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理国情普查与1_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_宋晓红

地理国情普查与1_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_宋晓红

地理国情普查与1_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_宋晓红
地理国情普查与1_10000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_宋晓红

第37卷第9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GEOMATICS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Vol.37,No.9收稿日期:2014-08-13

作者简介:宋晓红(1960-),女,河南郑州人,工程师,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与应用、地理国情普查与监测等工作。

地理国情普查与1?10000DLG 协同更新

作业模式探讨

宋晓红

(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信息中心,河南郑州450003)

要:地理国情普查(监测)和1?10000DLG 更新协同作业模式,无论是内业编辑处理,还是外业调绘核查同步

进行,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一种新工艺流程的探索。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1?10000DLG ;作业模式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867(2014)09-0140-02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rvey and 1?10000DLG

Cooperative Update Operation Mode

SONG Xiao -hong

(Information Center of Henan Province Bureau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Zhengzhou 450003,China )

Abstrac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rvey (monitoring )and 1?10000DLG update of collaboration model ,both from within the indus-try ,editing ,or field annotation verification synchronously ,to reduce production cost and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 ,is to explore a new technological process.

Key word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survey ;1?10000DLG ;mode of operation

0引言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和科学管理需要,更好地反映我国各类地理环境要素的分布与关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先

后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要求加强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积极开展地理国情变化监测与统计分析,对重要地理要素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发布监测成果和分析报告,为科学发展提供依据。按照有关要求,河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积极组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工作。经过前期大量的准

备和试点工作,

2013年10月河南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规定:基础测绘成果应当

定期进行更新,

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测绘成果应当及时更新。省级基础测绘的主要任务是对全省1?10000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数据库进行定期或动态更新。通过研究和前期的试点工作,国情普查监测数据和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度和约30%的重叠度。我们从生产的工艺流程上探

索采用两者协同作业的新模式,

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1协同作业的思路

根据河南省1?10000人、县、年快速更新方案和二轮更新方案生产的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现势性好,包

含有定位基础、

水系、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与土质、植被、注记等图层要素,数据集、数据类的分类与编码及其属性表结构的定义、内容要求,均按国家有关的最新技术标准、规范执行。1?10000数字地形图作为本次普查的主要基础数据源之一。

国情普查地理国情要素的数据采集,以正射遥感影像底图为基础,叠加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将1?50000数据作为相关要素属性采集的重要参考数据

源),并参考专题数据等其他数据资料,水域、道路、构筑物、地理单元等要素实体直接从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中相应的要素提取,并通过数据编辑软件方案的调整,

实现对其属性表结构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及

其属性项定义进行统一修改,再对其属性进行编辑。

对内业采集编辑处理好的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

和国情普查数据导入到外业调绘系统中,同时进行两者的外业核查和调绘,对要素的属性进行修改,对新增、变更的要素进行补测和修正,从而实现两者的协同作业。

2协同作业方法实现

1)内业数据处理与编辑在数据编辑前,在ArcGIS 中对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进行预处理。即对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中和国情一致的地理要素如水域、道路、构筑物及地理单元等统一进行属性增加编辑。同时也建立地表覆盖要素数据各数据集、数据类的属性表。

对处理后的1?10000数字地形图数据导入到国情普查内业数据编辑软件中,与数字正射影像图套合叠加,根

据影像判读、

解译,进行地表覆盖要素的采集,并根据1?50000数据和其他专题数据进行属性的编辑。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生产流程如图1所示。地表覆盖数据生产流程如图2所示

图1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生产流程图

Fig.1The production flow chart ,geographical

condition factor data 2)将编辑好的数据导入至外业调绘电子手簿中,外业同时进行1?10000数字地形图调绘和国情要素核查。通过调绘与核查,以内业判读的属性进行修改,通过外业调绘电子手簿的高精度定位功能对新增或变更的地理要

素进行补测或修改,

同时录入属性。3)在外业调绘电子手簿中,对经过外业调绘和核查

编辑后的一体的数据进行分离,分别按1?10000数字地

形图数据和国情普查数据导出

图2地表覆盖数据生产流程图

Fig.2Land cover data production flow chart 4)将从电子手簿导出后的数据,再导入到内业编辑软件中,进行入库前的编辑处理。按照数据建库要求,对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并建拓扑,满足数据入库要求。

3结束语

国情普查是一项很重要的项目,时间紧任务重。但是每年基础测绘1?10000数字地形图的更新任务也是测绘部门的主要职责。为了确保两个项目都能顺利完成,我们进行了协同作业模式的探索。其中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但随着项目的持续推进,协同作业模式会日臻成熟,必将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明亮,罗晓飞,张明丽.地理国情普查内业编辑与整理

的若干问题与探讨[J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39-41.

[2]房文艳,王德义,刘红丽.地理国情普查要素采集要求在生产自查中的应用[J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75-77.

[3]高天虹,张金刚,刘敏.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内业的质量控

制[

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6):210-212.[编辑:张曦]

(上接第139页)

参考文献:

[1]孙在宏,吴长彬.基于“一张图”的国土动态管理系统

[J ].测绘通报,2012(6):22-24,100.

[2]李峰,信小伟.基于“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管理系统建

设[

J ].西部资源,2013(6):87-88,90.[3]樊中明.对国土资源“一张图”核心数据库的建设与总

结[

J ].华北国土资源,2013(1):104-106,108.[4]舒永飞.数据库:精细化管理之钥[J ].国土资源导刊,

2013(9):44-45.

[5]李钢铁,高占普.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张图”建设

应注意的问题[

J ].国土资源,2010(3):49.[6]夏兴东,沈娟红.FME 在数据转换中的的应用[J ]

.现代测绘,

2011(5):62-64.[7]张鹏程,方锋.基于FME 的多平台数据转换系统开发及

实现[

J ].地理空间信息,2008(4):25-27.[8]陈香.基于FME 的CAD 数据到GIS 数据的无损转换方

法研究[J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36(8):163-165,168.

[9]胡鹏,黄杏元,华一新.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编辑:张曦]

1

41第9期

宋晓红:地理国情普查与1?10000DLG 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 编号:GDPJ 10—2013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技术规定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11月

目 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底图规格 (2) 3.1数学基础 (2) 3.2底图模式 (2) 3.3数据内容 (2) 3.4数据格式 (2) 4技术要求 (3) 5作业流程及步骤 (5) 5.1技术流程 (5) 5.1.1数字普查底图 (5) 5.1.2纸质普查底图 (6) 5.2作业步骤及要求 (6) 5.2.1数据准备 (6) 5.2.2数字普查底图 (7) 5.2.3纸质普查底图 (8) 6质量控制 (9) 6.1检查要求 (9) 6.2检查内容 (9) 7底图输出 (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纸质普查底图图廓整饰 (11)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理国情要素符号设置 (12)

前言 本文件是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技术规定之一。 本文件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 本文件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本文件起草组成员:郝科铭 殷福忠 梁安宝 曲 平 王 刚 李 军 汲旭生 岳 昊 王明亮 张 俊 夏立福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底图制作是地理国情普查的重要环节,是内外业衔接的关键点,基于地理国情要素数据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或者基础地理信息与必要的专题数据,叠加遥感影像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用于外业调查。地理国情普查底图的充分利用,可提高外业调查的效率,减少外业工作量,对地理国情普查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件针对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需求,参考现有的国家技术标准和行业技术规范,依据《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总体方案》和《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对地理国情普查中底图制作的规格、技术要求、生产流程和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数据组织与成果汇交等方面进行了设计和规定。

地理国情普查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数据采集

密级:编号: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〇一三年三月

地理国情普查 DEM精细化技术设计书 (2012年)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设计负责人: 审批意见:主要设计人: 审核人: 年月日年月日批准单位(盖章): 审批意见: 审批人: 年月日

目录 1概述 (1) 1.1项目来源 (1) 1.2内容和目标 (1) 1.3作业区范围 (1) 1.4行政隶属 (2) 1.5项目任务量 (2) 1.6项目完成期限 (2) 1.7项目承担单位 (2) 1.8项目成果归档单位 (2)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 (2) 2.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 2.2已有资料情况 (3) 2.2.1影像资料 (3) 2.2.2控制资料 (4) 2.2.3DEM数据 (5) 3引用文件 (5) 4成果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 (5) 4.1数学基础 (5) 4.2分幅与编号 (6) 4.3数据格式 (6) 5设计方案 (8) 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 (8) 5.1.1使用的软件 (8) 5.1.2使用的硬件 (8) 5.2技术路线及工艺流程 (8)

5.2.1工艺流程 (8) 5.2.2作业方法及要求 (9) 5.3成果提交和归档 (10) 5.3.1基本要求 (10) 5.3.2数据成果 (10) 5.3.3文档资料 (11) 5.3.4其它成果及各种专业资料 (11) 5.4质量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 (12) 5.4.1质量控制总体要求 (12) 5.4.2质量控制技术方法 (12) 5.4.3质量控制检查比例 (12) 5.4.4数据安全、备份 (13)

地理国情普查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1地理国情 地理国情主要是指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基础性工作。 地理国情是国情的一部分。狭义来看,是指与地理空间紧密相连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和特点的总和;广义来看,是指通过地理空间属性将包括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科技教育状况、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在内的各类国情进行关联与分析,从而得出能够深入揭示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和内在关系的综合国情。[1] 2地理国情普查 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也是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工作的重要数据基础。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2] 3普查的对象和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 4普查的时间安排 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2013年1月至2013年6月为普查工作准备阶段,主要完成普查方案和技术规程制定,开展试点试验和技术培训,资料收集与获取等前期准备工作。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为普查工作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底图制作、数据采集与处理、外业调查与核查、数据集建设等工作。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为普查工作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 5工作要求 各级普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基础测绘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按时报送普查数据,确保基础数据完整、真实、可靠。任何地方、部门、单位和个人都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普查数据。普查结果要逐级上报,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对外发布。对在普查中所获得的涉密资料和数据,必须严格保密。 6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即从不同角度对基本地理国情、综合地理国情和分专题的地理国情进行比较全面的描述。 地表形态数据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了地貌形态。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地表形态常用的计算机表示方法。 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反映土地表面自然营造物和人工营造物的自然属性或状况。地表覆盖不同于土地利用,一般不侧重于土地的社会属性(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目的意图)等。地表覆盖通常采用规则格网形式的场模型(也称作域模型)进行描述。 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信息(以下简称地理国情要素)反映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边界、具有或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如城市、道路、设施和管理区域等人文要素实体,湖泊、河流、沼泽、沙漠等自然要素实体,以及高程带、平原、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通常采用要素模型(也称作对象模型)来进行描述,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综合考虑上述三类信息,提出本次地理国情普查使用的内容分类对象及采集指标。本文件未涵盖完整的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和指标体系。 地理国情信息分为12 个一级类,58 个二级类,135个三级类。[3]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 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3年9月17日

目录 1 概述 (1) 1.1 普查背景 (1) 1.2 编写依据 (2) 1.3 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2) 2 普查目标、任务与时点 (2) 2.1 普查目标 (2) 2.2 普查任务 (2) 2.3 普查时点 (3) 3 普查范围、对象与内容 (3) 3.1 普查范围 (3) 3.2 普查对象 (4) 3.3 普查内容 (4) 4 普查技术路线与方法 (9) 4.1 总体技术路线 (9) 4.2 主要数据源 (10) 4.2.1 多源航空航天遥感影像 (10) 4.2.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11) 4.2.3 行业专题数据资料 (12) 4.2.4 其他参考资料 (12) 4.2.5 主要数据源和资料的利用 (12) 4.3 数学基础 (12) 4.4 数据精度与一致性要求 (13) 4.4.1 平面精度指标 (13) 4.4.2 分类精度 (14) 4.4.3 数据现势性 (15) 4.4.4 属性精度 (15) 4.4.5 数据一致性 (15) 4.4.6 数据接边原则 (15) 4.5 数据采集一般要求 (16) 4.6 主要技术方法 (17) 4.6.1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技术 (17) 4.6.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方法 (17) 4.6.3 外业调查方法 (19) 4.6.4 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 (19) 4.6.5 统计分析技术方法 (19) 4.7 普查各工序作业方法及要求 (20) 4.7.1 资料收集整理 (20) 4.7.2 多源遥感影像处理 (21) 4.7.3 内业信息采集 (22) 4.7.4 外业调查底图制作 (23) 4.7.5 外业调查与内业数据处理 (23) 4.7.6 不同任务区数据的协调性检查和处理 (24)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方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4T15:37:19.17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22期作者:宁世勇[导读] 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测绘院 830001 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地理国情是制定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数据基础。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 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例如,通过普查获得了中国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了基础,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评估的需求,提高了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引言 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是国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自然地理国情、人文地理国情、经济地理国情的普查和监测等内容。总结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提出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新需求,并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建议在国情内容中增加地面沉降和形变、地表透水性、人文和社会经济信息;在技术创新方面,提出自然地理国情监测要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通过众源数据验证各类地理国情的现势性,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开展地理国情更新。在地理国情的成果表达方面,提出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矢量和栅格数据模型可用于一体化表达国情数据、地理国情普查的统计成果和监测模型要面向用户需求发布通用指数。对地理国情的服务提出展望。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内容需要创新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需要创新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 2.1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综合分析按不同县市区和三类水源保护区统计2015年污染性工矿企业等点污染源的空间分布数量、密度等指标;统计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个数、规模(日处理量),分析不同县市区的污染源及防治设施的空间分布状况。按照主要河流边界,在两侧3km范围内建立缓冲区,统计缓冲区内的点污染源的个数、密度等,分析不同河流的健康状况. 2.2重点城镇发展扩张边界提取城区是指在行政界限内,符合城市功能、具有城市形态的空间范围。利用两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按照城区的定义,初步提取城区的初始轮廓。初始轮廓一般位于城乡结合部,需要根据地物的形态和功能,通过人工目视判读,进行初始轮廓的修正,开展精细边界提取,计算城区面积。利用两期城区数据,制作重点发展城镇2009和2015年两期城区边界图。 2.3植被覆盖变化及水土流失易发区分析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2009年1∶50000DLG数据,获取两期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和裸露地要素,计算各要素的面积。2009年DOM影像数据作为工作底图用于必要的要素补充提取;利用水源地耕地要素数据和DEM数据,计算不同坡度带的耕地面积。综合考虑水源地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坡耕地面积及区域内的植被覆盖度,提取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作为水土流失易发区。选择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7个指标,确定权重,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定量评价。计算研究区水土流失综合分值,并对水土流失强度进行分级,分为微度流失、中度流失、重度流失、剧烈流失4个等级,并生成水土流失强度空间分布图。结语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利国利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国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和重点专题国情监测的成果,已经在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为更好地提供实时、权威、丰富的地理国情监测服务,本文总结了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重点探讨了地理国情的内容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果表达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发展,地理国情监测将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服务,逐步走向实时化和智能化。未来的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需要在内容、技术和成果表达形式等方面,有更多的创新。同时发挥地理国情普查成果的作用,为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挖掘及信息服务应用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摘要:当前形势下只有在充分利用各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成果资料,着力开发品种类型齐全、要素内容丰富、使用方便快捷、有效覆盖全部国土的地形图数字产品及纸质产品的同时不断推出适用、好用的公众版系列地形图以及国家和区域地图集等,才能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测绘地理信息公共产品的需要。本文将主要探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 关键词:地理国情;普查;监测 中图分类号:X924文献标识码: A 依托国家现代化测绘基准体系,提供更加丰富的测绘基准信息产品,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精度、全覆盖、三维、动态测绘基准信息的需求。通过进一步加强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数据库建设,强化测绘地理信息档案信息化服务,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档案资料在地理国情分析、测绘地理信息项目规划设计等工作中的基础参考作用[1]。 1地理国情普查的测绘技术 随着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不断进步,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测绘事业面临着技术手段、服务层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迅速增长,面向全社会提供地理空间信息服务是近几年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测绘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测绘学科发展主要依赖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中的地理空间信息理论、技术、方法以及应用服务方面的进步。如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现代测绘基准建设、海岛礁联测、“天绘”和“资源j号”测绘卫星、国家1:50000基准地理信息数据库更新、西部测图工程、地理国情监测、应急测绘技术、数字城市、全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

台与天地图等10大工程既推进了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测绘学科的发展。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意义 2.1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根据政府、企业、社会以及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大力开发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产品,加快发展车载导航、手机定位、便携式移动导航、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方面的位置服务产品,不断拓展地理信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地理信息产品附加值,充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服务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产品、特别是消费电子产品承载地理信息服务的能力,积极创造和培育新的需求、新的市场,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的电子游戏产品、地理信息电视频道或栏目、基于数码相机的位置服务产品以及物联网位置服务产品等,满足各类个性化需求和大众需要,全面拓展地理信息消费市场[2]。 2.2加快技术自主创新步伐 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是推动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也是增强地理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占领地理信息产业制高点的重要途径。要紧紧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基本方针,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进一步确立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作用,尤其要为企业参与科研活动创造经费、政策等支撑条件。 3加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应用 国土整治是指对国土资源的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以及为此目的进行的国土规划、国土立法及国土管理工作。譬如国土资源部主页的栏目中既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的管理,也有基础测绘、地质调查、国土规划、土地监测等栏目,还有“西部大开发”:“全球资源战略”等宏观信息,这些都属于国土整治工作的范畴。国土整治工作既有全国范围跨区域的,也有区域性的,其目的都是为了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浅谈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的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5T13:09:11.4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期作者:周德兄[导读]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 (青海省第二测绘院青海西宁 810001) 摘要:目前,中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中国地理国情普查,完成了普查信息的整理、汇总、统计分析,形成普查报告,发布普查结果。初步摸清了中国的地理国情家底,科学揭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关系,对准确把握国情国力,准确掌握、科学分析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十分重大。 关键词: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地理信息 1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新需求 地理国情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信息资源,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是地理国情监测的数据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是对地表的全要素监测,监测的内容涉及范围广泛。考虑到普查和监测成果的实际应用需求,未来还应该增加普查未涉及的不透水面数据、社会经济类专题数据等。在地理国情普查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相关行业部门(国土资源、环境部门等)所收集的数据,比如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自然地理国情要素的补充资料,遥感影像可用于不透水面的提取;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社会经济类数据通过空间化处理后,可用来获取社会经济地理国情信息。经过应用的调研、技术的研讨和成果的服务,本文认为,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不等于基础测绘,当前的普查和监测,在以下方面还存在完善和创新的新需求。 1.1内容需要创新 需要增加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产出老百姓能看懂的地理国情指标,如城市海绵度、绿化度、交通通达度、水资源丰足度、绿色国民生产总值(GDP)、居民幸福指数等,并实现其空间化。例如人口数据,应形成白天和夜晚的人口空间分布,内容要面向领导辅助决策,且易于决策。 1.2技术需要创新 自然地理国情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要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要通过众源大数据和对地观测传感网来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1.3成果表达形式需要创新 地理国情的分类需要上升到本体,地理国情要通过矢量和栅格一体化表达,其中点和线类国情适合矢量表达,面状地理国情适合栅格表达。 2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内容创新 地理国情监测的内容既包含基础地理信息,如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信息;也包括地理统计信息,如在地理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等技术方法对所获取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获取社会经济等信息;还包括地理演化信息,对多源多时相地理空间信息及其它信息进行数据挖掘与推理,分析揭示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化趋势。 地理国情信息有别于地理信息。首先地理国情信息虽然来源于地理信息,但是,地理国情信息具有特定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动态性等特点。地理国情是一定区域内各类地理信息的综合集成。一些常见的地理信息,如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多是单一的、离散的。相比之下,地理国情则信息是一定区域内各种地理信息与非地理(人口、经济、社会等)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的结果。地理国情信息具有时间性、现势性,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要素的发展变化。一些自然要素的地理信息,如地貌特征等,在短时间内的变化并不明显,呈现静态的特征。相形之下,许多地理国情信息则是动态的信息,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情况、城镇化扩张等地理国情方面的信息,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属性。 3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技术创新 3.1自然地理国情监测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 地理国情信息具有动态性、时效性,反映地理国情在某一时期内的变化情况。地理国情监测涉及数据类型众多、数据源广泛、数据量巨大,为保证分析和决策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地理国情数据必须具备较强的现势性。不同的地理国情信息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诸如地貌、水域等自然地理要素,在较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演变的周期较长,这部分国情的监测,可充分利用1∶5万和1∶1万数据等测绘成果。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要素,比如交通网络、地理单元范围等具有较快的变化频率,再依赖众源数据等其他手段进行更新。 3.2通过行业共享和转换获得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国情 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地理,从不同于自然地理的角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例如人口的白天分布和夜间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天的分布反映出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人口分布,代表白天经济活动规律。夜间人口分布,代表夜间经济和人口住宅的分布现状。同时,人口和房屋间在不同时段的关联和分布规律,对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应急救援,也是十分有帮助的。 3.3通过众源数据更新各类地理国情 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国情复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地表变化频繁。地理国情监测的技术手段还在探讨和完善之中,地表形变、污染程度、局部变化、大气、水体、地表的监测,都应该有不同的技术手段。考虑到不同地理国情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实现对地理现象或过程准确、快速、有效的监测,需要掌握地理国情要素变化规律,制定差别化的监测机制。 3.4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更新 地理国情更新的时间尺度则与地理现象或过程密切相关,反映一定时期内地理现象或过程的演变情况。当定期普查和通过存档数据更新不能满足需求的地理国情类更新,可考虑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地理国情及时更新。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聚焦服务连通事件感知、协同观测、高效处理与决策支持,提供任务驱动的、主动的时空信息灵性服务。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内容表达 B.1 地表覆盖分类 地表覆盖分类采用面域色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方式表达,见附录C。 B.2 重要要素 重要要素表达要求如下: a)重要要素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之上; b)图式符号按照附录C执行; c)各符号之间应保持0.2mm以上的间隔,符号交叉和结合表示者除外; d)当图幅内地物密度过大、图上表示有困难时,在保持密度对比特征的前提下,对符号进行取舍; e)自然地理要素与人工建筑要素矛盾时,移动人工建筑要素; f)主要要素与次要要素矛盾时,移动次要要素; g)独立地物与其他要素矛盾时,移动其他要素; h)要素重要性相当时,根据周围环境移动一方或同时移动双方。例如:两条同等级的道路间距小于0.2mm时,双方同时向外侧移动; i)境界以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为界的,境界符号在河流中心线或主航道上不间断表示,并正确表示岛屿、沙洲的归属;河流符号内表示不下境界符号时,境界符号在河流两侧不间断交错表示; j)境界以共有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为界,境界符号应在其两侧交替表示; k)境界以河流或其他线状地物一侧为界,境界符号在相应的一侧不间断表示。 B.3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原则 地表覆盖分类与重要要素叠加处理应遵守以下原则: a)重要要素中的道路以线型符号形式叠加在地表覆盖分类的道路面上,地表覆盖分类中的道路面未压盖部分宽度小于0.2mm时,修改地表覆盖分类数据至二者统一,未压盖部分宽度大于0.2mm时,不做处理; b)堤坝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堤坝不表示; c)水域同时存在时,重要要素中的水域不表示。 B.4 注记 注记表达要求如下: a)字体、字大、颜色按照附录C执行; b)注记的字间隔不宜超过字大的五倍; c)较长的河、渠每隔15cm-20cm重复标注名称; d)注记过于密集时,采用简注名称、或字大缩小一至二级、或舍去注记; e)名称注记与符号冲突时,移动名称注记; f)在颜色较重区域,注记表达不清晰时宜采用套白表示; g)地表覆盖分类的代码注记采用代码后三位表示(水域不表示代码注记); h)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小,可不叠加符号或代码注记,仅面域色表示; i)地表覆盖分类图斑面积较大时,代码注记或符号应间隔表示。 B.5 晕渲表达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14T09:41:01.940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6期作者:张艳峰刘现印陈瑞聪 [导读] 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山东省国土测绘院山东济南 250013 摘要:地理国情监测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它的开展对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大作用。弄清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能促进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发展。文章重点就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字: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联系;区别 引言:随着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广泛开展,对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地理信息产业、天地图服务、应急测绘保障、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等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地理国情监测的目标任务,全面促进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要意义。 1地理国情监测的特征分析 1.1地理国情监测具有区域信息的集成性特征 地理国情监测所涉及与涵盖的信息多为区域性的地理信息。将普通的地理信息同实际的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形成具有高度的集成性,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数据,这便是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主要特征。 1.2时间性与现势性成为地理国情监测的显著特征之一 地理国情监测主要反映的是截至到某个时间点的某个时间段内地理信息发生的变化情况。在自然地理方面主要是指地形与地貌发生的变化;在人文地理要素的变化中,则包含了区域的城镇化变化与国情信息的动态变化,这些都能够体现出地理国情监测的时间性特征与现势性特征。 2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获得了高度的重视。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测绘地理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针对各项工作做出了比较明确的划分,通过采用针对性的手段完成具体的工作,在多方面来确保地理国情监测、基础测绘在能够和谐推进,实现互补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相对而言,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存在较大的区别,两项工作虽然具有共同的目的,但在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并且紧密联系的存在又促使相互之间存在较多的交集。经过大量的总结与分析,认为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的联系和区别,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二者在概念上存在明显的区别。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3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已有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交通、地表覆盖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其所形成的成果数据量大,涉及多个行业,成果的综合分析突出。基础测绘指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进行基础航空摄影,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测制和更新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影像图和数字化产品,建立、更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其成果相对于地理国情监测,成果针对性强,涉及行业较少,且未包含统计分析信息。第二,地理国情监测与基础测绘是相互联系的。基础测绘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更新了国家、地方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都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既有数据基础,又有技术储备,而地理国情普查、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成功开展,其成果被多个行业应用并反映良好,又促进了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 3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地理国情监测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吸取了传统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的成功经验,有效的促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的转型升级。山东省在2016年出台的“十三五”新型基础测绘实施方案,即是在地理国情普查成功开展的基础上对传统基础测绘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经过近两年的实施,成果得到多个省级政府部门的应用并受到好评。 3要促进地理国情监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3.1对已有测绘成果予以合理与科学地应用 地理国情监测在数据采集阶段采用的技术手段同基础测绘采集手段区别不大,因此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可有效利用已有的各种测绘成果,包括年度更新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遥感影像、卫星影像资料等。山东省“十三五”基础测绘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山东省1:10000基础测绘五年更新三次,每年度对水系、道路等重要要素进行定期更新,这些成果都可以作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数据基础,可以为国情监测工作的内外业数据采集提供参考。另外,2015年以来开展的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部分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国情要素采集,如城市空间格局的专题性监测成果,可以作为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国情要素中心城区范围采集的依据。 3.2汲取基础测绘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 地理国情普查在开展时,成功沿用了传统基础测绘先内后外的作业模式,有效减少了外业采集的工作量;普查阶段应用了开展基础测绘时收集的交通水利民政等多个部门的参考资料,确保了成果的权威性和完整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吸取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普查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做到地理国情监测和基础测绘协同联动更新,在进行行业部门资料收集和外业数据采集时,分析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的区别联系,做到一次资料收集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一次外业调绘兼顾基础测绘和地理国情监测,减少内外业工作量,真正做到“最多跑一次” 。 3.3加快测绘地理信息新技术的推广 科技的发展推动着测绘技术手段日新月异,近年来不少新技术新装备在开展基础测绘时得到应用。同样,这些新技术和新装备也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中,并得到发展。如无人机进行基础测绘时一般用于影像的获取,在地理国情普查开展中,青岛某单位用小型无人机搭载智能手机进行短距离外业调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得到在山东省推广;传统的基础测绘应用遥感信息提取软件进行植被类型的提取,

地理国情普查技术设计书(DOC)

湘潭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地理国情普查 学院:能源工程学院 专业:测绘工程 学号: 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锋 完成日期: 2012年5月9日

湘潭大学毕业设计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地理国情普查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 学号:201092002125 姓名:游佳龙专业:测绘工程 指导教师:刘专、叶险峰系主任:叶险峰 一、项目概况 1、项目来源与背景:为全面掌握我国地理国情现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国务院于2013年2月28日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国发[2013]9号),决定于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全面查清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 2、测区范围及任务:测区范围为桃源县2000平方公里,项目内容包括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 3、已有资料情况:测区内已有0.5米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行政区划数据、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1:1万数字高程模型、1:1万数字线划图、1:5万数字线划图,林业、水利等专题数据,内业解译成果和外业调查成果。 4、设计技术依据:见主要参考文献。 二、设计主要内容 1、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表覆盖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表覆盖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2、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内业上图与编辑。完成地理国情普查项目地理国情要素内业上图与编辑技术设计。完成已有数据导入、地理国情要素分类上图、属性录入、拓扑处理、生产技术流程设计。 三、设计基本要求 1、平面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带采用3度分带,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比例尺为1:1万,按1:1万国际标准分幅。 2、设计方案可行,精度合理;技术指标符合规范要求;采用测绘新技术和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图式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图式 C.1一般规定 本图式规定了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中地表覆盖分类和重要要素的符号、注记的等级、规格和颜色标准。 用户可根据制图区域特点和图面效果选取图式中适宜的符号和注记。如果图式中符号和注记不能满足用户需求,可调整图式中的符号和注记大小,调整幅度在10%~20%。 使用本图式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及用图需要增补符号。 C.2图式说明 C.2.1 符号的尺寸 符号的尺寸规定如下: a)符号旁以数字标注尺寸,以毫米为单位。 b)符号旁只注一个尺寸的,表示圆或外接圆的直径、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的边长;线状符号一端的数字,单线是指其粗度,两平行线是指含线划的宽度。符号上需特别标注的尺寸,则用点线引出。 c)符号线划的粗细、线段的长短和交叉线的夹角,没有标明的均以本图式的符号为准。一般情况下,线划粗为0.1mm,点的直径为0.15mm,符号非主要部分的线划长为0.3mm,非垂直交叉线段的夹角为45°或60°。 C.2.2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 符号的定位点和定位线规定如下: a)符号图形中有一个点的,该点为地物的实地中心位置。 b)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符号,定位点在其几何图形中心。 c)宽底符号定位点在其底线中心。 d)底部为直角的符号定位点在其直角的顶点。 e)几种图形组成的符号定位点在其下方图形的中心点或交叉点。 f)不依比例尺描绘的符号定位点在符号的中心点。 g)线状符号定位线在符号的中心线。 C.2.3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 符号的方向和配置规定如下: a)独立地物符号除图式中规定按真方向表示者外,均垂直于南图廓线。 b)符号按一定行列配置的称整列式,符号不按一定行列配置的称散列式。散列式一般按图式表示的疏密程度配置符号。面积较大时,散列式和整列式符号的间隔均可放大。 C.3地表覆盖分类符号 表C.1给出了地表覆盖分类的符号。 表C.1 地表覆盖分类符号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地理学学科前言报告 地理国情普查简介 年级:2015级1.地理国情普查意义与定义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掌握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的重要手段和基础性工作,对于权威、客观、系统、准确地掌握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国情信息,提高测绘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防灾减灾、应急保障及相关行业调查统计等工作,推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实施及资源合理配置,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的角度分析、研究和描述国情,即以地球表层自然、生物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变化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征等为基本内容,对构成国家物质基础的各种条件因素做出宏观性、整体性、综合性的调查、分析和描述,是空间化和可视化的国情信息。 地理国情监测是综合利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等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各时期测绘成果档案,对地形、水系、湿地、冰川、沙漠、地表形态、地表覆盖、道路、城镇等要素进行动态和定量化、空间化的监测,并统计分析其变化量、变化频率、分布特征、地域差异、变化趋势等,形成反映各类资源、环境、生态、经济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监测数据、地图图形和研究报告等,从地理空间的角度客观、综合展示国情国力。 2.地理国情普查对象与总体内容 普查对象:我国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 普查内容:一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水域、荒漠与裸露地等的类别、位置、范围、面积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状况;二是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情况,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的类别、位置、范围等,掌握其空间分布现状。主要包括以下:1)资料收集与整合。收集基础测绘成果及其他行业(国土、交通、水利、林业、土地利用、矿产、医疗、教育、宗教等)现势性好、规范程度高的各种专

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发布 来源:测绘局作者:时间:2017-08-22 8月18日下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联合发布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情况和普查公报,这是我省首次全面摸清地理国情家底。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杨宏山、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卢勇、省统计局总规划师张烨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次普查历时三年,对象为我省陆地国土范围内的地表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2015年6月30日为标准时点,以我国资源三号高分辨率测绘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对普查数据进行了统一时点核准。普查采用分辨率优于1米的遥感影像,结合基础测绘成果数据,收集国土、住建、民政、林业、农业、交通等多行业专题数据,获取了由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133个三级类、80万个地理国情要素、739万个地表覆盖图斑构成的高精度、全覆盖的海量地理国情数据。普查成果经跨部门专家验收和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审议,经省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发布,欢迎社会各界多利用地理国情普查成果。 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自2013年12月18日启动,至2017年7月正式验收。陕西省成立了由23个部门组成的普查领导小组,普查办设在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全省15家测绘单位参与普查,涉及约2000余人。普查工作得到了省发改委、工信厅、公安厅、民政厅、财政厅、人社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建厅、交通厅、水利厅、农业厅、林业厅、审计厅、统计局、文物局、旅游局、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信局、省武警总队、民航西北局、西安铁路局等23个厅委局的大力相助。 普查获得的主要成果数据包括: 1.查清了我省陆地国土各类地形地貌的面积和空间分布,陕西省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其中,低海拔(1000米以下)占34.55%,中海拔(1000米~3500米)占65.45%,高海拔(3500米以上)占比不足0.01%,即1/3在低海拔区域,2/3在中海拔区域。0°~5°坡度带占我省国土面积的19.09%,5°~15°坡度带占13.74%,15°~25°坡度带占21.55%,25°~35°坡度带占26.08%,35°以上坡度带占19.54%。平原、台地、丘陵、山地面积分别占我省国土面积的9.76%、11.69%、28.71%和49.84%。 2.查清了水田、旱地、果园、茶园、桑园、苗圃、花圃以及其他经济苗木8类种植土地的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总面积为4339 3.832平方千米,其中旱地3130 4.825平方千米,占全省种植土地面积的72.14%。 3.查清了乔木林、灌木林、乔灌混合林、竹林、疏林、绿化林地、人工幼林、稀疏灌丛、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10类林草覆盖面积构成和空间分布,总面积为150861.245平方千米,其中乔木林面积最大,为8215 4.219平方千米,占林草覆盖面积的54.46%。

地理国情普查修改的内容

地理国情普查修改的内容 数据结构按新的模板进行全面修改 一、地表覆盖 1.绿化林地(0360) 对于城镇中成片大面积成片覆盖的树林,应按乔木林或灌木林等类型归类。具体面积阈值,可参照1600平方米掌握,即: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内,成团分布的面积超过1600平方米或林带宽度超过10米且面积达到1600平方米以上树林,一般情况下不按照绿化林地归类。 指城镇等人口集中居住范围外起景观绿化作用的条状林带凡是0360归类的,均需改为相应的林地,一般情况下不按照绿化林地归类。 对于大于1600平方米的绿化林地可修改成0311、0312、0313、0321、0322、0323、 2.房屋建筑(区) 对于小规模的聚居点,优先按照房屋建筑区归类,最小图斑实地面积指标按照200平方米掌握。 修改两个及以上的院落(有间隔)综合在一起的,面积小于1600平方米原为(0550、0540)独立房屋,改为房屋建筑区。 3.相邻同名图斑应合并 对相邻同名图斑进行合并时,TAG=4一般不合并,除非相邻同名图斑的TAG 都为4。 4.其他园地(0290) 其他园地(0290)统一改为其他乔灌园地(0291) 5.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属性项修改 铁路、公路、城市道路属性中“是否高架”原取值范围为“是/否”,现改为“0-6”。 6.河流(1011)属性项修改 河流增加2个属性项,分别是“水利行业编码”、“水利行业河流级别”。 7.水渠(1012)、湖泊(1020)、水库(1031)属性项修改 水渠、湖泊、水库各增加1个属性项为:“水利行业编码”。

8.堤坝 二、地理国情 1.城市道路(0630) 位于县级以上政府驻地所在的城镇内的道路,包括:大型厂矿区、规模建筑、符合县级城市特征的部分;其他地区一没有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与等级公路重合的部分,城市道路的道路编号(RN )填写等级公路的道路编号。 2.乡村道路BG 吗的修改 硬化路面:能通行打车、拖拉机的(一般宽度在2米以上的)GB 吗为440100。 不能通行打车、拖拉机的(一般宽度在2米以上的)GB 吗为440100。 非硬化路面:能通行打车、拖拉机的(一般宽度在2米以上的)GB 吗为440100。 不能通行打车、拖拉机的(一般宽度在2米以上的)GB 吗为440100。 3.水域(1000) 河流高水界范围内有其他要素(如:坑塘、行政村)时,需按各自的采集要求采集。 4.道路要素属性的修改 道路要素属性中“是否高架”增加了5、6两项。5.表示高架,且在高架下放及单侧有并行地面道路。6.表示高架,且仅在高架下放有并行的地面道路,而两侧无并行地面道路。 5.实体编码(EC )属性项赋值方法说明、流域(BAS )属性项赋值、等级(GRADE )属性项赋值的修改 不建议合并到路面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