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教案)正式版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教案)正式版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教案)正式版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政治哲学部分专题12 认识论(教案)正式版

2010届二轮专题讲练测(教案)

专题十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专项直击】

【考情分析】

哲学生活认识论部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于规律,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到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发挥合理想象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

命题特点:

(1)从题型上看,单选、不定项选择、非选择题各种题型都有(其中选择题考查的次数较多);

(2)从取材看:主要有名言警句、古文诗歌、现代自然科学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今社会热点等,取材比较广泛;

(3)从考查知识点看:现象、理性认识、科学理论、认识发展深化、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都有所涉及,重点集中在认识的深化、扩展、推移上。

【考点整合】

1、实践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而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真理、科学理论能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推动实践的发展。(3)方法论要求。

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重要提示:①科学理论与客观事物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②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2)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4)真理和谬误: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生的。真理是有条件的,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4、认识过程(1)认识的反复性: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考点预测】

根据近年来高考的命题规律和当前的社会热点、焦点,2010年高考的命题重点可能:(1)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的理论依据是规律的客观性,是在尊重客观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实现上述目标既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条件出发,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体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3)我们党和国家在执政中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都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在深化、发展和向前推移,也体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

(4)我们党和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切实解决关系人民现实利益的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

二【思维导航】

本单元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指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指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在历年高考中,本单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有: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

前瞻2010年高考,考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结合社会倡导的精神及先进文化(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长征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说明意识的能动作用;(2)结合人类认识和探索自然所获取的成果,说明意识可以正确反映物质;(3)结合党和国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制定的各种政策,以及不同地区、行业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说明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解说明

实践推动了我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以及实践检验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结合人类对太空领域及星球的探索历程,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三【考点在线】

【例1】(08全国II 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党的十本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从认识与实践关系的角度,说明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要能够全面再认再现这一知识点,其次要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两个角度论证党提出这一要求的依据。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种关于分配的原则要求源于实践的需要,顺应了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这一要求体现党在实践基础上对公平与效率关系认识的深化;这一要求将继续得到实践的检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的这一要求,对于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例2】(08海南卷19)情感因素和文化情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浪漫美好意向的形象符号。2007年11月26日,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我国第一幅月面图像向世人完美亮相,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探月活动的圆满成功。“嫦娥奔月”表达的美好理想,经过人们千百年的努力,在现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通过“嫦娥一号”探月活动的成功正在成为现实。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这表明

①社会实践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②认识能力的提高是科学实践成功的首要因素③认识能否达到目的依赖于实践的社会历史条件④正确的实践目的是认识获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A.①② B.⑧④ C.①⑧ D.②④

【解析】千百年来,“常娥奔月”作为一种理想激励着人们对航天事业的研究,推动了相关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①正确;认识与实践都有历史性,都要受具体历史条件的限制,

③正确。②、④夸大了认识的作用,是错误的。科学实践和正确认识要获得成功需要多方面具体客观条件。本题从哲学角度考查对“嫦娥一号”发射成功的认识,选项中要正确辨别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答案】C

【备考提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重点内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记忆实践的特征、实践决定认识原理、认识的指导作用等。

【例3】(08广东卷23)泰戈尔说:“真理之川从他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这说明

A.真理与谬误相互区别

B.真理与谬误相互融合

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D.真理以谬误为基础而存在

【解析】材料中引文说明了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道理。B、D两项观点错误,A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答案】C

【备考提示】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相对性,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都是高考的重点内容。

【例4】(08广东卷24)下列词语中符合认识运动反复性和无限性的是…

A.一概而论

B.三人成虎

C.百感交集

D.千虑一得

【解析】千虑一得中的“千虑”体现了人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反复性的特点。一概而论、百感交集和三人成虎是从静态上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与认识的发展过程无关。

【答案】D

【例5】(08宁夏卷23)“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①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②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③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④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①不正确,人的认识可以达到真理。真理是相对的,但在一定条件下,真理性的认识又具有绝对性,与谬误有着严格的区别,故②不对。③④正确且合乎题意。故选D项。【答案】D

【例6】(08天津卷33)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家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

入淘汰类产品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②实践提供认识的工具和手段

③认识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④认识的获得都必须亲身实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间接经验也是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④表述错误,排除C、D两项。材料中塑料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为此国务院出台“限塑令”体现了③中的观点。【答案】B

【备考提示】有关实践、认识的有关知识无论是一轮还是二轮复习都要强化。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亲自实践和学习别人的经验即书本知识。

四【易错点睛】

【例1】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其着眼点是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答案】C

【错因分析】该题易错选B,混淆了认识的目的和任务。

【纠错心得】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例2】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答案】 B

【错因分析】该题易错选A。

【纠错心得】作为认识主题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而就每个人来说,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五、【高考母题】

【母题1】(09江苏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故B项错误;AC两项知识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母题2】(09江苏33)在我国农村改革中,农民首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选了第一个村民委员会,创办了第一批乡镇企业,被称为我国农民的三大创举。这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是

A.社会历史的创造者B.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C.社会变革的引导者D.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大创举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故只有A项最符合题意

【母题3】(09安徽10)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活动②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④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

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由题意可得C. ②③。①不符合题意④说法不准确。

【母题4】(09海南18)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

①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

②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③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得出不同的考古结论

④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题干材料体现了人们认识的发展,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故①的说法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②的说法不正确;③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

④的说法体现了认识的不断发展。故①④的说法正确。

【母题5】(09浙江32)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 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

①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

③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排除错误的选项①③,①联系是有条件的③犯了不可知论的错误,并且③也不是哲学道理;只有D ②④符合题意。

【母题6】(09山东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是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体现了运动和静止、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和辩证的否定观,而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故选C项。

【母题7】(09江苏35) 2009年4月以来,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H1N1)型流感,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诊断技术不断改进,防治手段逐步完善,疫苗研制加速推进。

国外疫情一经发布,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解析】本题紧扣热点背景——甲型H1N1流感,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我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问的回答要扣准知识的限定范围“人类认识的哲学道理”,审准题型“体现型”。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母题8】(09安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表明,经济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往往会对经济结构产生“洗牌效应”,为一些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安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实现崛起的支柱产业之一,着力培育软实力。2008年以来,全球性金融危机“寒风劲吹”,安徽文化产业却凭借“厚积薄发”的底气,抢抓机遇,逆势而上,成为江淮大地加速崛起的新引擎。

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8分)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 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 方面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 观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 具体科学的分类 具体科学举例 自然科学知识物理学 社会科学知识经济学 思维科学知识心理学 2. 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③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 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 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特点局限性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本质上是正确地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主义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 史唯物主义律 3. 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形态本原举例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认识论知识点

认识论 (一)实践(B1,2,3,4,5) B1、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选择: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规律都是客观的)(2)实践具有能动性,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选择:团体协作、历史阶段) B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B3、为什么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B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3)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能正确的反映它. (4)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中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B5、实践的知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5)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二)真理(B6,7,8,9,10) B6、真理具体性、条件性知识/真理相对性的知识 (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2)真理是具体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的。 B7、为什么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看,总要受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因素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3)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哲学认识论练习题及答案

第六课练习题(哲学认识论) 1. 从1962年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多个国家前后十多次发射了火星探测器。1997年美国“火星探路者”号发回火星表面有远古水痕的照片,2002年美国“奥德赛”号发现火星北极区域可能含有大量“冰冻水”。2008年美国“凤凰”号第一次“触摸和品尝”到火星上的水,这对于多年来以找水为主要思路的火星探测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表明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主要标准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④ 2、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④“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为了应对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针对第一代互联网数据包传送格式设计时的局限性,世界互联网工程组织设计并正式发布了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数据包传送格式。这表明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 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4.如果人站在月球上,眼睛看见的地球是一个球体,无法分辨出细节;如果用放大2000倍的光学望远镜,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楼房;如果用放大亿倍的纳米扫描显微镜,可以看到泥土里的沙粒。这一事实说明 A.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能够推动认识的发展 C.实践中的新问题会推动实践的发展 D.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5.我国月球探测近期规划共分为“绕”、“落”和“回”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月球探测的所有工作都在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围绕“绕”这一目标进行科学实验,体现了实践是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C.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 6.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说 ①真理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②只要敢于反对权威,就能树立创新意识 ③要敢于否定,树立革命的批判的精神④要不唯书、不唯上,抛弃旧有知识 A.②③④B.①②C.③④D.①③ 7.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没有和谐文化,就难以建成和谐社会”。这一观点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认识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 D.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8.华夏文明五千载,历经无数内忧外患,中华民族并没有屈服,更没有倒下,而是斗志弥坚,愈挫愈勇,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地从艰难困苦中挺了过来,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不屈不挠地实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再次验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多难兴邦!这表明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真理是永恒不变的w.w.w.k.s.5.u.c.o.m ③认识具有无限性④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心理发展观 一、让·皮亚杰简介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自幼聪慧,十岁就发表了第一个作品,描述他在公园见到的一只患有白血病的麻雀。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在取得博士学位后不久,皮亚杰便转向心理学。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40年任该所所长。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先后担任过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并于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5年,在日内瓦建立“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研究为后来的认知心理学奠定了基础。皮亚杰一生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50多部,其著作被译成各国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代表性著作包括:《发生认识论导论》、《发生认识论原理》、《结构主义》、《生物学与知识》、《智慧心理学》、《儿童的语言和思想》、《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关于世界的概念》、《儿童的物理因果概念》、《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智慧的起源》、《儿童现实概念的构成》、《儿童符号的形成》、《儿童逻辑思维的早期形成》等。 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学说的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该理论是一种强调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皮亚杰认为“认识既不来源于独立于某一主体之外的客体,也不来源于独立于客体之外的某一主体。它来源于主体与客体间不能分离的相互作用,或用更普通的话讲,来源于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对客体环境的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主体与环境的平衡。心理、智力、思维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自我调节系统勇敢地面对环境,但不受它的左右,这一系统仍然运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而不是忽略它,或者把自己的程序强加给环境”。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皮亚杰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即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一)成熟

巴什拉论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郭明哲

巴什拉论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郭明哲 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和理性主义的分析是其科学哲学思想的主体,文章从科学认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巴什拉对于认识论中的中断与实在的概念;在理性主义时期分析了理性研究者,并对现象技术进行了批判。同时,巴什拉提出了一种技术反实在论的观点,对科学的人工实现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标签:巴什拉;科学认识论;科学实在论;科学理性;现象技术 一、巴什拉对科学认识论的分析(1938-1940年) 1937年巴什拉出版了《现代物理学中的空间经验》,探讨了一般量子论的有关内容,主要是证实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所包含的反实在论的特征,还研究了配位空间等量子论使用的空间概念本质上所包含的数学内容。因为该书论述的内容不够充分,又过于物理化,所以不是科学哲学研究的对象。 1938年,巴什拉发表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集中分析认识论的中断的概念,首先科学需要与我们的常识性经验和信仰断裂开来,因为它把日常的客体置于新的概念之下,并证明它们具有普遍感官感知不曾揭示出来的特性。科学的进步也需要与先前的科学概念断裂开来,先前的科学概念和常识一样也能够成为我们获取科学真理道路上的障碍。因此牛顿力学的观点在20世纪成为了爱因斯坦表达对空间、时间和重力的一个适当解释的主要障碍。与牛顿观点的断裂创造了一个“新的科学精神”,这一新的科学精神不仅包含物理世界的新概念,而且包含科学方法论的新标准,巴什拉对这一论题的论述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观点相似,但是却比库恩对“科学革命”的论述早30多年。① 巴什拉认为,认识的哲学产生于那个时代的最好的科学,在科学思想中的认识论的断裂需要相应的哲学上的革命。所以他的大部分著作都贡献给了发展新的哲学观点,以代替那些被科学的进步所淘汰的过时了的观点。例如,他用“非笛卡尔的认识论”来形容自己的观点,这一概念的意思与“非欧几里得几何学”的意思相近,这一认识论是以笛卡尔的直接经验之给定的基础主义的特权地位的反驳为基础的,当然这一认识论在它对诸范畴的永恒的合法性的否定方面也是“非康德主义”的,而这些范畴事实上是牛顿科学的偶然性的表述。 1940年巴什拉完成了《否定的哲学》,虽然大多学者将该著作看作是对《新科学精神》的补充论证。但是,在这个文献中他分析了理论转化与科学发展的断裂观点,引起了科学哲学界广泛的关注。巴什拉对断裂和间断性的强调驳斥了布伦士维格把科学视为在本质上是循序渐进的事业的科学观。巴什拉认为科学的进步并不需要连续性,即使在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另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之间有明显的概念和方法论的断裂,进步仍是合理的,因为过去的成就作为案例在后来的理论中被保留了下来。 二、巴什拉对实在论的分析 巴什拉与实在论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有的学者如Mary Tjiattas,试图从巴什拉对实验技术的分析中,找出一种与哈金的实验实在论类似的观点,还有的认为巴什拉对待实在论的立场与普特南的内在实在论相类似,当然还有前面提到的与库恩思想的联系;古廷认为,巴什拉对实在论的批判在事实上是对作为具体现实的理论实体的本体论的优先地位的肯定,这就等于为今天科学分析哲学家所说的“科学实在论”所做的一种辩护;同时,巴什拉所反驳的观点类似反实在论观点,所以巴什拉的观点就接近实在论。而Mcarthur(2002)比较细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1、哲学和时代的关系 ①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因为它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②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5、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 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具有“人化”的特点,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6、联系、矛盾与发展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7、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8、创新的作用 推动了生产了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促进了生产技术的进步,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新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唯物论及认识论知识点整理

唯物论 一、物质 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唯一特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3.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素质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如慧能的 “仁者心动”,毕尔生的“万物只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提示:形而上学要么否认运动,要么只承认机械运动) 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 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三、规律 1 .含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不是外部强加的、现象的、偶然的、易变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 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 (2)因此,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时,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意识 1.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咼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 (1)特点:目的性、计划性、自主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表现: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论 一、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以

生活与哲学第六课认识论的练习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 ^n ^Hl 期末系列练习题三:第六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 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 ?直接现实性 B ?客观物质性 C .自觉选择性 D ?社会历史性 2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没有 本质的区别。杜威的观点 否认了实践的 A .客观物质性 B .主观能动性 C .社会历史性 D .内在矛盾性 3?与“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包含哲理相近的是 A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B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C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D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4.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 “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 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不一致的名言是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B ?秀才不岀门,全知天下事 C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D ?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5 ?在农村,人们发现鸡被吃了,总以为是黄鼠狼干的。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科学实验,否定了 黄鼠狼专门吃鸡的恶名, 它是个灭鼠“能手” 。据估计,一只黄鼠狼一年能消灭三四百只老鼠。 由此可知 6 ?实践之所以能够检验认识是否正确,是因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7. 20XX 年11月28日召开的第一届基层党建创新论坛强调,要把基层党建创新的成功经验和 有效做法运用到实际工作 中去。这体现的认识论道理有 A ?一切从实际岀发、实事求是 B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D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的正确反映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8 ?实用主义者詹姆士认为“有用就是真理”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否认了真理的 A ?条件性 B ?具体性 C .相对性 D ?客观性 9?“当数学原理用于现实时,是不确定的,当它们确定时,又不适用于现实” 。这表明 ① 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②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③ 真理与实践不具有统一性 ④有的真理是确定的,有的真理是不确定的 C .②③ D ?②④ A ?①② B ?①③ 10.禅悟人生 人生有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 体现的哲理是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 ?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 .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 .认识因其反复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11 ?人类至今还不能对地震作岀可靠的预测。这是因为认识具有 班级G1010班 姓名 成绩 ①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 ?①④ B ?①② ②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④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C .②③ D ?③④

认识论、方法论

壹、说明何谓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 一本体论的内涵 本体论(Ontology)是在讨论被调查事物的本质(essence)。本体论研究了存 在的本体,究竟是一物?抑或二物或多物?这便产生了一与多的数量问题。故就本体 论的数量而言,一般上分为一元论(Monism),或称单元论(Singularism),二元论(Bualism)、多元论(Pluralism)。简称单元论与多元论。另外,本体论研究存在的本体,究竟为物质?抑或精神?这就产生了心与物的问题。故就本体的性质而言,一般 而言分为唯物论(Materialism)、唯心论(Spiritualism)。 1.单元论与多元论 单元论是英哲华德为避免一元论此名称和心物问题的一元论混淆,故另以单元论 一词来代替。单元论认为宇宙是一个基本原素演化而成,或以宇宙的本体是一个个体 的存在(One Individual Being)。其意味主张「唯一」与「不动」。而反对「多」与「变动」。而单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演绎法的、辩证法。例如:柏拉图以至善的理念,为一绝对原理,理念属于「模型」,现象则是依此模型而被型塑出来的。 多元论的主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这单子是无量数的。而原子论派(Atomists)Democritus认为宇宙万物由原子构成,这原子是无量数的,所以他亦是多元论者。多元论的思维方法多为归纳法的、经验的。 2.唯物论与唯心论 唯物论主张「物质」为唯一存在,此为构成宇宙的基本元素,宇宙根本为一物质的世界,可以离我思唯(心)而独立客观的存在。例如自然唯物论者费尔巴赫主张人身是物质的一部份,脑子是人身上的一部份,故脑子本身就是物质的一部份。而思维(心)附属于脑子,故物质不是精神(心)的产物,精神(心)才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论主张以精神或心灵为构成宇宙之基本原素。例如莱布尼兹认为宇宙由单子(Monads)组织而成,而单子的本质为心灵而非物质的,一切物质的东西,只能视为现象而不能视作实体,这些东西的基本实体,须求于众单子,其精神能力反映在万物,以全宇宙为心灵的范围,故称唯心论。 二认识论的内涵 认识论(Epistemology)在讨论什么可视为知识或事实(fact),即知识如何能 够成立,其性质为何,批判的与经验的知识分际何在,知识的验证标准为何等。(Harmon and Mayer, 1986: 287)一般把认识论所研究的范围分为下列四项: 1.知识起源问题-以理性主义、经验主义、批判主义三观点为例 理性主义(Rationalism)主张知识起源于理性,理性是先天的心灵能力;而经验 主义(Empircism)则主张一切知识的起源于经验,而经验则是后天的。经验主义者也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由我们的感官摄取物象而成。感觉获得经验和数据,加以反省组成了观念,便产生知识。批判主义(Criticism)则认为知识的起源和理性及经验都有关。例如康德认为知识之所成,必然有心灵以识物,是为「先天的」形式,也必然要外物供它作为摄取的对象,此为「后天的」材料,这调合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 2.认识对象问题-以观念论、实在论的观点为例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知识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测题及答案

日测内容:认识论 星期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实践观点B.反映论的观点 C.辩证观点D.唯物的观点 2.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一著名论断表明() A.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B.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C.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D.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C.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D.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4.认识发展的总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B.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C.概念—判断—推理D.经验—理论—经验—理论 5.恩格斯提到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一观点说明()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具有科学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一反映一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这表明()A.人只能认识自己周边的具体事物 B.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 C.人们无法达到对自然界最终的真理性的认识 D.人的认识能力是无法达到对绝对真理的把握 7.真理与谬误的本质区别在于() 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自己头脑里存在的 C.真理是多数人的主张,谬误是少数人的见解 D.是否正确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8.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A.有些真理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理论(1)

关于从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看计划行为 理论(1) 论文摘要: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本文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的内部机制、理论变量的发展问题以及运用该理论进行行为干预的关键要点,希望能给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认识结构 1.引言 计划行为理论是Ajzen于1991年正式提出的社会心理学中一个著名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不能只由态度来解释和预测,而是取决于其意向和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的前因变量又包括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此理论不仅涉及到行为意向这个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同时还加入了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对行为的解释和预测力。该理论模型在国内外已被广泛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多数研究结果的支持,但同时也受到了不少研究结果的挑战,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认识形成的基础的认识结构和探索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心理机制问题,而计划行为理论中的行为信念、规范信念和控制信念等其实也是一种认识结构,就是皮亚杰理论中的“图式”,所以我们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计划行为理论中的主要变量。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态度、行为规范等变量对行为发生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人们不断做出或改变各种行为决策的过程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心理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的认识论也称“相互作用论”,因为它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心理所发生的动态变化。因此,本文简述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计划行为理论,希望能够加深我们对一些计划行为理论问题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对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的理解。 2.计划行为理论结构模型 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较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是由理性行为理论延伸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行为发生与否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人们的行为意向,即是否有意图或打算采取行动,而行为意向则由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个体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行为态度是指个人对于表现特定行为的正面的或负面的评价,如吸烟者是否对戒烟持有积极态度。而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四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部分 1、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具有普遍性。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4、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辩证关系原理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机遇,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 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 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 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 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 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认识论) 一、本课考点: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 二、考查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三、考点填空:(填、读背)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活动。 2、实践的特征:性;性;性。 3、实践和认识的辨证关系:(1)实践认识,实践是认识的。①实践是认识的: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④实践是认识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认识(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事物的发展。 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真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3)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是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4)真理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1)认识具有: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制约,认识的客体是的。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2)认识具有: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的;②人是世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的前进或的上升。追求真理是一个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归纳: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框题: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3、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易错易混知识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改: 2、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不存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改: 3、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不存在盲目的实践。 改: 4、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改: 5、.实践等同于实际 改: 6、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改:

发生认识论原理

3008发生认识论原理(卷名:心理学) J.皮亚杰著。它是一本研究认识的起源的重要著作.3卷本,1950年出皈。伦敦G劳持利奇和基根·保罗出版社1972年出皈w梅斯的英译本The PrIntiple5 0f Genetlc Epistemolcigy。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出版王宪钿等的中译本《发生认识论原理》。皮亚杰在书中用缝的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紧密连结的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关于认识的发生和 发展的观点。皮亚杰说:“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的成长问题,”本书是他几十年来研 究儿童智力发展所取得的科学成果的理论总结. 皮亚杰主要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但他指出其研究“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而认为“对认识的心理发生的研究是进行认识论分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不满意传统的认 识论只颐到高级水平的认识,即只颢到认识的某些最后结果,因此,他确足“发生认识论的 目的就在于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从最低级形式的认识开始,并追踪这种认识向以后各个水 平的发展情况.一直追踪到科学思维并包括科掌思维。”凡是熟悉皮亚杰工作的人,都会发 现正是这一理论思想指导着他对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的。 本书共分3章:第l章为认识的形成。作者应用了逻辑、数学的概念术语对所得的研究 资料作了结构性的分析。他以运算为标志区分出儿童思维发展的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从而阐明了认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建构过程而 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向一个较为复杂的结构过渡的原理。第2章为原初的机体条件。作者分析了认识获得的生物学前提。也就是认识在机体方面的起源和机制问题。他首先评述了J—B.de拉马克的经验主义,指出拉马克学说主要缺乏的是关于变异和重新组合的 内在能力的概念以及关于自我调节的主动能力的概念,而提出S—R(刺激一反应)公式的行为主义学派正是坚持了拉马克学说的精神的,他主张对这一公式应作彻底的变革:把S—R 公式改写成S:R,或更确切地改写成S (A)R,“其中A是刺激向某个反应格局的同化,而 同化才是引起反应的根源。”他还对“天赋论”、“从本能到智力”和“自我调节系统”问题 作了分析。第3章为古典认识论问题的重新考虑。作者对逻辑学、数学和物理学的古典认识 论问题分别作了考察,他认为各门科学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但认识的发生离不开继续不断 的建构。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不仅为研究认识论的读者建立了一个可供经验验证的方法.也提供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用跨学科的知识阐述认识起源问题的范例。

高中政治哲学必背详细知识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常识》 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原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物质决定意识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意识不仅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且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 1、事物是普遍联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叫做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 【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关系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统帅局部。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与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的条件下,关键性的部分对整个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方法论】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3、事物是发展变化 【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物质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