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17167146.html,

论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及现实意义

作者:郑艳

来源:《商情》2014年第45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关于群众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和灵魂。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理论,并将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

【关键词】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就其根本和实质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群众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鲍威尔等人英雄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群众史观,反对英雄史观。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的具象化

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中国真正具象化。毛泽东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作用,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的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邓小平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科学介定了“人民”的概念,把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概念的外延具体化,丰富发展了人民群众的概念。江泽民从长期执政的认识高度充分重视群众力量,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看作改革开放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所当然地也应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胡锦涛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共同建设、共同享有改革成果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把民生幸福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幸福观。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