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巩固[含答案解析]第三十九篇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复习巩固[含

答案解析]第三十九篇

第1题【单选题】

常熟市志载:“嘉靖年间,楼寇多次自沿江侵犯县境焚掠民居。知县王铁率兵民齐心筑城抗倭,并屡次出击,打败入侵者。”材料中的“知县王铁率兵民齐心抗倭”发生在( )

A、秦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在学习“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这一主题时,某同学制作了下列学习卡片,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

A、1处

B、2处

C、3处

D、4处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明朝抗倭名将是( )

A、林则徐

B、戚继光

C、岳飞

D、文天祥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明朝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最远到达( )

A、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红海沿岸和波斯湾

C、非洲最南端和红海沿岸

D、非洲东海岸和波斯湾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一幅展板,同学们搜集了下列几幅图片,这些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经济重心南移

B、古代对外交流

C、中央集权加强

D、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自负的盛世帝国理所当然地对外贸易视为朝贡制度的延伸,明朝的对外贸易就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其中典型的例证是( )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郑成功收复台湾

【答案】:

【解析】:

第7题【填空题】

填写图片说明。

图一人物:______,事迹:抗击倭寇。

图二人物:郑成功,事迹:______。

图三人物:______,事迹: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答案】:

【解析】:

第8题【问答题】

假如你生活在15世纪中国明朝,并随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请回答:(1)郑和的船队从我国何处出发?最远到哪里?沿途经过了哪两个大洋?(2)2014年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第几周年?(3)请说一说,你们的船队在往返时装载的货物有何变化?

【答案】:

【解析】:

第9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胡汉交融和中西贯通的特点,展示了博大开放、汇纳百川与充满创新活力的时代精神。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唐)

材料三:使明代初期显得与众不同,但又同汉、唐、宋等朝代初期业绩典范相称的举措,是将帝国的骄傲播向四方,尤其是他们惊人的海上远征。

——罗兹墨菲《亚洲史》

材料四: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唐代中外交往的典型事例并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假如你是一位唐朝时期南京的读书人,从家中出发经材料二中的“此河”进京赶考,你首先经过的是哪一段?

材料三,明代初期“惊人的海上远征”主要由谁领导?最远到达哪里?

材料四,乾隆帝“宁可求全关不开”的心态在现实中演化为什么政策?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从唐至清,中国古代对外政策变化的轨迹。对于这种变化你有何感想?

【答案】:

【解析】:

第10题【材料分析题】

近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请回答:

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政府哪位皇帝组织哪两次反击战?最终双方签订了哪一条约从而解决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图片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至少两点)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一条著名的商路

材料二:今年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飞抵西安开始为期3天的访华行程,世界聚焦“西安会见”,为何选择西安?有媒体分析认为,西安与印度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渊源:贞观初年一位高僧曾从这里出发,前往印度,取得佛经后又回到这里翻译佛经、弘扬佛法。

材料三: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有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材料四:明朝著名的航海家郑和描述船队远航的情景: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写出材料一种这条商路的名称及其起点。

材料二中的“一位高僧”是谁?

根据材料三写出当时“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郑和为什么能成功地实现远航?

【答案】:

【解析】:

第12题【综合题】

14世纪开始,当两方发生巨大变化时,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让我们一起沿着下列时间轴,走进那段历史。

阅读时间轴。把相应的空格处补充完整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观察时间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新航路早多长时间?其目的是什么?

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城一体,而清朝却推行什么政策与世隔绝?其推行该政策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③当英国、美国和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起资本主义制度时,中国的政治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答案】:

【解析】:

第13题【综合题】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年,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该材料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

该活动本身反映出一种什么精神?

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

【解析】: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交通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实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是包括铁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管道等各种满足货物和旅客运输的需求而建设的基础设施。 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经济特征而划定的某一地理区域。区域经济进步是国家好区域之间的长期追求目标,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好基础。尤其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持续增长意义更加重大。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进步,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情况,平原的交通密度大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二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与交通基础设施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越高;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基础设施越高。我国一直以来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大就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例如,我国区域增长经历的不同阶段:1949-1987年间各地都相对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

区发展相对落后;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2006年该战略进入国家规划,标志我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0余年了,西部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2009年修建青藏铁路为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物质方面的保障,方便与沿海各省的交流与沟通。可见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国《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游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同时,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还有最经典的例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可见交通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如果没有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文明如何得以快速传播,人类的文明如何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 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我国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部和西部的交

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安城讲课)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什么地方? 2、郑和为什么不远万里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带出国哪些东西,又带回国哪些东西? 3、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4、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怎样的航海奇迹?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郑和下西洋远航成功的原因? 2、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3、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带来的影响、著名的传教士。 项目 人物 航 线 时 间 人 数 次 数 规 模 郑和 27000人 52艘 哥伦布 西班牙——巴拿马群岛 1492—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达标测试】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郑和下西洋、外国传教士来华等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封建君主专制,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其中有一传教士帮徐光启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是我国的天文学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是 A 马可波罗 B 汤若望 C 汤显祖 D 阿倍仲麻吕 6、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明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 A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B 戚继光率戚家军扫平倭寇 C 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 明朝的海军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7、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限制了明朝对外交流和发展④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鉴真 9、中国人民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地区的经济交流。 A 亚非 B 美洲 C 东亚 D 欧洲 10、明朝中叶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的原因有 ①国势衰败②传教士来华的影响③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④清军入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总结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题 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3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是。 32、秦国通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3、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34、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36、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定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8、秦中央政府设、、三个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9、新创并首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4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41、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42、秦朝为抗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是。 43、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是。 44、秦长城的西起东至。 4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46、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地点是。 48、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49、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皇帝是、。 50、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 51、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5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53、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54、公元前119年,大将、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0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xx 2难点:xxxx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 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xx: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xx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xxxx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八十四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 八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 ④北魏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淝水之战留给我们的成语有(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草木皆兵 C、三顾茅庐 D、草船借箭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 【解析】: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郑和下西洋。(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2、能力培养:(1)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队规模、贸易交换、作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的认识。 重点:明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内容不仅 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 艰难的精神。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二、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航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规模巨大 三、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每一节课前5分钟,学生进行讲故事。 第二环节:课前提问,小组挑战时间,主要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第三环节:教授新课 明代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郑和下西

洋就发生于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介绍郑和的资料,如: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名叫三保,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16岁时,被选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讲清西洋的地理概念。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共28年里,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的基本航线,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和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的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时,百艘船舰竞相出发,场面壮观。郑和的船只,包括了宝船、坐船、战船、马船、水船、粮船等,按照一定的队形出发。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2课

《西欧走出中古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艺复兴时期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进而使学生理解文艺复兴的本质。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自然科学成就,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全面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文艺复兴的本质和主要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教学难点为: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用事先制作好的表格,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 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②欧洲封建教会对思想文化的摧残和对人们进行精神世界的控制。进而分析:随着新型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产生,从而掀起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也就可以讲清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二.“人文主义”概念 ①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清其含义; ②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评价: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进步性。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局限性; ③在介绍文艺复兴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成就时,要注意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内涵。 三.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①注意强调他们是文艺复兴时期三个不同阶段的代表人物。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一位艺术大师;而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向西欧发展时的一位英国文学巨匠。 ②要求熟识课本插图和有关史料,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他们勤勉治学,献身艺术,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可贵精神。 ③“天文学领域成就”虽然安排在课文小字部分,但同样不可忽视。应该强调天文学是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率先发起反对封建教会的斗争。对哥白尼、布鲁诺等一批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及新天文学理论的创立可以简要讲述,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扩展学习内容。 ④自由阅读卡《欧洲最早的印刷机》,建议穿插在“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成就”之后指导学生阅读,使相关学习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而引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欧洲的文艺复兴。⑤最后,总结出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主要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 港。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 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 大事件? 四、教材精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 1 杂的﹑高级的生物,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 3、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P4-6 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农耕文化 P8-9 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 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 二、南方农耕文化 P10-11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三、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原始聚落 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小短文集20180622

新题型训练:历史九年级小短文集 1.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 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创新 改变我们的生活(1分)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人类迎来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比尔·盖茨的微软品牌为代表,信息科技不断创新。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技术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字数不足80则酌情扣分。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2分,“创新”关键词1分,史实正确1分,共4分) 2.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形成了以英法主导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爆发,该体系崩溃。二 战后,美苏主导的雅尔塔体系运作,进而形成两极格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进入新千年 后,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形成,多强们正致力于发展经济,世界向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3. 巴黎和会引发五四运动 1919年1月,一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与德国签署《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移交给日本。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的愤怒。5月4日在北京引发了伟大的爱国运动: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华沙条约》签字 欧盟总部 科索沃战争 世界格局的演变 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崩溃。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一超多强的政治格局凸显。欧盟是多强之一,进入新世纪后多强们的经济 迅速发展,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趋势方向发展。 5.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列宁 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 中国革命 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1917年,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革命以苏联为师,但两国国情不同,毛泽东领导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 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6. 伏尔泰 17、18世纪(1分),法国(1分)启蒙运动爆发,伏尔泰是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天赋 人权(1分)。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的解放(1分),(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及亚洲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分)。 7. 中国守军在卢沟桥抗击日军 《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为对付共同的敌人,1942年,美苏中英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 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8. 《独立宣言》的签署 林肯在战场上 汽船 爱迪生和他发明的灯泡 美国的发展史 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使美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完成了工业革命的美国, 在第二次工业个革命中,电力技术的发展又走在了其他国家的前面。国家的独立和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为美国促进生产力大发展并走向世界之巅奠定了基础。 五大国首脑在千年首脑会议上 巴黎和会四巨头 雅尔塔会议主要国家元首 巴黎和会三巨头 五四运动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王进华 教材分析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课文由8个部分组成:“历史坊”、“E链接”和“新视窗”着重讲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WTO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故事园”和“七色光”着重介绍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有利于共同进步。“探究角”、“送你一句话”和“我能行”着重讲越有民族性的文化艺术,才越有世界意义,以及我为世博献计献策。 本课在学生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向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前有四年级第二单元《屈辱与抗争》,五年级第一学期《10鉴真东渡》、《11玄奘西行》、《13通西域下西洋》、《16开放的中国》、后有五年级第二学期《9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0 “蓝盔”在行动》。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和平时的谈话了解到学生具有以下情况: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如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耳染目睹对于中国股市、商业的影响,但对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2、大多数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不过新大陆的发现对于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说不清。 3、多数学生知道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例,但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好处知道不多。 4、少数学生听到过WTO的名称,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对于世界的经济交流有何作用,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能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 3、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

2020专题七八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治格局

启示: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文明互鉴合作共赢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简答题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有关? 2.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起点和终点指今天的哪里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哪个皇帝在位时,又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4.列举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商品?(分别二个) 5.唐朝时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有谁?他们做出怎样的贡献? 6.今天,我们研究古代西域的山川物产及社会习俗,可以借鉴哪本书? 7.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叫什么? 8.我国航海史上壮举是什么事件?及起止时间?

9.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0.郑和下西洋路线?最远到达哪里? 11.郑和下西洋意义? 12.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13.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14.这一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15.清政府设立什么机构,垄断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16..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什么外交政策?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基础准则是什么?哪一年谁提出来的? 17.哪一年的什么会议,谁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下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8.哪一年第几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哪一年的什么事件,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哪一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新航线开辟始于何时?有哪些国家走在前列? 21.新航线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期中哪个是根本原因? 22.哪一年,谁到达好望角?哪一年谁到达印度? 23.哪一年,谁发现新大陆?谁的船队实现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24.新航线开辟有什么积极和消极影响?

启示: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间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简答题 1.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 2.一战起止时间及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两大集团主要包括哪些国家?中国属于哪个集团? 3.一战爆发的标志及转折点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4.一战性质是什么? 5.一战影响是什么? 6.巴黎和会,通过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产生什么影响? 7.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产生了什么影响? 8.怎样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10.二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哪两大集团?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后练习四十七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后练习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历尽艰辛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里的“西天”是指( ) A、天竺 B、新罗 C、新疆 D、西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至今依然屹立在云南大理的古建筑,见证了当时汉族与南诏的友好交往。南诏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 A、苗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和白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朝以她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新罗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曾先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其共同意义主要在于( ) A、加强经济交流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侵略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右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 A、鉴真和尚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 A、繁荣与开放 B、光照四邻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对外交流的频繁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创立的制度中,用于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 ) A、安西都护府 B、和亲 C、羁縻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解析】: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 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八十六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4课民族危机的空前严重华师大版课后练 习第八十六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结论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井冈山会师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张学良回忆(1901年—2001年)说:“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张学良“36岁”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是( )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重庆谈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中共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根本出发点是( )

A、粉碎国民党亲日派企图 B、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 C、力图改善国共两党关系 D、加剧国民党内部矛盾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舒国惠在《红色大地》中记载:“对张学良来说,蒋介石反共和拖抗日后腿的做法,到1936年秋天时已忍无可忍”,这个晚动感情的人是东北军的头领,东北军的士兵特别反日,因为他们在东北的家乡,在 ______之后就被日本军队占领。”(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胜利……在今天以前,是我们屈辱悲苦的黑暗时代,自今天起,将是我们富强康乐自由平等的光明时代。……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今日得以昭雪。”文中“空前的胜利”、“中国五十年”及“东北十四年的大耻”分别是指( ) A、北伐战争、《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 B、抗战胜利、《马关条约》、九·一八事变 C、重庆谈判、《辛丑条约》、七七事变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 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 (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 二、东亚文化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 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三、作业指导 1.练习与测评 2.探索与争鸣 3.解题的基本要求: (1)、举2——3个儒家学说的实例,揭示它们“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 (2)、举例说明,差异与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调和;并在此基础上肯定“和而不同”的思想的积极意义。 (3)、字数在300以上(含300)。 四、课后总结:

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第15课 三国鼎立巩固辅导四十八

2019-2020年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立与民族大融合 第15课三国鼎立巩固辅导四十八 第1题【单选题】 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 ) A、 B、 C、 D、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曹操在《蒿里行》中描述:“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其主要原因是( ) A、黄巾起义的破坏 B、东汉政权瓦解 C、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小刚同学为某位历史人物撰写《感动历史颁奖词》: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这位历史人物应该是( )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孙权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参考下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 )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根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的共同点,在下列选项中选出一个与其相符的战役(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大泽乡起义 D、赤壁之战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这段材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 【答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