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6, 5(3), 74-8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journal/br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2677/br.2016.53011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Atractylodes lancea

Dan Zhao, Jiayu Zhou, Chuanchao Da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Microbes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Jiangs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Industrialization of Microbial Resource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4th, 2016; accepted: May. 21st, 2016; published: May.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tractylodes lancea is a famous Chinese genuine medicine us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of over exploitation, the storage amount of Atractylodes lancea reduced sharply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A. lancea needs urg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A. lan-cea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medicinal cultiv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biotechnology tool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lancea,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 lancea.

Keywords

Atractylodes lancea, Genuine Medicine, Tissue Culture, Genetic Engineering, Microbial Engineering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赵丹,周佳宇,戴传超*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6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30日

*通讯作者。

赵丹等

摘要

药用植物茅苍术是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由于近年来对茅苍术的肆意挖掘,导致茅苍术产量锐减,因此亟待保护。本文将综述茅苍术资源现状及人工栽培存在问题,总结生物技术手段在茅苍术药材生产中的应用,为茅苍术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茅苍术,道地药材,组织培养,基因工程,微生物工程

1. 引言

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显示,我国药用植物有11,146种,约占中药资源总数的87%,是我国中药材的主要药源。除200多种药用植物成功栽培外,其余多为依靠野生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于1992年公布的《中国植物红皮书》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占42%,有168种。

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干燥根茎为著名药材苍术,为我国道地药材,具有消炎,燥湿健脾,祛风祛湿,明目等功效。随着药源性疾病增多、对健康养生重视等变化,天然药物的开发利用日益受到重视[1]。本文综述茅苍术的药材分类、道地产区、栽培存在问题及生物技术手段在苍术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解决茅苍术资源短缺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方案。

2. 苍术资源现状

苍术属(Atractylodes)植物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共有七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地区。我国有朝鲜苍术(Atractylodes. coreana (Nakai) Kitam.),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Thunb) DC.),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DC) Koidz.),关苍术(Atracylodes japonica Koidz. Ex Kitam.)及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2]五种。2001年,胡世林鉴定苍术罗田亚种为茅苍术新亚种[3]。以上所列物种中茅苍术与北苍术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多位学者[4] [5]从挥发油组成、RAPD技术水平上对我国苍术药材南北分类合理性进行进一步验证。茅苍术道地药材既具有类似白术的补气健脾功效,又有其他南苍术的燥湿功效。

据报道,约有80%左右的人仍依赖传统药材[6]。苍术为我国传统大宗药材,应用范围愈加广泛。目前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对苍术需求逐年增加,而生长土地减少,加上人们对野生苍术肆意采挖,导致市场贮藏量及野生产量逐年减少,近两年供需缺口大概有5000吨/年[7]。2016年苍术统货价格每公斤36~40元左右,较2000年苍术价格提高近9到10倍。道地药材茅苍术属濒危药用植物[8],早已不能形成商品性销售,如今中国医药市场上的苍术主要为北苍术,约占全国总量90% [7]。剩下10%中除少量为野生型茅苍术,其他为芍药根茎等混伪品或家种苍术。

3. 茅苍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指在特定自然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地域内生产的药材,与其他群体相较具有更优质的药效[9],所在产区即为道地产区。

苍术喜温凉、干燥气候,具耐寒耐旱能力,喜荫蔽或东坡种植,林下成活率高[10]。我国苍术分布于北纬30~32度、东经111~119度,所处海拔主要为60~1000 m。苍术分布区域随纬度由南向北过渡,北

赵丹等

部不适宜苍术生长及挥发油的积累[11] [12]。

产于江苏省茅山地区的苍术为道地药材,一般称为茅苍术。元朝时期《瑞竹堂经验方》的苍术丸指明用产自江苏茅山的苍术。除了化学型区别,茅苍术独特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及生态环境因子也是其道地性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13]。茅山道地产区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为黄棕土壤,寒暑变化明显,四季分明,加之热量充足,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等气候要素年变化较大。

茅苍术主要药效组分为挥发油类物质,约为干重5%~9%。主成分为β-桉叶油醇、苍术酮、茅术醇等倍半萜类化合物,以及聚乙炔类化合物苍术素。其中苍术素为收藏苍术药材的含量测定指标[14]。袁洁等

[15]利用GC-MS分析发现85种组分,21种含量高于1%,并成功鉴定18种组分(见表1)。茅苍术挥发油

具有抗菌抑菌[16]、免疫调节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17] [18],可与多种药材配伍混合制成中成药、新药、中药饮片[19]-[21],如藿香正气水、九味羌活口服液、苍术饮片等,也应用于饲料、兽药、杀虫剂[22]等。

茅苍术还含有多糖、氨基酸、蛋白质等成分,多种新成分[23]被分离和鉴定,同时扩展了茅苍术的药效范围。

4. 茅苍术栽培现状

苍术为虫媒植物,花为雌雄同株或异株,单性花多为雌花,种子发芽率、座果率较低[24],根茎增长缓慢[13]。单纯依靠有性繁殖,远不能满足市场对茅苍术药材的需求。有研究[25] [26]发现人工种子繁殖、分株繁殖、根茎繁殖可有效保护其种质资源。

Table 1. Main components of volatile oil of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cea

表1. 茅苍术挥发油主成分[22]

编号化合物名称分子式分子量

1 1-乙基-3-(1-丙烯基)金刚烷C15H24204.35

2 β-广藿香烯C15H24204.35

3 十氢-4α-甲基-1-亚甲基-7(1-甲基亚乙基)萘C15H24204.35

4 δ-愈创木烯C15H24204.35

5 反-丁香烯C15H24 204.35

6 (1Z,4Z,7Z)-1,5,9,9四-甲基-1,4,7-环十(三)烯C15H24204.35

7 1-6.(1,5-二甲基-4-乙烯基)-4-甲基-苯C15H22202.34

8 姜毕烯C15H24204.35

9 β-倍半水芹烯C15H24204.35

10 氧化石竹烯C15H24O 220.35

11 茅术醇C15H26O 222.37

12 β-桉叶油醇C15H26O 222.37

13 苍术酮C15H20O 216.32

14 β-雪松烯C15H24204.35

15 苍术素C13H10O 182.22

16 亚麻酸C18H30O2278.43

17 δ-生育酚C27H46O2402.65

18 γ-生育酚C28H48O2416.68

赵丹等

茅苍术易染根结线虫病[27],黑斑病,轮纹病、枯萎病、软腐病及白绢病等病症[28],这些病菌侵染可致植株死亡,严重影响苍术质量和产量。目前主要通过药剂防治,也可幼苗时施加内生菌、盾壳霉等生物菌[29]进行生物防治。

组织培养可以大量扩繁茅苍术,而长期无性繁殖易使物种缺少基因交流,致品种活力退化。药材和粮食作物栽培差别在于,药材既需要积累生物量,又要积累足够的活性物质。道地药材的形成从生物学上来说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产物[11]。虽然江苏有茅苍术种植基地,但人工栽培技术不成熟,仍存在传统中药配方疗效改变等问题。因此,需要使用生物技术手段来优化生产。

5. 生物技术手段在茅苍术生产中的应用

通过化学合成途径或直接从植株中提取药用活性成分,成本过高且影响环境,商业价值过低[30]。然而大量实验表明,植物生物技术如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基因工程及微生物生产应用等都可以高效控制生产质量[31],获得目标产物。通过深入研究机理并配合优化培养手段可获得大量目标产物,有效缓解茅苍术药材市场供求不平衡。

5.1. 组织培养与细胞工程

5.1.1. 组织培养

巢建国等人初步研究了茅苍术快速繁殖的组织培养方法,根据不同种激素(6-BA、NAA、IAA、IBA、KT)及配比选出最佳分化培养基、生根培养基(表2),各组实验结果显示,各组培养基均可建立比较完整的无性繁殖体系,为茅苍术的快速繁殖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科学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激素含量及各成分比例不同显著影响植株分化生根。在继代培养中,过高或过低浓度生长素及细胞分裂素组合不利于诱导组培苗芽[32]。

宋艳娇等人[36]研究发现茅苍术生长初期大量消耗蔗糖以建成自养器官。茅苍术未成熟种胚培养可保证发芽率,且炼苗成活率高于90% [37]。

以上研究为茅苍术组织扩繁技术研究奠定基础。元素[38]及激素[39]等培养基成分对于植株的次级代谢产物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发现培养基中大量元素的含量配比也会影响茅苍术挥发油组分积累。

Table 2. The ratio of hormone content in the tissue culture medium

表2. 组织培养培养基中相关激素含量配比

MS (×)

6-BA

(mg/L)

NAA

(mg/L)

IAA

(mg/L)

IBA

(mg/L)

KT

(mg/L) 参考文献

分化培养基1 3 0.4 [33] 1 2.0 0.4 [34] 1 3.0 0.4 [34] 1 1.0 0.4 0.4 [35]

生根培养基1/2 0.3 [33] 1 0.5 [34] 1 0.5 [34] 1/2 0.5 [35]

赵丹等

5.1.2. 细胞培养及毛状根

细胞悬浮培养研究可为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提供基础[31]。高密度细胞群体一方面可生产特定成分;

另一方面可进行植物细胞代谢、生化特征等研究,以筛选突变体、人工种子等[40]。在制药工业中,一些价格高、产量低、需求量大化合物,如白藜芦醇[41]、紫杉醇[42]、青蒿素等植物组织代谢产物已有大量悬浮细胞研究。

方芳[43]首次建立茅苍术悬浮细胞系,培养周期内仅检测到β-桉叶醇,然而施加真菌诱导子后,检测出苍术酮、苍术醇、β-桉叶油醇及苍术素,表明通过条件优化,茅苍术悬浮细胞能够提高活性成分的产量。随后多项实验[44] [45]证实建立悬浮细胞系制备有效成分方法可行。

毛状根体系具备同样效果[46],如人参皂苷的获得。袁媛等[47]探究诱导苍术不定根条件时证实IBA 显著促进不定根生长。

但植物细胞培养存在两个阶段[48]:生物量积累阶段与代谢产物积累阶段。一般植物细胞培养产量不高,生产目标产物能力主要取决于培养条件[49] (激素、糖分、温度等)和诱导子或前体的施加,与物种关系不大[50]。除以上培养基和种质的选择外,培养的外界条件也影响组织培养中培养物生物量和代谢物的产量。

5.1.3. 诱导培养

生物与非生物诱导子,可调节植株、植物悬浮细胞系中相应酶基因表达量,从而增加目标产物积累量[51]。

非生物诱导是指非细胞天然成分,如化学因子茉莉酸甲酯[52]、水杨酸等和物理因子如高温、低温等。

Yuan等人[53]发现酸性土壤增加茅苍术根部密度及干重,刺激β-桉叶油醇的产生,而主根长度较短。

生物诱导子多选用植物内生菌[54]。内生菌能够共生定殖宿主体内,且不引发明显病症。真菌诱导子作为信号调节关键酶表达[51] [55]。很多天然有效成分如紫杉醇的生产过程中已应用内生真菌诱导子[54]。

真菌诱导子诱导植物特定代谢途径具有明显种属特异性。吕立新等[56]发现不同种苍术有特异性内生菌,表明茅苍术的道地性与内生菌特异性相关。当茅苍术内生真菌回接,与宿主茅苍术重新建立共生关系,可明显提高组培苗的生根率、炼苗成活率,增强抗逆性[57],改变茅苍术挥发油主成分含量[58]。高温胁迫下,AM真菌更易定殖于苍术根茎,作为诱导子促生长[59]。

以上结果表明添加诱导子可作为调节茅苍术药材品质的手段,能够保护茅苍术种质资源和植株扩繁。

多项实验[60]-[64]对内生菌诱导子诱导茅苍术植株、悬浮细胞等培养物挥发油积累信号通路进行了研究。施加真菌诱导子活化的Ca2+-CaM途径与油菜素内酯(Br),皆可诱导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信号分子的增加,NO处于水杨酸(SA)和H2O2上游,茉莉酸(JA)为H2O2和NO下游信号分子,JA与H2O2显著刺激限制酶HMGR基因表达,进而促进挥发油产生。SA信号通路与JA信号通路存在互补互动。研究发现,这一过程涉及多种信号机制,诱导目的基因表达上调或下调,如HMGR和DXR [65] (见图1),介导挥发油产生。通过诱导薄荷DXR合酶过表达,植株挥发油产量提高了50%,不同单萜的比率不变[66]。

近几年来,研究人员主要集中于诱导子介导宿主茅苍术生理生化机制、次生代谢成分产生方面研究。

5.2. 基因工程

茅苍术挥发油主成分是倍半萜类物质。倍半萜类生物合成[30]主要通过胞质中甲羟戊酸(mevalonic acid, MVA)途径,关键酶为HMGR;质体中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2C-methyl-D-erythritol 4- phosphate, MEP)途径,也会有部分倍半萜合成,关键酶为DXP。这两个途径之间存在串扰[67]。萜类生物合成途径可分为C5前体异戊二烯类物质生成阶段、直接前体法尼基二磷酸等生成阶段和萜类生成及氧化、甲基化等修饰阶段[68]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决定萜类化合物多样性。

Volatile oil accumulation

径等。使用可替代的亚细胞靶向[71]能够克服了细胞质中倍半萜生产的局限性,如将小白菊大根香叶烯合酶的靶向到烟草本塞姆氏的线粒体中并瞬时表达,大根香叶烯的产量便提高了15倍。

了解茅苍术中倍半萜类生物合成途径,有利于我们直接调控代谢生产。然而目前对于茅苍术的倍半萜合成途径基因水平研究不多。植物细胞中存在细胞器,不同细胞器之间存在信息与物质的共享,获得一株高效、稳定株系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但是此方案来高效产茅苍术次生代谢物可行。

5.3. 微生物工程

部分内生菌能够合成与宿主植物相同或者相似的活性成分[72]。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与植物细胞生产相比较,微生物的可操控性在产业化生产方面更有前景,对于解决濒危药用植物药源危机具有重大意义。然而产苍术酮等活性成分的微生物还未有报道。因此筛选产茅苍术活性成分的内生菌或其他微生物可作为茅苍术研究热点。

随着时代进步,微生物工程生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更高效简便的手段。如基因导入酵母基因组中可调控代谢工程生产萜类,进而可提高酵母产植物萜类物质能力[73]。青蒿素半合成成功事例[74]标志着微生物工程生产的开端:微生物工程生产得到青蒿酸,随后青蒿酸化学合成得到青蒿素。这种由生物合成目标产物前体,再通过化学合成得到最终目标产物的方法称为半合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全化学合成天然产物高成本问题。

6. 总结展望

目前野生茅苍术资源稀缺,应用生物技术可以有效繁殖和保存茅苍术资源,并有望将茅苍术有效成分产业化生产。通过茅苍术组织培养技术,可深入分析代谢产物合成途径,从基因水平调控代谢途径,以高效获得目标产物。合成途径结合微生物发酵与半合成生产,也可以避免完整植株生产周期长、活性物质含量低、细胞生物反应器不完善等问题。目前茅苍术次生代谢产物生物合成途径、所涉及的酶及信号分子都还不明确,还需要对其进一步研究,才能目标明确的运用基因工程改造茅苍术植株。

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索,主要集中在萜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并扩展了萜类化合物应用范围,在萜类生物合成基因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青蒿、红豆杉等药用植物的研究发现为茅苍术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茅苍术珍贵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具有巨大潜力。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443),南京市产学研项目(编号:201306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i, W.L., Zheng, H.C., Bukuru, J. and De Kimpe, N. (2004) Natural Medicines Us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

赵丹等

cal System for Therapy of Diabetes Mellitu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92, 1-21.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jep.2003.12.031

[2]傅立, 陈潭, 郎楷永, 等. 中国高等植物[M].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1.

[3]胡世林, 冯学锋, 王玠, 格小光. 中国苍术属——新亚种[J]. 植物分类学报, 2001(1): 84-86.

[4]郭兰萍, 刘俊英, 吉力, 黄璐琦. 茅苍术道地药材的挥发油组成特征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27): 814-819.

[5]任冰如, 贺善安. 用RAPD技术评估苍术居群间的亲缘关系[J]. 中草药, 2000(31): 458-461.

[6]Abdel-Hady, M.S., Okasha, E.M., Soliman, S.S.A. and Talaat, M. (2008) Effect of Gamma Radiation and Gibberellic

Acid on Germination and Alkaloid Production in Atropa belladonna L. Australian Journal of Basic and Applied

Sciences, 2, 401-405.

[7]杨宝成. 苍术产销分析[J].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13(11): 19-21.

[8]宗世贤, 袁昌齐. 江苏省稀有濒危药用植物的现状和保护[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1996(1): 1-5.

[9]胡世林. 现代道地论概要[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5(7): 7-9.

[10]张燕, 杨光, 陈美兰, 朱寿东, 王凌, 郭兰萍. 不同小生境对苍术生长和4种挥发油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21): 4142-4148.

[11]郭兰萍, 黄璐琦, 阎洪, 吕冬梅, 蒋有绪.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苍术道地药材气候生态特征研究[J]. 中国中药杂

志, 2005, 30(8): 565-569.

[12]郭兰萍, 黄璐琦, 蒋有绪, 刘旭拢, 潘耀忠, 吕冬梅, 张晴. 影响苍术挥发油组分的气候主导因子及气候适宜性

区划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32): 888-893.

[13]贺善安, 冈田稔, 等. 茅苍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3(1): 1-6.

[14]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128.

[15]Yuan, J., Zhou, J.-Y., Li, X. and Dai, C.-C. (2016)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Endophytic Fungus Gilmaniella sp.

AL12 Promotion of Plant Growth and Sesquiterpenoid Accumulation in Atractylodes lancea.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1-14.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1240-016-0971-z

[16]王宇, 戴传超, 陈晏. 茅苍术挥发油对三种内生真菌及七种外源真菌的抑菌活性[J]. 应用生态学报, 2009(11):

2778-2784.

[17]张明发, 沈雅琴, 朱自平, 王红武. 苍术药理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1999, 10(1): 1-3.

[18]詹丹丹, 张颖. 浅谈苍术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J]. 黑龙江医药, 2012, 25(3): 459-459.

[19]周军, 赵晨, 王杰. 藿香正气不同制剂中苍术素的含量测定[J]. 药物分析杂志, 2012(8): 037.

[20]杨冬丽, 王春民, 刘井利, 徐晓伟, 李瑞敏, 王成. 颈复康制剂挥发油中苍术素含量测定及其在不同介质中稳定

性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7): 55-57.

[21]宋小珍. 藿香、苍术提取物复合制剂对高温应激猪小肠消化吸收的影响[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农业大

学, 2008.

[22]Chu, S.S., Jiang, G.H. and Liu, Z.L. (2011) Insecticidal Compounds from the Essential Oil of Chinese Medicinal Herb

Atractylodes chinensis. Pest Management Science, 67, 1253-1257.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2/ps.2180

[23]Chen, Y., Wu, Y., Wang, H. and Gao, K. (2012) A New 9-Nor-Atractylodin from Atractylodes lancea and the Anti-

bacterial Activity of the Atractylodin Derivatives. Fitoterapia, 83, 199-203.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fitote.2011.10.015

[24]彭华胜, 王德群. 南苍术与野生白术的开花动态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7, 21(3): 20-22.

[25]朴锦, 王坤, 严一字, 具红光. 不同育苗措施对关苍术出苗及幼苗质量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3(19): 164-167.

[26]张波, 王宏伟, 肖逸, 鞠群, 戴传超. 浸种及接种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种子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

学, 2012, 40(9): 227-230.

[27]徐友贵, 王小明, 田中联, 魏大为. 茅苍术根结线虫病的调查与防治研究[J]. 中药材, 1991(10): 10-12.

[28]徐友贵, 苏筱娟. 茅苍术病害的防治研究[J]. 中药材, 1990(7): 9-11.

[29]Zhou, J., Zhao, X. and Dai, C. (2014) Antagonistic Mechanisms of Endophytic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gainst Athe-

lia rolfsii. 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117, 1144-1158.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jam.12586

[30]Vickers, C.E., Bongers, M., Liu, Q., Delatte, T. and Bouwmeester, H. (2014)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Volatile Iso-

prenoids in Plants and Microbes. Plant, Cell & Environment, 37, 1753-1775.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pce.12316

[31]Rao, S.R. and Ravishankar, G.A. (2002) Plant Cell Cultures: Chemical Factorie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Biotech-

赵丹等

nology Advances, 20, 101-153.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S0734-9750(02)00007-1

[32]李西腾, 吴沿友. 茅苍术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 广西热带农业, 2006(2): 33-34.

[33]巢建国, 谈献和, 张瑜, 张莹, 庄森. 茅苍术快速繁殖[J]. 中药材, 2001, 24(7).

[34]刘海萍, 巢建国. 药用植物茅苍术的组织培养[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5, 19(5): 11-13.

[35]李文, 谢烨明, 罗翠平, 李金华, 曾万勇. 正交设计优化南苍术快速繁殖培养基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2): 663-666.

[36]宋艳娇, 吴沿友, 朱咏莉, 施倩倩. 不同类型茅苍术组培过程中蔗糖含量的无菌动态检测[J]. 江苏农业科学,

2011(1): 68-69.

[37]赵玉国, 吴沿友, 桑小花. 茅苍术胚培养与快速繁殖(简报)[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7, 36(3): 64.

[38]Yu, K.-W., Gao, W.Y., Hahn, E.-J. and Paek, K.-Y. (2001) Effects of Macro Elements and Nitrogen Source on Adven-

titious root Growth and Ginsenoside Production in Ginseng (Panax ginseng CA Meyer). Journal of Plant Biology, 44, 179-184.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BF03030349

[39]Nemhauser, J.L., Hong, F. and Chory, J. (2006) Different Plant Hormones Regulate Similar Processes through Largely

Nonoverlapping Transcriptional Responses. Cell, 126, 467-475.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cell.2006.05.050

[40]蒋细旺. 植物细胞工程[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41]Jeandet, P., Clément, C. and Courot, E. (2014) Resveratrol Production at Large Scale Using Plant Cell Suspensions.

Engineering in Life Sciences, 14, 622-632.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2/elsc.201400022

[42]Cha, M., Shim, S.H., Kim, S.H., Kim, O.T., Lee, S.W., Kwon, S.Y. and Baek, K.H. (2012) Production of Taxadiene

from Cultured Ginseng Roots Transformed with Taxadiene Synthase Gene. BMB Reports, 45, 589-594.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5483/BMBRep.2012.45.10.085

[43]方芳, 戴传超, 张波, 梁侨丽. 茅苍术悬浮细胞系建立及内生真菌诱导子对其挥发油积累的影响[J]. 中草药,

2009, 40(3): 452-455.

[44]Fatima, S., Mujib, A. and Tonk, D. (2015) NaCl Amendment Improves Vinblastine and Vincristine Synthesis in Ca-

tharanthus roseus: A Case of Stress Signalling as Evidenced by Antioxidant Enzymes Activities.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121, 445-458.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1240-015-0715-5

[45]Durante, M., Caretto, S., Quarta, A., De Paolis, A., Nisi, R. and Mita, G. (2011) β-Cyclodextrins Enhance Artemisinin

Production in Artemisia annua Suspension Cell Cultures.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90, 1905-1913.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00253-011-3232-4

[46]Zhang, R., Zhang, B.-L., Li, G.-C., Xie, T., Hu, T. and Luo, Z.-Y. (2015) Enhancement of Ginsenoside Rg1 in Panax

ginseng Hairy Root by Overexpressing the α-L-Rhamnosidase Gene from Bifidobacterium breve. Biotechnology Let-ters, 37, 2091-2096.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0529-015-1889-y

[47]袁媛, 吕冬梅, 黄璐琦, 郭兰萍. 苍术不定根诱导培养的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07, 32(1): 65-66.

[48]Murthy, H.N., Lee, E.-J. and Paek, K.-Y. (2014) Production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from Cell and Organ Cultures:

Strategies and Approaches for Biomass Improvement and Metabolite Accumulation.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PCTOC), 118, 1-16.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1240-014-0467-7

[49]郭兰萍, 黄璐琦, 阎玉凝. 土壤中无机元素对茅苍术道地性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2, 27(4): 245-250.

[50]Expósito, O., Bonfill, M., Onrubia, M., Jané, A., Moyano, E., Cusidó, R.M., Palazón, J. and Pi?ol, M.T. (2009) Effect

of Taxol Feeding on Taxol and Related Taxane Production in Taxus baccata Suspension Cultures. New Biotechnology, 25, 252-259.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nbt.2008.11.001

[51]Verma, P., Khan, S.A., Mathur, A.K., Ghosh, S., Shanker, K. and Kalra, A. (2014) Improved Sanguinarine Production

via Biotic and Abiotic Elicitations and Precursor Feeding in Cell Suspensions of Latex-Less Variety of Papaver som-niferum with Their Gene Expression Studies and Upscaling in Bioreactor. Protoplasma, 251, 1359-1371.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00709-014-0638-8

[52]Almagro, L., Perez, A.J.L. and Pedre?o, M.A. (2011) New Method to Enhance Ajmalicine Production in Catharanthus

roseus Cell Cultures Based on the Use of Cyclodextrins. Biotechnology Letters, 33, 381-385.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0529-010-0430-6

[53]Yuan, Y., Liu, Y.J., Huang, L.Q., Cui, G.H. and Fu, G.F. (2008) Soil Acidity Elevates Some Phytohormone and β-

Eudesmol Contents in Roo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 56, 133-137.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34/S1021443709010191

[54]Pazzagli, L., Seidl-Seiboth, V., Barsottini, M., Vargas, W.A., Scala, A. and Mukherjee, P.K. (2014) Cerato-Platanins:

Elicitors and Effectors. Plant Science, 228, 79-87.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plantsci.2014.02.009

[55]Bahabadi, S.E., Sharifi, M., Chashmi, N.A., Murata, J. and Satake, H. (2014)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of Lignan Ac-

赵丹等

cumulation in Hairy Root Cultures of Linum album Using Biotic Elicitors. Acta Physiologiae Plantarum, 36, 3325-

3331.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11738-014-1700-z

[56]吕立新, 王宏伟, 梁雪飞, 郝思静, 杜威, 朱虹, 戴传超. 不同化学型和季节变化对茅苍术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

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24): 7300-7310.

[57]陈佳昕, 戴传超, 李霞, 田林双, 谢慧. 茅苍术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在组培苗中的回接[J]. 广西植物, 2008,

28(2): 256-260.

[58]张波, 戴传超, 方芳, 陈佳昕. 三种内生真菌对茅苍术组培苗的生长及主要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9, 28(4): 704-709.

[59]张霁, 刘大会, 郭兰萍, 金航, 杨光, 周洁. 不同温度下丛枝菌根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和挥发油的影响[J]. 中草药,

2011, 42(2): 372-375.

[60]陶金华, 汪冬庚, 濮雪莲, 赵喜, 江曙. H2O2介导内生真菌诱导子促进茅苍术细胞HMGR的活化和β-枝叶醇的

生物合成[J]. 中草药, 2013, 44(19): 2740-2744.

[61]Ren, C.G., Chen, Y. and Dai, C.C. (2014) Erratum to: Cross-Talk between Calcium-Calmodulin and Brassinolide for

Fungal Endophyte-Induced Volatile Oil Accumulation of Atractylodes lancea Plantlets. Journal of Plant Growth Reg-

ulation, 33, 903-903.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07/s00344-014-9430-4

[62]Wang, Y., Dai, C.C., Zhao, Y.W. and Peng, Y. (2011) Fungal Endophyte-Induced Volatile Oil Accumulation in Atrac-

tylodes lancea Plantlets Is Mediated by Nitric Oxide, Salicylic Acid and Hydrogen Peroxide. Process Biochemistry, 46,

730-735.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16/j.procbio.2010.11.020

[63]陶金华, 濮雪莲, 江曙. 内生真菌诱导子对茅苍术细胞生长及苍术素积累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1):

27-31.

[64]Ren, C.G. and Dai, C.C. (2013) Nitric Oxide and Brassinosteroids Mediated Fungal Endophyte-Induced Volatile Oil

Production through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Pathways in Atractylodes lancea Plantlets.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55, 1136-1146.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jipb.12087

[65]Wang, X.M., Yang, B., Ren, C.G., Wang, H.W., Wang, J.Y. and Dai, C.C. (2015) Involvement of Abscis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in Signal Cascade Regulating Bacterial Endophyte-Induced Volatile Oil Biosynthesis in Plantlets of

Atractylodes lancea. Physiologia Plantarum, 153, 30-42.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ppl.12236

[66]Mahmoud, S.S. and Croteau, R.B. (2001)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Essential Oil Yield and Composition in Mint by

Altering Expression of Deoxyxylulose Phosphate Reductoisomerase and Menthofuran Synthas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8915-8920.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73/pnas.141237298

[67]Botella-Pavía, P. and Rodríguez-Concepción, M. (2006) Carotenoid Biotechnology in Plants for Nutritionally Im-

proved Foods. Physiologia Plantarum, 126, 369-381.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j.1399-3054.2006.00632.x

[68]王凌健, 方欣, 杨长青, 李建戌, 陈晓亚. 植物萜类次生代谢及其调控[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3(12): 1030-

1046.

[69]Lu, X., Zhang, L., Zhang, F., Jiang, W., Shen, Q., Zhang, L., Lv, Z., Wang, G. and Tang, K. (2013) AaORA, a Tri-

chome-Specific AP2/ERF Transcription Factor of Artemisia annua, Is a Positive Regulator in the Artemisinin Biosyn-

thetic Pathway and in Disease Resistance to Botrytis cinerea. New Phytologist, 198, 1191-1202.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11/nph.12207

[70]Broun, P. and Somerville, C. (2001) Progress in Plant Metabolic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98, 8925-8927.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73/pnas.171310598

[71]Liu, Q., Majdi, M., Cankar, K., Goedbloed, M., Charnikhova, T., Verstappen, F.W., de Vos, R.C., Beekwilder, J., van

der Krol, S. and Bouwmeester, H.J. (2011) Reconstitution of the Costunolide Biosynthetic Pathway in Yeast and Nico-

tiana benthamiana. PLoS ONE, 6, e23255.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371/journal.pone.0023255

[72]黎万奎, 胡之璧. 内生菌与天然药物[J]. 中国天然药物, 2005, 3(4): 193-199.

[73]Ignea, C., Cvetkovic, I., Loupassaki, S., Kefalas, P., Johnson, C.B., Kampranis, S.C. and Makris, A.M. (2011) Im-

proving Yeast Strains Using Recyclable Integration Casset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Plant Terpenoids.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10, 4.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186/1475-2859-10-4

[74]Paddon, C.J. and Keasling, J.D. (2014) Semi-Synthetic Artemisinin: A Model for the Use of Synthetic Biology in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12, 355-367.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038/nrmicro3240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或处理,根据地物反射和发射的波谱特性

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参考题

《药用植物》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药用植物学;鸡爪黄连;道地药材;云锦纹;中药;企边桂;维管束;晶纤维;炮制;药品标准;晶纤维;显微鉴定;车轮纹;生药鉴定;后含物; 二、填空题 1.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 2.植物体内最常见的晶体有和两大类。 3.植物表皮上的毛茸通常有和两种。 4.常见生药的分类方法有、、等。 5.药材一般在植物生长停止,花叶萎谢的休眠期或在春季发芽前采集。 6.生药干燥的方法通常有、、3种。 7.是根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的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对药物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传统制药技术。 8.目前我国生药质量控制主要采用三级标准,依次是、、。 9.适用于含挥发性成分药材中的水分测定。 10.挥发油的含量测定中,适用于测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上的挥发油。 11.绵马贯众来源于科植物的干燥根茎及叶柄残基。 12.冬虫夏草身上有~ 条环纹。‘ 13.麻黄具有的功效是、、。 14.大黄来源于科、、。 15.何首乌的横切面上,皮部常有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从而形成“花纹”。16.黄连、川乌都来源于科,其化学成分主要是类。 17.白芍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它的功效是、、。18.厚朴主产于、等省份。 19.肉桂是科植物的干燥树皮,具有、、的功效。 20.检查黄芪中的氨基酸及多肽,需加入0.2%的试液,最终呈色。 21.甘草的功效是、、、、。 22.人参、三七来源于科,药用部位是。 23.人参具有复叶,花序,成熟果实色。 24.当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和。 25.柴胡来源于科,具有、、功效。 26.在薄荷叶粉末中提取薄荷醇晶体,然后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结晶少量,初显黄色至橙黄色,再加水1滴,即变为色。 27.桔梗入药部位是;季节采挖;主要化学成分是。 28。红花是科植物的干燥花,其主要化学成分是,它的主要功效是。29.川贝母是科植物、、、的干燥鳞茎。 30.生药的传统经验鉴别有、、、、、等简便快捷方法。 31.类药材应在植物生长最旺时,或在花蕾时或在花盛开而果实尚未成熟时采收。 32.生药在贮存中保管不当常出现、、等变质现象。 33.是国家对药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34.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贵重药品的水分测定。 35.冬虫夏草来源于麦角菌科真菌寄生在昆虫幼虫体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与进展 教学大纲 学时:36学时考试方式:考试与综述 教学方式:讲授与实习考察主讲老师:王弘 课程类型:本科生选修课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中药、天然药物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 开设目的: 人类面对各种疾病危害、资源危机等严重问题,新的药用资源寻找和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增强,天然药物在解除疾病危害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益被重视,需求量急剧增加。药用植物资源是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天然药物的主要来源,但由于人们长期的过度采挖,造成生态破坏,致使多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如何科学保护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是天然药物研究领域急待解决的问题。 药用植物资源学研究范围广泛,是采用多学科手段和方法研究植物资源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本课程是在介绍药用植物资源学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同时,注重该领域研究新成果的介绍,并安排一定课时的实习考察,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拓宽知识,为今后的研究生学习和从事天然药物相关研究打好基础,因此对于药学院学生有必要学习药用植物资源研究的相关知识。作为一门选修课,也可以满足对中药和天然药物研究有兴趣的医学部学生的需要,广泛的指导人们有方向、有目的探寻新的药用资源,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利用。 课程内容 一、概论 4学时 植物资源基本概念 药用植物资源学的发展历史-本草学 药用植物资源的特点与分类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与优势资源 4 学时 药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基础知识简介 药用植物资源分布与道地药材

三、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和保护 4学时 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药用植物园和保护区介绍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四、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2 学时 植物资源化学的基本知识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进展 五、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性发展 6学时 植物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 药用植物资源的三级开发研究 药用植物新资源的发现 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途经- 研究范例介绍 六、民族植物药和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3学时 民族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国外植物药的研究进展 七、新技术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学时 生物技术、3S技术等在药用植物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八、参观与考察 10学时 药用植物园、栽培基地参观 药用植物资源科研及实际应用考察

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药用植物学》 主讲教师:石福臣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以3种常用药用植物为例,阐述其中药资源状况及发展前景 2、列举5种属于裸子植物的药用植物,阐述其主要识别特征及野生及栽培现状 3、列举5种属于木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分析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4、列举5种属于草本双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说明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5、列举3种属于木本单子叶植物的药用植物,描述其关键识别特征及资源状况 6、在唇形科和玄参科中各列举2种药用植物,比较分析其分类学特征和各自资源分 布状况 7、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变态根在药用植物环境适应中的意义 8、结合具体药用植物分析蔷薇科内各亚科间在特征上的演化规律 9、列举5种豆科药用植物,分别阐述其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国内资源状况 10、列举5种百合科药用植物,分析其形态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阐述各自的 资源状况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现状的研究

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及利用现状的研究 王登高 贵州大学林学院 摘要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拥有较多特色药材,为加快毕节地区药用植物的开发利用,充分挖掘本地区中药材资源用于生产加工和科学研究,对外展示本地区富有特色的药材资源,本文从毕节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为加快药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利用现状 1.引言 毕节地区拥有众多品质优、分布广的名贵药材,如大方的天麻、黔西的杜仲、金沙的银耳、织金的黔党参等,因而被称誉为“地道药材之乡",其中尤以半夏的栽培最为广泛,最具规模。 加快毕节地区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建立统一大型的药材栽培基地,打造毕节的药用植物品牌,就应该对毕节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现状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认知,对药材栽培的前景进行评估,本文对毕节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分布状况及现阶段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为本地区开利用发药用植物提供合理的依据。 2.毕节地区的基本情况 2.1地理位置 毕节市典型的岩溶山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屋脊,位于东经105°36′——106°43′,北纬26°21′——27°46′之间,处于乌蒙山区,东部和南部与本省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六盘水市接壤,西部和北部与云南省、四川省毗邻。 毕节处在滇东高原向黔中山原丘陵过渡的倾斜地带,境内多山,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400米,最高点赫章韭菜坪2900.6米,为全省最高点,最低海拔457米,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全区总面积26844.5平方公里,高原山地占93.3%,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两大水系,长江流域面积占95.38%,珠江流域面积占4.62%,是乌江、赤水河、北盘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其地貌特征是地势西高东低,地形随山势而异,西部平坦缓和,中部切割强烈。东部起伏轻微 2.2 气候条件 毕节市大部分地方属北亚热带温凉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适中。雨日多,降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各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01.8—1780.2小时,年平均气温10 5—15.0℃,一月平均气温17——4.3℃,七月平均气温17.6——24.9℃,稳定通过10℃的有效积温2544.6—4617.1℃;年平均降水量848.6—1394.4毫米,月变率大,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5至9月;无霜期205—297天。特别是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偏暖,我区冬季温度逐渐偏高,暖冬趋势明显,对越冬作物和喜温的热带果树、多年生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 摘要:通过这一学期公选课对药用植物简单的学习,对药用植物及其保健价值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下是我对药用植物的简要论述。 一、药用植物的概念 主要是指医学上用于防病、治病的植物。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也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药的植物。药用植物种类繁多, 三、发展历史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 种。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其中 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 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 1949年后,对 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有计划的调查研究、开发利用和引种栽培。编写出版了《中药志》、《中药大辞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多种药物专著,收载的药用植物达5000多种, 三、药物分类 在中国古代,《神农本草经》把药物按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神农本草经集注》中除沿用三品分类外,又创造了按药物属性分为草木部、果部、菜部、米谷部的方法。《本草纲目》中采用了自然属性分类法,将 所收药物分为16纲60类,并以生理生态条件为依据,将草类药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石草、苔类等。这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 药用植物学按植物系统分类,则可反映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利形态解剖和成分等方面的研究。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常按药用部分分类,分为根、根茎、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等类,便于药材特征的鉴别和掌握其栽培特点。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的方法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第六章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的方法 目的要求 掌握:资源调查准备工作;资源调查内业工作。 熟悉:药用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资源的评价。 了解:资源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基本背景资料 当今中药行业引用的数据资料基本是来源于20年前(第三次全国中草药资源普查)的统计资料! 《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占156种,其中属于中药物种的占主体。 中药资源调查的意义 中药现代化的迫切要求和基础工作。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需要。 中药行业的战术需求。 中药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形象。 中药资源调查的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准备 组织准备基本程序 制定并提交计划任务书→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立项→组织有关单位召开调查准备会议→建立组织机构→讨论和审定技术方案和工作计划→确定各单位和部门职责→举办技术培训(含野外调查和自救生存练习)

物质准备(1) 收集资料:调查地区的动植物资源资料,地图、生产规划、研究报告等资料。 动植物资料:区域生态系统、植被和植物群落以及动植物志等。 物质准备(2) 地图资料: 地形图、植被图、土壤图、农业和林业区划图。 野外物资: 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或摄像机,照度计、温湿度计、枝剪、标本架。 技术准备 制定技术方案:外业调查技术方案→编写野外调查实施细则→编制各种记录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编制工作日程表。 确定取样调查方法:取样调查的精度和误差,取样单位和取样方法,标准样方调查 1、线路调查 2、样地调查 常用样地调查取样方法:典型取样法、随机取样法、系统取样法、分层取样法。 技术准备 “3S”技术调查法: 遥感(RS,remote sensing)是指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的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光、微波等探测仪器,通过摄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摘要目的:为当前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在简要回顾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当前急需研究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保护、药用植物资源的“道地性”研究及药用植物资源的质量控制和评价等3个问题进行讨论。结果:我国在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果,但还存在不足和误区。结论: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关键词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在当今“人类要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下,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受到各国的关注;在我国这样一个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且应用中草药历史悠久的国家,自然更加受到重视。为了今后更好地发展我国药用植物资源,迎接即将来的21世纪。本文在简要回顾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所

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就当前急需研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的 回顾 建国49年来,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己逐步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和多学科的研究和汗发的特点,取得了显着成果。 1.1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整理经过30余年的考察,已查明我国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3位,其中药用植物有11146种[1],相继出版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着作,如《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新华本草纲要》、《中国本草图录》、《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中药区划》等,使我国在药用植物的调查、整理和总结工作方面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1.2药用植物的引种裁培 目前,我国家种的大宗药用植物就有150多种,种植面积已达440多万亩,在选择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及组织培养育种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据初步统计,49年来由野生转为家种的药用植物不下60种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浅谈药用植物学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药用植物学是一门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细胞组织培养、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科学。药用植物学的任务主要是系统地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关键词:药用植物、药物价值、药物特征、药用植物的发展等 内容:据统计,我国药用资源种类达12694种,其中药用植物383科233属11020种(含种下等级),药用动物414科879属1590种,药用矿物84种〔2〕.可见我国药用资源80%多的种类是中草药类,当今人类回归自然热持续升温,为发展我国传统医药提供了广阔前景. “九五”期间对常用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其成果对澄清品种混乱,提高鉴定水平,保证中药材质量,促进中药材标准化,国际化,开发利用新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但中药材品种混乱和质量下降的局面至今仍未得到有效的遏制.我国先后对400多种中药材做了较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填补了一大批中草药化学成分空白,筛选出800多个生物活性成分.目前已完成500多种中药的传统炮制经验的收集整理及技术规范制订,在遵守古老炮制的基础上对近100种常用中药进行现代炮制技术,工艺及其机理研究,较具民族特色和医学体系的藏、蒙、维等民族医药己相继制定了地方标准.牛黄麝香、虎骨、犀牛角、冬虫夏草菌丝等名贵中药的人工制品或代用品大大缓解了对其天然野生资源的压力,但中草药品种退化依然严重,生产管理粗放,名贵药材资源长期紧缺,不少品种已濒临灭绝.本着立中药材国际名牌,扬中医药世界美誉,我国已建立了一大批名优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全国约有200个品种,中药材道地性的系统研究已经启动. (一)药用植物栽培的发展简史:古代由于药物中植物类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代把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把药学称为“本草学”。 汉代:《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37种。 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将药物按其自然属 性分类。 唐代:李勣、苏敬等,《新修本草》,载药844种,我国第一部药 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载药1746种,是宋代以前本草发展最完 整的文献。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附方11096条。是我国16世纪以前祖国药学或中药学的全面总结。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中未收载的有716种。 此外,清代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专论植物的著作,附图精细,考证详实,很有价值。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世界上最早的区系植物志。 明-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的综述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宗霖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概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文综述了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概况、开发利用情况。阐述了资源的保护、培育与利用;探索了实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途径,并附之于自我对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的看法。 关键字:药用植物开发利用可持续中国 参考文献: 康健王蓝,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中国林业 士林等. 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 ]. 中国中药, 2005, (15). 麦娥, 高海琪1 加强中药野生资源保护刻不容缓[J ]. 中国药业, 2004, (08). 中国药材公司. 中国中药区划[M ]. 科学, 1995. 西林等. 中药濒危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 ]. 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 Util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Resourees Li Zonglin 前言:我国是应用天然药物最为广泛、最为久远的国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大量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文化与理论,即中医药文化理论。进入21世纪后,传统草药和近代东西方发展起来的植物药被认为是将来健康产业中最具有生命力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长期采挖以及滥用资源致使植被破坏、生态恶化,许多野生药用植物蕴藏量大大减少。为了解决这些药用植物--特别是那些药效明显、生境特殊、引种困难的药用植物的资源日渐匮乏的问题,科研人员、相关企业和一些政府部门作了大量工作,在保护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和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植物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 药用植物资源种类概况 2007-01-19 17:27:15| 分类:陌尘草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药用植物资源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及种子植物等植物类群。目前,中国药用植物资源有385科、2312属、11118种(包括9905种、1208个种以下单元)。藻类、菌类、地衣类同属低等植物,药用资源共计92科、179属、463种;苔藓类、蕨类、种子植物为高等植物,药用资源计划性293科、2134属、10553种。也就是说,约95%的药用植物资源属于高等植物,其中种子植物占90%以上,而藻类、菌类、地衣类、苔藓类、蕨类等孢子植物仅占8.6%。显然,种子植物是中国药用植物资源的主体。 藻类:中国藻类植物估计有数千种其中药用藻类资源共计划处42科、53属、114种。药用藻类中较重要的是红藻、绿藻和褐藻,占种数的88%。红藻门药用植物中种数较多的科有江篱科(1属8种)、石花菜科(2属7种)、红毛菜科(2属7种)、松节藻科(3属4种)、红翎菜科(2属4种)、仙菜科(2属4种)等。绿藻门的主要科是石莼科(2属11种)和双星藻科(1属5种)。褐藻门的半数以上的药用种集中在马尾藻科(1属12种),该科也是药用藻类中最大的科。

就目前来讲,藻类植物中药用种数最多的是海洋藻类,据报道,中国药用海藻有120种以上。海藻中已用作药材的主要有海带、昆布、马尾藻、羊栖菜、海蒿子等。药用海藻中石花菜、蜈蚣藻、海蕴,石莼、海萝。鹿角菜、裙带菜。鸡毛菜、皱紫菜。海黍子、宣藻。肠浒苔、美舌藻(鹤鸪莱)、海人草等为较常见的种类。中国70年代引入的巨藻亦可药用。淡水藻类药用的主要有脆轮藻、普通水绵和小球藻等,陆生藻主要是念珠藻(葛仙米)和发状念珠藻(发菜)等。 菌类:中药资源所涉及的菌类只限于真菌。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是药用低等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药用真菌中比较重要的是子囊菌和担子菌两个纲。担子菌纲尤为突出,药用种数约占药用真菌的90%。 担子菌中70%的药用种集中在6个较大的科,即多孔菌科(27属74种)、口蘑科(18属45种)、红菇科(2属33种)、牛肝菌科(5属16种)。马勃科(6属13种)和蘑菇科(2属12种)。主要药用属有多孔菌属、羊肚菌属、红菇属、侧耳属等。灵芝属的植物全世界有100余种,中国有73种,是世界上灵芝种数最多的国家,海南省是中国的“灵芝王国”,有50余种。本属可药用的有7种。担子菌中常用药材主要有茯苓、猪苓、灵芝、紫芝、雷丸、马勃、银耳等,其他还有猴头菌、云芝、竹黄、侧耳、木耳、苦白

福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

福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 保护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 胡明芳(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中心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首次论述了目前列入濒危物种名录的福建药用植物种类及保护管理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资源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福建濒危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可持续利用对策 Conservation actuality and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for endangered medicinal purposes wild botany resources of Fujian Hu Mingfang (Fujian Provinci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Center of Wild Fauna and Flora) Abstract: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type to place on the endangered species categories and the 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mananement actuality for medicinal purposes wild botany for the first time,and indicates its exist problem,further to provide th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 for the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Key words: fujian,endangered,wild,medicinal botany,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continuable utilization, countermeasure 药用野生动植物是珍贵的自然资源,是中医药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北纬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浅议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及对策 药用植物指的是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防病、治病、补益等特种功效,可加工中药和兽医用药的经济作物。 中药是祖国医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多年来,中医、中药对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民众身体素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西药相比较,中药绝大部分是野生或栽培植物,具有取材天然、来源丰富、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作用平稳、毒副作用小等独特优点。它不仅对预防和治疗疾病有特殊疗效,而且还有补益身体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健康长寿,也越来越把注意力从化学合成药转向天然药,希望从天然药中开发出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从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这为药用植物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契机。 目前,中医学的发展对于药用植物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许多药用植物单靠野生资源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用药需要。通过对我省野生药用植物的调查和栽培措施将野生变家植,建立栽培生产基地,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不断扩大药材来源,以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 一、甘肃省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甘肃省位于祖国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地域辽阔。介于北纬32°11′~42°57′、东经92°13′~108°46′之间。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4.72%,居全国第7位。甘肃是个多山的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成雨机会少,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漫长,春夏界线不分明,夏季短促,气温高,秋季降温快。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甘肃药用资源1527种,其中属于国家382个重点品种的有276种,大宗地道药材31余种。如:当归、党参、黄芪、大黄、甘草、羌活、秦艽、锁阳、麻黄、远志、猪苓、知母、地骨皮、黄苓、柴葫、半夏、冬花、杏仁、苦参、赤芍、刺五加等等。 甘肃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结合部,在植物区系的分布上有天生的复杂性,不仅有黄土高原的区系分布,而且还有西亚的一些植物区系分布,所以甘肃药材的地道性比较突出。这里的丰富是地道药材丰富。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简述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谈谈药用植物资源加工情况和发展战略 一、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概况: 药用植物,是指具预防,治疗和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总称。其植株的全部或一部分供药用或作为制药工业的原料。广义而言,可包括用作营养剂、某些嗜好品、调味品、色素添加剂,及农药和兽医用药的植物资源。 中国是药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药用植物的发现、使用和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有关史料中曾有“伏羲尝百药”、“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等记载。虽都属于传说,但说明药用植物的发现和利用,是古代人类通过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逐渐积累经验和知识的结果。到春秋战国时,已有关于药用植物的文字记载。《诗经》和《山海经》中记录了50余种药用植物。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整理出来的《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存秦汉时代最古的医方,其中记载的植物类药有115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外国的药用植物如红花、安石榴、胡桃、大蒜等也相继传到中国。历代学者专门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约成书于秦汉之际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类药就有252种。此后,著名的本草书籍有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唐代苏敬等的《新修本草》、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以及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其中《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收集宋代以前的各家本草加以整理总结,收载植物类药达1100余种,有不少现已佚失的本草资料赖此得以保存。到明代,《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类药已达1200多种。我国地域辽阔,从寒温带直到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是世界上植物生物多样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全国已知植物约有 25 700 种 ,其中很多植物具有药用价值。20世纪80年代 ,我国曾经进行过全面系统的资源调查 , 发现我国的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包括 383 科 ,2 309 属 ,11 146 种,其中藻、菌、地衣类低等植物有 459 种 ,苔藓、蕨类、种子植物类高等植物有 10 687 种。临床常用的植物药材有 700 多种 ,其中 300 多种以人工栽培为主 ,传统中药材的 80 %为野生资源,人参、杜仲、银杏等植物为我国所独有的植物。 植物类药材中,根及根茎类药材有200~250种;果实种子类药材有180~230种;全草类药材有160~180种;花类药材有60~70种;叶类药材有50~60种;皮类药材有30~40种;藤木类药材有40~50种;菌藻类药材有20种左右;植物类药材加工品如胆南星、青黛、竹茹等20~25种。 近30年来,植物药制药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植物药产业化的发展和国际化的进程,植物制药技术大量地吸收和利用现代制药的先进理论、工艺、设备、技术和质量管理观念,传统的作坊加工工艺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先进方法技术,这些方法技术有很多是引进和利用了现代化工、制药、食品等多个行业,并不断加以改革完善,以适应植物制药的特点[5]。植物药的剂型已经由传统的汤、膏、丹、丸、散等发展到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等现代制药的主要经典剂型。制药技术上,已经基本形成适宜植物药功效及成分特点的提取、分离、浓缩、纯化、精制、干燥、成型等较为成熟的工艺与相应设备。我国热带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从药用植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是新药研究的传统方式,也是我国新药研究的优势和特色。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研究天然药物在我

中国药用植物资源

2中国药用植物资源区域化分布 在我国八大行政区域中,药用植物种类多寡排列次序为西南、中南、华东、西北、东北、华北[2],其中西南和中南地区药用种类最丰富,约占全国总数的50%~60%,各省(区)的中药资源种类约为3000~4000种,最多达5000多种。华东和西北地区药用植物约占全国的30%,东北和华北地区约占10%左右。高原和山地分布多于丘陵区,丘陵区又多于平原区。 西南地区药用植物有4800种,历来就有川、广、云、贵道地药材的美称。云南药用植物有4758种,约占总数的30%,居全国之首。四川药用植物约有4000种,约占全国的22%,裸子植物种数居全国第一,蕨类和被子植物仅次于云南。峨眉山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地区,有药用植物1645种。贵州有药用植物3900种,占全国种数的20%,西藏有药用植物1460种。 中南地区的广西省有药用植物资源4000多种,广东、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均有2000种以上。华东地区的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山东、上海市等均有药用植物资源1000种以上。西北区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相对较少,但蕴藏量大,特产药材突出。东北地区珍贵种类多,蕴藏量和产量大,代表种有人参、黄芪、鹿茸,等。华北地区是我国暖温带中药材的集中产区。 不同药材种类的蕴藏量和产量差异极大。根及根茎类药材占320种药材蕴藏量和产量的1/2以上,蕴藏量在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区最大,占全国10%以上,辽宁、河北、四川、贵州、云南等次之,占1%以上。种子及果实类药材蕴藏量占7%,年产量占20%,以东北最多,其次是华北、中南和西南地区。花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5%,以东部地区较多。全草类药材蕴藏量占17%,年产量占7%,以北方各边疆省区最多。叶类药材蕴藏量占10%,年产量占2%,以新疆和黑龙江地区最多。皮类蕴藏量和年产量均占4%,以东北大小兴安岭地区最多,其次是华中地区。藤木类药材蕴藏量占2.5%,年产量占4%,以东北长白山和华南、西南山区蕴藏丰富。菌类药材蕴藏量占1%,年产量占4%,以栽培为主,蕴藏量较大的是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等省。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包括藻类、菌类、地衣类、蕨类和种子植物等类群,共有11118种,385科,2312属[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83]。按照我国气候特点、土壤和植被类型,以及药用植物的自然地理分布特点,我国大致可分为八大药用植物区[艾铁民.药用植物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2:370-382] 东北药用植物区包括大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地区和松辽平原地区三个小区。是我国“关药”的主产区,拥有许多优质的药材,代表的有关黄柏、刺五加、五味子、桔梗、地榆、关升麻、黄茋、党参,赤芍,关龙胆等,还是我国种植人参的最主要产地。 华北药用植物区有辽东、山东低地丘陵地区,黄淮海平原及辽河下游平原地区,黄土高原三个主要产地区。有“怀药”和“北药”之称。本区药用植物资源1500种,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地黄、杏仁、金银花、黄茋、党参、山药、怀牛漆、山楂、菊花、紫苑、北沙参、远志、银柴胡、知母、黄岑、连翘、北苍术、玉竹等。 华中药用植物区本区是我国地道药材“浙药”、“淮药”、“南药”的主产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和南岭山地地区三小区。代表的药用植物有姜黄、栀子、白芍、茯苓、延胡索、东贝母、菊花、葛根、牡丹皮、白术、乌药、半夏等。 西南药用植物区本区药用植物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质量优。植物药4800种,是地道药材“川药”、“云药”、“贵药”产区。主要的植物区有秦巴山地区,四川盆地地区,贵州高原地区,云南高原地区,盛产的药用植物有茯苓、厚朴、胡黄连、猪苓、天麻、半夏、川续断、天冬门等。而“川药”代表有川麦冬、川附子、川郁金、川黄连、川乌、川白芍、川独活、川党参、川黄麻、厚朴、黄柏等;“贵药”代表有半夏、天麻、天冬、黄精、杜仲、吴茱萸、通草等;“云药”代表有云木香、云苓、云归、冬虫夏草、雪莲花、雪灵芝、红景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摘要:阐述了秦岭地区药用植物分布以及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的药用价值和利用现状。 关键词:秦岭药用植物山茱萸茯苓重楼铁线莲天麻性状药理作用 正文: 秦岭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我国温带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为众多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本区蕴藏着较为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 据了解,秦岭地区药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太白山作为秦岭的主峰之一,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一说。本次植物资源调查主要针对秦岭地区的山茱萸、茯苓、七叶一枝花(重楼)、萱草、铁线莲、大百合等药用植物的药理作用、分布及其利用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 一、资源举例 (一)、山茱萸 简介 秦岭是半野生药用木本植物山茱萸的主产区由于该区地形地貌复杂立地条 件差异很大从而使得山茱萸的生长状况产量和质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山茱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老枝黑褐色,嫩枝绿色。叶对生,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5—12厘米,宽约7.5厘米,顶端尖,基部浑圆或楔形,表面疏生柔毛,背面毛较密,侧脉6—8对,脉腋有黄褐色短柔毛;叶柄长约1厘米,有平贴毛。伞形花序腋生,先叶开花,有4个小型苞片,卵圆形,褐色,花黄色;花萼4裂,裂片宽三角形;花瓣4,卵形;花盘环状,肉质。核果椭圆形,成熟时红色。花期5—6月,果期8—10月。药用功效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山茱萸有强心作用,山茱萸注射液2-8mg/kg静脉注射可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肌收缩性和心输出量,提高心脏工作效率。犬注射后,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左心室内压均升高。山茱萸注射液能对抗家兔、大鼠晚期失血性休克,使休克动物血压升高,肾血流量增加,延长动物存活时间。 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山茱萸不同组分对免疫系统影响不同,水煎液可降低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抑制SRBC或DNCB(2,4-二硝基氯苯)所致迟发型超敏反应,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山茱萸总苷和熊果酸能明显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转化,抑制LA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生成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对器官移植产生的排斥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每日腹腔注射山茱萸总苷500mg/kg,连续给药6天,可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心脏后的存活时间。而水煎液对体液免疫有促进作用,可加速血清抗体IgG、IgM形成。 3、抗炎、抗菌 山茱萸水煎剂对二甲苯、蛋清、醋酸等致炎物引起的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及肉芽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肿胀组织中PGE含量无明显影响,能降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的含量,减轻肾上腺细胞损害。提示其抗炎机理与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有关,对PGE合成释放无明显抑制作

药用植物资源学

药用植物资源学:就是研究药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蕴藏量、活性成分及其时间、空间变化规律与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以及相关信息管理的学科。 药用植物资源学特点:地域性分散性有限性与可解体性可再生性多用性国际性 研究内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药用植物资源区划与产地适宜性分析药用植物资源的野生抚育与可持续利用药用植物资源的动态规律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积极寻找与扩大药用植物新资源濒危药用植物资源评价与监测 三大自然区域:东部湿润西北干旱青藏高寒 三向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形成有规律的更替 3 垂直地带性:随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三大区域分布特征:东部季风区域以纬向分布明显;西北干旱地区以经向分布明显;青藏高 寒区域以垂直分布明显 蕴藏量: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间与区域范围的自然蕴藏量,可分为总蕴藏量与可利 用蕴藏量 产量:指家种(栽培)的药用植物资源的生产量 单株产量:指一株药用植物资源部位的平均产量 经济量:指药用植物资源在一定时期与区域内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蕴藏量,即可利用蕴藏量年允收量:指一年内允许采收的量,既不影响其自然更新与保证永续利用的采收量 最大持续量:就是保证在采收某种药用植物资源时,仍能保持其原有资源量,并能正常自然更新时所允许的采收最大参量 资源再生率:指某种药用植物资源再生量与资源利用量的比值大于等于1时,就可以做到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蕴藏量=单位面积产量*总面积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就是植物化学与药用植物资源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而形成的学科,论述植物化学成分的类型、性质、提取方法与结构分析,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化学成分的类型、质量、数量、时间、空间等基本属性及其变化规律 药用植物资源化学研究范围与任务: 1、从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研究植物化学 2、研究药用植物资源中有用成分的积累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3、开发药用植物新资源的研究 形成特点:植物基因的表达受植物生长因素的影响,从而影响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 1、地理环境海拔:不同海拔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的形成;地理位置:同一种植物生长在 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次生代谢产物 2、气候条件: 季节:季节的变化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光:影响药用植物次生代 谢产物的形成;水:温度 3、异常次生代谢:由于植物遭受某些刺激,如物理、化学或生物而产生的物质称为异常次生 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可能原本缺乏或含量很少,经刺激后迅速、大量产生,就是一种应激产物,且有饱与作用,称为植物保护素 4、代谢过程成分变化生成碱、酚类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16, 5(3), 74-82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6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journal/br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10.12677/br.2016.53011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Medicinal Plant Atractylodes lancea Dan Zhao, Jiayu Zhou, Chuanchao Dai*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Jiangsu Key Laboratory for Microbes and Functional Genomics, Jiangsu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Industrialization of Microbial Resources, Nanjing Jiangsu Received: May. 4th, 2016; accepted: May. 21st, 2016; published: May. 30th,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sodocs.net/doc/6411904023.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Atractylodes lancea is a famous Chinese genuine medicine use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of over exploitation, the storage amount of Atractylodes lancea reduced sharply in recent years. Therefore, A. lancea needs urgent protec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existing resources of A. lan-cea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medicinal cultiv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biotechnology tools that have been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lancea, aiming at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A. lancea. Keywords Atractylodes lancea, Genuine Medicine, Tissue Culture, Genetic Engineering, Microbial Engineering 药用植物茅苍术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 赵丹,周佳宇,戴传超*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微生物与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微生物资源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南京 收稿日期:2016年5月4日;录用日期:2016年5月21日;发布日期:2016年5月30日 *通讯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