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O2 的收集和储存解决方案CO2 Capture and Storage – A Solution Within

CO2 的收集和储存解决方案CO2 Capture and Storage – A Solution Within

CO2 的收集和储存解决方案CO2 Capture and Storage – A Solution Within
CO2 的收集和储存解决方案CO2 Capture and Storage – A Solution Within

二氧化碳使用以及保存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 相对分子质量:44.01(国际原子量) 纯品: 99.5% 分子式:CO 2 1.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该物质划为第2.2 类,不燃液化气体。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眼睛接触。 健康危害:皮肤等外接触或灼烧,若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的气体可出现呼吸困难。环境危害:无毒无害。 燃爆危险:盛装液体二氧化碳的钢瓶,遇阳光、火源等会引起破裂。 2.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须用水冲洗,若果引起冻伤,须就医诊治。 眼睛接触:须用水冲洗后,急送医院就诊。 吸入:经口或鼻孔吸入蒸汽,引起呼吸困难,须到通风处,严重时须送医院就诊。 3.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液体二氧化碳钢瓶在日光下爆晒,或搬运时,易使钢瓶膨胀,若果钢瓶阀门被摔坏,易引起爆裂。但能在密封的空间内置换空气。当在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生到5000PPM 时,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可使意识丧失而死亡,液体二氧化碳可引起皮肤和其他有机组织冻伤。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着火的环境中,用雾水的水喷浇容器外壁。 灭火注意事项:灭火人员须穿戴防护用品且用重雾水保护操作人员。 4.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氧气防毒面具和防护服,防止液体二氧化碳灼 烧。 消除方法:关闭泄漏的钢瓶、贮槽阀门,并开雾水保护关闭阀门人员,若解决不了,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驱散周围的人及动物。 5.操作处理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钢瓶装液体二氧化碳,须配戴安全附件,平时用肥皂水检查钢瓶是否漏气,搬动时,避免滚动和撞击,贮存液体二氧化碳的容器须时刻检查容器的阀门、仪表等容器外壁。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良好的库房内,远离热源、火源,防止容器破裂。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

附件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Technical Guideline on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for Carbon Dioxide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on Trial)

目次 前言 (5) 1总则 (6) 1.1适用范围 (6)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6) 1.3术语与定义 (6) 2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程序 (7) 2.1评估流程 (7) 2.2评估范围 (8) 3主要环境风险源 (8) 3.1捕集环节的环境风险源 (8) 3.2运输环节的环境风险源 (9) 3.3地质利用与封存环节的环境风险源 (9) 4环境风险受体 (10) 5确定环境本底值 (10) 6环境风险评估 (10) 6.1环境风险可能性界定 (10) 6.2影响界定 (10) 6.3环境风险水平评估 (11) 7环境风险管理 (11)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环办[2013]101号)要求,规范和指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估工作,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以当前技术发展和应用状况为依据,规定了一般性的原则、内容以及框架性程序、方法和要求,可作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环境风险评估工作的参考技术资料。 本指南为首次发布,将根据环境管理要求及技术发展情况适时修订。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定。 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本指南自2016年7月1日起实施。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CO2制冷装置

CO2制冷装置CDPL500-SIE-29-Y 一:工作原理 二:操作流程: 三:仪表的操作: 四:冷干机的操作: 五:几种常见报警及消除:

CO2制冷装置 CDPL500-SIE-29-Y (一):工作原理 干燥清洁的二氧化碳气体在进入二氧化碳液化器进行液化,液化器是一个列管式换热器,制冷剂在管中流动,不断蒸发汽化吸收热量,二氧化碳气体被冷却到-20~-25℃(温度随压力的变化而变化)左右并被液化,在此温度下不能液化的气体(称为不凝性气体,主要成份是氧气和氮气)积聚在液化器的顶部被排放出液化器。制冷剂可在一定温度及压力下被冷却循环水冷凝成液体,使制冷剂具有制冷能力,吸收的热量被冷却水带走。液化的二氧化碳液体自流被送入储液罐储存。 储存液体时或生产用气时压力超过一定值时(1.93Mpa),冷冻机组自动开启(制冷机组满负荷运行)进行降温降压,将气体液化,避免安全阀起跳损耗气体。当制冷机组压力下降至一定值时(1.83Mpa),液化器冷冻机组自动停止工作;当二氧化碳来气量减少时,二氧化碳回路压力会降低,此时螺杆制冷压缩机会进行卸载。制冷机组工作时压力超过2MPa,建议关闭手动控制气体压缩机,如压力仍维持2Mpa,建议用户关闭制冷机组,检测发酵罐来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制冷压缩机的卸载范围: 1:二氧化碳回路压力>1.8 Mpa:制冷机组满负荷加经济器运行

2:二氧化碳回路压力>1.8Mpa,<1.7 Mpa:制冷机组满负荷运行 3:二氧化碳回路压力<1.7 Mpa:制冷机组75%负荷运行 2:二氧化碳回路压力<1.6 Mpa:制冷机组停止运行,等待气体压缩机给二氧化碳回路升压。 (二):操作流程: (1)自动运行:(系统正常运行) 按下启动按钮,这时候制冷压缩机进入运行准备状态,启动按钮灯亮。当系统压力大于18KG,制冷压缩机就可以运行,低于16KG自动停止,然后当系统压力再次大于18KG后会自动再运行,除非按下停止按钮,机器才会停止运行,同时停止按钮灯亮。如果运行中发现有报警发生,机器也会停止运行,人为的消除报警后再次按下启动按钮才能让机器运行。 (2)降压操作:(系统长时间停机可能会导致压力超高) 将允许降压打在开的位臵,允许降压指示灯亮。系统长时间停机可能会导致压力超高。当高过19.3KG时,制冷压缩机强制投入运行,到压力低于18KG停止。一般可以将允许降压打在开的位臵。 (3)工作流程: 系统运行后3秒制冷压缩机启动,首先线圈1得电,500毫秒后线圈2得电。这时能调阀1和2都未得电,压缩机为50%功率运行,线圈1运行后1分钟能调阀2得电,为75%功率运行。再过1分钟能

二氧化碳气瓶搬运存放及使用管理规定

二氧化碳气瓶搬运存放及 使用管理规定 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二氧化碳气瓶搬运、存放及使用管理制度一、二氧化碳气瓶的搬运 气瓶要避免敲击、撞击及滚动。阀门是最脆弱的部份,要加以保护,因此,搬运气瓶,要注意遵守以下的规则: 1、搬运气瓶时,不使气瓶突出车旁或两端,并应采取充分措施防止气瓶从车上掉下。运输时不可散置,以免在车辆行进中,发生碰撞。不可用铁链悬吊,可以用绳索系牢吊装,每次不可超过一个。如果用起重机装卸超过一个时,应用正式设计托架。 2、气瓶搬运时,应罩好气钢瓶帽,保护阀门。 3、避免使用染有油脂的人手、手套、破布接触搬运气瓶。 4、搬运前,应将联接气瓶的一切附件如压力调节器、橡皮管等卸去。 二、二氧化碳气瓶的存放 1、气瓶应贮存于通风阴凉处,不能过冷、过热或忽冷忽热,使瓶材变质。也不能暴于日光及一切热源照射下,因为暴于热力中,瓶壁强度可能减弱,瓶内气体膨胀,压力迅速增长,可能引起爆炸。 2、气瓶附近,不能有还原性有机物,如有油污的棉纱、棉布等,不要用塑料布、油毡之类盖,以免爆炸,勿放于通道,以免碰跌。 3、不同气瓶不能混放。空瓶与装有气体的瓶应分别存放。

4、在实验室中,不要将气瓶倒放、卧倒,以防止开阀门时喷出压缩液体。要牢固地直立,固定于墙边或实验桌边,最好用固定架固定。 5、接收气瓶时,应用肥皂水试验阀门有无漏气,如果漏气,要退回厂家,否则会发生危险。 三、二氧化碳气瓶的使用 1、使用前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调整至确实不漏气后才进行实验。 2、使用时先逆时针打开钢瓶总开关,观察高压表读数,记录高压瓶内总的二氧化碳压力,然后顺时针转动低压表压力调节螺杆,使其压缩主弹簧将活门打开。这样进口的高压气体由高压室经节流减压后进入低压室,并经出口通往工作系统。使用后,先关闭顺时针关闭钢瓶总开关,再逆时针旋松减压阀。 3、钢瓶千万不能卧放。如果钢瓶卧放,打开减压阀时,冲出的二氧化碳液体迅速气化,容易发生导气管爆裂及大量二氧化碳泄漏的意外。 4、减压阀、接头、及压力调节器装置正确连接且无泄漏、没有损坏、状况良好。 5、二氧化碳不得超量填充。液化二氧化碳的填充量,温带气候不要超过钢瓶容积的75﹪。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0404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人类正在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以及国家间合作,从技术、经济、政策、法律等层面探寻长期有效地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解决途径。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自身扔面临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艰巨情况下仍然对世界做出了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承诺,这将会给中国的能源结构产生深渊的影响,也将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CCUS技术与CCS技术对比 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通过碳捕捉技术,将工业和有关能源产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再通过碳储存手段。潜在的技术封存方式有:地质封存(在地质构造种,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田、不可开采的煤田以及深盐沼池构造),海洋封存(直接释放到海洋水体中或海底)以及将CO2固化成无机碳酸盐。 CCUS(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是CCS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可以循环再利用,而不是简单地封存。与CCS相比,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能产生经济效益,更具有现实操作性。 中国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发展,CCS技术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成本的基础上,该技术在中国的大范围推广与应用是不可取的,中国当前应当更加重视拓展二氧化碳资源性利用技术的研发。 三、二氧化碳主要捕集方法 目前主流的碳捕集工艺按操作时间可分为3类———燃烧前捕集、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燃烧中捕集)。三者个有优势,却又各有技术难题尚待解决,目前呈并行发展之势。 燃烧前捕集技术以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为基础,先将煤炭气化呈清洁气体能源,从而把二氧化碳在燃烧前就分离出来,捕进入燃烧过程。而且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压力会因此提高,分离起来较为方便,是目前运行成本最低廉的捕集技术,问题在于,传统电厂无法用这项技术,而是需要重新建造专门的OGCC电站,其建造成本是现有传统发电厂的2倍以上。 燃烧后捕集可以直接应用于传统电厂,这一技术路线对传统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集,投入相对较少。这项技术分支较多,可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膜分离法、化学链分离法等等。其中,化学吸收法被认为市场前景最好,受厂商重视程度也最高,但设备

CO2地质储存研究现状与启示

CO2地质储存研究现状与启示 摘要:目前,地质储存CO 2 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地质储存却一直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方式之一。该储存 方法与其他的方法相比,相对安全、可靠、适应范围广、副作用小。研究表明,有利的、精心设 计和妥善管理的地质储存储层,可以储存注入99%的CO 2 ,时间长达千年以上。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开展碳捕集与储存项目(CO2的捕集和储存)研究。本 文依据收集的CCS的研究资料,概述CO 2地质储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对我国CO 2 地质储存工 作的启示。 关键词:CO 2 ;地质储存;CCS;风险评估;选址; 1 引言 CO2地质储存研究历时尚短,但是,它对于世界各国的意义重大,由于其特殊的复杂性和可能引发的安全和环境风险问题,人们已经意识到制定系列法律、法规以规避风险,是推广CO2地质储存技术前必须加以谨慎解决的问题[1]。无论国外、国内,已有的法律、法规同CO2 地质储存发展的需要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到目前为止,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制定专门的CO2地质储存法律、法规方面做出了尝试,我国在这一方面仅刚刚起步[2]。 2 国外选址概况 2.1 国外选址指南发展概况 国外关于CC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二氧化碳捕获与储存)技术方面的指南基本上是在近十年制定和发布的。其中,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和地区是CCS 技术主要倡导者,也是法制化管理CCS技术队主要推动者[2]。 2.1.1 国际能源署 国际能源署(IEA)[3]作为世界能源权威机构,对CCS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IEA十分注重在政策方面的引导,在过去十年间发布了很多与CCS技术相关的政策文件以及研究成果报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2008年发布的《CO2储存项目能力评估、选址及场地鉴定》(Storage Capacity Estimation,Site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for CO2 Storage Projects)以及2009年发布的《CCS技术路线图》(Technology Roadmaps-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从全球角度规划了面向2050年的共同目标,并且提出了利益相关方需要采取的行动,对世界各国CCS的发展起到了引导作用。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葛秀珍,学士学位,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水工环地质技术方法动态情报研究。2.1.2 美国 从全球层面上看,美国是制定CCS技术相关指南最为全面的国家。最早在2003年,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LBNL)就分布了《CO2地质储存的风险评估和补救措施方案》(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Options for Geologic Storage of CO2)。接着于2004年

二氧化碳气瓶运输、存放及安全使用措施(新版)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二氧化碳气瓶运输、存放及安全 使用措施(新版)

二氧化碳气瓶运输、存放及安全使用措施(新 版) 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一、编制依据 1、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纸. 2、《预应力混凝土管桩》10G409. 3、《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二、工程概况 咸阳彩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位于咸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星火大道南侧,高科一路西侧。本项目一标段由ACF厂房及OC厂房组成,总建筑面积约66.8万m2。ACF厂房南北长约478m,东西宽约258m,占地面积约12万m2。OC厂房南北长约227m,东西宽约268m,占地面积约6万m2。 本标段桩基工程采用预制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静压法沉桩,基桩设计桩长25.00m、20.00m,桩径600mm、400mm,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80,ACF厂房12975根工程桩,OC厂房6898根工程桩,两厂房合

怎样高效储存利用二氧化碳(doc 6页)(正式版)

如何高效储存利用二氧化碳 摘要:二氧化碳既是对环境有严重影响的温室气体,也是与人类生存密切有关的基本碳资源。在自然界中,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质的起始点,也是迄今为止回收和净化的主要手段。当前矛盾的基本点是人类对化石燃料的过度依赖而导致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超过了其自然净化能力。因此,随着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均已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二氧化碳回收与利用技术的研发。 关键字:二氧化碳,储存,利用 二氧化碳回收和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大致将经历3个阶段。 (1)在上世纪80年代前可以视为二氧化碳的一般性应用技术阶段,其特点是主要集中在物理应用方面,化学转化及应用的量很少,且仅局限于尿素、纯碱、碳酸盐等少数工业领域。 (2)80年代以后可视为以解决全球温室效应为核心的技术开发阶段。随着温室效应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储存技术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术的开发受到普遍重视。虽然在应用反面仍以物理应用为主,但在应用途径上则大力开拓如超临界态二氧化碳、提高油气回收率等全新的应用技术。尤其是二氧化碳应用于驱油的新技术业已经受到油气生产企业的充分重视,由于每增产一吨原油,二氧化碳的消耗量高达2.2至6.7吨,故也是目前唯一能大规模回收和利用二氧化碳的途径。 本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将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利用的一碳化工技

术开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如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的工艺现已具备了工业化条件。 (3)尽管目前二氧化碳的回收和利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相对其排放总量而言,目前的利用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在本世纪的战略目标是将二氧化碳作为新碳源来对待,即通过化学、电学、生物学等全新的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种种有用物质,或者固定在其他物质上形成新的有用物质或材料。当前各发达国家均已为实现此战略目标指定了长期规划,并加强开发力度,而我国则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必须引起充分注意。 二氧化碳的捕集与储存。 由于无碳新能源的研发与推广,二氧化碳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等皆为长期的战略目标,因而就解决当务之急而言,大规模地捕集和储存二氧化碳扔不失为当前最有效的减排途径,对从事能源生产的企业则尤其如此。 目前的收集途径大致分以下几类。 (1)燃烧后脱碳:此技术路线是以气体净化工业上相当成熟的化学溶剂吸收法工艺为基础,也是当前仅有的已经进入工业规模试验的技术路线。针对电站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碳分压低、处理最大、且同时含有少量氧的特点。 (2)燃烧前脱碳:此技术路线的关键是转化制氢及高温下氢气的膜分离系统,开发的重点是膜式转化装置及高温膜分离材料。此项技术预计在2008-2010年建成示范装置,从现在来看已经初步实现。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及综合利用

二氧化碳的捕集、封存与综合利用

前言 近年来,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使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引起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二氧化碳的减排技术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如何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成为挑战人类智慧的难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主要以煤炭的消费为主,主要的CO2排放源为燃煤的发电厂。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预计到2025年,我国的CO2总排放量很可能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急需对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研究,以缓解我国的空气污染压力。目前CO2的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开拓,除了众所周知的碳酸饮料、消防灭火外,工业、农业、国防、医疗等部门都在使用CO2。科学研究己经证明,CO2具有较高的民用和工业价值:以CO2为原料可合成基本化工原料;以CO2为溶剂进行超临界萃取;还可应用于食物工程、激光技术、核工业等尖端高科技领域;近年来开发出的新用途如棚菜气肥、保鲜、生产可降解塑料等也展现出良好发展前景。[1]

1.CO2捕集系统 CO2捕获技术发展的方向是降低技术的投资费用和运行能耗。依据捕获系统的技术基础和适用性,通常将火电厂CO2的捕集系统分为以下4种:燃烧后脱碳、燃烧前脱碳、富氧燃烧技术以及化学链燃烧技术。 1.1 燃烧后脱碳 燃烧后脱碳是指采用适当的方法在燃烧设备后,如电厂的锅炉或者燃气轮机,从排放的烟气中脱除CO2的过程。 在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由于烟气中CO2分压通常小于0. 15个大气压,因此需要与CO2结合力较强的化学吸收剂分离捕集CO2,用于CO2捕集的化学吸收剂主要是能与CO2反应生成水溶性复合物的有机醇胺类。目前在CO2捕集方面研究和采用较多是醇胺法(MEA法)。[2] 燃烧后捕集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这种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适用范围广,系统原理简单,对现有电站继承性好。但捕集系统因烟气体积流量大、CO2的分压小,脱碳 的捕集成本较高。 过程的能耗较大,设备的投资和运行成本较高,而造成CO 2 1.2 燃烧前脱碳 燃烧前脱碳就是在碳基原料燃烧前,采用合适的方法将化学能从碳中转移出来,然后将碳与携带能量的其他物质分离,从而达到脱碳的目的。燃烧前分离捕集CO2实质上是H2和CO2的分离,由于合成气的压力一般在2. 7MPa以上(取决于气化工艺),CO2的分压远高于化石燃料在空气燃烧后烟气中的CO2分压。典型的燃烧前CO2捕集流程分三步实施: (1)合成气的制取:将煤炭、石油焦、天然气等燃料与水蒸气、氧气进行不完全的燃烧反应,生成CO和H2的合成气。 (2)水煤气变换:将合成气的CO进一步与水蒸气发生CO变换反应,生成CO2和H2。 (3)H2/CO2分离:将不含能量的CO2同能量载体H2分离,为后续的氢能量利用和CO2封存等作准备。[3] 燃烧前捕集技术的成本比燃烧后捕集技术的成本低,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组件及设置要求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一般为管网灭火系统,管网灭火系统由灭火剂储存装置、容器阀、选择阀、压力开关、安全阀、喷嘴、管道及其附件等组件组成。本节主要介绍系统组件及其设置要求。 一、二氧化碳灭火系统 (一)灭火剂储存装置?目前我国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均为储存压力5.17MPa规格,储存装置为无缝钢质容器,它由容器阀、连接软管、钢瓶组成,耐压值为22.05MPa。二氧化碳高压系统储存装置规格有32L、40L、45L、50L、82.5L。 高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的容器的工作压力不应小于15MPa,储存容器或容器阀上应设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19 MPa±0.95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充装系数应按国家现行《气瓶安全监察规程》执行;储存装置的环境温度应为0℃~49℃。?低压系统的储存装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储存容器的设计压力不应小于2.5MPa,并应采取良好的绝热措施。储存容器上至少应设置两套安全泄压装置,其泄压动作压力应为2.38 MPa±0.12MPa;储存装置的高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2.2MP a,低压报警压力设定值应为1.8 MPa;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装置系数应按国家现行《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执行;容器阀应能在喷出要求的二氧化碳量后自动关闭;储存装置应远离热源,其位置应便于再充装,其环境温度宜为-23℃~49℃;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二氧化碳灭火剂》(GB4396-2005)的规定;储存装置应设称重检漏装置。当储存容器中充装的二氧化碳量损失10%时,应及时补充;储存装置的布置应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成本估算

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成本估算 一、假想项目 在我国,化石燃料主要用于电力、交通运输和化工等行业。而交通运输业用能较分 散,不易大规模捕集二氧化碳;所以,电力和化工是我国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重点行业。由于海洋封存还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在本文中也未考虑,仅考虑EOR(强化石油开采)、ECBM(强化煤层气开采)和Aqufier(深部盐水层封存)。本文共假想了8 个中国CCS 项目。这些CCS 项目有如下假设:1. 原料均为煤;2. 所有CCS 项目都采用燃烧后脱碳技术,吸收剂为MEA;3. 国内燃煤机组的运行小时数为5500 小时,即负荷运行系数为5500/(24×365)=0.63;4. 合成氨厂负荷运行系数为0.85;5. 燃煤电厂的CO2 排放因子为0.81kg/KWh,合成氨厂的CO2 排放因子为3.8t/t 氨;6. 采用管道运输CO2;7. EOR和ECBM的封存量不大于现行项目的最大封存量,100Mt/y,深部含盐水层封存则不受此限制。 表1假想ccs项目 注释:EOR 二、CCS 项目成本分析 2.1总论 CCS 项目按照过程可分为捕集、压缩、运输和封存四个主要过程。有些文献也将压缩过程合并到捕集过程中。IPCC、Hendriks、David等对CCS 项目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本文将主要参考这些研究成果对中国假想的CCS 项目进行成本分析。 Hendriks研究了燃烧后脱除CO2 的各种过程的碳捕集成本,得出: 对于煤基合成氨厂,变换后的合成气要进行脱硫、脱碳处理而获得氢气,脱硫、脱碳剂均为MEA。脱硫过程中,合成气中大约30-40%的CO2 也会随着H2S 和SO2 等硫化物一起脱除;而在随后的脱碳过程中60-70% 的CO2 会以纯CO2 的形式被脱除。对于60 万吨 合成氨厂,仅有52%的CO2 被捕集,所有的CO2 均可以来自脱碳过程产生的纯CO2,因

关于CO2制冷的说明

关于CO2制冷的说明 CO2制冷的优点: 1、CO2为自然工质 2、优良的经济性,无回收问题 3、良好的安全性,无毒,不燃 4、优良的传热和流动性。 CO2制冷现阶段的局限性: 1、管道材质:CO2常温下压力为75kgf ,采用R717和CO2复叠制冷,温度控制在-5℃ ~-10℃范围内,设计压力为52kgf ,运行压力在30kgf ,在此压力下,管道采用不锈钢 或16Mnr ,不锈钢焊口需经过处理,否则容易腐蚀,16Mnr 焊接后需经过热处理,在中 国现有条件下,现场没法进行处理,如果出现问题,危险性更大。此外,中国没有这方 面的规范和部门对此进行检验,检验标准生产厂家按自己厂家的标准执行。 2、CO2的水的影响:CO2系统中如果有水分,不但会造成冰堵,CO2和水反应生产碳酸, 对系统造成腐蚀。通常在系统中增加干燥过滤器,经常更换干燥过滤器,但在如此高的 压力下,更换过滤器,对设备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CO2冲霜的问题:如果采用电融霜,运行费用非常高;采用水融霜,融霜时间长, 并且冷库地面会出现冻冰现象。通常采用工质融霜。CO2制冷压缩机组工作范围-5℃ ~-10℃,压缩机设计压力在35kgf ,而融霜温度在10℃左右,需增加进口压缩机进行 融霜,设计压力在50kgf~60kgf ,融霜压缩机组都是进口,如果出现故障,现场很难 处理,维修周期非常长。 4、辅助制冷系统:由于CO2 常温下压力过高,系统停止运行时,需开启辅助制冷系

统保持系统压力升高,辅助制冷系统需配置专用发电机组,并且都要有备用,时刻保证辅助制冷系统和专用发电机组都在良好的工作状态,平时不使用,一旦制冷系统停止运行,必须保证辅助制冷系统可靠运行,辅助制冷压缩机采用进口,维修麻烦。 5、操作维护:CO2制冷系统同R22制冷系统一样,系统很难回油,完全靠人工操作进行系统回油,在如此高的压力和复杂的系统下,对设备操作人员技术水平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该系统有制冷压缩机组、融霜压缩机组和辅助制冷系统,各压缩机组都不能出现故障,对设备维护人员要求很高的技术水平。系统压力非常高,运行补充CO2和冷冻油,更换阀门、安全阀等,都要求有非常专业的设备维护人员。 6、CO2的危险性:直接存在于人类的呼吸过程中,3% (30,000ppm) 导致呼吸加重 (+100%),5% (50,000ppm)导致麻醉,10% (100,000ppm) 导致昏迷,> 30% 立即导致由于浓度过高而引起的死亡!大气中CO2和O2的浓度比为1:700。O2浓度下降1-5%不会引起致命的危害。CO2浓度上升1-5%是致命的,需要设置类似于NH3那样明显的警示标志以便使现场受过训练的工作人员能够随时意识到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 综上所述,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无论从技术上、工艺上、还是用户的操作维护上,都不适合作为商业推广,只能作为实验项目使用,只有各方面都进一步发展,才适合推广。蒙牛、伊利公司都研究过CO2制冷,伊利公司还到CO2制冷现场参观过,但现在都没采用,就是CO2制冷现在还不可靠,风险性比较大。此次羊屠宰项目采用CO2 制冷,系统也需要氨液(可能2吨左右),采用氨制冷,系统充氨量才9吨左右,没超过十吨(超过十吨为重大危险源),采用CO2制冷没什么意义。

二氧化碳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合理地设计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生产和储存装置中设置的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 1.0.3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4二氧化碳灭火系统可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4.1灭火前可切断气源的气体火灾。 1.0.4.2液体火灾或石蜡、沥青等可熔化的固体火灾。 1.0.4.3固体表面火灾及棉毛、织物、纸张等部分固体深位火灾。 1.0.4.4电气火灾。 1.0.5二氧化碳灭火系统不得用于扑救下列火灾: 1.0.5.1硝化纤维、火药等含氧化剂的化学制品火灾。 1.0.5.2钾、钠、镁、钛、锆等活泼金属火灾。 1.0.5.3氢化钾,氢化钠等金属氢化物火灾。 1.0.6二氧化碳灭火系统的设计,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1.1全淹没灭火系统 total flooding extinguishing system 在规定的时间内,向防护区喷射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使其均匀地充满整个防护区的灭火系统。 2.1.2局部应用灭火系统 local application extinguishing system

向保护对象以设计喷射率直接喷射二氧化碳,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灭火系统。 2.1.3防护区 protected area 能满足二氧化碳全淹没灭火系统要求的有限封闭空间。 2.1.4组合分配系统 combined distribution system 用一套二氧化碳储存装置保护两个或两个以上防护区或保护对象的灭火系统。 2.1.5灭火浓度 flame extinguishing concentration 在101kPa大气压和规定的温度条件下,扑灭某种火灾所需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最小体积百分比。 2.1.6抑制时间 inhibition time 维持设计规定的二氧化碳浓度使固体深位火灾完全熄灭所需的时间。 2.1.7泄压口 pressure relief opening 设在防护区外墙或顶部用以泄放防护区内部超压的开口。 2.1.8等效孔口面积 equivalent orifice area 与水流量系数为0.98的标准喷头孔口面积进行换算后的喷头孔口面积。 2.1.9充装率 filiting ratio 储存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与该容器容积之比。 2.1.10物质系数 material factor 可燃物的二氧化碳设计浓度对34%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折算系数。

二氧化碳在冷库制冷系统的应用讲课稿

C O2在冷库制冷系统的应用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汤玉鹏一、C O2作为制冷剂的发展历史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前,C O2(R744),氨(R717),S O2(R764),氯甲烷(R40)等曾被广泛应用。 1850年,最初是由美国人A l e x a n d e r T w i n i n g提出在蒸汽压缩系统中采用C O2作为制冷剂,并获英国专利[1]。 1867年,T h a d d e u s S C L o w e首次成功使用C O2应用于商业机,获得了英国专利。于1869年制造了一台制冰机。 1882年,C a r l v o n L i n d e为德国埃森的F K r u p p公司设计和开发了采用C O2 作为工质的制冷机。 1884年,WR a y d t设计的C O2压缩制冰系统获得了英国15475号专利。澳大利亚的J Ha r r i s o n设计了一台用于制冷的C O2装置获得了英国1890号专利。 1886年,德国人F r a n z Wi n d h a u s e n设计的C O2压缩机获得了英国专利。英国的J&E Ha l公司收购了该专利,将其改进后于1890年开始投入生产。 19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将C O2应用于制冷。 1897年K r o e s c h e l B r o s锅炉公司在芝加哥成立了分公司,生产C O2压缩机。 1919年前后,C O2制冷压缩机才被广泛应用在舒适性空调中。 1920年,在教堂的空调系统中得到应用。 1925年,干冰循环用于空气调节。 1927年,在办公室的空调系统中得到使用。 1930年,在住宅的空调系统中得到使用,后来又被用于各种商业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空调制冷系统。 C O2制冷曾经达到很辉煌的程度。据统计,1900年全世界范围内的356艘船舶中,37%用空气循环制冷机,37%用氨吸收式制冷机,25%使用C O2蒸气压缩式制冷机。发展到1930年,80%的船舶采用C O2制冷机,其余的20%则用氨制冷机。由于当时的技术水平比较差,C O2较低的临界温度(31.1℃)和较高的临界压力(7.37MP a),使得C O2系统的效率较低。加上其冷凝器的冷却介质多采用温度较低的地下水或海水,基本属于亚临界循环。当水温较高时(如热带海洋上行驶的轮船其冷却水的温度可接近30℃),其制冷效率会更加下降。所以C O2制冷技术并没有进一步开发运用于汽车空调、热泵等。

二氧化碳气瓶使用及储存规范

二氧化碳气瓶使用及储存规范 一、危险性概述 1.危险性类别:根据《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该物质划为第类, 不燃液化气体; 2.健康危害:皮肤等外接触或灼烧,若吸入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的气 体可出现呼吸困难;如不及时处理,可使意识丧失而死亡,液体二氧化 碳可引起皮肤和其他有机组织冻伤; 3.燃爆危险:盛装液体二氧化碳的钢瓶,遇阳光、火源等会引起破裂; 4.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眼睛接触; 5.环境危害:无毒无害。 二、急救措施 1.皮肤接触:须用清水冲洗,若果引起冻伤,须就医诊 治。 2.眼睛接触:须用清水冲洗后,急送医院就 诊。 3.吸入:经口或鼻孔吸入蒸汽,引起呼吸困难,须到通风处,严重时须送 医院就诊。 三、~ 四、消防措施 1.危险特性:液体二氧化碳钢瓶在日光下爆晒,或搬运时,易使钢瓶膨胀, 若果钢瓶阀门被摔坏,易引起爆裂; 2.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着火的环境中,用雾水的水喷浇容器外壁; 3.灭火注意事项:灭火人员须穿戴防护用品且用重雾水保护操作人员。 五、泄漏应急处理 1.应急处理:处理泄漏物必须穿戴氧气防毒面具和防护服,防止液体二氧 化碳灼烧; 2.消除方法:关闭泄漏的钢瓶、贮槽阀门,并开雾水保护关闭阀门人员, 若解决不了,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驱散周围的人及动 物。

六、操作事项 1.使用前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调整至确实不 漏气后方可作业; 2.搬动时,避免滚动和撞击,贮存液体二氧化碳的容器须时刻检查容器的 阀门、仪表等容器外壁。 七、注意事项: 1.) 2.钢瓶应存放在阴凉、干燥、远离热源(如阳光、暖气、炉火)处,不得 超过31℃,以免液体CO2温度的升高,体积膨胀而形成高压气体,产生 爆炸危险; 3.钢瓶严禁卧放;禁止随意搬动敲打钢瓶,经允许搬动时应做到轻搬轻放; 4.CO2不得超量填充,液化CO2的填充量,温带气候不要超过钢瓶容积的 75﹪,热带气候不要超过﹪; 5.旧瓶定期接受安全检验; 6.使用二氧化碳气体进行作业,出气压力根据使用工艺要求限定压力使用 区间,并于出气管上进行标记。

海洋贮藏CO2的基本知识

引言 海洋封存二氧化碳,是控制化石燃料燃烧导致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本报告阐明了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基本原理,简要叙述了有关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科学领域,以及论述了二氧化碳海洋封存的环境影响。本报告也描述了在利用海洋封存限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前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 可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天然碳储层降低人为二氧化碳排放对大气的影响。在3 个主要的天然碳储层中,海洋碳储层的储量到目前为止是最大的。海洋碳储层的储量比陆地碳储层高出数倍,而陆地碳储层的储量大于大气碳储层的储量。然而,目前仅大气碳储层承受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全部负荷,这就引起人们关注气候变化。目前,人们已开发了增强陆地碳汇的方法,例如增加造林面积,而且,人们正在验证利用天然(地下)储层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由于海洋碳封存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增强海洋碳封存能力的方法的效率并不显著。然而,利用海洋碳储层储存(或封存)碳的潜力是巨大的。当不考虑是否采取额外的人为干涉活动时,海洋确实是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主要吸收汇。 利用海洋碳储层封存二氧化碳的方法至少有两种: 1)从大规模工业点源捕集二氧化碳并把二氧化碳直接注入深海; 2)通过添加营养素使海洋肥化来增强大气二氧化碳的提取。 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得到证实,则应在较长时期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然而,当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时,利用该两种方法的确能够提供争取时间的途径。 上述两种方法在有关海洋肥化方面仍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把二氧化碳注入深海的相关科学研究虽然仍需进一步完善,但却易于理解。为此,本报告重点在于论述海洋封存二氧化碳的第一种方法(简要描述海洋肥化,见附录)。 自从1995年以来,国际能源署温室气体研究与开发项目组已组建了多个国际专家小组。这些专家组研究了有关深海二氧化碳注入的知识。专家组的主要目标,是确定需要开展的研究领域,以及确保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来推测海洋肥化的利益和影响。最终,专家组重点研究4个主题:1)海洋环流;2)环境影响;3)国际合作与关注项目;3)实践与试验方法。本报告提供的信息多数来自于这些专家组及其提交的论文。该简短提要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旨在促进有关海洋封存二氧化碳的讨论。可从国际能源署温室气体研究与开发项目组获得专题研究小组的完整报告。

二氧化碳制冷技术

二氧化碳制冷技术 二氧化碳具有高密度和低粘度,其流动损失小、传热效果良好,并且通过对传热作用的强化,可以弥补其循环不高的缺点。同时二氧化碳环境表现优良、费用低易获取、稳定性好、有利于减小装置体积。最重要的是,其安全无毒,不可燃,这一点比R290具有明显的优势。 当然,采用二氧化碳为制冷剂也有缺点,二氧化碳高的临界压力和低的临界温度也给它做制冷剂带来了许多难题。无论亚临界循环还是跨临界循环,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运行压力都将高于传统的制冷空调系统,这必然会给系统及部件的设计带来许多新的要求。同时现阶段还存在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效率相对较低的问题。 目前二氧化碳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汽车空调领域,由于制冷剂排放量大,对环境的危害也大,必须尽早采用对环境无危害的制冷剂; 第二方面是热泵热水器,二氧化碳在超临界条件下放热存在一个相当大的温度滑移,有利于将热水加热到一个更高的温度; 第三方面是考虑到二氧化碳良好的低温流动性能和换热特性,采用它作为复叠制冷循环低温级制冷剂。

在复叠式制冷系统中,二氧化碳循环在亚临界条件下运行。此时二氧化碳用作低压级制冷剂,高压级用NH3作制冷剂。与其它低压制冷剂相比,即使处在低温,二氧化碳的粘度也非常小,传热性能良好,因为利用潜热,其制冷能力相当大。 目前,欧洲在超市中已建立了几个这种用二氧化碳作低温制冷剂的复叠式制冷系统,运行情况表明技术上是可行的,这种系统还适用于低温冷冻干燥过程。 当前关于R22制冷剂的替代国际上主要有两种技术方案: 一种是以北欧国家和韩国为代表,其主张采用天然工质作为替代物,如纯工质R290、R1270、R744、R600a、R600、R717等,以及HCs类的混合物; 另一种是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采用HFCs作为替代物,如美国联合信号公司的非共沸混合物R410A、杜邦公司和I.C.I公司的混合物R407C,以及R32和R152a等,这些制冷剂的ODP均为0,能够达到保护臭氧层的目的,但是会产生温室效应。 目前看来,二氧化碳在国内市场的前景,还有点像“雾里看花”,就像王立群所言,他们都了解它的好,但真正用的少。国内空调行业暂时看不到二氧化碳发展的影子,其在国内冷冻冷藏市场也才刚刚迈步,但在热

存储二氧化碳的选项

在海洋中储存二氧化碳的选项 1.引言 世界海洋中含有约39000 gt-C(143000gt-CO2,1g=109),是比大气库存的50倍,并估计过去两个世纪中,人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300gt的38%左右(500gt的CO2)。 如本章所描述的通过增加海洋库存来储存碳的选项已被研究,包括生物(施肥),化学(海洋的酸度降低,加速石灰岩风化),和物理(CO2溶解,在深海中的超临界CO2池)方法。 2.物理基础 2.1二氧化碳在海水中的物理性能 直接释放CO2到海水主要取决于它被释放的海水的压力(即,深度)和水的温度。关键特性如下: 1、给定温度下的液化压力:在该点的压力值增加,CO2气体将液化; 2、液体CO2密度随压力的变化,这决定了其相对于海水的浮力; 3、CO2水合物形成的深度和温度。 2.2饱和压力 在0–10°C的温度,在4–5MPa压力下二氧化碳将液化,相应的水深400–500m,在10°C时液体密度为860kg/m3和0°C时为920kg/m3.在这个深度的液体CO2会会有正浮力,在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自由液滴会上升蒸发成气泡。 2.3浮力 图1显示了CO2和海水密度与海洋的深度范围关系。在深度2500-3000m,液体二氧化碳是比水更可压缩并成为中性浮力。在这个深度范围内,释放的液滴会沉到海底。 图1 CO2和海水的密度与深度关系 2.3水合物的形成

CO2水合物可以在所有的海水下面400m处形式,只要有足够的二氧化碳,在水的温度接近0°C的极地区域只需在150m以下。二氧化碳气泡或液滴在水合物稳定深度将迅速形成结晶水合物皮肤,这会限制CO2向周围海水溶解的速率。在冲绳中部槽1500米的深度处,已观察到在富CO2气泡周围形成的天然水合物从水热液口处排出。 固体二氧化碳水合物的密度为1.11×103kg/m3,并因此将沉在海水中,其中下沉的密度为1.03×103kg/m3。然而,一个从气泡或液滴形成的裹在水合物皮肤上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将取决于气体或液体的密度,以及皮肤的厚度和液滴大小。 3.直接注入CO2 吸收进入海洋的人为CO2的比例已超过过去200年的CO2分压的增加,目前每年发生率为2.4 gt的CO2。 在海洋中长期存储CO2依赖于深的水域,且水域有几个世纪的通气时间,加上CO2分为海水和大气的自然倾向。两个基本的概念和一系列的技术方案已经被提出,如表1。 表1 CO2海洋封存选项 物理概念技术方案 直接溶解CO2 上升流 中性浮力传播下沉羽 液态CO2分离海底管道饲料湖 加固体CO2泥浆的下沉冷却液 3.1直接溶解CO2 深海水域具有更高的溶解碳负载潜力,在水深从1000至3000米深度的,体现在在库存大于80 g C碳库存增加,这相当于14年的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0年的水平。 在温跃层以下直接溶解是一个选择以利用这种存储容量达到长期封存二氧化碳效果。在水深500m释放,将会以液态形式存在,同时会伴随着单个液滴直接形成水合物壳。在深度低于2500米,取决于液滴的大小和水合物皮肤厚度,由此产生的羽状滴会有正浮力并上升,而单个液滴慢慢溶解。在3000m以下的深度释放,类似的行为将被视为一个下沉羽,而在中间深度的有中性浮力的羽流会发生垂直的蔓延。 CO2溶解的实验结果及现场试验结果 实验室、现场试验和数学建模的研究以及小规模的现场试验已调查了将CO2释放到海水的特性,行为和其产生的生态影响,对象一般为液滴,较大的液团,或液体–水合物–水的混合物。 在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进行的现场实验,通常涉及的通过远程操作车辆(ROV)来释放和观察液滴,已经了解到封闭水合物滴的溶解速率及其上升或下沉率取决于释放深度。上升的液滴被发现拥有一个满足斯托克斯法律行为的刚性球的线终端速度,这与刚性水合物壳相符。并发现封闭水合物液滴的溶解速率与非水合物液滴的预期速率相比减少的原因是由3-4个因素引起的。其他的现象也有被观察到,如液滴的漂流和一个气相液滴穿过液化压力深度。 相对较大的液体CO2释放量的实验也调查了用声纳来跟踪上升羽流的方法。这种技术对监测海底含水层CO2存储或枯竭气领域或监测CO2热液从喷口射出具有重要意义。封闭式的水合物CO2液滴容易被高频声纳(38和675khz)检测到,是由于它具有不同于液态CO2和海水的高声波速度。进一步的实验中将采用使用较低声波频率的设想,这可以监测到由CO2溶解造成的海水密度的变化,以及羽流可能的生物反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