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北京林业大学 交响乐赏析 巩武天

交响乐赏析课程学习的总结与启示

抱着对音乐的兴趣和对艺术欣赏的向往,我满怀期待的选修了巩武天老师的《交响乐赏析》。身为理科生的我从小没有太多机会接触艺术,却对音乐以及乐器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我也了解到了关于音乐的很多艺术知识,可以说获益匪浅。

了解

“艺术讲究双重品格--感性和理性。”交响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也不例外。“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

在这门课的开头,老师先为我们介绍了交响乐,带着我们初步了解了交响乐的内涵及起源。初次接触交响乐,对这门艺术学科不甚了解,便只能跟着老师的节奏慢慢深入。那么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是由管弦乐队创作的大型管弦乐曲,由五个器乐组组成: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器和色彩性乐器。交响乐来源于浪漫的意大利,由意大利歌剧序曲演变而来。交响乐的名称来源于古希腊,意为和音、和谐。正如其名字一样,交响乐的演奏要求乐队高度统一、乐章和谐。这节课老师还带我们欣赏了奥尔夫的《布兰诗歌》,共分三个部分:春,酒和爱情。初次欣赏交响乐,就被它的魅力震慑到了。

巴洛克音乐

不同时期的交响乐有不同的发展,这次我们主要了解了主调音乐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主调音乐让人一下子就能明白作曲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欣赏者可以迅速进入音乐世界,而和声是主调音乐的创作基础。

巴洛克是艺术的一种形式,而巴洛克音乐则是这种艺术风格的一个分支。17世纪这种艺术风格在欧洲广为盛行,因此这段时期的音乐作品就称为巴洛克音乐,兴起于16世纪晚期,而在18世纪达到兴盛。著名的巴赫、维瓦尔第和亨德尔都在巴洛克时期大放异彩。这种艺术形式的主要风格和特点有:节奏强烈,曲风激昂,曲调起伏,并且采用多旋律、复音音乐的复调法。巴洛克音乐是音乐形式的一次革命性的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巴赫的《四季》。

《春》

刚听到这部交响乐,一阵轻快活泼的旋律飘入耳朵。似是感受到了春天扑面而来的蓬勃

朝气,春风和煦,阳光正好,小草刚萌新芽,柳树又酿新枝。操场上,公园里,孩子们打打闹闹,一旁的老人们安静的坐着,享受春天的温暖与光明。在第二小节,节奏变得舒缓,像是谁在发出浅浅的倾诉,低吟着哀伤柔软的心事。刚刚的晴朗不复存在,天空中飘来了几朵乌云,互相拉扯着,誓要吞噬万里晴空。风渐渐起了,嬉闹的人群也逐渐散去。都说春雨贵如油,春雨以它独有的方式向大地宣誓着自己的主权。第三小节中,旋律听起来甚是熟悉,和第一小节类似,却比第一小节更加婉转。乌云散去,天空放晴,植物们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庄稼们得到了充分的滋养。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美好。

《夏》

在第一小节,开始的节奏微弱,时断时续,音乐中蒸腾着夏日的暑气,慵懒的蝉鸣和怠工的人们。这夏天是如此的炎热,人们的心都已飞到了远处。接着,曲风一转,忽然变得凌厉而强烈了起来。一阵咄咄逼人的节奏奏出了突然而至的疾风骤雨,雨大如豆,倾盆而下,赶得人无处可去。接着,节奏又回归了,与开头相呼应,暴雨过后,烈日不减。

第二小节,节奏更加缓慢了。嗡嗡琴声抒写了夏日的燥热与不安,而这份烦忧又时不时地被隆隆雷声打断。狂风骤雨像是不速之客,打破了稀有的宁静。

第三小节,节奏猛烈而激昂,雨开始真正的下起来了。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却都是暴雨的诉说。这场雨终于不再遮掩和羞涩,真正的在天空中施展自己的魅力。

《秋》

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金秋时节,人们喜迎丰收,欢欣雀跃,载歌载舞。四处一片金黄,人们的心中充盈着激动喜悦。辛苦过后,人们享受着劳动的果实,安心的休憩。小憩过后,胜利的号角再度吹响,迎着夕阳,再次踏上征程。

《冬》

进入冬季,一片萧肃。天寒地冻不说,各种植物都进入了休眠状态。大家围火取暖,室内温暖如春,而室外则冰天雪地。人们不甘于室内活动,想要外出。步行在冰上,不断滑倒又一次一次站起来。冬天虽然寒冷、寂静,但它预示着新的开始。

交响乐将四个季节的特点展现的分明而淋漓尽致,不禁让人再次感叹音乐的魅力,只是听到声音就可以联想出一副生动的画面。

古典主义音乐

欣赏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我们又开启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新篇章。不同语境下的古典主义有着不同的含义,而我们所学习的古典主义音乐是指特定的一段时间内所创作出来的音乐,

具体是指1750年至1827年这段时间。古典主义音乐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古典主义音乐重于器乐,而在创作技法上,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与主调音乐的成就,并确立了近代鸣奏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是当时人类的精神启蒙,使欧洲人不在盲目信奉宗教,而是更加相信理性,使感情和理智、心灵和思想取得完美的演绎。古典主义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却是最美的旋律和最干净的和弦,使听者得以接受精神的升华与灵魂的洗礼,使人类在生命的进程中迈进了一大步。

接下来我们欣赏了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作,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并享有乐圣的称号。很久之前就曾聆听大师级别的代表作,但因为年龄尚小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与领悟,再次有幸听到,心中感慨万千。

第一小节

交响曲的开端高昂激亢,饱满振奋而富有激情。在第一小节中,仿佛能看到千军万马奔腾而过,气势恢宏,志在必得。将军有条不紊的指挥着,节奏时而紧凑,时而缓慢,却不乏将军的决心与耐心。队伍过泥潭,踏草地,马不停蹄,只为了最后的胜利,胜利!尚未将敌人驱逐出境,又怎敢恣意放松休憩?战士们咬紧了牙关,心中一腔热血,将军一声令下,谁敢不从?这浴血奋战的精神,正是对扼住命运咽喉这一主题的最好反馈。他们要胜,不要输给眼前和心中的敌人。

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中,节奏变得舒缓而有张力,像是一首抒情的诗,娓娓道来,却在这温柔的诗中时不时蹦出来一两个不甘沉寂的响亮音符。战争终于结束了,将士们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却也没有忘记那些为胜利牺牲的人。时而悲伤,时而喜悦,情绪交织,百转千回,错综复杂。战斗后的静思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互相交错,最后转化为坚定的决心。对啊,战争已经结束了,生活还要继续。这曲调深沉、安详、优美,蕴藏着深厚的力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历经苦难,人们终于可以享受这一份宁静。章节的结尾,英雄们在黑暗与沉寂中醒来,光明迸射,美好的未来触手可及。

第三小节

第三小节中,节奏又重回高亢。短暂的安逸并没有持续多久,战争就又一触即发。将士们没有时间再享受平和,只得快马加鞭再回战场。可是他们的心里却没有一个“不”字。为

了国家,为了人民,这些都是值得的!

第四小节

第四小节中充满光明和无比欢乐的情绪,是欢呼胜利的热烈场面。经历了长久的战争,战士和人民都疲惫不堪。好不容易再次迎来胜利曙光,自然是欢欣雀跃,庆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这个新主题,像一股巨浪从英雄心底流出,自信、豪迈而勇往直前。庞大的尾声,响起了C大调光辉灿烂的凯旋进行曲,它具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表现出人民经过斗争终于获得胜利的无比欢乐。

乐曲终了,余音绕梁,心中还是波澜起伏。我仿佛听到了交响乐的另一边贝多芬不甘的嚎啕和呐喊,也仿佛看见了他长跪于地悲恸欲绝。然而他并没有弯了脊梁,仍然挺直胸脯,哪怕命运扼住了喉咙,他也从未放弃!这就是伟人之所以能成为伟人的原因吧,不屈服,不认命,昂首生活,回应挑战。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也同样在全球享有盛誉,而这首曲子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与收获。不同于《命运》,这首交响曲的曲调更加轻松活泼而又雄伟壮丽,其中第四章是著名的主题《欢乐颂》,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王国。高昂而又激动人心的旋律将古典主义音乐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上课时,老师还带领我们哼唱了《欢乐颂》,哼唱时由浅入深,要求我们用心体会音乐内在的含义。

浪漫主义音乐

古典主义的赏析结束之后,我们又进入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学习。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浪漫主义音乐强调的是“人”的主观观感,作品富有幻想性,多是对大自然的描写。大自然宽容,平静,万物和谐又没有矛盾的产生,是一个理想的境界。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完成此曲时,贝多芬的双耳已经完全失聪,但这首交响曲却轻快而诙谐,五个乐章抒写了一首午后宁静的田园交响诗。眼前是明媚的春光,身处空气清新的大自然,心情也舒畅了许多。快板的演奏则让人忍不住也跟着一起旋转跳跃。这也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所谓标题音乐是指音乐具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被认为是标题音乐的典范。

歌剧戏曲

纯音乐形式的交响乐已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震撼,而有台词的音乐—歌剧戏曲则能给人们带来更加强烈的视觉感受和精神冲击。这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歌剧戏曲的学习。歌剧将声乐与器乐、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以及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一起丰富的内容、极强的艺术性被收到广泛的喜爱。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卡门》。四幕歌剧《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唐·豪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豪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豪塞的剑下。歌剧将丰满的表现了故事的悲剧性,唱者有心,听者入戏。最后一幕悲剧收尾,其艺术张力在心中留下了久久的震撼。

民族乐派

民族乐派义如其名,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表现主题多为爱国主义的英雄主题。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国家的民族意识渐渐觉醒,伴随着民族运动的不断爆发,人们的民主意识空前高涨,而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也被由此激发,因此才诞生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创作,通过艺术的力量来获取共鸣,振奋人心。作曲家们大量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并创造性地与西欧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和艺术技巧相结合,因而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

我们聆听了民族乐派的代表作之一,出自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交响曲的开头节奏激烈,曲调阴沉,给人一种强烈的不适感,眼前随机出现了一副阴森黑暗的压抑景象。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了夜晚的惊悚,长号和中号象征着恶魔的降临。交响曲的前半部分多是对黑夜的描写,在尾声部分,却又出现了希望的声音。管钟的演奏标志着黎明的来临,阳光驱散了黑暗,阴霾散去,人们不再畏惧,而是奋起反抗,美好的明天终将到来。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更加凸显了民族觉醒的主题。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不同于浪漫主义音乐,其乐风有着很强的超越现实的色彩。印象派的艺术家不锢于陈旧的艺术条框,渴望打破古老的枷锁,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印象主义一词借

用于美术,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这首曲子充满了神秘和虚幻的气氛,整首曲子就像是一个虚无而缥缈的梦,又像是飞在天空中的肥皂泡。这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特色,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现代主义音乐

了解完印象主义音乐,紧随其后的是现代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泛指印象主义音乐之后至今的全部音乐创作。世界在进步,艺术也随之不断进步创新。和传统西方音乐相比,现代主义音乐的风格更加多样化,西方传统音乐的技法也被一一打破。从另一个角度说,以德彪西为首的印象主义乐派人的创作完成了从传统音乐到现代音乐的过渡。

中国传统音乐

最后一节课上,我们接触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特征,本国的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本来有机会可以在课堂上欣赏谭盾的《地图》,但由于播放器故障未能如愿,老师只好将这首极具中国特色的歌剧留到课下欣赏。湘西作为保留了中国古老文明及艺术风格的地域,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特色,而这种特点也体现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我曾经是去过湖南的,也深深感慨于那里淳朴的民风和原始的自然环境。《地图》用音乐的形式记录了湘西的民族风情,听音寻路,音乐作为向导带领听者走遍湖南。其中还融入了很多中国特色乐器,如唢呐、铙,将中西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课上老师带着我们一起唱了周杰伦《菊花台》,来更好地体会这首歌的内在情感。张紧松弛,用心体会,把握气息才能对歌曲进行更好地演唱。“理重于情、古重于今、善重于美、道重于欲、重心、重虚、重意境、温良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节制有分寸。”这便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内敛含蓄又不失张力。

至此全部的交响乐课程便告一段落了。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提高了艺术欣赏和鉴赏的能力,对交响乐这一艺术形式也更加好奇。今后的生活中,我也希望可以多多接触音乐,以陶冶情操,得到心灵的享受和升华。

交响乐欣赏

交响乐(SYMPHONY)和交响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交响乐是由多件乐器所演奏的具有交响性的音乐,而交响曲是一种大型的管弦乐套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序曲最基本的格式为“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 乐队的编制 交响乐队是音乐王国里的器乐大家族,一般来说它分为五个器乐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和色彩乐器组。下面分组介绍各种乐器(它们都是从高音到低音的乐器):弦乐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木管组:短笛、长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大管。 铜管组:小号、圆号、长号、低音号。 打击乐组:定音鼓、锣、镲、铃鼓、三角铁等。 色彩乐器组:钢琴、竖琴、木琴、铝板钟琴等。 对于一些特殊曲目,还会加入其它的一些乐器,像唢呐,喇叭,二胡等民族乐器 由于交响乐队采用了这么多的乐器编制,所以它有着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交响乐队根据作品风格的需要,它又分为编制上的不同。如单管编制、双管编制、三管编制、四管编制等等。实践证明,一个铜管(以小号为例)的音量相当于17把小提琴,12把中提琴,8把大提琴,或者6把低音提琴(倍大提琴)。故每增加一个铜管,乐队的弦乐人数至少已经增加了43人. 交响音乐形成于18世纪中叶的欧洲。在此之前的17一18世纪中叶是欧洲音乐史上的高峰之一-一巴洛克音乐时期。按照西方音乐史分期,欧洲交响音乐的发展大约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蒙特威尔地开始,到巴赫和亨德尔为止“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思是形态不够圆或不完美的珍珠,而且最初是建筑领域的术语,后来才逐渐用于艺术和音乐领域。

交响乐鉴赏结课论文

海南大学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交响音乐赏析》 任课教师:罗晓海 题目名称:《浅谈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和西方文明 对比》 学院:经管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 12级金融学2班 姓名:程航 学号: 20121714310051 评阅意见 评阅成绩

交响乐一词最早来源于希腊文“symphony”,意思是“一起响”。在16世纪时,这个名词指采用和弦性质的多声部器乐;17世纪,交响乐泛指各类刚从声乐独立出来的单乐章器乐、歌剧序曲、间奏曲等;此后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民族、现代等不同时期的历史发展与变革;古典时期的海顿创立了独立的交响曲体裁,成为交响乐中最庞大的一种器乐体裁。交响乐的概念广义而言指协奏曲、组曲、歌剧和舞剧音乐、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曲等各种体裁;狭义仅指交响曲。 可以看到,西方交响音乐大致起源于16世纪,这并不是说在此之前就没有交响乐,只是说从这个时期开始交响乐真正走上了系统性的发展历程。 16世纪,正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文明走出了漫长的中世纪,开始了全新历程。长达一千多年的中世纪,教会对人们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强,导致人们自主思考几乎成为不可能,这就导致了文艺发展的滞后。而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就像储存多年的美酒出窖,刹那间就显现出一种难以阻挡的浪潮。人们在文学、美术、音乐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就显得时候滞后了。从20世纪20年代起,萧友梅所作的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及黄自在美国学习时之毕业作品《怀旧》(1929),可视为中国交响音乐创作的雏形。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30年代,和西方相比,晚了将近4个世纪,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呢?

浅谈西方交响乐

浅谈西方交响乐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赏析 简介 ?《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Op.34)是由英国作曲家本杰明·布里顿(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于1946年为英国政府拍摄的教育影片《管弦乐队的乐器》而写的管弦乐曲,又名《珀塞尔主题变奏与赋格》。乐曲的主题选自英国作曲家亨利·珀塞尔(Henry Purcell, 1659-1695)为戏剧《摩尔人的复仇》所作的配乐中一段活泼轻快的舞曲,并以此主题作了一系列变奏,向年轻听众一件一件地介绍了管弦乐队中的各种乐器。 总述 ? 1.乐曲分为三大部分。 ? 2.第一部分为珀塞尔主题; ? 3.第二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变奏; ? 4.第三部分为赋格曲。 第二部分- 珀塞尔主题变奏部分,是珀塞尔主题的展开部,由13个变奏组成,依次由长笛、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法国号、小号、长号、打击乐器演奏。其音乐性格各有特点,都能生动地表现各自的音乐情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作者为打击乐器写了一段富于想象力的华彩乐段,由三个定音鼓提供旋律基础,其他各打击乐器则按解说词中的次序,以各自的变化形式加入这一舞曲的行列。 第三部分- 赋格曲部分。在作为全曲结束的音乐中,布里顿魔术般地将前面介绍过的各种乐器构筑成一首绚丽多彩的赋格曲。首先是长笛重复主题,然后按照第二部分乐器的顺序依次演奏。随着各种乐器的加入,气氛愈发地欢腾、热烈。最后,全曲以铜管乐器雄壮辉煌地重现放宽了节奏的变奏主题——珀塞尔主题。同时,木管乐器和弦乐器在较高的音区继续演奏欢快的赋格曲。二者交相辉映,形成宏伟壮丽的高潮,乐曲即在这一辉煌的气氛中结束。下面让我们伴随着解说,一起欣赏由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带来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 第一部分- 珀塞尔主题部分,是乐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过整个管弦乐队的合奏展示出珀塞尔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这个主题奏完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最后再次整个管弦乐队全部乐器,这样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 主题 随着指挥棒的落下,我们首先听到的是这一交响乐的主题。这是一段活泼、轻快的舞曲曲调,选自十七世纪著名音乐家珀塞尔的戏剧音乐《摩尔人的复仇》 主题 本段主题共有5个小部分组成,按照(A)整个乐队、(B)木管乐器、(C)铜管乐器、(D)弦乐器、(E)打击乐器、(F)整个乐队的次序呈示主题。同一旋律由不同声部的演奏,展现了交响乐队每个组成部分的声音特质与音乐魅力。 主题变奏 在主题由各组乐器反复陈述之后,接着就是主题的十三段变奏了。在接下来的赏析中,把这十三段变奏分为四个大组,分别为木管组、弦乐组、铜管组以及打击乐组。将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乐段较为完整的呈现给大家。 木管组 第一变奏:“木管乐器组音区最高的是声音明亮的长笛,还有它那尖声尖气的小兄弟——

交响乐作品赏析

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作品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班级;自动化1003班姓名:谢帅学号:10212081 摘要:解析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从中领略交响音乐与叙事间的巧妙结合及其表现技巧思想。 关键字:加勒比海盗系列交响乐,各乐章解析与叙事结合,激昂,低沉。 正文: 随着《加勒比海盗4》的上映,海盗潮流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视角和听角。在之前的3部加勒比海盗系列影片中也融入了完整系列交响乐——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首先让我没先了解一下加勒比海盗交响乐: 英文名称:Music from The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rilogy 发行时间:2007年09月25日 地区:美国 专辑介绍: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由 Silva Screen Records这家英国的独立唱片公司创作发行。此公司旗下有多个著名的原声品牌,而且开始向多元化的音乐产品发展,拥有多个知名艺人。 Silva Screen Records在电影原声发行中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重录制(Re-recording)”。公司在取得配乐原版权所有者或者作曲家的许可后,对配乐进行“再创作”。他们视电影配乐为独立的乐章,而不仅仅是电影的从属,发掘配乐的最大魅力。公司有自己的交响乐团-

----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The City of Prague Philharmonic Orchestra and Choir),专门用于电影配乐的重新演奏、录制。这次的《加勒比海盗》交响乐,精心挑选了系列三部曲原声中最精彩的曲目重新演绎,由James Fitzpatrick指挥,布拉格爱乐交响乐团/合唱团演奏。由于Hans Zimmer和他的团队的卓越表现,《加勒比海盗》三部曲配乐被公认为Hans Zimmer近些年最出色的配乐作品,也因为如此,这张《加勒比海盗》交响乐颇受瞩目。实际上他们的重录制是相当 冒险的,但是他们认真而又极富热情的演奏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不由得为他们的这份努力和执著鼓掌。 加勒比海盗交响乐专辑曲目: 01. Moonlight Serenade 02. To the Pirates Cave / Skull & Crossbones 03. Underwater March 04. The Black Pearl / Will & Elizabeth 05. Barbossa is Hungry 06. Davy Jones 07. The Kraken 08. Dinner is Served 09. Jack Sparrow 10. I See Dead People in Boats 11. Up is Down 12. What Shall We Die For 13. I Don't Think Now is the Best Time 14. Drink Up Me Hearties 在课堂上老师给出了交响乐的特点,即具有“交响性”。其中包括

《新世界交响曲》赏析

《新世界交响曲》赏析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多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一首《念故乡》将我带回到故乡那山清水秀的景色当中,勾起了许多回忆,让我这个在外求学的游子不禁潸然泪下。这首歌曲出自初中音乐课本,介绍说曾经于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我国流行。长大后才明白这首歌原来是改编自著名的捷克民族乐派作曲家安东尼·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因为是在美国完成的,所以也被称作《新世界交响曲》。我找到了著名指挥家卡拉扬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录制的一场演唱会的视频,于是带着一种缅怀过去的心情反复聆听,得到了非常多的感受。 《新世界交响曲》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慢板-非常快板(1st Movement, Adagio-Allegro molto),奏鸣曲式。首先是一段引子,先由低音弦乐器和木管缓慢地揭开新世界的帷幕,然后突然弦乐器、定音鼓、圆号和木管争相演奏出强烈而且快速的节奏,表现出一幅大建设的景象。然后进入呈示部快板主部主题。首先由圆号和双簧管吹出,然后由全部弦乐器奏出,最后再由圆号和长号共同吹出。这个主题使用了切分音和五声音阶,被认为与黑人灵歌有关,也有人认为与东欧民族音乐有关。副部有两个主题,首先是长笛和双簧管吹出的带有捷克民间舞曲特色的主题,第二个主题由长笛和小提琴先后奏出,是一段具有黑人民歌特点的哀伤的曲调,带着浓浓的乡愁,也具有切分音。展开部三个主题都发展,

增强了情绪。再现部重现主题,最后由整个乐队演奏出一个欢庆的结尾。 第二乐章,广板(2nd Movement, Largo),三段式。首先是铜管和低音木管吹出庄严的和弦,之后引出了英国管独奏出那个经典的旋律,浓烈的乡愁之情溢满于怀。也正是因为这一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能成为经典,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然后小提琴、英国管、圆号依次陈述这段旋律结束。第二段由木管乐器、弦乐器依次演奏出了一个哀婉忧伤的曲调,然后铜管强烈的吹出了“念故乡”旋律,并且隐含着第一乐章的曲调。第三段又是英国管独奏出这个经典的旋律,然后弦乐器再演奏一遍,最后音乐在哀伤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非常活泼的诙谐曲(3rd Movement, Scherzo Molto vivace),三段式。第一段有两个民间舞蹈风格的主题,第一个主题轻快活泼,第二个主题清亮明快,并且加入了三角铁,被认为是从印第安人的舞蹈得到启发。两个主题彼此应和,展示出一幅欢乐的乡村景象。第二段主题是具有捷克民族特色的圆舞曲,悠长婉转,这应该是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的往事。然后再次演奏第一段的主题,从联想中拉回到现实。最后由圆管再次吹出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其中夹杂着木管演奏的第一段主题,悲凉的气息再次袭来。 第四乐章,火热的快板(4th Movement, Allegro con fuoco),奏鸣曲式。一开始弦乐器就奏出了强烈的暴风雨一般的引子,为最后乐章雄伟的气势做了铺垫。然后圆号和小号在其他乐器强烈和弦下吹出了威武雄壮的呈示部主部主题,然后又在小提琴、木管上重复。而这

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议以及对交响乐的理解

对音乐鉴赏课程的建议以及对交响乐的理解 通过一学期的音乐鉴赏学习,让我对音乐鉴赏这门课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让我在音乐方面的知识以及对音乐的品味乃至对生活的态度都有部分提高。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发现了此门课程存在着一些小小的问题。 音乐鉴赏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的一门重要课程。高校开设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基本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内心,补充和完善大学生的知识。故此,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要妥当。 首先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音乐鉴赏老师要能够活跃课堂。课堂上,教师起着控制场面、调动气氛的作用,一堂形式新颖、充满热情的欣赏课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还应有意识的根据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的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方式方法,实验新的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对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多思考,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加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这样才能让音乐欣赏课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精彩,更受学生的喜爱,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也才能完成开设音乐欣赏课的初衷。同时希望老师能多一些互动的活动,这样能让同学们更好的参入课堂。 其次,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且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音乐,而我们去品味音乐的同时就是去品味生活。音乐欣赏课的内容设置也应做到“与时俱进”。传统的音乐专业欣赏课程内容都

是一些经典的世界名作,掌握对于这些作品的分析、理解、再度创作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流行音乐、爵士音乐等多元化的音乐正在大量的充斥、丰富着我们的音乐活动。而音乐专业培养的是要能够完成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音乐专业工作者,他们将来要面对的是一批可能相对于古典音乐更喜欢多元化音乐的学生,由此,不得不担心继续用传统音乐教材培养的当代音乐教师,能否较好的、全面的扮演好音乐教师的角色。所以,建议在传统的音乐欣赏内容基础上,增添关于流行音乐、爵士音乐、舞剧、音乐剧等多元化、多层次的欣赏内容。 再者,希望学校能够重视音乐鉴赏这门课程,能够为这门课程配备更好的设备。以此帮助同学们更好的体会音乐当时的意境。 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老师讲到了关于交响乐的内容。使我对交响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此很感兴趣。通过查阅资料,我对交响乐有了更深的认识。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述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

交响曲的发展历程

交响曲的发展历程 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管弦乐队演奏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至中世纪,指两音谐和地结合,有时亦指某种乐器。1619年,M。普雷托里乌斯在一部论述近代曲式的著作中提出:交响曲应为不含任何声乐声部的纯器乐合奏的作品。从此,交响曲开始摆脱声乐,转为器乐的作品,标志了交响曲的一个重要转折。 古典交响曲通常有四个乐章,其基本特征为: 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音乐活跃,充满戏剧性,由两个对立主题作呈示、展开和再现,示意矛盾的起因、发展和暂时的结果。 第二乐章,慢板,三段体或变奏曲,曲调缓慢如歌,内容往往表现生活的体验和哲理性的沉思,是交响曲抒情的中心段落,与第一乐章形成对比。 第三乐章,常用小步舞曲或谐谑曲,音乐体现了矛盾冲突之后的闲暇、休整和娱乐,三段式结构。 第四乐章,多采用舞曲性格的急板如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内容与矛盾的结果有关,常表现乐观、肯定的态度和胜利凯歌般的节日欢庆场面。 交响曲发展历程: 早期的交响曲(1725~1760)由17世纪末意大利式歌剧序曲演变而来。序曲的“快板一慢板—快板”的3段形式,为交响曲的套曲形式打下了基础。18世纪中后期,序曲性质的交响曲脱离歌剧,吸收大协奏曲、组曲及三重奏鸣曲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3乐章的器乐体裁。但这时曲式尚未最后确立,交响乐队的编制也未成形,交响曲仍属器乐重奏及小型乐队演奏的作品。这时,不少作曲家,为创建交响曲体裁作出了贡献。意大利的G.B.萨马蒂尼开始运用早期奏鸣曲式、动机式的旋律写作交响曲,并于1760年开始废弃通奏低音,以铜管乐来填补和声。曼海姆乐派的J .斯塔术茨创建了一个训练有素的双管制交响乐队,首创了具有“渐强”、“渐弱”等力度变化的演奏风格,并使管乐器起到独立的声部作用。维也纳乐派的M.G.莫恩首先在他的《D大间交响曲》(1740)的慢板乐章后,插入一个小步舞曲乐章,创造了旱期的4乐章交响曲形式。在创作中,他与G. C.瓦根塞尔等都重视乐队色彩的运用,扩大管乐器的作用,并使小提琴成为乐队的主体,他们与斯塔米茨一起都为发展交响曲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曲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曲的概念以外,“交响曲”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亚历山大·斯卡拉蒂在自己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赏析目录 一、摘要: (2) 二、关键字: (2) 三、正文 (2) 1. 作者简介 (2) 2. 乐曲概述 (3) 3. 创作背景及简介 (3) 4. 乐曲赏析 (3) (1). 第一乐章:甚快板,g小调,2/2拍,奏鸣曲式 (4) (2). 第二乐章:行板,降E大调,6/8拍,奏鸣曲式 (4) (3).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g小调,3/4拍 (5) (4). 第四乐章,甚快板,g小调,2/4拍,奏鸣曲式 (5) 四、总结 (6)

一、摘要: 音乐之所以成为音乐,是因为独具本色的音乐语言。本文通过描述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简介以及选取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分析了其音乐创作的独特风格。从感情基础、音乐载体、音乐内涵与音乐之美学等方面进行解读莫扎特音乐创作风格。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惊叹世界的神童”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二、关键字: 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乐》 三、正文 1. 作者简介 莫扎特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身于萨尔兹堡宫廷乐师家庭,1791年12月5日在维也纳去世。他是音乐史上罕见的奇才。莫扎特3岁开始学习钢琴,4岁时对一般的乐曲只要弹几遍就能背诵,5岁便开始作曲,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被誉为“音乐神童”。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终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贝多芬交响乐赏析 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4年春,同年五月七日晚首演于维也纳。 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我国著名学者丰子恺先生称之为:“世间最伟大的杰品”。这部交响曲构思宏伟、气吞山河,是一部包括生命的起源、生存、斗争、发展、壮大至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人类的进化、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彻底解放自身,达到一个平等、自由、博爱、欢乐和神圣的理想世界的壮丽史诗,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总和。 《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

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学习的总结与启示其实自己并不是对音乐很大敏感,虽然很有兴趣,觉得音乐很有情调,似乎是因为知道自己没有什么音乐细胞。这不是第一次选修巩老师的课,在去年的时候,就曾学习过基本乐理和合唱指挥,觉得受益匪浅,不同的是今年选的这门课侧重于细致具体的接触到有关交响乐的知识,交响乐是最能展现功力的音乐形式,这需要整个乐团的和谐共鸣,也需要每个人的无间配合,在交响乐里没有个人主义,所有的演奏都是相互依存的,天籁与人籁的和谐以及心灵与世界的和谐。 1.古希腊音乐(2015年9月22日) 这是交响乐赏析的第一节课,主要讲解了什么是交响乐,以及简单的学习了交响乐的起源、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那到底什么是交响乐呢?交响乐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其核心是和谐,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人的情感。主要有五种乐器参与演奏:铜管、木管、弦乐、打击乐和色彩性乐器(钢琴、竖琴)。同时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世界音乐被划分出五个派别,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在之后老师讲到了交响乐的起源,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公元前5—4世纪,古希 腊的音乐文化就已具备很高的艺术性。随着之后的战乱动荡,原先古希腊的音乐文化就逐步融入了古罗马,亚非欧等元素。 这节课,我们聆听了德国作曲家卡尔奥尔夫的《布兰诗歌》交响合唱曲,它分为“春天”、“酒”、“爱”三个主题,作者在继承古典作曲法的基础上加入

浅析西方交响乐的发展

浅析西方交响乐的发展 西方交响乐由于其结构宏大,乐队庞大齐全,有强大的音响力量,加上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使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得到高度的发挥,尤其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是具有独特的色彩效果。 交响音乐(Symphony)一词源自希腊文,原意是“一起发声”。不同性质的乐器一起工作并共同完成一部音乐作品,这样的器乐演奏形式,我们称乐队为管弦乐队(团),称音乐形式为交响音乐。西方交响乐从16、17世纪发展到今天,历经了古典、浪漫、印象派、表现主义、序列音乐等时期。 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第一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史上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第一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巴赫和亨德尔都是复调音乐作曲大师,他们的乐队写法依然遵循着过去的传统。不过,他们作品的乐器组合还是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之交开始形成的音乐趣味的变化。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海顿和莫扎特为这种古典乐队创作出许多非常有名的交响乐作品,并为交响音乐领域的新纪元奠立基础。总括地说,交响乐队的发展的第一个时期从现代的弦乐器出现开始(在十七世纪,后来逐渐组成弦乐队),第二个时期则以取消数字低音、建立古典乐队算起,因

交响乐赏析论文

“交响乐赏析课”的学习总结与心得 第二次课: 交响乐的课程,作为一个不是专业学习音乐的同学,交响乐对我来说,似乎很难去欣赏,日常生活我也只是听流行歌曲。怀着一种认真了解一下交响乐的心情,我开始了交响乐赏析这门课。 世界音乐划分为东亚音乐(中国)、南亚音乐(印度)、西亚北非音乐(古埃及、古阿拉伯)、欧洲音乐(古希腊)以及非洲音乐,以及在它们的传播与交流中形成的拉丁美洲音乐和东南亚音乐。其中欧洲音乐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中影响力最大,它建立有系统、完善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是专业音乐的典范。在欧洲音乐的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最高级音乐形式便是交响音乐。 交响乐最早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罗马,之后的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是它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这节课我们讲述了巴洛克时期的

交响乐。这个时期的音乐以巴赫为典范,马不停蹄的节奏,展现阶梯式的力度变化,突强 突弱,主调与复调结合,其中《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完美的展现了复调音乐的谐和之美。在课上我们欣赏了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这音乐是一种赋格这一种复杂而严谨 的形式,是复调音乐的一种。管风琴的演奏使他显得神圣而庄严。饱满而有力的引子,为 全曲宏伟的气势作了渲染和铺垫,然后,乐曲奏出音响宏大的和弦,接着呈现出托卡塔主题,带有戏剧性的成分。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的巴赫,同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 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欣赏了这首交响乐后,我也 算是体会一下巴赫真正的魅力。 2014.3.3 第三次课: 继续上节课对巴洛克乐风的学习,本节课依然介绍有关巴洛克时期的音乐。 巴罗克音乐发端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一种深受其国王重视的集绘画、雕塑、建筑、舞蹈、声乐、器乐于一身的崭新艺术形式)之诞生的1600年,止于巴赫去世的1750年。 巴罗克音乐的精华最后集中在德国,以巴赫和亨德尔的作品为代表。为巴罗克音乐作出贡 献的还有意大利的维瓦尔第、蒙特威尔第;法国的吕利、拉摩;英国的普赛尔等。新涌现 的王侯和贵族阶层日渐取得了与教会一样的音乐消费资格,随即又以支持者的姿态改变着 乐坛,音乐不再只专美于上帝,它更是要献给全人类的礼物。 课上,我们欣赏了《小步舞曲》、《诙谐曲》、《G弦上的咏叹调》、《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哈利路亚》。《小步舞曲》速度中庸,但是风格典雅,有一种音乐的中性美;《诙谐曲》让我们心情愉悦,音乐欢快;《G弦上的咏叹调》的速度不快,但却有一种华

音乐鉴赏论文——聆听《命运交响曲》

聆听《命运》 ——音乐鉴赏论文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已经渐渐脱离了它早期“高雅”的外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依据河北大学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艺术鉴赏类课程成为公共必修课程。出于对音乐的喜好,我选择了音乐鉴赏这门课。 生活中,我们可以深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而在心情烦躁的时候,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思索。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音乐是对人类感情的关注,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音乐往往成为一种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交流形式,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 由于学习广播电视的缘故,在制作节目时往往要加入大量的背景音乐素材,所以我也认真收集了许多著名的音乐作品。我很喜欢轻音乐,喜欢雅尼,喜欢神思者,喜欢班得瑞,曾经将他们的《安妮的仙境》、《故宫的记忆》、《和兰花在一起》等代表作听了一遍又一遍,绕梁不绝,回味无穷。但如果让我来真正地鉴赏一篇乐符,我还是选择古典交响乐——《命运》。它的深度和厚度,是一般轻音乐所无法可比的。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一开场那四声令人恐惧的有力音符,几乎让每个人只要一听到它就会永远无法忘却!真的,充满了震慑力的经典段落,如此简短却又如此令人挥之不去!当然,贝多芬对于这四个音符的解释最为权威——命运在敲门!是啊,开

交响乐欣赏心得与感受

作者:王力学号:PB09210281 音乐,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东西。生活中, 无处不存在音乐,而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更是沐浴在各式各样 的音乐中,交响乐、古典以及流行等等;但是没有乐感也没有任 何乐理知识,又让我觉得音乐是那么陌生那么遥不可及。抱着试 一试的态度这学期我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课。经过了一学期的学 习在欣赏音乐方面我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交响乐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吵”,感觉她不能让我静下心 来聆听,但慢慢地我发现交响乐就是没有杂质的艺术,那是天籁! 少了现代生活中的浮躁,进入那些艺术大师为我们构造的另外一 个世界的时候,音乐响起,我的内心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音乐的 旋律颤动,曾经,在哪里听过,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感觉美妙无 比,虽然不懂,但伴随着悦耳动听的声音,会不由自主地想象着 万马奔腾,想象着小泉叮咚,想象着情意绵绵,想象着心潮澎湃, 想象着一切可以想象的,天马行空…… 听得多了也就知道了应该怎么去欣赏了。我觉得音乐跨越了 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 乐曲中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 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 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 心情何者为乐曲了。当我们真正进入了音乐之后,每一个音符的 跳动都会带来心灵最深处的颤动。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新人类,

我们一般都听过很多流行歌曲,但是现在我们又到底能记住多少呢?恐怕不多吧,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就在于它的通俗、简单,一首曲子就是那几句话,那几个调。交响乐则不同,它有千变万化的旋律,庞大华丽的阵容还有深沉的内涵,总之交响乐会让你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要想了解一个乐曲就从他的作曲家开始,要了解一个作曲家就要从他生活的那段历史开始,一个作曲家在不同时期的乐谱的风格是很不一样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他们创作的风格。作曲家是一直成长着的,晚年的贝多芬就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时的作品不堪入耳而想毁掉他早期的作品。一首曲子是要反复的听的。比如贝多芬的《命运》,在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能记住命运的敲门声,认为没有啥了不起的,但是在反复的听之后,你不得不惊叹于他的非凡才华,你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你会发现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中间是发展部,两种旋律相互交替,不断发展到第三部分,这就是老话所说的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出太阳,让人痴迷,让人折服! 西方交响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界,感染着追寻真正音乐的人们,希望更多对音乐感兴趣的人们都可以去感受那份无法抗拒的魅力,在听的过程中,你真的已经将自己交给了交响乐,听到轻松欢快处,你的心灵会随同作者一起在音乐的世界翱翔,听到深沉低回处,你会陪同作者一起呻吟低泣甚至放声嚎啕,那时你会发现你已不仅是在欣赏一部乐曲,更是在阅读一段历史,你可以穿越时光轨道去聆听作者的心声,当你的心情与作者产生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浅谈欧洲交响乐赏析 摘要 本文阐释了交响乐的动力来自欧洲文明,早在光荣而伟大的古希腊罗马时期,交响乐不断发展的文化动力.欧洲交响乐是一种传统的音乐形式, 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因而具有强烈而感人的艺术魅力.虽然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 但是今天仍以巨大的力量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本论文站在历史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交响乐发展的见解.文章阐释了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历程,囊括了各个时期的一些相应的实例,其中也不乏自己对于交响乐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交响乐文化发展历史 一、前言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我一直很喜欢音乐,音乐带给人的那种闲适心情难以言表,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在晴朗的午后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看书,或是在阴雨的傍晚一边听着交响乐一边冥想……似乎所有事情与音乐结合在一起都变得完美起来。因为喜欢音乐营造的那种心灵的宁静,喜欢高深莫测的交响乐,喜欢那种震撼。音乐是纯洁、高尚的,需要全心聆听、感受,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不会像球迷那样用狂热和躁动来诠释自己的喜怒哀乐。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本学期通过大学美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交响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如何在紧张学习的同时注意培养自己的音乐素养和欣赏水平,提高对音乐尤其是西方交响乐的理解. 接下来我将结合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查阅的相关资料, 从当今交响音乐概况和历史发展这两个方面浅述本人对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的感悟和理解. 二、欧洲交响乐概况 西方音乐经历数百年, 被公认为有着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欧洲交响乐由于其结构宏大, 乐队庞大齐全, 有强大的音响力量, 加上音乐形式的丰富多彩, 使管弦乐队的表现能力得到 高度的发挥, 尤其善于表现神秘而复杂的感情, 对于大自然的诗情画意的描绘是具有独特的色彩效果.通过对交响乐赏析课程的学习,让我对交响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交响乐可以采用任何曲式结构, 而最典型的趋势结构就是交响曲. 它由三,四个乐章构成, 其中必有一个乐章为奏鸣曲式.第一乐章:快速, 有强烈的戏剧效果和鲜明的主题, 来表达各种思想感情和复杂的内心;第二乐章:缓慢抒情, 如歌的旋律, 沉思的音调叙述哲理;第三乐章:活泼快速, 有舞曲和诙谐曲的特色;第四乐章: 极快的终曲, 以辉煌的音效, 表达欢庆向上的心情.交响乐作为一种大型器乐套曲经历了好几百年的发展, 是由许多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的结晶 三、欧洲交响乐发展史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

交响音乐鉴赏·不同类型代表作品举例

代表作品 交响曲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乐作品第21号 第一乐章:极慢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活泼的极快板 第四乐章:柔板、活泼的极快板 D大调第二交响乐作品第36号 第一乐章:柔板、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广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快板 第四乐章:极快板 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作品第55号“英雄”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终曲、极快板 降E大调第四交响乐作品第60号 第一乐章:柔板、活泼的快板 第二乐章:柔板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 C小调第五交响乐作品第92号“命运” 第一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行板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 第四乐章:快板 F大调第六交响乐作品第68号“田园”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初到乡村的愉快感受第二乐章:极活泼的极快板-溪畔小景 第三乐章:快板-乡民欢乐的聚会 第四乐章:快板-暴风雨 第五乐章:小快板-暴风雨过后的愉快情绪 A大调第七交响乐作品第92号 第一乐章:稍慢速、活泼的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谐谑曲、急板 第四乐章:朝气蓬勃的快板 F大调第八交响乐作品第93号 第一乐章:活泼、朝气蓬勃的快板 第二乐章:小快板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速度

第四乐章:活泼的快板、舞曲性 D小调第九交响乐作品第125号“合唱” 第一乐章:不太庄严的行板 第二乐章:极活泼的快板 第三乐章:如歌的行板 第四乐章:急板 第五乐章:急板、合唱“欢乐颂” 柏辽兹 幻想交响曲 第一乐章"梦、热情":形式上是拥有极长的最缓板序奏的奏鸣曲。序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片段1) 第二乐章"舞会":根据作者的注解,本乐章是表现他在一个热闹非凡的宴会中,发现了他的恋人。乐曲为圆舞曲形式,在交响曲中引入圆舞曲在当时可谓破例。(片段2)第三乐章"原野风光":一个夏日的黄昏,在原野上聆听两个牧童相和吹出的笛声。内心里虽然燃烧着微薄的希望,但"万一她背叛了我"的恐惧与不安,更刺痛了年轻艺术家寂寞的心。此后只剩了一个牧童的笛声,不再有人应和。夕阳西下,最后只有无边的孤独与静寂。(片段3) 第四乐章"走向断头台":他杀了爱人,被判死刑,走向断头台。在最后的瞬间,爱人的身影在他的眼前闪现,但是死神很快将她驱赶得无影无踪。 第五乐章"魔鬼的晚会之梦--魔女的回旋曲":他看见来参加自己葬礼的一些妖魔鬼怪和令人毛骨悚然的魔女在跳舞。就在这中间,他的爱人出现了,她已经变成了一个气质全失的妓女模样。之后"末日经"响起,以后魔女之舞与"末日经"持续并行,由弦乐器的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鉴赏》 交响乐团与指挥 摘要 “19世纪是作曲家的世纪,20世纪是指挥家的世纪,21世纪则是乐团的世纪。”在现场听知名乐团的演奏越多,越能够深切领会这番话的含义:在乐团与指挥的关系中,乐团越发成为强势的一方。这自然是由于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乐团的演奏技巧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在舞台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指挥家越来越少见,于是天平自然开始向着乐团的一侧倾斜。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乐团的声音越发趋同(过去那些所谓有个性的音色,大抵也等同于有缺陷的音色),弱势的指挥家对此无能为力,因为他们不再有发言权。此外,指挥行业里明星越来越少,而明星稀少也就意味着观众自愿掏出的钱减少,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存境地越发窘迫。 2.1交响乐发展起源 交响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分遥远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名称源于古希腊,是当时“和音”和“和谐”两个词的总称。到了古罗马时期,它就演变成为泛指一切器乐合奏曲和重奏曲的代称。15、16世纪,也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交响乐这一名称被当作了一切和声性质的、多音响器乐曲的标志。而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初期,它又主要指歌剧、神剧和清唱剧等作品中的序曲及间奏曲。18 世纪初期,音乐艺术在欧洲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欧洲产业革命的进程,音乐艺术也开始逐步地走向平民化和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交响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其规模和形式都慢慢有了明确的含义。当时的意大利歌剧序曲,以它特有的“快——慢——快”三个段落而成为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雏形。到了18 世纪中叶,德国曼海姆(德国南部的文化中心)乐派的作曲家们,以一系列积极而富有创新性的创作,使交响乐的基本形式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交响乐欣赏;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听着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交响乐由海顿发明、由莫扎特推向成熟、由贝多芬推向;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感受着不同时期交响乐带;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在众多的乐曲中,有的人,有的乐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 交响乐欣赏结课论文 交响乐欣赏 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在听着各种形式的流行音乐的旋律中长大的,初次进入交响乐的课堂,我感受到的是不一样音乐的氛围,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演绎形式。听着不太懂的旋律,我甚至想要昏昏欲睡。几次之后,我渐渐的放松心态,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知交响音乐中想要表达的情感,用心去领会交响音乐的独特内涵与魅力。 交响乐由海顿发明、由莫扎特推向成熟、由贝多芬推向另一高峰,在16世纪到19世纪一直是欧洲的主流形式。今天,再次向我们展现其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我们感受着不同时期交响乐带来的不同的艺术享受。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严谨,呈框架式结构,由四个乐章组成,浪漫主义时期的交响乐自由、浪漫,而不同时期的前期、中期、后期亦会有不同的特点。不同时期的交响音乐有不同的特色,但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都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古代主义时期的代表主要有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贝多芬等,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主要是肖邦、李斯特等,不同的交响曲亦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走进一部部经典的交响乐,挖掘交响乐的异样光彩。我们欣赏了很多的代表人物的交响曲,小斯特劳斯的圆舞曲《蓝色

多瑙河》、老斯特莱斯的《拉夫斯基进行曲》、贝多芬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莫扎特的《25交响曲》《钢管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第一钢琴协奏曲》、《F 小调第四交响曲》《D大调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等。这些乐曲或是作曲家在激昂的青春时期所写,或是在成熟的中年时所写,或是返璞归真后的晚年时所著,乐曲的节奏和情感或是激昂或是悲怆或是脍炙人口或是明快而富有想象力,演奏类型或是属于钢琴协奏曲,或是小提琴协奏曲或是钢管协奏曲等都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使我的情感随之深深起伏。 在众多的乐曲中,有的人,有的乐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小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所听到的作品前几部之一,以前对《蓝色多瑙河》写成的趣事和所表达的情感等就有所了解,而我经常听着钢琴曲《蓝色多瑙河》旋律也让我深深着迷,是我对交响乐产生了比较大的兴趣,在交响乐的欣赏过程中我也为它的旋律和情感所感染。交响乐由序奏、五个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用碎弓轻轻奏出徐缓的震音,好似黎明的曙光拨开河面上的薄雾,唤醒了沉睡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在这背景的衬托下,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连贯优美,高音活泼轻盈,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 接下来是五首连着一起演奏的小圆舞曲,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 第一小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主题A抒情明朗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以及和主旋 律相响应的顿音,充满了欢快的情绪,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多瑙河;主题B轻松、明快,仿佛是对春天的多瑙河的赞美。 第二小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第一部分旋律跳跃、起伏,层层推进,情绪爽朗、活泼,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显得优美委婉,与第一部分形成对比。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