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古时漏刻

古时漏刻

古时漏刻
古时漏刻

古代人如何计时: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出没估计时间,他们观察到阳光下树影、房影的移动,进而用“立竿见影”的方法创造了最初的“表”,时间不停地前进着,“表”的影子从早到晚不停地移动着,由此人们可以了解时间。随后,古人又创造了“圭表”、“日晷”等,但是这些仪器只能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工作,那么夜间、阴天又怎么办呢?人们又发明了漏壶,漏壶又叫“滴漏”、“刻漏”,传说黄帝时即已出现。《周礼》记有“挈壶氏”,专司其职。

古代计时的铜漏壶(图)

中国网 https://www.sodocs.net/doc/7f14398236.html, 时间: 2007-12-07 发表评论>>

徐振铎插图

人的生活,一切都和时间紧密相连,因此,不能没有时间概念。想要确定各种事物发生、发展所对应的时间,就必须有计时的器具。铜漏壶就是古代一种极为重要的计时器具,它不仅出现的年代早,而且应用广泛。

漏水壶的关键在于“漏”。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至于发明漏水壶计时器的年

代,目前尚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陕西等地出土有汉代的沉箭式铜漏壶。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而且这种4壶一套的漏壶仅有两套存世,更难得的是它们都在北京:一套是清代制造的,现陈设在故宫的保和殿;另一套制于元延祐三年(1316年)十二月十日,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两套均用铜铸造而成,故称为“铜壶滴漏”。

从配图上可以看到,元代铸造的铜壶滴漏放置在阶梯式架子上,4只铜壶大小不等,自上而下,依次递减。最大的一只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由于自上而下的3只铜壶外壁分别铸有太阳、月亮和北斗七星图,所以被分别命名为日壶、月壶和星壶,最下面的铜壶叫受水壶。

日、月、星壶近底部都有一个龙头形滴水口,壶盖上开有一个进水孔,小水滴从日壶滴进月壶,再从月壶滴进星壶,最后进入受水壶。受水壶装备两个重要部件:一个是竖立在壶盖正中的铜尺,高达66.5厘米,上面刻画12条横线,旁边标有十二时辰的名字,每个时辰是两个小时。再一个是浮箭,也就是在一块小木块上连接一把木尺,随着受水壶里水量的增加、水面的上升,浮箭自然同步上升。人们观看浮箭顶端指示的铜尺刻度,就可以知晓当时、当地的准确时间了。如果把铜尺比喻为今天钟表的表盘,这浮箭就犹如表针了。

为了让水尽可能均匀地滴进受水壶,人们在星壶靠近壶盖的铜壶壁上钻了一个黄豆大小的孔,如果月壶来水大了,多余的水就会从这个小孔流出,使星壶的水总保持一定数量。

由于水的流动会受到温度等因素影响,所以尽管是多级滴水,也难免在时间上有微小误差,有时还要借助日晷等计时器进行调整。

最后要讲一句的是,在日壶外壁还铸有300多字的铭文,记叙了铸造年代和主管官员的姓名、官职,使我们能准确地得知它的“身世”。

(作者齐吉祥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一次函数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漏刻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的计量就是一个例子.普通钟表的指针转动的角度是所需时间的一次函数,在古代,许多民族与地区使用水钟来计时,其中容器泄水的流量也是时间的一次函数.

水钟在中国古代叫“漏刻”或“漏壶”.如图是一种原始漏刻的示意图:水从上面的贮水壶慢慢漏入下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中的浮子上竖直放置一根标尺(称为“漏箭”).假设漏水量是均匀的,受水壶中的浮子就会均匀升高,也就是说浮子升高的高度h与所经历的时间t成正比

h = kt(k为比例常数)

利用这一关系,在漏箭上标上适当的刻度,就可以用来计时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常将一昼夜分为100刻).

当然,古人注意到随着贮水壶中水的减少,漏水速度会变慢,因此就出现了设置多个贮水壶(所谓补偿壶)的多级型漏壶,使水逐级下漏,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如图为唐代制造的一种四级漏刻).另外,水流速度还受到四季温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古人设计漏刻时常常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来保证最后漏入受水壶的水流的均匀性和计时的准确性.

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铜壶漏刻是公元1745年制造的,最上面漏壶的水从雕刻精致的龙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壶,箭壶盖上有个铜人仿佛报着箭杆,箭杆上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人们根据铜人手握箭杆处的标志来报告时间。

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造,整件由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组成。日壶高75.5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60厘米,月壶高58.5厘米、口径54.5厘术、底径53厘米,星壶高55.4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9厘米,受水壶高7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1厘米。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通高264.4厘米。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之水滴入星壶,星壶之水滴入受水壶。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叫浮舟。受水壶中的水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箭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就可知道当时的时间。中国古代以漏壶为计时工具,开始时使用单只漏壶,后来出现多壶组成的复式壶。本件是现存最早的复式漏壶。壶身有制作年份和人员的刻文。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通高22.4厘米,口径8.6厘米。1968年河北满城1号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漏壶是中国古代的计时器之一。本件为沉箭式漏壶,提梁与壶盖正中有相对的长方形孔洞,用以安插刻有时辰线的沉箭,壶外近底处有一小流管(己残失)。壶中贮水,从流管慢慢滴出,壶中水位下降,观测刻箭上的水位来确定时间。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收藏有一件元代延祐三年(1316年)漏

壶,这套铜漏壶由日壶、月壶、星壶和受水壶4部分组成,

通高264.4厘米,依次放在阶梯式的座架上。在受水壶中央

立一铜尺,上刻十二时辰,铜尺前插一木浮箭,下为浮舟,

随着受水壶中水位的升高,舟浮箭升,以铜尺刻度测定时间。

日壶的外侧有元代延 三年的刻铭,并刻有工师和监造及主

管官员的姓名。这套铜漏壶原置于广州城拱北楼上,清咸丰

七年(1847年)拱北楼失火,漏壶略有损坏。咸丰十年修复。

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和最为完整的一套漏壶。在北京故宫

博物院中也收藏有两套铜漏壶,一为交泰殿清乾隆九年(1744

年)制,另一为皇极殿清嘉庆四年(1799年)制,时代都晚

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这一套漏壶。

兽耳八卦铜壶滴漏

此滴漏形似腰鼓,壶外分别有八卦图、洛书图、海水江崖、篆刻铭文等纹饰。壶肩下方设两兽耳式提柄。壶内主体为播水壶、受水壶、箭尺,此外还有与箭尺相连的浮舟、滴漏管、灵气管、虹吸管、长柄活塞、唧筒、寒暑盒等部件。兽耳八卦铜壶滴漏制作采用了西方传入的有关唧筒原理,利用活塞抽水的功能,将受水壶内的水重新抽到播水壶中,使壶中的水循环往复使用,进而将传统的多级漏壶,改变成只用两只壶并融为一体。同时箭尺上镌刻96时刻法,取代了中国传统的一日百刻,使计时更趋于精确。因此,这件铜壶滴漏具有近代半机械性能,也是清宫制作漏刻的一次革

圭表和日晷一样,也是利用日影进行测量的古代天文仪器,早在公元前7世纪,我国就开始使用了。据说,日晷还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我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托克托日晷是最早且唯一可靠而完整的日晷。

两汉时期1897年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出土边长27.4厘米、厚3.5厘米由于计时器漏壶中的水位和水压无法保持均衡,使滴漏的速度有快慢的变化,观测时产生不准确的影响,汉代往往用日晷进行校准。其使用方法是将晷体放正摆平,在晷心的大孔中立“正表”,在外圆的小孔中立“游仪”,将正表与游仪照准日出、日入时的太阳位置,就可以计算出当日的白昼长度,使掌漏的人员据以调整昼夜漏刻,确定换箭日期。这件日晷用方形致密泥质大理石制成,正表、游仪虽均己遗失,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日晷,为研究古代计时仪器的发展提供了重要

圭表是一种既简单又重要的测天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

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

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福州鼓山旅游攻略

福州鼓山旅游攻略 鼓山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鼓山最高峰海拔925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2002年5月,福建省鼓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鼓山景区以古刹涌泉寺为中心,东有回龙阁、灵源洞等20多景;西有洞壑数十景,其中以十八景尤著;南有罗汉台、香炉峰等50多景;北有大顶峰、白云洞等45景。这些景点主要由花岗岩经长期剥蚀、风化、崩塌、堆积而成,千姿百态,构成蟠桃林、刘海钓蟾、玉笋峰、八仙岩和喝水岩等自然景观。此外,还有历代摩崖石刻多处。 丰富多姿的古树名木,是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大特色。百年以至千年以上的古树名木有1600多株,植物种类繁多,约1000多个品种,有柳杉、马尾松、香樟、枫香、苏铁、丹桂、油杉等,稀有珍贵植物有刺桫罗、香杜鹃以及寄生石懈,冬凤兰等。众多的植物郁郁葱葱,构成“林海波涛”与山石,建筑相映成趣。 古人给福州鼓山评价介绍 或云有石状如鼓,故名;或云每雷雨作,其中簸荡若鼓声、因名。赵汝愚诗:“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壮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元黄镇成诗:“屴崱峰头万丈梯,上方高与白云齐。青山尽处海门阔,红日上来天宇低。”石鼓。相传此石鸣,则为兵应。灵源洞。在山之涌泉寺左。岩窦颇嵚怪。五代梁徐寅有十二咏诗及记。将军石。在灵源洞道侧,峙立若甲卒,故名。喝水岩。相传昔有僧神晏诵经于此,恶水声喧轰,叱之,西涧乃涸,逆流于东涧。小顶峰。在涌泉寺后。下视殿阁,若骑其尾。1西望郡城,列雉数千。市廛阛阓、丽谯浮图、台门府寺、释老之宫,辉霍崇丽,斗出其间。大顶峰。由小顶而上里许至此,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始披榛以登。上有石刻朱文公“天风海涛”四大字。国朝邓子静诗:“中天削出玉芙蓉,迥压全闽气势雄;半夜蜂头看日出,扶桑近在海门东。”浴凤池。在大顶北。唐末有樵者见五色雀群浴于此。石门。池之南,有石砑立若门。应真台。祖师岩。涌泉窦。泉自平地涌出,因名。甘露松。白猿峡。香炉峰。( 已上皆在石门之右。)蹴鳌桥。唐黄璞远祖太和中得道遗迹。翁承赞赠璞诗曰:“烟萝况逼神仙窟,丹灶还应许独寻。” 登山古径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下院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登山古径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溪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

怀素自叙帖全文释文对照

怀素自叙帖全文 《自叙帖》纸本,纵28.3厘米,横775厘米;126行, 共698字。帖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 藏真自叙” 字。原迹现在 台湾故宫博物院。 《自叙帖》是怀素晚年草书的代表作。通篇为狂草,笔 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上下呼应如急风 骤雨,可以想见当年操觚之时,心手相师,豪情勃发,一气贯之的情景。明代安岐谓此帖:“ 墨气纸色精彩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自叙帖》唐书法僧怀素草书。中华第一草书。系中华 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纸本,纵 28.3 厘米, 横775 厘米,共 126 行, 698 字。书於唐大历十二年 ( 公元777 年) 。藏台湾 故宫博物院。首六行早损,为宋苏舜钦补书。帖前有明李东 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 四字,后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 940年) 邵周、王囗囗重装题记。钤有“ 建业文房之印”、“ 佩六相印之 裔”、“四代相印”、“许国后裔”、“ 武乡之印”、“赵氏藏书”、“ 秋壑图书”、“项元汴印”、“安岐之印”、“ 乾隆”、“宣统鉴赏”藏印。 内容为自述写草书的经历和经验,和当时士大夫对他书 法的品评,即当时的著名人物如颜真卿、戴叙伦等对他的草 书的赞颂。《自叙帖》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也是他晚年草书的代表作。明文徵明题:“ 藏真书如散僧入圣,

狂怪处无一点不合轨范。” 明代安岐谓此帖:“ 墨气纸色精彩 动人,其中纵横变化发于毫端,奥妙绝伦有不可形容之势。 ” 《自叙帖》 曾经南唐内府、宋苏舜钦、邵叶、吕辩、明 徐谦斋、吴宽、文徵明、项元汴、清徐玉峰、安岐、清内府 等收藏。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据曾行公题,旧有米元章、薛道祖及刘巨济诸名家题识,今佚。宋米芾《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馀论》、清安岐《墨缘汇观》等著录。上海延光室、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

浅谈明洪武年间福建的人口统计

浅谈明洪武年间福建的人口统计 历史系九九级2班杨明新 51号【摘要】明代福建省的人口研究是一个难点。福建省的人口数,在洪武年间就有极为明显的偏差,因此,探讨洪武年间福建省的人口统计状况,是完全必要的。 【关键词】福建人口 按照明朝的制度,自洪武十四年开始,朝廷每十年都要进行人口的点编,以确定服徭役与纳税的对象。但全省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部分方志上保留的人口数字多为洪武二十四年,洪武十四年反而没有人口数,但另一些方志记载了洪武十四年的人口数字,却没有洪武二十四年的人口数。令人难解的是,还有些府县没有洪武年间的人口数字。这就是我为什么首先要从洪武年间福建全省的人口数研究开始。洪武年间福建全省人口数迄今只存三个数字: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福建人口为811369户,3840250人; 洪武二十四年为816830户,3293444人; 洪武二十六年的人口为815527户,3916806人。① 自南宋以后,福建人口数一直有300多万,南宋嘉定十二年为3489618口,②元代福建人口约为3059068人。③以此相对比较,明代洪武年间福建人口约为384~391万是可信的。福建人口在明代所以有较大的增长,与明朝廷官员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有关,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洪武年间福建各府的人口,并将其和元代福建人口比较,问题就更清楚。以下将现在所知明初福建诸府的人口数与元代人口数作一比较: 以上仅存五府的人口数,有些府就不得而知了。如泉州府、漳州府和延平府。关于泉州府洪武年间的人口数,据万历《泉州府志》云:系毁于倭乱。而漳州府与延平府则不可考。就仅有的洪武年间各府人口数来看,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兴化府等四府的人口与元代相比略有增减是可信的,唯独福州府人口骤减,明显不符合实际。何炳棣先生发表于1959年的《中国人口研究,1368~1953年》一书,认为明代洪武年间的人口调查是较为可靠的;而陈支平的《明代福建户籍失控与民间私例》一文则提出:明代福建的人口点编,或是沿袭旧制,或是令民自实,其实有大量隐漏。⑦参照元明时期福建各府人口比较表之后,我觉得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其可取之处。 首先,明代人口总体上的增长,说明何炳棣认为明初人口点编最为详实是合理的,否则,明初福建人口不可能比宋元时期更多。然而,从建宁府、邵武府、汀州府、兴化府等四府的人口总数仅比元代略有增长或减少来看,明代福建的人口点编应是在原有的元代户籍基础上进行的核算,所谓沿袭旧制是可信的。不过,明初福州府人口数不仅比元代要少,甚至比宋代的308529户,595946口还要少一半以上,则明显是“令民自实”造成的。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解释福州府这一最大的府,历来也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府之一,为何在明代初期成为人口最少的府,——它当然是老百姓隐瞒人口的结果。如果明初福州有进行认真的人口调查,福州肯定不会只有这么一点人口!所以,就连《福州府志》也承认:“其数仅胜国之半,以海内新定,皇仁大霈,禁日疏阔,不加详检也。”⑧可见,“沿袭旧制”与“令民

刻书世家略谈

刻书世家略谈 在由唐至清一千余年的中国古代出版印刷史中,出现了不少以刻书售书为业的家族,称之为坊刻。他们子承父业,世代相沿,苦心经营,历久不衰,有的经历几个朝代、五六个世纪以上。他们的聚居地,形成了历史上的刻书中心,不仅在刻书内容和版刻形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而且为保存保存古代典籍、传播民族文化以及促进印刷术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世界上最早的一批出版家保留到今天的唐代印刷品已十分稀少、然而在有如凤毛麟角的几件实物中,仍可发现一个十分普遍,而且值得注意的现象;他们大都标有“某某家”的字样。如国内现存早最的印刷品实物是1944年在成都“望江楼”附近一唐代墓葬中出土的《陀罗尼经咒》,印本中央刻一菩萨像,周围是梵文经咒正文,右边首题汉字一行可认出“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等字,字体圆活秀劲,饶具唐人书法风格。 敦煌遗书中也有几件唐代印刷品实物。其一为《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历》,此卷虽仅残留三行上半断片,但却保存上述书名及“中和二年(882)具注历日凡三百八十四日”之题记,刻印时间、地点、刻印家姓名俱全,此外还有“上都东市大刁家大印”历日,也仅存下半一小条,为我们保留了刻书家题名。还有一些敦煌汉字写本中有关于民间刻书家的间接记录,如法国所存的一卷“阴阳书”,背后写的是《新集备炙经一卷》。书下有“京中李家于东市印”一行。时间为咸通二年(861),在伦敦、巴黎、北京等地图书馆,保存着十多份带有“西川守家真印本”的字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都是写在尾题经名之下,并有年月日明确题记。这些充分说明早在唐代我国就有印刷品广泛流传于民间。 以上所记的“龙池坊卞家”“京中李家”“西川过家”等,是一批以印售历书、诗文集、字书,阴阳杂著为业的手工业者,他们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出版家。西川成都地区是我国最早的刻书中心。 临安陈氏和建安余氏到了宋代,我国印刷业进入了黄金时代,继四川之后,又出现了浙江和福建两个刻书中心。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这些地区聚居了许多刻书世家。如南宋行都临安(今杭州)的中瓦子南街和众安桥一带,就有不少以家族命名的“经坊”“书籍铺”,有尹家、郭家、荣六郎家、贾官人、张家等。仅陈姓书铺就有四家之多,以陈起父子最为有名。陈起,字宗之,称陈道人,又称武林陈学士。他在文学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好刻唐人诗集,有“字书堪称晋,诗刊欲遍唐”之誉。至今我们还可以看到陈氏刻的20余部唐人诗集,书后大都刻有“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刊行”牌记。陈宅所刻之书,雕印精良,为历代藏书家所珍重。应该说,后人所以能见到较多的唐宋之人诗词是与陈起等书坊刻书家的功绩分不开的。 福建的刻书世家,主要集中在闽北建阳县的麻沙和书坊二镇。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曾说:“建宁麻沙、崇化两坊产书,号为图书之府。”《福建通志》中也提到,建阳、崇安接界处有书坊,早在宋代就称为“书林”,后改称“书坊”,至今仍称书坊乡。我国雕版印刷史上著名的“建安余氏”一族就世居在书坊镇。建安是建阳的古代郡名。《书林清话》曾说:“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而闽中

平潭历史

平潭交通历史 长虹卧波圆岛梦,史海钩沉忆沧桑。二零一零年九月七日,平潭海峡大桥全桥贯通,承载平潭几十代人的愿望,通车在即,平潭主岛与大陆之轮渡历史也将结束,这怎不令人感慨万千。 平潭历史七千多年,考古学家对平潭平原南垄壳丘头新石器遗址的考证,至今也一直作为平潭历史的发端,可见平潭先民生活在荒岛上的时间,与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息息相关。但是大陆谋生与海岛生存,却有着天壤之别。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平潭有史记载的船渡,可追溯至唐朝。作为当时的牧马地,一些地势平缓的澳口便是运输马匹出入,传送给养物品要处,俗称码头。平潭第一码头,就是苏澳钟门下澳底。据福州府志引《方舆记要》:“钟门三镇,街衢初成。”对岸便是福清海口和长乐松下。平潭钟门码头,古称“马道塍”。(1977年改为防潮堤) 由于钟门一带人烟逐渐增多,船舶往来频繁,宋嘉佑四年(1059年),福州知府蔡襄奏准将海口巡检司(今称船舶监督局或港务局)移往钟门,后扩至苏

澳。平潭与大陆的交通正式开启,古称钟门苏澳为“真海表名区也”。 平潭第二码头,才是平潭县城南街头的潭城港。民谣曰:“兴化好安头,海山好潭头。”“安头”即莆田涵江,“潭头”即平潭南街。一港三埠,莆田涵江,福清海口,长乐松下,自古繁荣,商贾集市,好生热闹,平潭先民源源不断地登陆补给,采货省亲,与涵江、海口、松下这些生意人家、码头住民关系甚好。歇脚穷聊天,避雨话家常,无不得到他们的照应。同样,来平潭(俗称海山)做鱼贩、买盐、卖网、卖木柴的大陆人,也受到平潭人的热情款待。 明初,平潭人口已达八万四千余人(《闽书·方城志·海坛山》)。岛上居民依山佃种,临海捕捞。村居百余处,房间三千多,牛马羊猪也不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好景不长,不久,倭寇猖狂,骚扰不断。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禁海,“禁造两桅海船,寸板不能下海”。1387年,明洪武二十年,明皇下诏勒令岛民内迁,三日为限,后者死。结果,人们找不到船只,以门板为伐,遇风覆殁,死亡惨重,这是平潭渡海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灾难。

2012年出版本专业基础知识:古代刻书业

2012年出版本专业基础知识:古代刻书业 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历经后唐、后晋、后汉至后周广顺三年,总计22年。开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都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明南监“十七史”最着名。北监《十三经注疏》。元兴文署、艺文监的广成局、太史院的印历局,太医院的广惠局等。 清代武英殿刻书在康、雍、乾兴盛一时。两个作坊,80多人。 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 以正史为主,强调教化。五代两宋底本优良,校勘精湛;明代用旧版,字迹模糊。明代刻书出自太监之手,校勘不精;但府刻书享有口碑,人称藩刻本。 二、私刻 1.主体是士人学者,刊自家堂号、宅名等,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并不以赢利为动机,

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2.发端于五代,如王玠《金刚经》,五代的《文选》《初学记等》。 3.宋元时期,全国私刻书相当普遍。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全集,廖莹中《九经》等。 4.明清时期,私刻大盛,品种数量超过官刻。 5.私家刻书中,大部头丛书刊刻饶具特色。宋代俞鼎孙、俞经纂刻《儒学警悟》,明代《汉魏书》,清代鲍延博的《知不足斋丛书》,有强烈的文化传播意识。 三、坊刻 1.坊刻的主体是书商。我国早期印刷品多是坊刻本。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历书、字书、韵书、占梦、相宅等民间用书次之。 2.五代坊刻相对沉寂,北宋坊刻实物未有流传,记载同样屈指可数。 3.南宋,着名坊肆有建阳余仁仲的万卷堂、临安陈起的陈宅书籍铺、临安府太庙前的伊家书籍铺等。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4.元代主要集中在平阳(山西临汾)、建阳、刻书之盛,较之南宋过之而无不及。建阳仍为书房聚居之地。刻书最多。建阳崇化坊余氏勤有堂、麻沙镇刘氏南涧书堂、刘锦

怀素自叙帖释文

怀素自叙帖释文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观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纵其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未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日:“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将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睹其笔力。勖以有成。今吏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揩精法祥,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有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篇首。”其后继作不绝,溢乎箱箧。其述形似,则有张礼部云:“处疑轻烟澹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王永州邕日:“寒猿饮水撼古藤,壮士拔山声伸劲铁。”朱处是士遥日:“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盘龙走。”叙机格,则有李御史舟云:“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日不可。”张公又云;“稽山贺老粗知名,吴郡张颠曾不易。”许御史湟云:“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

却书书不得。”戴御史公叔伦云:“心手相师势转奇,诡行怪状翻合宜。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语急速,则有窦御史冀云:“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两声,满壁纵横千万字。”戴公又云:“驰毫骤墨列奔驷,满座失声看不及。”目愚劣,则有从父司勋员外郎吴兴钱起诗云:“远锡无前侣,孤云寄太虚。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皆辞旨激切,理识玄奥,固非虚荡之所敢当,徒增愧畏耳。时大历丁巳冬十月廿有八日。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译文 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牋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恠焉。 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暇,颇好书法。然而遗憾未能亲眼目覩古人奇妙的书迹,所见甚浅。于是担负书箱拄着锡杖,西去游览京师。进见当代名公,综合各种见闻之事,散佚的典籍,卓绝的书简,皆能时时见到,以致开阔心胸,略无粘滞。鱼子牋和白绢,多有墨迹污点,士大夫不以为奇恠了。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 颜刑部乃是书家之辈,笔法精练,明察辨识,在我的墨迹文后

销售实习周记15篇

销售实习周记15篇 第一周: 通过紧张的面试,我终于如愿进入到公司的销售岗位实习,实习期为三个月。学销售近三载,但真正的接触实际的工作,这还是头一次,心里难免有些忐忑。好在单位给我安排的老师比较理解我现在的心情,马上带领我熟悉出纳的工作流程。XX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服装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中韩合资企业,往来款项主要以电汇和承兑汇票为主,现金的收付较少。但由于我初来乍到,对很多业务都不熟悉,老师给我讲的第一课便是现金收付时要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收到现金要当面点清金额,还有学会辨别真币假币,虽然单位有验钞机,但机器只是辅助工具,验钞机检验过后必须在清点一遍。点清金额后,便要开出收款收据,详细写明付款单位的名称、认证填写大小写金额等,在审核无误后在收款收据上签字以及加盖现金收讫章。这一周学的内容不是很多,最主要的还是尽快适应单位的节奏以及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以便在工作中能很好的协作。 第二周: 通过第一周的环境适应阶段,我也基本上跟的上单位的节奏了。但仍是对出纳岗位的工作感念有些模糊,之前,我以为出纳只是跑一下银行,算一下现金,认为只不过是些简单而琐碎的工作。在实习过程中的探索和工作后,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使琐碎的工作也是很不简单的。 这一周我的主要学习任务是跑银行。单位收付业务主要是通过银行完成的,所以这一周我的工作量突增,几乎一半的时间是在各个银行之间穿梭。挂号、排队、填写汇款单、取款单。回到单位后,还要打出银行对帐单,然后填写收款收据,加盖银行收讫章。最后便运用到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了,那便是登日记账。把每一笔款项仔细认真的登记在账簿上。

第三周: 这一周正好赶上月底,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库存现金、银行对账单以及日记账进行了全面的清点,做出现金、银行存款月报表交到会计处。并除去企业必要的零星开支后的多余现金存到银行,当然这个任务一如既往的交到我手上。月初是财务科最忙的阶段,不但要结账还要填制凭证做出报表并缴纳税金,虽然我不是会计人员但也非常忙碌,要把收到的收据、电汇单据、增值税发票、车票等等一系列的单据分门别类后交到不同职责的会计处。虽然紧张忙碌但我也感觉到从没有过的充实,在所有人都忙碌的时候我也身在其中,这让我感觉到我终于成为财务科的一员。 第四周: 加上这一周,我在单位实习了差不多一月了,由于要写毕业设计的原因,我无时无刻盯紧财务科的一举一动,连套近乎带打听的,生怕哪些纰漏被忽视过去,被问起时也是含含糊糊一语带过。终于在老师的逼问下,我缴械投降道出实情。在老师的笑声中我有些尴尬。但老师还是帮我拟定题目并指出企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但这些现象也是大多数单位常见的,虽然知道危害性但多数企业还是这么做,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多数企业中自然也包括我在的单位。老师说着还拿出一个夹白条的文件夹给我看,文件夹中存放的都是被借用现金后打的白条。老师还开玩笑的说了一句,这正是体现了中国的国情,人情味儿浓重啊!面对老师话,我有些茫然,大的道理我也讲不出来,但总感觉有些气闷。 第五周: 老师马上就要被调到总公司了,我也即将上任,但心里还有有些不确定,不确定能否胜任这项工作,不确定是否和能同事相处愉快,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使再忐忑,也终需一个人面对。老师走之前嘱咐我,掌管钱不是小事情,所有与钱有关的东西都必须仔细认真,一旦发生无误损失的不单是公司,我们自己的损失更严重,以后有什么问题三思而

2017闽文化概念多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 福建地方戏的主要特点如()及演出习俗繁多等。 A. 保存了全国最多的南戏剧目 和中原古剧 B. 剧种的形成过程复杂 C. 保留不少稀有剧种 D. 赴东南亚演出频繁【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艺术特色是石,即根据()和石色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题材,也称因势造型, 有一相抵九工之说。 A. 石材 B. 石质 C. 石纹 D. 石形【参考答案】BCD【答案 解析】 闽台经济贸易的特点主要如( )。 A. 双方长期互补在贸易初期就明显地表现出来 B. 多渠道的贸易 C. 多港口的对渡 D. 郊行的兴盛【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地处僻壤、消息闭塞的福建竟能在文论上经久不衰,其原因,正是与闽地特有的文化有关, 具体如:() A. 严羽受禅宗“顿悟”影响而创立了“诗禅之说” B. 刘克庄 因崇尚理学而在诗论中强调诗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C. 出身航海世家通外语的李贽因受海 外文化的冲击而具有反叛性格 D. 写文学批评不存在语言交流上的障碍也是一个主要原 因【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清至民国,福建总志有五部,即()、陈寿祺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陈衍等人修纂 的《福建通志》(也称《福建新通志》。) A. 郑开极等人修纂的<福建通志(六十四卷)> B. 谢道承等人编纂的<福建通志(七十八卷)> C. 沈廷芳等人主撰的<福建续志(九十二卷)> D. 徐景熹等编纂的<福州府志(七十六卷)> 【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清代是福建戏曲的繁荣时期,其标志为()。 A. 戏班众多 B. 流播国外 C. 剧 种繁多 D. 演出更加普及【参考答案】ABD【答案解析】 寿山石雕分圆雕、()等类,有花果、人物、动物、古兽、山水等陈列品,也有印章、文具、烟具、花瓶等用品,品种近千种。 A. 浮雕 B. 镂雕 C. 薄意 D. 印钮【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参照书本 莆仙十音主要形式有文十音和武十音两种,文十音演奏时()。答案:1,2,3 福建寺藏佛学经典浩繁的原因是()。 A. 刻经历史悠久 B. 朝廷多次向各寺颁 赐经书 C. 海外寄赠 D. 寺院购买【参考答案】ABC【答案解析】 闽文化的形成的形成与()、台湾文化的交融、邻域文化的渗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A. 古越文化的遗风 B. 中原文化的传入 C. 宗教文化的传播 D. 海外文化的冲击【参考 答案】ABCD【答案解析】 对于闽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如()。 A. 闽学即朱熹学说 B. 闽 学即理学 C. 闽学是与濂学.洛学.关学相并列的一个流派 D. 闽学即闽中之学【参考答案】ABCD【答案解析】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

————————————————————————————————作者:————————————————————————————————日期: ?

1内容简介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国家十五社科基金项目,是福建师范大学马重奇教授积数十年之功成就的力作。书中对中国大陆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方言韵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闽方言韵书的流转都有深入的考察,是一本方言学的佳作。 作者简介 马重奇,1949年7月出生,福建省漳州市人,福建省优秀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福建师范大学研究生处处长、校语言研究所所长、校闽台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福建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先后被教育部聘为全国教育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全国专业技术委员会汉语拼音与拼音分技术委员会委员,被人事部聘为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评审专家,还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福建省语言学会会长、福建省辞书学会会长等职。此外,还兼任《中国语言学年鉴》和《古汉语研究》编委等。马重奇教授主要从事汉语音韵与方言音韵的教学与研究,科研成果卓著。先后出版学术著作10部,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学术奖励6项,其中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十五”科研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古委会古籍整理项目2项、省社科规划项目4项等。 编辑推荐 《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序 上编中国大陆闽南方言韵书研究?第一章福建简史及闽方言的发端和发展?第一节先秦两汉闽人的 活动与闽地古方言?第二节晋唐五代时期汉人入闽与闽方言 第三节宋元明清汉人入闽以及闽次方言区的逐步形成 第四节现代福建汉语方言分布概况??第二章闽方言韵书的源流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说课讲解

《怀素自叙帖》释文 及翻译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 《怀素自叙帖》释文及翻译按《怀素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代表作。我喜欢《怀素自叙帖》喜欢《自叙帖》的潇洒、豪放与雄劲。但过去一直没有时间去研读其文字只是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现在有时间得好好把过去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弄明白了。因此除了释文以外还应该把内容弄清楚。这可以帮助我们欣赏这幅作品。网上查到的更多的是释文翻译却较少。自己读了几遍释文觉得有些问题仍然没有解决。网上也查到些翻译但觉得这些翻译的某些地方还值得商榷。为了便于博友阅读下面的文字用三种颜色标示。《怀素自叙帖》的释文用黑色标示翻译用天蓝色标示凡是我不同意其他人的译文之处或者翻译中的疑问和自己也并未解决并未弄懂之处用紫色标出。以下翻译限于水平可能有误如遇方家发现谬误欢迎指正。《怀素自叙帖》原文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之暇颇好笔翰。然恨未能远覩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略无疑滞鱼笺绢素多所尘点士大夫不以为怪焉。上段文字翻译怀素家住长沙幼年就笃信佛教念经参禅之馀颇好书法。然而遗憾因身在偏僻之地未能亲眼欣赏古人书法精品深感见识浅陋。于是担着书箱拄着锡杖往西边京师长安游学有资料说他游学的地点不止西安还有洛阳和广州洛阳不在长沙以西应在长沙以北此处不说“京师”而说“上国”可能是怀素留有余地。拜见当代名公。此过程颇为错综复杂对“错综其事”有不同理解我以为“其事”就是说的“谒见当代名公”这件事情“错综”是形容这一过程。通过与这些名人雅士交往有时我也能观赏到他们珍藏的古代书法珍品“遗编绝简”是指这些书法珍品稀少。“编”是指古代用以穿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后便用“编”来代称一部书或一部书的一部分。“简”是竹简。经名士教诲指点过去深感困惑的疑问迎刃而解心胸为之豁然开朗经过大量的书写实践在鱼笺绢素“鱼笺”“绢素”均为唐代书法家书写材料的称呼上留下许多墨迹对“尘点”一词有不同理解。我以为“尘点”就是书写的另一种说法怀素的是非常勤奋的书家如果没有纸张他可以用芭蕉叶作纸练习书法用坏的笔可以埋成一座坟他自己称为“笔冢”。“尘点”应该是怀素的自谦之词而不应理解为“鱼牋和素绢上多有墨迹污点”对于我这种与众不同的爱好当时的名人和士大夫并不感到奇怪。原文颜刑部书家者流精极笔法水镜之辨许在末行。又以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歌诗故叙之曰“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积有岁时江岭之间其名大著。故吏部侍郎韦公陟覩其笔力。勖以有成。今礼部侍郎张公谓赏其不羁引以游处。兼好事者同作歌以赞之动盈卷轴。夫草稿之作起於汉代杜度、崔瑗始以妙闻。迨乎伯英尤擅其美。羲献兹降虞陆相承口诀手授。以至于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颠逸超绝古今而模模字误衍楷精法法精二字误倒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常接游居屡蒙激昂教以笔法资质劣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追思一言何可复得。忽见师作纵横不群迅疾骇人。若还旧观向使师得亲承善诱函挹规模则入室之宾舍子奚适。嗟叹不足聊书此以冠诸首。” 翻译这段文字的疑难这段文字我以为是《自叙帖》中疑难最多的一段。也是我过去阅读《自叙帖》最读不懂的一段。这段有三个问题需认真琢磨。如理解不同译文便有异。凡涉及这些语句我将注明以供读者自己辨识。这三个问题是 1这段文字有个引号引号中的文字是谁写的这个问题好像不大大家都说是颜真卿写的但有的译文在语气上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引号中的话全部应该用颜真卿的语气翻译 2颜真卿的这段文字有几层意思它们分别是什么3“忽见师作”中的“师”指的是颜真卿的老师张旭还是指的“怀素” 译文颜真卿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笔法精到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水镜”指明鉴之人或指“明鉴、明察”在我的墨迹后题词称赞此句如此翻译理由不充分但找不到更好的译法暂时存疑。又因尚书司勋郎卢象、小宗伯张正言曾为怀素写过赞美他书法的诗歌于是我写了如下的序文“叙”同“序”再看引号最后的“聊书此以冠诸首”的话可以推知此序文以后还有内容至于是什么“叙”中未说推测可能是怀素的草书作品。“高僧怀素“开士”前秦苻坚赐沙门有德解者号开士后也用“开士”尊称高僧是僧侣中的英杰气概爽朗洒脱性灵开朗豁达忘我追求草书的最高境界

计算机专业实习周记15篇

计算机专业实习周记15篇 为大家提供了计算机专业实习周记15篇,仅供参考,欢迎浏览: (一) 离开了学校,告别了学生生涯,开始了一直追寻的工作生活。虽然不是第一次过上班族的生活,但还是会有兴奋与紧张感。 实习第一个礼拜,算是适应期。主要了解一些公司的背景、产品、发展方向等。刚进入公司的第一天,一切都很陌生,也很新鲜。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不认识但是都面带微笑很友善。公司负责人很热心,带着我逛这逛那,带我参观了一下公司的整体结构,还给我介绍了同事给我认识。我尝试着和同事沟通,从交谈中也能够学到不少东西。同事们都很热心,很照顾我,经常在我碰到困难的时候便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令我非常感动。 几天之后开始在同事的帮带下,做一些业务相关的活,主要是在一旁协助编辑一些简单的程序。也就是打基础。第一个礼拜的实习,我可以简单的总结为几个字,那就是:多看、多问、多观察、多思考。一方面要发扬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碰到问题的事情时要自觉努力去独立解决。另一方面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众人的智慧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 一周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一周里,我还尽量让自己更快地去适应环境,更快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为公司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半个月过去了。第二周的工作慢慢开始步入正轨了,现在可以自己做一些事了。这个星期,我主要负责的是站的维护与安全。在

师傅的指导下,我学习了怎么把我站放到服务器上,怎么用ftp上传和下载我们公站,怎么去创建页模板,怎样发布公司的产品以及客户的售后服务。这些一切的操作,都在后台管理系统上完成的。对于这个系统,我正在摸索之中,明白一些但还不熟练,觉得挺方便实用的。 在师傅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他和我说过,即使你专业知识掌握的再站维护的再完美,如果没有客户的光临,即便自己工作做得很到位,那也都是徒劳。事实的确如此,我听了师傅的话,当遇到顾客来下订单的时候,我的态度及语气都是很忠诚的,收到了客户的夸赞,这更是我动力的源泉。 现在的我渐渐地适应了工作的生活,也很清楚自身的不足,我一定要在实习的时间中好好的努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在公司,经过两个礼拜的洗礼,我发现自己进步还是挺可观的。即便之前很少接触销售岗位,但现在对销售这一行也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周里,我仍然做络跟客户沟通的事情。偶尔出去拜访客户,尽可能为公司接下更多的订单,实现更好的效益。 由于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男孩,首次与客户面谈显得比较紧张,也不大顺利,不过有了一次经历之后,进步了不少,再加上师傅的教导和同事的鼓励,自己尝试大胆的去应付,慢慢的好了许多。几天下来,面对经验比我丰富,阅历比我深得多的客户,我也能够通过简练清晰的语言表达,让对方熟悉我们的产品,让他们对我们的产品更加信赖。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 )最为出色。 A . 泉州木偶头 B . 石码木偶头 C . 漳州木偶头 D .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建作家(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 A . 王迈 B . 萧德藻 C . 黄公度 D . 柳永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高僧长乐人( )在《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中

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中国 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A . 慧海 B . 怀海 C . 希运 D . 灵祐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 . 《福州府志》 B . 《八闽通志》 C . 《闽大记》 D .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 太姥山

B . 霍童山 C . 武夷山 D . 冠豸山 正确答案: C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作家( )山水诗尤佳,著有《左海诗集》、《左海文集》等。 A . 陈梦雷 B . 叶娇然 C . 黄任 D . 陈寿祺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 ),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炼成丹,外炼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 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 . 黄舜申 B . 白玉蟾

中国古代书籍刻印是怎么一回事活字印刷不行的

中国古代书籍刻印是怎么一回事?活字印刷不行的 刻书,用雕版印刷术印制的书籍的通称,中国古代出版的书籍大都是刻书。 古代将书籍刻印分为官刻、私刻、坊刻。这一理论始自叶德辉的《书林清话》。官刻包括中央与地方官府刻书;私刻一 般指官员、乡绅等个人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家族祠堂等刻书;坊刻指书铺商人刻书。官刻 官刻开始于五代冯道刻印《九经》,历来经后唐、后晋、后 汉至后周广顺年间总计22年时间,完成刻印。《九经》的校刻,是在国子监完成的,并由国子监主持,书版也收藏在国子监,所以历史上称为“五代监本”《九经》。此书的刊刻,开启了儒家经典大规模刊刻的先河,也标志着印刷术从民间走入官府。 宋明两代是国子监刻书的兴盛时期。宋代国子监刻书内容范围很广,遍及经史子集,刻书的数量也很大。明代国子监分为南(南京)、北(北京)两监,南监多在前人遗留下来的宋、元两代版片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修补、刷印图书,以“十七史” 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如《十三经注疏》等。元代和清代的国子监则很少刻书。历代朝廷刻书的专门机构,除了国子监外,元代有兴文署、明有司礼监,清有武英殿等等。此外朝廷各部门也都可以刻印与自己业务有关的书,如

刑部刻律法,太医局刻医书等等。 历代官刻本书籍一般品相比较考究,具有字大行疏,开本阔大,纸墨精良,装潢铺陈等特点。许多大部头的图书,也是在官府雄厚财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刊印,如宋代编纂刻印的《大藏经》、《太平御览》,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都是鸿篇巨制,非以朝廷之力无法完成。 在内容上,官刻多以正经、正史为主,强调教化功能。在校勘质量,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刻印机构有很大不同。以国子监刻书为例,五代两宋时期的监本,底本优良,校勘精湛。而明代的监本多用前代旧版,字迹不免模糊,质量不高。南监印书有“大花脸本”之称,北监本错谬更多。私刻 私刻中最多的是家刻,所以也泛称“家刻”。这些书籍多刊上自家堂号、宅名或书斋名等。私刻的出版多是士人学者,刻书多以学问崇尚,文化推广、知识传播为目的,注重青史留名,并不以赢利为动机,所以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到北宋开始,私家纷纷出资刊印前代名人集,如北宋穆修首次刊印韩愈、柳宗元的全集等。到明清时期,全国私刻盛行,江苏常熟汲古阁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明清私家出版的书籍品种数量,总的看已远远超过官刻。 重视书籍的文化价值,是私家出版的传统。热衷于私家记的人,比如阮元,一生从事经学教育与经学出版,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私家出版人中,很少有专业丛事出版的,大都以

毕业周记大全(20篇)

毕业周记大全(20篇) 毕业周记大全第1篇: 记得在师范学院的时候,那里的天异常蓝,风异常轻,云格外淡。空气中处处都格外清新。我迷上了一首名叫《以往最美》的歌曲。那优美的歌词和动听的旋律,还那忧伤的背景音乐总能够让我潸然泪下。 那时候,每到课间做操。总一个潇洒帅气的身影在主席台前指挥,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英气。那深邃的目光仿佛能够看到人的内心深处,让人不敢直视他的眼睛,让人不知所措。从那时开始,我迷上了那种蓝色。 在一个周末,我和朋友一齐踢毽球。我们玩的很开心,突然一个熟悉的声音飘过“能够加我一个吗”原先是他。我们默许了他的请求,他很高兴。朋友看了看我,笑着走开了。我正在无措间,他发了一个球过来,接招吧。我急忙又给他还了回去。几个回合下来,他时而欢笑,时而紧张。他的微笑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欢乐的时光总是在一转眼间悄悄溜走,我们走的时候,他将毽球放在我的手中。然后紧紧握住我的手,想说什么,可是却什么也没说。 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他出此刻我的视线。咳嗽的厉害,一种莫名的痛在心里升起。“我又不是你谁,不能带给你安慰。”是啊,我又能为你做些什么不忍心看他苦,偷偷跑到

医务室拿来药塞到他手中。转身,离开。泪如雨下。 学校开春季运动会,他跑百米赛。好想大声为他呐喊助威,可是“不曾哭喊已破碎,以往的最美”。我又怎样说出口。只好借着学校广播站呐喊出自我的心声“百米赛道上的运动健儿,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像雄鹰展翅,像飞燕翱翔。加油啊!成功永远属于你。”这是我对你跑道上的祝福,也是对你人生的祝愿。 那时,我的整颗心都在痛苦中盘旋。见不到他会哭,他不理我也会哭,吃饭的时候会哭,梦见他了还是哭“整个城市的孤寂,不只一个你。要不是痛彻心扉,谁还记得谁。” 也许,我的泪感动了上天。所以让我拥了一串属于我们共同的回忆。 还记得毕业离开的那天,天空下着汐淅利利的小雨。我站在雨里,他从我面前走过。他说:“毕业了,你不回家吗”从那瞬间中,我看到了他眼神中的不舍和祝福。这就足够了。这一刻,在我心里化为永恒! 感恩生命,感激你。让我学会了怎样去爱一个人,让我学会去珍惜爱我的人。多谢你,以往的最美。 毕业周记大全第2篇: 毕业了,一切都结束了,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你们此刻都还好么 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就会想起在学校里的时光,短暂而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德化徐本章)

福建古代沿海港口与陶瓷的外销述略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徐本章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海岸线长而曲折。海岸各河流的入海处多呈三角湾或三角港,形成天然的良港。由于地理条件的优越、使福建港口具有开辟时代早、延续时间长、对外交往广和贸易数额大等特点。其中最著名的古港有汉唐的福州港,宋元的泉州港、明代的月港与清代的厦门港。这四大海港对促进我国古代海上交通、发展中外贸易特别是陶瓷的外销起着重要的作用,而陶瓷外销的兴盛又推动海港走向繁荣。 本文着重就鸦片战争以前福建四大古港与陶瓷外销的情况以及与陶瓷外销有密切联系的澎湖航线作概括的记述。 一 福州港是福建四大古港较早开拓的一个港口。据史料记载,福州最早的港口为东冶港,汉代,东冶港和东洋、南洋已有交通往来。三国吴永安三年(260),曾在福州设置“典船校尉”,监造船只。当时福州港同夷州(今台湾)、亶州(今菲律宾)已有海上交通。隋朝,福州港海上交通已扩大到琉球、林邑(今越南南方)、赤土(马来半岛)、真腊(柬埔寨)、婆利(峇厘岛)等地。(见《隋书》外国传)唐代,中国陶瓷开始大量销往日本,盛唐时以三彩器居多,从公元838年前后至唐末五十多年间,随着民间海上贸易的兴起,出口的陶瓷已由三彩器发展到大量的越窑青瓷、长沙铜官窑黄绿釉彩纹瓷和白瓷等。从日本出土的文物可证,如奈良、京都、福冈这些较大的城市,到偏远的种子岛、西表岛均有此类古瓷发现。(见东京国立博物馆:《日本出土的中国陶瓷》)

虽然这些陶瓷不一定都由福州港起运,但从当时福州港与日本有频繁的交通往来的情况看,大部份从福州运销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宋元时代福州港地位虽被泉州港所取代,但对外贸易并未中止。明初,瓷器仍是销往日本的珍贵物品,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郑和率领航洋巨舶,七次出使西洋都携带着大量的丝织品和瓷器。每次都经过福州门户的闽江口五虎门,在闽江口的长乐县太平港停泊,福州港再度出现繁荣,陶瓷的外销又盛极一时。《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书都有详细的记载,如《瀛涯胜览》提到:“中国宝船到彼(指到达国家),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取紵丝、瓷器等物。”明成化十年(1474),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奠定了明代福州港在海外贸易上的地位,时还在闽江内河今福州南台岛北岸设立外轮码头,该地俗称“番船浦”。外国商品、贡品入港后,由此上岸,回航时在这里购买中国的土特产品,瓷器等运销国外。“明崇祯十四年(1641)七月,由中国福州输出日本瓷器,有二万七千件”(傅振伦《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清康熙年间,日本德川幕府对清舶进口作了限制,其中允许每年从福州港开往日本的船舶为十三艘,且仅限于在长崎港进行交易,但瓷器仍为外销的主要产品之一(见王辑五:《中国日本交通史》1984年上海书店版)。清乾隆八年(1743)以后,清廷严格实行广州一口对外通商的政策,但福州一口仍允许琉球贡船来往,随贡使来华的商人,将带来的国外商品出卖后购买中国的土特产(包括瓷器)运销日本。至清光绪五年(1879)琉球为日本所占后,琉球贡舶和商舶方不来华。 泉州港南朝时与海外便有交往,唐代有进一步发展,五代时此港出口的“陶器、铜铁,泛于番国,取金帛而还,民甚称便”(见《泉州留氏族谱》“宋太师鄂国公传”)。宋代,泉州已与东南亚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海外贸易,赵彦卫《云麓漫钞》中有详记。南宋宝庆年间赵汝适担任泉州提举市舶司时,与泉州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多至五十六个,其中用瓷器进行贸易的就有: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凌牙斯加、佛罗安、兰无里、细兰、阇婆、南庇、层拔、渤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