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公共管理期末考试

公共管理期末考试

8:50~10:50

1.公共支出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消耗性支出):公共部门为履行各种职能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购买日常政府活动所需的商品或服务(三公经费)公共部门进行投资所需要的物品或服务(三峡工程)

·转移性支出(财政转移支出):政府将一部分公共资金单方面、无偿地转移给居民或非居民的支出。公共部门用于养老金、补贴、公债利息、失业救济、抚恤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社会不同个人间资源再分配过程;政府间的相互补助关系。

书公共经济学蓝皮p58 p60

公共支出管理的目标p375、6

2.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难p303、4、5

3.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

p306、7、8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内容。

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源的含义是,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分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和潜在的人力资源两部分。现实的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拥有的实际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人口,包括正在从事劳动和投入经济运行的人口以及由于非个人原因暂时未能从事劳动的人口,他们有时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潜在的人力资源则是指处于储备状态,正在培养成长,逐步具备劳动能力的;或虽有劳动能力,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或不愿从事社会劳动,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动员投入社会经济生活的人口总和,如在校的青年学生、现役军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家庭妇女等。人力资源管理含义:国家和各种组织对本国或本组织未来和现在的人力资源进行统计、规划、投资、成本收益核算、培训、使用、保障、研究和发展等一系列组织、决策的活动。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公共部门是泛指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以谋取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以国有制形式运作的公营企业、公立学校、公立医院等组织体系。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国家行政组织为主要对象,研究管理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对其所属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录用、任用、使用、工资、薪酬保障等管理活动和过程的总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全新的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和管理思想上的,它是对公共部门人事行政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全面更新,它不同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无论是从管理内容、管理原则、管理方法还是在管理部门的地位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部分。宏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整个公共组织系统为了保证其工作的性质与人力资源的整体结构相互匹配以及发展的需要,对公共部门内外的人力资源供求状况进行宏观和中长期统计、预测、规划,制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制度、政策、管理权限和管理标准,维持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流动和人才市场的秩序。微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每个具体的行政组织、政府工作部门以及其他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依法对本部门内现实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管理的活动和过程。宏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微观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截然分离的两个体系,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互为条件、相互保障,共同形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以往通常使用“人事行政管理”这一概念,而今天我们讲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追求时尚,它带来的是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观念的全面更新。

传统人事行政管理讲人视为一种成本或生产、技术要素,是对组织资源的消耗,而人力资源管理则将人本身看作资源,与其他物质资源的一次性开发、使用不同的是,人力资源可以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有效使用,它本身就能够给组织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和效益。

5. 西方第三部门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我国第三部门的困境和解决。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其中包括各种慈善机构、援助组织、青少年团体、宗教团体、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普遍来说第三部门单位通常具有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不用缴税等特质。第三部门特点: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非赢利组织特点:组织性,非赢利性,独立性,自愿性。(补充))

困境及解决办法p417、8 (12345)

启示:p418、9、420 (1234567)

6.公共财政收入的形式,意义。

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为了供应政府公共活动支出的需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以及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管理等职能而从企业、家庭等社会目标群体中所获得的一切货币收入的总和。公共财政收入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从而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进而影响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形式:公共财政收入一般包括税收、公债、非税收入三种形式。税收是政府为了履行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获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政府调节经济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工具。公债是政府在资金持有者自愿的基础上,按照信用原则,有偿l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手段。相比于由法律预先规定的税收而言,政府可以根据公共收支的状况,更加灵活地确定是否需要发行公债来调节经济、平衡收支。非税收入包括政府性基金、公共收费、罚没收入、特许权收入、国有资产收益与境内外机构和个人捐赠等多种形式。

意义:(1)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财政分配是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收入则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聚集资金,才有为更多的财政支出创造前提。

(2)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正是国家积累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家职能有重要意义。

(3)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各方面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取得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

(补充):特征

1.公共性

公共财政收入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的,并且在使用上应强调公共参与决定,而不是由少数官僚集团或个人以国家的名义来随意安排。

2.强制性

这主要是从公共财政收入来源的角度来说的,由于公共财政收入的获取主要以公共权力为依托,而公共权力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制性,相应地公共财政收入也就具有了强制性的特征。3.规范性

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取自家庭、企业的所得,因此在获取公共收入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一定的

法律、法规或政策,做到有章可循,依法行事,避免侵害公众的利益。

4.稳定性

由于公共财政收入是政府行使职能的必要物质基础,政府要运行,国家要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保障,因此必须保证公共财政收入有稳定的来源和一定的数额

7.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基本原则,分级,发生在…领域,【案例】打分。

(书行政管理学黄皮)定义: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

分级p399、400

基本原则

1.第一时间原则(3F原则First person, First time, First place.)

危机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震撼性的特征,来势凶猛,整个事件的过程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或不全面,其发展与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料。鉴于其巨大的破坏性、危害性和负面影响,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就显得最为关键,政府必须立即在事发现场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理手段,及时控制危机事态发展,而且越快越好。

应对危机事件初始阶段的应急措施,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则民众心理能够得以初步安定,社会秩序也得以初步维持,为争取整个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2.勇于承担责任原则

危机发生后,公众会关心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利益的问题,利益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无论谁是谁非,企业应该承担责任。即使受害者在事故发生中有一定责任,企业也不应首先追究其责任,否则会各执已见,加深矛盾,引起公众的反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感情问题,公众很在意企业是否在意自已的感受,因此企业应该站在受害者的立场上表示同情和安慰,并通过新闻媒介向公众致歉,解决深层次的心理、情感关系问题,从而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

2.权威介入原则

危机状态下,社会失序、心理失衡、险象环生。控制局势、稳定人心、协调救治行动都需要有权威机构、权威人物的及时介入和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权威决策的及时出台,绝不能在请示、报告、等待甚至公文旅行中贻误战机。在目前我国政府的科层体制中,最先介入的应该是危机发生地基层政府。基层政府对控制危机局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采取初步的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逐级上报,由上级政府和有关专业部门做出需要哪一级机构、哪一级领导介入的决定,并立即实施。

3.果断决策原则

危机决策属于非程序性决策,需要完成两个转换:一是决策方式由从平时的“民主决策”切换为战时的“权威决策”。突发事件来临时给予领导者们的决策时间往往十分有限,任何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或拖延决策都有可能给组织带来致命的伤害。平时为了达成共识,在决策时可以多方酝酿,反复协商,并且要以理服人,少数服从多数,危机时则必须由最高决策者在信息共享、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乾纲独断”,迅速拍板,并且是谁决策谁承担责任。二是决策目标必须从维护“利益共同体”切换为拯救“命运共同体”。平时,维系一个组织(国家、企业或家庭)靠的是共同利益;然而危机来临之时,命运胜于利益。在应对危机之时,各级领导需要马上去做的事情必定会成倍增长,千头万绪常常令人不知从何下手。然而大难临头,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以公众关注的优先级为中心来分清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只有以公众为中心安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级,才有可能使得本

部门、本企业乃至领导者个人的损害降低至最小。因此,在危机管理原则中,必须集中精力抓好当务之急,切忌三心二意,左顾右盼。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只要危机不解决,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无法根除,试图抵消这种影响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4.危机管理原则四、生命第一原则(3P原则)

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抢救生命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处理危机和开展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必须以确保受害和受灾人员的安全为基本前提。同时,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人员包括士兵和警察等的生命安全。

5.危机管理原则五、及时沟通原则

危机改变了组织的运行轨迹,同时也改变了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组织内人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权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此时,畅通的沟通渠道,高明的公关政策对于维护组织的形象、阻止危机的扩散、降低危机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公众沟通的关键在于及时把公众须知、欲知、应知的全部信息通过最容易让公众接受的方式发布出去,在公众中树立诚实守信、敢于负责也能够负责的形象。

6.危机管理原则六、效率优先原则(Econi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 3E原则)

危机发生后,往往会波及比较大的社会范围,这就需要我们集中救助力量,利用短小精悍的精锐部队快速实现有效救助的目标。在政策选择上,平时在日常工作中,为了让下属和公众容易接受和适应某项政策措施,通常会采用比较温和的办法,细水长流,逐步深化,逐渐加以完善。然而在危机时刻则绝不能采用拖泥带水的“渐进式增兵”办法,必须采取高压强势政策,抓住主要矛盾、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将事态中的关键因素迅速控制住,否则就有可能势如决堤,一溃千里;在具体救助中救援人员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协调困难,忙中出乱。世界各国在应对危机时都非常重视精干高效的原则,特别是在面对恐怖活动之类的危机事件时,许多国家都建立特种部队专门应对。这些队伍一般都是人员精干、通信手段先进、武器装备精良和专业化、高效能的特殊部队。这些部队在执行应对危机事件的任务时,常常人自为战、组自为战,而决不搞人海战术。

7.危机管理原则七、协调一致原则

由于参与危机应对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包括交通、通信、消防、信息、搜救、食品、公共设施、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以及军队、武装警察官兵等,有的时候还有志愿人员参加,因此,危机管理原则中的协同一致运作特别重要。突发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事故损失。在一些危急的、大规模的、与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涉外危机事件中,有时需要政府首脑直接负责组织协调,统一调度,以保证权威地调度危机应对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及时作出决策。

8.危机管理原则八、科学有序原则

政府危机应对中所谓的“科学原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其中,前者包括:危险物品、辐射事故、水坝决堤、资源短缺和大面积建筑物着火等;后者包括:干旱、海啸、森林大火、山崩、泥石流、雪崩、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洪水和火山爆发等。对于这些危机事件,应对中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多征求特定技术领域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能盲目蛮干。危机管理行为的实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控制及处理的工作程序。如果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则首先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实施;对于社会性危机,迅速有力地恢复正常秩序是首要的目标。要善于甄别主要危害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一些群体突发事件,应对时要把握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危机管理原则,区分不同情况,严格把握政策界限。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暴力型的突发事件过程中,火力的使用要把握火候,掌握尺度,一般以制服对方、解除其抵抗能力为限

度。

发生在什么领域(分类)p397

机制p409预警,决策,应对,新闻发布会,善后

案例:1.卡特里娜飓风2.汶川地震3.甬温动车4.云南恐怖袭击

承担责任原则(SHOULDER THE MATTER)

体现了国家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充分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

项目分数:40分评分:

真诚沟通原则(SINCERITY)

关于伤亡情况以及案件进展情况及时对媒体和公众进行公布。符合真诚沟通原则。

项目分数:20分评分:

速度第一原则(SPEED)

案件发生后,国家主席习近平立刻做出指示,国家及当地政府领导第一时间赶往现场指挥工作;警察也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保护群众抓捕嫌疑人;伤亡情况以及案件侦破情况第一时间与媒体进行沟通。符合速度第一原则。

项目分数:20分评分:

系统运行原则(SYSTEM)

案件发生后,一方面国家领导作出指示,亲赴现场看望伤员;一方面调集全国医疗专家赶赴现场实施救治;同时实施犯罪嫌疑人的抓捕、审讯,给公众一个交代。符合系统运行原则。

项目分数:10分评分:

权威证实原则(STANDARD)

案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组织权威医疗专家为伤员进行会诊和救治,同时国家相关领导亲赴云南对案件进行调查直到,最终将昆明火车站袭击事件定性为“暴力恐怖袭击事件”。符合权威证实原则。

8.政府作用,如何解决政府失败,市场失灵。

(1)作用:p187、88、89 (1)公共物品提供者;(2)宏观经济的调控者;(3)消极外部性的消除者;(4)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者;(5)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政府失败的表现p207-214 (1234点)

(3)解决:p216-220划线打钩处只写(划线处)

P223、4划线打钩处括号里

(市场失灵公共经济学书p21)

9.公共物品供给低效的原因

P210、211

10.我国产生腐败的原因

(一)部分政府官员廉洁意识自律意识削弱道德思想缺失

(1)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特权思想、官本位、权本位造成了官在地位在,人走茶凉的现实情况。

(2)腐朽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一些国家公职人员满脑子只有追求衣食住行的高档化、穿名牌住别墅坐轿车,而这与低俸禄发生了矛盾,所以就发生贪腐行为。

(3)公职人员的素质缺陷。政治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个性心理素质。

(4)公职人员的需要非分。个人的欲望和现实的能力不相匹配。

(二)新旧体制转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为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不到位,一些制度尚未完善,以及实际工作中难免会有的一些薄弱环节和漏洞等,在客观上给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机和便利条件。例如,近年来群众反映强烈的各种“穷庙富方丈”、“权力寻租”等问题,就是一些手中有权或有各种权力背景的人,利用新旧体制转换中因机构改革或企业改制、改组、资产评估等因素而造成的空隙或漏洞,借机侵吞国有资产,谋取非法利益的腐败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政府仍然掌握着大量的审批权、分配权、决定权,社会资源的分配使用并不是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而是由一些政府部门制约。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正常干预人为地限制了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的形成,致使一些企业不是去降低生产成本,努力提高经济效益,而是为了在获得优惠贷款、减免税收(包括偷税、漏税、逃税)、低价购买原材料、承揽承包工程等方面得到好处,挖空心思地向国家公职人员行贿,甚至有些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也不得不行贿以免受其刁难。由此,在经济领域,政治特权转化为经济特权,大大增加了国家公职人员利用政府干预谋取私利从而导致腐败的机会。

(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及执法实践存在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有长足的发展,但法制仍显滞后状态,立法与执法均有不足。在廉政立法方面,尚未形成完备的立法体系,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出台,虽然制定了一些反腐倡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规则,但存在零散和片面性等问题,而且过于原则和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另外,我国宪法及相关法律赋予了各级监督机关的监督权力,但对监督权限的划分、监督职能的实施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各监督机关缺乏监督细则和标准。许多条文和规定在具体的贯彻落实过程中并未得以真正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腐败分子顶风而上的不正常现象。有的则是有法不依。还有的是执法不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以罚代法,这样更纵容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四)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权力的主体,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人民不可能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因此,虽然人民是权力的主体,但人民只能通过选举代表并由代表选举官员组成权力机关去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民把权力委托给代表和代表机关,由代表和代表机关选举政府官员,这样便造成了权力所有者和权力使用者的分离。如果权力所有者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制约权力使用者,无疑给公共权力异化为私人权力创造了条件,使权力成为少数人以权谋私的工具。目前,我国的权力监督主体是相当全面的,但是整个机构的设置和运作却存在明显的欠缺,导致监督不力,这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五)我国的腐败成本低

在我国腐败的收益远远高于风险和成本。目前,我国因腐败被查处的概率大约在10%~20%之间。腐败成为一种风险小、收益大的“买卖”,从而助长了一部分不法分子的投机和侥幸心理。总的来说,从道德损失上来讲,由于社会上出现了道德约束乏力、价值失范的现象,使得官员腐败的道德成本降;加上腐败的法律成本也很低,于是,这两方面加起来势必大于工资收入和廉洁带来的道德满足感,为腐败的发生提供了动机。对腐败的惩罚力度不足以遏制腐败的蔓延。

11.我国大陆建立廉政公署是否可行我国有哪些防腐机构角度

在香港廉政公署是香港核心价值的捍卫者和践行者,是香港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在反腐败方面,香港廉政公署更是以其高效的工作、独立的运行以及卓越的成效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也正因为此,面对愈演愈烈、日益严重的腐败形势,一些社会公众和廉政学者呼吁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做法,成立“大陆版廉政公署”。本人认为,一个反腐组织能否取得公

信力,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立性、高效性和自律性等三个因素。从实践情况来看,香港廉政公署是具备这三个因素的。一是地位独立,香港廉政公署专员直接向行政首长负责,不受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影响,并且香港廉政公署不属于公务员系统,工作人员也非公务员,他们可以相对超脱地监督公务人员的贪腐行为。二是办案高效,香港廉政公署具有独立的调查权,且可以使用隐蔽器材、卧底线人、拘捕羁留等获取腐败犯罪证据。三是高度自律,香港廉政公署受到各类专业咨询委员会、投诉委员会以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且工作人员能够保持廉洁自律,具有职业荣誉感。

与此相对比,我国内陆廉政机构在这些因素方面是不足的,比如缺乏独立性,纪检监察机关受制于同级党委且难以对同级党委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进行有效的监督,在办案和惩处方面有时还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以致“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干得好的上不去,上得去的干不好”。又如,办案手段有限,纪检监察机关一般情况下不能运用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的侦查和审讯手段。另如,纪检监察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审计机关等属于公务员系统,工作人员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与监督对象一样的违纪违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实状况严重影响了相关廉政组织的反腐效能。

我国当前的腐败问题具有结构性和制度性,既扎根于传统的政治文化,又产生于体制机制转型危机。可以说,建立大陆版廉政公署,所能解决是廉政组织的运行问题和反腐力量的整合优化问题,固然可以起到反腐的组织、协调、统筹作用,但它不能解决腐败发生的根源性和体系性问题,更不能解决权力专断、信息垄断以及特权利益等核心性问题。因此,把反腐的希望寄托于大陆版廉政公署,认为成立大陆版廉政公署就能够实质性地改变我国的反腐工作格局,无疑是不现实的。廉政组织是反腐成功的一个内在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除此之外,离不开坚定的政治决心、零容忍的社会文化以及有效的制度规范。

更重要的是,内陆现在缺乏廉政公署生长和发展的制度环境。成立大陆版廉政公署的首要一步是突破部门利益固化的樊篱,把分散于不同部门的反腐权力集中于一个独立组织。如此,必然会威胁到一些部门的原有利益。试想,当一个部门把实权交出去之后,还会有人来此部门“求神拜佛”吗?答案是明显的。内陆版廉政公署的成立是一个利益重新分配和利益格局重新划分的艰难过程。当然,政治发展是相通的。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的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吸收其核心价值和科学思维,即“道”和“神”层面,而非简单地照搬其某些具体做法和办案手段,即“器”和“形”层面,否则,很可能会产生“中国特色一箩框”现象。并且,要融入实现工作,推进体制机制的创新,在现行制度框架范围内,实现各类廉政组织的协同治理,相对独立地运行。

12.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对策

书行政管理学褐色皮p381-383 (5点)

13.我国行政监管存在的问题

书行政管理学褐色皮P378-380 (5点)

14.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不同

15.公务员制度改革的重点

(1)继续推进分类管理和聘任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将把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作为深入实施公务员法的重点,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系统总结试点经验,制定专业技术类、行政执法类公务员管理办法,争取尽快出台,以更好地落实公务员法关于推行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的规定。按中央要求,到2012年,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录用公务员,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均从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考录, 由于近年来公务员考录对象的主体是高校应届毕业生,带来了“三门”干部增多、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干部比例减少等新的结构性矛盾。所谓“三门”干部这是社会对从家门到校门、毕业后进了机关门的新公务员的戏称,意为善于考试但缺乏基层工作阅历这一政策为一些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机会,对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的人来说机会相对多了;对进入到中央和省一级的公务员来说,他们的素质会有所提高,因为现在更加注重工作经验。总的来说,就是中央和省一级的公务员准入门槛提高了,更加强调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这个导向对公务员考试的影响很大。除此之外我国还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继续推进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试点工作,探索建立科学的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

(2)继续完善公务员考试录用和基层遴选制度,进一步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我们一方面要通过推进考录基础科研工作、提高考试试题科学性、加强考录面试考官和阅卷专家队伍建设等措施,使考试能更好地体现职位的需要和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另一

方面,将通过进一步健全考录政策法规、加强考录管理工作、强化考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考录规范化建设,千方百计避免出现程序上、管理上的漏洞,维护公平正义,努力实现让考生满意、用人单位满意和社会满意的目标。

(3)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依法履职、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充分调动不同年龄层次公务员的积极性。推进优质培训资源向基层延伸和倾斜,同时也要大力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对基层公务员的管理和监督。

现在公务员改革的大致如上,改革关键还是要将一些制度、机制进一步细化,比如机关如何进行培训、聘用制公务员户口如何解决、如何竞争上岗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正确的大方向,并使之进一步法制化,借助法律的依据,大胆细化各项制度、机制。未来我国还要对公务员管理法规进行完善时,需要加快配套立法,进一步健全公务员管理的规则体系,尤

其要加紧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如职称(职业资格)法规、国家勋章法规、工资法规、聘用法规、辞退法规、新录用公务员任职定级法规等等;要抓好制度的精细化建设及其执行和检查,提高制度效能。对推行中问题较突出的单项制度,要在依法完善的基础上加大推行力度;探索符合公务员管理特点的执法机制,建立人事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用法律规范法律的实施,用制度保证制度的执行;推进宏观配套制度的建设,为公务员法的顺利实施疏通渠道、整合资源。

1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P236

17.地方政府公共决策过程中如何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P260(括号里划线处)266

18.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概念不同。

关于二者的概念参见概述。电子政府是一个实体概念,电子政务是一个程序概念;电子政府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而电子政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范围的区分

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行政领域,具体为:政府对内部管理、政府之间连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电子政府的内容将要广泛的多,如立法、选举、司法、监督等活动,都渗透着电子化的涵义。当然,也有的学者提出“电子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势必包含了更加广泛的社会政治范畴,对于这个概念尚需进一步明确;一般来说,电子政治是电子政务及电子政府的政治放大。

3.理念上的差异。

电子政务的根本目标或者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政府通过电子化的方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和完善的公共服务。电子政务的基本内容就是政府对内部管理、政府之间连通、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对公众的公共服务等方面。而电子政府将实现的是——扁平型网络结构、分权化、无缝隙的政府这就意味着公众参与、公众——政府的互动、责任政府等等,这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涵或要素。电子政府将在电子政务的优越公共服务基础上,超越政府服务的范畴,实践民主化政治的理念。

4.价值性的差异。

我们目前所提到的电子政务,主要集中在政府行政领域,通过行政技术手段的革新,创造高效能、服务型政府。可以这样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自身试图实现功能转换和效率提升的手段而已,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为了通过提升政府效能而提高政府能力,扩展政治合法性来

源,实现政府统治方式的从管理型乃至统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缓解因公众需求膨胀而渠道滞塞所产生的政治压力,这里电子政务的工具性体现的极为明显;而电子政府将完全超越了这种工具性,而具有某种终极性价值。从政府本身的结构和功能来看,电子政府意味着政府体系构造的根本变革,这种变革将积极推动电子政府去实践其根本理念——民主化政治;电子政府完全超越工具性,而具有民主政治的价值追求。

联系

任何事物都不是完全对立的,正如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一样,虽然二者明显的区别,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们是紧密想联系的。电子政府的建立必须以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前提;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电子政府。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两者的共同之处主要体现在:都是政府信息化过程的具体表现,都是社会信息化对政府发展的不然要求,艘以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都必须利用网络和通信等技术。

此外,二者的联系还体现在:从内容上讲,可以说电子政府包含了电子政务,政府电子化的必由之路是政务电子化,电子政务是电子政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构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电子政府的基础,而同样,电子政府也正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或目标。然

而电子政府包含着电子政务,代表着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或目标,但并不能决定了电子政务必然地、自然地导向电子政府。可以这样认为,电子政务是一种手段或工具,适用于任何性质的制度、体制下,只要具备良好的电子、信息、通讯硬件及相应软设施,加上政府的适当引导,电子政务就可以成为政府实现科学高效的公共管理、提供优质全面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从而为电子政府的构建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电子政府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电子政务是够架现实政府与电子政府的一座桥梁,是实现电子政府的前奏和基础。

19.我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迅速,但还普遍存在服务水平低、部门各自为政、盲目建设、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服务功能不实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阻碍了电子信息政府的构建,同时也限制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1 信息网络的安全性问题。电子政务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越来越来多的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而造成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的原因首先是网络规模和结构的不合理。由于在信息建设初期对网络的规模缺少前瞻性的安全规划,随着电子政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网络在流量上就会存在多个瓶颈,出现网络扩容性差的问题;二是缺少对保证系统安全方案的全面了解。政务部门在选择安全产品的时候缺乏对国内外各种网络安全产品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使得政府部门在选用安全产品的时候经常会难辨优劣,也缺乏全局性和产品互补性的考虑,并且没有及时更新产品软件和相应的软件配置,造成安全产品的安全功能落后;三是缺乏有效的系统安全管理制度。由于不同政府部门的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化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不同政府部门存在一些相关的利益和冲突,因此,很难做到安全管理的统一协调性。一旦发生安全事件,故障定位不准,责任问题牵扯不清,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解决方案:首先,电子政务系统必须达到国家有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种安全要求,总体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网络具有24小时不间断运行的可靠性,各种应用系统应该具有完善的安全机制;其次,需要推行强有力的安全管理规范,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提高网络使用和维护人员安全意识,网络维护技术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于涉及国家机密的系统,可以考虑我国自主研发的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产品,杜绝一切可能

存在的后门和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网络安全预警系统。系统从运行时起就要对系统中的数据经常备份,对于重要的数据还应该考虑用磁带等方式单独备份保存,在系统出现故障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网络服务和信息服务,力求把安全事件的破坏力降到最低。

2 信息服务的实用性有待加强。虽然,在整体上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大部分的服务还仅仅停留在网站的建设上,不少政府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时盲目地把所有的项目都放到网上或者添加一些脱离实际需求的功能板块,而不是把和老百姓紧密联系的项目有重点地、有计划地放到网上。此外,电子政务系统的服务对象不够明确。公众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时间是有限的,电子政务就必须把他们最需要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但现在有些电子政务建设的信息流向没有针对性,从而造成了一定垃圾信息的泛滥[6]。这样不仅无法满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双向需求,也制约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解决方案:一个政府信息的水平要从政府和公众的信息互动、便民服务的种类、居民应用情况等来衡量,所以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应该更多的从面向公众的服务性功能来考虑,从实用性出发,以技术为依托,全面衡量信息化成本,不要盲目追求最全、最大的系统。根据服务需求和现有的资源状况,切实保证网站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具备实用价值,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在为民办事方面,政府要着眼于便民利民,针对不同受众和不同群体,进一步开发各类便民服务项目,提高在线办事的质量和效率,使在线办事成为政府为公众办事的重要的和主要的渠道。

.3 “烟囱”效应亟待消除。近几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政府部门各自设计方案,部门之间缺乏统筹规划和统一标准,信息共享程度低,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就像烟囱一样,相互之间没有数据共享,从而造成信息资源严重封闭和浪费,“信息孤岛”现象日益突出。一些不同地域的相同的政府部门,它们对外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基本相同,日常的工作也很类似,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的权力分割及资源壁垒等因素,使不同政府部门之间推进电子政务时各自为政,业务流程、信息资源归各部门所有,上级部门也没有有效的措施进行协调,所以各种资源很难进行有效整合,不论在数据结构还是在功能组织上都不相同,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同时也造成了政府信息化过高的成本和资源的浪费。

解决方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共享是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而信息资源实现有效共享的根本在于管理和协调,特别是各政府部门间及部门内部统筹规划和统一的规范标准。因此,伴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和完善,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各部门必须具有足够的协调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全面的政策,注重电子政务的整体设计,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网络、统一平台建设,构筑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这样才能打破条块分割,避免重复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资源共享难的问题。

4 信息化服务方式过于单一。现在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主要是基于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方便性、灵活性、开放性促进了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必须需要配备信息接收设备——信息终端,计算机等。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说,仍然有很多人买不起或不会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使很多人已经享受到了服务的便利,随着这种电子政务理念步步地深入人心,这种单一的信息获取的方式也将成为电子政务普及和功能发挥的瓶颈。特别是在农村普及电子政务时,要考虑到其是否有互联网接入的条件和配备电脑终端和接入互联网的经济能力。

解决方案:电子信息政府要求政府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使政府服务更为快捷、更为畅通、更为高效。各地政府机关除了应主动将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方式公开,还应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丰富的载体和服务手段,如报刊、手机、电视、广播、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公开政府信息,这样才能快捷、高效地把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方便、及时地获取政府信息。

20.公共企业的功能,作用,服务领域

功能:1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1)基础产业和公共基础设施。

(2)国家重大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3)社会保障体系

(4)公共资源和公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2.宏观调控功能

政府必须引导公共企业在总需求与总供给方面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在税收、投资政策和货币信贷供给政策方面发挥调节作用。

作用:1.组织与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纠正政府失灵。

(1)与市场机制不同,政府干预,具有不以直接赢利为目的的公共性。

(2)政府干预还具有垄断性

2.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发展民族经济。

3.弥补私人企业缺陷,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服务领域(公共管理导论橙色皮p114-116)

1.公共事业2.公共服务3.竞争性企业4.管制机构

21.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责任

一、从宏观角度上看

1 保持供需平衡

目前,我国的养老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政府关键要解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保持供需平衡。可以说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如果供需不平衡,会引起资源的浪费或是社会的不稳定。

2 优化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矫正外部效应和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政府通过养老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养老服务保障的设计目标。

3 维护社会公平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领域的首要和基本的目标是进行收入再分配,追求社会公平,以维持社会可以接受的收入分配差距。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在养老服务保障体系中,政府可从机会、程序和结果三个层次保证全社会的老人公平的享受基本服务保障。

二、从微观角度上看

1 从养老服务保障需求角度分析

主要经历了“个人申请—接受服务—支付费用—退出机制”四个阶段。

a.个人申请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要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为老年人或其监护人选择适合的服务提供依据。这些信息包括养老服务保障的相关制度、养老服务组织的客观情况等。二要对提出申请的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鉴定。

b.接受服务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要指导规范合同签订,避免双方权利义务的不对等;二要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操作程序,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三要提供通讯、交通等过程性支持,形成规模效应,节约社会成本;四要接受老年人的投诉,依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c.支付费用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是对提出申请补贴的老年人或监护人,审核其财产,在流动性财产不足的情况下,利用金融制度创新,将其固定性财产转化为流动性财产,合理界定老年人固定性财产的产权,禁止非正常转移。二是按满足基本服务需求的项目进行财政补贴,超出部分由老年人或其监护人负担,减少养老服务组织的超度供给。三是完全无支付能力的老年人,其财产全部上交公共财政,由政府委托服务组织提供基本服务,不足部分由公共财政负担。

d.退出机制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制定明确的服务标准,有效配置养老服务资源;倡导积极的保障理念,减少养老服务的过度需求;加强老年人的评估系统,满足其合理的基本服务需求。在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会强制超标准享受服务的老年人退出保障体系。

2 从养老服务保障供给角度分析

主要经历“成立组织—提供服务—接收费用—退出机制”四个阶段。

a.成立组织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是提供养老服务需求、劳动力供给等公共服务信息,便于养老服务组织建立者进行决策;二是制定养老服务组织准入标准,保证服务质量;三是审查申请者的资质证明,并根据当地供给情况,批准其成立养老服务组织。

b.提供服务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是规范合同形式,督促双方鉴订合同,将养老服务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二是制定服务标准,规范操作流程,保证服务质量;三是按照规定标准对养老服务组织进行监督评审。

c.收取费用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是制定指导价格,避免养老服务组织间的恶性竞争与养老服务产业的不良发展。二是明确产权,政府财政投入属于投资的部分,按投资比例取得收益重新纳入公共财政;属于补贴的部分,加大引导力度,提高补贴效率。三是加强慈善捐助的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符合捐助者的意图。

d.退出机制

政府需履行的责任有:一是政府重新评审转换升级的养老服务组织,并给予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对退出该行业的养老服务组织,由公共财政购买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并出租、转让或出卖,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三是对不符合服务标准的养老服务组织,取消执业资格。

22.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成功之处和质疑

成就p456 质疑p457-459

23.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P44-45

24.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公共管理者

作为公共管理者,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特殊角色。公共管理者担负着决策、组织、协调和领导等重要职责,所以必然要求他具有更高的素质。

公共管理者素质就是充当公共管理者角色的个体为完成特定的职能职责、发挥其特定影响和作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般认为,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如下

(1)道德素质: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

(2)职业道德素质: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公正廉洁,勤政为民。(3)具有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人格。(4)具有端庄正派的良好作风。(5)具有宽容诚实的优良品质。

(6)要正确用权,决不以权谋私

(2)思想素质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事业心强,思辨能力强。行政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繁琐性工作,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和奉献精神,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把每一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3)心理素质

勇于创新,富有远见,意志坚定,灵活应变,包容性强,成就欲强,镇静自若,条理性好,乐观进取,良好的应变能力。行政管理人员要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4)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行政管理人员要服务于领导群众,工作量有时会超负荷,这时就要求

工作人员要有好的身体,具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服务领导,服务群众。

(5)能力素质

沟通协调能力强,善于识人用人,公关社交能力极强,富于创造性思考、策划和研究能力,发现问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强,擅长授权和人际关系管理,具有一定的沟通和决策能力。(6)知识素质、专业要求

丰富的行政办公管理及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部门工作流程和业务,掌握组织整体的情况和信息,具有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一个优秀且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应该具有以下特质:

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

为群众服务时公共管理者要耐心;为群众排忧解难时更要耐心细致。如今的中国第三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地调整升级,公共管理者要时刻树立自己是一个服务者的形象,随时准备好耐心为群众服务。

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

要与民众和睦相处,还要能了解民众。秉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善于分析与思考

现代公共管理强调分析,尤其是价值、判断、直觉、经验间的分析思考与分析工具的整合。

4. 有效的管理者是面向未来的、具有前瞻力的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的复杂性越来越强烈,使我们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动荡,这一环境对传统的基本的管理假定发起挑战。所以工作要有规划和前瞻性

25.社区管理沿革

(单独一篇)

26.各级政府在土地流转中的责任是什么

(一)政府的法律责任

我国目前土地流转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这两部法律明确了流转相关利益主体、流转方式的具体内容和法律效力、流转合同的签订及其管理等。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三编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也明确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及其禁止性规定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转让的权利变动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作了原则性规定。

上述法律制度和具体法律规范从其制定目的和规制功能上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提供了一种为法律所认许的行为模式,是涉及私法上具体流转主体权利、义务和流转行为的私法效果等内容的基础性规范。从政府法律责任的角度看,相关制度安排应当是具有鲜明的国家促进、国家扶持和国家保护等色彩的法律规范,规制的范围应当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补贴、农业投资、农业金融和农业税收优惠等宏观调控行为。在农业生产经营这一广泛存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内,把在实践中已经发生并为农民所认可的国家公权力主体和集体组织的调控和推动作用法律化,以最小的立法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无疑是一种理性选择。但若只笼统而抽象地确认国家公权力主体及农民集体组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控权和干预权而缺乏相关权力行使的配套规范,就容易导致公权力及团体权力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利益的侵犯,因此必须设计健全的关于公权力和团体权力行使的原则、范围、程序和相关法律责任等法律规范来约束它们的运行。

(二)政府的经济责任

优化资源配置、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我国农村基层政府目前必须承担的主要经济责任。从土地流转的角度看,政府应处理好以下问题:第一,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表现为土地产出效率的最大化,并迎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需要。我国现行的土地流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产权问题,科学的产权制度是降低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的保证。从物权的角度看,土地流转是使用权的流转。我国农村土地的公有性质,决定了以使用权为基础的土地流转的不彻底性。第二,调节收入分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改革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之一。就农村现状来看,家庭承包初期的土地分配导致大量的阻碍我国土地流转因素的形成,主要表现为:土地的级差引起的分配面积的不等,承包初期大量的垄沟占地,土地中的附属物,以及田头树木等。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也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公平基础上的效率,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中寻找到平衡点,则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就是要保持农业的长期稳定,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要不断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就必须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通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业补贴等措施来实现。

(三)政府的社会责任

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角色是多重的,就我国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社会责任来看,一是要处理好土地流转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在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同时,维护流转双方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二是要处理好社会稳定问题。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帮助,单靠农民自己是无法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多方面风险防范功能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目前,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保障仍然是农村社会抵御各种风险的主要方式。要持续加大对失地农民生活的保障力度,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确保失地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提高,避免形成“流民”、“贫民窟”等影响和谐稳定的社会问题。三是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也是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需要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和意识,千方百计守住耕地红线,并通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增加粮食产量,从而为社会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

27.政府在就业中的责任和作用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1.以中央政策为导向,积极引导文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面向基层就业仍然是各高校毕业生值得关注和重视的问题。选调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选派一定数量的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工作;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在基层事业、企业单位建立见习培训基地等。另外,政策实施的后续监督工作一定要完善。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不仅需要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去引导和支持,更需要投入人力和物力认真调研,使相关政策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实施,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扎根基层。

2.中小企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力军,加大对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和个体户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雇主。政府应通过各种相关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

毕业生。比如政府可以根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人数给予企业相应的社会补贴费,为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培训费等。需要注意的是企业雇主可能会为了获得社会补贴费解雇在岗的职工而雇佣高校毕业生,由此产生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正规就业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非正规就业人员占据了正规就业人员的岗位,而正规就业人员被抛入劳动力市场,这样就增加了非正规就业人员,结果是正规就业并没有增加,反而相应减少了。为此,政府还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中小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从而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扶持自主创业,充分发挥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高校除了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外,还要学会整合和挖掘校友资源、家长资源,甚至公益团体资源,让这些资源发挥作用,与学校合作,以共同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硬环境。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政策扶持、项目论证等一条龙服务,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绿色通道”。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资助机制,将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的小额贷款纳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扶持资金”和“再就业人员小额贷款省级担保基金”的担保范围,积极提供资金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创业教育。这一做法主要是改变目前以基础学历教育为主的状况,转向基础学历与技工技能教育并重。高校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落实“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强学科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方向,注重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强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注重贫困毕业生就业,给贫困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国家及省、市政府部门所关注的问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1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的7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措施中,其中一项就是建立和完善贫困毕业生援助制度。建立和完善贫困毕业生援助制度,要求政府免费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等,通过实质性的就业服务对他们给予切实帮助。另外,政府要保证让每一位毕业生感受到制度的公平及正义以及政府会为每一位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关注贫困毕业生就业其实质是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就业前的服务,并非为贫困毕业生解决就业。为此,政府定要为贫困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环境、就业机会。

二、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政府的指导职能

1.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精确的信息,谁就将在竞争中获胜。目前,虽然各省、市的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都分别建立了各自的网络信息平台,但是,出于对部门利益的考虑却相互封闭,未能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导致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岗位信息利用率低,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一个集信息发布、信息查询、信息交流、远程面试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公益性就业信息平台。

2.建立比接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培训和指导机制,做到职责明确,资金到位,组织、人员落实。大学生在高等院校中主要接受的是理论性系统

相关主题