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版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版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版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版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思考过程)

生:我先把7朵黄花和3朵红花圈起来是10朵,再和剩下的6朵红花加起来是16。

师:这种想法也不错!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先变成10再算的。

师:是啊!我们在计算时,既可以先把9凑成10,也可以先把7凑成10,然后再想10加几就方便了。

三、形成技能

(师出示“想想做做”第l题,如下图)

师:请大家观察图,左边原来有几块?右边呢?

生:左边原来有9块,右边原来有6块。

师:猜一猜,小猴想怎样算呢?小猴为什么只搬1块过去呢?

生:小猴想把左边先凑成10块,

师:是啊!小猴真聪明,也学会了“凑十”的方法。请大家在课本上的方框里填上数,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怎样用“凑十”的方法计算。

(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填在书上,再交流)

四、小结并揭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加法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9加一个数。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板书:9加几)今天学习的9加几,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可以把9先凑成10。

生:得数是越来越大了。

生:得数的十位都是1。

生:得数个位都比加的那个数少1。比如13的3比9+4的4少1。

师:你的观察真仔细!得数个位上为什么会比那个加数少了1呢?

生:少了的l给了9变成10了。

师:根据这个同学发现的规律,如果老师出这样的加法题,你能比较快地算出得数吗?

(师出示9+ =1 让学生推算)

五、课堂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把今天学习的9加几的加法算式进行整理并写在课本上。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是抓住了以下几个要点:

1.面对真实的认知起点。

传统的9加几教学,在复习铺垫时一般分以下三个层次:一个数分成1和几,9+1=10,9加1再加一个数。表面上看,这三个层次的复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但是,实践表明,如此精细的铺垫设计,同时也可能为学生探究9加几的算法时人为地设定了一个狭隘的思维通道(即一定要把9凑成10),不利于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事实上,依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尽管学生在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法时,会出现多样化的算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凑十”。因此,设计复习题时主要侧重10加几的口算,让学生体验10加一个数比较简便,从而为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做好铺垫。

2.组织结构性的学习材料。

结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

因此,例题的出示,明显地表示两数求和的情境,让学生自然列出算式后,则把重点放在探索计算的方法上。交流过程中,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体现算法多样

化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此时,暂不比较算法的优劣,只是在演示和板书时对其中的一种——“凑十”法进行了不露痕迹的关注。

“试一试”的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思路。由于9和7都离10比较接近,因此,学生可能出现两种“凑十”(把9凑成10和把7凑成10)。结合学生的操作和思考,教师辅以结构化的对应性板书,提炼学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然后通过两种“凑十”法的比较以及“试一试”和例题的对比,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理解逐步累积起感性经验,为进一步理解“凑十”法的内涵做好准备。

3.在探索规律中发展思维。

在计算9加几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学生探索计算规律。从课堂板书到组织学生操作和圈画,再到用卡片进行对应计算,以及最后的观察和比较,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9加几的加法计算规律,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特别是,比较和小结时,对9加几的算式进行了整理,结合学生的发现和归纳,教师出示了更具结构化的算式,即:9+ =1 ,并让学生进行推算、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9加几的计算规律,同时又在引导学生探寻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使学生品味到数学内在的简洁之美。

由本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数的运算的价值追求,除了理解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之外,还应学会有序、结构性地思考以及有条理地思维的习惯,进而了解数学发现的方法和基本的思想,学会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灵活计算,从而建立判断与选择的自觉意识,形成灵活与敏捷的思维品质。简而言之,即要实现“思维方法叫思维习惯—)思维品质”的过渡和提升,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理性精神。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五单元9加几(1)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学期 第五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9加几(1) 教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可编辑、打印) (页眉、页脚处可双击删除) (文字可随意改变) 第五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1课时 9加几(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9~7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在生活情境中理解“9加几”的口算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形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9加几”的口算方法。 难点:感受口算9加几不同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感知身边的数学。 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校园里,同学们最喜欢什么地方?(当学生说到操场时)我们的操场是同学们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看,这些同学们在操场上做什么?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出示教材第69页的图) 引出课题:同学们找到了很多数学问题,有的问题可以用原来学过的方法来计算,有的就需要用到今天学习的新知识了,这就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今天先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2.铺垫准备。 (1)凑十(找朋友:相加等于10的两个数是好朋友。) 3的朋友? 8的朋友?

6的朋友? 9的朋友? (2)口算: 2=10= 5+10= 8+10= 7+10= 10+3= 10+4= 10+1= 10+9= 学生观察这些算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规律:都是10加几或几加10,和的十位都是1,加几个位就是几。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70页例1的图。 提出问题:谁来说说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应该怎样列式?(生口答) 箱子里有9瓶矿泉水,外面有3瓶,一共有多少瓶? 板书:9+3= 3+9= 说一说:算式中的9和3分别表示什么? 想一想:9+3=? 合作探究: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借助学具,讨论算法。 教师归纳算法: 方法一:从9起往下数3个。

听特级教师徐斌有感

听特级教师徐斌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及报告 有感 十月二十七日是个特别的日子,这是我第1次听数学特级教师徐斌老师上课,徐老师课堂上那激情十足、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先进课改理念与课堂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让学生把解决问题的一些具体经验上升为数学思考,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和有效性,现行教课书《苏教版》增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内容。所谓“策略”就是“根据事情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对策”,实质上是对具体解决问题方法的理解、体会、提炼和升华,由于“策略”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就必须使学生把“策略”与具体的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徐老师就是本着这样的教学理念开门见山的提出:“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用过?”学生由《三国演义》到《孙子兵法》,由《三顾茅庐》到《田忌赛马》……,通过讨论、交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思维很快被激活了,把具体的方法与“策略”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到了“策略”的意义,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和心理基础。 徐老师在上课的整个过程都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他总是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着目视学生。特别是他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徐老师作为一个男老师,他的语言怎么如此富有童趣呢?令人惊讶的是徐老师竟然为了上好课,为了让自己的声音富有童趣,他每天晚上听儿童节目主持人鞠萍姐姐和上海青年播音员陈燕华讲故事的磁带,边听边模仿,有时早上醒来的时候录音机竟还开着。徐老师牺牲了自己许多的休息时间进行学习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

《九加几》教学设计及反思

《九加几》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安康地区石泉县银桥小学丁慧 课题名称《九加几》 科目小学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96~98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比较简便,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熟练地计算9加几的加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初步渗透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 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2.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为学生每人准备18根小棒。 3.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1、情景再现;2、合作探究法 《九加几》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创设情境,引入学习 师:同学们,咱们学校刚召开了冬季运动会,你们喜欢运动会吗? 师:好,那么老师带大家看看人家学校的运动会去。 教学活动2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1、多媒体展示。(运动会场景图)

师: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大家仔细观察,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体育比赛项目? 师:比赛项目有:赛跑、跳远、踢毽子、跳绳。 孩子们观察得真仔细,看到大家这么能干,老师有一个问题 想向大家请教,问题是:踢毽组和跳远组一共多少人?(教 师贴问题)(学生齐读问题。)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数学信息呢? (2)能从96页图中很快找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的信息吗? 找到信息的孩子举手表示。 (3)师: 如何列式? 板书: 9+7=16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9加几。(板书课题:9加几) 教学活动3 2.探究9加几的计算方法。 师:运动会上的各项比赛都在激烈进行着,志愿服务队的小朋友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给他们准备了美味饮料。(教师贴图片) 师:老师把饮料移到黑板上,体育委员想知道:现在有多少盒饮料?你能解决吗? 师:请大家独立思考,你是想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现在有多少盒饮料? 师:先静静思考。 师:把你的方法和同桌的小朋友交流交流。(教师收集) 学生汇报。 学生中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 (1)1、2、3……12、13依次数。 (2)从9数到13。 (3)先捡一盒放进箱子里,再想“10+3=13”

一年级数学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的教学反思 这是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第二节公开课,这次它以教学比武的形式而进行。一个学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而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充实自己,愿自己每一节课都是一次很好的跨越。听调研室的刘主任说本期要进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我便开始着手准备,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仔细推敲,每一张幻灯片都用心调改,希望能够给孩子们,给老师们,还有自己一个很好的呈现。 而9加几这一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在此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所以孩子们学好本节知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内容至关重要。而一年级的学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对新鲜事物好奇,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与直观教学法的有机结合。注重孩子们的思维激发与语言表达。对于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运动会活动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开始,我根据孩子们的学龄特点来创设情境。以学生熟悉的运动会为切入点,我收集了孩子们在运动会时的比赛照片,以他们熟悉的场景,以他们熟悉的人和物,而勾起孩子们的回忆,在回忆之中悄无声息进入本课。而这样引入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们浓厚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潜移默化里给孩子们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学生激发思维,感受计算多样化理念,体现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根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提倡解决方法、算法的多样性。《数学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样化。”学习了这一理念之后,我便积极将其投入到教学中,而刚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此理念有一个很好的体现。 经过部情境活动的教学铺垫之后,我提问:“班干部们准备发牛奶,可是他们不知道一共有多少盒,谁能帮帮他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盒,你是怎么知道的?”对此我请了大部分学生回答,总结有以下: 生1:我是一盒一盒地数,1,2,……,13,一共有13盒。 生2:我是从9开始数的,9,10,11,12,13,一共有13盒。 生3:我是从4开始数的,4,5,……,13,一共有13盒。 生4:我是先放1盒进箱子里凑成10,再用10+3等于13,所以一共有13盒。 对此我大力赞扬孩子们能想出这么多办法,并乘此机会问他们: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对于你来说哪一种方能最快算出结果?(学生纷纷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徐斌《认识小数》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片段一]、生活感知,引出小数 师:我们先来听一段广播的信息,在听的时候,请大家注意,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苏州市经济广播电台:桃花牌收音机每台48元;英雄牌钢笔每枝2.6元;防雨书包每只20元;北京牌墨水每瓶1.5元;三角牌电饭锅每只124元;中华牌铅笔每枝0.2元。 师:听了这段信息,你知道什么? 生依次回答。 师问:这是一些商品信息,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这些商品价格的数据,哪些是我们以前学过的? 生:48、124、20。 师:这些数你们知道叫什么数吗? 生:叫整数。 师:那还有一些数,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点。 师:这些数我们以前有没有见过? 师:这些数中间带有一个点。你们知道这些数叫什么吗? 生(许多人):小数。 师: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中间有一个点的数——小数。(板书课题) 师: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你对小数已经了解多少呢?你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吧。 生1:我在亲戚开的小店里见过。 生2:我买尺的时候用到0.5元。 生3:我在超市里见过……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齐读小数。…… 【评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本节课的新课导入,教师选取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商品信息,让学生观察商品标价,说说哪些数是已经学习过的,哪些数是还没有学到过,自然地引出了本堂课的课题:认识小数,这样的导入给人干净利落之感。】

[片段二]、主动探究,理解小数 (一)动手实践,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 师:现在,我们来找找身边的小数。(教师拿出一把米尺)你们的桌子上也有一把,用这把米尺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测量东西。 师:我在黑板上也画了一个1米长的米尺图。如果用这把米尺,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先估计一下,桌面的长有1 米吗? 生:不够。 师:没有1米,可用什么来作单位? 生:用厘米,还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生:就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师:先估计课桌的长与宽大约有多少分米,然后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和宽度。 (学生练习后反馈。) 师:课桌的宽大约是4分米,写在哪里?(指名到黑板米尺图上指一指) 长是几分米,写在哪里?(教师随学生回答在图上依次标出:1 分米、4分米、6分米。) 师:刚才用直尺帮助我们找小数,其实没有找到,只找到了整数。前段时间我们还学过了分数。如果用米作单位,你们会用分数来分别表示刚才的测量结果吗? (教师随学生回答在黑板上对应着板书:1/10米、4/10米、6/10米。) 师:刚才我们用整数和分数来分别表示出课桌面的长与宽,其实,小数离我们已经不远啦! 【评析: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在新课学习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动手测量教室里课桌的长与宽,借助长度单位初步认识小数。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从整数、分数自然过渡到小数,一方面重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下面学习一位小数埋下了伏笔。】 师:(指着米尺图)象这儿,1分米是这么长,用分数表示是1/10米,它还是表示这么长。其实这么一个长度用小数也是可以表示的,用小数表示是0.1米。在这个小圆点前面是0,你猜猜可能会表示什么意思? 生1:可能表示10,因为1米=10分米。1分米是1/10米。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9加几》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以及对20以内的两位数充分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10加几》,充分体会到10加几的简便,所有的这些都为在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强化”“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9加几的学习是一年级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延伸,也是一次飞跃。9加几的思想方法是“凑十法”,是学生思维方法的扩展。9加几第一次也进位加法的学习,为进位加法建立起一个“模型”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后任何进位加法计算都是其扩展。所以,掌握9加几的思维方法——凑十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为学生建立进位加法的数学模型,即:凑十法。 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揭示凑十法之前,让学生充分参与生动丰富的数学活动,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9加几的计算方法,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即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探索出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里“有价值的数学”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帮助的数学以及优化的数学方法,即方法的最优化。方法最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领。掌握最优化的“9加几”方法(凑十法),正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堂承认个体差异,但是也可以让部分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到所有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这样的理念,这节课以活动——练习为主,在初步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够发现9加几的相应最优化的算法(凑十法),再返回活动,让其他学生也得到相应的经验,最终理解“凑十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强化。【设计特色】 情景交融,动手操作,充分参与 学生自主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最终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二、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9加几反思

9加几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一册第89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计算算理研究的过程。 2.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学习用凑十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 3.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重点: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学生掌握凑十法。 课堂回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1分钟口算 师:同学们,看羊村正在开羊羊运动会呢?你们想参加吗?只要回答对小羊提出的问题就可以参加,你们有信心吗? 生:有 师:美羊羊为我们带来了一分钟口算题,请你拿出作业单,准备口算,准备好了吗?开始 10+2= 10+9= 10+6= 10+7= 10+3= 10+8= 2+4= 5+2= 4+4= 1+8= 4+5= 3+3= 生报得数学生自己检查。 2.出示情境图 师,朱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同学们,如果让你选一行,我挑另一行,你和我进行口算比赛,为了赢得希望更大,你会选哪一行,为什么? 生:10加几就是十几 师:虽然有同学在计算上有错误,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美羊羊布下的难关我们闯过了。可这时不服气的喜羊羊跑过来,想和我们比一比谁更聪明,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他拿出了一张酸奶图,问我们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并试着提一个问题。 生:盒子里有9盒酸奶,盒子外有4盒酸奶,一共有多少盒? 二、学习新知 师:谁会列式计算? 生:9+4=13 师:别着急,用你手里的圆片当酸奶,自己摆一摆9+4,想一想怎样摆可以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盒? 1.掌握算理,知道凑十法 师:(展示学生摆的动画)这名同学说说他是怎样摆一眼看出9+4的得数。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样摆的? 师:谁能上台摆摆看? 师:为什么从盒子外面拿1盒到盒子里面呢? 生:从外面拿1盒到里面,盒子里面就凑成了10,方便我们看出得数。 师:说的真好,全体,小眼睛,(生:看老师)看你们的摆法和老师的摆法是一样的。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特级教师徐斌)完整资料

9加几教学实录与反思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徐斌一、复习铺垫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小动物吗?(出示小猴图片)看——小猴今天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呢! (由小猴带来的口算题进行复习:10+1、10+3、10+5、10+7、10+8、10+6、10+4、10+2。学生口算后,教师将卡片有序排列在黑板一侧) 师:刚才口算的这些题,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都是10加几的。 生:得数都是十几。 师:计算这些题,你为什么这么快? 生:都是10加几,就能很快算出得数是十几。 二、学习新知 师:(出示图片)有一天,猴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子上,让小猴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小猴看到这么多桃,馋得口水直往下流,哪有心思算呀,急得直抓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吗? 生:愿意! 师:我们先来看,这些桃是怎样摆放在桌子上的? 生:有一些桃摆在盒子里,还有—些桃摆在桌子上。 生:盒子里有9个,盒子外面有4个。 师:用什么方法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桃呢? 生:用加法。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因为是把盒子里的桃和盒子外面的桃合并在一起,所以用加法。 (师板书出算式9+4) 师:那么,怎样算出9+4的结果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探索,再和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生独立探索并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到得数的? 生:我是数着算的,9,10,11,12,13。 生:我是先拿一个放到盒子里,外面还有3个,就是13。 生:我是先想10加4得14,再减去1就是13。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9加4得13,真聪明!刚才有同学说,;先把盒子里空着的一格放上桃,再加外面的3个,得13。哪个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 (师指名一生上台演示,并逐步对应板书——) 师:为什么从4里面先拿1个放盒子里? 生:这样就可以放满盒子,一盒10个。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9加1得10,再算10加3得13。 师:刚才大家算得很好。我们再来看,小猴家的花园里栽了两种颜色的鲜花, (师出示“试一试”图片,如下图) (师引导生列出算式后) 师: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7。也可以在教科书上先圈出10个再填一填。 (生动手圈图并计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是把9朵红花和l朵黄花圈在一起,再加上6朵黄花就是16。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9加几》是苏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10以内加减法已经熟练掌握以及对20以内的两位数充分认识,并且已经学习了《10加几》,充分体会到10加几的简便,所有的这些都为在数学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理解——强化”“凑十法”奠定了基础。 9加几的学习是一年级学生对加法学习的延伸,也是一次飞跃。9加几的思想方法是“凑十法”,是学生思维方法的扩展。9加几第一次也进位加法的学习,为进位加法建立起一个“模型”对以后学习8加几、7加几,……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后任何进位加法计算都是其扩展。所以,掌握9加几的思维方法——凑十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并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本节课是为学生建立进位加法的数学模型,即:凑十法。 数学课堂是活动的课堂,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揭示凑十法之前,让学生充分参与生动丰富的数学活动,并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创造9加几的计算方法,获得数学探索的经验,即方法的多样化。 学生探索出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方法多样化的体现,但不是所有的方法都是有价值的,所谓“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这里“有价值的数学”即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帮助的数学以及优化的数学方法,即方法的最优化。方法最优化需要教师对学生有价值的引领。掌握最优化的“9加几”方法(凑十法),正是本节课的最终目标。 数学课堂承认个体差异,但是也可以让部分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一些相对落后的学生,做到所有的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根据这样的理念,这节课以活动——练习为主,在初步活动中部分学生能够发现9加几的相应最优化的算法(凑十法),再返回活动,让其他学生也得到相应的经验,最终理解“凑十法”,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的经验得到强化。 【设计特色】 情景交融,动手操作,充分参与 学生自主和教师引领相结合,最终完成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目标】 一、基础目标: 1、通过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二、发展性目标: 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9 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教材内容、学生特点、课标要求,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3,让学生在互相交流解题思路的过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上目标,在这节课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化和组织化,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各方面均得到发展。例如,,教学例题“9+4”时,我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9+1=10,10+3=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当学生说到这里我顺其自然地说:“你说得真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种方法吧。”在学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归正传”,隆重推出“凑十法”。从摆圆片学具“凑十”到摆小棒“凑十”,然后配上示意图一味地向学生介绍“凑十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凑十法”反复练习,非常详尽,自我感觉上得还不错,从学生的反馈中也看出学生大部分会用这种方法来计算“9加几”的计算题了。 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学中材料的提供应更开放,不要过度的强调凑十法,该放手时就放手,该点拨时要及时重点点拨,不能一带而过。在根据学生列的各种算式,找规律这一部分我的点拨不够到位,这里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个加数给9一个变成10,和的个位上少1,例如5变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但在教学中由于我的课堂掌控能力还欠火候,没能处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徐斌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徐斌 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代表江苏参加全国首届小学教学观摩课评比并获二等奖;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05年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名师人生”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教育报》曾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有专著《走近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等. 个人教育网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徐斌工作室 教育信念:追寻理想的数学课堂 十几年来徐老师在不断的追寻他理想的数学课堂(好课观),追寻着理想的课堂教育生活.他在谈理想数学课堂时以他讲的《万以内数的读法》为例.他的好课观是:第一阶段,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阶段,徐老师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间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他认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他把课堂上要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来,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他在课前的准备中都做的完完整整的.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就把学生的知识点看成是“零”来教学的,整个课看似学生都学的很好,但是把学生当做了被动的接受者.他指出了他这节课的繁琐,他说:“因为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第二阶段,多层并进,快乐交流. 这个阶段,他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他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序列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 此时,他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煤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但是很多课堂上学生看似表现非常积极,个个兴奋不已,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这一阶段徐老师认为自己上的课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他渐渐认识到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第三阶段,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徐老师追求“为学生的教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自然下的动态生成.他认为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真正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的,然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动态生成的生命历程…… 走进他的课堂,你会对“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句话有切实的体验和深刻的感受;你会被徐老师精心的设计深深折服.在他的课中能使你领悟到: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劳动的,教学探索永无止境!要想在以后的教育教学生活中不断进步,就必须凭借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不懈追求,静心读书,专心课堂,潜心实践,悉心反思.

《9加几》教学设计方案

《9加几》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分析 9加几的加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能熟练计算了10以内的加法和10加几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生学习各种进位加法的基础。教材采用的是“凑十法”来进行加法计算。 重点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 难点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 关键 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练习。 学习目标: 1.让学生了解9加几加法的算理,经历9加几加法的计算研究过程; 2.使学生能正确的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选择自已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综合等能力;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4.在发现加法算式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能力,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的歌声真动听,老师想看到你们漂亮的坐姿。哪个漂亮的小朋友给老师介绍一下你们在下课时间玩的游戏,说说当时的心情。好,那让我们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数学世界。 二、师生问好:小朋友,你们好! 三、创设情景,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师:猜猜今天老师来我们一(2)班是干什么?其实我是带来一个难题想让咱们班小朋友帮帮忙,愿意吗? 2.秋游活动,老师买了一些饮料,小朋友帮老师看看?提取数学问题。 要求:四人小组讨论,我们可以用小棒当饮料,把每个人的想法说给小组长听,在派一名代表汇报。(通过小组合作,能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并且折射出更多的计算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3.汇报 生1:一个一个地数; 生2:从9接着数; 生3:凑十法(9+4=13生一边说师一边演示课件) …(多个小组汇报)

(完整)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强阿芳 上周在教学《9加几》时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童趣横溢,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答非所问、脱口而出,让老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地组织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我听到的一节《9加几》为例来谈一谈: 案例(片段) 师:你喜欢玩球吗?什么球?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 师:(出示乒乓球,一行有5个,一行有4个)有几个?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有9个? 生:4+5=9、10-1=9…… 师:(板书9、出示一口袋)猜里面有几个球? 生:3、5、6、4…… 师:(出示口袋中的乒乓球,板书9+4=)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早就会了。

生3:我是想9+1=10,4里面拿走了1还剩下3,合起来就是13。 生4:我是把4分成3和1,9+1=10,10+3=13。 …… 师板书第4位同学想的过程并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我们把这样的计算方法叫“凑十法”。提问:为什么把4分成1和3? 再请几位同学用凑十的方法说计算方法。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9+5吗? 想一想,怎样摆就是14根了呢? 生:小组交流。 师:板书想的过程。 生:做“试一试”。选一道自己喜欢的说说看? 师:观察我们今天做的这些加法题,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9加几、都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 师:揭示课题。 你还会出9加几的题目吗? 生1:9+6 生2:9+7 …… 反思: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得达到教学效果,我们有时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

徐斌课心得体会

教育“无痕”,学习“有痕” —参加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活动的心得体会 韬奋希望小学杨珊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提供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让我有一个学习与提高数学教学专业素质的机会。2014年11月29日,我有幸去参加了名师引领教学改革,聚焦课堂深度学习的活动。在这半天的时间里,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苏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皋岭、东坎实小陈娟的展示课以及最后徐斌老师做的报告。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沉稳儒雅的皋岭老师,设计新颖、思路清晰、教法灵活;徐斌老师语言亲切,情感愉悦、轻松的课堂。他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名新的教师,我珍惜每一次听课或参加其它教研活动,因为每一次活动都是学习的大好机会,更何况特级老师的课,能够让我学习不少教学经验。认真倾听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度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目标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高度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深度学习的思考。 现就结合徐斌老师的《9的乘法口诀》简谈如下:徐斌在讲授这一课时,首先欣赏动画《西游记》,让学生带着数学的眼光发现72、81,孙悟空、唐僧等形象是小朋友熟悉的人物。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正式开始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为有意思的是,歌曲中的“七十二般变化”、“九九八十一难”等歌词,正是本课要学习的9的乘法口诀的得数。这样的交流让这一节课在不知不觉中就开始了。 然后在课的导入环节徐斌老师让学生猜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从而轻松切入本课的正题,9的乘法口诀。接下来引导学生算出9、18、27……这一列数,观察得数。学生发现乘法口诀的来源与同数连加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含义做了充分准备,学生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慢慢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红珊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年级9加几的练习 P99 教材分析: 9加几的练习是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后进行的第一节练习课,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练习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美感。 教学实录及评析: 新课程的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新课程的练习课依然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新课标、新理念将在练习课中荡然无存。“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凭着本人一贯来对练习课的理解,觉得练习课,尤其是

新课程的练习课,应该象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孩子们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现以“9加几”的练习课来说说我心中的练习观: 碧绿的草地上有一群小绵羊在吃草(9只),一会儿又跑来了一群(7只)。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生1:我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了。 生2:我会解决问题,我会说怎样想。 生3:我会列算式9+7 生4:我会说9+7的计算方法。 (生动的情景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表现欲,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水到渠成。) 小蚂蚁搬大青虫,再配上旁边蚂蚁的加油声。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为蚂蚁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生1:我知道图中表示的意思------抬大青虫的有9只蚂蚁,喊加油的有1只蚂蚁,可以求一共有几只蚂蚁? 生2:我知道9+1=10 生3:加油的蚂蚁太少了,应该多几只。 (多好的建议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9加几》教学反思

《9加几》教学反思 上周在教学《9加几》时发现:一年级的孩子天真无邪、童趣横溢,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答非所问、脱口而出,让老师哭笑不得、束手无策。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效地组织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我听到的一节《9加几》为例来谈一谈: 案例(片段) 师:你喜欢玩球吗?什么球? 生: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 师:(出示乒乓球,一行有5个,一行有4个)有几个?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来有9个? 生:4+5=9、10-1=9…… 师:(板书9、出示一口袋)猜里面有几个球? 生:3、5、6、4…… 师:(出示口袋中的乒乓球,板书9+4=)等于几?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小组讨论,交流: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生2:我早就会了。 生3:我是想9+1=10,4里面拿走了1还剩下3,合起来就是13。 生4:我是把4分成3和1,9+1=10,10+3=13。 …… 师板书第4位同学想的过程并说:这位同学说得真好,我们把这样的计算方法叫“凑十法”。提问:为什么把4分成1和3? 再请几位同学用凑十的方法说计算方法。 师:你能用小棒摆一摆9+5吗? 想一想,怎样摆就是14根了呢? 生:小组交流。 师:板书想的过程。 生:做“试一试”。选一道自己喜欢的说说看? 师:观察我们今天做的这些加法题,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生1:都是9加几、都把一个数分成1和几…… 师:揭示课题。 你还会出9加几的题目吗? 生1:9+6 生2:9+7 …… 反思: 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为了更好得达到教学效果,我们有时需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创新,使之成为学生乐于接受、充满活力的教学内容。现结合上面的教学片段,谈几点体会: 一、把单调变成有趣。 教学内容是知识传承的载体,教师要善于参照课程标准,对教学资源进行创造性的组织和改进,形成以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组块。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以问题的“提出——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_读后感_模板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 马双凤 走进徐斌 徐斌特级教师。1993年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选拔赛第一名,2000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观摩课评比一等奖,2004年获全国小学数学年会论文评比一等奖。曾应邀为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年会上观摩课,在《人民教育》等20余家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2005年《中国教育报》推出了“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 感悟课堂: 徐斌老师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剖析,我们会发现师生合演的课堂是孩子思维生长的主阵地。我们不仅是这个剧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更是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顶层设计者,曲止剧终时他们主动完成有意义的建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成为积极反思,修正自己行为的真正的人。在师生知识脉络的剧情发展中师生的精神生命也在健康成长。剧中老师幽默、清新的语言会给学生传递一份智慧和灵动,有时是细心真诚的点拨、有时是恰如其分的引导,有时是睿智从容的评价,有时是热情大方的鼓励……智慧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闪现,智慧在交流与探索中创生,智慧在“预设与生成”的动态中建构,课堂教学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智慧之旅。徐斌老师认为:真实的课堂应该摈弃演练和作假,有效的课堂应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要讲求对话和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精彩分享 徐老师文中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度剖析,深有体会,其中精彩分享如下: 1、感知粗略: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因此,学生口算时,往往只感知数据、符号的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对相似、相近的数据或符号容易产生感知失真,造成差错。如一些学生常把“+”看作“×”,把“÷”看作是“+”,把“56”写成“65”,把“109”当成“169”等等。 2、注意失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4、表象模糊: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从运算形式看,小学生的口算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运算,再到抽象运算。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其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表象常成为其思维的凭借物。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常因口算方法的表象不清晰而产生差

九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

九加几-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者:————————————————————————————————日期:

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题:《9加几》 科目:数学教学对象:学前班全体学生课时:第一课时 提供: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9加几》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小朋友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学前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继续学习口算和笔算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所以,让小朋友们体会“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方法是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过程中自主转化为10加几的转化,锻炼小朋友们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小朋友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学前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小朋友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小朋友们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学前小朋友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的思维特点,以及爱说,爱动的特性,注意让小朋友们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想、动口说等学习活动探索口算方法。在探索的过程中,注重算法的多样化,让小朋友们在交流碰撞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自主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思维过程。

一年级数学:《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9加几的练习》教学案例及评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红珊蝴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年级9加几的练习 P99 教材分析: 9加几的练习是在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后进行的第一节练习课,练习的目的在于巩固9加几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特点自主地选择9加几的计算方法,并利用计算方法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练习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练习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数学的美感。 教学实录及评析: 新课程的练习课学生该怎样练、怎样学?教师该怎样组织和引导?新教材中练习量的精简、教学中教师对练习课的忽视,很有可能使新课程的练习课依然成为机械性的操练课。新课标、新理念将在练习课中荡然无存。“练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活动,可以从“练习”的思考中获得理性的体验,也可以从“练习”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可以从“练

习”的失败中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样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和心理上的满足。 凭着本人一贯来对练习课的理解,觉得练习课,尤其是新课程的练习课,应该象学生学习新课一样,充满生机和玄机,让孩子们在练习课中获得更多的体验与成功。现以“9加几”的练习课来说说我心中的练习观: 碧绿的草地上有一群小绵羊在吃草(9只),一会儿又跑来了一群(7只)。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生1:我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了。 生2:我会解决问题,我会说怎样想。 生3:我会列算式9+7 生4:我会说9+7的计算方法。 (生动的情景顿时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表现欲,唤起对旧知识的回忆水到渠成。)小蚂蚁搬大青虫,再配上旁边蚂蚁的加油声。使孩子们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为蚂蚁加油,也为自己加油。 生1:我知道图中表示的意思------抬大青虫的有9只蚂蚁,喊加油的有1只蚂蚁,可以求一共有几只蚂蚁? 生2:我知道9+1=1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