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坦克百年

坦克百年

坦克百年
坦克百年

坦克,现代陆上作战的主要武器,有“陆战之王”之美称,它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机动性和强大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是战争中的威力极大的武器。坦克一般装备一门中或大口径火炮(有些现代坦克的火炮甚至可以发射反坦克/直升机导弹)以及数挺防空(高射)或同轴(并列)机枪。坦克大多使用旋转炮塔,但亦少数使用固定式主炮。坦克主要由武器系统、火控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装甲车体等系统组成。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 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 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

之高阁。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

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 ·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

英国首相乔治 ·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 ,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1915年 2 月 中旬,丘吉尔决定绕开陆军部进行试

制。他在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创制陆地巡洋舰委员会” ,商请林肯城一家名叫威廉 ·浮士德的机械制造厂负责试制。设计任务交给该厂的工程师威尔逊和特里顿经过两个

月的设计和40天的试制,第一台陆地巡洋舰出世了。它能够原地旋转,越过1.25m 宽、两壁陡峭的壕沟。为了躲避当时德军间谍的注意,这种新式战斗机器因为酷似水柜(tank )

而被命名为“TANK ” 二战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坦克战术与技术发展思想的探索和实验时期,各国研制装备了多种类型的坦克。轻型、超轻型坦克曾盛行一时,在结构上还出现了能

用履带和车轮互换行驶的轮胎—履带式轻型坦克、水陆两用超轻型坦克和多炮塔的中型、重型坦克。德国坦克在二战时的虎1坦克拥有火力强大的88毫米

KwK36L/56战车炮(L/56指炮管长度为口径的56倍),令盟军坦克无法招架。在诺曼底登陆

战役中,德军王牌魏特曼上尉驾驶虎式坦克击毁了英军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

伦通用载具。虎式坦克的威力可见一斑。

?二战时期的坦克与早期的坦克相比,战术技术性能有了明显提高。战斗全重9~82吨,单位功率5.1~13.2千瓦/吨,最大速度20~51千米/时,最大装甲厚度25~160毫米。火炮口径多为37、47、57、75、

76、85、88、90、100、105、107、120、122、128、130、150、155、170、180毫米,炮弹初速610~1128米/秒,发射穿甲弹能穿透40~249毫米厚的钢装甲;有的坦克为增强支援火力,安装了75或

76毫米口径的短身管榴弹炮,直至发展将小口径加农炮、中口径榴弹炮和数挺机枪集于一车的多武器、多炮塔坦克;开始采用望远式和潜望式光学观察瞄准仪器、炮塔电力或液力驱动装置和坦克电台,出现了火炮高低向稳定器;推进系统多采用民用或航空用汽油机,固定轴式机械变速箱,转向离合器或简单差速器式转向机构和平衡式悬挂装置。反坦克炮出现后,以苏联为首的军事强国为增强坦克的装甲防护,设计了倾斜布置的装甲,并按照各部位中弹的概率分配装甲厚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双方生产了约30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战初期,法西斯德国首先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闪击战。大战中、后期,在苏德战场上曾多次出现有数千辆坦克参加的大

会战;在北非战场、诺曼底战役以及远东战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参战。而在著名的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出动了2,928辆坦克,苏军更是出动了5,128辆坦克投入战斗,与坦克作战,已成为

坦克的首要任务。战争后半期,苏、德双方都利用坦克底盘生产了大量的自行反坦克炮(反坦克歼击车),如SU-76、SU-100、

SU-152、III号突击炮、IV号反坦克歼击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费迪南(象式)坦克歼击车。与相同底盘的坦克比较,外形低

矮、结构较简单,穿甲威力强大,战斗全重较轻,侧后装甲防护力一般,生产价格较低,适于大量生产。自行反坦克炮的

弹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破甲弹等;兼有其他作战任务的,还配有榴弹。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

克和其它装甲目标的火炮。它的炮身长、初速大、直射距离远,发射速度快。穿甲效力强,大多属加农炮或无坐力炮类型。

反坦克炮的弹道弧度很小,一般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和射击。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机动性较差、突击作战能力弱,仅

用于伴随坦克作战,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经受了各种复杂条件下的战斗考验,成为地面作战

的主要突击兵器。

现代

?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批战斗坦克,火力和综合防护能力达到或超过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时克服了重型坦克机

动性能差的弱点,从而停止了传统意义的重型坦克的发展,形成一种具有现代特征的战斗坦克,即主战坦克。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光学、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的技术成就,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坦

克的设计和制造,使坦克的总体性能有了显著提高,更加适应现代战争要求。这些坦克仍优先增强火力,同时较均衡

地提高机动和防护性能。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战坦克,其火力性

能、机动性能、防护性能虽有显著提高,但

重量和车宽已接近铁路运输和桥梁承载的允许极限,且受地形条件限制大,使之对工程、技术、后勤保障的依赖性增大。由于新部件日益增多,坦克的结构日趋复杂,成本和保障费用也大幅度提高。为了更好地发挥坦克的战斗效能,降低成本,在研制中越来越重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进行设计,努力控制坦克重量,并提高整车的可靠性、有效性、维修性和耐久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大量使用坦克的战例和许多国家的军事演习表明,坦克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主编:杨晨辉

2016.11.1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坦克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2009011254 王立珂无91 一、陆战之王的辉煌诞生 “Tank”这个划时代的陆战创意最初也曾像富兰克林向拿破仑推荐的蒸汽轮船一样被一言封杀,但幸运的是,这个创意被咱们熟知的一个名人,丘吉尔,重新发掘了出来,最终成就了如今的陆战之王。 坦克的创意起源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澳大利亚的一名工师兼专业发明家劳塞罗特·德·摩尔最初构想了一个具有来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的“陆地巡洋舰”,并向英国战争部递交了份装甲车辆的设计图纸,却被当时的英国官员视为无稽之谈。【引自《坦克的诞生、演化及其发展趋势》,张军峰,军事展望【文章编号】 1003- 0166(2008)02- 0078- 0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战争双方都大量地配备了机关枪,并与战壕、铁丝网相结合,筑成了三位一体的防御阵地。第一次世界大战变成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对峙战。在英法联军付出大量伤亡以后,一些军事学家开始苦心琢磨,希望能发明一种新式武器来克服这一障碍。英国陆军上校欧内斯特·斯温顿提出了与劳塞罗特·德·摩尔类似的方案。但不同的是,他提出在现有的履带式拖拉基础上设计装甲车辆,在装备防护装甲和火炮的情况下,经过武装的履带式拖拉机将在战争中扮演机动的“机枪破坏者”的角色。但是,与以前澳大利亚工程师方案的命运如出一辙,这项建议也被当时的英国陆军大臣基切纳勋爵束之高阁。基切纳认为这不过是一部“幻想小说” ,并说此设计“可以制成一个自动美妙的机械化玩具,可是无法用于战场。直到这项建议传到温斯顿·邱吉尔手中, 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从汉凯处获悉了斯顿和吐洛克的建议后,出于其长远而独特的战略眼光,丘吉尔感到这一创意很有可能会改变目前胶着的局面,于是他给英国首相乔治·劳埃德写了一份报告,建议立即制这种新式武器,但由于首相批转陆军大臣基切纳,这一计划仍被搁浅。1915年2 月中旬,丘吉尔决定绕开陆军部进行试制。他在海军部成立了一个“创制陆地巡洋舰委员会” ,商请林肯城一家名叫威廉·浮士德的机械制造厂负责试制。设计任务交给该厂的工程师威尔逊和特里顿经过两个月的设计和40天的试制,第一台陆地巡洋舰出世了。它能够原地旋转,越过1.25m宽、两壁陡峭的壕沟。为了躲避当时德军间谍的注意,这种新式战斗机器因为酷似水柜(tank)而被命名为“TANK”。【引自《坦克发明的故事》,《金属世界》2001年第四期】自此,坦克诞生了。 坦克一诞生就发挥了其划时代的意义,当时1916年 1月 30 日第一辆坦克出厂 2月 2日在伦敦某公园深处向陆军部、海军部、最高统帅部的代表作了表演。引起了所有军方人士的重视。新任驻法英军司令黑格立即定购了 40 辆。这40辆坦克被派往当时胶着的索姆河战场,当做秘密武器出场,取得了惊人的战绩,德军吓得溃不成军,英军在5个小时内占领了纵横5公里的阵地(德军当时整个战线的长度仅为6~8公里)。 自此,坦克作为新式陆战之王,正式走上了军事大舞台。 二、坦克的发展历程 坦克并不是从一出现就一帆风顺,一往无前的往前发展的,实际上,就在坦克第一次取得辉煌战果的接下来的两个月内,时任战时总司令的黑格不顾丘吉尔和斯温顿的强烈反对,在当时泥泞的战场上派坦克里继续强行出击,导致当时英军的坦克大量陷于泥地和沼泽而被大量击毁,从而导致时人对这一新式武器评价的急转直下,但之后由于新成立的坦克兵团指挥官埃尔斯提出的坦克战争条件使坦克在接下来的康伯列战役中大放异彩,人们终于认可了这一武器并开始对其进行更深程度的研发。 坦克诞生至今,在当初设计的三个主要的方面:强大的火力、坚固的铁甲、高度的机动性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矛“与”盾“的共同发展——如各种穿甲弹、动能弹和合成材料、主动防御装甲;悬挂系统的迅猛发展——从被动悬挂系统到主动悬挂系统;坦克运动领域的扩

法国坦克发展历史

二战初期,作为欧洲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兰西共和国在纳粹德国的闪击战攻击下仅仅支撑了6个星期便宣告投降,法国的战败让我们来不及端详法国坦克的真实面目,也常常让人们忽略了法国坦克设计独树一帜、可圈可点之处。本次我们将重点介绍法国二战前装备使用的中型坦克Char B1,这些坦克虽然有机会防卫法兰西的平静,但面对强悍的德军,加上设计和使用上的缺点,使得这些坦克注定只能是悲风英豪。 Char B1中型坦克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年,法国陆军技术部的艾司丁(J.E. Estienne)将军(被誉为法国坦克之父)提出建造一种15吨重、最大装甲厚度25毫米、车体安装75毫米火炮、旋转炮塔装有两挺机枪的步兵支援坦克,且在必要的时候能够与敌军坦克部队进行战斗。新坦克必须装备无线电用于战术协调,这是由该坦克半独立的作战地位所决定的。有四家公司参与竞标,这些公司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Delaunay-Bellevill)和施奈德-雷诺公司(Schneider-Renault)。当时军方承诺会将各公司提交样车的中标部分进行组合匹配,以便制成最优良的坦克。1924年5月总共提交了5辆样车,其中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了两台样车,SRA和SRB。 军方选中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样车SRB作为新坦克的基型车,其引擎、变速箱和转向装置得以保留,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取自FAMH设计的样车,而履带则来自FCM的样车。1925年3月,雷诺公司被选中作为主承包商,施奈德、FAMH、FCM和迪劳内-贝利维尔均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整车的最终组装定于在位于巴黎的雷诺工厂完成。1926年1月17日雷诺公司获得了制造3辆原型车的合同,制造工作于1929年1月完成。原型车成员4人,装甲最大厚度25毫米,发动机功率为180马力,行驶速度每小时20公里,最大行程257公里。车体前方装一门75毫米L18榴弹炮,单人炮塔内则安装两挺7.5毫米机枪。1930年和1931年进行的测试表明总体设计比较成功,经过改良,最大装甲厚度增加到40毫米,重量也上升到28吨,这就是后来的Char B1坦克的雏形。 1935年,德国积极重整军备并于当年重占莱茵地区,这促使法国当局立即开始生产改进过的Char B1。这种坦克换装了配备47毫米L34炮的铸造炮塔,发动机功率增加到250马力,使这辆超过30吨的战车时速达到了27公里,不过最大行程也减小到200公里。在首批生产了35辆Char B1后,改进型的B1 bis开始投产,B1 bis装有改良的ARX4炮塔,防护性能更好并安装了新型47毫米L35火炮,车体为分体铸造、螺栓组装的钢装甲板,装甲厚度增至60毫米,换装了新型307马力发动机,但最大行程降为仅150公里,该车适合于配合步兵的作战行动,但由于行程太小,作为战略机动力量明显不足,因此后来安装了附加油箱以解决此问题。B1 bis额定乘员4人,驾驶员席设在车体前方左侧,其右侧即是75毫米火炮,驾驶员除了驾驶车辆还要负责操作这门75毫米炮,利用手柄调整火炮俯仰,这门火炮外观上看炮管壁很厚,实际上那是专门设计的火炮抽烟装置,利用压缩空气将残余火药气体吹出炮管,这在当时可是不折不扣的新创意。驾驶员后方是无线电操作员席,无线电作用距离15千米,再往右是装填手席,他的职责是为75毫米炮装填炮弹并将47毫米炮弹运进炮塔供车长使用。电动炮塔中的车长在指挥车辆控制队形的同时还必须负责瞄准、装填和击发炮塔上的47毫米火炮,有时候还要操纵炮塔右侧的7.5mm并列机枪。 B1 bis的引擎采用电启动方式,装备有自密封油箱、一体化的润滑系统,由于车体前方的75毫米炮只能做俯仰调节,无法左右偏转,该车的转向设计别具一格,驾驶员通过方向盘操纵一个精心设计的“尼德尔”(Naeder)液力差速器(双差速器)可以在任意一个变速齿轮上获得任意的转弯半径并且可以实现微调,这样驾驶员就可以利用“尼德尔”系统精确调整火

“竞技场”-E主动防护系统

“竞技场”-E主动防护系统 主动防护系统是坦克装甲车辆的"保护神"。正如俄罗斯厂商广告词中所说,"假如您珍视您的装甲车辆和乘员,您就需要竞技场(Arena)-E主动防护系统。"俄罗斯研制的"竞技场"-E主动防护系统属俄罗斯第二代主动防护系统,它能够用来可靠地保护坦克装甲车辆免遭地面和空中发射的反坦克导弹、火箭弹以及无坐力炮弹等反坦克弹药的袭击。"竞技场"-E主动防护系统由下列3部分组成:探测与操纵装置、杀伤武器和技术保养用的检验装置。探测与操纵装置由雷达站、计算机、操纵台(车长用)和指令转换部件组成;杀伤武器包括防护用弹药和若干组定位的发射管。 "竞技场"-E主动防护系统的主要特点如下: ●采用能对整个防护区域进行瞬间搜索的多功能雷达,探测和跟踪目标; ●用反应极其迅速和定向作用很强的防护弹药来瞄准和击毁来袭的反坦克弹药,包括反坦克导弹、火箭弹和无后坐力炮弹等; ●一旦打开车长控制面板上的系统开关后,系统就开始自动运行,因此,可以减轻乘员的负担,让乘员可专心地执行其主要战斗任务;

●能全天候24小时连续工作,无论车辆行进间和炮塔旋转中,都能连续不断地搜索和拦截来袭目标; ●水平防护扇区为220o~270o,随着炮塔的不断转动,这一防护扇区的防护方向也在不断改变;该系统能防车辆的正面和两侧,并且在对纵深防御之敌进行攻击时,它能防敌以任何射角射来的弹药; ●伴随步兵危险区半径只有20m~30m;在拦截来袭反坦克弹药时,对车辆外部设备,如瞄准镜、机枪及本系统的构件等不会造成意外破坏; ●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战斗勤务和作战行动中,系统不会因偶然因素自行运行,因此,系统安全可靠,不会发生拦截弹走火造成误伤; ●能够区分低速飞行的目标(如反坦克导弹、火箭弹以及无坐力炮弹等)与子弹、炮弹破片和一切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的目标; ●系统模块化设计和设备可拆卸的特点,使该系统适合于安装在各种类型的主战坦克和步兵战车上。 在战斗模式下,雷达开始搜索和探测来袭的反坦克目标;系统自动分析所有目标信号数据,在发现低速运动目标接近50m距离之内后,雷达对目标转入跟踪模式,判断来袭反坦克弹药是否会击中该系统所保护的坦克装甲车辆,如果判断有可能击中,雷达则收集目标的精确运动数据,输入计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坦克车

幼儿园中班体育活动:好玩的坦克车 设计思路 中班幼儿身体逐渐结实,体力也相对较好,此时他们精力充沛,基本动作更为灵活,动作能力也明显提高。根据中班幼儿这些显著特点,我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 本次活动的运动器材“坦克车”是我利用废旧的纸箱制成(受邻居奥伊斯嘉上海日本语幼儿园运动材料的启发,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材料安全环保又低成本,简易的装饰还能从视觉上吸引幼儿。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以集体性游戏串联,强调幼儿运动过程的有趣性和挑战性。听指令游戏能让幼儿在玩“坦克车”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竞赛游戏则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活动目标 1.在听辨不同的运动信号中,尝试用身体动作快速反应,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2.在竞赛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纸箱制作的“坦克车”人手一辆。 2.鼓一只。 活动过程

一、听指令游戏——听指挥的坦克车 1.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指挥官,手持一面鼓进行指挥,幼儿扮演解放军开坦克车。 2.游戏开始:幼儿自选一辆坦克车,分散站立于场地中,听指令行动。 玩法一:幼儿用爬行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坦克车开得快;鼓声慢,坦克车开得慢;敲打鼓的外圈,向后倒退开坦克车:鼓声停,坦克车停止前进。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玩法二:幼儿用站立行走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向前开坦克车;鼓声慢,向后倒退开坦克车;敲打鼓的外圈,侧身开坦克车。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分析:听指令的游戏一开始就很吸引幼儿,幼儿能一边认真倾听鼓声的变化,一边迅速地变换不同的动作。游戏中玩法的变化是考虑到幼儿膝盖的承受力,同时也关注身体锻炼的全面性。一组变化的指令挑战着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并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执行指令,增大了游戏的难度。有挑战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集体游戏——看看谁的坦克车开得快

德国坦克发展史

在坦克百年发展史上,德国不是世界上最先装备坦克的国家,但却是最早与坦克打交道的国家。英国人和法国人发明坦克,就是冲着德军机枪、火炮、堑壕和多层铁丝网构成的“最坚强”防线来的。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后开始扩军备战,建设起强大的坦克工业,生产出了成群的“虎豹”,装备了一支强大的帝国装甲兵团,其中不乏性能突出的坦克。然而这一切都随着第三帝国的战败烟消云散。疯狂的纳粹德国最终难逃灭亡的命运,军事工业被彻底肢解,曾经辉煌的坦克工业不复存在。当冷战来临时,作为一颗最重要的棋子,德国却被西方世界处心积虑地“化敌为友”。于是,在德国重新武装的过程中,坦克工业开始重建,现代化的“豹”式坦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王者风范再次向世人展现。 “虎豹”坦克源头 (1917—1918) 说起德国坦克,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二战中成群结队的“虎豹”和现代的“豹”式家族,很少有人会提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坦克刚刚问世时,德国曾经拥有的坦克。实际上,德国坦克工业并不比英国慢多少,1917年10月就正式生产出了第一辆A7V坦克,堪称德国坦克的“鼻祖”。 研制A7V坦克的直接原因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姆河会战的影响。索姆河会战发生在1916年7月1日—11月18日,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双方共计伤亡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英军在9月15日的作战中动用了共计49辆Ⅰ型坦克,实际上只有32辆到达出发地域,在冲击时又有5辆陷入沼泽,9辆机件损坏,最后只剩下18辆参 加战斗(被德军击毁10辆),配合 步兵进攻,推进了4~5km。这是人 类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对守 备方的德军步兵产生了强烈的心理 震撼,使他们手中的武器发挥不了 多大的作用。索姆河会战中虽然参 战的坦克比较少,但毕竟是机械化 战争新时期的开端,在军事史上具 有重要的意义。 为对付英军坦克,德国人在研 制反坦克枪的同时,还积极研制本 国的坦克。1916年11月,德军总参 谋部提出了坦克的技术要求,委托 第7交通处制定坦克设计方案,并 由此定名为A7V(第7交通处的缩写) 战斗坦克。由于战争的需要,加上 采用现有的“霍尔特”拖拉机为底盘, 因而设计工作进展迅速,1917年夏 天就制成了样车,并开始了行驶试 验。随后,德国军方迫不及待地要 求生产A7V坦克。尽管样车还存在 不少问题,A7V坦克还是在同年10 月正式投产了。原计划生产100辆, 到1918年9月,德国共生产了约20 辆A7V坦克。 A7V坦克在总体布置上,有许 多独到之处。与英国的过顶履带式的 Ⅰ型和Ⅳ型坦克区别较大。A7V坦 克整体呈箱型铆接结构,没有严格 的战斗室,车上配置1门57mm低 速火炮和6挺7.92mm重机枪,火力 无疑是强大的,炮弹的弹药基数为 180发(后增加到300发),机枪 弹药基数为18 000发,堪称“世界 之最”。但由于战斗全重(30t)过 德国A7V坦克与其众多乘员

坦克火控系统

坦克火控系统 坦克火控系统是控制坦克武器(主要是火炮)瞄准和发射的系统,用以缩短射击反应时间,提高首发命中率。按瞄准控制方式分类,现代坦克火控系统可分为扰动式、非扰动式和指挥仪式3类。 目录 系统发展概况 基本要求 部件发展概况 瞄准控制方式 性能比较 发展趋势 嵌入式智能平台在坦克火控系统当中的应用 系统组成 展开 编辑本段系统发展概况 坦克火控系统从问世到现在,大体上可以分为4代。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装备的 第一代坦克火控系统只配有简单的光学瞄准镜。这种光学瞄准镜用视距法测距,即如 果目标的高度或宽度已知,那么就可通过它在瞄准镜视场中所占的mrad分划数估算 出或直接读出目标距离,接着就可装定瞄准角。用这种方法,在900m时,则命中率 显著下降。目前,一些坦克的应急工作方式仍然采用这种方法。 50年代装备的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统在原光学瞄准镜的基础上增配了体视式或合 像式测距仪和以凸轮等为函数部件的机械式弹道计算机,性能比第一代有了明显改进,在1300m距离内,射击标准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60年代初期装备的第三代坦克火控系统由光学瞄准镜、光学测距仪和机电模拟 式弹道计算机组成,并且开始配用了一些弹道修正传感器。这种火控系统在1400m 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的首发命中率为50%。

上述3代坦克火控系统的缺点是不能预测运动目标的射击提前角,因此不能射击运动目标,而且由于没有一种比较理想的测距仪器,命中率比较低。随着激光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出现了激光测距仪。激光测距仪是一种精度高、操作简易、快速的测距仪器,与火控计算机等组合成的火控系统是提高坦克火炮命中率的重要途径。因此,美国休斯飞机公司(Hughes Aircraft Co.)从1965年底,试验用的样机研制成功,定名为柯贝达(Cobelda),后来改名为萨布卡(SABCA)。休斯飞机公司根据从该火控系统中所获得的经验,正式为M60A3坦克设计了带激光测距仪的综合火控系统,主要由测瞄合一的车长激光测距瞄准镜、炮长昼夜瞄准镜、数模混合式火控计算机、目标角速度测量装置以及各种弹道修正量传感器组成,能在坦克短停时射击固定或运动目标。自动输入火控计算机的修正量有炮耳轴倾斜、横风和目标角速度,人工装定的修正量有气压、气温、药温、炮膛磨损和弹种等。在2000m的距离内,原地对固定目标射击时火控系统的首发命中率为90%。 进入70年代后,世界各国都相当重视坦克火控系统的现代化。不少国家研制成功并装备了综合坦克火控系统。 最近10多年来新发展的坦克火控系统,一部分是为了改装现装备的老式坦克而设计的,一部分是为新研制的坦克而设计的。尽管这些新发展的火控系统在总体结构、瞄准控制方式和性能数据上各有差异,但是所采用的技术却有许多共同或相似之处,反映了坦克火控系统的发展动向。目前对新型坦克装备的火控系统的 编辑本段基本要求 如下: 快速发现、捕获和识别目标; 反应时间短; 远距离射击首发命中率高; 坦克行进间能射击固定或运动目标; 全天候和夜间作战能力强; 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配有自检系统,维修简便; 具有较高的效费比。 对改装老式坦克用的火控系统的基本要求如下: 在与老式坦克性能相匹配的前提下,基本上满足现代先进坦克火控系统的某些要求; 安装简单迅速,通用性好,既适用于西方国家制造的老式坦克,也适用于苏制T 系列坦克; 坦克改动量小,改装成本低; 可靠性高,操作和维护简便; 功耗低,尽量利用车辆上原有的电源; 体积小,不过多地占用坦克炮塔内的有效空间。

中国古代“战车”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战车”发展简史 在周朝乃至春秋的大部分时间里,战车作战,一直是列 国诸侯争霸战的主要方式。一个诸侯国有多少辆战车,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象征,更重要的是其大国地位的象征。比如春秋时代的传统大国晋国、齐国,就被称为千乘之国,成语 驷马难追”也是以战车作为形容载体的。曾几何时,战车,是奴隶制时代中国战场决胜的最主要手段。战车实力的高低,对于列国诸侯的意义,不亚于今天高科技武器对现代国家的意义。 然而,当历史从春秋进入战国时代后,翻阅浩如烟海的战争 史料,我们却不得不惊讶地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中国的战车 日益消失了。虽然有关战车参战的记录,依然见诸于各类战争中,但是它却越发不再以主流的身份出现,更不是战场决胜的关键武器。列国诸侯的争霸战争,不再以严密的队形,集团式的战车冲锋为主要方式,相反演变成“奇正结合”的多样化作战,兵者诡道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 春秋时代盛极一时的战车,究竟去哪了? 战车作战,兴盛于商周时期,到春秋早期,战车作战达到了极盛,无论从军事思想还是作战方式,都到达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这是当时最有杀伤力的高科技武器,春秋时代的战

车,由4 匹马来拉动,每辆战车上配属3 个战士,一个负责驾车,一个负责射箭,一个负责持长戈和盾牌,能站在战车上的甲士,不是一般的士兵,而是贵族成员。每一辆战车都有严密的装甲保护,在广漠的中原大地冲荡起来,可谓锐不可当。与战车配合作战的是步兵,步兵的配合作战人数,从西周到春秋也日益增多,西周时期,配属一辆战车作战的士 兵,大约有10 名左右,到了春秋时期,配属一辆战车作战 的士兵,却已经有了100 多人。 对比同时期欧洲的战车,中国战车无论是在装备的精良程度, 还是设计的精巧程度上,都远远强于这时期的欧洲人。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一辆装甲包裹的战车,具有高速的冲击力和强大的战斗力,是整个战场上的最强武器。 与战车作战方式相对应的,就是中国人在战车作战中各类军事思想的日益成熟。春秋时代的战车作战,已经形成了完备

坦克自动灭火系统

坦克自动灭火系统 跟宾馆里的灭火系统类似,火焰和烟雾传感器检测到信号,打开阀门,喷!大部分都有自动灭火装置.如俄罗斯T-72坦克,该坦克上装有自动灭火装置,当探测器感受到存在火灾信号时该装置能自动控制灭火瓶喷出灭火剂进行灭火。一些如69式中型坦克防护系统该坦克的装甲防护与59式相同,采用均质钢装甲,铸造炮塔,车内携带半自动型灭火瓶3个,手提灭火器1个,车上装有电点火烟幕筒2个。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一些国家的坦克上就装上了灭火设备。不过大多数是手提式灭火器,非常简陋。在战后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坦克上,普遍装上了固定灭火装置。固定式灭火装置分为手提式、半自动式和自动式三种。手提式灭火装置最简单。几个固定在坦克内的灭火瓶组成了灭火剂喷射系统,灭火瓶通过管道与装在坦克内最易着火部位的喷嘴相连接。当乘员发现坦克内起火时,迅速扳动电气开关,使灭火瓶阀开启,灭火剂从喷嘴中喷出,将火源扑灭。半自动灭火装置中,除了灭火剂喷射系统外,还装有火灾报警系统。火灾报警系统由火焰感受器、音响报警器和信号灯组成。当坦克内出现火情后,报警器响,信号灯亮,向乘员报警,而灭火剂的喷射仍然由乘员手动控制。我国50年代末期列装的59式坦克上的灭火装置就是半自动的。坦克内共

有3个灭火瓶,乘员可以按下不同的按钮,对不同部位灭火。灭火剂的代号为1211,比早期的二氧化碳灭火要好得多。自动灭火装置中,除了灭火剂喷射系统和火灾报警系统外,还多了一个控制盒,盒里面装有灭火控制电路。发生火警时,控制盒在向乘员报警的同时,能按预定的程序自动启动灭火瓶,喷射灭火剂,扑灭火源。火灾报警系统中的火焰传感器,是探测火情的"耳目"。在半自动灭火装置中,多数为感温式(双金属片、热电偶等)或感烟式传感器,不过,这些传感器的反应时间比较慢,大约需要2--5秒钟才能起作用。若是油箱着火,一下子就能着起来,2--5秒钟后再来救火就来不及了。这就促使坦克设计师们想办法研制一种能在瞬间就把火源扑灭的灭火装置。于是,自动灭火仰爆装置便应运而生了。其实,自动灭火抑爆装置也是自动灭火装置的一种。不过,它反应奇快,不但能灭火,还能抑制弹药的诱爆。因而,在当代的主战坦克中,差不多都装上了自动灭火抑爆装置(简称灭火抑爆装置)。有了它,可以使坦克及其乘员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最典型的例子是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斗。由于当时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上装上了灭火抑爆装置,尽管也有坦克被反坦克武器击穿,但单车乘员的伤亡仅是其它坦克的1/2,而且没有一个坦克乘员被烧死。这在以往的任何一次坦克大战中,是根本做不到的。神奇的"眼睛"

幼儿园中班体育教案:好玩的坦克车

设计思路中班幼儿身体逐渐结实,体力也相对较好,此时他们精力充沛,基本动作更为灵活,动作能力也明显提高。根据中班幼儿这些显着特点,我设计了本次体育活动。 本次活动的运动器材坦克车是我利用废旧的纸箱制成(受邻居奥伊斯嘉上海日本语幼儿园运动材料的启发,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材料安全环保又低成本,简易的装饰还能从视觉上吸引幼儿。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是以集体性游戏串联,强调幼儿运动过程的有趣性和挑战性。听指令游戏能让幼儿在玩坦克车的过程中,发展倾听能力,提高运动能力。竞赛游戏则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活动目标 1.在听辨不同的运动信号中,尝试用身体动作快速反应,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 2.在竞赛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有初步的竞争意识。 活动准备 1.纸箱制作的坦克车人手一辆。 2.鼓一只。 活动过程一、听指令游戏听指挥的坦克车 1.角色扮演:教师扮演指挥官,手持一面鼓进行指挥,幼儿扮演解放军开坦克车。 2.游戏开始:幼儿自选一辆坦克车,分散站立于场地中,听指令行动。 玩法一:幼儿用爬行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坦克车开得快;鼓声慢,坦克车开得慢;敲打鼓的外圈,向后倒退开坦克车:鼓声停,坦克车停止前进。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玩法二:幼儿用站立行走的方法开坦克车。 指挥官演示指令与动作的关系:鼓声快,向前开坦克车;鼓声慢,向后倒退开坦克车;敲打鼓的外圈,侧身开坦克车。 规则:听辨鼓声并作出相应的动作。 (分析:听指令的游戏一开始就很吸引幼儿,幼儿能一边认真倾听鼓声的变化,一边迅速地变换不同的动作。游戏中玩法的变化是考虑到幼儿膝盖的承受力,同时也关注身体锻炼的全面性。一组变化的指令挑战着幼儿的注意力、记忆力,并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动作来执行指令,增大了游戏的难度。有挑战的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二、集体游戏看看谁的坦克车开得快集体游戏场景布置: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男女两队,面对面排列,轮流玩法一:用爬行的方法开坦克车比赛。 规则:人站在坦克车外,听到指挥官的指令后,进入坦克车内,爬行至对面一队处,直至全队最后一名幼儿的坦克车到达底线。指挥官手持秒表计时,用时最短的一队获胜。 玩法二:以站立的方法开坦克车比赛。 规则:启动时,坦克车必须在起点线后,幼儿站在车旁或车上,听到指令后才能进入坦克车内。 (分析:竞赛游戏中幼儿注重的是开坦克车的速度,会忽略游戏规则。游戏中教师要在提醒幼儿注重遵守规则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运动能力。利用游戏规则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这对幼儿的自律能力很有挑战,游戏能使幼儿真正体验到竞赛的乐趣。)三、放松整理坦克车回家了师生共同整理游戏材料并进行放松活动。 点评游戏体现的训练内容有:听动协调反应,听知觉记忆,肌肉张力、持久力、柔韧性等。 听觉感知和动作反应整合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幼儿入小学后的学习能力。听知觉发育落后的幼儿进入小学后,听动协调反应的速度慢,准确性差、记忆差,常常会跟不上学习的步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系统 全身披挂反应装甲块的俄军T-72坦克部队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坦克装甲车辆仍将是网络中心战的核心。同时,其在战场上也将面临来自陆、海、空等多方位立体攻击,包括动能弹、穿甲弹、破甲弹、反坦克子母弹、反坦克

火箭筒、反坦克地雷和软杀伤武器(如电、光、波、场、核、生、化等武器)。面对性能不断提高、种类形式多样的威胁,坦克装甲车辆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等传统防御手段已难以抵御。综合防护概念的出现,为今后坦克装甲车辆防护技术确定了发展方向,为其战场生存力的提高提供了发展空间。 综合防护系统是在现有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整体式防护手段,通过将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装甲防护、主动防护、隐身、烟幕、三防等多种技术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先敌发现、先敌射击、先敌压制、先敌摧毁,形成由外到内的、有效的立体防护系统。 目前,坦克装甲车辆综合防护概念下所采用的防护技术主要是在提高总体设计的基础上,采用主动防护技术、隐身技术和装甲防护技术等。主动防护主要分为硬杀伤、软杀伤或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综合主动防护系统三种;隐身技术中目前比较受关注的要数新一代隐身技术和隐身坦克技术;装甲防护技术包括传统均质钢装甲和各类非常规装甲等。其中,非常规装甲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坦克装甲车辆的整体重量,还能提高其防护力,有一定的发展前景。此外,目前坦克装甲车辆所采用的防护措施还有烟雾遮蔽技术、二次效应防护技术及核生化防护技术等等。 总体设计 坦克装甲车辆的总体设计,也就是形体防护。车辆外形是由车长、宽、高、履带着地长、车底距地高,以及车体和炮塔的形状等决定的。相对而言,车辆高度越低,正面面积越小,被命中的可能性就越小。车体易被命中部位的装甲尽量倾斜,不仅可以增加“跳弹”的可能性,而且可以增大虚拟厚度,即增大弹丸在装甲内贯穿的距离。一般是前装甲较厚,倾斜较大,防弹能力和承受冲击的能力都较好。以色列“梅卡瓦”主战坦克的动力装置前置,并且前装甲又有较大的倾斜角度,因而乘员正面的防护得到加强。

软件项目计划文档

文档编号:XX式坦克火控系统-软件项目计划–V1.1 XX式坦克火控系统软件项目开发计划 制定人员:2015年6月20日

文档变更历史记录 序号变更日期变更人员变更内容详情描述版本 1 修改过程活动 1.0 2 修改计划并规范文档 1.1

1.引言 1.1 编写目的 本文档旨在制定军工C企业开发XX式坦克火控系统的软件项目计划。1.2 读者对象 1、军工单位A负责此项目的评估验收人员。 2、项目经理小张和他的开发队伍(小李、小王、小赵、小钱)。 3、C企业技术老总、总工、软件构架师。 4、C企业负责该项目的风险评估人员。 1.3 文档概述 本文档针对C企业的XX式坦克火控系统项目,简述了软件功能,说明了项目约束和限制,概述了软件开发过程,明确安排了项目进度计划,预估了项目风险。 1.4 文档范围 本文档适用于C企业的开发XX式坦克火控系统的全过程。 1.5 定义 K:千元。 人工作日:指一个人工作一个工作日,人工作日和人月的转换公式为: 1人月=22人工作日。

1.6 参考资料 2.项目概述 2.1 项目简介 项目名:XX式坦克火控系统 项目功能:XX式坦克火控系统负责在软件层面上实现:图像用户界面、敌我识别、战车自检、火力控制、战场形态显示、情报传输。 项目甲方:军工单位A 项目乙方:软件企业C 2.2 项目约束和限制 本项目具有以下约束和限制: -进度:6个月 -经费:50万 -产品和交付(包括程序、文档、数据等):软件产品、用户手册 -服务:软件维护 -验收:软件能够正确安装在XX式主战坦克上,软件满足用户需求。 -人员:参与该项目的所有人员 -设备:某型号计算机 3.软件开发过程概述 根据《软件开发过程定义文档》,本项目使用快速原型模型作为软件开发过程。 图一软件开发过程

坦克实弹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设计

收稿日期:2015-06-20修回日期:2015-08-01 作者简介:林 海(1968-),男,宁夏中卫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武器运用。 摘 要:针对传统的坦克实弹射击训练在指导、指挥、控制和评估环节上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影响射击训练质 量、效果、效率和安全性的提高,提出了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应具备的功能,设计了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包括车内视频监控分系统、射击电路遥控分系统和车辆运动参数记录分系统。并用于实际的坦克实弹射击训练的指挥控制,效果明显。 关键词:实弹,射击训练,指控系统中图分类号:E924;TJ811 文献标识码:A 坦克实弹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设计 林 海,姚 鎏,邵思杰,宋 超 (装甲兵工程学院, 北京100072)Design of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ank Live Ammunition Fire Training LIN Hai ,YAO Liu ,SHAO Si-jie ,SONG Chao (Academy of Armored Force Engineering , Beijing 100072,China )Abstract :Because of lacking modern technical means at the instruction,commanding and evaluation phases in the tank live fire training ,it has effected to raise the quality ,effect ,efficiency and security in the fire training.Against these problems,a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for tank live fire training is designed ,it concludes In-vehicle surveillance sub-system ,fire circuit remote control sub-system and kinematics parameters monitoring sub -system.This system has been used in the fire training,and has got distinguish impression. Key words :live fire training ,command and control system 0引言 实弹射击训练是武器装备战斗力形成的重要途 径,也是部队军事训练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但在训练指导环节上,由于缺乏科学高效的现代化手段,教练员只能通过肉眼或望远镜对各训练车辆所表现出外在的射击动作进行观察,主观、概略判断乘员的操作过程,不能实时、准确地观察和了解到训练中车内各乘员操作动作和过程的正确性,难以预见乘员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和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训练中的真实情况,只能通过乘员返回后的报告来了解;对车辆射击动态的各种参数和射击结果,只能通过前方观察所、侧方观察所和靶区检靶人员进行人工测定、记录和报告;在训练的指挥控制和评估方式上,只能 利用单一的无线电台通过对车长的指挥,实现对射 手和武器的指挥控制;对乘员组和射手成绩评定和训练情况评估,完全是依靠人工完成。 为解决以上训练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利用目前成熟的视频无线传输、无线遥控、GPS 、传感器和计算机等技术,设计研制一套技术先进的坦克实弹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 1系统功能 射击训练指挥控制系统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2km ,适应野外行车环境。各分系统功能如下:1.1车内训练情况视频监控 ①训练时,教练员和等待练习的乘员可在监控终端上实时清楚地看到射手的瞄准情况和战斗室内 文章编号:1002-0640(2015)08-0140-03 火力与指挥控制 Fire Control &Command Control 第40卷第8期2015年8月 Vol.40,No.8Aug ,2015 140··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装甲史海:二战前波兰坦克发展史 在二战前夕,波兰是世界上第六坦克大国。1939年,波兰军队拥有880余辆坦克。单就坦克装备数量看,波兰排在苏、德、法、英和意大利之后,远远超过居于第七位的美国(470辆)和第八位的日本(450辆)。波兰坦克,在世界战车发展史上,留下了它的足迹。 ◆弱肉的强肋 在欧洲历史上,波兰曾几度被普鲁士、奥地利和沙皇俄国瓜分,成为欧洲列强砧板上的弱肉。不过,波兰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甘自弃,而波兰装甲兵装备的坦克,当是"弱肉中的强肋"。 算起来,波兰也是世界上最早组建装甲兵部队的国家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波兰就在法国组建了1个坦克团,装备的是法制"雷诺"FT-17轻型坦克,共150辆。它的第一营参加了1920年的波苏战争。这是东欧第一次使用坦克的战例。1930年,波兰军队组建独立的装甲兵,其装备是以"雷诺"FT-17坦克为主,另有少量从英国进口的"卡登-洛伊德"Mk.VI超轻型坦克。波兰军方对"卡登-洛伊德"的快速性非常满意,于是决定对这种坦克加以仿制和改进。这就是波兰的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来历。 "卡登-洛伊德"Mk.VI坦克

◆TK系列超轻型坦克 波兰于20世纪30年代研制的超轻型坦克系列,包括TK-1、TK-2、TK-3、TKW、TKS、TKS-D、TKF共7种车型,其中以TK-3超轻型坦克最为著名。 TK-1超轻型坦克的车体为箱型结构,顶部敞开,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有防盾,装在车体上部,也可以装到车体后部的支架上,用于防空。动力装置为福特A型4缸水冷柴油机,最大功率22.5马力。其生产数量很少。 TK-2坦克主要改进是增大了发动机的功率,达到40马力。发动机的位置后移。主动轮由前置改为后置。机枪下部的散热器百叶窗为其重要的外部特征。不过,这项改进很不成功。这才促使波兰军方研制TK-3超轻型坦克。 1931年,波兰研制出TK-3超轻型坦克,战斗全重2.5吨,车全长2.577米,车全宽1.778米,车高1.307米,算得上是小巧玲珑。乘员2人:车长和驾驶员。主要武器是1挺7.92毫米机枪,装在车体右侧的球形机枪座上,这一点比起TK-1、TK-2坦克有所改进。无炮塔,顶部是封闭的。动力装置为40马力的福特4缸柴油机。看来波兰是当时世界上最早采用坦克柴油机的国家之一。由于TK-2总体布置上的失败,在TK-3上又改回为主动轮前置、诱导轮后置的总体布置方案。最大速度4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00千米,最大装甲厚度8毫米,采用铆接的连接方式。TK-3坦克的总生产量达到了390辆。 1933年,波兰军方又研制出改进型的TKS超轻型坦克。主要变化是:部分装甲厚度加厚到10毫米;改进了悬挂装置;采用了波兰制造的"菲亚特"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为40马力。TKS坦克的总生产量为390辆(一说700辆,不过似乎不太可信)。 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期,战争已经迫在眉睫,波兰军方已经认识到这些TK系列超轻型坦克的性能已经落后。但是,一时又拿不出新的坦克来。在这种情况下,只好采取加强TK坦克火力的应急措施,在少量TK-3和TKS坦克上换装了波兰制造的20毫米加农炮。不过,这种临阵磨枪之举,在战争爆发后根本抵挡不住德军强大的机械化兵团的闪击式的冲击。在德军空袭下遭遇了与下述的7TP坦克一样的悲惨境地:许多TKS坦克被德军的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一辆接一辆的摧毁,有些甚至是因为战前汽油和火炮弹药供应不足,导致开战不久就有许多TKS抛锚、弹药不足而被波军自行遗弃或炸毁。相当一部分TK系列坦克被打坏,余下的被德军缴获。德国人甚是精明,认为该车的底盘对各种环境的适应性很好,于是将其中一部分TKS的20毫米炮取下,改为弹药运输车和火炮牵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中国电磁炮发展历程 经过17年的研究和实验,中国的新概念武器“超高速动能电炮”的研制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即将问世,2007进入局部试用阶段。据透露,现在世界一些主要的国家如美、俄等,都在研究这种新概念武器,中国虽起步稍晚,但有长足的进展,电磁发射技术并不比先进国家落后,更有可能首先拥有这种超高速动能武器。 电炮分为“电磁炮”和“电热炮”两类。电磁炮是利用电磁力推进弹头到每秒50公里的超高速状态,常规武器望尘莫及,具有战略性武器的功能,分轨道炮、线圈炮和重接炮三种形式。电热炮是利用电热能量来推动弹头,最高射速每秒约3公里左右(传统火炮每秒2公里),可作为战术武器使用,分直热式和间热式两种形式。 我国的电磁炮的理论论证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基本完成,从那时起就开始进行实用化的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已经结出丰硕的成果,2007年进部分装备部队进行量产前的定型试用。 一种电磁炮是口径20MM左右的车载反坦克电磁炮(也可能实现机载),该炮的核心设备包括**MW级的高脉冲发电机、超导线圈和高速装弹机,可以把超过120g的实心穿甲弹加速到3.5km/s以上,射速在10发/分到15发/分之间(射速和弹头初速要求有关)。实验表明,弹头虽小,但是由于初速高,完全击穿现役所有主战坦克装甲,效果就和用AK47扫射本田轿车一样。 这使人们不禁联想到在伊拉克战争中一辆M1A2侧甲上的神秘弹孔,该孔的直径和一发12.7MM弹丸类似。虽然这肯定不是中国电磁炮的杰作,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其他国家的类似装备已经进入使用阶段的研究。

另有资料表明,我国高脉冲发电机的研究,已经为激光武器的实用提供了保证。与上述反坦克电磁炮采用相同发电机的高功率战术激光器已经达到了车载的水平,可以有效攻击近距离的空中飞行目标。 另外一种更具战略价值的电磁炮,口径在250MM-280MM之间,核心设备高脉冲发电机达到了**MW的水平,超大孔径超导磁体的储能达到了**兆焦耳以上,可以把超过150kg的弹丸加速到**km/s以上,射程超过300公里。 该炮在研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技术难题,在解决电磁发射的实现及可靠性方面的问题后,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研制与之配套的弹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消除强电磁场和高温(弹丸高速运动时产生)对弹丸内部设备的影响。最后研制出了特殊的高分子材料解决了这一问题,由这种材料制作的外壳可以保护弹丸内部。同时,弹丸装药的配方也进行了改进。 超高速弹丸的弹道特性我们也已经掌握,弹丸在发射后接近目标区时,屏蔽外壳脱落,打开尾翼以实现减速和姿态控制,进入滑翔状态,此时可以利用卫星定位信息进行精确打击。显然,在这时我们遇到了另外的瓶颈---卫星导航,这只有等“伽利略”或“北斗2”了解决了。 毫无疑问,在本世纪的头十年以后,战争的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那时,美国DDX上的155MM超级大炮将实现200公里以上的射程,而我们的“超级大炮”也没有落在后面。

坦克之心---浅谈坦克发动机发展历史与变迁

坦克之心---浅谈坦克发动机发展历史与变迁 坦克自诞生道今天,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作为坦克的心脏,坦克发动机的发展经历了“汽油机化”、“柴油机化”、“柴燃争霸”三个发展阶段。此文简要的介绍一下坦克发动机的发展历程· “汽油机化” 早期的坦克基本上都是汽油机,也有蒸汽动力的坦克,由于早期蒸汽机有体积过大,热能效率低等缺点,并没有成批生产。 世界上第一辆坦克---英国“小游民”坦克与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出战的马克I型坦克都使用的是戴姆勒公司生产的直列6缸水冷汽油机,最大输出功率只有77千瓦,相比之下它的28吨重量,配上功率这么低的坦克功率,只能用小马拉大车来形容了。它的坦克单位功率只有可怜的2.75千瓦/吨,所以最大速度只有6KM/小时。比人的步行速度还慢。而且发动机噪声巨大,乘员车内简直无法交流,只好靠比划手势,下达命令。对外通讯设备极为落后(就算给车里配了电台,我想在车里也听不清)只能靠信鸽和车外步兵敲击坦克车体来传达,美军名将乔治·巴顿就曾经在敲坦克时负过伤。坦克鼻祖--英国小游民坦克早期所选用的坦克发动机尽管很原始,但它使坦克有了机动能力,开创了机械化战争的新时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30年代后期,有些国家的坦克发动机主要是由航空发动机改装的,美国3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40年代开始生产的M3系列轻型坦克中的 M3,M3A1,M3A2所使用的发动机是由美国大陆(Continental)公司生产的R-975-EC2或C1星型风冷汽油机,功率245千瓦,坦克单位功率已经达到了20千瓦/吨,最高时速超过 50KM/每小时。 德国从1936年装备的PzKpfW2系列轻型坦克开始直到1939年装备的PzKpfW3中型坦克和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坦克部队主要装备的武器—PzKpfW4坦克,最后至1942年成批生产的PzKpfW5系列坦克,全都采用汽油机。英国30年装备的轻型坦克至1940年开始生产的邱吉尔步兵坦克直到二战后装备的第一代主战坦克--逊邱伦主战坦克也都以汽油机作动力,所以直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绝大多数坦克采用汽化器式汽油机。 从使用民用汽油机到到使用设计专用的坦克汽油机,坦克发动机作为一门专业独立的技术已经日渐成熟,汽油机虽有体积小,结构更为紧凑,较低的生产成本和良好的启动性能等优点,但是燃油消耗率高的缺点阻碍了在坦克上的应用。为克服这一致命缺点,德国,美国,英国都采用了燃料喷射式汽油机,德国在这一技术上是比较领先的,到了二战末期,采用燃料喷射系统的玛依巴赫公司的HL230汽油机使虎II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