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格里格《晨景-选自'培尔.金特''组曲》Morning Mood-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格里格《晨景-选自'培尔.金特''组曲》Morning Mood-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格里格《晨景-选自'培尔.金特''组曲》Morning Mood-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格里格《晨景-选自'培尔.金特''组曲》Morning Mood- Peer Gynt Suite No1 Op.46;Edvard Grieg古典吉他谱

附:钢琴谱供参考。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浅析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之《晨景》 学生姓名张良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 指导教师陈楠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山西晋中市 030619 摘要:《晨景》这个作品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歌剧《培尔金特》做的配乐的第一组曲,田园风的快板,描写摩洛哥海岸清晨气氛的音乐,色彩明亮清新。本文主要分析作品的和声特色、曲式结构、写作手法、配器技巧、写作背景。重点在于作品的和声特色和配器技巧。而难点也在于这两点,需要对作品很了解,做大量的分析才能明白整首曲子的内涵。 关键词:培尔·金特晨景和声曲式配器 1. 作曲家介绍与组曲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是挪威人,是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培尔金特》写的是挪威民间的民族传说,培尔金特是个农民,写了他一生的很多事。格里格遴选了八首作品改编成为管弦乐作品,分为两部组曲。本文主要分析组曲的第一首《晨景》,分析《晨景》的乐器分配,和声应用等。 2. 曲式分析 由谱例1可以看出《晨景》的曲式结构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结尾较长,所以是使用了减缩再现的手法。整首曲子简洁规范。A段主题是三度调关系,E大调—#G大调—B大调,主题旋律的不断模进重复,就像刚升起的太阳,色彩渐亮的画面。B段采用了发展对比的手法,在A段主旋律的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动机,B段总体是一个由弱到强的发展,器乐层次的加厚,音量的不断加强,就像是一个冲破黑暗,走向光明的过程,最后到达“ff”的最强力度,爆发力有一个质的突破。随后一个简单的过渡连接,把整首曲子带回到之间的调性,首尾呼应,调性回归。尾声填补了B段的减缩,在属和弦上不断的重复,主题加入装饰音,不断的分裂,不断的扣人心弦。直到主题旋律在原调上出现,放慢了速度,在非常有意境,有画面感的情境中结束了全曲。【见谱例1】 谱例1 3. 调式与和声色彩分析 格里格对于首曲子的和声运用还是比较传统的,主题运用五声音阶,淳朴自然,体现出一片宁

格里格戏剧配乐

格里格戏剧配乐 欧洲音乐史上,戏剧音乐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许多著名音乐家都创作歌剧,或为舞剧、话剧、诗剧配乐。其中,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为本国戏剧家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做的戏剧配乐因其突出的艺术价值而成为世界音乐中的瑰宝。 1866年,青年音乐家格里格拜访了自己的同胞――戏剧大师易卜生,易卜生很欣赏格里格的才华,就此两位相差15岁的艺术家结为了忘年交。1871年,易卜生写信给格里格,邀请他为《培尔?金特》写配乐,格里格接受了大师的邀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于1874-1875年间进行正式创作,最后总共为这部戏剧写了23首配乐。1876年2月24日,带有格里格配乐的《培尔?金特》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剧院首演,大获成功,之后连续上演了36场。这样的成功,除了戏剧本身的魅力,格里格的配乐也功不可没,配乐对戏剧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后来,格里格从23首配乐中选取了最受欢迎的8首编为2套组曲,每套4首,即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和第二组曲。

一、易卜生笔下的《培尔?金特》 《培尔?金特》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这位挪威民间传 说中的人物,在大文豪易卜生笔下度过了曲折、冒险的一生,有着许多荒诞离奇的经历,做了许多离经叛道、无法无天的事情。剧中,易卜生通过寓言、隐喻、象征等手法,既讽刺和鞭挞了培尔?金特的种种劣迹和人性弱点,像不务正业、 吹牛扯谎、坑蒙拐骗、追名逐利、风流荒唐等,同时也表现了培尔?金特尚未完全泯灭的人性。易卜生塑造这个有着复 杂双重人格的人物之主要意图在于探讨和发掘挪威人的国 民性,甚至整个人类的本性。此外,作家对当时挪威和欧洲的社会、政局也多有讽刺与揭露。因此,《培尔?金特》被看作是一部既有浪漫主义奇幻风格,又有批判现实主义特征的戏剧作品。 该剧更具深层意义的是,在培尔?金特的身上,体现了 一种人对主体的探寻、对自我的思考、对人本来面目的追寻。到底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是善还是恶、是灵还是肉、是精神还是欲望?我到底应该过怎样的生活?这是培尔?金特一 生都在追寻的问题。遗憾的是,在各种矛盾和困惑中,他没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经常在欲望面前迷失了本性而误入歧途,因此最终培尔?金特也没能寻求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善的、

6孔陶笛经典教程合集(含指法,曲谱,视频教程等)

6孔陶笛经典教程合集(含指法,曲谱,视频教程等) ——byruanqingqinger 所有资源均为学习陶笛时所收集,比较全面了。如果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将不胜荣幸。 教程合集分为文字与视频资料,包含以下内容: 文字资料: 1:陶笛的选择 2:陶笛的演奏方法与技巧 3:6孔陶笛初级教程(修订版) 4:6孔陶笛指法图解 5:6孔陶笛曲谱(共96个曲目,下载地址见文档最后一页) 视频资源:(下载地址见文档最后一页) 1:6孔陶笛教学视频教程 2:6孔陶笛练习曲目吹奏示范视频教程 3:6孔陶笛吹奏音阶示范视频教程 4:6孔陶笛名曲mp3(宗次郎陶笛曲集) 更多实用分享:请关注我的百度空间: 一、陶笛的吹奏姿势 1.立式:站立吹奏时,即两腿直立,两脚分开同肩宽,两腿稍分开,一脚在前,一 脚在后,身体重心落于两腿之音,面向正前方,两眼平视前方,头正,肩平,挺胸,收腹,双手持住陶笛,两臂自然抬起张开,不能夹着身体。 2.坐式:坐式要求上身和立式相同,坐椅高矮要合适,腰部要挺直,切忌一条腿架 在另一腿上,否则不但姿势不雅,同时影响正确呼吸。

二、吹奏口型 1.先将吹口轻轻放在下唇上。 2.吹口的位置在下下两唇之间,不可以用门牙咬住吹口,也不宜含得太深,嘴唇不 能盖住出气孔。 三、手形 1.以双手大拇指按住陶笛后面的两个音孔,前面四孔食指和中指按孔,以最自然的 姿势把持陶笛,手指按孔的正确位置应该是第一节手指的指肚,不要用手指的指尖按也,初学者最易犯的错误就是用指尖,这样就会对导致按孔不严学习漏气,就会出再音不准的情况,这里手指指尖全部向前移即可避免手指漏气的现象。 2.以双手无名指托住陶笛尾端,右手在上,左手在下。 3.练习吹奏时把陶笛挂在胸前,以免摔碎。 四、怎么吹出正确的音 初学者很多都是拿着陶笛就吹,没有掌握其正确的吹奏方法,吹出来的音含糊不清,舌头在陶笛吹奏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吹奏陶笛时,音头用吐奏(轻吐)将舌头轻轻的吐一下,舌头作“TU”音(音:吐,用T表示),初学者一般会用呼来吹气,这样吹出来的音就会软弱无力,再者就是不要鼓腮,这样会影响到气息的运用,还会造成吹相不雅。 五、6孔陶笛指法对照表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浅析格里格钢琴作品《安妮特拉舞曲》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乐曲:序曲《秋天》、《培尔·金特》组曲,弦乐组《从霍尔贝格时代》;钢琴曲:《e小调奏鸣曲》、《抒情曲》10册;合唱《在南方一座修道院门前》;戏剧音乐《西古尔德·约萨法尔》等。而1874-1875年间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安妮特拉舞曲》也深受广大音乐学习者的喜爱,在这篇文章里就来对这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加以分析。 一、人物背景及作品简介 作者爱德华·格里格(1843~1907),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被誉为抒情诗人、“北方的肖邦”。他在6岁时开始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跟他的母亲学习钢琴。后经小提琴家布尔推荐,于1858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专业学习,1862年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了首次作品音乐会,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并于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音乐名誉博士衔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 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是格里格在1874-1875年间应邀为易卜生的幻想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主题描述的故事是在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面,一位年轻貌美的阿拉伯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爱上了一位年轻的男子,正在用自己热情的舞蹈对这位已婚男子培尔·金特献媚的画面。 二、曲式分析 (一)调式调性 此曲是A和声小调,而A和声小调的特点是神秘、柔美,具有一定的民族风味。 (二)织体

这首作品多用跳跃的单音和柱式和弦。如引子部分后四个小节左手就是单音的跳跃,第7~14小节左手织体又成为单音与柱式和弦的变换跳跃,紧接着第15~21小节是单音三度或二度的级进跳跃。B段与A1段之间十六小节的连接部分织体结构上也是柱式和弦与单音做支撑的,但是这部分织体结构上与前面两个乐段却有很多的变化,加入了第三声部,而且中声部不仅只是柱式和弦而且还有卡农式的模仿旋律。 (三)节奏 这首作品是具有东方风味的马祖卡舞曲。3/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在玛祖卡中不再是强、弱、弱,而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者第三拍上,而这首《安妮特拉舞曲》是把重音落在了第三拍上,给人一种新鲜还带有俏皮的听觉感受,既妩媚又狡猾,虚虚实实的感觉,勾勒出了一幅安妮特拉翩翩起舞的画面。 三、演奏技巧 (一)跳音的处理。此曲属于马祖卡舞曲,在本首作品《安妮特拉舞曲》中,很多地方的旋律都是在跳跃中进行的。 (二)附点音符的处理。弹奏时应该在长音上深入,指尖一定要在琴键上站稳,扣紧,不能掉,力量是向前走的,要往前推;在短时值的音符上要轻巧带过,就像弹奏有小连线的音乐时第一个音落下去,第二个音要提起来,用二音连线的弹奏方法来处理。 (三)装饰音的处理。在乐曲中装饰音是很常见的,也是有各种各样的弹奏方法,有些装饰音要求弹奏时要平均到被装饰音的时值里面。而本首作品里面的装饰音有两种形式一种是tr,多出现在小节的第三拍,而第三拍是本首曲子的强拍,弹奏时不用太多,可以强调但不占时值,轻巧、快速带过。 (四)踏板的使用。在乐曲中踏板经常会用到,不同的乐曲有不同的踏板使用方法,不同风格的乐曲也会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有些乐曲里面内容比较丰富,这首乐曲的整个气氛都是比较活跃跳动性很强,舞蹈性很强,因此在踏板的使用上要特别地注意,这首乐曲要使用音

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

目录 一、乐曲介绍 (1) 二、乐曲分析 (1) (一)曲式分析 (1) (二)配器分析 (2) (三)风格分析 (3) 三、聆听感受 (4) 参考文献 (5)

浅析格里格《晨景》的艺术特色 一、乐曲介绍 爱德华·格里格,挪威民族乐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他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了专业的音乐教育,并在学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对西欧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有着深刻了解及体会,在音乐风格上受到了舒曼、肖邦、舒伯特等人的影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风格和形式上我是属于德国浪漫主义舒曼学派的,但同时我又汲取了祖国民歌的宝藏,并从这个迄今为止未经探索过的、对挪威人民的心理研究中力图创造出民族的艺术来。” 格里格的创作除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外,还有来自民间风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光、诗歌文学及个人体验。他的代表作《培尔金特组曲》,是格里格应邀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所写的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其中的《晨景》是一段长盛不衰的经典旋律,具有牧歌风格,描写了北国清晨美丽的早晨,呈现出一片安逸的田园景象,衬托出太阳破云而出的晨曦美景。这首《晨景》是很多大型演奏会的必演曲目,接下来将从三方面对这首曲目进行分析。 二、乐曲分析 (一)曲式分析 表1: 曲式结构表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晨景》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作品,整曲分为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及尾声结尾四部分。旋律线条优美舒展,气息宽广,给人荡气回肠之感,

结构方整,完全终止在和弦上,乐段重复时采用了格里格最常见的加花变奏手法,装饰音的运用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润色作用,并且在尾声处采用了主题乐思以及B段的乐思进行了一种综合性的尾声,弥补了再现段的短小,以达到平衡的效果。 (二)配器分析 作品配器的整体设计与其曲式结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晨景》整体采用了三部性的结构原则并包含了两个重要额主题:主题a、主题b。主题a贯穿了作品始终,奠定了作品清新、静谧犹如红日东升、晨光洒向大地的性格。主题b 是作品的中间段落,是一段悠长且略具误导性摇摆特质的对比主题b。 图1: 全曲基本结构参考图 数据来源:百度百科 乐段的第一部分为两组,第一组中主要是管乐进行演奏,主旋律由长笛奏出,给人一种早晨太阳徐徐升起的感觉,其他声部的和声背景则是由单簧管以及大管担任演奏,表现出了一种清晨万物复苏的场景;第二组中,首先给人最明显的部分便是旋律声部在音色上交替到了双簧管声部,其次是和声背景部分换成了弦乐声部,构成了一种对比音色的效果,与前半句的统一音色有了音色的对比。 主题的第二部分出现,是由弦乐承担主奏,音响加厚,天色渐亮,和声背景部分则由管乐和部分弦乐担任。其中的大提琴在它的高音区拉奏旋律声部,因为高音区琴弦的张力,音色上的紧张感,使旋律在很多乐器同时演奏下不会被淹没,也更好的承接了前面的高潮部分。在乐器的使用上也加入了小号,来增加和声配

欣赏《培尔金特组曲》

欣赏《培尔·金特组曲》 姓名:董均学号:2010440089 班级:石油工程2010级2班《培尔·金特》第一组曲分为四段: (一)《清晨》,是原剧第四幕,当金特流浪到非洲时的配乐。它通过牧歌风的旋律和一再向上方三度的转调,造成鲜明的色彩,宛如清晨的曙光逐渐显现。阳光逐渐透过云层,闪出光芒,大地终于苏醒。这时,金特暝想着他理想的乐园。绘景绘情的音乐显然仍是北欧的风格,和剧情发生的地点非洲并无联系。主人公远涉重洋,前往美洲去贩运黑奴,往中国贩运偶像,一时成了富商。这时,他来到摩洛哥,一天清晨,在一个山洞前面,他用独白披露自己的内心活动。但这段音乐所描绘的并非是炎热的沙漠,而更像北欧清晨静谧清新的抒情画面。乐曲具有牧歌风格,由单一的田园风味主题加以自由而精心的发展构成。 (二)《奥丝之死》,用于剧中第三幕。阿塞是挪威老农妇的典型形象。她的丈夫将家产挥霍殆尽后,她带着小金特艰难度日。金特长大后又外出不归,她在家中悲惨地即将死去时,金特总算赶回家中。但她的死并没有使金特浪子回头。她一死后,金特又飘然而去。此曲宛如送葬曲,充满悲哀的气氛,用同一个旋律的一再反复,通过力度不断增强,非常集中地突出了悲剧性的形象,达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全剧中,这是非常动人的一场。格里格的这段配乐悲壮肃穆,可称为一首悲歌或葬礼进行曲。 (三)《安妮特拉之舞》,是诗剧第四幕第六场场的配乐。阿尼特拉是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金特在非洲沙漠遇见她,爱上她。音乐用玛祖卡式的节奏写成,应用了大量的跳音,刻画了跳着轻盈而动人的舞蹈的少女形象。在沙漠绿洲中,一座阿拉伯酋长的帐篷里,酋长的女儿安妮特拉正用舞蹈对培尔·金特献媚。这段音乐描绘的正是这一场面,但严格地说,它远远超过了作为配乐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参与戏剧的内容,成为诗剧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四)《在山魔宫中》,原为诗剧第二幕第六场的前奏。描绘了洞穴中群魔乱舞的景象。主题先在低音大提琴上出现,然后不断升腾。主人公在山中与妖王之女

《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与演奏汇编

学校代码:11524 二级学科代码:0504 二级学科名称:艺术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 与演奏 专业代码:050401 专业名称:音乐学 所在院系:音乐教育学院(钢琴) 毕业时间:2008年6月 学号:200401170 姓名:田园 指导教师:叶朝晖 武汉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3)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3) 引言 (4) 一、格里格与<<培尔金特>> (4) 1、格里格生平介绍 (4) 2、<<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介绍 (5) 二、组曲的研究与演奏 (6) 1、<<晨景>> (6) 2、<<奥塞之死>> (8) 3、<<阿尼特拉之舞>> (9) 4、<<在山神殿里>>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研究与演奏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培尔金特>>第一组曲(op.46)是格里格根据1875年为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五幕诗剧<<培尔金特>>所作配乐中选编而成。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的演奏分析几乎无人问津。人们只注重了解组曲的管弦乐版及钢琴独奏,而没有人对它的钢琴四手联弹作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作于1888年。文章从本组曲的演奏方法、情感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解决演奏者在演奏中的情感体现、联弹的协调和演奏技巧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培尔金特格里格钢琴四手联弹演奏者 英文摘要几关键词 Abstract:<< Pierre Kinter >> the first suite (op.46) is Grieg acts according to in 1875 the fresh five poem play << Pierre Kinter >> for Norwegian playwright Yi Bo to do dubs in music compiles becomes.The Grieg piano four association balls << Pierre Kinter >> the first suite performance to analyze nearly the nobody will ask.The people only pay great attention to the understanding suite the orchestral music version and the piano solo, but nobody does the body date to its piano four association ball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research.Did in 1888.The article from this aspects and so on suite performance method, emotion performance conducts the analysis research, mainly solves performer's to manifest, association aspect and so on ball coordination and performance skill in performance emotion questions. Key Words:Pierre Kinter Grieg piano Four joint balls Performer

《拉德斯基进行曲》

第二课时《拉德斯基进行曲》 教学目标:1.通过各个不同版本的欣赏和拍手伴奏、哼唱、视唱等音乐实践,加深对此曲的印象,并理解曲式结构。 2.通过民乐版的欣赏,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民族音乐,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 3.了解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相关文化。 教学重点:有层次地聆听交响乐版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深入体验其情绪、旋律及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1.拍手的力度控制、节奏的整齐及与乐曲的配合 2.乐曲A段第一主题的视唱与声乐版的演唱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讨论——引出欣赏曲目 1.师弹奏《拉德斯基进行曲》片段;学生边聆听边思考曲名及作者。 2.介绍乐曲作者:奥地利的老约翰·施特劳斯(解释“老”),被称为“圆舞曲”之父,因为他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风格基础。他一生共创作了251首作品,数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最为有名。 3.介绍乐曲的创作背景 “拉德茨基”是人名。他是奥地利的军事将领,曾率领军队侵略意大利北部地区,并在那里担任总督好多年。所以他在意大利被视为侵略者,而在奥地利却被认为是民族英雄。他死后由当时的皇帝亲自主持葬礼,并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哀悼14天,由此可见他在奥地利人们心

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施特劳斯为了歌颂他战争的胜利,专门谱写了这首《拉德斯基进行曲》。 二、交响乐版欣赏——初步感受旋律 1.聆听乐曲提问:(1)曲子的演奏形式是什么? (2)曲子让你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和场景联想?你又会想到什么颜色呢?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三、音乐会版欣赏——深入体验探究 1.生欣赏音乐会版片段。提问:它和我们前面所听到的音乐最大不同在哪里?(多了听众的拍手伴奏) 2.师示范A段a主题的拍手伴奏。问:老师的伴奏前后最大的变化在哪里?(力度的变化) 3.生拍手伴奏,强调边聆听音乐边拍手 4.视唱A段a主题 5.伴奏B 四、民乐版欣赏——提升民族自豪感 1.学生欣赏民乐版A段,并注意听辨与前面版本的不同点。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 3.完整欣赏乐曲。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简介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拉克等人共创“尤特皮”音乐社,创作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回国后,为建立挪威民族乐派积极展开音乐活动。1871年创立克里斯蒂安尼亚(今挪威首都奥斯陆)音乐协会,曾任该协会爱乐乐团和卑尔根“和谐”合唱团指挥,并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国举行作品音乐会。1874年被政府授予终身年俸,1890年被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曾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律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衔。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 创作简介 格里格一生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他的创作主要是钢琴抒情小品和声乐作品(包括百余首抒情独唱曲)。如歌曲《来自祖国》(1894),以淳朴的民间曲调,表达了对祖国真挚的感情,钢琴曲《祖国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间叙事歌的庄严风格,赞颂了民族历史的光荣,诗人比昂松特为此曲配上《前进!这是我们先辈们的战斗呼唤》的诗篇,借颂扬祖先的业绩,为现实的民族独立斗争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乡土在望》(1870)和许多民族题材的作品里,都以鲜明的民族情调表达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争取独立的愿望,适应了当时挪威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在格里格的创作题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乐表现了北国挪威壮丽、俊秀的自然风貌,农村山区的民间生活和童话传说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间歌曲、舞曲为素材写的钢琴曲《挪威民间生活素描》(1871)、《挪威农民舞曲》(1903)等,特别是最能代表他的创作特点的钢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别编为10集发表)。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民间音调和精雕细刻的艺术提炼,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间生活乃至神话世界,都描绘成一幅幅色彩瑰丽、风格质朴的音乐水彩画。其中,出色地再现了挪威民间节日和农村婚礼的欢乐场面,响彻着典型的挪威民间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热情奔放和活泼的旋律,艺术地模拟出西部峡湾地区民间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弦音响和山区牧民的牧牛歌调,也生动地刻划了民间童话里山妖、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VIP专享】

浅谈浅析《培尔金特》组曲的艺术风格 一、《培尔·金特》组曲的创作背景。1、创作的社会背景及剧作家易仆生的简介。 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 ),挪威著名戏剧家。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易卜生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2、曲作者爱德华·格里格简介。 爱德华 · 格里格( Edw ar d G r eg , 1 843 - 1907).挪威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挪威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里格出生在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格里格的父亲不是一名音乐家,但是他的学识非常渊博;母亲则有非常高的的音乐修养,经常会在自己家里举行音乐会。这些对小时候的格里格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他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和他的母亲学习钢琴,才九岁的他就开始尝试作曲了。父亲会经常带他去野外、山上旅行,挪威的景色给他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他特别热爱挪威的风景,因为挪威具有独特的北国风光。这时的他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在这一年,挪威有一位名叫奥勒·布尔的小提琴家听到了格里格创作的乐曲之后,发现了格里格的音乐才能,建议格里格的父母送他去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格里格的父母都同意了。于是,在1858年-1862年期间,格里格接受了专业的音乐训练。这是一所重专业音乐训练和古典音乐的音乐学院,但是存在严重的学院派风气,这对于格里格注来说是很难完全接受的。因此,在这学习使格里格感到格格不入。毕业以后,他到了丹麦找了丹麦一名著名的作曲家嘉德学习。但是直到此时他还是没有摆脱德意志音乐风格对他的影响也未能突破“斯砍底那维亚”乐派的局限。北欧“斯砍底那维 、管路敷设技术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_以钢琴作品_幽默曲_为例

中国音乐(季刊)2011年第2期 CHINESEMUSIC 一 1862春天,19岁的格里格以优异的成绩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 5月,他回到了故乡卑尔根并于5月21日举行了毕业之后在家乡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音乐会获得了成功。这一时期整个挪威形势动荡,音乐发展不景气,卑尔根仅有的音乐组织———和谐音乐协会也是业余性质的,挪威剧院也因为经济的原因于1863年停业,即使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的专业音乐也处于滞后的局面。[1]但是, 19世纪挪威文艺的发展已呈现出追求民族风格的趋势,挪威进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民间,去学习掌握民间史诗、神话及歌舞等,使得19世纪中叶的挪威文学、戏剧、美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两位文学巨匠易卜生①和比昂森②的现实主义创作使挪威文学发展至高峰。相应的,在挪威民间音乐方面也涌现了一批音乐家,如曾经出版《古 今挪威山歌曲调》的林德曼(Ludvig M athias Lindeman )、小提琴家布尔(Ole Bull )、作曲家科耶鲁尔夫(Halfdan Kjerulf )等。在格里格的青年时期,虽然专业音乐并不是特别活跃,但民间蕴藏着丰厚的音乐宝藏:民歌广泛存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民间乐器丰富多彩;民间舞蹈盛行并经常是婚庆仪式的一部分。③挪威民间音乐元素同格里格在莱比锡音乐学院所获得的作曲技术相比,在音调、节奏、曲式和音响学等方面有不同的美学原则。[2]尽管科耶鲁尔夫和布尔已经在创作中注意到了对挪威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但格里格感到这还 远远不够,[3] 所以,在1862年夏天随父亲及哥哥赴巴 黎、伦敦旅行期间,格里格做出了到国外继续学习的决 定。[4]1862年7月12日,格里格上书国王申请到丹麦首 都哥本哈根进修,1863年4月,在父亲的帮助下,格里格终于如愿以偿来到了哥本哈根。[5] 从格里格作品中对民间音乐元素的 运用看其创作观的形成 詳王晓云 摘要: 作为19世纪后半叶挪威著名的民族主义音乐家,爱德华·格里格(E dvar d G r i eg,1843-1907)在继承德国古典及浪漫主义音乐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将挪威民间音乐有机地融入其中,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风格的艺术音乐。作曲家在他的创作早期———哥本哈根时期就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产生出了他的第一批杰作,钢琴作品《幽默曲》(O p.6)作为其中之一尤为引人注目,它是格里格第一次在作品中集中而大量地运用挪威民间音乐素材从而第一次鲜明地展示了其创作理念的作品。本文通过研究此作品, 揭示其在格里格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意义。关键词: 格里格;民间音乐;《幽默曲》中图分类号: J 6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9923(2011)02-0117-06收稿日期:2010-06-28 作者简介:王晓云(1975-),女,山西晋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导师:杨静茂)。 ———以钢琴作品《幽默曲》为例 ·117·

音乐七年级上人音版4.5拉德斯基进行曲教案解析

《拉德斯基进行曲》教案 一、设计意图: 音乐是人类灵魂深处潺潺流淌的情感溪流,音乐欣赏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通过美感接受教育的有效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使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这次活动我大胆选取了《拉德斯基进行曲》这首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它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历届新年音乐会中是必演曲目,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能够让孩子感受世界名曲的魅力,让每个幼儿都得到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结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试图通过多种视听形式让幼儿始终对音乐保持浓厚的兴趣,引导幼儿感受该乐曲aba三段体结构特点、鲜明的进行曲风格,愿意愉快的进行自我表达并养成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2、初步感受进行曲的风格,体会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3、乐于运用身势大胆表现对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日常活动中听过其他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有过观看军队队列表演视频的经验。 2、物质准备:音乐、白纸、笔、图谱。 四、活动过程: 1、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跟随教师一同用动作表达感受。 2、完整欣赏音乐,交流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提问:欣赏了这段乐曲后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想到了什么。 3、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简单介绍乐曲名称、作者、创作背景并欣赏故事。 4、通过音画结合,感受乐曲风格,熟悉了解乐曲aba结构特点。 5、鼓励幼儿用各种自己喜欢的身势动作表现音乐。 幼儿在音乐声中走出教室。 五、延伸活动: 1、鼓励幼儿在活动区中,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音乐内容。 2、鼓励幼儿在了解乐曲的基础上,大胆创编舞蹈——小士兵并尝试分角色表演音乐。 3、尝试根据乐器图谱进行打击乐合作演奏。

格里格人物介绍

人物簡介 愛德華·格裏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格裏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的宣導者音樂家R.諾拉克等人共創“尤特皮”音樂社,創作並介紹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民族音樂。回國後,為建立挪威民族樂派積極展開音樂活動。1871年創立克裏斯蒂安尼亞(今挪威首都奧斯陸)音樂協會,曾任該協會愛樂樂團和卑爾根“和諧”合唱團指揮,並多次到英、法、德、意等國舉行作品音樂會。1874年被政府授予終身年俸,1890年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院士,曾先後獲英國劍橋大學和牛律大學授予的音樂名譽博士銜。逝世時,挪威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 創作簡介 格裏格一生經歷了挪威民族獨立運動高漲的年代,具有進步的民主愛國思想。他沿著布爾、諾拉克等人開創的道路,努力鑽研民間音樂,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區民間曲調》《挪威民間敘事曲曲調》等集子,成為他創作的音調源泉。在創作實踐中,他借鑒歐洲各國音樂傳統,特別是19世紀以來浪漫主義音樂發展的成果,通過對民族歷史的歌頌,對祖國大自然和民間生活的藝術感受,創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濃厚鄉土氣息的音樂。

他的創作主要是鋼琴抒情小品和聲樂作品(包括百餘首抒情獨唱曲)。如歌曲《來自祖國》(1894),以淳樸的民間曲調,表達了對祖國真摯的感情,鋼琴曲《祖國之歌》(1868),以古挪威民間敘事歌的莊嚴風格,讚頌了民族歷史的光榮,詩人比昂松特為此曲配上《前進!這是我們先輩們的戰鬥呼喚》的詩篇,借頌揚祖先的業績,為現實的民族獨立鬥爭呐喊。在合唱《水手之歌》(1868)、《鄉土在望》(1870)和許多民族題材的作品裏,都以鮮明的民族情調表達了維護民族尊嚴和爭取獨立的願望,適應了當時挪威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 在格裏格的創作題材中,最突出的是以音樂表現了北國挪威壯麗、俊秀的自然風貌,農村山區的民間生活和童話傳說中的奇幻形象。如以民間歌曲、舞曲為素材寫的鋼琴曲《挪威民間生活素描》(1871)、《挪威農民舞曲》(1903)等,特別是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點的鋼琴抒情小品(共66首,分別編為10集發表)。在這些作品裏,通過民間音調和精雕細刻的藝術提煉,借景物抒情,把挪威的大自然和民間生活乃至神話世界,都描繪成一幅幅色彩瑰麗、風格質樸的音樂水彩畫。其中,出色地再現了挪威民間節日和農村婚禮的歡樂場面,響徹著典型的挪威民間舞曲哈林、斯普林的熱情奔放和活潑的旋律,藝術地模擬出西部峽灣地區民間提琴手拉奏的五度和絃音響和山區牧民的牧牛歌調,也生動地刻劃了民間童話裏山妖、風精、侏儒等奇幻形象。在民族風格的探索上(如民間樂匯、調式的運用、民族色彩性的和聲配置、民間舞曲特定的節奏音型等),都取得了豐富的經驗。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格里格挪威民族音乐独特的艺术风格 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著名的音乐家、钢琴家,也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民族乐派重要代表。格里格所处的年代,正是浪漫主义在欧洲大陆大行其道,加之挪威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使得格里格深受感染。 他接过布尔、诺拉克等人的衣钵,把挪威音乐推向了世界。在格里格的作品之中,通过带有挪威风格的音乐,表现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冰川、峡湾、森林等自然风光。 还有以挪威民间的日常生活和古老传说的神奇人物为蓝本的钢琴曲,以及对挪威传统民歌、舞蹈的改编,都使格里格的作品广受欢迎,与易卜生等挪威作家的合作,为其作品配乐,使格里格走进了殿堂级人物的序列。全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格里格学习、创作音乐的路径。 格里格青少年时期求学于莱比锡音乐学院,毕业后游历数地,最终还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称自己在风格和形式上属于“德国浪漫主义的舒曼学派”,他运用浪漫主义时期所流行的体裁,创造性地将典型的挪威民间音乐的元素纳入其中而形成一组色彩斑斓的民间音画。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这一艺术路径,可以更完整清晰的说明欧洲音乐发展在格里格音乐作品中的印记以及格里格对于民族乐派的贡献,说明了格里格当时所处的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互交织的洪流中,整体展现了格里格与其音乐。第二部分,分析了选自钢琴抒情小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展现了挪威民族音乐独树一帜的风格。 《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日》出自《钢琴抒情小品》OP.65 no.6.是作曲家在卑尔根近郊风景优美的乡村一特罗尔德豪根创作的,描写了挪威民间婚礼风俗。

通过详细解析这首钢琴小品,为格里格创作的挪威民族音乐做了一个注解。 最后,总体评价了格里格钢琴小品的民族特色及其艺术价值。指明了格里格抒情小品在音乐史中的地位。 笔者通过介绍格里格的创作历程和作品创作风格的浓郁挪威特色,为格里格的音乐作品分析提供必要的线索。完成了《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的曲式结构分析,展示了独特的挪威音乐风格与演奏特点。 本文主要以格里格从浪漫主义转向挪威民族浪漫主义为线索,通过分析格里格成熟时期的音乐作品《特罗尔德豪根的婚礼》,发掘了钢琴小品中挪威元素。由浪漫主义到民族乐派,格里格成功的扎根于挪威民族之中,是挪威民族音乐史上的第一人。 把挪威音乐作品由北欧带到了世界。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视野,也为其他民族如何将各自民族艺术特色融入到世界文艺发展的大潮流中提供了范例。

格里格 《索尔维格之歌》 曲式分析

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分析 摘要:挪威著名作曲家爱德华?格里格是挪威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音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内涵。《索尔维格之歌》是《培尔?金特》组曲配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之作。本文通过对这首乐曲的音乐本体形式的分析,以探其艺术特征及创作过程中运用的独特技法。 关键词:格里格;索尔维格之歌;音乐本体分析 一、作曲家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Hagerup Grieg,公元1843-1907年),19世纪下半叶挪威民族乐派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第一个被世界所承认的斯堪的纳维亚作曲家。1843年6月15日出生于挪威西部著名的海港、商业城市卑尔根(Bergen),一个民族浪漫主义思想最活跃的地方,也是接受外来社会和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1907年亦卒于此。他的父亲亚历山大?格里格(Alexander Grieg)是苏格兰裔富商,喜爱音乐,会弹钢琴。母亲耶馨?朱迪思?哈格吕普是出身望族的女诗人,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业余钢琴演奏家。格里格继承了母亲身上全部的诗人气质和音乐天赋。6岁时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弹奏钢琴,9岁时开始作曲。1858年,父母听从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奥利?布尔(Ole Brneman Bnll,公元1810-1880年,挪威小提琴家)的建议,把格里格送往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在此期间学到了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感受到了西欧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的强大气息,在音乐风格上深受肖邦、舒曼等人的影响。1862年毕业。1863-1866在哥本哈根活动,并师从尼尔斯?加德(Gade,Niels Wilhelm,公元1817-1890年,丹麦作曲家),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在此期间与致力于创建挪威民族乐派的作曲家查德?诺拉克(Rikard Nordraak,公元1842-1866年)等人一起组织建立了“尤特皮”乐社,旨在创造并介绍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民族音乐。1864年回国后在克里斯蒂安那创办了音乐会社并亲任指挥,曾多次到英、法、德、意等过举办音乐会,演出的曲目都是挪威音乐。1868年创作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成为格里格的代表作,并得到了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的赞扬。1876年,格里格为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配乐并上演,大获成功。1890年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1907年逝世,挪威为之举行国葬。 格里格一生致力于弘扬挪威民族文化精神,创作了大量的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抒情歌曲、大合唱、室内乐、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其代表作有《钢琴抒情曲集》、《a 小调钢琴协奏曲》、乐队作品序曲《秋天》、组曲《培尔?金特》两套、《交响舞曲》等等。然而格里格一生最为辉煌的成就,还数他的交响组曲《培尔?金特》。 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nsen,公元1828-1906年)1874年在克里斯蒂安尼亚首演《培尔?金特》时,邀请格里格为这部诗剧做配乐。完成于1874至1875年间,但他从配乐中选编的两套组曲(各分四段),却到1888和1891年才先后编出。这两部组曲都是曲作者格里格的代表作品。戏剧《培尔?金特》虽然不是挪威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易卜生的代表作,但在作者的全部剧作中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易卜生的诗剧《培尔?金特》大量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梦幻境界和形象,剖析了当时挪威上层社会的极端利己主义,同时又触及了当时世界上的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关于易卜生的这部诗剧,格里格曾在他《第二组曲》的扉页概括作了这样的说明:“培尔?金特是一个病态地沉溺于幻想的角色,成为权迷心窍和自大狂妄的牺牲品。年轻时,他就有很多粗野、鲁莽的举动,经受着命运的多次捉弄。培尔?金特离家出走,在外周游一番之后,回来时已经年老,而回家

拉德斯基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管弦乐《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解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进行曲带给我们快乐的情绪。 2、听辨乐曲的主题旋律,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感受进行曲的风格特点。 3、拓宽学生欣赏视野,激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拉德茨基进行曲》欢快、幽默、诙谐的情绪特点。 教学难点: 复三部曲的曲式结构。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手段、查阅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听《军队进行曲》进教室。 二、导入 1、进入教室时听到的音乐节奏感觉怎样? 2、播放管弦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问:这首曲子是声乐作品还是器乐曲?歌曲的情绪和节奏有什么特点? 3、学生思考:什么样的曲子被称作为进行曲?(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进行曲:以行进的步伐节奏写成的音乐作品,一般在队伍行进时演奏,用来统一步伐和意志。 三、新课教学

(一)介绍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作者?(老约翰.斯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他的音乐作品共有252首,其中圆舞曲152首。此外还有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当属《拉德茨基进行曲》) (二)初步欣赏乐曲 播放多媒体课件《拉德茨基进行曲》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版,引导学生用拍手的方式感受乐曲,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乐曲分为几个部分? 回答第一个问题(欢快、轻松、幽默、诙谐) 回答第二个问题(教师提示学生根据欣赏时拍手的加入、乐曲共分三个大段)(三)分析理解乐曲 1、介绍曲子的由来(乐曲原本是为了歌颂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但他本身是个非赏有争议的人物。后 由于这首曲子曲调十分动听,具有英雄的性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人们渐渐忘了拉德茨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喜欢起这首曲子来。) 2、分段欣赏、分析曲式(教师分段播放乐曲,引导学生逐步画出曲式图) 欣赏A段音乐。 (1)视唱主题音乐。 a主题: 1 = D 2/2 3#2 | 3 3#2 3 3#2 | 30 20 10 3#2 | 30 3#2 30 3#2 | 30 60 50 53 | 4 6 5 52 | 3 6 5 53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