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导入-2019年教育文档

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导入-2019年教育文档

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导入-2019年教育文档
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导入-2019年教育文档

法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导入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一个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教学体系,必须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法语教学中,语言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本文结合法语教学实践,探讨了文化教学导入在法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列举了文化教学导入的内容与方式,并分析了其作用与意义。

语言不仅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总和,更是社会的工具。在人类的发展演进史中,语言始终与文化一同发展。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普及和深入,现在的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学。法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法语达到交际的目的,而学习法语知识、掌握法语技能、提高应用法语的能力是与学习法语国家的文化密不可分的。因此,法语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导入。

一、文化教学导入的必要性

法语的学习是为了克服与法国人进行交往的语言障碍,了解法国社会与文化,增进文化交流,学术交流和相互了解。语言作为社会交际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有其使用规则,否则语法规则就会没有意义。这里的“使用规则”就是指语言系统之外,包括社会文化因素在内的运用语言进行正常交际的使用规则。因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才能完全被理解。

如果学生在学习法语的过程中不了解法国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则无法理解其真实的涵义。例如,法语中的“sur les barricades”这个词组,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在街垒上”,然而对于法国人而言,可以从这个词组联想到起义和战斗,因为在法国历史上,巴黎人民正是用修筑街垒的方法来反抗政府军队;又如,法国有句谚语:“Un repas sans fromage est une journée sans soleil.”意思是“一顿饭没有奶酪就像一天没看见太阳”。了解法国文化的人知道,奶酪是法国人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是法国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在法语表达中具有特殊作用。因此,文化教学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实践中对法语的理解

能力和运用能力,成为法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技能仍是我们法语教学的主体,我们教授社会文化知识的目的是将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为补充、丰富和完善法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排除交际障碍、准确恰当地运用法语交际。

二、文化教学导入的内容与方式

在法语教学中不可能对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学

习和导入,但若对以下两方面的文化进行适时、适当、适量地导入,将会有助于提高法语教学的效果。首先,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不容忽视。由于汉、法语言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常常在实际交际中造成理解和交流上的误差,因此向学生讲授一

些与日常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也就非常必要了。例如,在表达感谢时,法国人常说“pas de quoi”、“Je vous en prie”、“C’est un plaisir pur moi de vous aider.”(不客气,很高兴能够帮助您。)等。而中国人要谦虚一番“c’est ce que je dois faire.?”(这是我应该做的。),这会使对方不理解,认为做好事是出于工作或职责的需要,并非自愿而为。又如,在表达恭维时,法国人会说“Votre fran?ais est excellent !”(您的法语说得很棒!),由于中国人保守谦虚的思维惯性,听到对方这样的恭维和夸赞,会说“Ah,j’en suis encore loin!”(哦,我还差得远呢!)。于是,法国人再三强调说“Je pense vraiment que vous parlez bien fran?ais.”(我真的认为您讲得特别

好!)。中国人又继续谦虚,结果使气氛非常尴尬,使这位法国人不知所措,不敢再继续交谈下去。其次,影响理解或引起误解的文化内容还包括法语中大量的谚语。例如,“On lui a donné son sac.” (他被别人辞退了。),这则谚语所表达的涵义是:在十七世纪,法国工匠为谁家干活,都把工具袋留在那里,东家将袋子退给了他,就意味着让他到别处另谋生计。又如法语中的另一谚语“Revenons à nos moutons !” (言归正传),在1464年,一部名为《帕特兰律师的笑剧》(Farce de ma?tre Pathelin)的闹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羊倌骗律师说他将把他放养的绵羊卖给后者。律师在未见到羊的情况下先付了钱,随后便要求去看看他所买下的羊群,但羊倌却巧妙地岔开了话题。忐忑不安的律师

再次提出看羊的要求,羊倌依旧顾左右而言他。最后,急欲摆脱胡吹神侃以达到目的的律师脱口而出:“soit mais revenons à nos moutons. ”(好了,回到我们的羊上来吧!)如果不了解法国的文化背景及谚语知识,而是从汉语的文化角度进行思维的话,就可能分别把这两个法语谚语错误的理解为“有人把包给他了”和“回到我们的羊身上”。

可见文化教学内容丰富且多样,在法语教学中如何导入文化教学?首先,在法语教学中要介绍相关教学内容的背景知识。汉、法民族语言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准确理解,还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讲解《法语修订版 1》第一册第15课课文Manger en France (吃在法国)时,若先向学生介绍法国人的一日三餐和蜚声全球的法国大餐,特别是法国人的一日三餐,一般包括了头盘,今日主菜和餐后甜点,学生能在掌握这一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的大意,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具体语境。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堂讨论,内容可涉及法国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法国的音乐、电影、餐饮、体育、交通等。这些话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激发他们法语表达欲望。上述文化教学导入方式都非常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对法国的社会文化有更切身的体会。

三、文化教学导入的作用与意义

首先,文化教学的导入能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法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法语交际能力,由于中法文化是在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信仰、习俗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法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学生尽管能很好的掌握单词和语法知识,但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制约。教师只有在教学中注重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揭示隐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加强文化教学的导入,才能使学生认识真正的法国,了解法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从而掌握道地的法语,达到法语活学活用的目的,有助于学生融中法文化为一体,提高语言文化修养。

其次,文化教学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文化教学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法国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法语的兴趣和热情,更快更好地学习法语。传统的法语教学只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的知识信息含量少,不能活学活用。教师要善于比较中法文化差异,抓住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理解的难点,并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一些法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社会知识等。这样的加入文化教学的法语教学才会有声有色,生动多样,使学生学习法语时兴致盎然又印象深刻。

最后,文化教学的导入有利于教师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实践新型的教学方式。导入文化教学的法语教学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听、说、读、写、译的层面上,而更要上升到对法国文化由衷地热爱和深入地了解的层次。法国的文学、艺术、电影、时装、香水、音乐、美食等至今都在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也恰恰正是学生们的兴趣之所在。如果教师仅仅只会教授法语的单词和语法,对这些文化背景内容知之甚少,忽略了文化知识的传授,那么久而久之,学生会感到枯糙乏味,跨文化交际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法语水平,深入了解和钻研法国历史典故、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合适的导入文化教学,改变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实践以语言教学为主,以文化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使课堂教学成竹在胸且声形并茂,学生也将乐趣无穷并受益匪浅。

总之,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又无处不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法语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法语语言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应注重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把与法语、法国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穿插在教学中,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法语水平、促进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增强法语的教学效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获得正确的语言知识和较为全面的文化观。这同时给法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树立法语教学与文化

背景知识的传授是不可分割的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法国文化背景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法国语言的文化意识,或文化敏感性,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知识在法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文化教学是法语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语言的学习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学习。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626125449.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及方法

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 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职责本分,即教书育人,传承文化。小学阶段是打基础的阶段,而文化童子功是各种基础的基础。经典所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眼前的成绩,更是一种远行的力量。多年来,我一直孜孜不倦地坚持做一件事,就是“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我认为这是一个语文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所在,也是身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的自觉的追求。 经典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经过漫长时光的淘沥流传至今,影响深远且常读常新。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也是可以连续、固定带班的班主任,这种优势让我能够分学段、持续不断地深入推进学生的经典诵读。在实践过程中,我将经典的泛读与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通过每周一节的专门的国学课来系统地讲解,同时也坚持通过晨诵、午读等零散的时间带领学生通观通览,了解大义并适当背诵。在内容上,低段以《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为主,在识文断字的同时让学生规范言行举止,浸润君子风范;中段以《唐诗三百首》《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诗词格律为主,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声律美;高段则以《论语》《孟子》等四书经典为主,让学生体会经典中的辞气和意味,实现与圣贤心境和情操的契合。在进度上,基本保持了每半年一部经典的速度,这样小学六年下来,学生的积累不少于10部,可以让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童子功。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几年来,我持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实践和研究,虽然有过困惑,有过踌躇,但仍然认真地坚持了下来,陆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参加海淀区举办的传统文化系统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在2016年11月海淀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计案例评选活动”中,提交的案例被评为“一等奖”;指导的《论语伴我去远行》学生情景剧在2017年曹灿杯颁奖典礼上展演,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提交的论文《趣味导向有机融入——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评为二等奖,并发表在《北京教育》上。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放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教育的发展已经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一次飞跃性变革。英语教学工作也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构建新的模式,探索新的途径。中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英语教学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特点,英语课堂教学要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需要在继承以往英语课堂教学的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善于创新。离开创新,如果简单地沿用过去的思路和办法,英语教学显然难于奏效。 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一直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独创精神欠缺。因此,在与西方学生的比较中,我国学生的创造能力往往偏低。正如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批评的:“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有在创新中求发展。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在创造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创造学”和“教育学”原理,针对传统教育中有碍人的创造力提高的问题而提出的。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与动机、创造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个性等要素。 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教师本身来讲,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因时制宜,变化教学方式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 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特征: 1、创设自由、安全、和谐的情境和气氛。 2、学习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不独占整个教学活动时间。 3、注重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表达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急于下判断。 4、鼓励学生应用想象力,增进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教育,也可以说是指导学生发展创造的才能,鼓励学生经由创造的过程,学习做有效创造的活动。 二、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要创新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它比世界上最强大的电脑还要强几千倍。”因此,教师要以人为本,相信潜能,相信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可塑性,是不断变化发展与进步的个体。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实施“因材施教”,做到尖子生吃饱,中差生吃好。使全体学生自主参与,激励竞争,形成一个“兵教兵,兵教官,官教兵”,全班学生共同提高的统一整体。老师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应把学生看作是只会输入的“机器”,要了解,我们的学生也和我们一样,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大学法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法语文化意识培养摘要:大学法语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的发展更促使全球化的普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法语教师开始注重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在大学法语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已经提上日程。 一直以来,由于研究生考试的原因,众多高校更注重于法语语法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法国文化知识的学习,重语言、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存在已久,从而忽视了法语的人文性及对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早在20 世纪70 年代,跨文化交际理论已经形成。在大学教育中设置大学法语是为了借鉴与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知识与文化,促进民族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而不是单纯为了修学分、拿级考证。大学法语教育的核心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这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的发展更促使全球化的普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也愈加频繁。08 年奥运会,中国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数千万的外国人,这使得中外的文化交流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同时法语作为第三官方语言,更向我们印证了法国文化及法语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法语教师开始注重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那么如何在大学法语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呢?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就大学法语的学习现状而言,最主要的学习场所或者方式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讲授范围基本上是围绕课文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高校非法语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大学法语教材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再通过教师的扩展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但是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无论从风俗、饮食、道德标准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同时学生缺少与文章紧密相连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造成了学生在文章理解上存在一些问题,使其产生困惑。 大学法语教材在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文化知识可扩展和练习,涉及法国国家的地理、人文、经济、文化、艺术、风俗、制度及宗教等,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以上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师在课上的主导作用,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进一步挖掘文章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并对其进行拓展,从而将其有效纳入日常教学中。通过以上方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其文化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法语进行语言交际的能力。 二、对大学法语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绝大多数时间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统领全局,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通过恰当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学生是零起点,并且教学内容较多,从发音开始直到详尽的语法,学生是很难自己独立学习的。同时课本对于文化知识的介绍不是十分详尽,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想获得以上知识,很多的时候就依赖教师的积累。在大学法语的学习过程中,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多的时候还是靠教师课堂上的讲授。教师不仅是文化内容的传授者,也是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的促进者,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626125449.html,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 作者:邱胜尧 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05期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sodocs.net/doc/626125449.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偶合现象与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 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以儒家思想为主脉、文史哲为主体、道德教化为主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涵盖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维度的多方面整体,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伦理要义和智慧之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贵和持中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人本精神,知行合体的实用精神,义以为上的重德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有容乃大的开放精神等,建构了当代中国文化的宝库。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 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应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呢这是我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我们要培养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各学科教学中,除了学习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在各个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使其水乳交融,自然生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我们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使命。 数学是一门客观、精确的学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性,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爱学习,爱科学,坚持真理并为之奋斗的优秀品质,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我们教师要找到传统文化与数学学科的结合点,把它其中蕴含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挖掘出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我国丰富的民族数学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培养数学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浅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延伸与提高。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但是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以下是我结合几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a nation, is a driving force for national p rosper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is the extending and promoting the qu ality educ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theme of current education r eform,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main position of cultivating student 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But for a long time, the i mpact of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training of teachers in teac hing ignores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ability. How to carry out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clas sroom teaching, is each of our English teacher thought-provoking topi c. The following is my with several years of English teaching practic e to talk about his own views. 一、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动力源泉。 A, stimulate interest, is the source of power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大脑就会立即引起兴奋,思维变得敏捷和活跃,在学习中就能进入最佳状态,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形式,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 ". From the physiological, psychologic al point of view,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learning content, the br ain will immediately excited, thinking more agile and active, can ent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发表时间:2011-12-02T14:16:44.17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常金玲周柯光[导读]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 常金玲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264306;周柯光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265206 中国以五千年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化延续至今。我们知道越是国际化,越要民族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建设,势在必然。语文教学对于传统文化的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利用好这一传承的载体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实践,谈谈我的一点思考。 一、语文学科包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教材文本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因素。从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层面看,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 1.伦理道德文化。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民主、科学的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始终是割舍不去的精神文化主导。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材的编选更为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把道德的体验与学生的内心需求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新教材就选编了以前未进入过教材的如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莫怀戚的《散步》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2.历史哲学文化。语文教材中涉及很多的历史人物、文学作家、文化名人和历史事件,历史的积淀很厚重。这些文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和睿智的哲学精神,既有积极入世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抱负和豁达的人生观,又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气质,还有对社会各色人等的深刻剖析、对不同时代的理性批判,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历史文化的宝库。 3.民俗乡土文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现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冯骥才、莫言等的作品,以及四大古典名著节选,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这些作品包含着丰富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因为这些作品大都是从作者熟悉的时代风俗入手,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如鲁迅小说《社戏》、《故乡》中的社戏、省亲、江南水乡的菱角、罗汉豆、科举考试、茴香豆、酒店里的曲尺柜台,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腰鼓等,真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大百科全书。这些文章,能够把学生从现代生活拉回到对传统风俗人情的关注,品味到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 二、如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1.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光大。古往今来,大量的文学作品和文化典籍,既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同时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语文教材从中精选的上百篇诗文佳作,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通过学习这些艺术珍品,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的珍品中受到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陶冶,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脉搏。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传统文化典籍、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继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2.在语文教学中,给学生留出时间来诵读经典美文。 可开设阅读课,利用晚读前20分钟时间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发给文言版本或白话版本的书籍,扩大阅读面。上午、下午课前10分钟预备时间,可利用校园广播进行传统经典的诵读。①在初一年级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家诗》等内容。②在初二年级进行《四书》、《五经》选读。③初三年级“经、史、子、集”泛读。④开设校园“百家讲坛”,让优秀学生上台讲解国学经典,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3.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兴趣可促使学生主动地感知事物,并使注意力持久、观察敏锐、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记忆牢固、意志坚强、情绪高涨。总之,兴趣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有生气、有成效。 如在教学《内蒙访古》时,如果结合课文中对历史上民族矛盾的追述、对民族之间往来的称颂,诱发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早就交往密切,即使在战争年代,各民族人民仍然盼望民族之间加强友好往来,今天更应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这样就十分自然地进行了一次以加强民族团结为内容的传统文化教育。再如可以拓展学习阅读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闻一多的《七子之歌》等优秀的文章或诗歌,多角度地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深刻地体会民族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

法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法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3-01-21T08:49:05.280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9期供稿作者:李婷[导读]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文化,并对文化的形成、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 李婷(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本文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法语教学过程中加强法国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引入文化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只有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知识在法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才能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法语,并进行有效的交际。关键词:语言;法语教学;文化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它的文化,并对文化的形成、传承和传播具有重要的影响。我们也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形式的语言都有其文化内涵和背景,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或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所以,理解语言就离不开对其所属文化的了解,可以说,不了解所学国家的民族文化,便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该国语言。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对文化因素的引入以及渗透,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文化知识在法语教学中的作用 社会文化知识在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人们在领会语言含义时,不能不借助其文化背景知识。只有充分调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对语义进行思维、推理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解。因此在法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要注重法国文化知识的传授和重视当代社会文化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法语教学不仅仅让学生掌握法语语音、词汇及语法,还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法国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 在我国的法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在课堂上更多地进行语法规则和语言操练,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教与学成为完全脱离社会文化语境的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很好地掌握了单词和语法知识,但缺乏在不同场合恰当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在法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应该相辅相成,语言教学是文化教学的基础,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深化和归宿。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还要注重传授文化知识;不仅要注重语言表达形式上的正确,而且还要注重语言运用是否得体。 二、在法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的方法 在保证语言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引入一定的法国文化知识,不断培养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及识别文化差异的能力。 1.教师结合教材和自身的经历,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比如法国时装、饮食、电影、旅行、音乐等至今仍在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也恰恰是学生的爱好所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引入这些文化方面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法语》修订本第二册教材中第九课涉及到了巴黎地铁,课文很长,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内容,可以先介绍一些文化背景,让学生先了解到巴黎地铁是1900 年为迎接世界博览会而兴建,巴黎因此成为继伦敦之后,世界上第二座建造地铁交通的城市。如今,地铁已成为巴黎市内交通的主力军,共有14 条线路,其中14 号线是最新建成的,非常现代化,属于全自动无人驾驶的线路。每座地铁站内设有电子地图,无论老人还是孩子,甚至外国人,都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需要的线路。 2.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来扩大自己的法语语言和文化知识。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法国文学作品、法语报刊杂志或者一些富有法语国家文化习俗的书籍和文章,让他们注意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社会习俗等。还可以运用法语电影、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法语的实际运用耳濡目染,并增加法语学习的兴趣,拓宽法国文化方面的视野,了解真实、生动、具体的社会文化。 3.通过学生集体的语言实践学习来了解和体验异国文化。利用外语课堂,设置交际情境,如“问路”“打电话”“见面问候”“自我介绍”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素材进行创造性对话或自由交谈,并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发挥了他们的想像力,也能使语言学习更真实、自然,更接近实际生活。还可以开展校园法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法语活动,营造良好的法语文化氛围,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践中去体会语用原则,领悟法语文化在语用中的作用。 总之,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要具备一定的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法语教学中,不了解法国文化就很难学好地道的法语。因此不能仅限于语言系统本身,只有当学生同时掌握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才能在交际活动中自觉遵守和应用语用原则,减少语用失误,交际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要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强烈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认识文化知识在法语学习中的重要性,营造交流的语言环境,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把文化教学贯穿于法语教学活动的始终。参考文献: [1]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1999. [3]王惠德,曹德明.中国法语专业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育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 在新时代下如何更有效的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我认为应该注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教育。当前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社会转型升级的镇痛对教育工作者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古与今、中与洋之间的关系愈发复杂,甚至在新兴科技手段的冲击下发生了洋进中退、厚今薄古的不良风气。因此,在广大学校必须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并引导其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政方针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追求现代文明的和谐演进紧密的结合起来,以向学生传递社会正能量,増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养一代又一代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胸襟的知礼守法的学生群体 (二)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学习、借鉴、吸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内容,也有悖于时代精神的内容。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甄别、去芜存菁,注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发觉与当代转换,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明相融相通,与新型课堂相结合,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要求。 (三)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区域众多,一些有特色、有传承的地方文化亦可适当引入到教学中,起到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作用,把中华传统文

化融入到地方区域文化中去教授给学生。XX省自古就是一片历史悠久、物华天宝的沃土。这里不但人杰地灵,而且风景秀丽。因此,充分开展地域文化资源的体验课、兴趣课等课程,打造文化教育品牌,不断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手段,在现今的教学中不但很有必要,而且亟须开展 二、教学准备 (一)《唱脸谱》歌曲M及京剧《打龙袍》选段; (二)对应《唱脸谱》中歌词所唱人物,配上京剧中的脸谱图片; (三)包公的脸谱,并对脸谱形象和人物生平做简要介绍,配上包公的画像、影视剧照以及包公祠、包公园的图片。 三、教学目标 (一)激发学生对戏曲等传统文艺的兴趣; (二)通过认识包公,引导学生从包公事例中汲取优秀、向上的道德品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1.首先询问同学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歌曲,歌名是什么,如有活跃学生可请其现场演唱几句。(生十分活跃,频繁举手报出歌名〉2.进一步发问:“除了歌可以唱,还有什么是可以唱的?”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唱戏”。(生答“唱戏”)3.再提问:“同学们都会唱歌,哪有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传统文化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传统文化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 传统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以其独有的魅力,在长期的文明传承中大放异彩,引领华夏的民族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精神财富,是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为了更好地研究课题学习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精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的。 一、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对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清明节时让学生背诵有关清明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感受诗人的情感。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借助网络进行查找,明白端午节时赛龙舟、吃粽子、悬艾叶的习俗。中秋节期间,搜集与中秋节相关的诗词,在班会上举行诗词朗诵会,要求能说出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体味其中的意境;激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节日的意义所在,灵活地激发每位学生的探索创造精神;充分利用班级展示板大力宣传中秋节的由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写自己过中秋节的感受,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气息。重阳节,搜集并背诵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开展爱老敬老实践教育活动,到敬老院为老人送慰问品、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培育人文精神。这些活动既能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了解中华文明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有益处。 二、把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们已经能熟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经典,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古诗,但不会恰当地运用,所以教给学生学会运用的方法很重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把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渗入到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如学习《钓鱼的启示》运用了《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名言教育学生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并出示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衡量是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我在教学《画杨桃》时,出示《论语》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关于善待他人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育学生实事求是,善待他人。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积累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学唱了《明日歌》,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再如学习《新型玻璃》一文时,运用《弟子规》中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育学生要用心读书;用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教育学生发言时声音要洪亮。并积累了有关科学的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使学生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所以我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这样,不仅积累了传统文化,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语文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 三、用传统文化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指导学生用《三字经》《弟子规》《论语》中的学习态度、为人处世之道指导自己的学习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一、上编 1.准确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教师要向学生讲明: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探索国家出路的历史。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割裂其过去的历史和文化基础。在反 抗侵略的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前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贡献,形 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包括艰苦奋斗、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反抗外族 侵略的传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从古代的 岳飞、文天祥到近代的邓世昌、林则徐等,以及中国革命的伟人孙中山、毛泽东等。可以说,是几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政治家、思想家等,创造了辉煌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近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的 精神来源。近代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都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难精神推动着近代中国人民不惜 “抛头颅、洒热血”,与资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英勇斗争,探索国家 出路。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使得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能够吸纳新 思想、新文化,将中国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持续地发展中 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历史向前进。 2.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面对高等中医院校学生,教师要特向学生指出:中医文化是我国传统 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起源、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 统文化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中医文化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医文化脱胎于传统文化,反映传统文化的特征,同时又反哺传 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热爱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

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问题详解尔雅

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1.1法语动词的特点 <1>【单选题】法语中动词可以用作()。 A、名词 B、形容词 C、分词 D、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 <2>【判断题】法语动词的变化可以表明动作的发生,还可表达一个或几个动作彼此发生的时间顺序。() 参考答案:true—— .:. <3>【判断题】法语动词的变化,无法表达动词是冻着本人的语气或情感。() 参考答案:false—— .:. <4>【判断题】法语通过动词的变化,不仅可以表明动作的发生,还可以表达一个或几个动作彼此发生时间的先后。 参考答案:true—— .:. 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1.2法语动词的来源和 数量 <1>【单选题】法语中,一个外来词被法文化了,这个词最有可能是()。 A、第一组规则动词 B、第二组规则动词 C、第三组规则动词 D、以上都不对 参考答案:A—— .:. <2>【单选题】法语动词的主要来源是()。 A、高卢语 B、拉丁语 C、凯尔特语

D、日耳曼语 参考答案:B—— .:. <3>【判断题】法语动词变化多端,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等动词变化归类变化总计达100类之多。() 参考答案:false—— .:. <4>【判断题】法语在用动词的数量约为6150个。 参考答案:true—— .:. 法语学习与法国文化——1.3法语的句子成分 <1>【单选题】确认法语动词的方法是()。 A、动词前面有代词 B、动词前有作主语的专、普名词 C、动词前有其他动词 D、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法语中,动词的主语可以是()。 A、名词 B、代词 C、原形动词 D、以上都对 参考答案:D—— .:. <3>【单选题】Paaser pour,sembler属于法语中的()。 A、情态动词 B、系动词 C、代词 D、介词 参考答案:B—— .:. <4>【判断题】法文很多语言上的变化是因为发音的关系。() 参考答案:true—— .:.

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学生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大胆进行英语创新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从而使他们逐步建立和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不断通过自己的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有如下几种途径。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经常在课内外采用肯定性和激励性评价方式来激励学生。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注意发现其闪光点,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如:你的发音很准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你说得非常好;美国心理学家阿瑞提对个人创造力提出了十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与集体活动相补充的“单独性”,与紧张学习工作状态相对比的“闲散状态”,与理性思维相反的“幻想”,以及摆脱禁锢的“自由思维”,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二、创设新颖活泼的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青少年具有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求知欲强、联想丰富,敢于创新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还能激励学生敢于尝试和冒险,启发学生不满现状,大胆去探索的激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中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BⅢL61被动语态,让学生各自准备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铅笔头、钢笔等物品。师生对话时可一件接一件往外拿,边拿边问:What's this? What's it made of? What's it used for? 这种教法和学法,会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动力。”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BⅡL39时,让学生看图并讨论如何使用电梯,并联系课文进一步深问:Why doesn't John use the lift for the last three floors? 教师有意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用英语讨论。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参与意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Team work,Pair work等教学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 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