地域属性。闽南文化内涵丰富,主要包括:闽南方言、口传文学、民俗、生活文化、民间艺术(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民间信仰习俗、民间工艺,以及闽南学术著述和闽南人的思想性格。 5、打尾牙----是闽台方言,意为当年最后一次打牙祭。闽台方言称正月初二的牙祭为“头牙”,腊月十六的最后一次牙祭为“打尾牙”。打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牙祭,便格外隆重。这一天黄昏,闽台两地各家各户都摆出香案,陈列鸡鸭肉,点燃香烛、冥币,祭祀土地公。这一天,闽台两地街市上各家商店门口都香烟缭绕,店主向土地公叩头作揖,祈求财运亨通。晚上,老板经理要宴请伙伴朋友,欢庆一年的劳动业绩,以示酬谢,并祝愿来年有更大的成果。从打尾牙开始,便进入年关,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 6、婚嫁六礼------早在周代就确立了婚嫁程序中的“六礼”:纳彩(送礼求婚)、问名(询问姓名和生辰)、纳青(送礼订婚)、纳征(送聘礼)、请期(议定婚期)、亲迎(新郎亲自迎娶),设有一套繁文缛节。明清以后,福建婚嫁风俗虽有变化,不尽相同,但仍旧习难改,总体上仍取六礼之意,从议婚到成婚,通常要经过提亲、合婚、相亲、定亲、送聘、送日子、送嫁、迎亲、婚礼、归宁等程序。 7、放王船------王船多半有福建沿海一带放出,通常置三尊王爷神像于船上,并在各神像上写上王爷名字,船上载有一切日常用具、粮食和白羊一只,放行海上任其漂流沉没,寓意瘟疫葬身大海,即可保健康平安。 8、诗钟----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 9、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10、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新)

论时尚文化的成因及其话语特征 贺雪飞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态,时尚文化在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今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对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一代的生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我们不能不承认的。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产生及潮起潮落,都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中国时尚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传播与普及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话语”特征,既具有与西方国家某种相似的经济、文化及科学技术背景,又有这一特殊土壤所赋予的鲜明的文化烙印。 一、时尚文化的属性及释义 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由于市场经济逐渐成为主导的经济形式,文化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的崛起,即当代大众文化。在短短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它以强劲的生命力,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的商业性,这是一种以市场为本位和导向的消费文化。它由文化制作商通过工业方式生产,由现代化的大众传媒承载、传递,并以现代商品形式流通,它是现代都市和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大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不同的生成方式和显示途径,时尚文化是其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大众文化以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消费为主导,这使大众文化必须认同大众的社会文化生活及消费需求,而当追逐时尚、追求时髦不仅成为诸多大众的消费需要,甚至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乐趣乃至精神寄托时,大众文化很自然地产生了一种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机制——时尚文化。在制作机理上,它追求时尚,制造和追逐潮流,社会文化生活中“热”什么,大众文化就以“时尚”、“潮流”的模式迅即进行商业化生产、商业化运作,由此大众文化往往转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去满足大众社会的需求。时尚化是大众文化逐利过程中重要的性质和表现形态,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代大众文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时尚文化。 所谓时尚,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是指在社会生活中或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行现象,因此时尚也经常被称为流行。它具体表现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相当数量的人众对特定的观念、行为、语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共同的崇尚与追求,并使之在短时间内成为整个社会到处可见的现象。时尚可根据其流行范围、持续时间、追求者的投入程度分为三种形式,即时髦、时尚、时狂。时髦,或是一种在短时期内流行起来又迅速消逝的生活模式(俗称“阵热”),或是一种虽持续时间较长但尾随者不多的高雅行为(俗称“摩登”)。无论是阵热、还是摩登,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参与者的自我投入程度较低,所以国外有的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大众消遣”方式。时尚,追求时尚的人的身心投入程度高于时髦,它是一种“大众欣赏”方式。从持续时间和涉及的范围来看,时尚都要超过时髦。时狂,这是时尚的一种极端形式,即当时尚到了狂热而不理智的状态。时狂是一种“大众激奋”方式,此时参与者的身心投入达到了亢奋不已的地步,人们的情感在一段时间内被全副卷入,因此它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无论是哪个层面的时尚,本质上都不是一种特立独行的孤立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时尚,时尚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现象,是一个时期内大众社会中许多人都在实践和追随的一种新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它既是大众文化的表征,又是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诸种特征,同时又以其独具个性的内涵丰富着社会文化并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商业的角度看,大众文化转化成为时尚文化,实际上是大众文化为自己找到了获取利润的“卖点”,因为时尚意味着消费潮流,它在当代社会已成为一种与直接影响产业发展

《闽台区域文化》复习纲要

开放教育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 《闽台区域文化》考试纲要 一、考试对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开放教育试点管理学科公共管理(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五个专业本科水平的学员。 二、考试课程名称与考试方式 开放教育教育管理、小学教育、汉语言、法学、行政管理专业(本科)《闽台区域文化》课程考试形式:开卷笔试。 考试时间:90分钟。 三、本课程考试内容、基本要求与复习方法建议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闽台区域文化》课程知识的全面、系统、综合掌握的情况,在考试过程中检验学生对闽台文化的基础常识,发展变化、文化特点的理解和储备的水平,测量学生通过学习《闽台区域理论》在文化知识拓展、文化修养等方面的能力。 本课程考核要求掌握的内容是各章中基本常识和重要理论,拓展应用是要求学员在掌握教材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得出新认识,促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考试以重点掌握、识记名词、拓展应用的内容为主,了解的内容作为常识性内容不作为考核要求。在复习阶段要学员以一种主人翁的精神、怀着对闽台两地深厚的感情,以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围绕学习主教材,参考网上相关学习资源,结合面授辅导要点,从本地乡土文化出发拓展对闽文化的进一步认识,紧扣复习纲要,广泛阅读课内外教学资料,熟读教材,结合平时作业多做练习,积累相关实例,进行分析,同学之间互相讨论,主动向老师求教,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在考试过程中,要求同学以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科学严谨的作风,结合实践、积极思考,依照考试要求,沉着冷静、准确作答。在考试中要灵活运用作答技巧,注意跨章节内容的综合、概括分析,能够结合本地文化内容灵活迁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四、考试试题的命题原则、基本题型和所占分数比例 考试命题原则遵循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主要考核内容在文字教材内容范围内,少数内容将涉及闽台区域文化课外相关的本地文化或家乡文化内容。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30%、填空20%、问答占30%、知识拓展分析占20%四种类型,名词解释以教材内容、复习大纲中的理解、重点名词内容为主,考核基本常识。简答、论述题以重点掌握内容为主,考核学员对闽台区域文化各个领域的文化价值的综合分析能力。知识拓展以

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浅析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的热播现象 B中文111 11111101115 袁慧 摘要:在过去几年中,国内相亲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接踵而出,但屹立到现在并且仍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相亲节目没有几个,《非诚勿扰》就是其中之一。它不仅经常在国内占据收视率榜首,还在广泛争议的同时又反映和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和话题,同时赢得了国外许多国家的关注,甚至还非常荣幸的作为案例进入了哈佛大学的教材。它究竟为何这么火,甚至还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它的出现和热播又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它存在的价值又是什么?本文就它的热播现象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非诚勿扰话题性剩男剩女娱乐性消极影响文化价值 《非诚勿扰》是中国江苏卫视制作的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该节目是江苏卫视一档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大型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婚恋交友平台,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观众和网友广泛关注。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

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节目有时会为特定的群体举办专场,包括教师、外来务工人员、男嘉宾返场专场以及海外专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2010年开播至今为中国大陆收视率最高的综艺节目,节目中的话题时常会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并对流行文化产生影响。该节目的成功使得其入选哈佛商学院的教材,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进入哈佛课程的案例。到如今播出三年之久,仍然霸据着各新闻首页,也是人们口中的“茶余饭后“,其社会影响几乎是中国其他各类相亲节目不能比拟的。在江苏卫视2013 年跨年演唱会上,主持人孟非宣布,《非诚勿扰》节目在2012 年全国卫视所有栏目中获得收视率第一。而《非诚勿扰》仅仅是一个地方台的相亲交友节目,可是却从全国众多娱乐节目中崭露头角,甚至产生了国际影响,久播不衰,连续创下收视率冠军,它的热播原因到底为何,它的出现又给社会造成了何种影响,以及它的进步性何在,这是我们需要深思和探索的。 一、热播原因

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目录 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重要时期 文化影响 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越文化名人 吴越文化的分布 吴越文化的互相渗透 吴越文化的历史轨迹 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 重要时期 文化影响 吴越文化的典型代表 吴越文化名人 ?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吴越大讲坛 展开

河姆渡文化遗址 吴越文化的分布 历史 吴、越二国史实见诸文献,始自春秋。《春秋》、《左传》、《国语》等史书都有载。吴王阖闾都于姑苏,越王勾践都于会稽,这是史书上都注明了的。然而在这以前,吴、越的文化中心又在何方。关于吴都的地望,文献上记载是周太伯奔吴,初居梅里,后居姑苏,此两地皆在苏州、无锡之间,属太湖地域。但我们发现苏州、无锡一带的商周时期文化遗存没有非常明显的商周文化因素,而宁镇地区长江北岸沿江地带以及安徽的部分地区却发现大量的西周时期的周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文化结合而形成的吴文化遗存。如南京的锁金村、安徽的屯溪等地。这说明吴文化的早期活动中心不在太湖流域的苏、无,而是在宁镇及安徽一带。 吴越文化 分布 从苏南的武进、无锡、常熟、苏州、吴县、宜兴到浙北的嘉兴、湖州、德清、临安,余杭,再到钱塘江南岸的萧山、诸暨、慈溪、绍兴、上虞、余姚等地的山脊上,密布着许多石屋建筑,时代从西周至战国时期。考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