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孙关宏版《政治学概论》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内涵

(一)政治内涵在西方的演变

1、古希腊政治的内涵:

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思想家将人的生活领域区分为家庭和城邦,政治学研究的内容则是城邦生活,与家庭这一基于人的自然需求而形成的联合体不同,城邦这一更为高级的政治组合则是基于某种“契约”,它志在使人们趋向善良,成为优良的动物。

古希腊人所理解的政治首先意味着在城邦内部服从法律和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去除暴力,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政治研究的是城邦群体要达到的善。

2、古罗马政治的内涵:

公元前509年,古罗马人建立了共和国。“共和国”意味着“人民的事业”。在古罗马,共和国被理解为是“人民的共同事务”,它不是在某一个地域中的人的偶然聚合,而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

共和国的建立和维持是罗马政治的核心。代表人物:西塞罗

3、中世纪政治的内涵:

与古典时期围绕“公民德行”展开的政治活动不同,此时的政治已经蜕化成一种利益政治,是家长与臣仆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政治活动成了私人领域的扩大化;

此外,由于宗教信仰的兴起和教权的扩大,教权与皇权之间的日益成为中世纪政治的一道风景线。

4、现代政治的内涵:

现代政治是一种以现代国家为中心的政治,现代国家又是与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一种组织形式。

随着纯粹私有制的产生和市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从各方面侵蚀了传统政治的基础,并提出了以私人利益为基础而结成的近现代国家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现代国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现代政治的另一特性就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权力政治。

从此,政治便成了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成了围绕着获得、保持和夺取权力而展开的活动的总称。

(二)政治内涵在中国的变迁

1、古代政治的内涵

在中国古代,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及其大臣们的统治和管理活动。但是这种管理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管理活动,而是上承天命而进行的抚民和安民活动

所以相对于古希腊的政治而言,中国古代并没有明显的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之分,政治生活与日常生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都是一种一以贯之的载道和行道活动。

2、现代政治的内涵

孙中山认为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

中国共产党接受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是经济集中体现”、“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等;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政治史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大局的思想。当代中国的政治便意味着对现代化建设的宏观把握和战略选择。

(三)当代社会研究中的政治内涵

1、经济学视角下的政治;

2、社会学视角下的政治;

3、法学视角下的政治;

4、人类学视角下的政治;

5、政治科学视角下的政治;

二、政治学的研究范围与内容

(一)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即国家学:

政治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活动,政治学研究对象应该是国家或国家活动,J*W*柏杰斯

2、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权力及其权威性价值分配

这一派深受行为主义影响,认为权力现象才是政治学研究对象。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权力现象,即权力的形成与分配的科学。拉斯韦尔、达尔、伊斯顿

3、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4、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事务

这一提法受孙中山关于政治就是管理忠人之事的说法影响

5、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政府及其公共政策

《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政治学分析词典》

6、政治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切政治现象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邓初民认为:以政治现象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达到从混沌的政治现象中抽出因果关系法则的目的之学,便是政治学。

本书作者:

狭义: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广义: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共权力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应是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二)政治学的内容结构P12

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一)历史分析法;

(二)经济分析法;

(三)阶级分析法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

大多数政治哲学家进行研究的具体步骤是先从一个先验的自然原初状态中抽象出一个普遍化的人性;然后从人性出发来发展出一套符合人类至善生活的最高准则;最后在这个最高准则的指导下设计出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

(二)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

1)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2)历史比较分析法。进行制度分析的同时,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

2、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既反对传统政治哲学研究中抽象思辨和演绎的方法,也反对旧制度主义的静态描述和简单写实,认为应该将政治科学研究的对象锁定到实际存在的、可观察到的政治行为上。1)政治系统论

以政治系统作为自己的基本研究对象,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过程,特别是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中的价值分配进行研究

代表人物:戴维·伊斯顿、莫顿·卡普兰

2)结构功能主义

集中研究政治系统所履行的功能及相应的结构,强调每一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相互关系,并试图从微观的角度出发,通过结构与功能关系进而沟通宏观的政治系统。

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鲍威尔

3)政治沟通理论

根据控制论信息论的基本原理创立,以政治系统为研究对象,其特点是把政治系统的运行过程看成是信息的交换和控制过程,集中研究政治系统中的决策活动及其信息沟通

卡尔·多伊奇

4)政治文化理论

主要研究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中的文化因素。

阿尔蒙德、悉尼·维巴

5)政治发展理论

派伊、阿尔蒙德、亨廷顿

6)政治计量理论

运用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来对政治现象进行定量研究,并严格按照科学研究的从假设出发、结合数据进行证实的研究路径。

3、理性选择理论的研究方法

虽然也像行为主义那样坚持一种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从个体出发来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但是它又并不像行为主义那样是一种以归纳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理性选择理论首先假定了一个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然后再在各种可能的情景下来计算和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行动的个体可能面临的选择及其行动方案。

4、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但是并不致力于对制度进行静态描述,而是在制度的动态过程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两大核心假设:

A、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整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

B、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

1)理性选择制度主义;

2)历史制度主义;

3)社会制度主义

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一)政治社会学;

(二)生物政治学;

(三)政治地理学;

(四)政治人类学;

(五)政治经济学;

(六)政治心理学

第三节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

(一)古典希腊、罗马时期

1政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城邦政治;

2柏拉图的理想国设想,对政体形式的分类;

3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社会阶级地位与政体形式联系起来;

4斯多葛学派将视角扩展到城邦外,主张人类的普遍性以及建立在自然法基础上的世界秩序;

5罗马共和国时期,西塞罗完全摒弃城邦的概念,首先对“国家”做出界定,他指出,“国家乃是人民的事业,但人民不是人们某种随意聚合的集合体,而是许多人基于法的一致和利益的共同而结合起来的集合体。他还第一次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层次。

6综观欧洲古典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理论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展开:

什么是最好的政体组织形式;

应当采用何种标准对政体作出评判

(二)中世纪时期(5-15世纪)

基督教神学思想占统治地位,圣*奥古斯丁的教父哲学,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

(三)近代时期(文艺复兴至18世纪末)

政治学开始摆脱宗教神学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人们开始以理性和经验的眼光观察和解释政治现象,西方近代政治学开始形成。

代表人物:

马基雅维里《君主论》:政治研究抛弃了传统文本中的道德和伦理诉求,而是从现实政治斗争经验和人性本身出发,探讨世俗政治领域内的权力关系模式。

让·不丹《共和六书》: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本质属性,具有至上性和不可分割性,是国家稳固统一的前提。

霍布斯《利维坦》:

约翰·洛克《政府论》:

以霍布斯和洛克为标志,西方近代政治科学进入了逻辑理性主义传统,即从某些社会和心理预设出发,通过逻辑推演论证政府的起源、性质、结构、权威基础等。

(四)现代时期(19世纪至今)

与17、18世纪政治研究的路径不同,19世纪思想家越来越将政治和社会的研究视为科学,研究者注重的也不再是有关人性的假设,而是政治制度和时间背后的事实依据,他们对政治现象的解释日益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归纳基础之上。

20世纪西方政治科学发展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政治研究的历史演变

(一)王朝国家的政治研究

政治学说主要不是探讨如何组织国家即建立何种政体的问题,而是解决在君主统治下的“治国之道”。社会知识的功能在于为帝国权威和政治结构提供正当性论说。

(二)近现代中国的政治研究

严复、梁启超等人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权力

第一节权力的定义

一、权力的界定

1、权力的英文power,来自拉丁语potestsa或者potentia,拉丁语还有一个动词potere,

是指能够做某件事。

2、古汉语中“权力”不是一个词,“权”是说公平、权衡的意思,因此,古汉语中的“权

力”不仅是指一种“力”,更强调这种“力”的运用要公平、合理。

3、马克思·韦伯的定义:权力意味着在一种社会关系中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

的可能性。

4、【美】社会学家彼得·布劳对韦伯的定义做了补充:

他认为,权力的天平其实是对称的,因为权力是一种交换,在布劳看来,拥有权力一方对权力关系的依赖程度,与没有权力一方对权力的依赖程度是不一样的,前者总不如后者。换言之,拥有权力一方从统治中获得的满足感,与他拥有的权力成反比,反之亦然。

5、权力的三个特征:

①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②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

支配的地位;

③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二、权力、权威与暴力

1、权力与权威

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要求服从,都具有支配的性质;

而不同点在于权威不是某些具体的人或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权威是一种正当性,权威告诉人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权力与权威的主要区别体现在:

①对权威的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的服从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②权威通常是不可变更的,朝令夕改、变动不居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③权威的服从不靠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要求以武力为后盾

2、权力与暴力

共同点在于两者都具有强制性,都对被支配者的自由意志构成威胁和压制

区别体现在:

①权力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无论权力如何运作,都要以这种社会关系的

建立和维持作为一个基本要求,但是暴力却与之恰恰相反,它以彻底摧毁社会关系为目的;

②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支配关系,这种制度化依赖于对权威的运用,争取被支配者的认同。

暴力则与权威无关,也不需要被支配者的认同;

③权力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并且最终要形成一定的秩序。暴力则从来都不是稳定和持久

的。

三、谁得到权力?

1、这一问题,有两个流派:

个性论:权力与个性有关。最经典的分析可以追溯到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中存在两种权力性格,一种人拥有强大的“权力意志”,他们喜欢凌驾于他人之上,有着强烈的统治欲望,欲望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不安。为了满足这种欲望,他们就要一心往上爬,最后成为统治者;另一种人则有一种“奴隶意志”,强烈的渴望被别人统治,如果没有一位领袖来统领他们,他们就会深感恐惧不安,这种人往往就成为被统治者。资源论:权力的大小与资源的占有是成正比的。资源的含义十分广泛,包括武力、财力、人力、象征和组织,甚至包括了个性本身。

【美】伯恩斯在《领袖论》中综合了两派的观点,指出权力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动机,一个是能力。

2、权力的资源主要有

人格;财富;组织;武力;象征;知识

第二节政治权力

一、政治权力的特征

1、政治权力的三个特征(相对于一般权力而言):

①政治权力具有公共性;

②政治权力垄断了暴力的合法使用,也就是说,政治权力是唯一可以合法地使用暴力的权

力;(注意阿尔蒙德的描述)

③政治权力具有广泛性、深入性、弥散性和强制性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

1、政治共同体的存在,依赖于四个基本需要:

①生活在一个政治共同体中的人,需要对自身的政治存在和政治意义形成一种理解和解释,并根据这种理解,在一个共同的价值规范下生活;

②一个政治共同体需要占有和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③政治共同体需要规范生活在其统辖地域的人的行为;

④政治共同体需要管制、提取和分配资源,来维持其运作。

2、政治权力的构成:

①意识形态权力②军事权力③法律权力④行政权力

3、政治权力:精英的、大众的、抑或多元的?

①大众主义:根本立足点是主权在民。大众主义认为,在民主国家中,尽管实行代议民主

制,但权力本质上依然属于人民,而不属于少数统治者,所以多数人一定要对少数统治加以控制,一旦政治权力被少数人垄断,,“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那将给人民造成严重的威胁。

两种实现模式

②精英主义:在大规模的现代社会中,参与式的民主是不可能的,因为公共事务太庞杂、

问题太复杂,人民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去拥有发言权,因此无论政治权力如何鼓吹“主

权在民”,实际上都是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

代表人物:米尔歇斯“寡头统治铁律”,米尔斯;

③多元主义: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多元主义的前提是人民民主,但是实现民主的途径,或

曰对政治权力实施大众化控制的途径,则应是多元的,即通过众多专门化的、竞争性的集团来控制政治过程

代表人物:罗伯特·达尔“利益集团分析”

☆由于多元主义的某些缺陷,有些学者试图糅合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如【美】李帕特,通过对荷兰、黎巴嫩、马来西亚、苏里南等小国政体的研究,提出一种联合民主理论,主张领导人形成一个执政大联盟,从而实现政治上的民主与稳定。

第三节政治权力的合法性

一、合法性的政治意义

1、“合法性”指政治权力符合政治共同体普遍约定的一种“正当性”,它的意义比“合法”要远为广泛和深远。

2、合法性政治意义的演变

①马克思·韦伯第一个探讨:

韦伯发现,光靠资源的垄断还不足以形成持久稳定的支配,一个支配性社会的形成,一定要有某种对合法性的信仰;这里,合法性概念侧重强调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支配,而且带有很浓的神秘色彩;

②帕森斯将合法性理解为一个社会体系维持运作的其中一种支配性功能,于是合法性概念逐渐转化为一个“自由民主”的政治概念,侧重强调民众自下而上对政治权力的支持

★在韦伯那里,合法性是一种支配,在当今政治学中,合法性是一种制约;在韦伯那里,合法性是一种统治权力,在当今政治学中,合法性是一种统治权利;

★无论如何,合法性的定义,最终都可归结为政治权力是否获得被统治者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的问题;

★合法性的政治意义就在于建立了被统治者的支持体系,以制衡于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支配体系。

3、从合法性的角度看,政治权力体系分为三类:

①礼制②法治③人治

二、合法性的三种类型

韦伯的经典定义

三、合法性与有效性

1、【美】李普塞指出:有效性“主要是指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主要的指标。

2、二者的区别:

①有效性是有条件的,合法性是无条件的;

②有效性是物质上的,合法性是信仰上的、精神上的;

④有效性依靠的是政治权力对资源的垄断能力,合法性依靠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传

统。

四、合法性和合法化

1、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是指被统治者对政治统治无条件的普遍认可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合法

化则是指这种认可和支持的取得。任何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都是通过对合法性资源的掌握和运用来获得的,这一过程就是政治力的合法化。

2、合法化危机

哈贝马斯对西方福利国家的分析;路森·派伊对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3、政治权力合法化的手段:

①诉诸传统的文化象征系统;

②诉诸意识形态;

③退而求其次,寻求有效性,诉诸社会政策。

第三章国家

第一节国家的兴起

一、国家的定义

1、国家是现代概念。欧洲古典时代只有“城邦(polis)”的概念,或“城市(civitas)”,

古罗马四处扩张后形成“帝国(imperium)”,这些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

2、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原始整治共同体与现代国家的区别:

①地缘共同体取代了血缘共同体;②职业化军队取代民兵

3、“国家”一词是【意】马基雅维利创造的,他在著作中使用了statos一词,从拉丁文status

演化而来。

4、【美】査尔斯·蒂利总结了国家的几个特征:

①控制大片连续的土地;②中央集权;③垄断强制手段;④独一无二的政府;

⑤统一的行政安排

按照这一标准,现代国家确实是15-18世纪欧洲兴起的一种现代政治组织形式。

5、国家的概念——见马克思主义经典定义: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

恩格斯:“国家是表示: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6、民族(nation)与国家、政府(government)与国家的区别

民族更侧重于认同,国家则是指暴力机器;

国家与政府,三个方面P58-59

二、国家的形成

1、根据对15-18世纪西欧社会历史的考察,【美】査尔斯·蒂利指出,国家形成的条件包括:

①资源的大量提取;②安全的地缘政治;③持续的政治人才供给;

④战争中获胜;⑤被统辖人口文化上的同质;⑥中央权力与地方精英的强大同盟

2、国家形成后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影响

①在传统社会中属于土地贵族的政治权力,都逐渐集中到国家手中,形成中央与地方之分;

②国家的政治权力延伸至基层社会;

③民众开始向国家提出诉求;

④国家形成后,借助国家的强制力量去进行民族建构,使政治共同地域内的人口形成了统一的民族认同;

⑤在国家形成过程中,兴起了个人的政治权利

三、国家理论诸流派

1、自由主义国家:

①主张:坚持“有限国家”模式,以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勘定国家权力的范围,反对国家权力和政府职能的扩张,尤其是竭力反对国家队社会经济事务的过度干预;

②代表人物:【奥】哈耶克;【美】弗里德曼;【美】布坎南

2、多元主义国家

①主张:坚持国家主权的多元性,反对传统的一元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不能独占主权。政治权力应在政党、社会集团之间和各种政治机构之间广泛的分配;

②代表人物:【美】阿瑟·本特利;【英】哈罗德·拉斯基;【美】罗伯特·达尔;【美】査尔斯·林德布罗姆

3、精英主义国家

①主张:精英主义从社会组织的角度出发,其理论前提是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统治者是少数,他们垄断了政治权力,履行着所有重大的政治职能,享受着权力所带来的利益。他们认为,在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群众总是受到极少数统治者的统治。他们还从根本上修正了民主的定义,熊彼特将民主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认为民主是公民通过竞选而取得政治决策权的制度

②代表人物:莫斯卡、帕累托、密歇尔斯、熊彼特、;赖特·米尔斯

第二节国家的演变

一、前国家的古典政治形态

1、古希腊城邦

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基托认为,城邦起源于“卫城”,是用高墙围绕起来保护自己土地的要塞,它在加固后成为王的住处,自然也就成为公众集会的场所和宗教中心。

古希腊人的价值实现是在城邦公共生活中完成的,只有通过参与政治生活,人才能体现出超越于动物的人性。是故城邦的根本特征在于城邦与个人的紧密结合,公民个人不能脱离城邦而存在,因为只有认同城邦共同体,尊奉城邦共同的神,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古罗马共和制

古罗马政治中心观念是权威(auctor),注意权威与权力的区分。

3、中世纪封建领主制

与城邦制相比,封建领主制是那种将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的社会形态,公共权力无论是其产生还是运用,都取决于私人利益的诉求,因此,封建时代的政治精神完全堕落了。

4、东方帝国

以中华帝国为典型

二、过渡性的绝对主义国家

1、欧洲从14-16世纪完成了从中世纪封建割据向统一的,具有现代民族意识的民族国家转

型,期间经历了一个绝对主义国家阶段。所谓绝对主义国家,是指在这些国家中,君权具有绝对性,君主大权独揽,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一身,而且君主作为主权的化身,凌驾于法律之上,成为一切法律的合法性源泉。

三、民族国家

绝对主义君主国家被推翻或转化为虚伪君主后,民族国家就取而代之了。

1、“守夜人”国家

从法律上确定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界定,形成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立。国家以宪法的形式规定和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强调依靠市场进行资源调控和分配,反对国家对私人领域的干涉。

2、福利国家

二战前后兴起,由于自由主义经济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国家政权开始全面干预市场以弥补自由市场制度下多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在福利国家中,早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截然分解已经不复存在,不仅公共领域的政治权力全面干涉私人领域事务,而且私人领域的个人幸福也成为公共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

3、威权国家

二战后在亚非拉地区的民族国家兴起。这些民族国家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刚刚摆脱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政权掌握在少数以革命发家的武装领袖手中。由于他们是新国家的缔造者,也是国家独立的象征,他们的权威不容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国家形成了少数人的威权主义统治。

★威权国家与寡头独裁政体

4、无产阶级专政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强调的是基于社会资源分配均质化条件下的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相结合。

第三节国家与社会

一、国家——社会关系与国家自主性

1、国家——社会关系

★社会先于国家存在,国家在近代产生后,从各个方面向社会进行权力渗透、挟持和控制,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也引起了社会的反弹。

★【美】曼瑟尔·奥尔森“固定的匪帮与流动的村庄”理论

★国家产生后对社会的影响:

①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社会合作,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生活;

②国家由于野心勃勃,一心向社会扩张自己的力量,所以也在相当程度上破坏了社会

内聚力和传统社区的社会网络,削弱了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社会合作。

2、国家的自主性——国家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前提

★国家自主性是指:国家在形式上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相对于社会各阶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纯粹为某一个阶级的特殊利益服务;

★国家自主性取决于一下方面:

①社会内部危机;

②战争期间;

③政治权力结构

二、国家与市民社会

1、“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具有古典含义和近代含义。古典含义指建立了国家的

文明社会,相对于野蛮部落而言;近代含义则是指国家控制之外的社会经济生活,相对于国家而言。政治学中的“市民社会”概念主要是指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独立于国家权力控制的自主社会领域。

2、对市民社会性质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

①自由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乃是个人自由的体现,它是保护个人自由和发展个性的领域,

因此市民社会的自主性神圣不可侵犯;

②社群主义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是以私人利益为基础的名利场,是相互冲突、争权夺利的自然状态,国家则是代表公共利益的统一力量,因而主张以国家去统合市民社会,结束市民社会内部的分裂状态。

3、市民社会or国家——谁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①市民社会主导观:市民社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同时有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体现自主、平等、公平等基本原则,所以市民社会才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所在。

②国家建设优先观: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反贫困,而市民社会无助于反贫困,只会导致贫富分化,使市民社会分裂,最终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

③折中观:国家与市民社会相互依存的互动力量,不存在哪个重要哪个次要的问题,国家与市民社会都应保持最高程度的自主。

三、国家与阶级

1、列宁关于“阶级”的经典定义:P79;

2、阶级与阶层:根本区别在于,阶级是一种相对封闭的、自我循环的社会组织,相反阶层

是建立在职业、收入等基础之上的可流动的组织。

3、阶级社会:指在一个社会中,存在一个在经济上永久占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且统治阶

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关系相对固定,阶级鸿沟无法逾越。

4、在阶级国家,国家、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制约和斗争的权力平衡

体系:

①国家自主性将受到来自统治阶级的极大制约;

③国家作为一种统治力量,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控制在合法的范围之内;

②统治阶级也不能通过直接操控国家来控制整个社会

★由于国家、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同时存在,国家无法对市民社会进行一元化的绝对控制,统治阶级也不能肆意宰割被统治阶级,他们之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权力格局。

5、中间阶级的崛起

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股份社会化,通过上市公司制度募集社会资金,是企业股权分散化,甚至出现工人股东,社会经济权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

★中间阶级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①中间阶级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阶级,它与职业阶层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并不排斥下层人民通过教育和职业跻身中间阶级的可能;

②中间阶级的存在,使阶级社会形成了一种新的权力平衡格局;

第四章政体

第一节政体的一般理论

一、国体、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的本质即国体,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

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2、国家形式,指一国统治阶级实现本阶级权力的方式,它包括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

式。国家都表现为本质和国家形式的内在统一。

3、国内理论界一般都认为,政权组织形式等同于政体,但是本书认为,政体与政权组织形

式之间尽管有联系,然而他们的侧重点不同:政体侧重于体制,而政权组织形式侧重于机关……

4、国体与政体:

一般来说,国体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但两者的关系常常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政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5、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国家权力机关及其相互关系,而国家结构形式常常反映的是国家权力的纵向配置。

二、政体理论的历史演变

(一)古典时代国家政体理论的开创者: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塞罗

1、柏拉图《理想国》:

▲五种政体(regime)循环周期理论;

▲在柏拉图看来,能够将君主制的智慧与民主制的自由结合起来的政体是最适宜的政体。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根据统治者人数的多少将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再根据施政目的,从三类正宗政体中产生三种变态政体:?主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

▲理想政体:以追求共同的善为目的,以共和制为形式,以法治为手段的政体是最好的政体。在这里,目的、形式和手段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注意亚里士多德的“中庸“理论”)

3、西塞罗——《论共和国》:

▲摒弃“城邦”的概念,首先界定“国家”

▲理想政体:混合政体理论,君主政体的长处在于君主对臣民的慈爱;贵族制的评议会能够集中一部分人的智慧;而民主制下全体人民则享有平等和自由。

4、古典政体理论的特点:

▲古典政体理论表现出浓厚的道德伦理和思辨的先验色彩;

▲古典政体思想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强调法治以及法律对统治者的至高无上性;

▲“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的贡献之一。

(二)欧洲中世纪政体理论的代表:托马斯·阿奎那

1、阿奎那的贡献:

他根据基督教的信仰重现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用后者改造基督教神学传统,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阿奎那“七政体说”

3、最佳政体:君主政体。因为君主政体不仅最符合自然的原则和自然的本性、有利于实现公共幸福,而且根据世俗政治的实践经验,这一政体有利于防止君主变成暴君,能够保障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三)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

1、【法】让·不丹(1529-1596)《共和六书》:

▲提出著名的国家主权理论,将国家定义为“拥有最高权力,由许多家庭及其所属之物构成的合法政府”。他认为,主权是“超乎于公民和臣民之上,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是一切稳固的政体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

▲最佳政体:以当时以法国为典型的“正宗的君主制”。

2、托马斯·霍布斯(1598-1679)《利维坦》:

▲他认为,主权权力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反对分权主张和有限政府理论,认为那样只会

导致社会混乱不堪甚至国家解体。

▲放弃了最理想政体的争论,认为只有绝对君主制才能实现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统一,公共利益才有可能被最大限度地增进。

3、约翰·洛克(1632-1704)《政府论》:

▲主张人的天赋自由、平等和财产权利,反对霍布斯主张的强大无比的“利维坦”,倡导有限政府。人民有权反对政府的暴政。

▲分权学说的初步提出

4、孟德斯鸠(1689-1755)《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

5、让·雅克·卢梭(1712-1778)

▲最好的政体形式:选举的贵族制(实际上是贵族共和制)

6、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

三、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

1、【美】约翰·威廉·柏杰斯的政体划分标准:

①以主权机关与政府机关有无区别为标准,分为直接政府和间接政府;

②以元首产生方式为标准,分为世袭政府和选任政府;

③以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的关系为标准,分为内阁制政府和总统制政府;

④以政府机关职权的集散为标准,分为单一制政府和联邦政府

2、塞缪尔·亨廷顿从发展政治学的视角出发,根据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标准划分政体:首先将政治参与的程度由低到高将政体划分为传统型、过渡型和现代型,然后再根据制度化与政治参与比率的高低将政体分为公民型和普力夺型。两种标准结合产生六种政体类型。

3、马克思主义政体分类的标准:

执政者人数的多寡;执政者的产生方式与任职期限

第二节政体的基本类型

一、君主制与共和制

1、君主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中的政体形式;

2、共和制:国家的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

3、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共和制,但政权组织形式有:巴黎公社、前苏联的苏维埃制度、

前南斯拉夫的代表团制度、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中国人大制度的主要特点:

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②由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特定程序产生行政、司法等机关以及其他职能部门;

③民主集中制是人大的基本组织原则

二、民主政体、极权政体与威权政体

(一)民主政体

1、基本特征:

①议会制度、选举制度以及政党制度是民主政体根本的制度保障;

②立法、行政和司法各权力部门之间的功能分离;

③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结构性张力;

④在意识形态领域倡导各种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个人权利至上

(二)极权政体

1、C·J·福里德里克和Z·布热津斯基指出极权政体的特质:

●推行一个无所不包、渗透于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官方意识形态;

●只有在某一领袖统一领导之下、具有严密组织系统的唯一被允许存在的政党;

●实行有组织的恐怖;

●政府垄断大众传媒;

●实行统治型经济

可进一步简化为三个方面:一个全能主义的意识形态;以一个严密的警察系统为依托的政党;对社会权力的垄断性控制。

(三)威权政体

1、又称权威政体(authoritarianism),也有学者称为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因为它与权威(authority)不存在任何直接的联系。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一个概念。

2、J·林茨对这一政体作过经典性的概括P108

3、西方学者对威权政体所作的进一步区分:

●保守型。其中包括:①以家族势力为依托的传统君主制。如摩洛哥和科威特②个人的独裁统治,如马拉维。

●激进型。包括:①大众动员式的神权统治,如霍梅尼时期的伊朗②借助意识形态进行社会控制的军人政权,如阿尔及利亚。

●表面上举行所谓的民主选举,但统治精英往往极力限制其他政党的发展以确保自己已拥有的权力。如印尼、马来西亚、尼加拉瓜

●不具有一个主动意识形态的军人政权。包括:①通过军事政变实行直接的军人统治,如尼日尼亚②军人和文官交替执政的文官——军人政权,如智利、埃及;

●盗贼式的政权:统治者攫取权力的首要动机是利用国民财富中饱私囊。如杜瓦里埃统治下的海地(1965-1986)、马科斯统治下的菲律宾(1965-1986);

4、威权政体的共同特征:

●从对社会的控制程度看,威权政体要明显弱于极权政体;

●在意识形态方面,由于缺乏较系统的现代思想体系,威权体制下的权力精英常常借助于民族主义,同时辅之以本土文化中的某些资源,作为凝聚人心、巩固自身权力正当性的主要手段;

●威权政体下的经济发展常常采用非市场和超经济的手段。

“弥散性腐败现象”

第三节政体的民主化

一、民主的政治含义

1、“民主”一词最早产生于希腊语demokratia,后者由demos和kratia两个词合并而

成,demos指人民,kratia指统治或权威。因此demokratia即人民的统治;

2、古希腊的民主及其制度是建立在信奉公民美德(civil virture)和共同的善(common

good)这两个价值基础之上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一命题意味着公民与城邦的公共生活必然地融为一体,治人者同时也是被治者,公民们积极参与城邦的自我管理。

全体公民以其自身的美德献身于城邦的事务,以求达至共同的善。

3、熊彼特有关民主的“另一种理论”:

古典民主理论所预设的所谓“共同的善”和“人民的意志”都是虚假的。社会境遇的改变与利益的分化必然会带来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在众多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上产生分歧,所以,“不存在全体人民能够同意或者用合理论证的力量可使其同意的独一无二地决定的共同幸福”。在批判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民主并非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它毋宁是一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政治安排,在这种安排下,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选票取得做决定的权力”。

二、政治民主化与政体

1、如果现代民主的核心被认为是通过普选的方式产生最高决策者的话,那么民主化的过程

则首先意味着“用在自由、公开和公平的选举中产生的政府来取代那些不是通过这种方法产生的政府。

2、通过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考察发现,国家政体的民主化构成了政治民

主化的重要组成成分,民主政体的建立意味着对公职人员的法律限制,在体制内实现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以保护民众的政治权利。政治民主化首先意味着国家政体的民主化。

三、政体民主化的历史趋势

1、20世纪最后20年,有两股潮流席卷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政治民主化;而政治的民主化

集中体现为非民主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过程;

2、亨廷顿将19世纪初至今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概括为三次浪潮:

●1828-1926年,根源于18世纪美国和法国革命;

●1943-1962年,由二战引发,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建立;

●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大多

数国家。

3、民主政体具备的内在质素(导致它出现的诸多优点)

?民主政体第一次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与制度的合法性的分离和良性互动,并将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建立在取得其治下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基础上;

?民主政体相对其他政体形式具有较高程度的开放性;

?民主政体在国家权力各主体间建立了法治化的运行规则

第四节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

一、单一制与联邦制

1、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2、单一制的特点:

?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

?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

?从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由中央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二者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

?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使外交权,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被限制在统一的国家主权范围内;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身份

3、联邦制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4、联邦制特点:

对应单一制的特点

二、中央与地方(P119仔细看)

1、中国中央与地方权力出现此消彼长怪圈的根源解释:

?首先是行政手段本身的不确定性;

?其次,现实状况中,所谓“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级政府之间的分利关系,公众在这一关系结构往往是消极的“旁观者”,而不是积极的“参与者”;

2、中国传统的中央与地方治理方式,实际上是中央和地方两种“权力集装器”即两级政府

之间带有零和性质的博弈。因此,这种行政式的国家治理模式始终无法进入有较高程度可预测性的“法治化”轨道;

3、新的中央-地方关系:

通过宪政体制在彼此间构成的嵌入机制,使得整体与局部,“一”与“多”之间的紧张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共生性。

第五章政府

第一节现代政府的内涵与职能

一、政府的基本含义

1、狭义:仅仅是指国家机构中执掌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的行政机构;

广义:泛指各类国家权力机构,包括一切依法享有制定法律、执行和贯彻法律,以及解释和应用法律的公共权力机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构。

2、从广义的角度看,“政府就是国家的权威性表现形式”。从词源上来看,英语中“govern”

源于拉丁文“gubinere”,原指“驾驭、掌舵”,后引申为指导、管理和统治之意,因此,“government(政府)”既可以指进行管理和统治的实体组织形式,也可以对社会进行统治的活动或方法。

3、政府与国家:

?政权与主权之别;?国家的意义并非完全经由政府实现;?合法性层次与来源不同

4、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政府组织具有以下三个方面质的规定性:

?合法性:政府权力的取得和运用合法;政府的产生程序合法;

?权威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公共性:以服务公共利益为目的

二、政府的基本职能

(一)政府职能的两重属性

1、政府组织的特性决定了其职能的公共性;

2、另一方面,尽管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管理色彩越来越浓,政府从传统社会中遗传的阶级

统治性在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退居幕后,但它的这一特性仍然是不可否认,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

2、经济职能

3、社会职能

三、政府职能的边界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介入

1、市场失灵的表现:

①消极外部性。外部性是指市场行为主体的商业活动对其他主体、消费者、社会整体造成的消极或者积极的影响。

②自然垄断。竞争必然走向垄断的规律是由报酬递增的法则决定的。

③信息不完全,又称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足。

④分配上的不平等。

2、政府对市场的适当干预,以克服市场失灵,途径主要包括:

①发展公共事业,提供私人不愿意提供的公益服务;

②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控制市场垄断的出现,保护每个参与者的机会公平;

③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保障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对称;

④保障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供给

注意两点:

1、公共物品可根据其特性进一步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二者在供给方式上有

差异;

2、政府承担公共物品的供给责任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包揽公共物品的生产、分配和

销售等一切活动。

第二节立法机构

一、立法机构的结构

P131

二、立法机构的功能

1、立法机构的功能和活动包括汇集并代表人民的意志,审议和制定法律、监察行政机构。

2、现代各国宪法一般都赋予立法机构以下职权:

①立法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财政权;⑤行政监督权

第三节司法机构

一、司法机构的结构

广义的司法结构包括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狭义的则主要指法院。

根据其主要职责不同,可将各国的各种法院分为宪法法院、普通法院、以及行政法院(专门法院)。

(一)宪法法院

1、主要承担有关宪法争议的裁决与审判职责;

2、由于各国法律传统和具体条件影响,具体行使宪法审判职能的机构以及有关宪法审判的

职能都有所不同:

①普通法系国家一般由其最高法院承担宪法审判的职责。如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既是最

高的普通法院,还是其宪法法院;

②大陆法系国家则常常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如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作为宪法机关,与其他宪法机关如联邦议会、联邦参议院、联邦总统和联邦政府都是各自独立的联邦最高机关。

③还有些国家设立了专门行使宪法司法职能的国家机构。如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宪法会议。

④此外,一些联邦制国家,譬如德国,除了有国家层面的联邦宪法法院之外,还有州宪法法院,行使各州的州宪法争议裁决和审判权。

(二)普通法院

1、即那些行使民事和刑事审判权的法院。

2、根据国家(联邦或中央)法院与地方法院的关系,可以大致将各国普通法院体系划分为

“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类。

?双轨制普通法院体系,多现于联邦制国家。以美国为例,其法院体系由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两个相互独立的平行的体系组成。

?但是,并非所有联邦制国家的法院体系都是双轨制的,如加拿大就实行“单轨制”,英国也基本实行单轨制。;

*注意详细了解美国,加拿大,英国的普通法院体系P137-139

?单一制国家普遍采用单轨制法院体制。其国家最高法院是其最终的终审法院,地方法院根据国家宪法和法律建立,并根据国家法律和地方法律规章进行审判,当地方法规与中央法规

相冲突,尊照中央法规进行审判。

(三)行政法院

1、行政诉讼审判机关。

2、行政诉讼属于普通法院还是普通法院以外的其他审判机关管辖,存在争论。

?一般,普通法系将行政诉讼和普通诉讼都归为普通法院管辖;如英国

?大陆法系一般采用行政法院独立审判制度,但其受理诉讼的范围各国并不完全一致。德国行政审判权由各级行政法院与劳动法院、社会法院、财政法院等共同行使,法国亦有专门的行政法院系统。

(四)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构

1、英、法、中比较

二、司法机构的功能

1、司法机构的基本功能在于根据法律接受诉讼,审理案件,解决法律冲突。

2、司法权一般由各级法院履行,法院的主要职权包括:

①解释宪法和法律;

②受理诉讼案件,进行司法审判;

③处理非诉讼事务,如财产登记、公证结婚。

3、有的国家还设立检查机关行使法律监督等司法权力。中国人民检察院则包含以下职权:

①对叛国案、分裂国家案等重大案件的公诉权;

②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权、公诉权、审判监督权;

③对刑事判决执行的监督权和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监督权;

④对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的监督权;

⑤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的监督权,包括审查批捕和审查起诉。

4、美国司法机构的“司法审查权”

?司法审查权又称违宪审查权,主要是指法院通过司法程序对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制定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是否违宪进行审查和裁决的权力,如果政府机构的法律法令或政府官员的行为与宪法条文相抵触则宣告无效,甚至要追究法律或政治责任。

第四节行政机构

一、行政机构的结构

1、根据所属政体的不同对行政结构分类:

①总统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总统,其他成员由总统依法律程序任命,总统向选民和宪法负责;

②委员会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的成员由议会选举产生,并向议会负责;

③内阁制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其首脑内阁总理(首相)由国家元首任命或经国家元首提名由议会选举产生;

④半总统制国家的政府向议会负责

2、议会内阁制和总统制中的“内阁(cabinet)”:

?内阁制国家中,⊙内阁掌握着国家的实际权力,通常由一批来自议会多数党或几个党派的大臣们所组成;⊙实行集体决策制,集体责任原则明确要求部长们必须公开支持内阁作出的所有决定;⊙由于部长们应对议会负责,内阁起着行政与议会之间的政治连接作用

?总统制国家中,●总统是国家行政权力的中心,内阁则是总统领导下的高级官员会议的名称;●内阁成员由总统决定,通常各部部长——他们都是由总统任命的——都是内阁成员;

●内阁不是集体决策机构,仅仅是总统的集体顾问,只需提供建议,不对决策负责。如内阁

成员不同意总统的决策,可以辞职或由总统解除其职务。

3、根据同级行政部门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分工和不同的职能配置,可将行政机构分为:

①领导机构;②办公机构;③咨询机构;④信息机构;⑤职能机构;⑥派出机构;⑦监督机构

二、行政机构的功能

1、行政机构的一般法定职权:

●执行宪法和法律,参与国家立法(即行政立法);

●决定并实施国家内外政策,任免政府官员;

●组织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

●编制并向立法机构提出预算,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

2、行政机构功能扩大主要表现在:

?管制。政府扩大了它对经济的控制,特别是在国家经济主脉已经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的现代社会;

?分配。政府通过公共事业开支和其他手段在利益分配方面发挥作用,甚至直接干涉利益的分配;

?生产。政府在在经济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挥着生产功能;

?(资源)提取。政府为了实现其庞杂的社会管理和政治管理功能,就必须加强它从社会获取行政资源(包括金钱、物资,有时还包括劳动力等)的能力;

?防御。政府的军事防御能力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强,且发展速度常常超过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准政府组织

1、准政府组织的大量出现是由于上世纪80年代盛行的新公共管理所带来的政府部门结构

发生重大变化导致的;

2、一般而言,准政府组织指那些虽不属于(中央或地方)政府系统但却承担着某些公共职

能的、半自治非政府组织(quasi-autonomous non-governmental orgnization)它们介于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

3、准政府组织与政府体系类组织区分的重要特征——组织与权威当局之间的距离;

4、准政府组织的优势功能:

?在很多议题上为部长们提供专业性建议;

?有些政府政策功能需要由一些与部长们保持一定的距离的组织来完成;

?在某些具体事务上为中央政府提供快速有弹性的反映;

?有利于建立政府与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伙伴关系;

?能够承担一些需要承担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的商业性功能;

?为人们提供大量公共生活机会,为大众政治参与提供一定的渠道。

第六章政党

第一节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一、现代政党的基本特征

1、西语party来源于拉丁文pars或partire,原来的意思是划分或分割。最先进入英

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指部分或社会的一部分。到17世纪时,由part演化而出的party才开始表达政治意义,意指某种政治组织。但党派(party)与派系(faction)

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圣才出品】

第一讲政治学的基本问题 1.1复习笔记 一、政治的定义 1.中国的解释 (1)古代 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即“政治”就是政治领袖“不以自己的私意治人民,不以强制的手段治人民:而要在自己良好的影响之下,鼓励人民‘自为’”。因此,政治是对国家的治理,有教导、指正的含义。 (2)近代 孙中山认为,“政治两字的意思,浅而言之,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即“政治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2.西方 “政治”源于古希腊,是指有关国家的事务。 3.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 对政治概念的不同解释主要有: (1)价值性解释:政治就是追求和实现“善治”的活动; (2)神学性解释:政治就是实现“天道”或“神意”的努力; (3)权力性解释:政治就是权力的分配和使用,如中国古代的法家、马基雅维利、马克斯·韦伯、拉斯韦尔等; (4)管理性解释:政治就是组织管理的活动或过程。 4.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在当代中国政治和政治研究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其具有如下特点: (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 政治关系是社会关系之一,政治具有公共性和阶级性两重性;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 (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属于上层建筑,是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 (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 国家政权决定和支配着经济需要的实现方式,所以,阶级社会中,各阶级斗争的核心主要围绕争夺国家政权展开。 (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在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下,政治也随着阶级斗争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的发展特点。 5.政治的定义 政治是指人类集体生活的一种组织和安排,在这种组织和安排之下,各种组织、团体和个人通过一定的程序,实施对集体决策的影响。 政治的主体多种多样,小到个人和家庭,大到国家和国际社会。 二、研究政治的原因 1.确立基本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不同的人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理念可能导致不同的实践。所以,研究政治的目的就是要确立最基本的政治理念,识别各种既有观念的本质,尽可能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

全国2019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D019·00312通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1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1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选择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在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中,对我国政治生活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流派是 A.儒家 B.道家 B. C.法家 D.墨家 2.提出“政治意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观点的德国社会学家是 A.黑格尔 B.马克斯·韦伯 C.马基雅维里 D.康德 3.政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A.伦理道德 B.执行政策 C.国家政权 D.政治活动 4.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权力结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 B.三权分立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官僚等级制 5.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是

A.《国家与革命》 B.《德意志意识形态》 C.《共产党宣言》 D.《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区别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分水岭和出发点是 A.统治形式 B.政府机构 C.统治方法 D.国家本质 7.毛泽东指出:政府的组织形式是 A.君主制 B.复合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8.面向全社会进行全方位全天候的日常管理的国家机关是 A.行政机关 B.立法机关 C.司法机关 D.监察机关 9.西方封建社会领主获得土地的方式是 A.购买 B.赠子 C.分封 D.继承 10.国家权力具有特殊的力量,主要在于 A.有主权性 B.有道德约束 C.有影响力 D.是一种有组织的暴力 11.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是 A.议事会 B.军事首领 C.陪审团 D.人民大会 12.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A.联邦制 B.邦联制 C.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制 D.共和制 13.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 A.共产党的领导 B.依法行政 C.人民民主 D.法制建设 14.在阶级社会里,产生民族压迫的主要根源是 A.民族习惯 B.剥削制度 C.民族差异 D.各民族事实上的不平等 15.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构组织原则是 A.集权制 B.三权分立与制衡 C.议会君主制 D.分封割据制

马工程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二、国家权力的特征: 1.主权性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第四章 政体

第四章政体 名词解释 1、国家政体国家政体是拥有国家主权的统治阶级 实现其意志的宏观构架。它的具体形式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整体类型。不仅取决于该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而且受到该社会所处自然环境、历史传统、民族构成以及文化条件的制约。 2、国体。它表明一个国家的阶级性质,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3、国家结构形式一个国家纵向的权力安排。它表明国家的整体与局部、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权力关系 4、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实现国家权力的机关以及各机关之间的关系。 5、“左右共治”“左右共治”是在半总统制的政体下,由于民选总统与向立法机关负责的总理和内阁共存 , 所以常常出现议会多数党团支持的总理与属于另一党 派的总统共治的现象。 6、民主政体在当代西方学者的政治词汇中,民主政体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人民的统治”。而被认为是一种基于人民的同意的统治。它是这样一种竞争性体制。在这种体制中,相互竞争的领袖和组织以某种方式确定 公共政策的选择范围。以便使公众能够参与决策过程。 7、极权政体又称全能政体或总体统治。主要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一些激进的独裁体制。如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极权统治的典型特征在于它对社会彻底而全面的控制。 8、威权政体又称权威政体、专制政体或独裁政体。这是一个用以指涉那些在性质和特征上处于民主政体 和极权政体两极之间的政体形式的概念。 9 、“第三波”又称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以1974年葡萄牙“尉官运动”为标志,民主化浪潮席卷南欧、拉美、非洲和东南亚的大多数国家,使采用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国家增至107个,约占全世界国家总数的58%。可以看出,790年代以来的民主化浪潮可以称的上一次世界范 围内的“民主革命”。 塞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中有详细的论述。 思考题 一、简要评述西方政体理论的演变及其对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意义 (1)通过对政体理论演变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从亚里士多德到阿奎那,再到卢梭,政体理论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轨迹。这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人类政治实践状况的具体体现,从理论本身来看,各个时代思想家们的理论构设具有明显的历史延续性和继承型。自由、民主、法治、人权等现代政治理念及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设计,不仅仰赖于各个时代人们的政治实践,而且得益于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降历代政治思想家们不断的研究、思考和总结。 (2)古典政体理论中,“混合政体”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古典时代思想家们对政体理论所作出的最卓越贡献之一。西塞罗将分权思想上升到理论和理性层面。根据罗马共和国的政制实践,他不仅设计出一套权力制衡的运作模式,而且第一次从法律上规定了国家权力结构的制衡关系,为共和国制订了一整套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制度。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宝贵精神遗产。 中世纪政体理论中,阿奎那被认为是“西方世界中自然法理论的经典倡导者”,对后来的自然法学派和资产阶级宪政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丹的政体理论虽然并未能完全从中世纪的政体 分析传统中摆脱出来,但他毕竟把政治权威从中世纪政治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将世俗政治权威置于神法和自然法的普遍规范之下。这使他称为17、18世纪理性主义的先驱。而且,他的主权理论不仅在推动政治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为通过国际法而相互联系的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现代国 际体系奠定了基础。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中,霍布斯的理论,即“设计一个适用于所有时代、人和地方的政府体制,把它的‘大厦’建立在人类动机的最低的一般标准上,就可以指望它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牢固地耸立”,这成为此后资产阶级推行宪政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石。 洛克的思想实际上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总结,对后来的美国独立革命和1787年宪法,以及法国的《人权宣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分权学说仍略显粗糙,但他毕竟是这一领域内的奠基者,并为孟德斯鸠将分权理论进一步精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孟德斯鸠在整体理论方面的最卓越贡献是他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三权分立与制衡学说。孟德斯鸠不但将洛克的分权思想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现代分权结构,而且三种权力之间是相互制衡的关系。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和制衡学说成为后来美国立宪运动中“国父”们进行宪政设计的最重要的理论来源,并在那里被落实为真正的制度实践。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是政体理论走向全面成熟的时期。首先,从霍布斯开始,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政体理论逐步摆脱了古典和中世纪时期伦理、道德和宗教的束缚,将整个理论的逻辑前提建立在人性观和自然法学说基础之上。从而将政体理论和现实政治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其次,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人性普遍流露出一种空前的幽暗意识,在他们看来,若缺乏强有力的外部制约力量,人性中恶的一面随时都会肆意蔓延。这一思想反映在近代资产阶级宪政革命的实践中则表现为在 体制内以权力制约权力,防止权力的无限扩张对个人权利的侵害。最后,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人民主权”思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文化概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政治文化概述 11.1 复习笔记 一、政治文化的内涵 1.政治文化的含义 1956年阿尔蒙德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比较政治体系》一文,第一次提出政治文化的概念,开创了政治文化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包括三层含义: (1)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有关政治生活领域的公共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它包括政治学说、政治思想、政治价值、信仰和象征符号等内容; (2)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指向政治体系的心理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抽象,这可以从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情感等方面进行测度; (3)政治文化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现实政治生活中所尊奉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在比较政治的意义上构成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典型的独特的政治样态。 概而言之,政治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成员在长期和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和价值体系,共同体成员得自经验的政治心理取向和政治行为模式抽象,以及该政治共同体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奉行的基本政治原则和政治精神这三者的有机整体。 2.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定义出发,我们可以引申出政治文化的三个基本特征。

(1)政治文化的阶级性 在某一政治共同体当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阶级或阶层等政治人群的分化,不同的阶级或者阶层变现出不同的政治文化。 (2)政治文化的民族性与国别性 在不同的政治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民族与国家之间,存在着相互区别的政治文化。 (3)政治文化的延续性与变化性的对立统一 作为政治系统的主观方面,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总是与现实政治系统的发展同步变化。其中政治心理、政治行为模式作为政治共同体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一种历史性积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不过,政治文化的这种稳定性和延续性并不否定政治文化的变化性,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政治文化的结构与类型 1.政治文化的结构 结构是指构成某一事物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政治文化的结构就是指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政治文化的结构可分为亚文化结构和内容结构等。政治文化的亚文化结构是指一个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中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政治亚文化则是指政治共同体整体性政治文化系统中某一政治人群、组织、团体或机构的特殊的子文化系统,它表明某一政治共同体中政治态度的不同分布。 根据政治文化的定义,政治文化在内容上包含了三层含义,即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政治心理取向与行为模式、现实政治原则与政治精神,三者内部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之为政治文化的内容结构。 (1)政治思想体系与价值体系 ①政治价值是政治主体对各种政治客体和政治现象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的一种评价,表

自考政治学概论(本科段)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 一、填空题。 1、“政治”这个概念是从希腊语的polis一词演化而来的,它的最初含义是指希腊的,________即城市国家。(古代城邦) 2、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撰写的名著_________,使用了政治概论。(《政治学》) 3、在古代中国,“政治”一词早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典籍中就已出现。(《尚书》、《论语》、《周礼》) 4、中国古代的“政治”,其核心含义是统治,政治主要是指“______________”的活动,即依据某种道德原则管理社会、治理国家。(治国平天下) 5、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 6、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国家政权、国家政权) 7、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主要有:洛克的___________、卢梭的__________、孟德斯鸠的___________。(《政府论》、《社会契约论》、《论法的精神》)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学科,本身就兼具政治学和法学的双重性质。(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 9、______、______、______三家,在我国社会的政治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儒、道、法) 10、由______创立的,_______完善的儒家学派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派,长期占据着思想统治地位。(孔丘、孟轲) 11、儒家学派的主要典籍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论语》、《孟子》)两书。 12、儒家的政治学说首先是坚持“___________”的政治原则。其次,儒家学派提出“__________”治国之道,既所谓的“德治”思想。(为国以礼、为政以德) 13、__________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____________一书。(韩非、《韩非子》) 14、法家主张“霸道”和“___________”。他把慎到的“____”、商鞅的“____”、申不害的“____”融为一体。(以法治国、势、法、术) 15、_____和_____各自坚持“德治”和“法治”以及“王道”和“霸道”两种治国原则。(.儒家、法家) 16、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则与儒、法两家相反,他们主张采用消极无为的手段来进行政治统治。实现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__________的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17、西方的政治学最早发端于________社会,其代表人物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18、________是古希腊最著名的思想家,其代表作__________中提出了政治思想。(柏拉图、《理想国》) 19、亚里士多德的___________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也由此而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政治学》) 20、神学政治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神权高于主权,世俗王权必须服从于教权。(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 21、被马克思称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的______________,他在《君主论》一书中,不仅提出了政治关系的基础是财产关系的著名论断,而且从国家的目的出发,第一次提出_________与________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马基雅维利、政治问题、伦理问题) 22、布丹在____________一书中,创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的主权学说。(《共和六轮》) 23、莫尔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和康帕内拉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_。(《乌托邦》和《太阳城》) 24、________________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在个人主义基础上提出了近代资产阶级的___________原则,抽象德强调个人自由。(孔斯坦、边沁\功利主义) 26、________________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共产党宣言》) 27、恩格斯在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基础上整理和撰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家庭、私有制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衡水中学高考状元的总结 作者:王亚玉 曾就读于河北衡水中学、河北省理科状元 学习的过程,有酸有甜,有成有败,有彷徨,有失望,也有快乐和充实,这是每一个奔向未 来的人必经的。但我们因为有理想,而走得坚定。在高考的硝烟散去后,我站在曾经梦寐以 求的位置,回望,我的无悔三年。 失败后仍要奔跑 刚刚走进衡中,我便遇到了原本料想过的失败——年级196名。面对这个名次,我不禁想起 了《红与黑》中于连的197名,有点自嘲的意味。失败时,我也会痛苦,伤心,哭泣甚至绝望,我望着高中三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但请注意,不要让失败过夜,否则便是懦弱。 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失败带来的悲观情绪,但这不会是主流。失败了,痛苦了,就该再站起来,毕竟,大家都在奔跑,你停下来,就会被践踏。第二天,你又是全新的自己,没有人说你必 须背负失败,而我说,你必须背负理想。高尔基说过,当上帝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老师才是课堂焦点 要绝对相信老师,就如同崇拜一般。上课时,老师就是焦点,听课要虔诚。即使是老师一句 不经意的话,也可能正是你遗漏的知识点,可能对你来说是难点或重点。老师的课,都是精 心准备过的,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连在里面。课堂,永远都是首要的。有的同学上课一边听课,一边做题。我是极其反对的,至少我从来不这么做。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十分注重做课堂笔记,记下来的比听过就算的来得更真切。我的每一张老师讲评过的卷子 都是有很多红字标记的。记笔记开始是一种要求,后来便是习惯。如果有时间,可以先记在 卷子上,课下整理在本子上,这样是最好的。如果没有时间整理,也可以直接写在本子上 (如果不妨碍听课)。另外,老师上课布置的内容和自己下课要整理的部分要记在小本子上 以免忘记,每天做一个简单的学习计划。 每天你面对着很多卷子,这不是任务,而是机会,是阶梯。当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时,做题就是方法。当你没有学会取舍时,尽量多去完成。当你还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那就都当 做重点来记。我负责任地告诉你,在高一、高二,老师发的所有卷子都绝对有时间认真完成。先做衡中老师组的卷子,再做课外题。做题无疑能拓宽你的视野。高三最后阶段,英语老师 笑称,我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老班在高考壮行会上说,我们三年什么题都见过,高考就是 去见老朋友。 总结改过是关键 但从更高的层次上说,总结改错是关键。我们做过很多题,也错过很多。然而对于错题,有 些同学太草率,不能进行及时整理和巩固,甚至有些同学只一味做题,不注重总结,但事实 上题海战术并不是最佳方法,只做题不改错便是舍本逐末,是无效的。每天做的很多题都是 容易题或重复题。本来会做的题,又做对了,意义不大;本来不会的题,做错了,才应该更 加重视,寻找错误原因,积累下错题,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样题错了也错得明白,错 得有价值。 每个人都应建立个性化的改错本,改错本是万万不能抄、不能补的。改错本上每一个错题都 应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敷衍。每个错题都不能轻易放过,如果是因为马虎可以不积累,如

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政治学概论】笔记(自己整理的便于记忆)

第一章绪论 1、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政治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的论断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3、政治 政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4、中国古代政治学 5、西方政治学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1、氏族 氏族:是具有血缘亲属关系、同族内部禁止结婚的人们的集团。它是原始公社制度的社会经济单位,也是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主要特点是: ①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联系社会成员是氏族制度的本质。 ②氏族是实行原始民主制的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的管理组织。氏族制度的组织结构是议事会。 ③在氏族组织内部,所有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务。 3、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①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②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 ③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②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①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②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 ③部落联盟出现。 ③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 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①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②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4、国家的起源 ①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③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5、国家产生的三种形式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三种主要形式: ①雅典国家 ②罗马国家 ③德意志国家 6、国家与氏族的区别: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公共权利的设立。 第三章国家的历史类型以及更替 1、国家的历史类型最早亚里士多德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 2、奴隶制国家第一个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 雅典——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表现为“人民大会”具有很大权力 古罗马、斯巴达——奴隶制国家的贵族制。表现为由元老院(古罗马)、长老院(斯巴达)掌权 第四章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发源地是在西欧(以这种资本运行和雇佣劳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为主要标志的)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必需具备两个条件: (1)是充足的货币集中于少数人手中。(2)广阔的劳动力市场。二者缺一不可。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是:暴力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典型形态的“圈地”运动。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 ①生产资料为资本家私人所有。 ②目的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③以雇佣劳动的方式进行,劳动力本身也是商品。 ④以交换和货币关系作为自己存在的必要条件。 5、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共同点: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 6、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点:

马工程版政治学概论笔记完整版

. 政治学概论笔记 导论 第一节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政治的涵义: 1.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政治是以一定的阶级利益和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1.政治学以社会政治现象、政治关系及其发展作为其研究对象。 2.政治学的研究领域: (1)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 (3)比较政治与政治制度 (4)行政管理 (5)公共政策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 3.经济–政治分析方法 4.矛盾分析方法 5.调查研究方法 6.综合交叉研究方法 第一章阶级与国家 第二节国家的本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本质的基本观点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的作用缓和冲突,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内。 第三节国家的职能 一、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主要是实行社会控制,以维护政治经济秩序和稳定;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二、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 1.国家的政治职能即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意志,综合作用各种手段并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维护社会秩序的职能。 2.国家的社会职能,即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 第二章国家权力与国家形式 第一节国家权力 一、国家权力的涵义 国家权力是按照统治阶级意志,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管辖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对内对外正式代表国家并以国家机构保障实施的权力。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考研真题和答案 孙关宏《政治学概论》(第2版)全套资料【教材+考研真题精选+题库】 目录

? 试看部分内容 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 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

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 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 《政治学概论》概述了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等,是政治学类、公共管理类等多个本科专业均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接下来为你整理了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学概论自考知识点:国家与阶级名词解释: 家长制家庭,是以一个男子为首的大家庭公社,包括一家之长及其晚辈也包括一些奴隶。 公共权力,是指武装的人----军队、警察和物质的附属物----监狱和强制机关。神权论,这种理论认为,国家源于神,是根据神的意志建立的,国家的权利来源于神,及上天或上帝。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力、公共权力)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并作为社会整体的代表,以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管理社会公共事物的权力。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一、氏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的决策组织是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都有互相帮助和保护的义

务。 二、原始社会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第一,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不同部落都开始有了剩余产品。 第二,由于生产的增长,剩余产品的日益增多,私有制出现了。第三,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和家长制家庭的出现。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是人类社会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产物。 第一,奴隶制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耕地成为私有财产。第三,部落联盟出现。 社会分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就产生了直接为交换的商品生产。由于交换的发展,从社会中分离出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交换的阶级;;商人阶级。 第一,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品。 第二,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三、国家的起源 第一,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治学概论自考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 ■剥削阶级关于政治的解释(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的科学解释)(多选,简答) ①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②政治的实质是阶级关系。 ③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利。 ④政治活动是科学,是艺术。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多选): (1)狭义: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广义: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活动的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国家政治是所有阶级社会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因此,政治学应当抓住政治中最本质、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多选)(6个): ①政治学基础理论(含政治思想史) ②中国政治(这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③比较政治 ④公共政策 ⑤行政管理 ⑥国际政治 第二节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中国古代的政治学(多选)

■西方政治学的发展脉络(多选): ■(单选)行为主义方法是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单选)西方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①19世纪末开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西方政治学主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宪法成为政治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罗斯福新政”是其典型代表。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政治学的研究方向,为政策的制定过程。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主要内容:(简答) ①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②它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③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④它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地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⑤它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多选)政治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5)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方法。 第二章国家与阶级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政治学原理考研孙关宏《政治学概论》考研真题 一、一、概念题 1《理想国》(柏拉图)[南京大学2014年研;南京工业大学2014年研] 答:《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理想国》共十卷。第一、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国家的建立是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卷概括了全书的主旨。从第二卷后半部分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领导,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八卷和第九卷谈论政体。第十卷谈论艺术。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东财2014年研] 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指在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实际,对于政治的含义所做的多方面论述。具体表现为:①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②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③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④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科学性、阶级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开放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思想逻辑。

3行为主义政治学[四川大学2017年研;青岛大学2016年研;浙江工商大学2014年研;华南理工2011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研] 答:行为主义政治学是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方向之一,是西方政治学家努力使政治学科学化的结果,其本质上是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革新,其特点有:①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②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③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④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⑤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大量边缘学科;⑥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4阶级分析方法[人大2015年研] 答: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阶级分析方法把阶级看作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经济关系的社会承担者,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实际是其经济分析方法在社会群体划分和社会力量意义上的延伸。因此,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力量构成了阶级社会中政治生活的基本主体,阶级力量之间围绕着统治地位形成的相互关系和相互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政治的基本格局和内容。政治研究

比较政治学课堂笔记

比较政治学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政治学 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是通过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思想、行为和政策的比较而进行研究。它是政治学里唯一的一个把研究方法作为自己名字的分支领域。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它指的是对本国之外的国家的政治进行的研究,并不一定要和什么进行比较。 2、理性选择主义 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既是新制度主义的一支,也从属于政治学里的理性选择主义。理性选择主义认为,个人利益的总和不等于集体的利益。个人的理性总和也不等于社会的理性。理性选择主义的重点是,理性的个人在环境约束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选择,并且根据与别人的行动的互动来决定自己下一步的策略。 3、囚徒困境 它讲的是两个人作案被抓,但警方没有确实的证据,只能靠囚犯中的一个自首并揭发另一个。于是警方向两个囚犯提出,如果一个自首揭发另一个,另一个拒不交代,则自首的可获自由,另一个会获刑10年。如果两人都交代,每人需服刑1年,如果两人都拒绝与警方合作,则警方会因证据不足,两人都获自由。虽然拒绝交代是最好的结果,但是如果其中一个人交代了,另一个人就会在监狱里待上十年。因此,理性的囚犯都会选择交代。这个悖论讲的是,对个人来讲理性的选择会导致对集体来讲不理性的结果。 4、社会资本 帕特南第一个将其引入政治学研究的。社会资本的多寡与民主的运行有极大的关系。所谓社会资本,是一种信任的、宽松的、互助互利的、充满公共参与精神的人际关系网络,比如像社区委员会、合唱团、俱乐部、合作社等等。在这种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相信他人、有合作意识、富于公共精神。这种关系网络有助于民主制度的运行,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 5、公地的悲哀 由哈丁首先提出。它讲的是假定有一片草地为多户牧民所有,如果大家都只管放养,不管养护,那么草地到最后必定沦为荒地谁也用不了。 6、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反动,对传统的重新发现,以及新的价值和宽容的心态。 7、集体行动逻辑 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集体行动的逻辑指出,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8、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代表着组织起来的、与国家政权相分离的、以理性精神为基础的政治实体,包含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认同以及对社会成员利益的关切。它是建立在法律保证的公民权利之上的,其中包括言论、结社、新闻和信仰的自由。

00312政治学概论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答案及评分参考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312) 本试卷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权威性价值分配说”是以下哪位政治家的观点 A.亚里士多德 B.凯尔逊 C.戴维·伊斯顿 D.马基雅维里 2.无为而治是下列哪一学派的主要思想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3.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A.《共和六论》 B.《君主论》 C.《社会契约论》 D.《政治学》 4.原始社会三次社会大分工中,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是 A.手工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B.手工业和农业的分工 C.商人阶级的产生 D.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 5.神权论认为国家起源于 A.神的意志 B.阶级矛盾 C.暴力 D.人们相互订立契约 6.封建社会的四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中,在中国占支配地位的是 A.领主占有制 B.地主占有制 C.自耕农占有制 D.国家占有制 7.从国家结构方面看,西方封建社会实行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官僚等级制 C.地产权力等级制 D.分封割据制 8.下列实行半总统制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日本 9.福利国家的最初尝试起始于以下哪位政治家推行的新政 A.丘吉尔 B.罗斯福 C.斯大林 D.华盛顿 10.现在的欧盟属于以下哪种国家结构形式 A.联邦制 B.地方分权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