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有(ABC)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有(ABC)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有(ABC)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战略决战有(ABC)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美版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 难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材分析与教学过程 本课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自由发展不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不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调整,表现为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建立“福利国家”这两个子目所讲述的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之所以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则是因为它所容纳的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释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过调节,它使科技和社会生产力仍能获得较快发展,即表现为第三产业和新经济的出现这一子目所讲述的内容,其出现的影响不局限于资本主义世界,而具有普遍性和全球性。 本课的引言部分是导入新课的重要内容,建议教师能用二战结束时和结束十年后德、日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引言,提出问题:战后这些国家为什么能从一片废墟中迅速发展?从而在探究历史问题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进行本课的学习。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讲述本子目时,建议教师能从总结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入手,使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加深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 教材叙述了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就业,就可以防止危机,它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无论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面临战后重建的任务;30年代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是凯恩斯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头一次大规模创造性的成功试验,以上两点成为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的社会基础。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对经济自由放任,完全依靠经济规律调节的态度,纷纷采取了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不断调整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在一些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中推行国有化政策:推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战后的20多年被称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建议教师采用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具体材料(文字或数据),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在战后普遍出现,是垄断资本主义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20世纪70年代以后 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前一阶段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下,各国发展很快。然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不能克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有制的固有矛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交织的“滞胀”状态,“滞胀”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简称,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英美等西方国家抛弃凯恩斯主义,转而实行鼓吹市场万能、反对国家干预、削减社会福利、维护企业利润的新自由主义政策。面对“滞胀”,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再次进行调整,实行了不同程度上改革经济政策,开始减少政府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国家干预,出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 在讲述本目内容时,建议教师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其一,无论是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还是后来的“混合经济”,都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不可能超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范围。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私有制、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和改变基本的不平等分配关系。正是因为这种调节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以它尽管有用,但起作用也是有限的。其二,教材中提到的“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一点要特别向学生说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国有经济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得不进行的一种调整。这样的国有经济,不过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 二、建立“福利国家” 福利国家的出现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又一表现,也是资本主义自我调节的形式之一。 本目的主要内容有: 1.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和福利国家的实质:二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着福利国家的思想。他们认为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国家为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提供福利是社会正义的要求和应尽的义务,不是任意的施舍和恩赐,享受这种福利是个人的权利。为了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保障社会安全,促进国家的繁荣和发展,福利国家发展起来。其实质是把国家看作是全社会增加福利的工具,要求国家通过立法和财政经济措施,积极增进社会全体成员的福利。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建立福利国家的目的决定了福利国家的实质。 2.福利国家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制度的完备及作用:二战以后,福利措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政策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20世纪六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第19课 战略决战习题精选三十

最新精选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19课战略决战 习题精选三十 第1题【单选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的这首诗写于哪次战役胜利之后( )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 D、解放华东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整理历史知识结构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以下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B、抗日战争的发展历程 C、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浴血奋战,威震敌胆,下列军事行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渡江战役②南昌起义③平津战役④刘邓千里挺进大别山⑤百团大战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④③① C、②⑤③①④ D、⑤②④③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歌颂的是哪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和则强,分则弱,和则盛,分则衰,和则荣,分则辱,和则存,分则亡。”这是已经被证明的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规律。其中国共两党的关系直接影响了( )①香港问题的形成②抗日战争的胜利③北伐战争的进④ 台湾问题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这一战役的战果是( ) A、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B、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C、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doc

关于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起止于何时的问题史学界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战略决战即三大战役,时间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这是传统的提法,反映在多数教科书和革命史,党史论著中。如李新等主编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张华腾、余方平、张小燕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教版),均采用此种说法。 第二种,除三大战役外,济南战役也属于战略决战,即济南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论者认为:“华东野战军攻城兵团仅经8昼夜激战,便歼敌10余万人,攻克济南,开创了我军夺取敌坚固设防和重兵据守的大城市的先例,取得了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胜利,对整个战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济南战役的胜利,证明我军具备了与敌进行战略决战的能力。这标志着国民党军“重点防御”的计划已开始被击破,为敌坚守大城市的重兵集团指出了两条不同结果的道路,促进了战略决战的展开和发展。因此,济南战役实际上为战略决战揭开了序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济南战役具有了战略决战试战的性质,这正是问题的实质。所以周恩来后来说:“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有的论者指出:“济南战役胜利的影响带有全局性,战役本身具有战略决战的特点,是全国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形势突变的起点,故而把济南战役称为揭开战略决战的序幕。它为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刘玉田、李龚、许建国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简明辞典》等也持此说法。 第三种,“从1947年6月底鲁西南战役开始,至渡江战役结束,为战略决战阶段。”持此说的陈元考认为,战略决战是由全部军队参加的,是逐次进行的,

是由很多次战役构成的。之所以把鲁西南战役作为战略决战的开始,是因为:(一)“从理论上来讲是站得住的。鲁西南战役的发起,标志着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由战略的内线转变为战略的外线;由战略的被动(形式上的)转变为战略的主动。这种转变,理所当然地应看成是战略决战的开始。”(二)当时的形势不但需要向敌发起战略进攻,实行战略决战,而且有把握在决战阶段的第一个战役取得胜利,使战争形势的发展有利于我,而不利于敌。(三)战略进攻阶段的第一个战役──鲁西南战役,是战略决战的标志。根据军语定义,观察某个战役是否属于战略决战范围,主要应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考虑:是否使用了主力,是否达到歼敌重兵集团之目的,是否夺占或扼守战略要地,是否起到了战略的转变的作用。鲁西南战役正符合这四个条件。渡江战役也应列为战略决战阶段的重要战役,理由是: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历史的回顾一节里提到,党领导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经过辽沈、平津、淮海和渡江作战,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府,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把解放战争中的渡江作战和三大战役并列提出,所以,不应把它列为战略追击阶段的一个战役,而应视为战略决战阶段的有重大影响的一个战役。

企业战略布局三部曲

企业战略布局三部曲 战略布局是战略实施的初期阶段,对整个战略实施和战略目标的达成具有决定性影响。战略布局就是通过运用战略实力控制关节点,从而形成有利战略态势的过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战略反攻初期阶段,胸有全局,巧妙布局,为我们筹划战略布局、以达成有利战略态势树立了光辉典范。 战略,源于古代兵法,词义是指挥军队的艺术和科学,通常也基于对战争全局的分析而作出的谋划。鉴于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各个领域。 有关企业战略的说法,来自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说法。具有代表性的是明茨伯格(H.Mintzberg)对企业战略指出,人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赋予企业战略不同的内涵,说明人们可以根据需要接受多样化的战略定义。 明茨伯格借鉴市场营销学中4P的提法,提出企业战略是由五种规范的定义阐述的,即计划(Plan)、计策(Ploy)、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和观念(Perspective),这构成了企业战略的“5P”。这五个定义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战略这一概念进行了阐述。谭小芳老师提出战略布局的三部曲: 一、时间布局 二、空间布局 三、股权布局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做战略之前,或者在我们有这个打算之时,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战略布局,只有明确的战略布局,才能将自有的资源有的放矢的分配及安排,我们才能游刃有余的开展后续的工作。 总的来说,企业战略布局要站得高,才能看得空,从而看得远。很多情形会对我们当前制定战略起到诱导作用,我们只有忽视眼前的薄云,穿透过去,目空这一切,才能看到本质,这也就是战略布局,志存高远,所向披靡,不考虑其他情况,如患得患失,局部能做好布局。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测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 1.1948年三大战役中首先展开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下列战役中,被陈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3.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三大战役中“关门打狗”的战役是指()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在辽沈战役中,被比做“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的一条扁担”是指()A.营口B.沈阳C.长春 D.锦州 6.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7.三大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参加的有() ①辽沈战役②渡江战役③淮海战役④平津战役 A.①②B.①④C.②③ D.②④ 8.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是在____________之后()A.辽沈战役B.挺进大别山C.三大战役 D.淮海战役 9.下列对淮海战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是由中原野战军和东北野战军合力进行的战役 B.是以俆州为中心展开的战役 C.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战役 D.为人民解放军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奠定基础 10.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林彪参与指挥的著名战役是() ①平型关大捷②百团大战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平津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二、简答题结合课本《辽沈战役示意图》,分析辽沈战役关键是什么战役?这一战役胜利后达到了什么战略意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对全国战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12.淮海战役由哪两支野战军参战?主要领导人有谁?这一战役围绕哪一中心城市展开?根据战役过程你能概括一下主要采用什么战术?淮海战役的胜利对全国战局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2019秋中外历史纲要】第19课辛亥革命

1 [时空观念] 第19课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课标 导航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 义的基本内容。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 束帝制、建立民国的 意义及局限性。 1.搜集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史料,从“史料实 证”角度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影响。 2.结合辛亥革命前后的变化,从“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 3.结合民国成立后的社会现象,从“唯物史观”角 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遭受重挫,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 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虽然是清政府的自救举措,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3)认识: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 正的出路。 2.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2)发展: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 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3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高涨。 (2)历程???????由资产阶级上层组成,既反对清朝统治,也反对革命,主张 “君主立宪”。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 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②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③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清政府无诚意推行立宪,资产阶级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 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武昌首义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 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2.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课程导入】解放战争时期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那么,在战略决战阶段中,又有哪几次重要战役呢?你认识下图中的人物吗?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分别指挥了哪些战役呢?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为什么首先要从东北战场打起?三大战役分别有什么特点?战果如何? 被国民党吹嘘为固若金汤的长江天险,在短短40天内就在人民解放军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了,你认为除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奋战、国民党军心涣散以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国民党政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时候垮台的?我国宝岛台湾为什么至今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这一状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让我们进入本课,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军将领在战略决战中的指挥艺术吧! 【知识网络】 【学习探索】 1.你看过《大决战》《开国大典》等电影吗?其中,你最佩服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哪一位指战员?他指挥的哪场战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除战略部署、军事指挥原因外,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能够一举击溃国民党军队的原因还有哪些? 2.你读过毛泽东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你知道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吗?你还读过毛泽东的什么诗词?它们分别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 3.南京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曾发生了很多大事:1842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在南京签订;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1927年,国民党政权也建都南京;1937年12月,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事件;1949年12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你能逐一讲讲这些历史事件吗? 【自我测评】 一、选择题 1.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仗是攻克() A.长春B.沈阳C.锦州D.天津 2.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的事件是() A.北平解放B.武汉解放C.上海解放D.南京解放 二、填表题 【资料下载】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 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后,敌人的优势逐渐丧失,我军的力量不断壮大。到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已经具备。 军事方面:从兵力对比看,经过两年的作战,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430万人下降到365万人,能够用于第一线的兵力只有170万人;人民解放军则由120万人上升到280万人。在武器装备上,国民党军队虽仍占优势,但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作战的缴获,已拥有大批美式现代化武器,兵种增多,攻坚能力大大提高。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 战略决战复习巩固九十

精选2019-2020年中华书局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战略决战复习巩固九十 第1题【单选题】 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或数件中国近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D、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近代台湾经历了割占—回归—分离的历程。这一“历程”分别与下列哪些战争有关( ) ①鸦片战争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⑤抗美援朝战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这根小竹竿是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内的一件国家一级文物。它虽然只有一米多长,却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的地名,生动描绘了支前英雄唐和恩(莱阳市西陡山村人)和浩浩荡荡的胶东支前民工支援解放战争的路线图。下面与材料描述不相符的是( ) A、由材料判断唐和恩支援过淮海战役 B、人民群众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所支援战役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D、所支援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关于三大战役的伟大作用,不正确的是( ) A、东北、华北、华东三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B、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C、为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D、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府垮台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渡江战役 C、三大战役的胜利

第19课__战略决战

1 心态决定人生的高度,阳光心态铸就灿烂人生,阳光课堂谱写无悔青春。 双柏县**中心校(中学部)“一、二、四”阳光课堂教学案 学 习 目 标 知识要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学习重点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南京 学习难点:1.理解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一、 课堂前置 1.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向分割在锦州、长春、沈阳等孤立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发起了辽沈战役。 2.1848年11月,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下,东北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战场上发动了规模巨大的淮海战役。 3.淮海战役共歼敌55万多人,使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威慑之下。 4.在淮海战役胜利进行之际,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作围攻傅作义指挥的50万国民党守军,打响了平津战役。 5.1949年4月20日夜,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长达500多千米的战线上发起渡江战役。 6.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二、小组交流 1.填表比较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地域范围 参战部队 战果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初 锦州、沈阳、 长春等地区 东北解放军 歼敌47万多,东北全境解放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以徐州为中心 的淮海地区 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 歼敌55万多,南京暴露在解放军威慑之下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天津、北平、 张家口等地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歼敌52万多,华北全境解放 2.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短短三年时间就垮台了,为什么? 答:①国民党反动统治实行一党专政、个人独裁,造成政治孤立、失去民心;②军事上指挥无能,士气低落、军队厌战;③贪官横行,政治腐败,接收大员“五子登科”;④美、苏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美国虽然支持蒋介石但没有直接参战;⑤统治集团内部蒋介石、李宗仁矛盾激化;⑥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三、分享表达 八级 ( 历史 )教学案系列 班级: 姓名: 课题: 第19课 战略决战 主备: 课时:1课时 时间:2012年11月 日 第 周 审核: 温馨提示:要想取得惊人的成绩,就要付出超人的代价!成功在于自己,只有付出才会成功。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编写人:李春花审核人:李燕授课时间:2011.12.8 序号:17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以及南京解放等史实; 2. 认识到: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权垮台,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自主学习】 一、三大战役 1. 年月到年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举世闻名的、 、三大战役。 2.辽沈战役:1948年9月—11月,、发起辽沈战役。 迅速攻占,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长春的敌人,部分起义,其余投降。接着,解放军攻克沈阳。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3.淮海战役:辽沈战役刚结束(1948年11月——1949年1月),在、、 、、等统一指挥下,又发起战役。 和,以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又一次主力决战。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补充划下:“动脑筋”中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4.平津战役: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1948年11月——1949年1月),东北解放军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解放军把敌军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孤立据点,华北敌军成了“瓮中之鳖”。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年初,北平解放。意义:平津战役的胜利,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5.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二、渡江战役 1.渡江战役:年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长江北岸的解放军雄师,分三路渡江作战。结果: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三、补充知识点:请你将下列问题补充在课本92页的下面。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强弱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教材简析]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的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等 [教学准备] 剪辑纪录片《战略大决战》四个片段 [教研重点]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影片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同时又能较好去感受真实、鲜活的历史,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于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观看《决战时机成熟》的剪辑片断。了解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通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二、导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三、导学难点:对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前置作业:通读课本 五、导学过程: 活动一:小组合作找出本课包括哪几部分。 活动二:本课知识要点(小组讨论完成) 自主进行知识梳理: (一)、三大战役(______年____月至_______年_____月): 三大战役决战前,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什么? 1、辽沈战役:_______年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主要战役: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淮海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指挥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 3、平津战役:________年______月至________年______月,参战部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4、三大战役胜利的意义: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______年_____月,毛泽东、朱德下达进军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分______路渡江作战。______月______日,南京解放。标志着_____________。 活动三、小组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1.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2.陈毅为什么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通过课本插图引导学生理解: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是与人民群众对解放战争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论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马群(033112) 20111004281 本文论述的是以一个工科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解剖的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和战术指导,仅以此作为我近代史课的课程总结。在此也借此文向我的近代史课任课教师许水贵老师表示感谢。 1948年秋至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了对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三大战役“其规模之博大、气势之雄伟、战绩之辉煌、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它不论在军事史上还是在革命史上,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刻的学习和探讨。 1948年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敌我双方力量的变化和整个战局的发展演变,认为进行大规模战役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果断地抓住这个时机,及时地发动、组织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与敌人展开了空前规模的战略决战。 决战的时机抓住了,方向如何选定,进行哪些大的战役,采取什么样的作战方针与战术指导,这便成为夺取决战胜利的根本问题。当时从全国形势看,各个战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利于我军的作战,但以东北战场的形势对我最为有利。敌军方面,孤立无援,地区狭小,补给困难,撤守未定。我军方面,兵力优势,地区广大,后方巩固,多方支援。从战略上看,敌人既企图延长坚守东北几个孤立要点的时间,以牵制我军入关作战,又准备把东北敌军撤至华北地区,加强华中防御。在此情况下,我们如把决战方向指向华北战场,就会使我军受到华北、东北敌军两大战略集团的夹击。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华东战场,则会使东北敌人迅速撤退,实行战略收缩。而如果把决战方向指向东北战场,情况就不同了,消灭东北敌军,既可粉碎敌人妄想牵制我军入关的企图,又可打破敌人战略收缩的计划,使我军实施战略机动,有利于华北、华东战场的作战,并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国的战争,使我军获得战略总后方。 鉴于上述情况,党中央、毛泽东确定,将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发起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 ●○教学与方法 教法:讲述法、谈话法。 学法:讨论与探究。 ●○教学资料 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 录像带或VCD光盘:故事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风雨下钟山》。 投影片地图、图片(或电脑课件):《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渡江战役示意图》《三大战役空白表格》《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 ●○板书设计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三大战役 ①主力决战的时机和条件 ②三大战役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①渡江战役 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奠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略决战 安阳县永和镇三道街学校刘文清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

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

(八年级历史教案)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战略决战的教学设计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分析能力,比较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利用课本相关的文字、插图等资料,从背景、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认识,采用讲述法、启发式、讨论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探讨问题,有效开展双边活动和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不但摧毁了国民党长江防线,消灭蒋家王朝,而且扞卫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资源:课本、Powerpoint课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 ______ (省、市、区、县))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_ 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出示《三大战役示意图》,让学生认识地理方位中各个战役所在的位置。 2、出示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情况,然后完成课件中的表格。 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 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 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 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 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环保文保意识 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 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

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案设计 内容标准: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说明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不仅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埋葬了蒋家王朝,更重要的是它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4.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蒋家王朝的覆灭,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总代表被推翻。 5.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 (教师引导: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当时是敌强我弱,敌人进攻,人民解放军防御,人民解放军在正确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于第二年夏,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解放战争经过两年的防御和进攻,敌我双方的力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党中央根据这种变化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呢? 视频展示: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包括兵力、装备、士气、态势) 通过上面的介绍,说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了。现在,我们采用分组学习比赛的方式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2、学习活动: (一)、活动要求: (1)组织:以四个大组(辽沈战役组、淮海战役组、平津战役组、渡江战役组)为单位进行,相邻四人为一小组,每一人作好发言准备。每一个大组完成一次战役的讲述和相关问题的讨论,大组成员可补充),每一大组可向其他大组提问或提出不同见解。 2)阅读课文: (1)完成手中表格。(见后面附录) (2)在《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读出每一战役起止时间、歼敌人数,找出重大战役或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相应战役小组准备讲述战役的经过。 (1)辽沈战役组: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为什么? (2)淮海战役组:陈毅曾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请结合P98《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说说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 (3)平津战役组:中共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