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学习要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在完成这项事业的过程中,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发展和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的力量。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坚强后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社会主义祖

国的钢铁长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和建设强大而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任务,要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

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

必须深刻认识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必须把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要坚持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龙头牵引军队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大力开展国防教育,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局面。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 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毛泽东选集》第3卷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 ——《刘少奇选集》上卷 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 ?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同样,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论文

浅析改革开放 贺海兵农业水土工程6班1008280946 摘要: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本文讨论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影响,以及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进行了简单的思考 一改革开放的背景 改革开放的实质,其实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改革——必经之路 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开放---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七十年代末,冷战的阴霾就要散开,意识形态的对抗被社会经济发展取代成为时代发展主题,经济社会全球化成为时代趋势,要想发展就必须融入经济社会全球化以跟上时代步伐。 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人民网 2009年11月09日21:20 我来说两句(0) 复制链接 大中小 来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社区网摘手机点评纠错E-mail推荐: 理论体系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上发端的,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征程中逐步形成、 完善和发展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和实践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们的艰辛探索为后来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是从反思苏联苏联模式利弊开始的。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制,长处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也确实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弊端日益暴露,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僵化、农民负担过重等。毛泽东1955年就提出“以苏为戒”,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道路。1956年,他发表《论十大关系》,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社会建设的重大关系。1957年,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理论,要求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由于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复杂的新课题,我们党缺乏经验,加之国内外形势复杂,党内左倾思想滋长,使得一些正确方针没有得到贯彻。但是毛泽东的艰辛探索为我们党提供了宝贵财富,成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抉择。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二代领导集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十三大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十四大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十五大将这一理论正式定名为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理论 1. 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新增) 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考点延伸】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这一重要论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一切执政活动的依靠力量和评价标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是由人民群众在历史活动和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2.)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 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新增)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考点延伸】这是社会主义与以往一切旧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考点延伸】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可以体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等多个方面,但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考点延伸】共同富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始终致力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一内在要求,是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一贯目标。 3. 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新增)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1.)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考点延伸】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2.)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考点延伸】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只有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和社会文明的持续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日益充分地得到实现。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经验教训,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

第11章依靠力量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1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C )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概括。 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答案:书214页,这句话选自《毛泽东选集》 2.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是(A)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知识分子D.私营企业主 答案:书218页。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3.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体现在它是(B) 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D.我国的领导阶级 答案:书219页。第6段: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体现在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4.党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B) A、50年代初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70年代初期 D、中共十五大 答案:书220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确立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 5.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属于(C)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B.新的社会阶层的一部分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D.独立的社会阶级 答案:书220页。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A)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B.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C.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 答案:书221页。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7.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A)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答案:书222。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 8.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C) A.敌我矛盾 B.阶级斗争性质的矛盾 C.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D.发达民族和落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答案:书226页。名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名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9.(D)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A.民族平等B.民族团结 C.祖国统一D.各民族共同繁荣 答案:书226页。民族平等是名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

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在党的领导下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的社会主义,它应具有五个基本特征: 一、以民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民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位”。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江泽民同志曾号召各级领导干部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所以,以人民为本位,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基础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的配置,发挥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 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小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广大人民的普遍愿望。共同富裕,第一有个先富后富的问题,不可能大家同步富裕;第二即使大家共同富了,还应是有差别的,不搞平均主义,不然社会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了动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要实行生产社会化和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相结合。 四、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文化。我们中华民族有优秀的文化,应当继承发扬,同时要创新先进的文化,并吸收国外优秀的文化。 五、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来源于人民,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而且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一)、这个阶段,是发展生产力的阶段。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从不成熟,不完善到成熟和完备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二)、这个阶段,是发展经济的阶段。过去,我们越过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去建设社会主义,结果极大地妨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现在我们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实现生产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第11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第11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是()。 A.知识分子 B.工人阶级 C.精英阶层 D.新的社会阶层 2、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 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以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3、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于()。 A.它的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B.它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C.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D.它能与农民阶级结成可靠同盟 4、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5、知识分子是我国()的一部分。 A.精英阶层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6、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 A.工人阶级 B.精英阶层 C.知识分子 D.新的社会阶层 7、我国现阶段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或新的社会阶层是()。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职业和身份已弱化的弱势群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8、“四个尊重”中,核心的是()。

A.尊重劳动 B.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9、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是()。 A.统一战线 B.武装斗争 C.以人为本 D.艰苦奋斗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11、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是()。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党的领导 D.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 12、我国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是()。 A.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十四章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理解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四个尊重”的方针,理解和掌握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必要性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理解和掌握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3、建立巩固的国防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4、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 三、教学时数: 2课时 四、主要内容 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这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决定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其次,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最后,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农民全中,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为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 一、推动了人类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强调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世界形势、时代主题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强调国家无论大小、富贫、强弱都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各国人民的事务应该由各国人民自己管理,坚决反对国际社会中以大欺小、以富压贫、以强凌弱的强权政治;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应当为争取世界和平做出“非常伟大”的贡献;中国不称霸,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别国,同样尊重别国的平等地位。这些重要观点及其实践,无疑对促进世界的和平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经过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解决了全球1/5人口的生存问题,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发展、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国两制”、

“搁置主权,共同开发”的思想,更是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受到国际舆论的广泛赞誉,被认为是解决当今世界难题的好方式,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构建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坚持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中国已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重要成员,在朝核问题等其他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促进南南合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广泛而友好的合作关系,不仅彼此提高了国家建设水平,也改变了世界政治生态,使非西方世界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这些都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共同繁荣做出的贡献。 二、开辟了经济欠发达国家摆脱贫困的新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中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国家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北京模式”成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或西方人思维中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建设,是指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社会建设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过程。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概念。但在经济建设的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在实践中变得越来越重要。1982 年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 ,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此后,人口、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卫生健康、科技教育、社会管理等社会发展的内容逐步充实。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对社会建设的任务和政策进行了专章论述。伴随对社会建设认识的逐步深化,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涵盖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其基本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着眼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部署、整体推进。 (二)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社会建设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

毛概第11章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一、单项选择题 1.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 A.确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D.摆脱贫穷 2.中国共产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农民的支持拥护 B.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 C.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D.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4.工人阶级先进性的最根本体现在于它是()。 A.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 B.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C.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建设者 D.我国的领导阶级 5.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的阶级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其他劳动者 6.作为国家主人和领导力量的工人阶级是指工人队伍中的()。 A.国有企业职工 B.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职工 C.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公有产权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的职工 D.所有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 7.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关键在于()。 A.保障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 B.维护工人的经济利益 C.稳定职工的工作岗位 D.大力提高全体职工的文化水平 8.()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A.农民阶级 B.工人阶级 C.小资产阶级 D.新的社会阶层 9.(),党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正确认识和确立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A.50年代初期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70年代初期 D.中共十五大上 10.在社会主义社会,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是()。 A.小资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D.独立的社会阶级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他们是()。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D.不劳而获的寄生者 12.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知识 B.人才 C.劳动 D.创造 13.把“四个尊重”作为一项重大方针,其着眼点在于坚持()。 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群众路线 14.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核心是()。 A.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B.重视选拔任用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完成这一事业,依靠谁,团结谁,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现代中国,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国家的主人,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同时建设这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全国各民族的团结一心,共同建设。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因此在建设事业中必须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贡献智慧和力量;参与民主管理,依法维权,工人阶级在改革开放中推进;作为国家的主人翁,工人阶级为改革开放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来自一汽大众的工人王洪军和来自上海宝钢的工人韩明明首次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实现了工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建筑从业人员规模高达4000万人,20年扩大10倍之多,其中,农民工3200多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80%以上,占全国农民工总数的30%左右。 中国工人阶级知识化的进程,决定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这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从80年代的煤场工人赵春娥几十年如一日在车站看守煤堆,注意点滴节约,硬是拣回150吨煤,再到新世纪的码头工人许振超连续刷新集装箱单船装卸作业效率的世界记录,他们秉承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精神,将平凡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这是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从90年代的劳模包起帆由一名装卸工成长为拥有70多项革新发明的工程师,到新世纪的劳模窦铁成逐渐由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大型变配电所施工的专家型工人,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书写了劳模精神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 这是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从80年代的劳模罗健夫多次自动放弃评聘高级职称和提升干部的机会,颁发奖金分文不受,到新世纪的邮递员王顺友,一个人,一匹马,翻山越岭,20年里行程26万公里,被称作“深山信使”,他们闪耀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貌。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发挥工人阶级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全体职工的合法权益,巩固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农民工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农民工是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劳动力队伍;农民工是城市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农民工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蓄水池”。而且毛泽东曾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因为这两个阶级占了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依靠这两个阶级的力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工人阶级也正是由于与农民阶级结成了巩固的联盟,才掌握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近千年来,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共同创造了幅员辽阔的锦绣河山,共同缔造了一个统一的当今世界民族最多的多民族国家。在发展中,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格局。 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团结是进步的前提,进步是团结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11-12章答案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D ) A.执政党 B.反对党 C.在野党 D.参政党 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 ) A.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 B.铲除民族压迫,消除各民族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 C.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D.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3.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C )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各民族共同繁荣 D.国家统一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A ) A.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联盟 B.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联盟 C.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 D.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党与非党的特殊联盟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是(A )的方针。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新兴社会阶层 6.现阶段人民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是(B ) A.革命化 B.现代化 C.正规化 D.国家化 7.大陆范围以外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D )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D.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 8.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是(C ) A.主动出击 B.加强战备 C.积极防御 D.谋求霸权 9.我国民族政策的基石是(B ) A.民族团结 B.民族平等 C.民族发展 D.各民族共同繁荣 10.知识分子是(B ) A.小资产阶级的一部分 B.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C.新兴社会阶层 D.独立的社会阶级 11.党的十八大指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A )。 A.为了人民B.为了工人阶级 C.为了党D.为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1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如个体户、私营企业主、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等,他们是( C )。 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不受法律保护的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资产阶级 13.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A )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A.劳动B.知识C.人才D.创造 14.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其中主体和基础联盟是( C )。 A.工人阶级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工人阶级同农民、小资产阶级的联盟 C.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 D.以上都是 15.“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反映了我们党( A )。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16.我国实行(D )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A.保护宗教B.宗教信仰自由C.政教合一D.政教分离 17. 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要求到2020年,(A)。 A.基本实现机械化并使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压缩规模、优化结构 C.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D.发展性能先进的武器装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单项选择题 1.始终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是 A.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B.工人阶级、广大农民 C.知识分子 D.我国社会新阶层 【答案】A 【解析】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因此,正确答案是A。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我们党的 A.根本方针 B.基本立场 C.根本原则 D.最高宗旨 【答案】A 【解析】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因此.正确答案是A。 3.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答案】A 【解析】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正确答案是A。 4.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是在党的 A.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B.十一届六中全会之后 C.十二大之后 D.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 【答案】A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总结了建国后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确立了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一部分的重要地位。因此,正确答案是A。 5.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的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出现的新阶层 【答案】C. 【解析】知识分子是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练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选择题 1.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次会议是()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四大 2.邓小平说:“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材料中所说的农村改革是属于()A.思想改革B.经济改革 C.政治改革 D.对外开放 3.汕头是我国新时期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汕头经济特区设立于() A.二十世纪70年代 B.二十世纪80年代 C.二十世纪90年代 D.二十一世纪初4.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5.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是()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兴建经济特区 C.建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 D.开发上海浦东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右边是某县粮食产量变化表。粮食产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B.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8.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前进”标语。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 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 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10.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A.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B.设珠江三角洲开放区 C.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D.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11. 胡锦涛曾引用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鼓舞和祝福深圳人民。1992年,为深圳“扶摇直上”再添动力的是() A.“一五”计划的执行 B.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C.经济特区的建立 D.“南方谈话”的发表 12.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了四个步骤依次为() A.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 C.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 时代特征会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留下烙印,人们所取的名字也能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时代特征。按先后顺序排列下列名字所反映的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正确的是() ①王文革②周援朝③张跃进④李开放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 14. 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D.改革开放,坚定不移16. 中国粮食生产年增长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1979—1984年间的4.9%。粮食生产年增长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③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提高④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A.①② B.③④ C. ②③ D. ①④17.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A.毛泽东和邓小平 B.孙中山和邓小平 C.孙中山和毛泽东 D.刘少奇和邓小平18.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土地制度改革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9. 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 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建国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1. 农民工数量已超城镇居民构成的传统产业工人(教学引导案例) 背景资料: 据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介绍,中国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农民工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农”还是姓“工”呢?这一读物在回答此问题指出,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答案。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读物指出,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农民工,这一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塑造自己。”这本读物如是说。 (来源:中新网,2006年08年04日) 案例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你如何看待农民工?农民工是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分析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