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关系

--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分析

董璇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异化劳动”,并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据和原因,而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物质表现,后来这两者就表现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这一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陷入了一种循环论证。事实上,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现实表现出发揭示出了异化劳动的逻辑,并通过异化劳动逻辑去考察了私有财产的运动现象,这是他所独创的一种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并不是所谓的循环论证。这一思考方式也昭示了马克思的“科学抽象”和“本质抽象”方法的萌芽。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现实表现;本质规定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学术界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弄清楚这个问题对理解整个文本,把握马克思在《第一手稿》中所体现的精神主旨以及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整个脉络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第一手稿》中马克思对这一关系的表述并不清楚,这与马克思当时思想还不成熟有关,一方面他深受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的束缚,另一方面,他又继承着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然而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找到一个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统一的或者说是结合的思维方式去厘清这种关系,这就给我们的理解造成了一些困难。

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在《手稿》的序言中说到,“我的结论是通过完全经验的、以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的批判研究为基础的分析得出的”,[]111在《手稿》的笔记本I的前三节[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里面,马克思通过研究国民经济收入的三个来源,展现了国民经济的残酷现实。无论在社会财富处于衰落的状态、正在增长的状态还是在最富裕的状态,工人的生存状态都是痛苦的,“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1]115 资本通过积累日益增长,资本之间的竞争减少,地产必定会卷入到工业运动中,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的差别消失,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差别消失,整个社会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分析向我们展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最真实也是最现实的状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私有财产”。

国民经济学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的出发的,私有财产是国民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它探讨的是私有财产在现实中的运动规律,但国民经济学的问题在于它不理解这些规律是怎么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更没有去追问私有财产的本质,它总是把应当加以阐明东西当做前提。在对国民经济学表达了不满和批判之后,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任务“我们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么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状态。”[1]156,因此,按照马克思的表达他的任务就是要探寻私有财产的本质。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考察了工人的劳动异化行为,劳动的产品本应属于工人,但现实却是工人生产的越多,获得的却越少;工人在劳动中并没有感到自己劳动的价值,而是“身体受奴役,精神受摧残”,所以,马克思认为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然而异化劳动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只是从工人的角度去思考,马克思认为从非工人的角度去考察,问题还包括另一方面。“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他人。”[1]165所以,通过异化劳动,工人必定会生产出一个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和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人就是资本家。

至此,马克思得出了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最经典的结论:一、“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我们通过分析,从外化劳动这一概念,即从外化的人、异化劳动,异化的生命,异化的人这一概念得出私有财产这一概念。”[1]166从这两句话可以来看,马克思认为是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而私有财产只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二、“诚然,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的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1]166三、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只有发展到最后的、最高的阶段,它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就是说,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166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结论,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异化劳动产生了私有财产,另一方面他又将异化劳动归结为私有财产的运动,是私有财产产生了异化劳动,而后来这种关系变成了相互作用的关系。由此,使很多人认为马克思陷入了“循环论证”,而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也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学术界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问题的不同看法

对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一直给予了持续的关注,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独特的分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涉及到《第一手稿》的性质和地位,可谓意义重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观点:第一、《手稿》中关于异化劳动的理论是一种循环论证,如日本学者大井正明,他明确指出“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一节的开头和结尾是一种循环论证。他认为马克思的分析是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中推出来的,而国民经济学又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的,因此异化劳动应是私有财产的结果。但是在进入到对异化劳动规定的讨论以后,马克思在该节的结尾又断言“私人所有是从异化劳动中推出来的”,结果陷入了“无法解决的循环关系”。[]第二、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得出的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论断是错的;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出的相反的结论才是对的,而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框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作为人的类本质异化的“异化劳动”概念,即“异化劳动→私有财产”,但是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的“私有财产→异化劳动”。第三、《手稿》中的异化理论并不存在形式上的循环论证,如韩立新先生就指出,马克思在论证的过程中分别使用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概念。人的“对象化活动”(“异化劳动I”)带来了“基于自我劳动基础上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这种私人所有又带来了“属于他人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II”),而这种异化劳动最终生产出了“资本主义的私人所有”(“私人所有II”)。因此,从形式上看,这根本就不是循环论证。[]第四、没有就这个结论本身作出判断,而是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这一论断。如王峰明先生就从“解释学”和“发生学”意义的角度认为马克思是从“本质规定”和“现实表现”两个不同层面分别考察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问题。在前一层面,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原因,而在后一层面,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就是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关系。[]

三、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本质关系

要弄清楚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关系,我们首先要来看马克思是如何得出“异化劳动”的概念的。马克思是从当前的国民经济事实出发的,“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156,由这一事实他认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相对立,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即异化劳动的第一种规定。接下来他详细考察了工人的这种异化的对象化状态,这是通过工人对自然界的关系,工人同自己对象的关系而表现出来的,而“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了劳动本质的异化。”[1]158所以,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如果

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相异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1]159由此,马克思通过劳动对象同工人相异化的这个事实揭示了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即异化劳动的第二种规定,可以说第二种规定是第一种规定的结果,自此马克思从两个方面考察了劳动的异化行为,可以说他已经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马克思谈到“劳动对它的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的对象的关系。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了这一点。”[1]159这说明马克思已经看到工人的异化劳动的关系必定会导致一个站在工人之外的人对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关系,即后面所谈到的资本家对这个劳动产品和劳动的关系。而工人对他的生产对象的关系和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只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但马克思在这里并没有对这一点作详细考察,而是接着描述了劳动活动本身异化,外化的具体表现。根据异化劳动的前两种规定,马克思推出了它的第三种规定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异化劳动一方面使自然界同人相异化,另一方面又使人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因此异化劳动使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这就是异化劳动的第三种规定。“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163而这里的人同人的异化包括了“工人之间的异化”、“工人同非工人”以及“非工人之间”的异化。而“工人同非工人”的这种异化的情况就包含着工人的异化劳动和非工人即资本家对这个异化劳动的关系,即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关系。至此,马克思在对私有财产概念的本质追问中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异化劳动逻辑,他真正站在了工人的立场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丑陋的本质。这标志着马克思在转向经济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发展,“异化”概念的建立也预示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建立。在得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规定后,马克思并不满足于对异化劳动这个抽象概念的说明,他想要在现实中说明和表述这一概念或者说去找到这一概念的现实表现,实际上,马克思在这里是想通过异化劳动的逻辑去透视私有财产的现实运动过程,揭示私有财产的秘密。他指出“如果劳动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而是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其他人”[1]165那么这个产品到底是属于谁呢?在对神和自然界进行了否定后,他指出这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这个他人显然就是资本家。由于人对自身的关系只能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现实的关系,所以“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1]166因此,异化的、外化的劳动还生产出了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到这里马克思就得出了文本中关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那三个集中的论述。综上所述,一、就整个分析的结构来说马克思是从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关系下工人所呈现出来的悲惨的现实出发得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而异化劳动正是私有财产的本质,是私有财产关系产生的根源,也就是“私有财产(现象)→异化劳动(本质)”。在对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作了详细的考察后,他又以异化劳动为逻辑起点去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物质表现,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关系,即“异化劳动(本质)→私有财产(现象)”。所以,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在这里并不是时间上的因果关系,而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马克思是从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出发得出了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结果的结论,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就好像从工人对劳动产品的异化推出了工人劳动本质的异化一样,私有财产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异化劳动,因此他说“诚然,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尽管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但确切的说它是外化劳动的后果”。[1]166“从后头开始思考”正是马克思研究方法的特点,马克思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总结他的研究方法时也说过:“资产阶级社会是历史上最发达的和最复杂的生产组织。因此,那些表现它的各种关系的范畴以及对于它的结构的理解,同时也能使我们透视一切己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和生产关系。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马克思的这一研究方法,就会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关系的理解产生偏差。

二、异化劳动本身包含着工人对他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以及工人的自我异化,同时也包含着非工人对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以及非工人的异化,而外化劳动对工人的关系的必然结果是非工人对工人和劳动的财产关系。作为外化劳动的物质的、概括的表现的私有财产也同样包含着两种关系:工人对劳动、对他的劳动产品和对非工人的关系,以及非工人对工人和工人的劳动产品的关系。所以,异化劳动本身包含着私有财产的关系,而私有财产也包含着异化劳动的规定,两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所以,马克思说“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1]166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的时代,私有财产的这个秘密才重新暴露出来,“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1]166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条件和实现手段,没有私有财产就没有异化劳动。

四、结语

1844年的马克思还出于思想的分裂时期,表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就是多条线索,多种思考方式的交织,他一方面继承了费尔巴哈的“人本逻辑”的感性哲学,另一方面又保留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的思考方式。所以,他既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生存的惨痛现实表示了同情,对国民经济学只是把资本家的利益当做目的表达了批判和不满,但又肯定了私有财产作为异化劳动的现实条件和实现手段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他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得出了异化劳动的逻辑,然后力图通过异化劳动逻辑来揭示私有财产运动的秘密,从而找到一条通过扬弃私有财产走向共产主义的途径,这是马克思的真正目的。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评析

注释: 韩立新.《穆勒评注》中的交往异化理论:马克思的转折点.现代哲学.2007(7).第5页.参考文献: [1][苏]J ?H ?巴日特诺夫著.刘丕坤译.哲学中革命变革的起源——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张一兵.从精神现象学到人学现象学——析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对黑格尔的批判.社会科学研究.1999(2). [3]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张一兵.青年马克思人本主义社会现象学的确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笔记解读.江汉论坛.1998(8). [5]张一兵.论青年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初始规定——《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笔记研究.中州学刊.1998(6). [6]张一兵.青年马克思的批判的经济哲学——《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三笔记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1) (上接第275页)先把这个“法”进行界定,区分好“合法性”和“合理性”,否则就是一个大笼统,给人印象模糊、混乱,蜻蜓点水。我认为权力的合法性与权力的起源是分不开的,同时,权力应该先具有合理性,再具有合法性。从君权神授、王权天命到天赋人权,这些认识都烙印着自然法的影子。权力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具有合法性?合法性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今天的研究者仍不能回避,必须直面的。无论权力经过了怎样一个发展演化的过程,到今天,法学研究者应该认识到,今天的权力必须来源于法,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合法性,它的合法性依据就是“法”和“理”。 二、权力的异化 权力的异化是权力研究者都会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作者在书中反思了权力的异化状态,系统地分析了潜规则下的权力秩序,探索了潜规则下的灰色行为及其救济。书中,作者虽然没有明确地说权力的异化状态就是潜规则,但他从大标题下,直接切入对潜规则的论述,很容易让人感觉其观点就是将权力的异化状态笼统为潜规则。如果如此,不异于盲人摸象。人们之所以纷纷对权力进行反思,正是因为现实中权力异化的泛滥成灾,而绝不仅仅是不痛不痒的潜规则就能全部替代的。另外,权力的异化,还应与权力的分类对应,有公权力的异化、人民权力的异化、国家权力的异化等等,权力的不同,其异化状态也不一样,异化的危害影响也不相同。 三、权利的呼唤 权力与权利到今天已成了相伴相随的一组概念,权利作为人之为人的需要已被视为理所当然,与人共生。而权力的产生是为了让人更好的享有权利服务的,人们为了更好的保障自身权利,于是赋予部分人行使权力。在这样的观点下,显然权力的产生就是为权利服务的,因此,判断权力合法性的依据自然是看该权力有无很好地履行此项职责,实现该项目的。另,权力来源于众人的赋予,自然应具有公共委托的性质,因此,我认为作者关于私权力的提法,有点牵强。不管字面上的提法为公权力、公共权力还是国家权力、人民权力,都与权力集中相关,为更好地使权力发挥效力,集中后的权力表现出极大的控制力。尤其在今天,数千年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下,形成了强政府,弱社会,政府的权力相对集中,愈发庞大,使得市民社会的人民权利逐渐脆弱,权力的异化现象也日趋严重,权力侵犯权利屡见不鲜。主张权利,建立人民尊严,不能寄望于绝对的权力。恰恰相反,如果权力失序,将侵犯人的尊严,使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权力需要平衡和制约,在权力产生、运行到终结的全过程中,必须让权利的拥有者全程参与,总而言之,让人民的尊严握在自己掌心,让人民的权利得到法治的保障,通过正义的程序去约束权力,防止权力的扩张,防止权力的异化,认识权力,反思权力,呼唤权利。参考文献:[1]刘作翔.法治社会中的权力和权利定位.法学研究.1996(4).[2]时运生.论公权私用、滥用的动机和条件.政治与法律.1996(2).[3][美]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4]喻中.法律文化视野中的权力.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XXII〕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等概念当作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正比;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少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可怕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现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也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给我们提供一把理解劳动和资本分离的钥匙。例如,当它确定工资和资本利润之间的关系时,它把资本家的利益当作最后的根据:也就是说,它把应当加以论证的东西当作前提。同样,竞争到处出现,却用外部情况来说明。国民经济学也根本没有告诉我们,这种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在多大程度上仅仅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我们已经看到,交换本身在它看来是偶然的事实。贪欲以及贪欲者之间的战争即竞争,是国民经济学家所推动的唯一的车轮。 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会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营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离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营业自由,地产分离仅仅被理解和描述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弄清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

美学复习与练习题1

第一章绪论 9909字符 一.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 1.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这个思想来源于德国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黑格尔的《美学》在英文版里“美的艺术哲学”。 2.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的学科。这种观点偏重于主观方面,分为两个层次: (1)认为美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审美经验的,是将人的审美感受、感情、体验这些主观方面作为美学研究的对象。从客体转向主体,转向主体的心理方面。代表性人物如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实用主义美学家杜威、美国新自然主义美学家托马斯·门罗、李泽厚。(2)以审美心理活动为美学主要研究对象。“美感在心理上怎样产生的。”“审美经验是一种怎样的心理活动?”有19世纪德国美学家费希纳《实验美学》、弗洛伊德经验分析美学、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型理论,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以后由人类群体一代代通过遗传机制得到传承)。 3.认为美学研究对象是人和现实之间的审美关系。 4.把重点放在研究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上面。这种观点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美学不能离开人与现实的关系单独地研究纯客观的美,或者单独 研究主体的审美经验和心理机制,而认为一定要从主体和客体、人和现实的关系之中研究美学问题。(上述看法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往往是从某一视角出发的,反映了美学对象的某一方向或领域) 二.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 美学研究对象,是体现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 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和活动。 1.艺术中的审美现象,即艺术美。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无论是艺术创造或艺术鉴赏,都是 审美活动的不同方式。P8 2.自然界的审美现象即自然美。P10自然只有对人才有意义,没有人,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现象与人类发生 了审美关系才成为美的。 3.科技活动中的审美现象 4.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现象。P12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讲究美,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审美现象,并且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范围有所 扩大、程度有所提高。 5.审美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广义的美包括优美和崇高、悲剧和喜剧,丑、荒诞、惊颤等也是一种广义的审美现象。 审美现象实质上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会形成人与世界、主体与对象之间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环肥燕瘦”的审美现象典型提示了女性美的历史变化。19世纪法国伟大雕塑家罗丹的作品〈欧米哀尔〉(老妓),老妇人已转化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思想力量的艺术美了。 美学研究的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包含有研究方法) (1)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普遍存在着的客观现象,美学必须以它为出发点开展研究。 (2)美学还必须研究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3)美学应当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为什么艺术是主要研究对象: A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 B 艺术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美感经验的本质和特点。 C 艺术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美。 三.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这是对美学学科性质和定位的基本概况。 人文学科:文、史、哲,以及伦理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 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 四.美学研究的方法

异化劳动和私有制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得出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这是贯彻于《手稿》的一个基本概念,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成果。在《手稿》中体现了他对异化问题所作的全面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也充分反映出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的决定性时期的思想特征。因而,异化问题成为研究《手稿》时广泛引起争论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中,马克思是在研究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以后,写下了异化劳动这一理论。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要论述了两大方面的内容: 一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结性批判;二是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进行了集中全面的研究。这两大方面的内容又是密切联系着的,即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实际上为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确定了出发点。 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中援用国民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经济范畴: 工资、利润、地租, 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从而认清了这个社会的两个最基本的阶级关系。对此,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第四章“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开始又作了总结,(p266一开始)他写道:“我们是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的。我们采用了它的语言和它的规律。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相互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相互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我们从国民经济学本身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 工人的贫困同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成反比; 竞争的必然结果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来,也就是垄断的更惊人的恢复;最后,资本家和地租所得者之间、农民和工人之间的区别消失了,而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如果说,马克思在《笔记本Ⅰ》的前三章只是大体上或在个别观点上批判了国民经济学,那么,在《笔记本Ⅰ》的第四章中,则是从整体上分析了国民经济学的阶级立场、思想方法;也就是说,对国民经济学作了总的分析与批判。 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虽然是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但是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而这又正是由国民经济学的基本立场——把资本家的利益当做最后根据——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说(p269最后一句黑体):“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 劳动) 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这种由剥削阶级本性所制约的辩护立场,决定了国民经济学必然采取唯心主义的思想方法。 马克思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总的分析和批判的同时,提出了无产阶级经济学的任务。马克思认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它所研究的运动的相互关系,把竞争仅当做似乎偶然的外部情况,而没有说明这种情况不过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过程的表现。所以,马克思写道(p267):“正因为国民经济学不理解运动的联系,所以才把例如竞争的学说同垄断的学说、行业自由的学说同同业公会的学说、地产分割的学说同大地产的学说重新对立起来。因为竞争、行业自由、地产分割仅仅被阐述和理解为垄断、同业公会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强制的结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结果。”这一段话概括地说,就是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的经济关系, 这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任务。 在(p275第五段)马克思又说:“我们出发点是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我们表述了这一事实的概念: 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了一个经济事实。”这一论述说明,马克思是用异化概念来表达一种经济事实,即工人及其产品的异化; 也就是说,马克思是着意研究异化的物质的、经济的基础。马克思还说过,自己是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这一概念的。 我们更应该注意到,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分析的经济事实并不是指一般的经济事实,而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事实。马克思说(p268):“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

本文是我阅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节选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笔记和自我感悟。这本书,我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有著作中最艰深的部分。在《手稿》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各种必要的思想元素渐次出现、开始汇集、融合,日益成长为一些新的思想,并作为基础在马克思之后的论作中完善。尽管其部分手稿丢失、还不完备,但是在学术传统意义上,它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浪潮,对多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能力所限,我仅对其中的“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部分进行摘抄和讨论,随心所想并无体系。 1.“我们把私有财产,把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做前提。”(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 2.第49页)论述:这句话中的词语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所有专业词汇,是构成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词语架构,也是我们搞懂他的政治经济学的最基础东西。如,土地,他并不把土地当作商品,因为商品是必须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它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消耗。通过这种透过土地稀缺资源的本质区分,能够使我们认识到资本家通过占有土地对无产阶级进行剥削的方式——地租。该书关于“利润”和“人的异化”部分均以商品及商品拜物教为理论基础展开。资本家与工人的斗争,表象上是人与人或的斗争。我理解的是,导致斗争的历史性原因,是由商品占有所体现出来的,即资本、地产与劳动的分离。 2.“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第51页) 论述:一,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专业化劳动及其培训使工人不能像资本家那样,自由的调整牟取利润的领域。资本家的特征就是资本的特征,哪里有利润空间就流向哪里。而工人只有自己的技能劳动力,无法独自完成商品生产,他们只能选择提供出卖劳动力给工资的雇主,而不是提供雇主的利润。二,工人生产的商品越多,生产的超过自己劳动价值的剩余价值越多,即被资本家剥夺的那部分越多。资本家在获得更多的从工人剥削来得利润作为扩大资本之后又投入更大的生产、投入更严格控制工人工作的暴力等等。工人被剥削的越严重,工作强度越大,个人越贫穷,资本家反而越强大,资本占有更多。这在某种程度上达到劳动异化。工人对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3.“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第52页) 工人失去土地,没有生产劳动产品的基础,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必要劳动产品,以获得生存。资本家通过提供劳动产品(替代物:工资)他得到劳动的对象,也就是得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 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1)劳动对象的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劳动的异化性的一个明显的表现是,只要对劳动的强制一消失,人们就回像逃避鼠疫一样地逃避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构成了人的内在本质,但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者的劳动不是自觉的、自由的劳动而是被迫的、被强制的。 (3)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生产活动本来是人类的生活.是产生人的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类的特性就在于蠹由的自觉的活动,即劳动。但是,异化劳动使生产活动变成对人说来仅仅是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即人的生产劳动变成动物的活动..异化劳动的结果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 。 (4)人和人的异化.由于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马立思的分析指出,既然人同自己的产品、他自己的劳动活动是异己的关系,这些产品和活动不再属于他自己,那就一定是属于一个在他之外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既不会是自然界.也不会是任何神灵,而“只能是人本身”,因为“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 。这个人是不同于劳动者的人.是劳动者之外的另一个人。在资本主社会,“这个人” {能是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活动、劳动产品都成了外在于劳动者的异己的东西,实质上都是归资本家所占有,为资本家所支配。人的异化表现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和_1:入之间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 2 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导向作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尤其是他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正好与我们当前建没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谋而合。这对于我们建设现代

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第21卷第2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V ol.21 No.22008年2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Feb. 2008 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劳动与人的全面发展 汪 梨,马 进,陈 竹 (武汉科技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摘要:在现代西方思想中,马克思从劳动的角度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以及异化劳动对人的贬损。 基于这一揭示,马克思认为要实现美学的繁荣,劳动者能拥有美和享受美,就必须对异化劳动进行克 服和超越。但是,要克服异化劳动,不仅要重新审视人与动物的区分和人自身的区分,根本的问题是 对私有制的扬弃,消灭私有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劳动者才能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克服;发展; 中图分类号:B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8)-0056-04 马克思一生对美学发表了很多见解,但未能给我们留下一本系统的论述和研究美学的著作,散见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见解,给我们提供了研究马克思美学的途经。 马克思认为人不单纯是理性的人,应该是比理性更高层次的人,更本源和更真实的人,即生存者。作为把 人类看作生存者而言,我们在研究马克思美学时就“必须把握马克思的生存观,亦即马克思所诠释的劳动观” [1]。 劳动在马克思美学中有双重性:异化劳动是非美的,对人是贬损的;劳动是美的,对人是全面发展的。我们首 先从生存角度分析人与动物的区分,人与自身的区分,展开一个多维度的空间,在这一规定的实践基础上构建 劳动者,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劳动作为人类生存活动的前提与基础 劳动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劳动首先使人类构建了社会形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个 区分,而这恰恰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在劳动中对美的追求,所以劳动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正是劳动使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 1.1劳动使人类与动物相区分 劳动是马克思认为区分人类与动物的最大特征,不仅因为劳动使人得以进化,更重要的是劳动使人与动物 得以区分。在原始社会,人类往往以主动的姿态参与到诸多活动中,形成一种意识,确立了主体和客体。这一 社会形态的初显影响了人类世界感官的形成,迫使人类劳动者去创造世界,去不停地区分我所拥有的和非我所 拥有的,非我所拥有的又常常引诱人类去争取拥有,在争取过程中会用到非劳动手段,这就形成一个负面社会。 马克思将劳动者视为生存者,生存者具有喜怒哀乐,并且具有了解外界、评价外界的特性,那么这无非是 显露出进行相应实践活动的人们的社会性高于环境发生本能关系的动物类的生物性。劳动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 财富的同时,也丰富了劳动者及其生存的社会形态,使劳动者生活得更充实。 1.2劳动使自我意识得以形成 马克思所规定的自我首先从批判黑格尔的主体自我开始,黑格尔认为“人本身具有一种特殊精神,特殊精 神具有一种协调力量,利用这种协调力量去克服矛盾,那么这种力量来源于精神的不断自我设定和自我发展的 过程中” [2]。精神将自己设置为自己的主体对象,并在主体对象中认识到对象要不断自我设置和自我发展,人 类所有矛盾和世界在黑格尔看来都追溯到自我本身的世界中了。 收稿日期:2007-11-14 作者简介:汪梨(198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告艺术与传播美学.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中,工人感到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

试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三.试述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 1.异化是某一主体在某种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活动的结果转化为某种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成为外在于自己的或异己的统治者,支配者。异化无非是指这样的现象或过程。 异化(一个人或一个集团,一个政党,一个阶级) 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活动或结果,不属于自己,反而和自己相对立,成为异己的反对者。 外化:一个人的本质是用眼看不出来的,通过外化和对象化体现出来,比如一个木匠需通过木艺证明自己的木匠本质。 对象化印证本质,人的本质通过对象化的事物来体现,人把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外化或对象化为客观事物,这样就能体现出人的本质。 异化举例:自己的作品被人剽窃剥夺。 异化不是马克思首创,但异化劳动概念是。 黑格尔异化:现有(绝对精神,类似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自然界=》要回归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人的异化:人=》宗教对人的异化,使人成为神的奴仆,婢女=》向感性存在的人的复归=》具有自然属性(食欲,性欲)的人。异化劳动主体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是劳动和现实主义当中的异化。工人的劳动成为反对自己和自己相对立的东西。 2.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大规定:工人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和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异化劳动的观点。首先,劳动者的产品不属于自己,而属于别人。工人同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象的关系。其次,劳动者不是为自己劳动,而是为别人劳动。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同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动=== 一种异己的、不属于他的活动===关系。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因为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就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最后,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生活本身却仅仅成为生活的手段。由此可见,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的生活。同样,异化劳动把自我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的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异化劳动是私有制的直接原因,异化劳动比私有财产更根本,是因为有了异化劳动才有了私有制,异化劳动是因,私有制是果。 异化劳动理论的意义: 正如我们通过分析从异化的、外化的劳动的概念得出私有财产的概念一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两个因素来阐明国民经济学的一切范畴。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势表现出来的。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因为整个人类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_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劳动价值论的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便在于它宣 告了一个关于人的独立的宣言:劳动创造价值意味着,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世界并且确证自己的存在而无需假手于上帝,即“人本位世界”。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应该是主体,是这个世界的中心,人之外的物则是客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1]4因此,当启蒙思想家举起“人”的思想旗帜砸碎中世纪的“上帝之城”时,人性的光辉就在尘世中闪闪发光了。把人从上帝那里夺回来,这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伟大功绩。马克思正是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改造,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一、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思想的提升 “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生产看作是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 果。”[2]101 黑格尔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把一切现实事物的本质归结为概念,然后用概念的联系说明事物的联系,把人通过 劳动改造自然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完全 抽象化为精神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认识的过程。这就造成了“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被绝对地相互颠倒了:这就是神秘的主体—客体,或笼罩在客体上的主体性,作为过程的绝对主体,作为自身外化并且从这种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时又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主体,以及作为这一过程的主体;这就是在 自身内部的纯粹的、不停息的圆圈。”[2]114 对此马克思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批判和改造。 第一,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人 的本质,看作是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2]101 ,“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 生成”[2]101 ,即认为对象化或外化的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包含着内在矛盾的能动的主体。但是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换句话说,黑格尔所理解的主体并不是现实的人,而是抽象的绝对的精神。马克思把能动性归之于感性存在的人,把主体理解为能动和受动的统一。 第二,黑格尔把一切事物都精神化,把人、人的本质等同于自我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的一切异化也就是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异化也不是实际的改变客观对象,而只是纯粹的思辨的过程。“正像本 异化劳动与人的本质的复归 薛 稷 (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 要: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 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关键词:劳动;自我意识;对象化;异化;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B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808(2010)06-0051-03 [收稿日期]2010-08-23 [作者简介]薛稷(1980-),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助教,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几点认识 第27卷第6期2010年12月 晋中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zhong University Vol.27No.6Dec.2010 51··

劳动扬弃资本_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_中的私有制批判_陈正权

[收稿日期]2001-05-25 [修回日期]2001-10-20 [作者简介]陈正权(1979-),男,江苏洪泽人,南京大学哲学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劳动扬弃资本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私有制批判 陈正权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对这个范畴进行理论批判起始于 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 来又定会造成新的异化,因而,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而反对私有财产,不是反对所有 的私有财产,反对的只应是人格化的奴役人、奴役劳动的资本。所以,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资本;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F 032 1 [文献标识码]A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1844年手稿 )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一部读书笔记。因而它的方法还不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此时的马克思的立场还是哲学人本学的立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批判。尽管如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无疑仍是一部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表现出马克思用哲学来指导经济学,用经济学来补充哲学研究思路的初步尝试,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完全异质于资产阶级诸意识形态打下了基础。马克思的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在经济学的话语中凸现出哲学;同样,马克思的哲学也绝非先验的、纯学院的哲学,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哲学。而这些都是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初现的。 1844年手稿 出现了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诸多影响深远的范畴与概念,而在其中,异化劳动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范畴,其实未必然。我认为,在 1844年手稿 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无论在理论发生、还是在重要与否的层次上都不亚于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毕竟对私有制的批判贯穿于其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研究的始终,而异化劳动因为方法基点的转移,很快就消失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 综观思想史,无论劳动、私有财产、私有制、异化还是共产主义都不是马克思首创。劳动创造财富这是亚当 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私有制、共产主义早在托马斯 莫尔的 乌托邦 中就有描述。莫尔认为 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 [1]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长期形成的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此时认为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直接来源于费尔巴哈。伟大理论家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他发明了多少新概念而在于他在别人发现的间隙之处又找到了什么。同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不在于他创立了这几个范畴,而在于他通过实证研究与思辨分析重新指认了它们之间新的联系。 一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 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在实证过程中必须要预设一个前提。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这就促使他不满于看到的国民经济学 把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 第5卷第2期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5,N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Ji 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un.,2002 [文章编号]1008-889X (2002)02-06-04

异化劳动

异化劳动 作为阉割的异化 富士康跳楼事件 ?残酷企业机制易致心理问题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说:“没有一个合适的机制让这种问题得到一个舒缓,把自己从一个机器人、一个赚钱工具变回一个人,那可就会有心理、生 理等各方面问题出现,就会发生极端事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人是被机器挟持的,进而变成了机器。如果一个工人做一个简单重复的工作10个小时,我们知道人会有七情六欲,一旦七情六欲被压抑下来,我们在心理、生理上都会有高度紧张,最后有冲突爆发。” 血汗工厂 ?“血汗工厂”(sweatshop)一词最早于1867年出现于美国,最初指美国制衣厂商实行的“给料收活在家加工”之制,后来又指由包工头自行找人干活的包工制。而在这两种做法中,工人获得的日工资都不是最少的。但由于回避了在正规工厂中集体工作 工人可能有的集体博弈行为,其单位产品工资(计件工资)可被压到最低,因而被 称为“血汗制度”(sweatingsystem)。后来这一概念又扩大到高激励计件工资和高速 流水线作业等安排,但同样都以回避集体谈判为条件,例如计件工资制度如果在未 经集体谈判的情况下以最熟练工人的产量为分母来确定。 血汗工厂之消除 研究者认为:“在存在过血汗工业的多数发达国家里,血汗工业已经被控制住或者消失了。原因是工会的压力、工人政党的发展、工厂生产经济的不断增大以及对工业中人际关系的日益关注。”换言之,自治工会的作用被认为是第一位的。而从19世纪末起,许多学者如B·韦伯在《如何最有效地摆脱血汗制度》(1892)中,J·R·康芒斯在《工会与劳工问题》(1905)中,也都把工会的存在看成是消除血汗工厂的最重要因素。 血汗工厂现实案例 ?2008年,美国非营利性调查机构公布PolicyMattersOhio关于GE公司厦门涉嫌违法用工的调查报告。 ?在这篇题为《好灯泡,坏工作:荧光灯背后的工人和工作环境》的报告中,GE 与厦门通士达的合资公司通士达照明涉嫌的违规操作包括:工人每周工作超过64 小时,而得不到足够的加班工资;工人在含汞的环境中工作而缺乏必要的防护培训; 公司仅雇佣32岁以下的女工;不提供工资单,造成工人无法得知自己的薪水是否合理等。报告总结说:该厂的工人常处于极度疲惫的状态,公司做法违反了中国的劳 动法。 ?报告称,调查中,许多成熟工人说,由于长期重复安装荧光灯的电子器件,他们出现手指肿大的问题。轮班结束后,他们会出现浑身疼痛,腿脚麻木等症状。有员 工抱怨说:“在这里工作一年之后,我感到浑身麻木,整个人变成了一个机器。”据 从事工厂生产安全咨询的专家介绍,汞会危害人的中枢神经,汞危害的典型案例是 上世纪在日本发生的水吴病,即甲基汞中毒事件。近年来在中国出现的工作场所汞 危害问题尚不多见,汞危害工人健康的事件多发生在国外。 ?2006年6月14日,英国《星期日邮报》首先批露了富士康“血汗工厂”事件。该报道称,“苹果(客户厂商)的旗舰产品iPod主要由富士康的女工生产,她们的月收 入仅有27英镑(约合人民币387元),但每天的工作时间长达15个小时。”随后,8月18日,苹果公司针对富士康在深圳的工厂状况发布了一份报告。该报告称:调查小组发现,该供应商复杂的工资结构,明显违反了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的相关要求。

“异化劳动”概念的肤浅认识

“异化劳动”概念的肤浅认识 ——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内容摘要】异化概念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理论思考的基本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次使用了“异化劳动”概念,揭示了“异化劳动”的本质和规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劳动者的现实生活状况进行了分析,展现了浓厚的“道德评价优先”方面的视角。 【关键字】异化异化劳动道德评价优先 正文 一、“异化劳动”概念的提出 众所周知,推动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主要有(1)黑格尔的思想,马克思自身就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名重要成员;(2)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尤其是1943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的学习;(3)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4)马克思本人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1842-1843年间,“物质利益”难题促使马克思开始对经济问题进行思考。青年马克思异化概念的形成也是与这一背景息息相关的。 一般意义上讲,在黑格尔那里,异化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异化,即绝对理念在运动中异化或外化出自然界。费尔巴哈则把异化概念进一步运用到宗教批判中,把上帝理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并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神学的本质就是人类学。在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布·鲍威尔以更广泛的方式提出了人的“自我异化”的问题。 如果说,青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还主要是在黑格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那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已经更多地在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的意义上使用异化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深层次地契入了对国民经济学的研究,阐释了自己的异化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新学说。 二、“异化劳动”的一般论述 1、“异化劳动”的基本规定 “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雇佣劳动,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有四个基本规定:(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又称“物的异化”),即劳动者成为他自己的产品的奴隶;(2)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又称“自我异化”),也就是说,劳动本身对劳动者说来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和异己的东西;(3)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关系,即人的类的、社会的[指“人类社会”的]本质归根结底成为与人的当下存在相脱离的东西;(4)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也就是说,人从自身中异化出去,同其他人分离开来,同他们格格不入,并与他们作为异己者对立着,就像他们也同他对立着一样。 2、“异化劳动”的基本阐释 《第一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①,对这一关系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种敌对斗争的原因是极度的渴求,而不是厌恶。也就是说,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敌对不是在于工人对资本家的财富的厌恶,而是出于劳动本身的需要(“工人除了劳动所得,既无地租也无资本利息”②)。因为无论如何,劳动者必须出卖“他的”劳动以换取工资维持其生存,进而,不仅仅是“他的”生存的愿望,而且还要实现他的渴望:获得由资本家所代表的相应之物——财富、地位和相对闲暇。 ①[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813540191.html,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作者:焦洋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20期 [提要] 劳动异化并不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产物,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劳动异化问题。本文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和生产力不够发达的条件下两个角度分别分析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社会主义;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F123.8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 收录日期:2014年8月1日 一、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 劳动异化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马克思用它来概括 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关系。他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其具体表现是: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即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马克思借助劳动异化概念,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制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劳动异化存在的可能性 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存在劳动异化问题?在当今社会,一部分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完全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劳动异化现象,劳动异化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的特有现象。他们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存在极大的区别,他们认为二者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异化现象完全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有社会现象,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完全消灭了私有制,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成功消灭了劳动异化产生的条件,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是劳动者的自主劳动,这和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异化劳动有极大的区别,所以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存在劳动异化问题。 但是,社会主义社会到底存在不存在劳动异化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逻辑性的命题判断,而应在现实的实践中找到答案。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存在的根源就在于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分工的缺陷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说过,分工产生劳动异化,他们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且是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