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悯农

悯农

悯农
悯农

《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插图、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悯农。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查字典,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板书

24.悯农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一粒

盘中餐辛苦秋万颗

饿死

古诗二首(悯农)

《古诗二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评价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体会这两首诗描写的不同情境和抒发的不同情感。 2.学会生字,理解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发挥小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全力以赴,尽最大能力完成今天的学习任务,感受成功。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运用习得的古诗学习方法,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4)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进入探究点的探究,检测一下自己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四川绵州昌隆县人(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悯农》诗二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2、预习自测 (1)比一比,再组词

蒲()悯()粟()炉()郎()犹()铺()闽()栗()芦()朗()忧() (2)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秋浦(pú pǔ)赧郎(nǎn hǎn) 紫烟(zǐchái)无限(yín xiàn) (3)查找有关劳动的诗歌写在下面的空白处。(至少两首) 我的疑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问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1.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2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朗读古诗,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2.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自读古诗,了解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交流,(默读课文,在书上做好批注笔记。用时5分钟) 探究点二:对比两首诗,找出它们的异同。(解决途径:思考《秋浦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场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悯农》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悯农二首·其二

悯农二首·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注释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赏析 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古诗悯农

古诗《悯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3、作者简介。 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4、背景介绍。 二、学生自学

1、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教师板书。 3、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 四海:指全国或全世界。 4、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5、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请学生在全班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师引:经过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 生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师引:到了秋天,才会有所收获。 生读:秋收万颗子。 2 学习“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学习“夫”“饿”“死”。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悯农》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初读古诗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三、品析体会 过渡:古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富有想象的人能从中读出各种画面,那么,透过这首诗中屈指可数的20个字,你又读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1、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2、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作者简介] 李绅(772 -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祖籍安徽毫州。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15 岁时读书于惠山。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元和元年(806 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 首。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 “三俊”。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 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开成元年(836 年)任河 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 卷,并作序。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4年。会昌四年(844 年)因 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 岁,归葬于故乡无锡。赠太尉,溢文肃。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 3 卷、《杂诗》1 卷, 收录于《全唐诗》。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注释] 悯:怜悯。 禾:禾苗。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汗滴:汗水往下落。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餐,饭。 皆:都是。

小班古诗《悯农》

小班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1、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学习有表情地朗诵古诗。 2、尝试用配乐诵读、歌唱等方式学习古诗,激发吟唱古诗的乐趣。 3、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活动准备:ppt课件,活动过程:一、谈话引出课题。1、师:小朋友,你们今天早饭都吃些啥呀?师:那你们知道你们早上吃的馒头、粥都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呢?(老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继续提问,直至幼儿答不出)师:告诉你们吧,它们都是农民伯伯种出来的。瞧!农民伯伯来了。2、(出示农民锄地的图片):农民伯伯在干什么呀?3、师:古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叫李绅,他看到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就写下了一首古诗,名字叫《悯农》,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二、学习古诗,初步理解诗意1、(出示视频)完整欣赏古诗一遍。2、师:这首古诗名字叫什么?(出示ppt1)3、师:那这首古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逐句讲解并学念古诗:(出示ppt2):图上有谁?他在干什么?小朋友看,挂在天空中红红的是什么呀?那你们知道什么时候的太阳最红最热?老师小结:中午的太阳火辣辣的照着大地,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松土。齐念第一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除草的动作。(出示ppt3):你们看农民伯伯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的脸上都流出了什么?汗水一滴滴都滴到哪里?老师小结:太阳火辣辣的照着,一会儿工夫农民伯伯的脸上就流出了汗,一滴一滴滴到了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农民伯伯辛苦不辛苦?齐念第二句诗句,并学做农民伯伯擦汗的动作。(出示ppt4):这是什么?谁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齐念第三、四句诗句,并学每天吃饭的动作和牢记在心的动作。。3、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整的念一念,(完整朗诵两遍)4、师:小朋友念得真不错,如果配上音乐来念一念会怎么样呢。(配乐朗诵两遍)5、师:小朋友念得真棒,都像一个个小诗人了。下面我们再把刚才的动作加上去念一念。(加上动作配乐朗诵两遍)6、师:刚才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朗诵非常好,我们请他们上来表演,(个别幼儿表演)三、引用《月亮婆婆喜欢我》的曲调学习用歌唱古诗,萌发喜欢古诗的情感。1、师:老师还把这首好听的古诗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听。老师示范唱2、幼儿学习歌唱《悯农》四、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师:小朋友,我们学了这首古诗后,知道每天吃的饭是从哪里来的?农民伯伯这么辛苦的劳动,那我们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出示图片):小朋友看,这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哪个小朋友?为什么?五、结束师:小朋友我们一起去把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念给后面的客人老师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风二首/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文学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

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

悯农(二)

悯农(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

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

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悯农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悯农 幼儿园大班古诗教案: 悯农 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 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 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 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二首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发现现实的另一面:那“水陆罗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无数的粮食“输入官仓化为土”的罪恶和那“船中养犬长食肉”的骄奢。可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当然不懂得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道理,但是,我们从几十年之后唐末农民起义的“天补平均”的口号中,便不难看出这两首诗在客观上是触及到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 《悯农二首》不是通过对个别的人物、事件的描写体现它的主题,而是把整个的农民生活、命运,以及那些不合理的现实作为抒写的对象。这对于两首小诗来说,是很容易走向概念化、一般化的,然而诗篇却没有给人这种感觉,这是因为作者选择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那个畸形社会的矛盾,说出了人们想要说的话。所以,它亲切感人,概括而不抽象。 诗人还用虚实结合、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因此它虽然是那么通俗明白,却无单调浅薄之弊,能使人常读常新。在声韵方面诗人也很讲究,他采用不拘

悯农(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朗读,使学生理解古诗意思。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进一步巩固给熟字加偏旁的识字方法。 4、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学生自学 1、投影列出学习的步骤: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粒、颗、闲、夫、饿、死”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2、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死: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撇。 饿: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饿。 颗: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换上页字旁,就是“一颗星”的“颗”。 闲:里外结构(或半包围结构),先写“门”,再写“木”。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3、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 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 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 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古诗二首 悯农

古诗二首悯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及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以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提纲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合作探究 1、检查读。(小组合作) 2、理解词语的意思:(同桌交流) 粒:像米一样细小而成颗粒状的东西。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颗:小而圆的东西。闲:无事可做;空闲。 夫:和农组成农夫,意思是:农民。犹:还。 饿:肚子里没有食物。死:没有了生命。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

国或全世界。 3、提出不懂的地方,全班交流质疑。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5、学生独立想象,畅所欲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6、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议议: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读出悲愤与同情)(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又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 四、拓展延伸。 1、对比读。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

大班古诗:悯农

大班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中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粮食来之不易的的寓意,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炼及节奏美,初步学习朗诵诗歌。 2.运用观察、探究、比较、选择等方式,理解诗歌的画面及寓意。 3.乐意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对股市的独特感受。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悯农》。 2.能发出声音的积木、筷子、日常的玩具等。 活动过程 1、幼儿欣赏古诗。 ★ 教师出示幼儿用书画面。 教师:请你给你们仔细看看这幅图。谁能看懂这幅图,并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 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及背景,并小声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 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这幅画,并进一步提问。 教师:谁知道这幅画说的是一首什么古诗? ★ 如果有幼儿知道,请他朗诵给大家听。如果没有幼儿知道,教师有感情地,以较低沉的声音朗诵诗歌,尽可能地表现农民的艰辛。2、教师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 教师:这首诗里说了些什么?

★ 教师帮助幼儿逐句理解诗歌的含义。 ★ 教师重点解释大家都不能准确理解的文字及诗句,幼儿理解的则由幼儿来讲。 3、引导幼儿学习朗诵诗歌。 ★ 幼儿看图跟随教师朗诵诗歌。(注意朗诵的语速稍慢,表现出农民的艰辛) ★ 教师动作在前,引领者幼儿打着拍子朗诵诗歌,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 教师请幼儿自己探索,选择能发出和谐声音的物体,并学习打着拍子朗诵诗歌。 4、引导幼儿进一步感知诗歌的寓意。 ★ 教师:朗诵这首诗歌时,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 ★ 教师简单介绍粮食的由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知道农民种粮的辛苦与不易,知道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 教师:农民这么辛苦地种粮食,我们应该怎样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呢?

古诗二首《悯农》《草》

古诗二首《悯农》《草》 转贴自:浒山街道中心小学点击数:371 教学目标:1、正确拼读本课生字,能默写本课生字和课后的词语。2、能背诵课文。3、能说出古诗中重要词语的意思。能说清古诗的意思。4、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古诗。5、懂得统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懂得野草一岁一枯荣的生长规律,并赞叹野草顽强的生命力。教学重点:教学目标3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5 2课时教学过程:学习第一首古诗《悯农》一、学习古诗《悯农》1、出示古诗,幻灯片。2、要求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咬准字音。3、出示课后词语解释。悯---同情粟---谷子无---没有闲---空犹---还小组讨论,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古诗写了什么内容。4、出示课文后面的白话诗,朗读。春天种下一粒谷,秋天收来万颗子。天下没有荒废的天地,但是农民还是要饿死。5、说说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体会。6、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二、学习生字1、补充识字:诗---待---等悯---闵粟---栗闲---闯2、指导书写:悯、粟。学习第二首古诗《草》一、学习古诗《草》1、出示古诗,幻灯片。2、要求学生自读古诗,注意咬准字音。3、出示课后词语解释。原---原野岁---年生---生长小组讨论,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古诗写了什么内容。4、出示课文后面的白话诗,朗读。原野的青草多么茂盛,一年一次枯了又新生。野火烧不尽啊,春风一吹,它又发芽滋生。5、说说学习了这首古诗后有什么体会。6、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二、学习生字6、补充识字:古诗--招待、犹如--打扰、饥饿--飞蛾、烧不尽--绕圈2、指导书写:离、烧。提高学习:自学古诗若干首,同学之间相互背诵。教学后记:这两首古诗学生已经十分熟悉了,在熟读古诗后,我直接把对古诗的解释出示出来,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老师再做一补充,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悯农二首(其一)

悯农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认识部首“食字旁”。 2通过老师范读或跟着录音,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4个生字和食字部。能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难点: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懂得尊敬劳动者,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课前学生准备听录音,朗读古诗,圈出生字。 教学流程一复习古诗,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悯农二首(其二)的这首古诗吗?能背一背吗?这首古诗让你懂得了什么? 生:农民伯伯真辛苦! 生:我们要爱惜粮食! 师:是啊!农民伯伯一年到头辛辛苦苦,生活怎样呢?今天我们要学《悯农》的第一首。 2出示课题。 二读通古诗,学习生字。 1 学习“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出示:春种和秋收图。 师:请同学们一边看图,一边听老师吟诵古诗。 师范读古诗。 师:说说这两幅图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季节?画面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刚才说的内容,诗人李绅是这样写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学习生字“粒”。 谁有好办法记住它? 诗中说“一粒粟”“粟”就是一种谷物,去壳后叫“小米”,北方人一般叫“谷子”。“粟”的大小和我们吃的“米”差不多。 除了“粟”,哪些事物可以用“粒”?(一粒糖,一粒纽扣,一粒石子儿… …)师:是啊!凡是小而圆,颗粒状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上“粒”。 (2)理解古诗意思。 师:你们看,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到了秋天,就会有许多收获,他们收获了什么啊? 生:粮食。 师:是啊!“万颗子”就是指许多粮食。 朗读这句,边读边想,为什么春天种下的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啊? 引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3)师生互相诵读古诗,体会农民的辛苦。 师引:农民伯伯在春天种下一颗谷物 生读:春种一粒粟

悯农古诗带拼音

悯农古诗带拼音【篇一:悯农古诗带拼音】悯农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篇二:悯农古诗带拼音】悯农min nong 锄禾日当午, chu he ri dang wu , 汗滴禾下土. han di he xia tu . 谁知盘中餐, shui zhi pan zhong can 粒粒皆辛苦. li li jie xin ku . 【篇三:悯农古诗带拼音】 01 咏鹅骆宾王鹅,鹅,鹅,曲项 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 波。 02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03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4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05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06 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07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08 古朗月行(节选)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 09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0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1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3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1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5 小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蜒立上头。

一年级语文—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20古诗二首(悯农江上渔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会正确书写6个字。 2.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诗文,背诵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通过诵读两首古诗,使学生感受到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懂得劳动果实来之不易,要爱惜劳动成果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7个字,1个多音字“没”。 2.理解古诗内容,会背诵两首诗。 三、教学难点 1.正确书写6个字。 2.学习古诗,理解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辛苦,激发学生喜欢诵读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数 2~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干什么?

干得怎么样?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2.我们吃的粮食就是农民伯伯这样辛勤耕种出来的,有位诗人看到这种情景,心里有很多感慨,他就写下了一首诗。你们知不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写的是什么诗?(板书课题)悯:当同情讲。悯农是同情农民的意思。 3.这首诗大家并不陌生,会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给大家听。 (二)朗读诗句,自学生字。 1.对照拼音,自读古诗《悯农》,标画生字。 2.同桌互读,读准字音。 3.教师反馈。 汗滴——滴,滴为什么是三点水旁? 盘中餐——盘,盘子是干什么用的?盘中餐就是盘子里盛的饭菜。 辛苦——辛 4.再读古诗巩固识字。 (三)诵读古诗,自学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观察图画想一想,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 2.小组里互相讨论,大体讲解诗句的意思。 3.带着理解,再次诵读。 (四)教师指导,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请学生再次观察农民耕作画面。 (1)结合插图读一读第一句,说一说什么意思。 (2)再看插图,想象当时的情景。一位上了岁数的老人头戴草帽,手拿工具,正在田间锄草。中午的太阳挂在空中,天气十分炎热,汗水正一滴滴流到田里的

李绅《悯农二首》诗词鉴赏

李绅《悯农二首》诗词鉴赏 悯农二首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 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体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 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 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 夫犹饿死”,它不但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 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 间的悲剧”这个问题。诗人把这个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 产了惊人作品(奇迹),不过,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 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 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 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 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 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 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 不是无病的*;它近似蕴意长远的格言,但又不但以它的说服力取胜, 而且还因为在这个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 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持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 没有原因的。

李绅《悯农二首》诗歌鉴赏

李绅《悯农二首》诗歌鉴赏 悯农二首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 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 粒皆辛苦。 李绅,字公垂。他不仅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 导者之一,而且是写新乐府诗的最早实践者。元稹曾说过:“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 不虚为文。予取其病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元稹和了十二首,白居易又写了五十首,并改名《新乐府》。可见李绅创作的《新题乐府》对他们的影响。所谓“不虚为文”,不也就含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的意思吗?可惜的是李绅写的《新乐府》二十首今已不传,不过,他早年所写的《悯农二首》(一称《古风二首》),亦足以体现“不虚为文”的精神。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 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 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 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

“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 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 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 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 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 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 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 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 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 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 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本来粒粒粮食滴滴汗,除 了不懂事的孩子,谁都应该知道的。但是,现实又是怎 样呢?诗人没有明说,然而,读者只要稍加思索,就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