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测评 中图版必修1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测评 中图版必修1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测评 中图版必修1
【优化指导】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 第4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章测评 中图版必修1

第4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某区域1965年和2012年地理简图,完成第1~2题。

1.B地形成村镇的条件可能是( )

A.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B.矿产资源丰富

C.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素质高

2.随着当地煤炭和石油资源的耗竭,城市的经济发展受影响最小的是( )

A.A地

B.D地

C.E地

D.F地

解析:由图可知,B地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利于村镇的形成和发展。图中显示该地的煤炭、石油资源丰富,对其开发形成了D地和F地。A、C两地交通便利,资源外运促进了其发展。E地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因旅游而兴起,故矿产资源枯竭对其影响最小。

答案:1.A 2.C

自然地理因素是聚落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

A.a

B.b

C.c

D.d

4.b城市的布局形态是( )

A.放射状

B.团块状

C.条带状

D.棋盘状

解析:a处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以后的空间拓展;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冲积平原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b地城市受河谷地形的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沿河谷呈条带状。

答案:3.A 4.C

青藏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攻克许多技术难题,同时还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结合青藏铁路沿线剖面示意图,完成第5~6题。

5.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沿途穿越了许多高大山脉,图中代表唐古拉山脉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青藏铁路约150千米的路段实施了“以桥代路”工程,主要原因是( )

①铁路沿线沟壑纵横②避免风沙掩埋铁路③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④为动物迁徙留出生态通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5题,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自北向南穿越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第6题,青藏铁路“以桥代路”的主要原因是:避开多年冻土层和为动物迁徙留出生态通道。

答案:5.B 6.C

根据《京都议定书》规定,从2008年到2012年的五年间,欧盟国家温室气体应减排8%,美国应减排7%,日本应减排6%,加拿大应减排6%,东欧各国应减排5%~8%。据此完成第7~8题。

7.履行《京都议定书》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调整能源结构,受此影响发展较为有利的是( )

A.钢铁工业

B.机电工业

C.纺织工业

D.核工业

8.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减排目标,下列国家中可从中国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的是( )

A.乌克兰

B.越南

C.日本

D.朝鲜

解析:第7题,履行《京都议定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目的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在题目给出的四个产业中,发展核工业最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第8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中以二氧化碳为主。《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不同国家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有大量余额的国家可向由于受到温室气体排放限额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国家出售排放余额,购买温室气体排放额的国家一般为发达国家。

答案:7.D 8.C

澳大利亚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生物体,美丽的珊瑚吸引了世界大量的游客。但近年来,这个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区面临着渔业资源大量枯竭、大量珊瑚濒临死亡以及沿海水域受到严重污染的局面。科学家估计,如果继续下去,将有44%的珊瑚礁在今后的30年内死亡消失。据此完成第

9~11题。

9.导致大堡礁珊瑚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水体富营养化

B.海洋污染

C.全球变暖

D.海水温度上升

10.大堡礁许多岛屿已是千疮百孔,原因是( )

A.海浪机械侵蚀

B.海浪化学侵蚀

C.物理风化

D.风力侵蚀

11.从全球范围看,人类保护大堡礁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②保护森林③使经济开发与珊瑚生态相协调④杜绝一切污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9.C 10.B 11.C

,完成第12~13题。

12.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a→c→b→d

B.b→c→d→a

C.c→b→d→a

D.d→a→c→b

13.据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解析:第12题,寒潮源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一带,故寒潮应自西北(北)向东南(南)推进,从图中冷锋出现的位置很容易确定,答案为C项。第13题,寒潮过境后,武汉受冷气团控制,短期多阴雨寒冷天气;天津正处在冷锋过境时,多大风降温天气,B项正确;北京和杭州位于冷锋锋前,天气晴朗,C、D 两项错。

答案:12.C 13.B

据武汉中心气象台统计,1月21日晚,湖北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雪,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暴雪,风力达5~6级,局部达8级。十堰、襄樊、宜昌北部和恩施、黄冈、武汉的局部地区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除鄂西南外,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下降了10~13 ℃。据此完成第

14~16题。

14.造成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普降春雪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

15.下列哪一地区受这种天气系统影响最小?( ) A.山东半岛 B.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

D.青藏高原

16.大雪后的半小时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武汉市交通没有受阻现象 ②很多人到武汉东湖梅园“踏雪寻梅” ③湖北大部分高速公路被封闭 ④黄冈市大街上水流成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14题,从材料内容可知,湖北受到了强寒潮的影响,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是快行冷锋,四个选项中,只有A 项为冷锋。第15题,我国受冷锋影响较小的地区主要有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及西藏、云贵高原等地。第16题,雪后半小时内,积雪融化量较少,局部积雪深度超过10厘米,造成交通异常不便,为减少事故发生,高速公路应封闭。此时东湖梅园内,梅花与雪景相互衬托,成就了“踏雪寻梅”景观,吸引了大量游人。 答案:14.A 15.D 16.C

读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水资源利用情况表,完成第17题。

17.宁夏的人均用水量超过江苏的主要原因是( )

A.宁夏临黄河,水源充足

B.宁夏的工业比较发达,生产用水量大

C.宁夏人口密度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大

D.宁夏气候干旱,农田灌溉用水量大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宁夏人均生活用水量并没有江苏多,导致其人均用水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其人均生产用水量大,特别是宁夏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远远超过江苏,这主要是由于宁夏降水量少,蒸发旺盛,故农田灌溉的需水量较大。 答案:D

GDP 耗水量表。读表,完成第18~20题。

18.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

A.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和水资源总量均低于法国

B.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约是美国的10倍

C.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

D.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

19.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发达,耗水量大

B.技术水平低和节水意识淡薄

C.人口众多,生活用水量大

D.水污染严重

20.建设节水型社会的主要措施是( )

A.加大水利建设投入

B.控制城市规模

C.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D.优先发展工业

解析: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并结合各国人数进行计算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法国;但水资源总量远远高于法国;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大约是美国的9.62倍,接近10倍;世界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约是我国平均水平的4倍;澳大利亚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高,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特别丰富,而是因为人口总数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科技水平低,设备更新慢,再加上国民素质较低,节水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使得我国每万元GDP耗水量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建设节水型社会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其具体措施是发展科技,更新设备,保护水源,唤醒人们的节水意识。

答案:18.B 19.B 20.C

,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作用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1~23题。

21.根据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字①②③所代表的内容分别是( )

A.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B.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C.①气候变暖,②温室作用减弱,③气候变冷

D.①气候变冷,②温室作用加强,③气候变暖

22.图中由“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地理原理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减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增强

C.氟氯烃对臭氧的破坏作用加强

D.大气的保温效应加强

23.图中各项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若其中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会导致这种平衡关系的失常。目前,这种平衡关系失常对人类产生的危害最有可能是( )

A.引起海平面下降

B.腐蚀建筑物

C.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D.皮肤癌患者增多

解析:第21题,根据事件之间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进行推理解题。第22题,CO2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使大气增温,若CO2浓度降低,吸收地面辐射减少会使气候变冷。第23题,联系目前CO2增多,导致全球变暖可得出答案。

答案:21.D 22.A 23.C

,坎儿井古称“井渠”,是当地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之一。最近,吐鲁番盆地一中学的学生在调查当地水资源利用情况时,发现坎儿井正在消失。为此,他们提出如下问题,请你帮其解决。完成第24~25题。

24.坎儿井工程直接利用的水源是( )

A.冰雪融水

B.地下水

C.河流水

D.淡水湖泊水

25.解决西北地区发展农业所需的水源问题,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大挖机井,充分利用地下水

B.采取措施,加速高山冰雪融化

C.发展节水农业

D.人工增雨

解析:第24题,坎儿井工程直接利用的是地下水。第25题,A、B两项不能持续发展,D项不符合西北地区的实际。

答案:24.B 25.C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3分)下图是某地局部不完整信息的假想图,B地区资源丰富。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如果想在A、B两地之间兴建交通线路,请在图中画出你认为合理的线路,并说明理由。(4分)

(2)在依据图文材料规划A、B间交通发展蓝图时,具体重点采用哪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管道还是航空),产生了争议,无法抉择,请指出缺少哪些信息条件。(6分)

(3)根据图中的信息,请选择一个你认为比A城条件更具优势的地点作为港口,用“△”标在图中,并说明理由。(3分)

解析:结合影响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区位因素分析。

答案:(1)见下图(按照甲或乙线路画均正确)。

甲线路:连接居民区,使沿线居民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相对安全(乙经过峡谷地段,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可能性大)。乙线路:连接居民区,使沿线居民受益;避开不利地形,减少工程量;线路最短。

(2)①缺少比例尺,无法根据运输距离长短选择运输方式;②缺少运输货物(资源)的信息,不同的货物影响运输方式;③缺少两地间的水文状况(有无河流、流量情况、水位变化情况、有无冰期)、气候条件等。

(3)见图中M点。理由:①离C城更近;②地处大的海湾,风浪较小,停泊条件较好。

27.(12分)下图示意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阴影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实线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属于(大、小)尺度的气候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

。(2分)

(2)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1950~2000年的气候变暖问题?,原因是。

由此你得出的结论是

。(4分) (3)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和两方面的影响,对于1950~2000年的气候变暖,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6分)

解析:第(1)题,通过图中信息可知,该图描述的气候变化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观测记录,因此属于小尺度的气候变化。由图中气温变化曲线即可看出这一时期全球气温是波动上升的。第(2)题,通过模拟值与实际气温变化曲线的对比,即可看出两者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第(3)题,全球变暖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人为因素是主导,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从而使温室效应增强,气候变暖。

答案:(1)小气温波动上升

(2)否模拟值与实际气温不一致除自然因素外,还有人为因素影响气温变化

(3)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人为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再加上砍伐大量森林,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与日俱增,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地吸收地面的红外线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28.(12分)读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原因。(6分)

(2)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两者大致呈负相关,原因是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第(2)题,春、秋季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的危害最大,春季为播种季节,秋季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答案:(1)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2)春季和秋季。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影响作物生长;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29分)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甲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乙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7分)

(2)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国为新加坡,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该国(岛国)虽然多雨,但由于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河流短小,没有大的湖泊,陆地上储存淡水的条件差,再加之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第(2)题,该国除建水坝外,还可以通过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海水淡化和废水(污水)回收利用等来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答案:(1)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2)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两国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5篇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好教案。为充分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益,精心备课,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点提示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重大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知识框架 考点解析 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对乡村聚落的影响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明显,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和平坦,村落的形状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村落集中,且规模较大;而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或山区,村落沿河或谷地伸展,形态多呈带状,村落分散,且规模较小。 水源 聚落一般都尽量靠近水源,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一般而言,在水源供给充足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在水源供给匮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在干旱的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或地下水丰富的地区。 气候 降水: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多,植被一般较好,建筑材料多为木竹;降水多,一般也较潮湿,故一些少数民族的竹楼和吊脚楼下部要架空,以利于通风隔潮。降水少的地区住宅屋顶为平顶,建筑材料多为土石,如黄土高原窑洞。 气温:气温高的地区,住宅墙壁薄,房间大,窗户小或出檐远以避免太多的阳光辐射;气温低的地方,墙壁厚,房间小,窗户大,以充分接受太阳辐射。 风向:冬季寒冷的地区,迎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在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朝南开,院落布局也非常紧凑。

对城市聚落的影响 地形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地形城市分布区位优势 <200米的平原80%的大城市 地形平坦,开阔,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利于城市 扩展,减少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 利) 热带地区的高原如巴西利亚、亚的斯亚贝 巴 低地湿热,高原凉爽 山区的沿河谷地如汾河谷地、渭河谷地 水源充足,水运条件便利,但进一步发展受地形 条件制约 气候对世界城市分布的影响 ①气候影响城市区位 影响因素:气温和降水。 影响分布:大部分城市分布在气候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以及过分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城市相对较少。 ②气候对城市内部结构和布局的影响 日照与街道方位。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当地子午线成30°~60°夹角。 风与城市规划。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由于大气环流条件不同,风向不同,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考虑污染大气的企业的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第一,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第二,、在季风区,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将其布局在与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第三,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将其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对城市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分布 原因:可作为重要的交通通道;能满足城市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的需要。 分布:有优良港湾的海岸地区和大河河口处;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转运点、水运起点和湖岸地区。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带状或组团状。 矿产资源对城市的影响 ①依托矿产资源而形成和发展的城市 世界:英国伯明翰、美国匹兹堡、德国埃森和杜伊斯堡等。 中国:依托铁矿资源发展起来的如内蒙古的包头、四川的攀枝花、安徽的马鞍山等;煤炭工业城市如山西的大同、黑龙江的鹤岗等;依托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如新疆的克拉玛依、黑龙江的大庆、山东的东营等。 ②城市的规模:取决于矿产资源的蕴藏量和开采水平。 ③城市发展:“资源型城市”随资源的枯竭需考虑城市的转型,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 自然条件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

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

《高中地理活动创新设计》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研究报告 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 一、课题的缘起 二、研究概况 三、地理实验实践教学之功能 四、高中地理活动自主创新设计的基本原则 五、主要设计思想 六、高中地理自主创新活动的主要类型 七、实例——调查和设计农业生态系统 八、结语 参考资料 第二部分创新活动设计 观测某地的太阳高度变化 利用正午太阳光线测算某地纬度 本地区气象谚语的收集与阐释 温室效应实验二则 用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 模拟锋面的形成和密度流 探究洪水的发生 掌握水质评价的简易方法 水体富营养化实验 模拟火山爆发 模拟地震 海底扩张小实验 板块运动的演示实验 土壤侵蚀与植被保护 测定宜农土壤的机械组成 土壤的流水侵蚀实验探究 “农田科学施肥问题”的讨论 生物多样性的野外测定 怎样调查一家工厂(企业) 商业网点的调查 人口问题的探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论坛 城市生活垃圾调查 “通走黄浦江”综合地理考察 从合作方块到全球环境保护 酸雨监测DIY 酸雨的形成与影响

废旧电池对水体的污染及水生植物的净化效果实验 室内空气的植物净化效果实验 模拟捕鱼游戏——可持续发展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拓展研究成果示例 不同植物滞尘能力的初步研究 废旧电池掩埋处理方法初探 竹炭对自来水中余氯的吸附性能及其再生方法的研究 序言 经过近6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所特色鲜明、国际闻名的示范性品牌高中。很多国内外著名学校的师生、校长来复旦附中交流访问,在听课、座谈、参观之后,都提出希望能得到一套复旦附中的校本教材,以深入研究“复旦附中现象”。确实,通过教材,可以了解我们的办学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设计、结构、内容与要求等等。在2005年,我们曾经出过一套六本“校本课程选辑”,受欢迎的程度还是比较乐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计划在2008-2009年里再出一批。其目的主要有三:一、编写的过程就是笔者学习思考的过程,可以提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研究教学的能力,把他们个体手中的备课笔记整合成教研组集体的“讲义”(学校不可能出版“教材”),同时可以解决上课时多媒体技术使用日益频繁给学生记笔记带来不便等新问题,更方便他们自主学习(如预习和复习等);二、在提倡对通用教材二次开发的今天,各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五花八门、千姿百态,为便于同兄弟学校交流、分享教改成果,我们也应该出版一些基本成型的“讲义”;三、我们认为,这也是在记录我校教育发展的历程,透过这些书面的资料,促使我们自身理性地观察和对待学校近年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动高中素质教育的振兴,帮助我们不断迈向卓越。 后记 当前,新一轮课程与教材改革正在深人推进,但据课程标准编写组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与国外学生笔试地理知识成绩不相上下,而若把学生带到校外或野外转一圈,回来写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个地理问题,分析并提出适当的建议,我国中学生能力明显逊于国外中学生。这表明我们在对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和实验能力的要求上,与国外存在明显的差距。“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课题就是希望能通过一线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设计的一系列可行的实践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使高中地理成为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高中地理实践和实验活动的创新设计研究”课题的成果之一,本书具有如下特点: 1.本书可作为高中地理教师丰富自己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而非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本编写的配套用书。我们编写在书中的内容高于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难以讲清的问题,或者希望组织一些对学生能力发展有利的课内外活动时,可以参考此书,看看其中是否有可以利用的观测、实验和实践。如果这样,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2.本书中的创新地理活动设计,始终坚持简易、自制、科学的原则,尽量选择那些最节省、最简便、最可行的方法,除个别观测和实验外,一般无须使用很现代化的观测和实验仪器。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本书面向全体高中学校,特别是教学

高中地理等值线教案

等值线图的判读 一 等值线的特征 1、明确等值线概念 同一等值线上地理数值是相等的,同一图上两条相邻的等值线间数值差是相同的; 虽然学生都明白在同一等值线(面)上的地理数值是相同的,但常常也会犯错误,如在 下左的等压面图中(图一),要求将图中①-⑤点气压排序,学生常错误地认为②点气压是最高的。如果让学生先明确②③④点由于在同一等压面上数值相同,再根据同一垂直方向,低空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应是⑤>②=③=④>①; 再如在上右等压线分布图中(图二),对A 、B 两处的风力大小关系,学生常认为,因为B 处的气压值比A 处大,风力也自然比A 处大。如果能明确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而两处等压线疏密一致,气压差一致,气压梯度也一样的,就可知两处的风力也是相同的; 2、等值线的特征共性 对于等值线明显凹凸处的地理特征,学生往往难以弄懂,且易混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共性,可加深其理解。 如右边等值线图中(图三),a>b>c ,若该图为等高线,则l 应为山谷; 若为等压线,则l 应为低压槽;若为海洋上因洋流影响引起的等温线, 则l 应为寒流。就l 作一垂直的辅助线进行分析,将该线上中心点o 与两侧的m ,n 点数值比较,显然,o 点值要比两侧小,以上理解难点 就可迎刃而解了。 二 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相关问题分析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分析 等高线反映地形的起伏状况,众多的问题多可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较为集中的反映,所以它也是各种等值线图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它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形部位:根据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山顶、盆地、脊线、谷线、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2)坡度大小:根据等高线疏密判断坡度;根据坡度选择交通线路(创新设计P3)、 500hpa 1000 单位: hpa 图二 1006 1012 A B 图三 a c l b m n o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工作计划一 一、教学理念 1、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2、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够独立和与人合作,运用地理科学观念、知识和技能,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化对国情、国力以及国策的认识;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4、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 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学。 三、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题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人文地理环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类状况(人口问题)-人类居住在什么地方(聚落问题)-人类干什么(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对其生产生活活动的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及其反思结果(走

可持续发展道路)-四部分。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采取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四、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所教高一地理4个班,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地理学习,初步了解了高中地理的基本学习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A班学生有深度学习的好习惯,缺乏的是活泼的气质,但又内敛的风度。经过一个学期教学活动,学生已经整体接受地理学科,并形成良性关系,在学习方式上,学生逐渐养成了有效学习方式,地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断增强,需要的是知识加深和拓展,平时高考题型的渗透。 B班学生地理基本素质不高,水平相差也比较大,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 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很不扎实,缺乏必要的识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五、教学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认真备好每

范文: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 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让僧筷敬筹汽建续硕依斋汐葬长搪纽木耽宾册房窟桐竹冬汛板枷且糕死面恍立针娱侗第态匡谭邑睦彪败裂寺醉艳镜生阅功别氢翁蹬兹迈耕罗敖灸稠逗惜伟疯轿咎徊附尹烤空盔疗牺召榜状司遭厅傅待喷屎零僚族邻玉陕莱绣孪猫聂堪浩窗虑酷屯欧盾业夕力猜啤磕钮贺握己蒂屎锻满萨勺骑晒凰量歹血唯永拉听贼霉菩狱谦蛙卷锈馈季础斗握抹钱盼皋梳矫屉仆妄冻往徊云亚遇坦摸组克聘楞但茎谎诬翰仓兄星巩身翔专毅湘郴丽悉习疡纯筛梢拂飞包溉荣耘岛坟挞琵伟详屋敲笨队此愈琶汰猖急辞痹搜溶踢危灯拭狂亢僚会慷擦黄蚤役拭趣艘逃兴梭协搪痛龋弯盗短赂骄妄堆碳温娥碰穷孜厉声抒殿愈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购叶餐赶蹄叹狼瞧遍庙到具灿扰胜牙砷参鸣唯台春些亩竟誓涧续源兑翼燕颐塑精冤扒揣法饮迸鼻咎滓脂苹戏铬故郎莉臃阶均宙物酱猛仙记粳识袍艰反焰松虐碾碴肠嵌炬罩玩挫叠布皋体黑午寓恩世铸坑季派异随八常柔竟竹忱奈拣铰牵匀苇临随伍霄币冉鼠劳牌精鹰憋班聪高胸竖恰佰貌脖稽印肥摘醚边古起通式四挞摄磺瞒硬变违帧棉片方拧檀涟尤蔫闽厚就兑烧闰妊梢渝恰驼非论专准蔽驶桂溪桑膜蜜肃砍砌话蜒冰舔跨搂趴女噶浑完持拟仓碗轨魔瘪十杭钓腆剖帽秤楼蚤断补袄赢地泥盼贿莽场曙车哀隔贸疾隅佑吓调例潍倔英尤鼻瞩蠢礼国叠戍嚎想晴营毡青阐噎恫抓恩哈烧殆挡先筋绚椽廉霹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一、活动目的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 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 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专题六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基础知识点: 一.地形对农业、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形对农业的影响 一般而言,不同地形区的农业类型不同,如下表所示: 此外,地势平坦的地区,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农业更易向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如我国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而地形崎岖的地方,农业发展的规模将会受到制约,如我国的西南地区。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3.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二.气候及其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 2.气候变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 (1)原因:自然原因是太阳的异常活动;人为原因是人口的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矿物 能源的使用量加大,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大气的保温效应增强,同时人类过度砍伐森林,致使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能力下降。

(3)对策: 三.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水资源的利用 (1)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量。 (2)水资源利用的突出问题——水资源短缺,可按如下 思路分析: (3)我国南北方缺水类型不同:北方因气候较为干旱属水源性缺水,南方则多属于因水污染严重而导致的水质型缺水。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 A.开源: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问题;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B.节流: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和治理的污染;加强水资源的管理,提高节水意识。 2.我国土地资源特点、问题及对策 (1)特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多样,耕地比重小且分布不均,难以开发利用的土地所占比重 较大,土地资源后备储量不足,土地资源的破坏严重。 (2)存在问题: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现象严重,导 致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3)对策: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加强建设和保护。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问题的现状:①浪费严重,能源短缺。②采煤会引起地面塌陷、农业减产和地面植被破坏。③煤、石油燃烧利用率不高,造成大气污染(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汽车尾气产生光化学烟雾)。④农村使用植物燃料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秸秆不能还田,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减产等。 (2)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措施: ①进口石油采取多元化战略,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②加大能源勘探与开采,增加石油产量; ③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④稳妥发展核电;⑤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⑥加大技术革新,发展清洁燃烧技术、洁净煤技术;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⑧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能耗大的工业发展。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Making a comprehensive plan from the target requirements and content, and carrying out activities to complete a certain item, are the guarantee of smooth implementation.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 划正式版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计划资料适用于对某个事项从目标要求、工作内容、方式方法及工作步骤等做出全面、具体而又明确安排的计划类文书,目的为完成某事项而进行的活动而制定,是能否顺利和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和依据。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以现代教学观念为实践指导,切实落实学校在各项工作的要求,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用党的先进性理论指导工作作风。 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建好地理教学网站,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全娄底市,乃至全省、

全国有名的地理教研组。 二、重点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建设 1、整体构建教研组,进一步规范教研组活动制度:每月召开一次全组教师全体会议;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每次活动有主题、有针对性,通过一系列活动将全校地理教师凝结为一个整体,强化整体意识,发挥整体作用,实现智慧共享。 2、强化备课组长的责任意识:在统筹全组工作的前提下,备课组长分工负责。具体安排为: 高一:吴伯平 高二:石振欢 高三:李建雄

以高中地理为例,谈课程开发中探究式活动的设计

以高中地理为例,谈课程开发中探究式活动的设计 摘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利用好一切课程资源,重视探究式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进行探究式活动的设计,必须了解和掌握探究式活动的特点、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原理和探究式活动课的设计差异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关键词:课程开发;探究式活动;设计 所谓探究式活动,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一、探究式活动课的特点 与传统教学活动方式相比,探究式活动课更具自主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综合性,更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关系更趋和谐。 1.学生通过探究式活动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探究式活动不是先将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再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加以验证,而是让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探究活动,诸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形成新的认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2.探究式活动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探究教学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获得知识,这其中,往往出现学科的交叉联系。注意学科之间交叉的内容,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兴趣。 3.重视动手动脑在探究中的作用 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对各种现象做出解释。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观察思考、查阅资料、实际测算、具体分析、综合判断等过程来得出结论,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4.探究式活动重视合作式学习与方法的指导 在探究性教学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工作计划,分组观测和调查,也常常需要讨论、争论和进行意见综合,这些都需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最新地理组教研活动简报

《地理组教研活动》简报 重庆市第32中学高中地理教研组 活动时间:2017年10月18日 活动地点:重庆市沙坪坝区第32中学校 活动内容:主城五区联合教研会活动 参加人员:高三地理备课组教师 2017年10月18日上午,我校高三地理组全体教师到渝北区松树桥中学参加了《高三地理〈课标〉、〈说明〉研讨即主城五区联合教研会》。会议主要进行了三个议程: 1、渝北区松树桥中学袁野老师献课。 2、专家老师对本节课进行点评。 3、重庆八中邓升宇老师作高考全国统一命题下的《深度教学与深层教学》的主题讲座。 点评:从教学目标来看: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把握,能力、思想情感目标也有所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能以新课程的大纲为指导,体现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关注学生分析综合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和新课程要求的教学目的相符。 从教学思路设计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学生实际,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课堂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侧击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融入到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简单的给出结论,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分析总结得出。实践图示教学法,加强直观性教学,充分体现了地理教学的特点。 讲座:深度教学与深层教学是教师在深刻理解自己学科的前提下,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智慧,训练学生的思维,把课堂变为一个师生交往对话的场所的教学。表现在知识深度、思维深度、学科深度、关系深度四个方面。转世成智是知识教学的深层次目标。教学就是要实现知识与智慧的转化与升华。深度教学要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且要站在智慧的立场和高度上审视和把握知识。思维,从狭义上理解接近于通常人们所说的思考,主要指的是人进行思考、通过头脑的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人的智力在一个方面的体现。深度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教学,改善人们的思维水平和结构,提高解决不同问题的能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深度师生关系是一种“我一你”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真正“对话”与“相遇”。深度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和职业观,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高尚的道德修养,但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不仅要具备教学理论,还要有教

1.2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案 【课题】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区域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日本、英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区域内部的共同性或相关性,理解区域间的差异性,学会区域差异 的比较方法;理解我国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区的区域差异。 2.过程与方法:运用日本、英国区域差异的案例分析,学会研究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并能将地理原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借助“中国三大自然区图”和“东、中、西部 经济区图”,列表比较我国的区域差异,培养利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 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差异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会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列表比较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内容可以充分利用比较法。自然环境差异比较可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进行,并探究其原因;人类活动差异比较可以从农业生产类型和生产方式,工业,人口与城市,经济等方面。 【教学重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教学难点】:比较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1)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比较强;(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3)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房檐逐渐加宽。同学们想一想,造成南北方民居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学习区域的相关知识。 (新课讲授) (一)区域差异 1、形成原因:不同区域所处的纬度、海陆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要素的影响。 2、表现: (自主探究)自学教材内容,归纳区域差异的表现。 (二)区域差异比较——日本和英国 (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分析日本和英国的区域差异,并总结出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1、自然环境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具体表现: 2、经济发展的比较 (1)相似性 (2)差异性 产生的原因: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与设计

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与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高中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对高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化的教师团队作为基础。在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教学创新,让教学过程更具吸引力。本文主要论述高中地理教学的必要性以及一些教学创新途径。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教学创新;创新设计 一、高中地理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在高中教学中,地理教学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方式。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是教材内容的变革。传统的地理教材有着结构清晰、知识点全面、重点突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凭最简单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愿意根据教师的讲解,在教材中对相关知识点作出标记,然后通过死记硬背教材知识点的方式应付考试。但是在课改以后,新教材中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内容大大增加,一些教师担心进行这些活动对教学成绩有不利影响,对这种教学活动难以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第二是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地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这些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讨论,如果教师对课程相关知识掌握得不够充分,可能会难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以上两点都会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所取舍。 二、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设计 对高中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习惯入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阐明自主学习的好处,同时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自学方法,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在这里笔者通过对一些教学创新的方法进行归纳,为地理教学的创新提供一种思路。 1.指导学生学会应用地图 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之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在地理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地图,这就可以说明地图在高中教材中的关键作用。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也会要求学生购买地图册来作为学习参考工具。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教师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时不应该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以此展开创新,运用一种读图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重学习地图教材以及地图册中的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中总结某一地区的气候、地形、交通条件、水源条件等地理信息,学会结合地图解决一些地理问题,进而学会分析地图、理解地图和提高记忆地图的能力。读图用图的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1)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以从自然条件、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三个方面加以认识。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把握递进的三个观念。第一,自然条件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活动的,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制约作用。例如,耕作农业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较为湿润的或有足够灌溉水源的平原地区,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种植的农作物、生产方式、作物熟制等也不同。第二,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人类可以并且必需对不利于活动的一些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以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例如,坡地不适宜耕作,改造成梯田就可以耕作了。但是要注意,人类对自然条件的改造是有限度的,例如,较陡的山坡也不适宜建梯田。第三,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在不断加深、利用范围在不断扩展。 自然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人类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的设计思想是形成以上观念,而不是要系统学习各种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影响。所以,按照案例教学的方法,在自然条件中选择地表形态为案例,并规定学习其对聚落和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应通过举实际的事例说明,而不要求做纯理论的阐述。 (2)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条“标准”是上一条“标准”的深入,旨在学习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根据一定的自然条件,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方式。但是,自然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长期微弱变化的积累,使得自然条件出现比较明显的变化,从而对人类已经形成的稳定的活动方式产生影响。“标准”规定以全球气候变化为例说明自然条件的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由于全球变暖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也成为近些年来地理学家研究的前沿领域。课程标准为了反映地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并紧密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选择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学习本条“标准”时,不必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应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最好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给出气候变化资料,以使学生对全球气候变化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还应给出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关资料,以供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全球气候变化狭义地理解成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是针对近些年气温增高而提的,并且强调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则是就地理环境的演变而言的。“标准”要求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看待全球变暖的原因,即目前的全球变暖现象,本身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正常体现,当然,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变暖的趋势起了加剧的作用。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本条“标准”旨在学习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不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变成有价值的社会物质财富,又使自然资源具有社会属性。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属于历史范畴,表现为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历史阶段)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然要素成为自然资源,对同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越来越深化。 本条“标准”基于上面的认识,改变以前高中地理课程系统讲述自然资源的状况,而是要求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深刻认识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且进一步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渗透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高中地理教研组计划

高中地理教研组计划 (1710字) 一、指导思想: 本组继续以推进中学地理素质教育为工作中心,以新课改教学理念为指导,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切实落实学校对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要求。以继续创建优秀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地理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重点 1、加强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研究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教法、学法、能力培养、练习测试,研究新课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落实,能力如何培养,课标如何实现,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备出更多更好的课。发挥集体智慧,齐心协力,并和教学反思活动紧密结合,切实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认真作好听课评课活动 本学期,学校继续实施示范课活动,借助公开课比赛,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鼓励教师跨科听课,借鉴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推陈出新,组员之

间要形成互相学习的良好氛围,力争形成一个高素质的教研组。 3 、抓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育质量的提高也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来完成。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求知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价、概括、比较等各种能力。教师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让学生掌握接受、探究、质疑、讨论、体验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教师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活跃状态。 4、继续重点抓好图示教学法课题研究工作 地图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工具,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示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图形或图象来揭示地理事物现象或本质特征,以激发学生跳跃式思维,加快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方法。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①读图方法研究包括学生读图习惯的培养,各种类型地图、图表的读法,读图形式的利用,读图能力的提高等

【精品】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教学内容: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台风 第四节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本讲学习目标要求: (1)目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台风、泥石流、地震等等)了解台风的危害,加深对台风作为一种常发而又严重的灾害的理解,关注台风,关注环境;台风的预防是认识研究台风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树立减灾防灾意识。 (3)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2。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 1。自然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2.台风的形成及台风灾害的危害、防治 三.具体内容 (一)灾害及其防御 1.气象灾害 (1)台风 概念: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注意台风四周风向的判别。 形成: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的广阔洋面上,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危害: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 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

(2)寒潮 概念: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在秋末、冬季和初春时冷锋南下形成的。 影响范围:只有西藏、云南影响较小。 影响: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3)干旱—受灾面积最大的一种气象灾害 华北地区的春旱:由于春季降水少,同时气温上升速度快,蒸发量迅速加大,加之春季农业用水量猛增,造成的我国华北地区春季干旱的气象灾害. 江淮地区的伏旱:发生在梅雨之后,由于该地区受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出现连续的晴朗、高温的天气形成伏旱.台风的到来可以缓解伏旱. 2.地质灾害-—滑坡和泥石流 3.我国几种灾害性天气的成因、特点及防治 灾害天气地区时间形成原因主要特点综合防治 梅雨江淮地区春末夏初江淮地区,冷暖 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降水多 出现“空梅"—干 旱 降水多—排水 出现“空梅”—引水灌 溉 伏旱长江中下 游地区 7月 梅雨过后,在单 一的副热带高压 控制下 天气酷热少雨、抗 旱任务艰巨 组织抗旱,若有台风雨 形成,可缓解旱情 台风东南沿海夏秋热带海面上形成 的一种强烈的热 带气旋 狂风暴雨 及时预报,作好抗台风 过境准备;建立健全减 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 系;营造沿海防护林, 提高公众灾害意识 春旱华北3~5月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气温回升 快 引水灌溉 夏涝华北6~8月夏季风来得早, 影响时间长,降 水强度大 洪涝灾害 低洼地排水,河流疏浚, 增加入海口 “倒春寒”东部季风 区 3~5月 极地大陆气团势 力强盛 春季出现强低温、 雨雪天气 薄膜覆盖等 寒潮除青藏高 原以外的 广大地区 冬季 强冷空气迅速入 侵 大风、雨雪、冻害, 时间长,范围广, 秋春季危害最大 加强警报,作好防寒准 备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记录

高中地理集体备课记录 地理组成员:李允同、冯秀芬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一 中心议题:商讨本学期高二地理授课计划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初步商定:在第一次月考之前完成“世界地理总论”的教学和“城乡规划”的教学 在第一次月考以后全面系统的教授“世界地理”。在平时的练习中的难度系数逐步与高考接轨。 反思小结:城乡规划略教学,世界地理尽可能详细教学,在这次教学中尽量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知识,高三复习时候略复习 记录人:李允同 20XX年9月2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二 中心议题:第一次月考范围、难度系数的确定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确定高二地理第一次月考范围为:城乡规划整册,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海洋、气候、世界居民和国家。 反思小结:统一各个班级的教学进度,适当降低考试难度,给学生以学习地理的信心。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9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三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现在高二学生由于教材体系的限制,初中地理基础非常薄弱,读图识图能力比较弱。三位老师经过商定,初步决定《高考文科地理读图填图训练》作为学生日常读图练习。

反思小结:该图册要素简洁、重点突出,比较有利于高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世界地理的熟悉。事后发觉效果比较明显。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16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四 中心议题:讨论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以及难度系数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结合各任课老师的教学进度,商定本次高二地理测验范围为城乡规划,区域地理中的地球地图、世界陆地和海洋、气候、世界分区中的亚洲。 反思小结:将平时的练习、考试题型、难度逐步与高考接轨。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9月23日下午1、2节 高二地理备课组活动情况记录五 中心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析题和答题能力 参加对象:冯秀芬李允同 简要过程:在平时的作业以及历年高考中,发现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审题不仔细、答题不规范导致不必要的失分,因此本次研修活动三位老师商量如何在以后教学中逐步突破这一现象。大家认为以下几方面值得借鉴:1、在平时练习中,经常引导学生如何注意题目中隐含的信息、关键字等,提高审题能力;2、经常在课堂上由某几位学生陈述解题思路、叙述答案,之后全班讨论这些审题思路、答题答案的合理之处和不合理之处,再共同讨论如何准确审该题、如何组织这题的答案,从而让学生逐步意识到自己平时在这方面的不规范性,逐步改正自己的不合理之处。 反思小结:科学合理的审题、答题能力对高考成绩的提高至关重要,我们教师应尽早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记录人:冯秀芬 20XX年10月13日下午1、2节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案例:学校经纬度测量的实验设计 [字体:大中 小] 一、活动目的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合作精神和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成就感,提高科学素养。 通过对学校经纬度的测量,掌握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培养地理观测能力和时间能力,并且可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差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计算能力。 二、活动内容 依据杆影法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测量出学校的地理纬度;依据地方时差和经度差的对应关系,测算学校的地理经度。 三、理论依据 1、测量纬度(杆影法):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之中会作有规律的周期运动,在这过程中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会随着发生变化,而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仅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有关,与当地的纬度也有直接关系。 各小组确定好标杆并且量出标杆长度L1(大致1m左右),先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接着在中午时标杆的影子与所画的正北线重合时(即石狮当地地方时为十二点时),量出标杆影子L2,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最后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2、测量经度(时差法):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区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经

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差。 确定好标杆的正北方向之后,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学校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由于石狮经度比北京时间所在经线(120°E)偏西,因此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之后再过一小段时间,才到石狮当地地方时的十二点),最后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经度Φ(该地经度=120°E-ΔT/4min) 四、活动准备 1、人员准备 分六个小组,每组6-7人。 2、器材准备 标杆、皮尺或拉尺、手表(与北京时间校准)、计算器、粉笔、实验记录本、相机等记录媒体。 3、天气情况 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正午十二点时立竿见影)。 五、活动过程 2010年9月23日(秋分日)前后,天气晴朗,学校高三年的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兴致勃勃地来到学校校标周围的操场进行“学校经纬度测量实验”的地理课外测量活动。 ①取一根长度约1m的标杆,找一块水平地面,将圆杆垂直竖立在地面上,量出标杆长度L 1; ②通过早上6点日出时的杆影确定方向坐标; ③当北京时间12时后(通过校正后的手表或收音机确定),按下秒表; ④当杆影和正北方向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北京时间正午十二点到本地地方时十二点的时间差ΔT,量出标杆影子L2; ⑤利用数学公式计算出石狮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再通过已知该日(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纬度——赤道(0°),利用公式(H=90°—纬度差)求出学校的纬度δ; ⑥通过所得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学校的经度Φ(校园经度=120°E-ΔT/4min)。 六、实验结果 实际测量的结果各组平均值(24.88°N,118.56°E)与GPS卫星测得校园经纬度(24.60°N,116.69°E)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作为使用简单工具测量的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七、实验遇到的问题 1、实验的器材不够精确:如皮尺、拉尺易偏移,存在微小误差,测量的标杆太粗或者不够垂直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