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比较

中美社交禁忌文化比较之礼仪禁忌

【摘要】

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都保留着各自的文化以及特色文化。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发生碰撞,会衍生出一种新的文化,但在两种甚至多种文化进行交流时,必然会有摩擦的部分,即“文化禁忌”的敏感触及。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美国是西方文化的一个融合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侵袭,中美文化的交流也越老越密切起来。将中美这两个最具典型代表性国家进行比较,能够使我们在审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同时,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美国文化,因此我们组就“中美社交禁忌文化比较”这一具象课题进行了讨论、分析及论述,而该篇就中美礼仪禁忌进行比较

【关键词】中美社交礼仪禁忌文化

一、中美社交禁忌文化产生的宏观背景

(一)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指的是一种强调集体和国家的重要性,强调集体利益应该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文化价值观念。

个体主义认为个人虽然离不开社会集体,但是正是由于个人对自我利益和幸福不断追求才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在社会事务中应首先考虑个人的幸福和需要。

不同的文化传统,使中美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着相当大的文化差异。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扬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上进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表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而美国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时。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甚至被无情的淘汰。因此,美国文化体系出个体特征,从他们追求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自由主义”都表现出美国人的个体主义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二)“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

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和对大自然的膜拜,世间万物都是一个统一体,而且大自然有生命且有灵性。人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适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条件为人类服务,而不是去改造自然、破坏自然。而美国人则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自然与人类是相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征服和改造大自然。

(三)“和”与“争”

中国人非常注重“和”字,“以和为贵”,追求中庸之道,“知足常乐”的乐天派思想,也培养出中国人即使处在危难中也不抱怨的民族特性。再加上儒家思想的人本主义思想和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人们追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而美国非常注重竞争和冒险、不满足现状。美国的“西进运动”就体现出美国的这一特性。

二、中美禁忌文化的微观表现之“社交礼仪禁忌比较”

(一)礼仪禁忌的概述

1、礼仪禁忌的涵义及意义

(1)涵义:礼仪禁忌是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礼仪、习惯、风俗禁止的事物和犯忌讳的言行举止。它主要包括颜色、数字、交谈、动物与图案、饮食、送礼、行为等方面的禁忌。在英语中用“taboo”表示,在民俗学中称为“塔布”,其意是为了避免招致惩罚和危险,而在观念、语言和行为上对人们的约束。

(2)意义:禁忌就是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禁止人们做某种事情或说某种话,或忌讳人们做某种事情或说某种话。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以及在长期的人际交往中所形成的社会礼俗。禁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某些语言、器物或行为会招致厄运或灾难。为了保证平安幸福的生活,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禁忌的权威,维持禁忌的实施。

2、中美礼仪禁忌的来源

(1)中文“礼仪”之源

郭沫若曾指出:礼之起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扩展而为对人,为吉、凶、军、宾、嘉的各种礼仪制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礼,履也,所以事神致富也;度耶,宜也,匹也。

即:中国的“礼仪”起源于古人的敬神祭祖的活动,要求怀着虔诚的心理,认真履行,把握好分寸,

(2)西方“礼仪”之源

世界语中的etiquette即礼仪、仪式、礼节、礼貌,还有“纸贴,标签”之意。这表明“礼仪”一词还蕴含着某种“标志”的意思。

Etiquette原意是一种长方形的纸板,上面书写着进入法庭所应遵守的规矩、秩序。因而这纸板就被视为“法庭上的通行证”。这etiquette进入英文以后就有了礼仪的涵义,有规矩、礼节、礼仪的意思,成为“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关于禁忌的由来,佛洛依德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归结为三个方面:灵力、欲望、仪式。以后的研究者又增加一条:教训。

在宗教神权势力很大的西方社会,禁忌在18世纪之前就已经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制度的国家,禁忌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就有出现。《汉书艺文志》记载“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神鬼。”据此可以推断禁忌在中国应该出现在汉朝。

(二)中美社交礼仪禁忌分类比较

1、颜色禁忌

不同的文化赋予各种颜色不同的意义,颜色禁忌也有所差异。

红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喜庆的色彩,具有好运、吉祥、胜利等含义。体现这些褒义色彩的词很多,如红旗、红星、红双喜、大红人等。因此,中国人在办丧事时或丧服期间忌讳穿红色衣服,因为这是对死者大不敬的的表示。同时,用红笔写信也是很忌讳的,因为这是断交的表示。虽然在美国,红色也与喜庆节日有关,但多有贬义色彩,如:愤怒、危险、专横、傲慢等含义。美国人大多数不喜欢红色,因为人发怒时,脸上发红,很不好看。

白色在中英文中表示纯洁无暇,但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白色是与“哀悼”联系在一起的,丧事被称为“白事”,在办丧事或服丧期间,人们穿白色的衣服、鞋子、帽子以表示哀悼。但对美国来说,白色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婚姻幸福、美德、纯洁等。比如婚礼上新娘一般都穿白色婚纱,“white day”对美国人来说是吉祥日,甚至政府要地他们也喜欢用白色表示,如白宫(White House)。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尊贵、庄严。例如在古代黄色是除了僧侣之外皇帝的专用色,因此也就成了一般人的禁忌色。但在美国,黄色代表这怯懦和背叛。在宗教故事里,出卖耶稣的犹大就是身穿黄色衣服的。此外,黄色对美国人来说还具有思念的意思,比如有一首老歌Tie A Yellow Ribbon Round The Old Oak Tree其中“yellow ribbon”就象征着对亲人的深深思念。在中文中黄色不但不代表思念,还有“淫秽、下流”的意思,人们宣扬色情的书籍和杂志为“黄色书刊”,但翻译成英文是“Yellow pages”是黄色电话号码薄的意思。

2、送礼禁忌

在美国,送礼有很多忌讳。首先送礼要有原因,没有原因的接受礼物是很让美国人困惑尴尬的。另外,禁忌送重礼,这代表这行贿之嫌。同时,在美国直接送现金或支票不能代表情谊,钱和支票不过是责任和义务的象征。相反,一个小小的礼物却能表达送礼者的情谊。除了这些之外,美国人禁忌在业务交往中送礼,以避行贿之嫌:忌讳男士给女士送香水;忌讳在众人面前只有你一个人送礼,而使别人感到难堪。另外美国有鲜花送礼的习惯。关于送花也有一些禁忌。送花忌讳送双数,忌讳送白色的花,如果这样做会招来厄运。

在中国送礼有很多和美国不同。虽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但如果送礼者真的送个小礼物,会被人骂为“吝啬鬼”。给老人送礼物,不能送钟—送终;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分离;不能给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如不能送领带和腰带给男士,不能送项链和戒指给女士。

3、宴会禁忌

宴会禁忌也涉及到许多礼仪问题,在中国,如饭桌宴席上的长幼主宾座次、敬酒的规矩、男女是否同席、碗筷的摆放法;吃饭时不能敲碗,认为敲碗是咒骂做饭的人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叫花子的行为;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认为这是拜祭死人的行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做客时不能在自己的碗里剩食物;盛饭不能用勺子往外倒等等,都有严格讲究。

而在美国就有很多禁忌。首先时间观念要明确,上门作客不可早到,可迟到5到10分钟,迟到15分钟以上应该打电话给主人通报。夜间造访主人不能穿睡衣接待客人。而在中国则应该早到,穿睡衣接见客人也没什么太多忌讳。在美国,家宴客人比餐馆邀请更受美国人欢迎。家宴时,主人会带动全家人的热情来招待客人,但在餐馆等公共场合他们的热情就会消减很多。在餐桌上餐巾用来拭嘴,切记用来擦手或餐具。美国人吃西餐用刀叉,左手拿刀右手拿叉,还要注意用刀叉的顺序,刀叉斜放在盘缘表示用餐之中,若完全放在盘中则表示使用完毕。宴后三四天之内要寄一张感谢卡或邀请函给主人。而中国人用筷子。

4、交往礼仪禁忌

在中国,以尊重、友好、平等、利人为原则,在称呼、馈赠、做客、待客等方面都有不少禁忌习俗。中国各民族几乎都忌讳对长辈、尊者直呼其名,而要使用亲属称谓或敬语。赠送礼品,给结婚的人送双不送单;给丧家不送绸子(与“臭子”的谐音)、缎子

(与“断子”谐音);给商家不送茉莉(“没利”的谐音);给病人不送剑兰(与“见难”谐音),要送苹果、桔子、桃、栗,表示平安吉利,逃离病灾;除丧事外,一般不送菊花,人们多以菊花为丧话。

在中国,平时的交际用语也很有讲究。初次见面应说:幸会;看望别人应说:拜访;等候别人应说:恭候;请人勿送应用:留步;对方来信应称:惠书;麻烦别人应说:打扰;请人帮忙应说:烦请;求给方便应说:借光;托人办事应说:拜托;请人指教应说:请教;他人指点应称:赐教;请人解答应用:请问;赞人见解应用:高见;归还原物应说:奉还;求人原谅应说:包涵;欢迎顾客应叫:光顾;老人年龄应叫:高寿;好久不见应说:久违;客人来到应用:光临;中途先走应说:失陪;与人分别应说:告辞;赠送作用应用:雅正

在英语中隐私的对应词是“privacy”,意思是“隐私,秘密,独处”。隐私观念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由于文化的不同,对于隐私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在美国人眼里,隐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重视隐私,一般情况下,他们不愿意过问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不希望别人过问和干涉自己的隐私。因此在交往中,除非本人乐意,他们一般不会涉及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甚至身体状况以及政治观念、宗教信仰等私人问题。如果触及以上个人隐私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和不快。

而对中国人来说,以上西方人看来属于隐私的问题都是极为平常的,没什么值得“保密”。在交往中,“你今年多大了?”“你有几个小孩?”“你父母是干什么的?”都是很平常的问题相反,由于双方有了更多个人“背景”的了解,谈话反而更加投机。中国人在形容二人关系亲密时,形容“亲密无间,无所不谈”。

三、中美禁忌差异的启示

1、跨文化交际的启示

人们由于对本文化的熟悉,总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本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从而习惯于用本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判断、排挤其他文化。列宁曾指出:“每个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是绝对。同时,我们对文化的对比,并不是想分出孰高孰低,而在于更好地理解异文化与本文化的差异,从而促进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和发展。对中美禁忌进行对比,有助于增强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意识和敏感性,帮助我们预先引起一些注意,从而提高社交效率。

2、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禁忌只是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也主要通过语言表示出来,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理解语言了才能有途径去了解异文化,才能清楚中美语言文化的差异所在,以致在中美交际中减少文化的误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我们语言知识的同时,我们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习惯意识,使文化规范教学,让学生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中西方禁忌语的差异 称谓方面的差异由于汉英文化背景的差异, 使得两种语言 在称谓和礼貌方面的表达截然不同。西方人大多喜欢别人直呼其名, 不论职位、年龄的差异如何悬殊, 他们认为这样的称呼很亲切。如果称他们先生、夫人或小姐, 他们总觉得过于郑重其事, 不利于缩短相互间的距离。西方人为了表示对前辈的尊敬, 晚辈可与长辈同名, 在外国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 中国人则觉得不可理解。对长辈或年龄大的人直呼其名或者取与之相同的名字, 被认为是大不敬或没教养的表现。在中国, 人们用师傅、同志来代替不同的称谓, 而西方人经常用“Hi, hello”与别人打招呼, 或轻微发音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4.2 私人话题方面的禁忌西方人很看重个人隐私, 对于他们来 说, 年龄、金钱、婚姻状况, 一个人在政治上的见解和宗教上的信仰都属于他们的私事, 别人无权过问。询问这些方面的问题会被看作是干涉他人隐私, 不礼貌、无教养的行为。然而此类的禁忌在中国并不存在。因为中国人热衷于密切的联系和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关心。一个人的事情也常常是所属大范围内的人们共同关心的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询问在外国人看来是禁忌的问题, 中国人则认为这是密切人际关系, 联络感情的表现,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所谓个人隐私几乎是不存在了。 4.3 数字方面的禁忌在数字方面的禁忌中西方表现出很大的差 异性。例如,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谈论岁数忌言73 和84。传说是因为孔子73 岁死, 孟子84 岁死。英语国家避讳13 和星期五, 因为耶稣遇难的日子恰好是13 号, 星期五。另外, 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偶数

和奇数的态度也不同。中国人偏爱偶数, 好事成双, 六六大顺, 成双成对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西方人则把奇数(13 除外) 当作幸运的象征。4.4 动物方面的禁忌在中国, 人们认为猫头鹰是倒霉、晦气的象 征, 汉语中夜猫子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 而在西方, 猫头鹰则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 中国人对蝙蝠很有好感, 认为蝙蝠是吉祥、健康、幸福的象征, 通常与寿字连在一起出现, 如“五蝠拜寿”。西方人却对蝙蝠没有好感, 通常联想到坏的特征, 是两面派、见风使舵的代名词。英语中还有as blind as a bat 的成语, 意思是和蝙蝠一样眼力不济。 5.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的方法 5.1 使用委婉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 为了避免交往过程中的尴尬或 因话语不当所引起的不快, 人们往往借助委婉语来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 5.2 加强对禁忌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运用: 语言是文化密不可分的 一部分, 因此适当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习惯有助于克服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 西方奇怪的忌讳-[话题] 2009-08-25 很多同学马上就要踏上出国留学或者游玩的旅程,出行之前,再给大家提个醒,注意外国的一些禁忌,避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以下这四种禁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国的颜色 与数字 禁忌

印度人喜欢什么颜色,忌讳什么颜色 红色,黄色还有绿色红色代表活力热情黄色代表华丽光辉绿色代表希望真理忌讳棕榈树和雄鸡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6-11 08:32 印度: 红色表示生命力、活跃、狂热。绿色意味着真理,而且表示对知识的追求,还意味着和平与希望。 各国喜爱与忌讳的颜色 【科印网报道】使用包装色彩一定要了解一些国家、民族对色彩的喜爱与禁忌。包装色彩使用得当,包装可以使人产生美感,反之,如果不了解一些国家、民族对色彩的喜爱与禁忌,出口商品就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情况。 亚洲部分国家 印度红色表示生命力、活跃、狂热。绿色意味着真理,而且表示对知识的追求,还意味着和平与希望。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表示华丽、光辉。紫色是使人心情沉静的色彩,但同时也会使人联想到悲哀。忌讳的是棕榈树和报晓的雄鸡。 缅甸最喜欢纯色。佛教的僧服是葵黄色,它是惟一带有宗教意义的颜色。 斯里兰卡红色(共产党),绿色(保守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平时党员穿这两种颜色的衣服。 马来西亚绿色通常具有宗教意义,但也可以使用在商业上。黄色代表伊斯兰教君主的颜色。马来西亚人绝对不穿黄色的衣服,甚至居住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人也回避黄色。 菲律宾他们喜爱的颜色按顺序是:红色、绿色、蓝色、深紫色、橙色、黄色。尤其是鲜明的红色和黄色,很受住在菲律宾群岛的当地人喜爱。 泰国特别喜爱纯色,从服装到做广告,都喜欢使用纯色。泰国人普遍喜欢红色、白色、蓝色。黄色是象征泰国王位的颜色。按他们的生活习惯,至今仍流行着传统的“星期色”:星期日———红色;星期一———黄色;星期二———粉红色;星期三———绿色;星期四———橙色;星期五———浅蓝色;星期六———浅紫色。 伊斯兰教诸国及以色列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一般说来,埃及人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大多相信蓝色避邪。埃及人在传统上对原色有特殊的爱好,常把以下三种颜色配合起来使用:红、黄、蓝;红、蓝、白;深红、浅黄、白;深蓝、浅蓝、白;蓝、纯黄、黑。在埃及至今仍保持着各种古老的传统。莲花和鳄鱼作为埃及的图腾,被看成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对比 中西方在社交礼仪上的差异无外乎见面的称呼、打招呼、交谈、参加各种社交活动、上门做客、款待用餐、习俗与禁忌等几个方面。只要在交往过程中稍加注意各国不同的文化背景与风俗习惯,掌握社交活动中的常见礼仪并不难。 1、称呼 西方人的称呼往往很笼统,往往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称呼。西方国家称呼男的为先生,女的为小姐、女士等,而这些词语比如先生,在我国传统称谓里面是教师的意思。建国后,我们称呼别人时通常在姓名前加上“同志”一词。 2、打招呼 打招呼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平常的事情,但是这么司空见惯的小事也能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人碰面了往往会相互问一声“吃了吗.”“上哪去.”“今天怎么不去上班呀.”但是如果拿中国的这一套去跟西方人打招呼,对方一定会感觉很奇怪,甚至会产生误解。原因就在于这些话对于西方人来说都是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真正问题,而不是打招呼语或问候语。 西方人见面打招呼通常只需要简单的“hi”“hello”“goodmorning(afternoon)”等就可以了。值得注意的是,

西方人对于初次见面打招呼是用Howdoyoudo.而不说Howareyou.如果再路上遇到了熟人,可以谈论天气、交通等,不谈及私人的事情。 3、交谈 中西方人们在交谈方面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通常会谈到婚姻、家庭、孩子、经济收入等问题,而西方人往往忌讳谈及这些话题。这些话题在我们看来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家常话,但是对于西方人来讲则被认为是探秘别人的隐私问题。 二是中国人由于受传统礼仪文化影响,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面对别人的赞美通常会比较谦虚,会说“过奖”“哪里”之类的。而西方人面对赞美会欣然的接受并表示感谢。 4、社交活动 中国传统以“男主外、女主内”为准则,也就是在古代,女子一般不出席一些公众场合。而西方则没有这样的规定,女士跟男士一样可以平等出入各种社交场合。特别是西方人见面打招呼有吻手礼、贴面礼等。这在传统中国是万万不能的,男女授受不亲是中国传统女子自小接受的思想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女性逐渐从男权主义中解放出来,现代社交场合女性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在社交礼仪上也要跟上国际的步伐才行,而女性社交礼仪相关的培训课程成为备受青睐的项目。

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禁忌1

姓名称谓 中方有亲属工作上有区分 中国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依然代代流传,如果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会被认为是忤逆不敬缺乏教养的表现。汉语中有很多称呼长辈的亲属称谓,如爸爸,妈妈,爷爷,姥姥等,同时还有张爷爷,李奶奶,孙阿姨等由姓氏加辈分称谓构成的称呼语。 在工作中,单位一般有上下级的分别,下级称呼上级一般以职务相称,如总经理,董事长,厂长等,有时会在职务前加姓,如王总等。 西方英语国家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很少考虑地位、辈分、年龄等差距,常常直接以姓名相称,这在他们看来是在表示平等与亲切。everyone borns equal 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者必有罪 人们对god, heaven, christ, Jesus 等有关宗教的词语怀有很深的敬意,认为只有在严肃庄严的语言中才可以使用这些词语 老 生老病死 生 在某一时期,汉语中表达怀孕,生育的词语是不能直说的。受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怀孕及生育与性行为有关,所以生育之事也沾染了“可 耻”的性质,往往不直说。在旧时中国社会,人们十分看重子嗣,生子添丁是家 庭中一件大喜事,所以人们常常将妇女怀孕婉称为“有喜了”。在现代社会,人们 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涉及到生育的问题一般不再避讳,怀孕、孕妇、分娩等 都是会话中常见词汇。在英语国家中,人们可以直接谈论生育的问题不用加以避 讳,英语中也有一些委婉语表示怀孕,如eat for two/in a delicate condition /expecting a child/well—along(心满意足). 老 中方人会变老是自然规律,中国人对待衰老没有什么特别的顾忌。在汉语中“老” 字没有贬义有些时候它还含有褒义。在中国“敬老尊贤、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流传千百年,汉语中有很多称赞老年人的成语如:“老当益壮”、“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等。在中国,“老了”并不等于没有能力了,相反“老”是智慧、权威、学 识的象征,老人们都以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为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 前”“老马识途”“姜还是老的辣”等俗语都是用来形容老年人丰富的经验。“老张” “老孙”是汉语中特有的称呼方式, 西方禁忌说”old”.”Old”inducates someone is not useful,sick and ugly “O ld ” can be said”senior, the long-lived, elderly men, a distinguished gentleman ” 病 中方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向往长生长寿,避忌说死。受伤,生病使人痛苦,很可能让 人死亡,是人们最不想经历的事情。死亡是人们的意识中最恐怖的事,所以在汉 语中,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都是语言中的禁忌,这一观念在今天的现代汉语方言 中还可以找到影子。在北方某些地区,受伤常常被称作“挂彩”,在南方,则称为 “带花”。在某些地区,人们忌讳说“吃药”而称“吃好茶”。在香港探望病人时, 忌送剑兰、梅花等花束,因为剑兰与“见难”即日后难相见谐音,“梅”与“霉” 谐音,被视为倒霉,这些花卉被视为“不吉利”特别不适合送给病人 西方如西方人用B.0.代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国家对数字与日期禁忌 西方人普遍认为“13”这个数字是凶险或不吉利的,常以“14(A)”或“12(B)”代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尽量避开这一数字。有的人甚至会在13日这一天产生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停止一切工作和活动。西方人最忌讳的还是13人同桌共餐。对“星期五”和“3”这个数字,也为很多西方人所忌。特别是点烟时,忌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点燃三支烟。若恰逢13日又是星期五,西方人更认为是“凶日” ,被称为“黑色的星期五” 。因为这一日是耶稣的受难日。日本人则忌讳“4”和“9” 。在美国还有“零年灾难”之说。自1840年以来,凡是在年尾数为“0”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除里根外,都没有活着离开白宫,其中有4人被刺身亡,3人病死。自从1840年以来,凡是在尾数为“零”那一年当选的美国总统,大都是处境不妙,且不能活着离开白宫。美国人称这个可怕而离奇的巧合现象为“零年因素”。 1840年,哈里逊当选为美国第9任总统,但他不久即患肺炎,在他宣誓就职后1个月即告去世。 1860年,林肯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他在连任期内遇刺身亡。 1880年当选的第20任总统加菲尔德,于1881年7月2日被一位曾经申请领事职务未获批准的失业者吉托开枪击中,同年9月去世。 1900年,麦金莱当选为第25任总统。次年他出席泛美博览会时,遭到一个名叫乔尔戈什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枪击,于同年去世。 1920年,哈定在竞选中获胜,成为美国第29任总统,于1923年病逝。 1940年,罗斯福第3次连任美国总统,1944年他再次获胜,成为美国历史上惟一连续4次当选的总统。同年4月,他因中风而去世。 1960年当选的第35任总统肯尼迪则于1963年遇刺身亡。 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 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规则,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工具,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日益加快,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更是越发显露,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在中西礼仪没有得到完美融合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礼仪的差异。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禁忌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俄罗斯有非常多的禁忌: 一、交际中的禁忌 1、忌交叉握手。 2、忌议论妇女长相。 3、忌询问妇女年龄。 4、忌过分赞美。 5、忌恭维身体健康。 6、忌隔着门槛交谈和握手。 7、忌一根火柴点3支香烟。 8、忌提前祝贺生日。 9、忌用手指点对方。 10、忌做“不速之客”。 二、数字禁忌 1、忌“13”。俄罗斯人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请客避免宾主共13人,重要的活动从不安排在13日,出门旅行也回避13号,结婚办喜事更忌13号。相传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前夜,曾和12个门徒吃了一顿晚餐,而师徒13人中出了个叛徒犹大。他为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了统治者,并和捉拿耶稣的差役约好,他将与耶稣接吻,以便使差役知道该捉谁,致使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便是人人知晓的“犹大的接吻”的典故。俄罗斯人早在基督教传入前就忌讳这个数字。那时,他们称“13”为“鬼数”,或叫“鬼的一打”。住宅的门牌号没有13号,12号隔壁就是14号;结婚、办喜事、说媒更忌13日。13被称为鬼数。如果一个月份中的13日碰巧又是星期五,那就更是不吉利的日子,称为黑色星期五。而1和7则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1代表开始,标志着从无到有;7被认为是个完整的数目,通常被视为最吉祥、最幸福的数字,最受俄罗斯人的偏爱。 2、忌“星期五”。”。“星期五”在俄罗斯人眼里也是个不吉祥的日子。如果星期五再碰巧又是13号,那这一天就是诸事不宜的“煞日”了,被称为“黑色星期五”。据古文献记载,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被逐出天堂乐园的日子正是星期五,耶稣的受难日也是13日星期五,所以,星期五主凶,自然会受到基督教的忌讳。 3、忌双数。俄罗斯人把双数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如祭悼亡人时,送花多为2、 4、6、8枝。在俄罗斯人看来,双数是同魔鬼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是“鬼数”。而单数则表示吉祥和吉利,如为结婚和喜庆活动准备的礼品数均为单数,其中尤以1、3、7最为吉祥。他们认为“1”代表开始,标志着从无到有;“3”是人们喜欢的数字,似乎代表父、母、子;“7”最受人推崇,认为是最完整、最幸福、最吉利的数字:上帝创造万物是在7天内完成的,因而一周有7天之分;人一生中的智慧有7次;圣母马利亚有7件快乐和7件悲哀的事;基督教的主祷文有7部分等等。此外,俄语中还有许多成语、谚语都和7字有关。 三、生活中的禁忌 1、忌黄色。俄罗斯人认为黄色是不吉利的颜色,还认为黄色象征着不忠诚。送礼时一般忌讳送黄 色的东西,衣服也忌讳纯黄色的。 2、忌坐桌角吃饭。姑娘坐在桌角,预示姑娘三年嫁不出去。 3、忌看见兔子或黑猫横穿道路。 4、忌左脚先下床。 5、忌用死人触摸过的东西。 6、忌五月成婚。认为这个月里的婚姻是充满了苦难很失败的婚姻。 7、忌结婚日下雨。 8、忌亲人离家远行时打扫房间。 9、俄罗斯人认为镜子是神圣的物品,打碎镜子意味着灵魂的毁灭。但是如果打碎杯、碟、盘则意 味着富贵和幸福,因此在喜筵、寿筵和其它隆重的场合,他们还特意打碎一些碟盘表示庆贺。 而打翻盐瓶预兆家庭不和 10、忌就餐时照镜子。就餐时不可以照镜子,也不能戴帽子做到餐桌旁,这些被认为会招来不幸。 11、忌把面包底朝天倒放。 12、忌把吃剩的主食留放在盛骨头的盘内。 13、忌用刀把食物送进嘴里。 14、忌在房屋里吹口哨。口哨声会招鬼魂。 15、忌学猫头鹰叫。这预示着人将受到死亡的威胁。 16、忌衣服穿在身上缝补钉或钮扣。 17、忌妇女不戴头巾进教堂。 18、忌缝制衣服时线缠在一起。 19、忌反穿衣服。 20、忌考试前理发和洗头或剪指甲等,这样将会使考试一团糟,不然就会不及格。 21、外出旅行,在离家前,出行的人和送行的人要在屋里先默不作声地坐一会儿,然后一起说:“我 们坐着等待上路”,这时方可起程。据说,只有这样旅行才会顺利,回到家时才会感到幸福。 22、俄罗斯人一直保持着“左手凶,右手吉”的传统思想观念,认为用左手握手或用左手传递东西、 事物都是不吉利的预兆。因此,在俄罗斯忌讳用左手和别人握手或传递东西。 四、送礼时的禁忌 1、忌赠送刀叉等有利刃或齿状物品。如一定要送,则应讨回一枚硬币,或用要送的尖东西扎对方 一下。 2、忌送手帕。。因为手绢是用来擦眼泪的,送手绢可能被认为将有不好的事情发生,送手帕预示 着要分离。 3、忌送蜡烛。俄罗斯人通常把蜡烛认为是能带来死亡的不详之物,因而送此物等于诅咒对方早日 死去。 4、忌送野花。 5、忌送黄色和三色以上混杂的花。 6、忌送空钱包。空钱包被认为是一贫如洗。如果送钱包,一定要象征性地在里面放一点钱,意思 是祝愿对方永远有钱。 鲜花是最好的礼物。在俄罗斯,无论生日,节日,鲜花,爱还是平时做客,都离不开鲜花。赠送鲜花,少则一枝,多则几枝,但必须是单数,因为俄罗斯人认为,单数吉祥,偶数不吉利。送花还有讲究:三八妇女节时,给女友送相思花;送给男人的花必须是高茎、颜色鲜丽的大花;只有对方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3100701 成武 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式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

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相,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往来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1、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同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称呼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敬口语。 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

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2011年1月第24卷第1期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H e il ong ji ang V ocationa l Insti tute o f Eco l og ica l Eng ineer i ng Jan.2011 V o.l24N o.1浅谈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 李 萍 (鸡西大学东方语言系,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 要: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数字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数字禁忌与喜好,管中窥豹,透视日本的文化一角。 关键词:数字;日本;喜好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1)01-0157-02 所谓数字,就是记数用的记号、文字,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够缺少数字,因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根深蒂固。但是,即使是同样的数字,由于和一个国家的人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和历史紧密相连,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因此,各国人对数字的理解也不一样。数字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对人们的思想、人生观和感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关于日本人的数字喜好的询问调查,喜欢的数字的顺序如右表: 日本由于受到我国古代视阳数为吉祥数字观念的影响,对奇数颇为偏爱。认为奇数是可以给人带来幸福和财富的数字。在庆祝节日、结婚典礼、婴儿起名等喜庆活动中,都用奇数进行祝贺。比如,三月三是女儿节,五月五是男孩节,七月七是七夕节。 七五三 节就是日本人为七岁、五岁和三岁的孩子祝岁的节日, 七五三 也是节日待客上菜的数字,即第一道菜上7个,第二道上5个,第三道上3个。 三三九 收稿日期:2011-01-02 基金项目:关于中日两国对数字喜好的文化研究 作者简介:李萍(1980-),女,黑龙江鸡西人,助教,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日语教学。 日本人喜好的数字统计表(n=100)排 序日本人喜好的数字人 数所占百分比 1728人28% 2824人24% 3317人17% 46,511人11% 52,99人9% 617人7% 70,44人4% 度 是结婚典礼上新郎和新娘喝酒的数字,即用三只酒杯,新郎和新娘互相交杯换盏,每杯三次,共九次,象征相亲相爱,白头偕老。在日本12个重大节日中,除了不可避免的10月10日体育节外,其余全是奇数。日本运动员也多偏好使用奇数号码。日本的和歌、俳句也是遵循5、7、5的音数律。 下面我们详细地介绍一下日本人的数字喜好。 1,看来既像粗壮挺拔的大汉,又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日本人却对它没感觉,1虽然是奇数,但是太过孤单,对喜欢从众的日本人来说缺乏吸引力,好在它是奇数,所以就有了不被讨厌、也不受喜欢的独特地位。 日本人在婚礼等一些喜庆场合送红包,送的是3、5、7等奇数数额,一般不送 2 ,日本人认为2这个数字容易导致新 becom e i ncreasi ngly accep ted.N o t a ll discourse ana l ysts use Functiona lG ramm ar as set out here,but the vastm ajor it y re l y on recognizably si m ilar models o f language.A s probab l y t he mo st full y deve l oped v ers i on of a tex t o riented f unc tiona l approach, Functiona lG ramm ar has t he great advantage that it is t here ready for use by ana l ysts whose m a i n focus may be on diff e rent aspects. W ith the deve l op m ent of FG,t he most recent ed ition Func tional D iscou rse G ra mm ar(FDG)appears.Itsm a i n develop e rs are K eesH engeve l d and https://www.sodocs.net/doc/7d12032469.html,chlanM ackenzi e,but m e mbers o f the Amsterdam based Functiona l G ra mm ar Co lloquiu m w ere acti ve l y i nvo l ved fro m its incepti on.Be i ng mo re su i tab l e for the analysis o f pheno m ena t hat ex ceed the level o f the clause than it predecesso r,wh ile re ta i ni ng m ost o f its m erits,Functi onal D is course G ra mm ar has graduall y co m e to replace the use o f Func ti onal G ra mm a r,although the t wo coex i st qu ite happ ily. References: [1]Y ang Y uchen.Introduci ng D iscourse Ana l y si s:fro m T heory to P ractice[M].N o rt heast of N or m a lU n i versity,2004. [2]G eo ff T hompson.Introduci ng F uncti onal G ra mm a r[M].Fo r eign L anguage T eachi ng and R esearch Press,2000. [3]H a lli day.An Introducti on to F uncti onal G ra mm ar[M].L on don:Ed w ard A rno l d,1985. [4]Cou ltha rd.A n Introduction to D i scourse A nalysis[M].L on don:Long m an,1977. [5]http://m i nerva.li ng.m https://www.sodocs.net/doc/7d12032469.html,.au/resource/V irt ua ll L i b rary. 特约编辑:易 殊 157

2中西数字禁忌差异——以4和13为例

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西数字禁忌差异——以4和13为例 作者:夏娅文学号:2007212111 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年级:2007级 专业:小学教育(理科) 指导教师:江献职称:讲师 日期:2011年4月10日 曲靖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曲靖师范学院 本论文(设计)经答辩小组全体成员审查,确认符合曲靖师范学院本科(学士学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求。 答辩小组签名 答辩日期: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参与同一工作的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作的任何贡献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论文(设计)使用授权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曲靖师范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学位)论文(设计)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及送交论文(设计)复印件,允许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中西数字禁忌差异——以4和13为例 摘要 数字原本是一种用于度量、计算、排序等的数学语言,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中西方国家的人们对数字的喜好不尽相同。不同国家的人们把不同的一些数字视为自己的幸运数字,认为那些数字是吉利的。与此同时,也对一些数字产生了憎恶情节,在生活中甚至对其产生了忌讳。了解中西方的数字禁忌,对于我们学习中西方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数字禁忌 4 13 文化差异 Chinese and western digital taboo -- by 4 and 13 for example Abstract: Digital was originally regarded as a kind of mathematical language, which was widely, used in measure, calculation, ordering and so on. However, due to various of culture backgrounds,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ies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 to number. To some people, special digital was treated as lucky number, believed that it is auspicious. Meanwhile, other may produce abhor plot to specific number, having taboo to them in daily life. It has an important meaning that for us to understand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digital taboo, which will help us in learning different culture and crossing cultur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taboo four thirteen cultural difference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 【摘要】由于中西方社交礼仪上存在着差异,中西方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常常会发生误会和冲突,其根本原因则是文化环境的差异形成的认知差异。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西方礼仪在称谓称呼、见面交往礼节、宴客方面、禁忌与习俗、公务场合等的差异,归纳出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各自特点,同时揭示了形成中西方礼仪差异性的社会环境和价值观等因素。 【关键词】社交礼仪中西方差异各自特点表现和成因 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是社会文明最直接最全面的表现方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灿烂的五千年文化华夏文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著名国学家钱穆先生就曾经说过,“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中国的礼仪,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文化。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古语有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西方社会则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当在近200多年,随着西方国家的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现今国际通行的礼仪基本上是西方礼仪。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西方的实力强大,深层的原因在于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在于西方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 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底蕴不同,各国人民在进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有不少差异。尤其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常常能听到一些由于礼仪文化之间的差异而闹出的笑话。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李鸿章曾应俾斯麦之邀前往赴宴,由于不懂西餐礼仪,把一碗吃水果后洗手的水喝了。当时俾斯麦为了不使李鸿章丢丑,他也将洗手水一饮而尽,见此情景,其他文武百官只能奉陪。中国人历来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他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推掉了饭碗。因此,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一)从不同的方面看中西方礼节的具体差异。 一、在称谓和称呼方面,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XX同志学习”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在见面交往礼节方面,中国人通常是见面喜欢点点头,握握手或行拱手礼,或者微微欠身然后握手,而西方人觉得欠身似乎显得自卑。在西方,特别在欧美国家,拥抱礼却是十分常见的见面礼与道别礼,亲吻礼和吻手礼也是常见的西方见面礼。握手礼来源于西方人类半野蛮半文明时期。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今天作为见面和告辞的“握手”礼节,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在我国,握手礼不但在见面和告辞时使用,而且还作为一种祝贺、感谢或相互鼓励的表示。因此是社交中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社交礼仪的差异 作者:张燕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外语系,广州,增城511370 刊名: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AOWUDA MONGOLI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9,30(6) 参考文献(5条) 1.王元玲;#李瑾英语学习与东西方交际文化的差异 1997(04) 2.黄艳丽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 1989 4.陈安萍The function social etiquette among people[期刊论文]-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5.Dorothea Johnson The Little Book of Etiquette Proto-col School of Washington 本文读者也读过(9条) 1.吴爱宁中西礼仪文化差异探析[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7(8) 2.张爱苗.ZHANG Ai-miao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的差异[期刊论文]-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21(2) 3.黄艳丽.HUANG Yan-li中西方文化差异与社交礼仪[期刊论文]-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3) 4.程远芳浅谈中西方礼仪文化[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2008(16) 5.张双江中西礼仪文化在日常交际方面的差异及启示[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31) 6.张瑞芳中西文化差异和跨文化交际[期刊论文]-文教资料2008(24) 7.林逸.Lin yi英语学习中的中西礼仪差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3) 8.李晓军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与融合[期刊论文]-内江科技2007,28(3) 9.陈欣传统礼仪与中英文化差异[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5(12)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7d12032469.html,/Periodical_zwdmzszxb200906051.aspx

中西方文化(8)

引论 《中西文化对比:冲突、互补、共存》课程基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最具代表性案例对比中西文化,多个视角比较中西方文化在文学与艺术、传统与习俗、社交与礼仪、饮食与健康、语言与行为、人文与教育等六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差异,剖析中西文化产生冲突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本课程最大的特点是由8名中外教师组成的团队共同授课,中国教师用英语授课,外籍教师用汉语授课。本课程由引论部分及六个模块内容组成。 课程的引论部分由王焱老师主讲。通过文化的定义与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中西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冲突,探讨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互补与并存。 模块一是赵牟丹老师主讲的文学与艺术,包括个人集体,京剧歌剧,抒情和激情,庭院教堂,写意写实,秧歌芭蕾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二是杨倩老师主讲的传统与习俗。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节日、婚俗、宗教、图腾、神话和服装。 模块三是王艳东老师主讲的礼仪与社交,包括餐桌文化、日常交流、衣着服饰、送礼礼仪、待人接物以及商务活动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四是孔宁宁老师主讲的饮食与健康。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饮食观念,饮食结构,饮食语言,烹饪方法,茶与咖啡,美酒文化。

模块五是马晓奕老师主讲的语言与行为,包括谚语习语、吉数凶数、褒色贬色、自谦自夸、禁忌委婉和肢体语言等六个知识点。 模块六是张丽莉老师主讲的人文与教育。包括以下六个知识点:孔子与苏格拉底、中国的六艺与古希腊的七艺、宫廷教育与中骑士教育、应天书院与牛津大学、保守教育与进步教育和中西方现代教育。 外籍教师Rain,也就是我本人,承担了引论及每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的授课任务。 本课程主旨是力求借助深入人心的案例剖析中西文化之间的冲突、互补与共存,促进中西文化的有效交流。本课程的开设十分必要,一定会深受大学生及各个阶段英语学习者的喜爱。 文学与艺术 这节课我讲授的课程模块是关于中西文化对比——文学与艺术的内容。我主要从诗歌方面的差异说说我的观点和看法。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学形式。由于中西文学传统、民族心理习惯和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中西古典诗歌在诗歌观念、创作实践等方面的差异。 我们以李白的《静夜思》同济慈的《夜莺颂》进行对比,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歌的不同。 《静夜思》全文只有四句话: 床前明月光⑵,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⑷,低头思故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