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以黔西地区为例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以黔西地区为例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以黔西地区为例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以黔西地区为例

第42卷 第2期 煤田地质与勘探

Vol. 42 No.2

2014年4月 COAL GEOLOGY & EXPLORA TION Apr . 2014

收稿日期: 2012-12-14

基金项目: 山西省煤层气联合研究基金项目(2012012008);安徽理工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 (QN201307);安徽理工大

学人才引进基金(11171);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408085QE88)

作者简介:

徐宏杰(1981—),男,河南潢川人,博士,讲师,从事煤层气开发地质与工程研究.

文章编号: 1001-1986(2014)02-0035-04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

——以黔西地区为例

徐宏杰1,桑树勋2,易同生3,邓昌文3,刘会虎1,李 林4

(1.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

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3. 贵州省煤田地质局,贵州 贵阳 550006;

4. 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54) 摘要: 结合黔西地区煤层群赋存的地质特点和钻井难点,从工程实际和储层保护出发,分析了现有煤层气参数井、预探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划分出4种地层(含煤体)结构条件;提出了不同条件下设计与施工优化的4类8种配套井身结构变化形式,并对其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探井的井身结构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煤层气井;地质适应性;井身结构;优化方法;黔西地区

中图分类号:P63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1-1986.2014.02.007

Geological adaptability and optimization method of well structure for coalbed

methane well: with Western Guizhou as an example

XU Hongjie 1, SANG Shuxun 2, YI Tongsheng 3, DENG Changwen 3, LIU Huihu 1, LI Lin 4

(1. 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Huainan 232001, China ; 2. School of Resources and Geoscience ,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 Xuzhou 221008, China ; 3. Guizhou Bureau of Coal Geological Exploration , Guiyang 550006, China ; 4. Xi ′an Research Institute ,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Crop , Xi ′an 710054, China ) Abstract: Large amount of coalbed methane (CBM) resource is distributed in Western Guizhou, and it is under conditions of coal seam groups. But the process of CB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s lagging behind for the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The used well structure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need of construction in geologicaly complex area. Based on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reservoir protection,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features and drilling difficulties, the geology adaptability of CBM well was analyzed; four stratum structure (including coal structure) conditions were also divided. Finally, four kinds of well structure design and eight working structure were put forward, and their adaptability and applicable scope were also analyzed. So the conclusion can provide a new thinking for CBM structure design in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

Key words: CBM well; geological adaptability; wel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ethod; Western Guizhou

贵州省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分别占中国南方的81%和82%,但其开发进程远远滞后于华北地区。近几年施工的煤层气预探井工程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揭示了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可见难取”,开发工艺须进一步完善。由于煤层气钻井受高效率、低成本条件制约,钻井工程环节在整体开发体系中的作用凸显。在复杂地质环境下,煤层气探井经常遇到井漏、缩径、煤层坍塌等情况。为此,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以提高钻井效率,选择合适井身结构以增强其地质适应性显得尤为关键。

贵州省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主要集中于黔西地区的六盘水煤田和织纳煤田[1]。随着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在这些煤田钻探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多。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多处漏失层位并存,且以裂隙溶洞性漏失为主,显著降低了钻进速度,增加了钻井成本;二是煤层层数多,且多数煤层以构造煤为主,钻至煤层下部时,上部煤层极易坍塌。实践表明,华北地区煤层气直井多采用的“Φ311.1mm+Φ215.9 mm”二开套管程序与其对应的井身结构对于黔西复杂地质条件下煤层气井存在

·36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2卷

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应黔西地区煤层气勘探的要求。尽管前人已对钻井井身结构优化开展了较多的研究,但多集中于油气深井[2-4]和煤层气定向井[5-9]。部分学者也探讨了不同煤层气开发方式的地质适应性[10-15],但较少探讨煤层气直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和改进[16]。因此,开展井身地质适应性与井身结构优化方法研究,对提高黔西地区煤层气井钻井技术水平、加速贵州省煤层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煤层气探井的井身结构地质适应性

1.1 黔西地区煤层气开发钻井地质难点

黔西地区是贵州省煤层气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煤层具有层数多、薄至中厚分布、成组出现、构造煤发育等特点。区域地层多属海相沉积,含煤地层分布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石煤)、下石炭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上三叠统、古近系和新近系[17],其中上二叠统龙潭组和长兴组是煤层气开发主要目的层位。煤层气井钻遇地层一般自上而下为:新近系;三叠系中统关岭组、下统永宁镇组、飞仙关组;二叠系上统长兴组、龙潭组、峨眉山玄武岩组。

煤层气参数井、预探井的钻井目的是了解煤层分布情况、满足取心需要和获取目的煤层的真实储层参数。但从黔西目前已施工的煤层气井分析,煤层气井钻进过程中存在以下难点:

a. 多数地区第四系直接覆盖在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之上,下伏飞仙关组第二段(T1f2)以上灰岩段主要存在裂隙、溶洞性漏失,且可能有多处漏失。由于为漏失严重,通用堵漏方法效果不明显,严重制约了钻井效率的提高。

b. 黔西地区煤层多成组出现,且多数煤层发育程度不等的构造煤,不仅使煤心采取率降低,且下部煤层取心时,上部煤层易坍塌,井壁不稳定。1.2 井身结构地质适应性分析

目前国内华北地区煤层气井普遍采用二开井身结构方案[18-19]。一开用Φ311.1 mm钻头,钻穿黄土层和基岩风化带后,下Φ244.5 mm表层套管,封固地表疏松层、砾石层、建立井口;二开用Φ215.9 mm 钻头,钻穿目的煤层底界以下60 m完钻,下入Φ139.7 mm生产套管,注水泥封固至目的煤层以上250~300 m,目的煤层以下留一定长度“口袋”。

在地质复杂区域,也采用了三开井身结构方案。如在四川古蔺大村施工的DC-1、DC-2井[20]。具体井身结构为:一开用Φ444.5 mm三牙轮钻头钻至基岩5~10 m后,下入Φ377.0 mm井口导管;二开用Φ311.1 mm三牙轮钻头钻至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二段底部,下入Φ244.5 mm表层套管,用油井水泥采取水泵固井,水泥返至地面;三开用Φ215.9 mm三牙轮钻头钻至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顶5~10 m,换用Φ215.9 mm~Φ75 mm阶梯状底喷金刚石PDC取心钻头实施取心,钻到目的煤层底板以下50 m完钻,测井后,下入Φ139.7 mm生产套管,用固井车固井。

上述两种代表性井井身结构在特定地区具有普遍适应性,但地质实际与工程实践表明,这两种井身结构在黔西地区并不完全适用。黔西地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地层大面积出露,受大气降水补给,至飞仙关组石灰岩泥灰岩段岩溶、溶蚀现象普遍发育,钻井过程中易发生溶洞或裂隙性漏失,成为钻井过程中的一大关键。而构造煤在各煤层不同程度发育,亦是制约快速钻进的难点。上述二种井身结构均难以提供良好的井眼条件实现对复杂层位的有效封隔,使得钻进与取心相对困难。取黔西地区某一煤层气参数井地层柱状图,对两种典型井身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图1)发现:a.二开井身结构不能封堵基岩面以下的漏失层,且不能有效控制构造煤发育煤层失稳坍塌;b. 三开井身结构尽管增加了技术套管,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应对漏失,提高钻井效率,但却改变不了多个煤层条件下,下部地层钻进上部煤层坍塌的情况。

图1 不同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

Fig.1 Geoglogical adaptability of different wellbore structure

of CBM well

2 井身结构设计优化方法

井身结构地质适应性分析表明,对于黔西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典型二开和三开井身结构难以保证优质钻进,需要改进井身结构以适应不同地层结构和克服地质复杂情况。井身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应充分考虑出现漏、涌、塌、卡等复杂情况的处理作业需要,这主要包括套管层次和每层套管的下入深度,以及套管和井眼尺寸的配合,其设计主要依据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剖面[21]。煤层气井由于

第2期

徐宏杰等: 煤层气井井身结构的地质适应性与优化方法

· 37 ·

井深较浅,且多数探井在设计时缺乏地层压力和地层破裂压力剖面方面的资料,因此,多采用半经验法结合地区地层剖面设计井身结构。由于生产套管尺寸(取心需要)相对固定,所以下部套管的下深和规格可以基本确定,而其强度校核也属于常规设计范畴。鉴于上述原因,可供选择的井身结构方案主

要在于调整上部套管结构与下深。

针对贵州省煤层赋存、煤体结构和地层结构特点,基于现行钻井施工技术力量,考虑第四系厚度、漏失层位与煤层煤体结构条件,以简化施工程序为原则,给出了以下4种井身结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8种变化形式(表1)。

表1 井身结构优化与实钻设计

Table 1 Optimization of wellbor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drilling

实钻井身结构变化类型

薄松散层地层

厚松散层地层

煤层 条件

目的煤层煤体结构

未漏失/非严重漏失

严重漏失(未知)

未漏失/非严重漏失

严重漏失(未知)

设计井身结构(Ⅰ)

设计井身结构(Ⅲ)

单煤层

原生结构煤/构造煤 多层原生结构煤 原生结构煤+构造煤

二开 (T 1f 2/井底)

二开(T 1f 2/井底)或三开(漏失层/T 1f 2/井底)(扩眼)

三开(基岩/T 1f 2/井底)

三开(基岩/T 1f 2/井底)或(基

岩/漏失层/井底)

设计井身结构(Ⅱ)

设计井身结构(Ⅳ)

煤层群

构造煤+原生结构煤

三开(T 1f 2/煤层底部/

井底)

三开(漏失层/煤层底部/井底)或(T 1f 2/煤层底部/井底)

四开(基岩/T 1f 2/煤层

底部/井底)

四开(基岩/漏失层/煤层

底部/井底)

注:漏失层/T 1f 2/井底表示井身结构一级、二级、三级分界线大概位置;原生结构煤+构造煤指示层位,上层原生结构煤,下层煤构造煤。

a. 薄松散层单煤层或煤层组(多层原生结构煤/原生结构煤+构造煤)条件

井身结构设计为二开结构。以Φ311.1 mm 钻头开孔,在未遇严重漏失时,由于松散层段较薄,无须单独套管隔开。钻遇基岩面和飞仙关组第二段(T 1f 2)后,一开固井,防止下部钻进时飞仙关组漏失并稳定整个上部地层。二开采用Φ215.9 mm 钻头至设计井深,Φ139.7 mm 套管固井完钻。如一旦发现井漏,测量井漏速度,漏失速度小于20 m 3

/h 时,可加入1%的单向封闭剂随钻堵漏;如遇到裂缝性漏失(漏失速度在20~50 m 3/h)时,可加入3%~5%复合型堵漏剂+1%单向封闭剂用小排量泵入井底后静止堵漏。堵漏成功则钻至飞仙关组第二段(T 1f 2)后,一开固井;堵漏失败,可强钻至飞仙关组第二段(T 1f 2)后,一开固井。由于松散层较浅,也可以Φ444.5/406.4mm 钻头较快扩眼至漏失层位,下入Φ377/339.7mm 表套封固此漏失段。二开仍用Φ311.1 mm 钻头钻至飞仙关组第二段(T 1f 2)后二开固井。三开以Φ215.9 mm 钻头/139.7 mm 套管完钻。在原生结构煤+构造煤条件下,由于原生结构煤赋存于上层,结构稳定,不易出现钻开下部煤层时,上部煤层产生垮塌,因此,第一种条件无须考虑煤体结构条件。

b. 薄松散层煤层组(构造煤+原生结构煤)条件

井身结构设计为三开结构。一开Φ444.5 mm 钻头开孔,如未遇漏失或漏失易堵,钻至飞仙关组第二段(T 1f 2)后,一开固井。如严重漏失难堵,可强钻

至T 1f 2层位后固井,保证下开继续钻进。如刚钻过漏失层未钻至T 1f 2层位固井封堵,则不能保证T 1f 2层位下段如遇强漏失,井身结构将不能满足需要。这种结构具有一定风险系数,但可根据钻遇实际漏失情况调整二开下深。随后以Φ311.1 mm 钻头钻至上部构造煤层后,为防止清水钻进下部煤层而上部构造煤层垮塌,在构造煤层取心测试结束后,需将煤层顶部以上井段用Φ244.5 mm 技术套管封固。 c. 厚松散层单煤层或煤层组(多层原生结构煤/原生结构煤+构造煤)条件

井身结构设计为三开结构。此种井身结构考虑了厚松散层可能对钻井施工稳定性的影响。由于松散层较厚,可能在钻遇下部地层时,上部垮塌,因此,基岩段必须封堵。采用Φ444.5/406 mm 钻头开孔,钻遇基岩面下5~10 m 一开固井,下入Φ377/339.7 mm 表层套管,封固表土砾石层、流沙层。二开采用Φ311.1 mm 钻头钻至飞仙关组二段(T 1f 2)底部5~10 m 后,下入Φ244.5 mm 套管用油井水泥水泵固井,水泥返至地面。三开采用Φ215.9 mm 井眼完井。一开钻井过程中,如遇严重漏失且漏失层位在基岩面以上,则强钻至基岩面后固井,如未漏失,则直接钻至目的层位后二开钻进。二开钻进如遇1~2层漏失层,在堵漏极为困难条件下,可考虑在漏失层固井封堵。但未钻至T 1f 2层位就二开固井,不能保证T 1f 2层位下段如遇强漏失层位的情况下,井身结构能满足需要,这种结

·38 ·煤田地质与勘探第42卷

构也具一定风险。

d. 厚松散层煤层组(构造煤+原生结构煤)条件

井身结构设计为四开结构。由于存在多层煤,且上部构造煤煤层对下部煤层钻进有影响,所以须合理考虑松散层段、漏失层位和构造煤层的综合影响效应。未严重漏失情况下,井身结构为:导管段下至基岩下5~10 m,Φ660.4/540 mm钻头+Φ508/ 428 mm套管;二开采用Φ444.5/406 mm钻头+ Φ377/339.7 mm套管,下至飞仙关组二段(T1f2)底部5~10m;三开采用Φ311.1 mm钻头+Φ244.5 mm技套,下深至构造煤层以下10~15 m(下目的煤层以上)固井;四开,Φ215.9 mm钻头+Φ139.7 mm表套至预设井深完井。如遇飞仙关组严重漏失地段,也可将一开井身调整下至漏失层位以下固井,但存在多层溶洞漏失难以封堵的可能。厚松散层条件下,直接采取大口径钻头开孔,省略了厚松散层条件下钻遇漏失时可能的大深度扩孔环节,遇到复杂情况有较大的处理空间,且作业费用增加有限。

3结论

a. 黔西地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第二段以上以灰岩为主,钻进过程中该段存在裂隙、溶洞型恶性漏失,常规堵漏方法难以奏效。该区煤层成组出现,且常发育不同程度构造煤,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地层钻进过程中常出现煤层下部钻进上部煤层段井壁失稳现象。国内煤层气井采用的典型二开和三开井身结构难以有效适应本区地层,还会降低钻井效率,增加钻井成本。

b. 针对黔西地区钻井地质难点,提出了通过优化井身结构以增强煤层气井地质适应性。将地层(煤层)结构划分为4种典型类型,并建立了与之对应的4种井身结构设计方案与施工过程中的8种变化形式,将其应用于黔西地区煤层气参数井或探井的设计与施工,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唐显贵. 贵州省煤炭资源赋存规律[J]. 煤田地质与勘探,

2012,40(5):1?5.

[2] 冯希忠,刘伟莉,王霞,等. 胜利油田车西北带深探井井身结

构分析与优化[J]. 钻采工艺,2011,34(3):15?19.

[3] 郑有成,钱浩东,常洪渠. 关于采用非常规套管程序改进四川

深井井身结构设计的探讨[J]. 钻采工艺,2008,31(1):7?11.

[4] 王越之,段异生,金业权. 非常规井身结构中套管选用技术研

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6,28(4): 93?95.

[5] 陈艳鹏,杨焦生,王一兵,等. 煤层气羽状水平井井身结构优

化设计[J]. 石油钻采工艺,2010,32(4):81?85.

[6] 鲜保安,蒋卫东,黄勇. 煤层气分支井井身结构设计模型

研究[J]. 天然气技术,2007,28(6):113?117.

[7] 王新海,张冬丽,方海飞,等. 煤层气开采定向羽状水平井井

身结构优化[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4):124?128. [8] 乔磊,申瑞臣,黄洪春,等.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工艺研

究[J]. 石油学报,2007,28(3):112?115.

[9] 高德利,鲜保安. 煤层气多分支井身结构设计模型研究[J]. 石

油学报,2007,28(6):113?117.

[10] 涂乙,涂辉,臧真霞. 煤层气井钻井工艺及完井技术适应性研

究[J]. 油气井测试,2011,20(6):62?64.

[11] 张培河,张明山. 煤层气不同开发方式的应用现状及适应条件

分析[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0,38(2):9?13.

[12] 黄勇,姜军. U型水平连通井在河东煤田柳林地区煤层气开

发的适应性分析[J]. 中国煤炭地质,2009,21(增刊1):32?36.

[13] 江山,王新海,张晓红,等. 定向羽状分支水平井开发煤层气

现状及发展趋势[J]. 钻采工艺,2004,27(2):12?14. [14] 石军太,李相方,张冬玲,等. 煤层气直井开发井网适应性优

选[J]. 煤田地质与勘探,2012,40(2):28?30.

[15] 张培河,白建平. 煤矿区煤层气开发部署方法[J]. 煤田地质与

勘探,2010,38(6):33?36.

[16] 王彦祺. 提高煤层气井钻井效率的工艺技术[J]. 天然气工业,

2010,30(6):64?66.

[17] 徐彬彬,何明德. 贵州煤田地质[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

版社,2003.

[18] 乔磊,申瑞臣,黄洪春,等. 沁水盆地南部低成本煤层气钻井

完井技术[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4):482?486. [19] 李云峰. 沁水盆地煤层气钻井工艺方法[J]. 中国煤田地质,

2005,17(6):52?53.

[20] 尹中山,胡勋茂. 四川煤层气井施工的问题与对策[J]. 探矿工

程岩土钻掘工程,2010,37(2):4?8.

[21] 陈庭根,管志川. 钻井工程理论与技术[M]. 东营:石油大学

出版社,2002.

A油田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A油田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摘要:分析了A油田高含水期产量递减、含水上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井网优化调整方式。利用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等方法对A油田一断块的油层动用状况、剩余油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阐述了窄小砂体油田高含水期井网优化调整的可行性及方法,为进一步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井网优化窄小砂体剩余油注采关系 一、主要影响因素 (1)砂体发育规模小且分布零散。研究表明,A油田主体河道砂呈南北向分布,砂体宽度100-200m,同排相邻2口以上的井钻遇同一条河道砂体井数仅占钻遇河道砂体井数的6.9%。与长垣北部油田相比,单层厚度较薄,砂体发育规模较小,侧向连续性和连通性较差。 (2)单向连通比例大。A油田水驱控制程度72.9%,其中单向连通比例高达36.3%。各类微相中,连通比例范围在3.6-35.9%之间,反映出不同微相间水驱控制程度差别较大。 (3)部分区块油水井数比大。A油田目前总油水井数比为1.90,正常开井的油水井井数比为1.92,五个断块油水井数比都在2.0以上,说明A油田目前井网仍然不适应,从单砂体来看,普遍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等情况。 二、井网优化调整可行性研究 2.1加密调整对象 (1)目前井网控制住的砂体,但因注采关系不完善或物性差而没有动用、动用差的储层。 (2)因砂体发育规模小,原井网控制不住,而新井网能够钻遇的砂体。 2.2加密调整潜力 (1)原井网未动用和动用差的储层潜力。根据A油田一断块60口井环空测试资料统计,平均单井未动用和动用差的厚度为2.07m。 (2)井网控制不住的储层潜力。统计A油田二次加密井完钻后可调厚度情况,平均单井新钻遇砂岩层数为1.2个,占可调层数的27.9%,钻遇厚度为1.2m,占可调厚度的25.6%,新钻遇砂体比例较高,说明A油田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井网对砂体的控制程度低,具有一定的加密调整潜力。

煤层气钻井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煤层气钻井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2008-11-17 来源 关于煤层气 1.1煤层气的成因及主要成份 煤层气是一种在含煤岩层中,以腐植性有机物质为主的成煤物质在成煤过程中自生、自储式非常规的天然气,俗称瓦斯,主要成分为CH4,占90%以上。煤层气在煤层中生成,并以吸附、游离状态储存在煤层及邻近岩层之中。 1.2煤层气的危害 煤层气一直被看作是对煤矿开采造成严重安全威胁的有害气体,在煤炭开采史中,由于煤层气导致了多起瓦斯、煤尘爆炸事故和煤与瓦斯的突出事故。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其温室效应要比CO2大20倍,散发到大气中的甲烷污染环境,导致气候异常,同时大气中的甲烷消耗平流层中的臭氧,而臭氧减少使照射到地球上的紫外线增加、形成烟雾,还可诱发某些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1.3煤层气的利用 另一方面,甲烷作为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其常温下的发热量为3.43~ 3.71MJ/Nm3,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是一种高效、洁净的非常规天然气,可以用作民用燃料,也可以用于发电和汽车燃料,还是化工产品的上等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1.4山西沁水潘庄矿区煤层气开发 山西沁水潘庄矿区煤层气开发已经初具规模,其中由中联公司开发的煤层气井日产气量平均在2000m3以上,主要用作化工及工业燃料、汽车燃料等,山西晋城煤业集团所属的寺河煤矿正在建设全国最大的120MW燃气轮低热值煤层气发电站。 1.5煤层气钻井工艺 煤层气钻井工艺基本和石油钻井工艺相似,都是在井眼钻成后,全井下生产套管,固井,然后通过射孔、压裂等工艺,最后达到采气的目的。一九四队从2006年8月起在山西沁水县为中联公司施工煤层气井,已成功完井6口,进尺2800多米,实现产值300余万元。本文结合煤层气井施工的实际,提出煤层气井钻井施工中防止井斜、钻井液固相控制、煤层钻进、下套管和固井这四个关键性技术问题。 2.煤层气钻井施工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 2.1钻井防斜 2.1.1煤层气钻井对井斜的要求 由于在钻井完成后,还要进行射孔、压裂、安装井下装置等后续施工,对于钻井质量中的井斜有严格的要求,井深500m井斜0~1.0°为优质,1.0~2.5°为合格,超过2.5~3.0°为不合格,超过3.0°为报废。 2.1.2造成井斜的主要原因

地理高效课堂的教研主题研究

地理高效课堂的教研主题研究 地理高效课堂的研究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基地,一研究和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设计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教好每一名学生,应成为每名教师的施教理念。 二、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活动,逐步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堂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加强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做到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新生学生的个性,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活动内容: 1、根据学校精神,制定此次活动的实施方案,明确教研的方向,召开动员会,使大家明确目的和认识。 2、教研组集体研究本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制定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结合实施方案、教研组的教研课题和个自的教学活动,制定个人学习研修计划,在实践中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总结提升教学实践经验。 3、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4、教师讲课,集体评课,找出问题,研究解决措施。 四、、活动流程 1、周一集体备课,研讨最佳方案。 2、周五上午听课。 2、周五下午评课,找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 当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教师讲、学生听,加之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所以,在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出现了与新课程所要求不相符的一些问题。 (一)、教师教学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文79小块相控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文 79小块相控井网优化配置技术研究 X 邵智敏 (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四厂,河南濮阳 457176) 摘 要:文79小块油藏属高压低渗油藏,储层平面、层间非均质性较强,导致油藏平面见效不同步,层间储量动用不均衡,开发井网对剩余油适应性变差。2011年以来,针对油藏存在的矛盾,开展了沉积微相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井网配置关系研究,并应用于矿场实践,油藏注采井数比由1∶1.2提高到1∶1,储量动用程度由47.2%上升到54.3%,增加7.1个百分点,采油速度由0.12%提高到1.15%,提高1.03个百分点,油藏采收率提高6个百分点,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 关键词:文79小块;难动用储量;细分沉积单元;井网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T E3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11—0103—02 文79小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南部,属高压低渗油藏,平均油层中部深度3100m 左右,平均孔隙度为15.6%,储层总体非均质性较强。文79小块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中后期。层间储量动用不均衡,开发井网对剩余油适应性变差。2011年以来,针对油藏存在的矛盾,开展了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井网配置关系的研究,并应用于矿场实践,开发效果得到较大改善。1 相控井网优化配置研究 1.1 沉积微相研究 文79小块沙二下亚段沉积沉积环境为间歇性涨缩湖盆。将文79断块区与文33断块区整体研究,认识到:一是物源主要来自西部;二是由北向南水动力条件逐渐变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规模变小。本次研究以文33块沙二下沉积剖面为基础,利用原标志18个,增加辅助标志19个,展开文南全区地层对比划分,制作多条剖面对比闭合,统一文南油田沉积单元对比划分标准,将该区沙二下亚段由46个小层划选择SRME 的方法去除)通常对于海底鸣震这样的短周期多次波可以选择预测反褶积方法压制多次,而海底多次波则选择SRME 方法压制。 [参考文献] [1] D .J .Ver schuur 著,陈浩林,张保庆,刘军等 译.地震多次波去除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2] 文鹏飞,徐华宁.952南区多道地震多次波压 制方法[J].南海地质研究,94~99. [3] 张金强,牟永光.多次波压制的自适应方法 [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3),209~ 215. [4] 闫桂琼,何玉华,龚建明,等.多次波压制技术 适用性分析[J ].海洋地质动态,2010,26,(8),42~45. [5] 李丽君.改进的波场外推海底多次波压制方法 [J ].海洋地质前沿,2011,27(4),61~64. [6] 李丽青,梁蓓文,徐华宁.海上单道地震资料中 多次波的衰减[J].2007,46(5):457~462.[7] 李鼎民,王克明,仵永强.新疆伊犁地区多次波 压制技术应用研究[J].2008,30(3):232~233. The overview of marine data multiple wave attenuation technology XU Yun-xia (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510760,China) Abstr act:As the sea-ming marine seismic data,seabed reflection,bottom r efection wave causes the phenomenon of multiple data very serious,so go to the many waves of ocean data on a data processing to remove the main content.T 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many waves of ocean data generated,the type and the main removal methods. Key wor ds:Multiple Wave;Produce;T ype;Removal Methods;Data Processing 103  2012年第11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 收稿日期35 作者简介邵智敏(),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采油四厂地质研究所,工程师,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石油工程专业,主要从事油藏开发地质研究。 :2012-0-2:1979-200

煤层气井压裂技术现状研究及应用

煤层气井压裂技术现状研究及应用 摘要:煤层气其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甲烷。煤层气开发的主要增产措施是压裂,而压裂设计是实施压裂作业的关键。本文介绍了煤层气储层的特征,并根据美国远东能源公司煤层气井压裂工艺技术,对其在山西寿阳区块几口井的压裂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煤层气井压裂设计的主要参数如施工排量、压裂液、支撑剂、加砂程序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煤层气储层压裂设计小型压裂测试树脂涂层砂 1 引言 美国是率先进行煤层气开采的国家,其煤层气工业起步于70年代,大规模的发展则是在80年代。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经测算煤层甲烷总资源量为30~351012 m3,约是美国的三倍。我国煤层气目前处于商业化生产的阶段。至今已在全国各煤矿区施工600多口煤层气井、10余个井组,大部分进行了压裂增产等措施。煤层气是我国常规天然气最现实、最可靠的替代能源,开发和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地弥补我国常规天然气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和供给量上的不足。山西省是中国煤层气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开发利用煤层气的优势十分突出,如何坚持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解决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瓶颈问题,达到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是我们当前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2 煤层气概况 煤层气俗称瓦斯,其主要成分为高纯度甲烷,是成煤过程中生成的、并以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及周岩的自储式天然气体,属于非常规天然气。在亿万年漫长的煤炭形成过程中,都有以甲烷为主的气体产生,如果它较多地从母质煤炭岩层中游离迁移出来并进入具有孔隙性和渗透性均良好的构造中储存积聚,则被称为煤成气(即煤基天然气),其开采方式与常规天然气较相似。 2.1 煤层气的赋存特点 煤层气藏与常规气藏最大的差异就是煤层甲烷不是以简单的游离状态储存于煤岩的孔隙中,煤层气中90%以上均是吸附状态附着于煤的内表面上,少量的煤层气是以游离状态储存于煤岩的割理、裂隙和孔隙中,还有部分煤层气是以溶解状态储存于煤层水中。煤是一种多孔介质,其中微孔隙特别发育,形成了异常巨大的内表面面积,据测定每吨煤的内表面面积可达0.929亿m2 。煤的颗粒表面分子通过范德华力吸引周围气体分子,这是固体表面上进行的一种物理吸附过程。压力对吸附作用有明显影响,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随着压力增加,煤对甲烷的吸附量逐渐增大。 2.2 煤层气储层特征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得课堂,就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得课堂,就就是从教到不教得课堂。以前满堂灌得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得教育形式了,而当前得高效课堂正就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得教学新模式。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现地理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目标达成,注重生成,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近期学习及个人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得一些做法。 一、精心备课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得基础就就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备课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案设计与课堂设计),这就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得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得时间与精力。平常我在备课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就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本部分得重点、难点与疑点。这个过程得任务最重,尤其就是遇到知识点较多得章节时,这一步就显得更繁杂了,在如山如海得知识资料中,我要精心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相符得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地整理出来。二就是把课本读“薄”。我在熟悉了课本内容得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与学法,努力把课本上得文字变成自己得独具特色得、具有吸引力得课堂语言。基于这两点,我先把我得教学思路以教学案得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就就是预习交流-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1、“预习交流” 这一环节先列出这节课得知识结构,下面给出适量得思考探究题目,或以填空形式或就是简答形式,目得就是引导学生先自学,自主掌握本节得大部分简单得知识点,也为下一环节节省时间。 2、“互动探究” 这一环节就是一节课得最重要得一步,我在教学案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这节课得重点、难点与疑点,发给学生先自主探究,等到上课得时候,我就指导学生逐一解决这些问题,遇到比较难懂得问题就适当展开讲解,当然一节课不会有太多得重点、难点与疑点。这一过程,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得认识与理解,多以小组讨论、组内达成共识、组与组之间归纳出结论得形式进行。在这一环节上,您若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了,您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们得思维原来就是那么得活跃,那么得有见解,很多学生都能够一语中得地说出问题得实质。我想这种惊喜才正就是我们所渴求得学习效果吧。这一环节就是课堂得主要部分,用时约25分钟,视具体章节而定。 3、“当堂达标” 这一环节就就是我搜集了适量得极具典型性得题目,定时让学生当堂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发表时间:2016-06-12T17:09:05.8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4期作者:武国斌 [导读] 分析了国内外井身结构系列的特点,讨论了井身结构设计原则和井身结构设计系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O六队新疆阿勒泰 836500 摘要:分析了国内外井身结构系列的特点,讨论了井身结构设计原则和井身结构设计系数。探讨了井身结构设计方法;提出了井身结构优化方案。为钻井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井身结构;套管系列;优化设计;设计系数;原则;方法 1 国内外井身结构系列分析评价 1.1 国内常用井身结构系列的分析评价 国内常用的井身结构系列在地质条件不太复杂的地区是适用的,这已为钻井实践所证明。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如此少的套管和钻头系列便显示出局限性。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套管层数少,不能满足封隔多套复杂地层的要求。目前采用的套管程序中仅有一至两层技术套管,在钻达设计目的层前只能封隔一至两套不同压力系统的地层,遇到更多的不同压力系统的地层只能把目的层套管提前下入,结果是提前下入了层套管井眼就缩小一级,最后无法钻达设计目的层。 (2)目的层套管(7"和5")与井眼的间隙小,易发生事故。在81/2"(215.9mm)井眼内下7"套管,其接箍间隙为9.1mm。在6"(57/8")井眼内下5"套管,接箍间隙只有5.6mm(4.0mm)。由于套管与井眼的间隙小,易发生下套管遇阻或下不到预定深度,且固井质量难以保证。 (3)下部井眼尺寸(6"或57/8"),不利于快速、优质、安全钻井,也不能满足采油工艺和地质加深的要求。 1.2 国外常用井身结构系列的特点 (1)开眼直径大,导管和表层套管尺寸大。大多数深井及超深井大都采用一层至两层较大尺寸的导管来封隔多套不同压力系统的复杂地层,给下部井段套管及钻头尺寸的选择留有充分的余地。而且下部井眼可采用较大尺寸钻头钻进,有利于钻井作业。 (2)完钻井眼尺寸大。全井能用5"或更大尺寸钻杆钻进,能使钻头类型及钻井水力参数得以优化,有利于采油和井下作业。 (3)套管与井眼尺寸选配合理。较小井眼尺可能选用大尺寸钻头,大尺寸井眼尽可能选用较小尺寸钻头,利于充分发挥钻头的破岩效率,提高机械钻速,降低钻井成本。 2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2.1 井身结构优化设计的原则 (1)能满足钻井作业要求,有利于实现安全、快速、低成本钻井。 (2)生产套管尺寸应能满足采油、增产措施和井下作业的要求。 (3)尺量采用API标准系列的套管和钻头。 (4)表层套管的选择要考虑常用井口防喷装置的规格。 (5)在满足下套管和注水泥要求的前提下,采用较小的套管/井眼间隙值,以减小套管和井眼尺寸(最小间隙≥9.5mm)。 (6)尽可能增加使用83/8"-91/2"钻头钻进井段的长度。 (7)对探井和地质要求条件复杂的开发井,套管程序设计要留有余地,必要时可增加一层套管。 (8)要有利于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降低钻井成本。 2.2 井身结构设计系数的确定 井身结构设计系数包括:抽吸压力系数Sb、激动压力系数Sg、地层破裂压力安全系数Sf、井涌条件Sk、压差允值(ΔPn和ΔPa)等。井身结构设计系数是随井深而变的,随井深的增加,抽吸压力和激动压力系数增大、井涌系数减小、破裂压力安全系数减小、压差卡钻系数可能因地层压力不同而不同。以往在井身结构设计中,没有考虑井身结构设计系数随井深的变化,全井采用某一定值,存在一定偏差。为提高井身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采用随井深变化的井身结构设计系数值。 2.3 井身结构设计方法 2.3.1 传统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采取由下而上的设计方法,即套管设计从目的层生产套管开始自下而上逐层确定每层套管的下入深度和尺寸。一般设计步骤为:从目的层开始,根据裸眼井段需满足的约束条件,确定生产套管的尺寸,再根据生产套管的外径并留有足够的环隙选择相应的钻头尺寸,然后以上一层套管内径必须让下部井段所用的套管和钻头是非曲直利通过为原则来确定上一层套管柱的最小尺寸。依此类推,选择更进浅井段的套管和钻头尺寸。传统的设计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每层套管下入的深度浅,套管成本低。适合于已探明地区开发井的井身结构设计; (2)上部套管下入深度的合理性取决于对下部地层特性了解的准确程度和充分程度; (3)对于深探井,由于存在地层不确定性和对下部地层了解不充分,难以应用传统方法自下而上确定每层套管的下深。因此,需对传统的井身结构设计方法进行改进。 2.3.2 改进的设计方法 在深井及探井中存在地层压力的不确定性、地层状态和岩性的不确定性、地层分层深度和完井深度的不确定性。其井身结构设计不应以套管下入深度最浅、套管费用最低为主要目标。而应要确保钻井成功率,顺利钻达目的层为首选目标。要提高钻探的成功率,就必须有足够的套管层次储备,以便一旦钻遇未预料到复杂层位时能够及时封隔,并继续钻进。同时希望上部大尺寸套管尽量下深,以便在下部地层的钻进时有一定的套管层次储备和不至于用小尺寸井眼完井。因此,可考虑采用自上而下设计方法。该方法除考虑裸眼井段必须满足的

关于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就是以发展思维为目标的课堂,就是从教到不教的课堂。以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形式了,而当前的高效课堂正是我们中学阶段所大力倡导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现地理高效课堂,就要努力做到:积极主动,目标达成,注重生成,合作学习,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高效学习。下面我就结合近期学习及个人教学实际,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精心备课 要上好一节课,实现地理教学高效的基础就是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备课不但要备课本,备学生,还要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案设计和课堂设计),这是一项很复杂很劳累的工作,需要我们老师花费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平常我在备课中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把课本读“厚”。我通过上网等各种途径去查阅大量资料来解决本部分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这个过程的任务最重,尤其是遇到知识点较多的章节时,这一步就显得更繁杂了,在如山如海的知识资料中,我要精心筛选出与本节课内容相符的材料,然后再按照知识系统循序渐进地整理出来。二是把课本读“薄”。我在熟悉了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努力把课本上的文字变成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语言。基于这两点,我先把我的教学思路以教学案的形式设计成文字形式,也就是预习交流-互动探究-当堂达标-质疑反思。 1、“预习交流” 这一环节先列出这节课的知识结构,下面给出适量的思考探究题目,或以填空形式或是简答形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先自学,自主掌握本节的大部分简单的知识点,也为下一环节节省时间。 2、“互动探究” 这一环节是一节课的最重要的一步,我在教学案上,常常分条理、循序渐进地列出

煤层气井钻井井控实施细则

煤层气钻井井控实施细则(暂行)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二一一年四月

目录 一一一总则 一一一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 一一一一级风险井井控管理 一一一二级风险井井控管理 第五章防火、防爆措施 第六章井控应急救援 第七章井控技术培训 第八章井控管理制度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煤层气是一种以吸附态吸附在煤的微孔隙表面的气体,需要通过排水降压方式才得以采出,是一种非常规气藏。 第二条为了进一步推进煤层气钻井井控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井控管理水平,有效预防井喷事故的发生,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和油气资源不受破坏。参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井控规定》,结合煤层气自身开发特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三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煤层气勘探开发钻井工程施工作业,进入所辖地区的所有钻井队伍及相关技术服务队伍应执行本细则。 第二章风险评估和分级管理 第四条井控风险评估 根据煤层气特点,将煤层气钻井作业风险划分为两级,按二 级井控风险进行管理。 一级风险井:预探井、含浅层气和C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的开发井、评价井。 二级风险井:不含浅层气和CO2、H2S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详探(评价)井、开发井。 第五条井控分级管理 (一)井控装备配套 一级风险井必须安装防喷器,二级风险井在满足一次井控的条件下,可不安装防喷器。

(二)管理要求 一级风险井:相关建设单位在公司专业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全 面进行管理。 二级风险井:相关建设单位独立进行全面管理。 第三章一级风险井井控管理 第六条井控设计是钻井地质和钻井工程设计的重要组成 部分,公司地质、工程设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井控设计的相关要求进行井控设计,需由公司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审批。 第七条钻井井口距离高压线及其它永久性设施不小于75m,距民宅不小于100m;距铁路、高速公路不小于200m;距学校、医院、油库、河流、水库、人口密集及高危场所等不小于500m。若安全距离不能满足上述规定,应组织进行安全、环境评估,并制定有针对性的井控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八条地质设计应根据物探资料及本构造邻近井和邻构造的钻探情况,提供本井全井段预测的地层压力系数、浅气层、有毒有害气体资料和复杂情况。 第九条工程设计应根据地层压力系数、浅气层资料、岩性剖面及安全钻进的需要,设计合理的井身结构和套管程序,绘制 各次开钻井口装置及井控管汇安装示意图,并提出相应的安装、试压要求。 第十条工程设计应根据地质设计提供的资料进行钻井液设计,钻井液密度以各裸眼井段中的最高地层孔隙压力当量钻井液密度值为基准,另加一个安全附加值0.02g/cm3~0.15g/cm3;具

煤层气钻井与完井技术

煤层气井钻井完井技术浅议 蒋作焰 【摘要】:煤层在储层物性、机械力学性质及储集方式等方面具有与常规油气储层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煤层气井钻井、取心、完井及储层保护诸技术的特殊性。据此,我们从钻井完井工程的角度分析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制约煤层气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并形成了一整套煤层气井的取心技术、储层保护技术和完井技术。这套技术应用于中国多个煤层气试验开发区,不仅满足了地质评价的需要,也为实现煤层气工业性开采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煤层气钻井技术完井技术 【作者】:蒋作焰2006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中原石油勘探局钻井一公司工程师。

前言 煤层气又称煤层甲烷,是一种优质高效清洁能源。凭借良好的安全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已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关注。我国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目前我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原钻井通过多年的攻关研究和试验,形成并掌握了一整套适合煤层气的钻井完井工艺技术,其内容包括:煤层造穴技术、连通技术、煤层井眼轨迹控制技术、水平分支井技术、充气欠平衡钻井技术、煤层绳索取心技术、煤层气完井技术、煤储层保护技术、煤层气井完井技术等。 一、煤层气井钻井完井的特殊性 煤层气钻井完井技术是建立在煤层地质力学性质及开采要求基础之上的。煤层具有不同于其他储层的特殊地质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井壁稳定性差,容易发生井下复杂故障。 煤层机械强度低,裂缝和割理发育,均质性差,存在较高剪切应力作用。因而煤层段井壁极不稳定,在钻井完井过程中极易发生井壁坍塌、井漏、卡钻甚至埋掉井眼等井下复杂。 2、煤层易受污染,实施煤层保护措施难度大。 煤层段孔隙压力低且孔隙和割理发育,极易受钻井液、完井液和固井水泥浆中固相颗粒及滤液的污染;但在钻井完井过程中,为安全钻穿煤层,防止井壁坍塌,又要适当提高钻井液完井液的密度,保持一定的压力平衡。这就必然会增加其固相含量和滤失量,加重煤层的污染。因此,存在着防止煤层污染和保证安全钻进的矛盾,从而使实施煤层保护较油气层更为困难。 3、煤层破碎含游离气多,取心困难。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构建地理高效课堂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发表时间:2012-05-14T10:33:26.747Z 来源:《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2年第31期供稿作者:何春梅 [导读]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包含了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 湖南道县白马渡中学何春梅 地理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新课改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改革原来的教学模式,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要想打造高效课堂,必须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课前准备 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这包含了老师的课前准备和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包含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和备学法,备教材就是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备学生,教师首先要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来设计课前的预习提纲、课堂中的探究题、课后的巩固题等,并且充分考虑为学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课前准备。学生的课前准备主要是各个学习小组根据学案导学预习课本知识,形成对课本知识的基本认识,同时通过小组内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问,以便在课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课堂。备教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考虑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启发性,活跃而又充实整个教学过程。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导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够利用导语吸引学生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就能引起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虽然导语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即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不可忽视。地理教师应注重新课导言的艺术性,善于利用情景教学法,巧妙地选择地理知识的结合点,用生动的描绘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进入最佳求知欲状态。导入新课的方法有以旧拓新式、承上启下式、设疑提问式、声像式、小故事、谜语式、歌曲、实物等多种形式。如学习“时区和日界线”时,我便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4月10日9点多,一位老太太凭着一张中奖8000美元的彩票在太平洋马绍尔群岛的花旗银行要求兑现,遭到银行拒绝。因为按票面规定,中奖领款日期是4月9日,老太太痛惜不已。这时一位中年人对老太太说:“这张废票3000美元卖给我吧”。老太太心里想,这张废票反正无用处,也就同意了。中年人拿着废票马上乘飞机从马绍尔机场飞往檀香山,1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檀香山机场,这时当地时间是4月9日11时。中年人以 3000美元买到的中奖彩票一下飞机就向檀香山花旗银行领取8000美元。死票复活,这是怎么回事?上飞机明明是4月10日,怎么下飞机变成了4月9日,难道时光可以逆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揭开这个奥秘。经过这样的导入,马上就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去领悟新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地理、融入地理、感悟地理,在课堂上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等活动,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这种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具有最好的学习效果。自主学习过程的基本程序为“设置情境→激发动机→了解学习目标→了解自学指导→自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课堂中的自学要规定时间,一般6-8分钟;自学的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教师要精心出好思考题,思考题要求要明确具体,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找到规律,能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自学中要鼓励学生认真看书,因为看书是讨论、当堂训练的前提,一定要讲究实效。教师要满怀激情,语言要简洁,有调理,能流露出关心信任学生的情感。 在地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是通过学生小组的形式,是学生真正获取知识和学会寻找知识的重要环节。其基本操作过程是:出示学习课题→揭示学习目标→组建学习小组→分解学习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成果→对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和评价。合作时要教育学生善于倾听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做到求同存异,不断解决自己的问题,通过自探、组内互探形成共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善于听取其他组的解决办法,学生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教师点拨后再探,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 (三)教 教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教主要是指学生自学后“兵教兵”,通过更正、讨论,各抒己见,会的学生教会不会的学生,这一环节是帮助后进生解决基本问题,是补差;同时,尖子生通过帮助后进生纠正错误,教学相长,更加透彻地理解知识,增强能力,养成合作精神,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老师的课堂点拨、答疑解难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教师精讲点拨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要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主要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内容,重点讲解;点拨就是老师要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给学生传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活跃的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必须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如把竞赛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进行小组竞赛。这样会促使每个学生认真看书、积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大大增加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课堂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 1.采用多种语言方式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1)巧借古诗名句教学。把古诗名句中优美的诗情画意,结合地理知识的内容在课堂上讲解,大有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之感,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讲气候时,可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2)运用歌谣谚语教学。地理教学中恰当引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通俗易懂,具有趣味性,并且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3)使用成语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成语,顿时会使课堂生辉,助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到南极洲水雪覆盖的大陆

基于井网差异性研究优化注采调整对策

基于井网差异性研究优化注采调整对策 发表时间:2019-10-24T15:54:55.41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9年第11期作者:杨红 [导读] 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类部署井网,优化中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井网配置,形成了适合本油藏特点的井网配置技术。 中石化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郝现管理区 摘要:研究油区中低渗透油藏为主,独特的地质特点造成了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严重,部分单元井网井距不适应;注采井距不适配,驱替不均衡;单井产注能力低等问题。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单砂体平面图和沉积微相图叠合法,通过勾绘含水分级图来半定量研究分析水淹状况及剩余油潜力。井网适配差异调整技术就是针对中低渗油藏的上述问题,通过优化调整,提高注采井网的有效性;转变思路,变单一措施为开发技术;精细注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进一步夯实中低渗油藏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井网井距不适应;井网适配差异;均衡驱替;注采调整 不同类层单独组网,既一类层、二三类层单独组成独立的注采井网,是中渗油藏后期保持稳定开发的必要手段。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层间和平面矛盾突出,加上油水井合注合采,注水及见效见水关系复杂,注水流线模糊,剩余油分规律性差,认识困难。为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利用沉积微相精细描述技术开展单砂体沉积微相研究,明确沉积微相展布规律,在沉积微相控制下开展单砂体相控剩余油研究,定量定性描述剩余油分布,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类部署井网,优化中渗油藏开发中后期的井网配置,形成了适合本油藏特点的井网配置技术。 1 前言 中低渗油藏动用含油面积123.4平方公里,动用地质储量1.08亿万吨,主要包含沙三段、沙四段两套含油层系,其中沙三段油藏主要分布在中央隆起带西段,埋藏深度在2950-3500米,主要为多层透镜体、及单一岩性储层;沙四段油藏主要分布在南坡地区通王断裂带、洼陷东缘地区,埋藏深度从1340-3100米,主要为构造复杂的多薄层、及部分构造简单的单一岩性储层。中低渗油藏地质储量比重占采油厂已动用储量的31.3%,是保持可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阵地。 2 井网适配调整的背景 油区中低渗油藏主要以浊积砂岩油藏为主,标定采收率18.3%。油区中低渗透油藏目前主要存在着砂体发育不均匀、储层非均值性严重,部分单元井网井距不适应;注采两难与水淹水窜并存,平面层间动用不均衡;能量保持水平低,单井产注能力低,油藏潜力发挥不充分等问题。2016年以来,中低渗油藏以提高注采井网的适应性及有效性为目标,通过区块的持续加密调整,对其他区块立足“数砂体完善”,在不打井的情况下,通过井网适配,协调注采关系,进一步夯实稳产基础,取得了较好效果。 3 井网适配调整的主要做法 3.1 优化方式,提高注采井网有效性。 3.1.1 “三定一优”矢量井网加密。 针对平面非均质性严重、注采井距大的问题,在深化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地应力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以地应力定井排方向、分区域定注采井距、分情况定矢量调整对策、优化注水方式”的“三定一优”矢量井网加密,提高采收率。调整后,区块水驱控制程度提高7.7%,自然递减率为降低4.5%,注采对应率由77.3%上升至80.9%;层段合格率提高5.4%;水井治理初见成效,地层能量得到一定补充,油藏稳产基础得到进一步增强。 3.1.2 核注翼采,转方向,调流线。 针对储层非均质性差异造成砂体核部水淹水窜现象,通过转注变流线,提高波及面积。2016年,砂体核部转注工作量实施8井次,油井见效率68%,起到了防止水窜,调整流线,确保油井见效的良好效果。 3.1.3 水转油,井网归位,提高储量控制。 针对区块井网不完善的现象,优选水井转油井,井网归位,提高储量控制程度。水转油井网归位工作量实施6井次,效果显著,目前已累计增油4349吨。如区块的A井2016年1月水转油,井网归位后效果明显,初期日增油5.1吨/天,累增787吨。 3.1.4 立足砂体井组式完善。 针对中低渗油藏部分单元砂体零散,井网不完善的问题,2016年加大了立足砂体、井组完善力度,首先通过水井强化注水,提高地层能量,特别是补孔未射层,增加油水井注采对应率,实现油井注水见效;然后通过油井补孔水井对应注水层,提高油井产能。统计2016年共实施油井工作量25口,已累增油6159吨。 3.2 转变思路,变措施为井网完善方式。 2016年坚持将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最大限度提高工艺性价比的理念,将水力压裂和水力径向射流技术从增产增注措施转变为井网完善方式,利用压裂裂缝和径向钻孔适配井网,实现压头前移,实现实际注采井距满足理论注采井距的需求。 3.2.1 变压裂增产措施为井网完善方式。 2016年以来区块实施老井压裂适配井网8井次,建立了有效的驱替压差。如B井区设计压裂半缝长120米。该井实施后初增能3.3吨/天,累增687吨。 3.2.2 水力径向射流,平面变方向变长度,纵向变孔密变长度对井网进行适配。 区块共实施水力径向射流13井次,使井网得以有效适配。平面变方向变长度:如C井,根据理论测算,技术极限井距240米,实际注采井距327米。为改善井网适应程度,实施水力径向射流,在北东130°和北东310°各钻3个孔,避开主流线,挖掘分流线剩余油。水力径向射流后有效注采距离缩短到230米,对应油井也见到效果,日油由3.3吨/天上升到6.1吨/天。纵向变孔密变长度:如对层内吸水差异大的问题,对不同岩性段,不同渗透率层段通过变射孔孔密及钻孔长度,根据吸水剖面测试,吸水差异得到改善。 3.3 精细调整,实现油藏有效均衡驱替。 3.3.1 堵调结合,均衡三场。针对井组平面水驱不均衡问题,开展堵水试验。堵调实施10天后对应油井相继见效,井组日油比调前增加5吨/天,综合含水下降了10.7%,井组累增油260吨。 3.3.2 矢量配注,激动压差。针对部分井组注水见效差、水淹水窜现象,加大矢量调配工作,激动压差、均衡注采流线,保持井组产量的相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方法探索 宁江五中田英辉 内容提要:提高课堂效率,一直是各位教师在教学中最为关心最为注重的问题。在教学当中,我根据自己的实践,总结了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点方法。在教学中要根据所教知识和讲授对象的实际情况,随时注重学法和教法的改变,所谓“学而有法,学无定法”,同样“教而有法,教也无定法”。并且要注重当堂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和评价,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查漏补缺,适当的评价,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肯定。这样的一节课,才能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初中阶段,对于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地理学科是一门陌生的学科,因为之前虽然在小学阶段通过社会和科学接触了一点地理知识,但是并没有形成知识系统,所以,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也是从零开始的。这对于广大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正是一个良好开始的契机。特别是初一的地理教师,从第一节地理课堂上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一种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即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也有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首先得益于地理教师的高效的教学方法,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接受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实现高效化,无疑是体现素质教育宗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的关键性举措。 一. 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的探索 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贵在探索好的学习方法。现在,在所有学科教学当中,都在探索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又不能增加学生

的学习负担的路子,所以,大力提倡的高效课堂教学风靡各个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毋庸置疑,就是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在课堂外。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注重学生的学法,而注重学生的学法,无疑是构建高效课堂教学的“高效”的最为重要的因素,当然也就是教师当前极力关注的重要变量之一。 1.学而有法,学无定法 长期以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我讲、你听”,很多刚上初一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完不成或者不能很好的完成,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一面。这样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容易造成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厌烦心理。并且,在初中阶段,我不建议一些地理教师经常给学生们留预习内容或者是作业。正像上文所说,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不是要学生的课外时间,不是让学生把课内的东西拿到课堂外去完成,然后形成课堂教学效果很好的假象,这是变相在给学生增加负担,也没有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我们初中地理教师都明白,即便是我们给学生留了预习作业,学生也未必有时间去完成。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不是我们地理教师改变得了的。因此,与其这样,不如在45分钟的课堂上多下功夫。 “先学后讲”,是我在新授课的课堂上经常使用的方法。为了充实教材的内容,每节课我都会设计好“学案”。可以说,学案的内容设计是非常关键的,它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并

关于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五点看法

关于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的五点看法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管理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 厌教。特别是在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熬 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创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在 地理教学中,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笔者结合自身教学 实践谈个人体会。 一、巧妙插叙,激发情趣 课文中常有一些比较重要但又抽象的内容,教师若适当的引用一些与教材有紧密关系的,学生爱听的,且真实的、生动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证,一方面深化学生所 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如讲中国地理第一章第一个小标题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中叙述着:“……只见一个圆形星球悬在天空中,上面有蓝色的海 白色的云,没有云块遮挡的情况,可以看到地球上的海陆轮廓。”这是学生新学期的第一 堂地理课,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十分重要,是谁在宇宙间看到地球的样子呢?这是学生的迷。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用美籍华裔宇航员王赣骏在航天飞机上看地球的自述:“地球真 是一个漂亮的星球,像一个令人觉得很容易破碎的玻璃水晶球,蓝白条痕相间,水蓝色大 气层薄薄一层覆盖。”“我在中国上空慢跑,我想着故乡,我来了。”这样一上课就先声 夺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刺激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同学们听得认真、有趣,受到了深刻教育。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把漫画形式或者游戏课的设置溶入教学。现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是 有丰富多彩的插图:地图、统计图表、图画、漫画等。其中漫画以其新颖别致的特点在教 材中备受学生的青睐,当然,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对漫画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还只局限于表面现象。老师必须利用学生这种对漫画的好奇,正确地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剖析出漫画所表现的实质问题,真正把这种吸引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如在讲授初一 地理第六章第二节关于“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时,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中“苦难的 母亲”漫画,要求学生阅读图中内容,提示学生既要注意图中的每一个细微内容,又要回 顾前面所学习过的关于世界人口的发展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师要及时地对一些同学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在肯定同学 们认识的同时,还补充一些相关的内容。经过这样的尝试,学生大多数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反响也很好。可见,这种教学,重在强调学生在接受感性认识之后,再对知识进行理性化 的教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和积累。游戏课就是把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 地结合,寓地理知识的教学于游戏之中,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并获得知识。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思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