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图腾崇拜”到诗歌意象

从“图腾崇拜”到诗歌意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58572233.html,

从“图腾崇拜”到诗歌意象

作者:张如意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2年第10期

【摘要】图腾崇拜使人的情感第一次和大自然有了亲密接触,这种接触经过先秦的“比德”和魏晋南北朝“精神贵族”的开拓,从人最初的敬畏、恐惧走向全面的精神生活,于是,意象产生了。文学全面繁荣了,自我也全面丰富了。

【关键词】图腾崇拜比德精神贵族诗歌意象

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在原始社会后期产生的,它融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为一体,在世界原始民族中都曾普遍盛行。

鹿,柔顺而善于奔驰,和美而具有神力,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狼对于原始人群来说是非常可怕的野兽,它们往往集合成群,无论捕食或对付进犯之敌,都协同搏斗,富有灵性且凶猛异常,于是北方草原上的先民们由恐惧而敬奉,把它们视作自己的亲属和同类。

人们把图腾看成自己的祖先的标志,不仅认为图腾是自己的庇护者,而且幻想图腾能同自己交流,通过它们获得超人的力量。因此,便出现了一系列的膜拜图腾的仪式和习俗,把人类的期望或者恐惧敬畏的情感传递到这种自然的东西上去,正如蒙古萨满认为鹿能显灵,可以驱魔镇邪一样。这样人类的某种情绪第一次与自然景物有了一定的对应关系,并让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或社会功能。

有了这种人的原始想像与敬畏感和自然景物的对应关系之后,到了以政治哲学为主题的先秦,这种对应便从宗教和神话中脱身出来,过渡到了所谓的“比德”阶段。孔门儒学强调礼、乐、仁学,社会、宇宙和谐地融为一体,强调“天人合一”,因此许多自然景物或社会现象都被赋以人类的情感,但这种情感仅限在“道德”的范畴之内,人有善恶之分,自然、社会也具有了伦理的内容。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对自然的感受与伦理感情相交融。屈原的文章中“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虬龙鸾凤,世托君子”。山、水、星、辰都有着确定的伦理道德的含义。由于这种文化传统的延续,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里陈最良把《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解释为咏“后妃之贤德”。现如今,“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成了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的象征;京剧脸谱的色彩也予以道德含义,“墨、白、红、蓝、黄、绿”分别代表“刚、奸、忠、凶、勇、残”。这些以不同方式将社会的伦理感情与自然形象特征对应起来文化习惯,将“图腾崇拜”以来所形成的这种人与自然的联系结合得更紧,更全面,而且离人们的现实生活更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