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下历史第2课 最可爱的人教学案 (NO.02)--20150228林志德

八下历史第2课 最可爱的人教学案 (NO.02)--20150228林志德

八下历史第2课 最可爱的人教学案 (NO.02)--20150228林志德
八下历史第2课 最可爱的人教学案 (NO.02)--20150228林志德

2 / 2…

学教札记

【目标检测】1、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是( C )

A、1950年10月—1951年6月

B、1950年6月—1952年7月

C、1950年10月—1953年7月

D、1951年10月—1953年7月

2、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用身躯堵住敌人枪眼而牺牲的英雄是( A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刘伯承

D、彭德怀

3、1950年10月以司令员的开赴朝鲜( B )

A、朱德

B、彭德怀

C、贺龙

D、刘伯承

4、被誉为“最可爱的人”的是哪一个军队( D )

A、解放军

B、八路军

C、红军

D、志愿军

5、为了整顿课堂纪律,某班召开主题班会。你觉得哪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最适合在这个班会上宣讲( C )

A.罗盛教 B.黄继光 C.邱少云 D.孔繁森

6、美国派兵入侵朝鲜打着旗号是( A )

A、联合国军

B、盟军

C、美英伪军

D、美军

7、朝鲜战争中中国军民,五战五捷,并将美军赶回附近 ( D )

A、汉城

B、釜山

C、平壤

D、“三八线”

8、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根本目的是:( D )

A援助被帝国主义侵略的弱小邻国B决心迎战强大的美国

C打破外国封锁为解放台湾作准备D保家卫国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伐战争》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主战场的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利用《北伐战争形式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分析总结北伐战争胜利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之献出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北伐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胜利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成果。 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知识链接: 1、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原因:领导国民革命,推翻封建军阀,完成中国统一 2、叶挺(1896-1946年)广东惠阳人。1922年他任孙中山卫队团的营长。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正在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的独立团任团长。在北伐战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3、《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4、北伐的目的是打到北洋军阀,统一中国。但是蒋介石的上台,只不过是旧军阀被打垮,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军阀。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导学过程 导入:2005年4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两人的这次握手,是时隔60年两党领导人的历史性握手,有人说这是国共第三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又是在什么时候?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同国民党合作?两党合作是否等于合并?两党合作后直接的成果是什么? 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文,记忆知识要点,初步掌握基础知识。) A黄埔军校建立 1、背景: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部编本八年级历史下册下册《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有一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搜狐视频https://www.sodocs.net/doc/666060549.html,/u/vw/14331573 师:现在的中国同学们都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社会主义行列,实现公有制的转变呢? 师:我来告诉大家,国家是通过三大改造的方式来完成向公有制转变的。 师:那么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国家是对哪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吗?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优质教案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我们一起进入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的学习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渔父”宋教仁照片 2.材料引入:共和之制,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也,故曰颜其名曰“国民党”。党有宗旨,所以定众志。吾党以求完全共和立宪政治为志也,故标其义曰: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 ——《国民党宣言》 3.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4.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5.图片展示:展示“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7.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8.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材料引入:我国国民对于此次中日交涉愤慨特甚。各省长官屡次联电外交部诘责,各地人民多结合团体,迭次开会讨论,其最著者,如国民对日志会、劝用国货会、救国储金团 等。

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下册历史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部编版(初二)八年级下册历史《三大改造》教学 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及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看过赵本山和宋丹丹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有一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搜狐视频https://www.sodocs.net/doc/666060549.html,/u/vw/14331573 师:现在的中国同学们都知道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中国是怎样步入社会主义行列,实现公有制的转变呢?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学习目标】 1、掌握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等 史实。为进一步理解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政府抗击沙俄侵略斗争的内容,认识到这些斗争都是维 护我国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正义斗争;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敌侵略的光荣传统;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学习重点】 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和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知识梳理】 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开辟荆榛逐荷夷”) 1、明朝后期,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台湾。 2、收复台湾 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3、清朝设置,隶属福建省 (1)时间:年 (2)意义: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巩固了。 二、康熙帝组织抗击沙俄──雅克萨之战: 1、背景:17世纪中期,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和尼布楚修建城堡。 2、经过:帝命令清军两次攻打,被迫投降。沙俄政 府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3、中俄《尼布楚条约》 (1)时间和地点: 年,中俄双方代表在进行谈判,经过签订了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2)作用:这个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和流域包括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的领土。 【学习自测】 1、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郑成功包围赤嵌楼②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 ③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④清军进入台湾⑤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⑥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A. ①④⑤③②⑥ B. ③⑤④②⑥① C. ④①③⑤⑥② D. ⑥③①⑤④② 2、“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赞颂的是 A.戚继光抗倭 B.左宗棠收复新疆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康熙帝抗俄 3、戚继光和郑成功的共同之处是 A抗击了当时世界上头号殖民帝国B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C巩固了明朝的统治秩序D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4、“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这是张学 良先生对一位古代民族英雄的赞词。这位民族英雄是 A.戚继光 B.郑成功 C.康熙帝 D.左宗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最新教案设计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部编版历史8年级上册教案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教师提问: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加紧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即“洪宪帝制三部曲”:谋正式总统、谋终身总统、谋帝制。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袁世凯采取了哪些措施?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总结归纳措施。 提示: 凯不但可以成为“终身总统”,甚至取得总统职位的世袭权。辛亥革命成果只剩“民国”一块空头招牌。 4.图片展示:展示图片《二十一条签字时中日代表合影》 5.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认为到了推行其“大陆政策”的时机。1915年1月,日本驻华公使馆日置益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甚至不惜牺牲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二十一条”的内容。 提示: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7.教师小结: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最后通牒的消息传出后,举国上下群情激愤。各个城市的爱国团体纷纷集会,拒不承认“二十一条”,各大城市还开展了救国储金活动。无论从地缘分布的广度,还是从参加人数、阶层的众多来说,这样举国一致的群众活动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 目标导学三:护国战争 1.材料引入: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2.教师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什么态度?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人们又作怎样的反应? 3.教师讲述: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梁启超和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4.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护国战争形势示意图》,了解护国战争过程。 5.教师提问:袁世凯最终结局怎样? 提示:袁世凯众叛亲离,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6.问题探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心得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心得 一、备课——周到细致,找准重点、难点 这学期我市开始进行全市统一的教育教学水平测试,即所谓的月考。本人化压力为动力。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写好教案,坚持做到课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程标准》,积极参加我市举行的历史科组活动,虚心与同行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一次月考,我都做了认真的复习工作,我把考试范围的重点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予以概括和总结,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思路。此外,本人还上网和查阅复习资料,搜集模拟题加以练习。 二、上课——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辅导——面向全体,关注个别 月考是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测试,我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需求,避免了只重视优生忽视后进生的思想和做法,力求做到既提高优秀率又要降低低分率。我对后进生的辅导,主要是学习思想的辅导,在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同时,不断的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对每一次月考进行认真剖析,并做好备案工作 在每一次月考的评卷过程中,对学生的答题情况我都做了认真的记录,并根据评卷记录认真做剖析。本人认为对月考进行剖析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可以从学生错得比较多的题上发现自己授课中哪些知识点挖掘得不够。如第一次月考中关于“封建帝制”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课程标准对这一节的要求为: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初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在能力层面,学生课余查阅资料,分析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还不成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课前历史书籍的发放,微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本课,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等历史基础知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 本课以《张学良口述历史》一书中,张学良内心独白为主线,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微视频、电子相册等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合作探究,形成历史理解、史料实证以及此基础上的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家乡的爱国情怀,理解张学良等爱国人士的进步立场,形成时空观念,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教学难点: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过程教学法、个别讲授法、课堂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2、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九一八事变——自责 局部抗战——欣慰 联共抗日——觉醒 西安事变——无悔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南康市凤岗中学王新平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上课铃响后,我走进教室上课,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黄海激战”图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中日双方战舰在海面上战斗,两侧慢慢出现一句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接着我向同学讲述:“同学们,这副挽联是人民为哀悼民族英雄邓世昌而撰写的。在中日海战中,邓世昌带领致远舰不幸舰体受伤,弹药断绝。他沉着镇静,指挥部下“快车”冲向日先锋指挥舰吉野,决计同归于尽。吉野大怖躲避,并以快炮及鱼雷攻击致远,没入黄海。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亲自为他撰联,以歌颂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伟大业绩而作的。这是我想起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母为其刺字“精忠报国”(也用动画效果打了上去)。想用历史名句来衬托突出邓世昌的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是,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精忠报国不是赐给邓世昌的”。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知道精忠报国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母亲在他后背刺的字,那岳飞和邓世昌有什么相同的呢?”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挽联入手,兼考察黄海的地理环境,了解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所克服的困难,理解邓世昌在打击日本帝国主义时的爱国情操,并把你们的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小组从清王朝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黄海在我国海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邓世昌为什么坚持打击日本帝国主义,与战舰共存亡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第三小组考察黄海及朝鲜半岛的历史地位,看能否用你们的考证事实来告诉同学日本侵略的史实:黄河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容你们践踏和侵略!朝鲜是清王朝的附属国,受清朝保护!第四小组,考察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的历史过程,要求把海战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总共只有两目、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上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教学难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年的9月18日晚,东北沈阳总要响起长长的警报声,在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在这一天拉响了警报,这是为了让人们记住1931年9月18日发生的“九一八事变”这个国耻日。你知道“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什么这一天让我们中国人没齿难忘,痛心疾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九一八事变 1.出示图片:图为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简单叙述九一八事变的大致经过。 提示:一是制造借口,柳条湖事件是日本为制造九一八事变炮制的借口;二是军事进攻,日袭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占领沈阳城;三是事变后日本快速侵占东北三省,并扶植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3.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制造九一八事变?(学生讨论后) 4.教师归纳: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波及日本,日本为摆脱危机加紧侵略中国;③国民党反动集团全力“剿共”,日本有机可乘。 5.教师强调: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从两方面讲述。首先,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其次,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6.教师过渡: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面

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奋起抗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和杨靖宇的东北游击队,以及后来改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目标导学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教师提问:1935年,北平学生发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桌子了”的呼声,谈谈你对这一呼声的理解?他们又是如何做的? 提示1:日本占领东北后,于1935年策动了“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提示2: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向群众宣传抗日,与国民党军警英勇抗争,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掀起了爱国救亡运动。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3.教师强调:一二·九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目标导学三:西安事变 1.展示资料: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后,就致力于争取张学良所部的东北军和杨虎城所部的十七路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全国抗日高潮的影响下,在红军前线政治工作的教育和争取下,东北军和十七路军的广大官兵都赞成“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救亡口号,主动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受到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政治主张和全国抗日潮流的推动,从1936年初,他们就实际上停止了同红军的战斗。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在陕北举行联合抗日救国的会谈。不久,工农红军与东北军的前线停止战斗,联合抗日。 2.教师提问:根据上述材料和教材内容,讨论回答: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使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民族矛盾的激化是西安事变爆发的根本原因。②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感召了张学良、杨虎城。③张学良、杨虎城的爱国之心是西安事变爆发的个人因素。④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围剿红军是西安事变爆发的直接原因。 3.教师讲述: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4.教师讲述:西安事变震惊了全世界,引发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响。如何解决西安事变,当时就有不同的看法,我们一起看看材料。 日本侵略者:希望中国打内战 美英两国:主张和平解决,南京政府向张、杨妥协 苏联:主张和平解决,不希望中国打内战 国民党:讨伐派(亲日派何应钦)和和平解决派(亲英美派) 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 5.教师强调: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将阶级恩怨放到一边,从大局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并派周恩来等赴西安谈判。所以,西安事变之所以能和平解决,是当时各种政治力量较量的结果,也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努力的结果。 6.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课堂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2017部编)同步练习: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1.孙中山所写的挽联:“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哀悼的是() A.黄兴 B.蔡锷 C.李烈钧 D.宋教仁 2. 1913年3月,哪一事件的发生成为革命党再次发动革命的导火索?() A.袁世凯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B.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C.袁世凯解散国会 D.宋教仁遇刺 3.列强恐怕再次革命妨碍商贸活动,贷款给袁世凯的国家如日本等更不想袁氏失败,加上欧洲已有动荡,因此并不支持革命军。由此可见,导致二次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西方国家的贸易封锁 B.列强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内部分歧严重 D.袁世凯力量强大 4.直接暴露袁世凯想当皇帝野心的是()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修改总统选举法 5.袁世凯一再践踏民主,使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他在公开宣布恢复帝制前的独裁活动不包括() A.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B.解散国会 C.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废除民国纪年法 6.1915年12月,袁世凯公开下令恢复帝制,取消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改年号为洪宪。其中洪宪元年是() A.1913年 B.1914年 C.1915年 D.1916年 7.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孙中山的号召得到全国响应 D.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A.军阀的靠山都是日本 B.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策略 C.军阀力量超过革命的力量 D.列强之间在中国的利益互补 9.读图,回答问题。 图A二次革命图B奉军坦克部队在 直奉战争中 (1)图A中的“二次革命”发生于哪一年?图片中最醒目的革命领袖是谁? (2)图A中“一个共和国的破灭”是指什么?为何会出现这种结果? (3)图B展现的是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战争的场面,袁世凯死后,两派军阀的首领分别是谁?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总结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回顾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在这学期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和体会,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时候,这课的主题是“抗日战争”,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以一条谜语导入新课。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完课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音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如果没有认真备课,课堂气氛就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由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为了这一目标,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从问题中学会自主学习。通过编写历史韵语或歌谣,要学生

七下历史18课学案

梁河学校七年级历史导学案总第 16课时班级:学习小组:姓名: 1.明成祖派遣率船队次下“西洋”。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猖獗。明朝派到东南沿海抗倭,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3.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二.自助探究,交流展示 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知识点一、科技名著 1、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编写出《》这部规模空前的著作。这部巨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2、明代科学家所著的《》一书,对我国古代的和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被誉为。 3、明代农学家写成《》一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期一部重要的巨著。 知识点二、明长城与北京城 1、明朝为了防御北方贵族南扰,修筑了东起、西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它既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又是 的纽带。 2、取得帝位以后,开始对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它是在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它有、、和。核

心是,即紫禁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知识点三、小说和戏剧 1、明朝时期,的发展与结合起来。、 等有了突出的发展,其中著名的小说有、 和。 2、《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作者是,小说描写了、、三国之间矛盾的冲突,也反映了人民群众 的强烈愿望。它是我国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小说之一。 3、《水浒传》的作者是,以为主题,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描写了宋代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形象。它运用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4、《西游记》的作者是,这是一部富于色彩的小说,描写了师徒四人的艰难历程,刻画了这一神话英雄,抒发了的愿望。 5、明朝时期,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他的代表作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核对答案。 2.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其合作成果,师生共同订正。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1.记忆知识点,小组间竞赛,看哪个小组的成员记得准确有快。 2.师生共同探究完成课本P58的课后活动 五.达标检测 材料一所谓“八献”就是曹操献刀、孙策献玺、王允献貂蝉、黄盖献苦肉、阚泽献降书、庞统献连环、张松献地图、孔明献空城。 材料二施耐庵写《水浒传》,为突出英雄打虎时的神威,亲自来森林中观虎,并找了许多有经验的猎户,了解他们猎虎以及与虎搏斗的情况。 材料三 材料四“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它通过官宦小姐杜丽娘与书生柳梦梅的神奇的爱情故事,鞭挞了吃人的封建礼教。 (1)材料一中的“八献”出自我国历史上哪部小说?其作者是谁? (2)材料二中的施耐庵写的《水浒传》成书于何时?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部文学作品?该部作品歌颂了人民一种怎样的精神? (4)材料四是对哪一部戏剧作品的描述?

2018-2019学年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8课《战略大决战》(人教版)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掌握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2、过程与方法: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三、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标划并思考回答以下问题: 1、辽沈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2、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打锦州? 3、淮海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4、平津战役的时间、参战部队、指挥者、主要战斗、战果。 5、三大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二)合作交流:采用同桌→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 2、战略决战为什么首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 3、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4、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意义? (三)系统总结:试以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态势为线索总结解放战争的过程。(四)巩固训练: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的三次主力大决战不包括()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有人形象地称辽沈战役为“关门打狗。”认为这里的“门”是指()A、辽宁B、沈阳C、长春D、锦州 3.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是() A、东北人民解放军 B、中原人民解放军 C、西北人民解放军 D、华东人民解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一则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3课“收复新疆”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预备铃响后,我胸有成竹地步入教室,打开多媒体课件,一幅优美的画面出现在学生的面前——漫漫戈壁沙丘之中一条浓阴蔽日的杨柳路(《甘棠遗泽》画),旁边慢慢出现一首诗,“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接着是我的旁白:“同学们,看着这一丛丛戈壁滩中顽强生长着的左公柳和人们为歌颂左宗棠率领湖南战士收复新疆、治理边疆的伟大业绩而作的这首诗,我想起了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也用动画效果让它出现在整个画面的下方),我非常得意自己的“创作”——用两首诗词作对比,突出左宗棠业绩,又能自然的导入新课。 正在这时,一学生举手要求发言,说“老师,错了,两首诗中的杨柳不是同一个概念,前面一首是指杨柳树,后面一首是曲牌名”。可能是他的发言激发了另一位同学的勇气,另一位也站起来说:“我好像在哪看到过,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后人把凉州词传错了,原句可能应该是黄河远上白沙间”。 对这半路杀出的“程咬金”,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如果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教学任务很难完成,这也不是全班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这一环节。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讨论好吗?”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实际是老师不允许讨论)而继续把学生引入我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之中,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放弃了已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现在我提议分小组学习,你们俩(我真诚地微笑着对刚才两位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果愿意就带一小组从诗歌入手,兼考新疆的地理环境,了解左宗棠在治理新疆方面所克服的困难,理解边疆人民对左收复、治理新疆的感激之情,并把你们收获给同学们汇报;第二个小组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考察新疆在我国国防中的地位从而理解左为什么坚持收复新疆以及此举的重要意义?(小组成员自由搭配);

人教版初二历史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学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初二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评价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党中央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其内容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全面对外开放③全面依法治国 ④全面从严治党⑤全面深化改革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2.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他对其阐述的基本内涵不包括( ) A. 国家富强 B. 民族振兴 C. 人民幸福 D. 科技强军 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哪些体制改革?( ) ①政治、经济②科教、体育③生态文明④党的建设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4.“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 A. “两个一百年” B. “实现共产主义” C. “四个全面”战略 D. “三步走”战略 5.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 A. 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6.201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其中,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要( ) A.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 D. 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 二、材料分析题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许多新提法,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基于世情党情国情凝聚而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发挥着强有力的引领作用。 (1)材料中“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梦”?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3)“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体内容是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护国战争和袁世凯洪宪帝制的破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2.能力目标 了解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使学生知道二次革命实际上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审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和护国战争等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分析、抓住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袁世凯与北洋军阀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想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 【教学重难点】 1.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以及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读 1.二次革命 (1)什么是“宋案”?是谁制造的?为什么?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是指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的凶案。是袁世凯制造的。目的是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共和势力。 (2)二次革命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叫“二次革命”?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 “宋案”发生后,袁世凯遭到国内舆论的谴责。他决定以武力镇压国民党,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革命很快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因而叫“二次革命”。 2.袁世凯复辟帝制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有哪些? 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步骤: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④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⑤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⑥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2)为了得到日本的支持,袁世凯又是如何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 师引导学生回答: 接受日本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界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3.护国战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