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国际学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1 总论 (1)

1.1 项目名称 (1)

1.2 项目建设单位 (1)

1.3 报告编制单位 (1)

1.4 报告编制依据 (1)

1.5 项目建设地址 (2)

1.6 项目建设内容 (2)

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2)

1.8 项目建设工期 (3)

1.9 结论与建议 (3)

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4)

2.1 项目建设背景 (4)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5)

3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8)

3.1项目建设地址 (8)

3.2建设条件 (8)

4 建设方案 (15)

4.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15)

4.2 建设方案 (17)

4.3 辅助工程设计 (31)

5 项目土地利用情况 (35)

5.1项目选址 (35)

5.2土地利用情况 (35)

5.3节约集约用地措施 (38)

6 节能节水 (39)

6.1 节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39)

6.2 节能节水措施 (40)

7 环境影响评价 (44)

7.1 环境保护规范及标准 (44)

7.2 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44)

7.3 项目建设与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45)

7.4 环境保护措施 (46)

7.5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47)

8 安全、卫生与消防 (48)

8.1 安全、卫生等危害因素分析 (48)

8.2 安全、卫生防护措施 (48)

8.3 消防设施 (51)

9 项目管理及人员培训 (52)

9.1 项目实施管理及管理机构体系 (52)

9.2 人员培训 (52)

9.3 劳动制度 (53)

10 建设进度及项目招标 (54)

10.1 项目招标管理 (54)

10.2 项目建设工期和施工进度 (56)

11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7)

11.1 投资估算编制的依据及办法 (57)

11.2 总投资估算 (58)

11.3 资金来源及使用方案 (61)

12 效益分析及社会评价 (62)

12.1 项目效益分析 (62)

12.2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62)

12.3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63)

12.4 社会风险分析 (63)

12.5 社会评价结论 (63)

13 研究结论及建议 (65)

13.1 研究结论 (65)

13.2 建议 (65)

1 总论

1.1 项目名称

学校项目

1.2 项目建设单位

本项目建设单位是XX学校筹备委员会

1.3 报告编制单位

XX。

1.4 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原国家计委编写组编著.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8]24号文下发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

3、XX人民政府办公厅陕政办发[2008]25号文下发的《XX建设用地指标(2007年版)》;

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建标[2002]102号);

5、《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6、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国际XX区内,项目地块位于XX。项目总占地面积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

1.6 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拟征地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进行XX 学校项目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及规模如下:

XX学校集幼儿园、完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于一体,共设臵216个班,学生人数规模达11460人。(幼儿园按30个班,每班30人设臵;小学按60个班,每班50人设臵;初级中学按60个班,每班60人设臵;高级中学按66个班,每班60人设臵)建设内容主要分为高中部、初中部、小学及幼儿园四个部分及科技馆、图书馆、操场、美术馆、体育馆、行政楼、教学楼等教学及公共附属设施建设,共计建筑面积279290平方米,容积率为0.85,建筑密度为21%,绿地率为29%。

1.7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方案

经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65374万元,其中建设费用65074,铺底流动资金300万元。

资金来源为项目建设单位自筹。

根据本项目的建设内容、项目建设单位的实际情况,本项目建设工期初步安排为3年,即2011年8月~2014年7月。

1.9 结论与建议

经论证,本项目建设依据充分,建设条件具备,项目建成后可提升XXXX区服务配套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建议项目建设单位抓紧做好项目勘察设计、项目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在建设过程中加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议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协调,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尽快发挥效益。

2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1.1XX国际XX区概况

X。

2.1.2XX附属中学简介

XX附属中学是XXXX市碑林区的一所完全中学,创建于1971年,1985年成为首批XX重点中学。2009年4月14日成为“XX示范高中”。

学校现占地51亩,建筑面积30437平方米,拥有全国唯一的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空中大操场,建成了相对独立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学校藏书量达23万余册,现有实验室、功能教室等各类部室78个。学校建成了先进的校园网,共装备计算机576台,服务器6台,视频展示台86套。

学校现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88人,中级教师88人,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数达教师总数的85.6%,全校共有118名教师研究生毕(结)业。

学校高考成绩显著,成为全国名牌大学在陕招生的重要基地。1999年至2005年七年间,共有254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高考重点线达线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学校囊括高考全省理科前4名,8名学生进入高考全省理科前10名,51名学生考入清华、北

大。2005年,谢尼同学以686分的优异成绩夺得高考全省文科状元,49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中考成绩出类拔萃,实行中考以来,学校包揽5届XX市中考状元,其中多次囊括前三名,高分段学生人数及比例连年以绝对优势位居XX市首位。数、理、化等学科竞赛获奖规格和总人数在全省遥遥领先。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学校在XX范围内实现了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四个一流”,教育理念、学校管理、教育质量“三个领先”,形成了“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崇尚务实、追求卓越”的办学特色,被誉为“古城管理之星,三秦质量之光”。

在新的世纪里,XX附属中学正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办成既出人才,又出经验,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有鲜明特色的名牌学校。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是XX国际XX区提升服务配套的需要

XX国际XX区是XX“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是XX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北扩、东拓、西联”的前沿区域,是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物流引擎和商贸枢纽。XX国际XX区以建设国际化、生态化为特色的超大型现代商贸物流园区为目标,打造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建设成为西部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产业聚集地和XX东部新城。

XX国际XX区自成立以来,本着边规划,边建设、边招商的理念,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先后有14个项目落户园区。随着园区的快速发展,区内聚集人口不断增多,根据XX国际XX区总体规划,一期建设区内人口规模将达到28.65万人。人口的不断增多,对求学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本项目建设以提升园区配套为目标,以满足区域新增人口对基础教育的需求为基础。项目建设是XX功能分区及国际XX区教育功能完善的需要。

2.2.2是XX附属中学扩大教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据调查,XX国际XX区所在地周边现有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全日制小学14所,现有的大部分学校均校舍陈旧、教学设施落后,生均校舍面积极不达标。导致XX国际XX区现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园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区内聚集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XX附属中学作为首批XX重点中学。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拥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强大的师资力量,在新的世纪里,XX附属中学正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致力于把学校办成既出人才,又出经验,在国内有重要影响、有鲜明特色的名牌学校。本项目建设正是XX附属中学进一步扩大教学规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需要。

2.2.3是提升当地教育水平的需要

教育关乎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深远的意义和历史作用。

教育项目实施的效益是指社会与个人通过教育获得的经济利益,如:犯罪率的降低、社会凝聚力的增强、技术进步、儿童死亡人数的减少等。

本项目实施后有利于提升当地教育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3 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3.1项目建设地址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XX国际XX区内,项目地块位于XX。项目总占地面积582亩(388016平方米),其中代征路约86.8亩(57851平方米),项目净用地495.2亩(约330165平方米)。

3.2建设条件

3.2.1地质

XX区位于XX东部,距市中心5公里,全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辖9个街道办事处,33个社区,226个行政村,人口50余万,因境内遗存始建于隋代的古XX而得名。

XX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呈阶梯形倾斜,浐、灞、渭河三水穿境而过,山、川、塬、坡、沟、滩俱全,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所形成的地域差异和各种类型的小气候环境,不仅给区内种植各种新鲜果蔬和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更为建设层次鲜明、立体多样、最具活力、最适人居生活的生态型都市新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理资源。

XX区内为典型风成黄土台塬,塬面被黄土覆盖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V”字型深切沟谷,切割深度从几十至几百米,塬面与河谷高差悬殊,塬坡陡峻。总体而言,白

鹿原地貌起伏、渐变、丰富,集山、塬、沟于一体,有利于构建丰富多彩的景观地质结构具有二元结构特征,上部为黄土状土层,底层表面为Q3-Q4黄土状粘土,具有二级湿度,下部为砂卵石层,地震烈度为7度。底层结构主要是灞河的冲击,洪冲击平原区,总体地形平坦开阔。低阶地土体结构为黄粘土、沙土,高阶地土体结构为黄土、黄粘土、沙土。潜水位埋深由低阶地向高阶地增大,从小于10米至50米或更深。

3.2.2河流水文

“八水绕XX,XX居其三”,浐、灞、渭三河穿流交汇,得水独多。XX八景之一“灞柳风雪”远近闻名;白鹿原上的鲸鱼沟飞瀑流泉,曲径通幽;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茂林修竹,鸟语花香。近年来,全区累计投资9亿元实施浐灞河综合治理,建成橡胶坝8座,建成生态景观区6300亩,形成了万余亩流动水体景观。灞河入渭段也被批准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大绿工程造林4.55万亩,全区林地总面积达到21.5万亩,林地覆盖率达到43%。区内还有地热资源,面积达60平方公里。全区果树面积10万亩,形成了以浐灞河流域为主的5万亩葡萄、猕猴桃生产基地,以洪庆山为主的2万亩核桃、杏、石榴等小杂果基地和以白鹿原、霸陵坡为主的3万亩大粒樱桃基地。

3.2.3气象气候

XX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冷暖分明,主导风向为东

北风。

年平均气温 9.4℃

极端最高气温 37℃

极端最低气温 -16.8℃

最大积雪厚度 18cm

最大冻土深度 30-40cm

年均降雨量 613.9mm

年均蒸发量 837.1mm

年无霜期 182天

年日照时数 2350h

3.2.4社会经济条件

近年来,XX区以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坚持“规划立区、特色建区、生态强区、产业兴区、城市带区”发展战略,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建材、冶炼、锻铸造等传统产业为基础,以新材料、光机电、纳米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纺织、印刷、家具制造、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城郊型工业产业结构。2007年,区委、区政府立足区情,审时度势,确立了构筑“三区、两带、两片、一中心”经济发展大格局的新思路。三区:即以XX国际XX区为依托的北部区域,打造西部物流集聚区、农产品交易区、高尚住宅区;以XX科技工业园为核心的中部区域,打造以装备制造业、环保新型材料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以纺织城综合发展区为核心的南部区域,打造以房地产、商贸、创意文化等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两带:即浐、灞、渭河沿岸,打

造以亲水型房地产为主的人居、商贸产业带;沿东三环、纺渭路、西临快速干道城市段等重要路段,打造以商贸、金融、娱乐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产业带。两片:以白鹿原与鲸鱼沟为主的东南片和以洪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东北片,重点发展文化科教、休闲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一中心:做好与广运潭、世界园艺博览会项目的规划对接,借力发展,在其周边区域建设现代服务业中心。

近年来,XX区立足主城区定位,紧紧围绕“打造XX东部新城区,建设人文生态新XX”这一发展主题,坚持走“规划引领、招商引资、环境创优、投融资并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全面加快城市郊区向主城区转变、生态强区向经济强区转变,区域经济社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已经成为XX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和主力军,战略地位和比较优势日益彰显。

截至2010年底,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66亿元,同比增长15%,取得了五年净增100亿元的斐然成就,是“十五”末的5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历史性地突破10亿元大关,完成10.02亿元,年均增长38%,是“十五”末的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58.2亿元,同比增长32%,是“十五”末的5.6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20%,是“十五”末的3.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实现38亿元,同比增长20%,是“十五”末的2.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达到8206元和20573元,实现了年均增长1000元和2000元的目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去年荣获“XX城区经济社

会发展争先进位奖”,在全省、全市的知名度、影响力迅速提升。今年上半年,经济社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高位运行的良好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环保新材料、纺织服装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物流、房地产、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园区占全区经济的比重日益扩大。2008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我们启动了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规划,规划中的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总面积37平方公里,已被市委、市政府批准为正局级机构,并下放了项目立项、规划、土地、环评、建设等相关管理权限。近5年来,累计引进项目105个,实际利用内资153亿元人民币,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新加坡盛邦、北京龙湖、海航地产等一批国内外500强企业相继入驻。积极实施总部经济战略,引进总部经济体15家,直接贡献财税2亿元。目前区域内已基本形成XX区、XX国际XX区、纺织城综合发展区、浐灞生态区“一驾马车、四轮驱动”的发展格局。

作为XX东部新城,XX是城市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在XX市第四轮城市规划修编中,XX城市建设面积由原来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139平方公里,占XX新增建设面积的一半以上。同时,随着XX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以及大XX规划的启动,XX已整建制并入XX城区版图,拥有无可比拟的区位优势、空间优势和后发优势,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客商竞相投资兴业的热土。未来几年,随着纺织城综合发展区、XX国际XX区、浐灞生态区在辖区内的深度开发建设,以及世界园艺

博览会会址、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地铁一号线、城东客运站、XX 火车站东站、XX滨河生态公园等项目的陆续建成,“一架马车,四轮驱动”的优势将会更加凸显,将会为XX聚集更大的人气,迎来更大的商机。我们将把握机遇,紧抓商机,围绕国家产业政策,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面加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市配套功能,大力发展以物流、房地产、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效的新型工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3.2.5外部配套条件

1、供电

电源接自XX市XX区的供电网,电源供应有保证。

2、供水

XX区配水加压站能保证满足本项目建设及入住后居民生活用水的水量、水压、水质的要求。

3、排水

该项目统一规划雨、污水处理管网。雨水经暗渠汇集后可直接排入雨水管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水市政污水管网。

4、通讯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通讯服务商已将电缆接至园区各处。通信网络信号已实现全区覆盖,通话质量清晰。电信网络运营服务商已将光缆接至区内。

5、交通

XX国际XX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铁路交通上,XX国际XX区内的XX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是由铁道部规划的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货物可经陇海线发往全国各地;公路交通上,XX 国际XX区通过城市三环路和绕城高速与周边多条国道及全国“米”字型高速公路网融会,运力覆盖全国;航空交通上,日常航空运输由咸阳国际机场承担,应急物流运输由园区内的窑村机场承担,航空运输可遍及全球;城市交通上,除融入城市公交网络外,XX地铁一号线、三号线贯通园区,城市服务功能覆盖整个区域。园区依托XX铁路集装箱货运中心站、XX公路码头和XX综合保税区三大支撑平台,通过公、铁、航、海多式联运,承接沿海港口功能内移,将迅速形成商贸、物流、加工、服务等产业聚集。成为西北地区连接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门户和桥梁,成为服务陕西、覆盖西北、辐射欧亚大陆桥节点城市的物流体系平台。

4 建设方案

4.1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4.1.1指导思想

本项目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将教育近期需要和长远发展相结合,以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为依据,结合项目现有实际情况,注重体现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安全、高质量的美好校园。

4.1.2建设原则

1、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根据地形及功能分区,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有机组织建筑空间布局,使建筑与绿化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创造人文与自然和谐一体的校园环境。

2、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一次规划、滚动发展,使学校建筑的工程建设变为城镇发展的积极要素。

3、注重校园室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为师生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交往聚合场所和活动空间。

4、建筑造型上突出时代感,使建筑个性鲜明,富有校园气息。

5、本项目各功能用房中,除设臵普通教室外,还将设臵音乐教室、美术、书法教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及其辅助用房以及图书馆、阅览室等公共教学用房及其辅助用房。参照《城市普

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关于公共教学用房及普通教室、专用教室使用面积的有关规定,各教室的单间使用面积见表4-2、4-3。按照要求,本项目各教学用房的使用面积以《城市普通中小学校舍建设标准》中城市普通完全中学的建设标准规定为基础,以略大于表中面积来设臵。

表4-1公共教学用房单间使用面积规划表

注:每类教室用房面积中包括辅助用房面积。

表4-2普通、专用教室单间使用面积规划表

注:每类教室用房面积中包括辅助用房面积。

4.1.3总平面设计原则

学校的总平面设计,应力求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

1、应遵守国家基建政策和有关建筑设计的设计规范、建设标准等要求,并认真贯彻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建设的具体规定。

2、学校总平面设计,应满足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要求,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校园内各栋建筑或一栋建筑前后几个体部之间,校内建筑与校外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应符合防火间距及卫生间距等有关规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